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体融合的形式

媒体融合的形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媒体融合的形式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广播电视;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204-02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广播电视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这是当代广播电视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1 媒体融合的认识

广电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基于对传统广播电视地位作用和优劣势的清醒认识,是广播电视集团实现传播现代化、增强主流媒体公信力、影响力的必由

之路。

1.1 广电媒体的困境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运用的突飞猛进,广电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越来越受到来自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网站等新兴媒体的挑战。从媒体发展格局看,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市场份额逐渐下降;从舆论生态变化看,大量热点信息在网上迅速传播,新兴媒体的舆论影响力越来越大。新形势下,广电媒体提升自身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1.2 媒体发展的趋势

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竞争优势是数字化、网络化、多屏化和个性化,并且在传播形态上具有更强的交互性。“覆盖区域化、用户精准化、功能平台化、内容特色化、使用移动化”是当今传播媒介发展的趋势,广电媒体要实现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必须在实时、互动、多媒体方面有所突破。

1.3 统筹发展、优势互补

推动广电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现阶段,广播电视仍然是国内多数广电系统主要的经济支柱和最重要的品牌资源,因此做精做强做优广播电视节目是根本核心。传统广播电视在体制、内容、渠道、队伍等方面存在优势;而新兴媒体在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优势,融合发展要做到优势互补。

2 媒体融合的实践

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时代,所有人都被裹挟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中,此时传统媒体的创新实践比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作为一家省会城市台,杭州文广集团在与新兴媒体融合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2.1 媒体融合方式多样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杭州文广集团在基于移动互联网媒体平台的拓展上卓有成效,台网一体化运作方式日渐成熟。2014年,杭州文广集团大型益智节目《鸡蛋碰石头》推出同名手机游戏,引发观众强烈关注;FM89杭州之声联合定位APP“咕咚运动+”,推出“夜跑最杭州”,一周内参加人数就超过3000人;交通91.8电台凭借品牌影响力,官方微信用户数超过了60万,在国内同类城市电台中创造了奇迹;杭州文广集团旗下的杭州电视台、爱杭州、杭州帮等移动客户端日均点击量超过了35万次……

现在,对于杭州台的广播电视运营者来说,微博、微信和移动应用,已经成为信息传播、节目推广、活动营销的常规武器。

2.2 主流声音多媒体传播

杭州文广集团把媒体融合理念运用于重大主题、突发事件的报道中,采取多媒体展示,多平台推送,使新闻报道更为实时互动,更为丰富多元。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交通91.8推出了《你的声音直通北京》栏目,利用官方微信征集民意,并把听众发来的意见建议传递到代表委员中。在去年杭城“7・5”公交放火案的新闻报道中,媒体融合充分发力,通过视频、文字、图片、长微博、信息推送等方式,抢占新闻“第一落点”,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展现出融媒体在大事件报道中的传播效应。

2.3 媒体互动交流常态化

杭州文广集团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用户的体验,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专门建立起服务平台。各个频率频道的主要栏目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与用户建立起实时的互动交流机制,既提升了媒体的服务意识,同时也丰富了栏目的内容。杭州网的“杭网议事厅”、杭州电视台的“我们圆桌会”通过网上征集话题、网答受众咨询投诉、邀请市民参政议政等互动方式,成为政府和市民的连心桥梁。“城市通”、“爱杭州”等APP开通,为杭州市民提供全面的生活资讯和周到的民生服务,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好帮手。

3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综合来看,广电与新兴媒体融合是一个全新课题,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政策机制、内容形式、技术手段、人才素质、资金投入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用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举措予以突破。

3.1 加强政策扶持

媒体融合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行政引导。国家已经从战略层面部署了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工作任务。对各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加强统筹协调,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认真谋划,推出切实可行的扶持举措,引导融合发展深入进行。国家级、省级广播电视媒体应是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主力军。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应量力而行,在财力、人力和物力允许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集中力量,探索建立媒体资源共享平台。

3.2 坚持内容为王

现代传播理念内容是核心。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把内容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话语优势。广播电视媒体应始终秉持主流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在品质上追求专业权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核实、分析、解读等方面的优势;在传播上提升感染力与吸引力,生产出更多内容积极向上、样式鲜活的节目;在服务上注重分众化与互动化,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在形式上探索节目产品的可读与可视,从单一到多元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需求,使传统广电媒体抢占网络空间的制高点,把握舆论宣传方向。

3.3 加强技术运用

广电媒体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重视技术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引进和研发,不断提高传播技术水平。一方面,积极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把优秀节目推送到互联网电视、移动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媒体终端;另一方面,加快地面数字电视建设,探索4G等高清电视传输技术,努力提高公共电视服务。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平台,通过建立公众服务号、官方微博等方式,拓宽互动渠道,增强广电媒体黏合性,扩大用户规模,提升传播效果。

3.4 创新内部管理

探索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内部革新,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以及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数字采编平台,实现采编播流程的集约化、数字化,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主动调整节目制作内容,最大程度满足受众的需求。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媒体传播力;媒体影响力;融合;转型期

在技术的变革期里,一切因技术而发生的转变都不单纯是技术的课题,融合与转型时期的媒体站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彼此观望的风口浪尖,处在彼此学习的十字路口,在融合与转型之间不断探索、不断尝试,试图寻找一条具有突破性的路径,为传媒业的发展带来一次新的飞跃。

一、融合与转型时期媒体发展面临的新生态

融合与转型时期的媒体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一日千里的技术变革影响各行各业发生不可思议的转变,影响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影响传媒业的发展。技术变革是重要的一环,但是与技术变革环环相扣的媒体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是融合与转型时期传媒业需要关注的重点。

