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第1篇

一、高职学生从众心理的主要表现

从众行为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表面服从,违心从众;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就从众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高职学生从众心理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1、道德从众

大学时期是高职学生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从众心理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把握从众心理对高职学生道德观念的引导至关重要,同时也要避免消极的从众心理。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学生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如爱心募捐、青年志愿服务等,同时也有很多学生旷课、夜不归宿、考试作弊。很多同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对其心理健康和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要把握从众心理对高职学生道德观的正确引导。

2、消费从众

上了大学,大开眼界,校园里不乏有“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吃喝高档穿戴时髦,烟酒名牌网吧长耗”之辈。进餐馆、游名胜、过生日、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主要原因就是高职学生从众心理在左右着他们的消费观,从而引导学生跟风潮流,使大学校园攀比之风日渐盛行。这种从众心理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身心健康。

3、学习从众

有这样一种现象,进校时随意安排的班级、宿舍,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各种不同,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得奖学金的、英语过级的、考证的总是集中在某些班级、某些宿舍。有同学说,哥们几个都在考证,我不上进,岂不丢人?也有同学说,我们宿舍英语三级都没过,我急啥?勤奋学习和虚度时光在大学校园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气,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4、作弊从众

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样一句话,大学校园里也是如此。有学生说“不抄白不抄,考试没过,看谁同情你”,有学生说“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有学生说“你辛苦一学期还赶不上我突击一晚上”,考试作弊方法越来越多,同学间互相学习,考试时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些不作弊的或不会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蠢蛋”。

5、恋爱从众

众目睽睽之下,青年男女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同坐一张凳,在大学校园随处可见。大学校园为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恋爱场所和环境。时间、环境、年龄、文化程度相差无几,无疑方便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所以很多学生走向了恋爱的天堂,坠入了爱河。可是随着时光流逝,那些本来在教室、图书馆、宿舍的学习爱好者也耐不住寂寞,也走向了恋爱的潮流,“再不谈就没有机会了,马上要毕业了”。这种现象也是从众心理的误导。

6、择业从众

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就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学生就业日渐市场化,大多数高职学生就业观掺杂着功利性。现如今的高职学生在就业上产生了盲目性,不从自己的兴趣和自身的能力出发,盲目跟从别人。看到其他同学工资高,选择盲目跟随,从而耽误了适合自己的工作。这种盲目的从众心理对高职学生自身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高职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当个人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主要因素有:1、群体因素,2、情境因素,3、个人因素。一般地说,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较易从众;妇女比男子容易从众。从众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自觉的;可能是表面的顺从,也可能是内心的接受;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1、社会环境是高职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高职学生在选择社会价值观念时无所适从,从众心理成为高职学生的必然选择。高职学生面临着传统价值体系重构和新的价值观念形成的复杂状况,当他们对自己的观念无所适从时,就会选择跟从自己群体或团体盛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成为当代高职学生的从众和模仿的标准。高职学生对社会规范的遵从,也是产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社会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下,形成了固定的共同的遵守规范,因而遵照规范办事,是高职学生心理准则和模式的首选。

2、高职学生自身心理需要是产生从众心理的内在原因

高职学生从众的根源就是环境对自身的无形压力。现如今高职学生在心理承受能力非常欠佳,在自己观点与其他多数人观点发生冲突或产生异议时,大多数的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选择从众。每当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与群体的观点或行为准则发生矛盾时,学生就会从内心感到紧张不安,使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改变原有的观点,保持与其他人一致的状态。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经常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平时没有主见的学生会不由自主的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从众心理,随大流。致使大多数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服从大众,导致盲目跟风。

三、高职学生从众心理的弊端和危害

有的人对“从众心理”持否定态度。其实它具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误会等。

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发扬“从众”的积极面,避免“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能够正确判断,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1、从众带来的学生个性消失

当今社会,家长都重视孩子的特长,“大家都在学,我不学不就落伍了”,于是乎也不管有没有天赋,什么钢琴、足球、跆拳道等等,什么都学,课余时间一点没有,文化课成绩也下降了,高考也考不到理想的大学。最终结果到了大学,个性特长不专不精,落得两头失误。这就是从众心理造成的个性消失,在高职学生中显得尤为突出。

2、从众的心理使学生获得了匿名感

从众的心理在群体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了匿名感,因此学生做事会无所顾忌。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在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时出现。过马路红灯亮时,本来还打算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时再走,可发现闯红灯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便有了大家都闯,自己一个人也没什么大事的想法,也就无所谓了;很多像随地吐痰、不遵守公共规则等现象,都受这种从众行为的影响,导致学生很多不文明现象发生。

3、从众的心理给学生带来了淹没感

从众的心理因为群体的共同行为给学生带来了淹没感,扼杀了创新的勇气和锐气。从课堂上的发言到开会时的表决,从思维的定式到惧怕风险的承担,无一例外的都有从众心理在作怪。这种心理有的是因为利益,有的是因为怕出风头,有的是因为要明哲保身,有的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这一切最终的结果就是将本来刚刚萌发的新思路和新观点活活扼杀在萌芽状态。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4、从众也容易导致学生心理障碍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第2篇