(一)一日千里的技术变革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认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随着数字技术的变革影响到传播领域,人类社会的传播渠道从报纸进入到广播、电视,进入到电脑与互联网时代,继而将手机转变为移动媒体。传播领域一日千里的技术性变革进一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影响我们生活最多的是移动媒体――手机的使用。当手机的运用在我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的时候,就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到人们向外去表达自己的方式。携带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打电话、发短消息,将手机作为通联工具,而是将它变成了人们随时去了解外部信息以及向外信息的重要渠道。短短几年时间,微博、微信影响了人们的表达方式,网络直播也打开了新的媒介入口,融合与转型时期的媒体发展面临的是一日千里的技术变革。作为信息传播和宣传的领域,媒体业要做出顺应技术变革的改变与融合,也可以说是媒体业在瞬息万变的技术发展环境下被迫面对的一个情形。

(二)变化的网络社会结构

一日千里的技术变革影响了人们的传播方式,影响了人们的行为,甚至影响了人们的意识活动。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文中的观点引起人们的关注:网络社会发生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网络社会是社会结构的网络,而不是技术本身的网络。“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曾指出:‘技术这一最实在的物质产品,从产生之日起就彻底是文化的产物。’他从技术的文化视角出发,敏锐地感知到技术对人们的行为实践、表达方式及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2]微博、微信等平台都是以人际关系作为联结结构,发展出人际关系中的强关系与弱关系。在网络社会中,能够联结起每一个节点上的个体的组织或机构,可以从中收获强大的影响力。融合与转型时期的媒体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变化了的社会结构,面临大众传播模式不再是唯一的传播方式的大环境,面对单向的传播模式产生变化的新局面。

(三)社会的呼唤和政府的监管

在当下的技术变革和网络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下,人们对于双向交流有了更多的期待,却还没有建立足够的媒介素养。拥有更多的渠道了解信息,并不意味着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大众对于信息的接受、筛选和判断还存在着明显的媒介素养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双向交流促使大众成为信息的者,而信息者的媒介素养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对民众提供媒介素养的大范围且全面性的普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到: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府都希望网络社会信息平台所提供的信息是具有媒介素养的人所的,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府都希望互联网平台所提供的信息是准确的、可把握的,因此,对于互联网技术的监管应运而生。融合与转型时期的媒体发展面临的是社会呼唤媒介素养,政府重视媒介监管的传播环境。

二、微传播――当代媒体的新集群

从新媒体分化出来的移动终端群体,令人不可思议地打开了当代媒体的新局面,开创了当代媒体的新集群。这个新集群以微传播的方式快速地展现出递增的力量和传播的价值。

(一)微传播的横空出世及其威力

新媒体时代,以社交网络为媒介带动起来的短、平、快的信息与内容的全方位互动传播方式,聚集起了一个庞大的集群――微传播,作为当代媒体新型的集群,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发展、裂变,体现出出其不意的威力。移动手机带动了移动的传媒,微博、微信平台来自熟人和半熟人社会的媒体用户入口,令传统媒体感受到了危机与紧迫感。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群体主动或被动地选择通过移动媒体了解信息。这些人群逐渐从传统媒体流失,给传统媒体带来警觉与压力。传统媒体要重新去覆盖这些人群的时候,往往要通过移动手机、移动媒体入手,但是传统媒体在建立新媒体平台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平台无论从技术、人才还是资金来讲都处于垄断的状态。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融与交锋

面临这样的危机感与紧迫感,出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融局面。传统媒体向新媒体不断延伸,在延伸的过程中开始有新媒体的业态出现,传统媒体将节目的内容、版权赠予或销售给新媒体,期望将传统媒体的内容输送给那些从移动媒体入口进入的受众。伴随着传统媒体涨价,新媒体利润减少,这种合作模式发生了变化,新媒体逐渐尝试自制网络剧、自制网络节目、自制微电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再是单独的合作关系与共创价值,而是面临在同一个领域内竞争、厮杀相同的市场和用户份额,所以从交融到交锋,以及交融与交锋并存的状况将在一段时间之内一直呈现。

(三)微传播的社会评价及自我完善

近几年来,对于微传播的社会评价逐渐产生,微传播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社会的呼唤也好,政府的监管也好,反映出的就是微传播的社会评价。虽然微传播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网络安全问题,还有缺少把关人,不雅内容,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评价的褒贬不一,这些都在微传播领域出现。所以,微传播需要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无论是从当代媒体的新集群层面来说,还是从每一个使用微传播的个体作为微传播平台信息的接收者和者的层面来说,二者都需要进行自我完善。

三、微传播语境下的新受众

微传播作为当代媒体的新集群,前所未有的以一种裹挟式的姿态将受众安置其中。新技术造就了成长中的新受众,新受众在微传播平台呈现出代际差异的特质和代际流动的趋势,既呈现出对微传播平台的接受,也表现出对微传播方式的抗拒。

(一)新技术造就成长中的新受众

微传播语境下的年轻受众,比如说70后、80后、90后、00后,甚至说60后也是年轻的受众,都是在技术的推动下成长起来的。例如70后,通过学校里开设的电脑课,从C语言开始学习,逐渐掌握便捷的windows系统,以及熟悉现在的平板电脑、微信软件的操作。不管是之前用电脑,还是现在用手机的这些受众,都是伴随着技术逐渐成熟起来的用户。

作为新技术的受众,具有第一时间知晓世界信息,了解自身周遭动态的嗅觉。人们任何时间都可以看手机,不会受到技术与时空的限制,但是要跟上信息的发展,那又是一件很焦虑的事情,新受众到了离开技术就难受的地步,产生了对手机、对新的移动技术的严重依赖性。新受众要跟上信息的发展也非常辛苦,为了在社交中始终保持与其他人对话的存在感,新受众必须得使用移动设备,不断刷新移动设备的内容。

(二)受众的代际差异及代际流动

可以说新技术造就了成长中的新受众,新受众的代际差异及代际流动对微传播的影响,以及对微传播的发展都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同样在微传播语境下,70后、80后更多地选择微信,是因为熟人社群能够满足其对信息的诉求。70后的朋友圈有业界同行经过筛选后发出的行业动态,社会热点在其微信圈的更新也更具有时效性,最新的网络新词也会出现在朋友圈内。所以说70后、80后选择微信是因为微信可以满足其对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的诉求。但是90后的大学生,除了在微信里晒生活外,还通过微博平台的大V去了解更多的社会信息,通过权威人士对信息的评价获取谈资,还通过微博平台去关注明星、了解明星的八卦新闻,这是90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主要原因,因为90后的微信熟人群还不能满足他们对于新闻的需求。00后的学生因为游戏而更喜欢QQ,他们直接通过游戏好友的方式建立游戏社群的圈子。可以说,在同一个微传播的语境下,新受众的代际差异是明确的、流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90后大学生步入职场,最流行的社会讲座是如何管理90后小鲜肉。每一代人逐渐成长,跨越了一个代际进入另一个代际,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行为都在发生变化,伴随着代际成长,他们对于微传播语境的诉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三)受众的接受与抗拒

新受众对微传播的使用表现出接受与抗拒的矛盾性。新受众热衷于多元的信息渠道,丰富了他们判断事物的多元视角。但是,多元视角之下出现的反转新闻也令新受众产生迷失和痛苦。在微传播语境下,信息的获取具有局限性,信息判断具有选择的自我倾向性。对于主要以微传播为信息渠道的受众来说,朋友圈好友是经过筛选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观点与自己较为接近,即使在朋友圈里出现与之倾向性不一致的观点,也往往被选择性忽略。新受众将信息接纳入口完全放在微传播语境下,其对信息的获取是有局限性的。信息入口的局限性和信息判断的倾向性使新受众对于事物和观念的理解更容易产生偏激。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新受众意识到新媒体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觉得新技术的应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扰。新受众或多或少地采取了不同程度上同新媒体隔绝的动作。拿手机玩的行为降低了工作效率,就刻意地把手机放到一边。老师限制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也有新受众采取一段时间内不使用微博、微信的行为。所以说新受众在喜欢、接纳、接受、抗拒、再接受、再抗拒的过程当中,逐渐走向理性和成熟。面对新技术的发展,个体要走过一个自我成熟和自我发展的历程。

四、媒体融合与转型时期的内容生产及其对新受众的塑造

媒体融合与转型时期的内容生产呈现出生产目的异端化的倾向,新媒体对新受众的塑造从满足需要出发,传统媒体从自身的喜好出发。在内容生产过程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表现出草根与精英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新受众既喜欢精良的大制作节目,也接受录播环境一般的纯内容节目。令人诧异的是,多元化的媒体渠道和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却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公信力双下降的拐点。

(一)满足与自我:生产目的异端化

新媒体对受众采取的是量身定做、投其所好的方式。任何一个商业行为都面临对利益的追求,新媒体内容的制作者也毫不犹豫地制作了很多无营养的内容喂食新媒体的受众。因为在新媒体领域,量身定做大份额受众感兴趣的内容,就可以获取更大的收益,所以新媒体平台关注90后的喜好,研究90后的个性特点。传统一代对于财富的控制比较理性,而年青一代对于财富的控制相对感性,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所以涉及节目制作、信息内容的选择和广告的投放方面,新媒体平台更多关注的是最年青一代的感受以及他们的需求。

传统媒体从自我出发,为受众提供自认为受众喜欢的节目是长期以来的惯性使然,也与传统媒体结构化的体制限制有一定的关系。组织建构是明确的从上至下的组织层级,从有序推进的角度讲,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管理体制,如果从快速应对变化与发展来说,这个秩序又阻碍了传统媒体的应对。传统媒体按部就班的发展和新媒体满足大多数受众的低俗喜好,都是出于自身存在惰性。一个选择满足受众,一个假设自我代替受众思考,其实都属于生产目的在两个极端化的一种体现。

(二)精英与草根:两种价值取向

生产目的的不同也体现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制作节目的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传统电视行业一直掌握着提高技术的能力,一直以来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在新媒体出现之前,电视以无可比拟的优势牢牢占据着王者地位。传统媒体的节目制作费用昂贵,追求节目的画面和质量。尤其是近些年,电视行业在大型综艺节目上投资巨大,购买国外版权、邀请港澳台明星,制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收视率喜人的综艺节目,令港澳台地区的综艺节目也显得黯然失色。