1 网络新词语所折射的青少年文化心理

1.1 求新求异的心理

青春小说标题中大量网络新词语的出现,体现了青少年作者和读者求新求异的心理。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语言的革命性变革,网络成为新世纪以来新词语的最主要来源途径。大量带有网络色彩的新词语不断涌现,使得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求新求异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地释放,新词语成为青少年作家和读者的新宠。网络谐音词、旧词赋新意等新词语类型正折射出了当代青年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

网络谐音词是伴随网络产生并被广泛使用的特殊词汇现象。由于网络谐音词更讲究简洁快捷,对于用语规范并不严格讲究,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网络色彩的,独特,幽默、风趣的谐音修辞手法[1]。青春小说标题中大量网络谐音新词语的出现表现出青少年作家和读者追求新颖,张扬个性的心理。青春小说标题中的网络谐音词主要有两种类型――方言谐音和普通话谐音。方言谐音词是指取代原词的谐音词语所谐读音为某种方言的读音,方言读音是连接谐音词语和原词的纽带[2],如《偶的酷学长》中“偶”是闽南方言中“我”的谐音;普通话谐音指取代原词的谐音词所谐读音为普通话的读音,普通话读音是连接谐音词语和原词的纽带[2],如《我们是吃“鸭梨”的快乐人》、《文艺风象?特集――男盆友》中的“鸭梨”和“盆”分别谐普通话“压力”和“朋”的读音。旧词新意是网络新词语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如《亲,前男友不包邮》,“亲”原是亲生的;有血缘关系或者婚姻关系的;关系好;感情深的含义[3],因不受交际双方性别,年龄等社会因素的限制,又具备迅速快捷的特点,成为网络新生称谓词,并迅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青春小说标题中出现的网络新词语是青少年求新求异表达形式的产物,青春小说的读者大多为青少年,他们不愿受传统束缚,具有开放性,追求个性,容易接受网络新词语,因此可以获得更多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1.2 诙谐幽默的心理

青春小说标题中使用网络新词语,给年轻的读者带来很多乐趣,也使新词语更富诙谐情趣,使其更能被接受并广泛使用,体现出青年人追求诙谐幽默的文化心理。青春小说标题中网络新词语的使用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流露,直接体现作者的价值观。诙谐幽默的网络新词语的使用,能够直接体现青春文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亲切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如青春小说标题《??后宫记》等,“?”为形象结构,最初在网络上流行,后经电影等媒体传播,慢慢流行开来。“?”酷似一张窘迫的人脸的象形,用于表达郁闷、无奈等意思。这种极富想象力的新词语的使用,增加了青春小说标题的幽默感,达到俏皮、风趣的语言效果,营造一种轻松的语言阅读氛围,既是青年作家个性和创造力的表现,也是现代人追求快乐生活方式的体现,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和购买欲,达到青春小说的商业目的。

1.3 从众从俗的心理

从众从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指的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4]。从众从俗心理是青春小说作者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体现了青春小说作者所处的社会语言环境,影响着他们对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如青春小说《那小子真帅》《那小子真坏》、《那小子真酷》、《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我们的后青春》等作品。这些青春小说的标题往往采用相同的固定句式,并多为一部作品获得读者喜爱之后出现的跟风作品。这些作品标题表面看起来虽从众从俗、毫无新意,但却在保留原有句式的同时,增添了新内容,从而使作品标题更富表现力和流行特征,体现了作者的创造力。另外,青春文学商业化等因素对作者的从众从俗心理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仿拟的作品标题往往更能吸引年轻读者的注意力,这样便能节省宣传和推广的时间,提高市场推广效率。

2 网络新词语的影响

2.1 对青少年思维方式的影响

青少年的思维具有敏捷片面的特点,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常常是新事物、新观念尚在萌芽状态,他们已觉察到并付诸行动了。网络新词语的大量出现使青少年敏锐的思维和强大的接受能力得到进一步体现,他们通过使用网络新词语来表现自我,如“人”不叫“人”,叫“银”;“喜欢”不叫“喜欢”,叫“稀饭”。网络新词语的使用使青少年思维更富创造力,拓展了思维空间,突破了传统的思维禁锢。但同时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也具有片面性的特点,只考虑事物的表面现象,孤立片面的横向思考,既不考虑现实背景,也不结合事实,把事物片面化、单纯化,影响了对事物的深层认识。鉴于此,加强对青少年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引导他们在语言使用上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又要避免片面接受,随便拿来的思想。

2.2 对校园语言时尚的影响

网络新词语给校园语言时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由网络新词语发展而成的校园流行语处处透着新时尚的气息。漫步校园中,随时都可以发现网络新词语在校园中的盛行,如各大高校新生入学时使用的网络新词语标语“亲,欢迎参加外语协会”等。网络新词语符合现代大学生追求新异、求知欲旺盛的心理,很多网络新词语甚至是在校园中产生的,体现了大学生们的创造力。但是大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如果对网络新词语的使用不加以规范,一些学生就会急于自我表现,片面地追求新鲜,这样很容易导致语言的低俗化,同时校园语言也是社会语言体系中的一部分,也势必将影响社会语言系统。因此,网络新词语的运用应当适可而止、适度而行,校园里更应如此。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第3篇