长期以来,新兴媒体的内容制作多半以小成本的作品居多,有新媒体平台斥资制作的网络剧和网络节目,也有企业委托广告公司制作的软广告视频或微电影,还有视频爱好者或者视频工作室制作的独立作品,绝大部分是草根群体上传的视频影像。新媒体用户既在新媒体平台收看有趣的小成本网络节目,也在平台上收看传统媒体大型综艺节目。新兴媒体可以靠小成本的内容取胜,新媒体用户并不介意网络直播平台抖动的画面和嘈杂的背景音,甚至网红的生活直播也有收视群体,所以说新媒体呈现出一个新的状况,新媒体的观众既喜欢精良的大制作节目,也接受录播环境一般的纯内容节目。“许多媒体最重要的特征,乃是多媒体在其领域里以其各式各样的面貌,容纳了绝大多数的文化表现。它们的降临形同终结了视听媒介与印刷媒介,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娱乐与信息,教育与宣传之间的分隔甚至是区别。从最坏的到最好的,从最精英到最流行的事务,在这个将沟通心灵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展现,全都链接在巨大的非历史性超文本中的数码式宇宙里,所有的文化表现都汇聚在一起。”[3]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新媒体平台在着力寻找与打造有趣的小成本网络节目内容的同时,近一年来也出现了自制大制作节目的趋势。

(三)媒体的两难处境:多元化与公信力

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传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却在新媒体全民播报的环境下,处于被动的局面,因为传统媒体对突发新闻的确认与核实速度,是无论如何都抵不过目击者受众不经审核的直接报道。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缺少具有深度内容的节目,尤其是在新闻深度报道方面受到制约,这对新媒体来说是一个弱项。但是新媒体对话题的把握天生具有短、快、新颖的特质,表现为提供博人眼球的观点,从而影响对这个观点感兴趣的人群。新媒体节目呈现的是一种不吐不快的反转意识,更喜欢博得一个群体的好感。因此,多元化的媒体渠道和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令新媒体受众茫然的同时正是媒体公信力下降的拐点,继传统媒体没有新媒体跟进新闻速度的颓势之后,新媒体也自食了新闻反转的恶果。可以说,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面临着公信力能力不足的现状和问题。

五、打造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是媒体的生存之道、发展之源,是受众衡量媒体的评判指标。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融合与转型时期的媒体发展需开启大传播与微传播互补的视角,从更新迭代的创新思维出发,既靠技术、又靠人才,打造融合与转型时期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一)生存之道:传播力与影响力

从媒体的衡量角度来说,受众对于媒体的满意度程度往往取决于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一个真正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媒体一定是可以立足的媒体。媒体的传播力包括广度与长度,广度在于它能够覆盖广泛的人群,长度则取决于它能够延伸到人群多且遥远的角落。传统媒体在传播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电视和报纸覆盖的人群是最广泛的,是一对众的大众传播。但是,随着新媒体用户通过新媒体平台收看信息,导致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受到影响。而处在上升时期的新媒体虽然蒸蒸日上,但是传播力的广度与长度还达不到与传统媒体相匹敌的程度。

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媒体的影响力都来自对思想的深度挖掘和其生命力的体现。在媒体的影响力方面,传统媒体具有更大的优势,无论是对新闻信息的深度报道,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传统媒体始终秉承着人文主义的情怀,具有精英主义的教化意识。新媒体在思想深度的挖掘方面较传统媒体薄弱,但是新媒体在信息双向交流的生命力上,却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来说,传播力与影响力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走两个极端,都存在着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的迫切需求。所以说,借助微传播的时效性与传统媒体的广泛性,来采取互相弥合的方式,消解这两种极端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二)大传播和微传播的互补

当微传播这个当代媒体的新集群越来越受人瞩目之时,大传播的观点同样值得众人审视。可以说,除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之外,大传播还包括电影、戏剧、图书、展览会,甚至迪士尼乐园都属于大传播的传播形态。不能把微传播仅理解成小传播,微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意味着只反映身边小事的窄视野。微传播要学传播的视野与世界观,而大传播要学习微传播新媒体平台的运作方式和传播渠道。所以说,微传播未来的发展应该落点在一个更大的视野范畴,而不仅只着重于最年青一代人的视野与世界观。扭转以博人眼球、抓住群体倾向性为出发点的传播方式,也是微传播落脚于大视野的表现。

(三)更新迭代:创新思维的基本出发点

更新迭代的创新思维是任何一种媒体谋求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更新迭代的创新思维就是打破既有的思维模式,打破传统的嫁接观念,从当下的局面出发,以开放的视角和不受限的思路展开创造。对于新技术的接纳要如同对于不同代际的受众的接纳一样,要从这个代际的思维出发,去思考这个代际的受众的需求,这才是媒体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出发点。对于新时代的思考,媒体运用更新迭代的创新思维时,不能只盯着一代人,而是要盯着几代人,媒介的任务是引领众人,而不仅是引领一代人,在创新的时候不能完全考虑最年青一代的受众,或者是最年富力强的受众,还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群体的受众,要考虑更全面的受众在新媒体时代作为参与者所书写的时代历史。

(四)既靠技术、又靠人才:缺一不可

无论是创新思维的想象还是创新思维的实现,都离不开人才与技术。对于媒体的存续与发展来说,技术与人才是缺一不可的。融合与转型时期的人才分三种,第一种是技术人才,这类人才在技术方面不断推进,使美好的想象成为可实现的技术。第二种是创新思维的人才,在创新思维人才的推进下,技术人才不断地把新技术变为可能。创新思维的人才可能不懂技术,但是却能把他对于时代的、对于最年轻受众的、对于新技术发展可能产生的重要时机把握住,并且能够把思想传递给技术人才,而技术人才能够领会到创新思维人才的意图。第三种就是既有技术天赋又有创新思维的人,可以说,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媒体融合与转型时期最有竞争力的一种人才。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念好了人才经,才能事半功倍。

媒体融合与转型的当下是一个既有挑战又有机遇的时期,打造融合与转型时期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是一个既有挑战又有成就的任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彼此的交融与碰撞、冲突与合作中摸索前行,微传播要学传播的视野与世界观,大传播要学习微传播新媒体平台的运作方式和传播渠道,以更新迭代的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在技术与人才的保驾护航之下,打造融合与转型时期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蔡琪.从苹果效应透视青年亚文化的演进[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3]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美术设计;创新方法

传统媒体形式大多是报纸、书刊等,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媒体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媒体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出现了网络媒体、电子媒体等形式,多种形式媒体共存的局面为媒体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媒体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对新闻媒体提出的新要求。在这种大环境下,对媒体新闻美术设计进行创新是当前媒体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媒体融合的介绍

媒体融合,是指将多种媒体形式联合起来,形成媒介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媒体融合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将多元化的媒介通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媒体发展方式。媒体融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部分。从狭义上理解媒体融合,是指在传统媒体方式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其进行革新,改变媒体形式的性质,进而生成一种融合性型的媒体形式。例如,在杂志基础上的发展形成的电子杂志,就是一种融合型的媒体形式。广义上的媒体融合从媒体的综合情况来进行全面的分析,除了媒体形式的融合之外还包括媒体所涉及的各种要素,是媒体行业联合的一种体现方式。

二、媒体融合环境中的新闻美术设计原则及设计理念

(一)媒体融合环境中的新闻美术设计原则

新闻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真实性以及简洁性,在进行新闻美术设计的时候,也需要严格遵守这三个基本原则。新闻是将新进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和传播,只有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保证新闻的时效性,才能将新闻报道的价值体现出来。新闻美术设计要紧跟事件的动态发展,根据事件的变化及时更新内容,保证美术设计的时效性。同时,通过美术设计将新闻内容真实地反映出来,不能为了利益而故意编造虚假信息,要保证美术设计内容的真实性,使人们通过美术设计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在进行美术设计的时候,要注意排版的简洁性,突出新闻主题,使整个版面情况一目了然,使人们快速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合理搭配各种美术元素,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的方案,使人们更加乐于接受。

(二)媒体融合环境中的新闻美术设计理念

新闻美术是对新闻文字的丰富和扩展,使新闻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激发大众的阅读兴趣。相比枯燥无味的文字,新闻美术设计更能吸引大众的目光。在媒体融合环境中,新闻美术设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平面图片、静态图片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新闻美术设计的要求,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新闻美术设计理念,对美术设计进行创新,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到美术设计中去丰富美术设计方式,提高美术设计的趣味性,加深人们的印象,为新闻的传播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媒体融合环境中的新闻美术设计的创新方法

(一)赋予新闻美术设计个性化特点

新闻美术设计是新闻内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首先要保证其时效性和真实性,然后再根据实际新闻事件对新闻美术进行个性化设计,使其明显区别于其他新闻美术设计,更加具有吸引力。再次根据新闻类型对版面进行科学排版,使用与主题相照应的图片,合理设置图片尺寸,突出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引起大众心理上的共鸣。同时可以采用抽象手法对图片进行处理,在图片中添加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波纹、破裂效果等,使美术设计更加新颖,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精简新闻美术设计形式

信息化时代的信息量比较大,人们需要对其进行筛选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在进行美术设计的时候,为了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需要对整个版面进行优化,去粗取精突出新闻主题,使整个版面看起来更加整洁,内容更加系统、有序,使人们一眼便能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在进行设计时要突出主题,对于次要的、容易造成视觉杂乱的美术元素,可以进行淡化或者虚化处理。

(三)加强多种媒体技术的融合

网络信息技术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丰富了新闻美术设计形式,除了传统的平面图片、图形之外,现阶段美术元素更多的是以立体、动态等形式表现出来。在进行新闻美术设计的时候,需要加强多种媒体技术的融合,通过科学规划将多种美术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弥补传统新闻美术设计中元素组合单一的缺点,丰富了美术新闻内容。在利用不同媒体技术对新闻进行传播的时候,需要根据媒体技术特点和新闻类型,对美术设计版面进行科学规划,保证版面满足媒体特点。

(四)做好新闻美术设计的细节处理

细节处理是新闻美术设计中的一项重点,做好细节的处理工作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新闻内容主题,起到一种渲染作用,使人们通过美术设计便能够感受到新闻所要传达的思想和观念。细节处理包括文字处理、色彩处理等方面,作为美术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色彩的组成以及透明度在整个版面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通过对新闻主题思想的分析,对色彩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搭配,使色彩构成以及透明度与新闻核心内容相呼应,在突出新闻主题思想的同时,渲染出一种氛围,将人们带到新闻内容中去,起到更好的新闻传播作用。

四、结语

当今社会最大的特点便是信息化,在这种形势的驱动下,媒体融合俨然成为当前国际媒体发展的主流趋势。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必须改变新闻美术设计理念,以新闻美术设计原则为基础对设计方法进行创新,提高新闻美术设计水平,最大化地发挥出美术设计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凯.媒体融合时代下的新闻美术设计创新方向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5):191-192.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新闻;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2-0101-02

一、融合新闻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报纸渐渐失去其赖以生存的优势,如报纸的时效性、廉价性、便利性等等。同时,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报业也面临着读者数量下降和广告收益减少的困境。新传播形式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对旧有的媒介产生影响和冲击,但是旧的传播形式并未在冲击中消亡,反而互相促进、互相融合。新媒体的兴起又恰好为传统报纸提供了一个与其他媒体融合的操作平台,美国的报业已纷纷在报纸网站中融入视频,《纽约时报》集团的主席Authur Sulzberger也指出:报纸(news-paper)不应决定于第二个词“纸”,而应决定于第一个词“新闻”。媒体共生理论己经告诉人们:媒体之间只有相互依靠才能共生共荣。在传媒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旧有的传媒,都会通过与新科技的“共生”关系,发展自己的传播手段,创造一些“优势形态”,从而加强自己的竞争力。所以,面对新媒体冲击,报业不会消亡,而是将与新媒体一起走向“媒介融合”。新闻也开始以一种融合的姿态出现在受众面前,即“融合新闻”。融合新闻是媒介融合的产物。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Andrew Nachison认为:“媒介融合”是指纸质、音频、视频及互动数字媒体的战略、运营和文化联盟。不同的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都集中于同一个信息平台,他们统一规划、协调及取长补短,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观众的类别对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有针对性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是指多种新闻媒体活动的整合,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多渠道的传播。最终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作品形态,不再是传统报纸单一文本的新闻,而是融合了不同媒介文本、展示在多个媒介上的融合新闻。西方新闻媒体界又称“融合新闻”为“多样化新闻”,这意味着采用多种多媒体工具进行的新闻传播。

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蔡雯指出: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活动相比,融合新闻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1.新闻来源与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2.媒介组织架构与工作发生了变化;3.新闻载体性能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融合新闻将是未来报业发展的重点所在。目前国内新闻融合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报网互动”等融合形式上,各个报业集团都在对融合新闻积极尝试,例如: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四个“I”项目,包括电子报纸、电子杂志、数字信息屏、手机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将三个电视台的新闻聚集成一个统一的新闻采编信息平台――新闻中心。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浙江移动、浙江在线推出数字报纸――《浙江手机报》,与北大方正合作开发了“数字报刊与跨媒体出版系统”,从而实现传统报纸、数字报纸、光盘出版以及全文数据库出版的一体化生产和多样化出版。但结合目前的融合实践来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模式还停留在各自为政的阶段上,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资源共享,缺乏统一的规划。一些报纸把传统媒介与网络的融合简单地理解成了报纸的数字化,仅仅是将新闻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多向。融合新闻不仅是将传统媒体的内容简单地报网融合,而应该从新闻的采集、编辑加工到内容呈现各个流程上的真正的新闻融合。笔者认为,“融合新闻”包括新闻形态的融合、媒介功能的融合、新闻报道的融合、新闻从业人员的融合等多个方面,是一个递进式的过程融合,同时也涵盖了新闻融合的政策、法律等,本文仅就融合新闻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融合新闻的报道的转变。融合过程中重点是进行内容建设,实现内容的融合。

二、融合新闻的采写:多元化

从新闻的周期上来看,传统报纸若超过截稿时间,便只能等到第二天发稿,融合新闻则要求媒体处于全天候的进行时态。融合式的新闻报道以滚动性和实时性为主要特点,通过网络、手机等没有发行时间限制的信息平台实时地、不间断地为受众提供新闻事件的即时报道。

在新闻采写方面,融合新闻不仅需要文字、图片等素材,同时还需要音频、视频等数字化素材,即全信息化的采集,它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从而实现多媒体内容的采集与生产。此外,融合新闻的发展也对采编人员的写作能力、技术能力、编辑能力、网络使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DarlyMoen说:“很多人都觉得我们应该培养一些‘背包记者’,也就是一名文字、摄影、摄像全能的记者。”香港树仁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宋昭勋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21世纪的记者应该认识到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努力加强多种媒体融合传播的训练,从而成为能够以多种形式进行新闻写作和新闻传播的融合型记者。”

融合新闻的“背包记者”承担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他们不仅要报道文字与摄影新闻,还要采集和制作视频新闻,他们掌握全面的多媒体技能,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立体化的新闻作品。美国的一些著名新闻学院已经开设了“融合新闻”专业,培养全能的融合新闻记者,国内也开始实践。同时,融合新闻的采集活动不仅体现了为记者编辑的传统采集活动,普通人也可以参与新闻的生产,网络的开放性、广泛性和实时互动性,使受众可以借助论坛、博客、微博等多种渠道,参与新闻的采集、编辑、传播整个生产流程,人人都可以是记者和编辑。

三、融合新闻的报道:立体化

报网互动的尝试之初,网站上的新闻只是纸质新闻的电子翻版,报纸网站仅作为印刷版报纸的附属品存在,新媒体的特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报网互动发展到成熟阶段,报纸网站开始成为一个大型的信息传播平台,其涵盖的新闻内容远远超出传统报纸的新闻内容,不仅包括实时滚动的新闻报道,还有新闻的相关视频及其他互动性的栏目。

集各媒介平台之所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媒介形态,对同一件新闻事件进行描述,这就是融合新闻的优势所在。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报道方式形成一组报道群,在这组报道群中,有适合于传统纸质媒体的文字、图片报道,也有适合于网站等终端的音频、视频。受众可以免费检索,再链接到相关网页,通过文字领会新闻的深层意义,通过图片了解新闻的发展态势,通过Flash和计算机模拟理解深奥的科技新闻等。

新闻文本从简单的文字、图片发展到音频、视频、论坛等多种形态,体现了融合新闻报道的立体化与多样化特征。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采用的“全媒体原创+全媒介专题互动+滚动发稿”报道方式,采用多媒体、多渠道的方式进行新闻的报道,实现新闻融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耗巨资建立了“报业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全媒体数字平台,这是一个融合内网与外网,新闻的采编、出版、广告、发行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数字化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集团可以实现所有媒介信息内容的数字化,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以技术融合的方式实现了信息内容的共享与传播。此外,融合新闻报道需要注意,在呈现立体化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以报纸为代表的融合新闻的深度性。融合新闻报道中,报纸不应与其它媒介比速度,它的优势就在于对事件进行深度解读。深度报道是以文字为介质的报纸(包括网络上的数字报纸)的优势之一,报纸应发掘出以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和预测性报道为主的深度报道。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南方周末》便是凭借其独到而深刻的深度报道取胜。《华尔街日报》美国本土版改版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对印刷版和网络版重新进行内容分工。该报总编辑说:“读者已经习惯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即时信息。报纸继续报道昨天发生的那些新闻事件已经没有意义。”因此该报对编辑方针进行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压缩资讯而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新闻。

四、融合新闻的呈现:互动化

融合新闻报道强调与受众的融合,它的核心理念是:新闻不仅仅是独白,而是一种交流;媒体和受众互动,才能完成完整的新闻报道。融合新闻的互动性弥补了传统媒体的单一性和平面性等缺点。呈现在网络上的融合新闻以互联网为平台,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论坛等方式,实现新闻报道文本形式的立体化与多元化,也为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融合新闻的受众参与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1)通过网络了解受众的信息兴趣指向,由受众决定报道的选题,为报纸确定报道选题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2)由受众深度参与新闻调查,在整个新闻的报道和调查中受众积极参与;(3)通过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多种形式由受众直接提供新闻报道;(4)由受众发表评论影响公众舆论,媒体也可以根据反馈的评论进行新一轮的新闻采集和生产。融合新闻使受众不再只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而逐渐成为新闻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参与者,自由地表达受众的观点。

烟台日报报业集团在“两会”期间以全媒体的形式打造了“烟台民意通”这个互动渠道,既为党和政府开辟一个倾听民声的场所,又为人民群众搭建一个民意传递的通道。由于受到内容、体制、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国内融合新闻的发展尚不成熟,还需要理论的指导,并需要把理论放置于实践基础上进行再认识和升华。在新媒介环境下,积极寻求与不断总结科学的融合新闻思想就显得尤为迫切,相应的融合新闻信息平台的构建,融合新闻法律法规的制定,融合新闻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等问题也亟待解决。但是,融合新闻的发展也表明,融合新闻必将为报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融合新闻是新媒体时代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谢娟.报业的媒介融合之路[M].四川:四川大学,2007.

[2] 张文波.报业数字化转型中的融合新闻理念[J].中国报业,2008(5).

[3] 蔡雯.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J].新闻战线,2007(1).

[4] 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J].国际新闻界,2006(5).

[5] 徐沁.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论媒介融合[C].浙江大学,2008.

[6] 徐晓敏.融合新闻:中国新闻传播业的新转型[J].新闻窗,2007(3).

[7] 闻娱.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模式创新[J].新闻战线,2009(2).

[8] 李娇.论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发展导向[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8).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第5篇

媒体融合的阶段性存在和命运归宿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曾经拥有绝对主导地位的传统媒体,能够想到的办法是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向外进攻,以强大的曾经的媒体传播统治地位和优势,对外吸聚新的媒体传播形式为己所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就诞生了媒体融合的概念和实践。

媒体融合是个什么东西?

笔者翻看了百度上关于媒体融合的定义和介绍,从介绍文字中丝毫感受不到媒体融合的战略属性,更多看到的是技术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媒体融合,它本质上是一次技术革新的过程,带来的战略层次的变化和意义微不足道,因为它有先天的出身缺陷。

1.媒体融合1.0:一个隐形的前提带来的出身缺陷

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冲击,特别是将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介质和传播手段认知所提出的应对策略。因此,传统媒体是以其自身出身的单一主体媒介为中心,寄希望于新的媒介形式、媒介手段、媒介渠道助力原有的主体媒介形式。比如报纸希望通过视频媒介、音频媒介、网络媒介扩大报纸生产的内容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一切都以固有媒介――即报纸的内容主体和特征为根本出发点。这样的媒体融合更多地可以理解为一种媒介利用,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没有办法实现平等,而是存在地位上的先天差异。报纸会认为报纸是本,而视频、音频等为末,媒体融合的结果是媒介的利用,不同媒介形式有高低贵贱之分,违背了媒体融合后不同媒介相互平等的要求。

2.媒体融合2.0:全媒体大发展带来的趋同效应

随着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范围的扩大和层次水平的提升,许多传统媒体提出了全媒体的概念,亦即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形式,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进行传播,进而实现全媒体传播。

然而这种全媒体模式有个根本性的缺陷,就是传播介质和渠道在变化,并有所不同,但是传播的内容因为传统媒体主体身份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原媒介特性,比如报纸做的视频节目一定是有深度的,并且是中规中矩的。通俗地说,虽然都是新生儿,但是因为其生父生母各异,新生儿有着不同的基因和样貌。

3.媒体融合3.0:商业模式的颠覆带来的媒体融合价值的消散

传统媒体做的媒体融合尝试,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打造,核心本质是扩大传播的有效性,继续维护其传播影响力,进而维持原有的商业模式――广告,并且多数是以无法进行效果数字量化的品牌广告为主,然而拥有传播效果可量化竞争优势的新媒体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在广告商业模式中的中心地位。

大而全的全媒体,虽然有一个强大的外表但是都有一个有缺陷的基因,天生商业模式脆弱,无法适应新传播生态对于传播效果的要求,传统媒体商业模式的崩溃带来的是对媒体融合价值的稀释。

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被颠覆,本质是商业模式的一次升级。尽管无法数字化、无法量化的传播效果受到新媒体可互动、可量化变革的深度影响,尽管媒体融合有全媒体的传播态势,但是报纸的全媒体本质上还是报纸占优势,而其余的媒介形式都是点缀;电视的全媒体本质上还是以电视的优势立本,其余的新媒体形式也就是玩票性质的举措。这一过程中,媒体融合的先天缺陷暴露无遗。

传统媒体从各自的媒介主体出发,进行新的媒介形式的利用和包装,最终呈现出来的虽然是全媒体的高大上的外表,但是内核中的商业模式的粗放特性依然没有改变。这种从固有媒介主体出发的改良,未能真正产生适应新传播生态的新模式,所有的融合和改良其实都是在固有生产关系上的修修补补,依然代表着落后的生产力。因此,当精细化的新媒体传播模式被广泛接受之后,落后的生产模式就面临被颠覆的命运。

媒体融合更多代表着一种“旧为本,新为末”的旧思维指导下的临时举措,当市场客观要求“新为本,旧为末”的时候,媒体融合的一切成果都将失去价值。

媒体工具时代与产业融合的到来

1.生产力变革与去中心化影响

互联网浪潮冲击的本质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一过程的客观要求是曾经粗放式的生产关系和商业模式必须随之进行升级,传统媒体以广告盈利的粗放式经营将面临升级提高的必然选择。而媒体融合没有完成这种粗放式经营的升级,仅是在原有传播模式上加上一些新元素,传统媒体本源的商业模式根本没有过渡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上,其服务也没有得到升级。这意味着媒体融合作为一种策略举措,未能真正解决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难题。

而去中心化的影响,一方面使传统媒体的传播垄断性不再,更多的新媒体产品和平台已经能够吸聚更多的传播受众,并且形成新的传播生态;另一方面,去中心化使商业广告更多流向那些拥有流量和人气的新媒体平台,也使商业模式的支撑出现了转场和转移,媒体传播呈现出新媒体化。

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高度集中化、大组织化的生产模式有十分巨大的区别,更多呈现出新介质、新技术利用的分散化传播,诞生了更多的传播主体。人人都可以是媒体的时代到来,意味着传统媒体在旧有传播生态体系下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媒体传播更加大众化,更加草根化。

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曾经专业化的互联网技术被更多民众接受和使用,互联网工具成为每个社会个体可以低门槛自由使用的工具,也使得传统媒体高度专业化、组织化的藩篱或者入门门槛被打破和逾越。

2.企业媒体化趋势的致命一击

来自民间的力量对于互联网技术的利用,一方面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垄断,另一方面也使传统媒体在传播链条中的价值被稀释。与此同时,新媒体对于广告主广告收入的吸聚,也使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根基发生了动摇,企业媒体化趋势加剧了这种动摇,将产生最致命的一击。

媒体传播的门槛降低,特别是互联网开放平台和技术的普及,诸如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会化媒体工具已经被企业广泛用在自有品牌的打造和信息传播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了自己的自媒体矩阵,涵盖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和渠道。通过这些互联网工具的连接,企业能够直接与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实现了对于曾经的传播中心――传统媒体需求的淡化,甚至完全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作为一个独立中介,为个体和企业进行面向全社会的中介化服务的理论根基已经不存在,曾经需要附着于专业媒体组织,进行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化传播的企业信息,已经不再需要经过专业媒体组织,而可以直接由企业以及社会个体借助互联网开放平台和工具进行自传播。

媒体融合没有给传统媒体带来互联网传播生态的新基因,也无法使其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媒体融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媒体的境遇。更甚的是,传统媒体受到挑战和冲击的不仅是商业模式,其作为独立第三方传播机构的身份也受到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融合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回归企业属性的产业融合

“企业媒体化”、“媒体企业化”是当下互联网环境下传媒生态变革的两大基本趋势,是失去垄断地位和中心化身份的传统媒体的唯一选择。传统媒体要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发挥在社会中的中介身份,通过介入更多的产业进行融合发展,而将自身定位从第三方的社会中介组织变身为一个中介服务机构,服务传统产业或者企业的整合传播营销,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化营销传播服务。

传统媒体要回归企业属性,适应企业媒体化、媒体企业化的大趋势,放弃通过基于传播业务的所谓媒体融合保持传统广告商业模式的幻想,变曾经的全媒体传播优势为更多的实业业务或者企业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价值。传统媒体要由2C2B业务模式向2B2C业务模式转变,亦即改变传统的向读者传播信息内容,吸聚人气和关注度,并将这种关注度通过广告售卖方式让企业买单的模式,而应直接面对企业客户,根据其需求,为其提供面向用户的信息传播以及价值观传播,甚至是销售实现服务,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中介服务费收入,或者是销售提成收入。而提供信息传播服务,或许只是这一系列服务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另外,媒体还要为给自己投资、经营的传统业务团队或者企业提供传播服务、营销服务,直接实现自有企业的商业价值,并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实现收益或者价值,亦即为媒体自己的企业提供服务。进行如此的转变,才是传统媒体真正变革的开始。

媒体融合的归去之路

所谓的媒体融合,对于传统媒体转型虽然做不到主力支撑,但是媒体融合的成果,对于维持传统媒体主营业务的存量广告业务还将发挥作用。诸如澎湃这样的产品,其追求的媒体融合路径是继续选择了传统的广告商业模式,但是由于其继承传统媒体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的高昂成本和传播内容品类的单一性,导致其能够实现的广告盈利是看得见的天花板。不可否认其有一定的盈利能力,但这种盈利能力是否能够完全覆盖掉其成本而有利润,还不好过早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