一、模仿模仿

是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摹拟一个榜样行为的社会行为心理现象。它是由非强制性的外界刺激引起的。这种刺激可以是榜样本身的吸引力,也可以是一定组织的号召。它完全出于个人自愿,没有任何强迫性。如学生在课中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它是由教师示范动作的准确优美等特性所引起的,而不是教师强迫做的。但学生自愿模仿的程度却决定于教师本身的知识吸引力量,即教师的技术水平和教学艺术。教师的技术好,示范动作轻松、优美、自然,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模仿兴趣,否则结果相反。

二、暗示

暗示是指主动实施者对被动接受者的行为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视线接触来与每个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并采用目光注视学生的练习,表达嘉许、提醒、制止或警告;或拍拍学生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暗示同意。而学生对于教师的行为作出反应,如停止讲话,不做小动作等,都是接受暗示的表现。

三、从众

从众是个体在团体舆论压力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团体保持行动一致的社会行为心理现象。如不愿上体育课的学生,迫于全体同学都要上体育课的要求,也只得勉强上体育课。判断个体是否从众,从众多现象中可以归纳出四种不同的情况:(1)表里一致的从众;(2)表从里不从;(3)里从表不从;(4)表里一致的不从众。由于从众表现的复杂性,体育教师要多做细致的调查工作,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体育教学,才能防止学生中出现表从里不从的抵触情绪。

四、服从

服从是按照他人意志,团体内部行为准则或社会规范来约束行为,以求与团体保持行动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这是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按照体育教师的指挥做各种练习,都是服从的表现。服从分为自觉服从和违心服从。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安排的一些练习虽然不感兴趣,但迫于课程规定性和教师的威严,还是违心地服从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多了解学生的体育爱好,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年龄和性别特点以及技能水平有针对性地安排练习,使学生自觉地服从安排,认真锻炼、学习。这样,不仅能沟通师生感情,而且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和锻炼,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组织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团体心理规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生引导工作,促使全体学生行动一致,保持团体的整体化:

(一)让学生明确体育教学的组织目标

体育教学是为使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自我锻炼的能力而进行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组织目标,他们才会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联系在一起。当学生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获得了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的发展后,学习团体中的学生之间就会产生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心理凝聚力,就会共同来支持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组织目标的管理。

(二)建好良好的团体规范

团体规范是指团体确立的行为标准。团体成员都须遵守。它可能是正式规定的,也可能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它的作用是使其成员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不被自己意识到的约束力。在团体规范的约束下,成员之间的态度、情绪和行为会发生彼此接近、趋同的类化过程。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积极的措施来形成良好的规范。如建立课堂教学常规等。也可对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好的行为倾向经常给以肯定和表扬,这样才能形成积极的团体规范。只要形成了积极良好的团体规范,学生的行为就容易产生积极的类化,从而形成学习团体的整体化。在形成良好的团体规范的同时,要注意防止学生中出现消极的团体规范,如厌恶上体育课等现象,以免影响良好的团体规范的建立。

(三)形成积极的团体压力

团体压力是指个体在团体内部与多数成员认识和行为发生分歧时,从主观上感受到来自多数成员的精神力量,从而迫使个体放弃个人的意愿以求和团体成员取得统一。其目的是迫使个体从众。它是利用团体成员归属与交往的需要,造成个体担心受到孤立、排斥和唾弃的心理气氛而实现的。但作为体育教师必须看到团体的压力的两面性,即来自团体的压力和舆论是正确的,就能产生促进体育教学组织目标的实现;如果是错误的就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维护正确的舆论,以促使学生与体育教学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认识。切忌学生中正确的意见被不正确的团体压力或相应的从众行为所压抑。

(四)保持高度的团体内聚力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由;大学生;生存困境

自古以来自由就是每个人所向往的,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人们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应该说是亘古不变的,何来“逃避自由”?埃里希・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迅速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这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带给人们新的启发和震撼。

一、《逃避自由》的创作背景和缘起

《逃避自由》于1941年出版,由出版时间可知本书的创作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国际形势多变、战争频繁发生、法西斯日益猖獗的时代,社会动荡,政治不稳,人人自危,苦不堪言,更别说自由了。战争的迷惑性让弗洛姆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他开始思索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对希特勒支持与膜拜,法西斯主义何以产生并给人类带来如此之大的危害性,这是理性还是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他想知道人性的结构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于是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始探究这些问题。

二、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1.权威主义抑或极权主义。通俗讲,权威主义抑或极权主义就是通过寻求一种新的约束来替代已失去的原有的束缚。而这就让我们极易理解法西斯战争中那些放弃掉自由的追随者和膜拜者,他们的内心实则就是逃避自由以求安全。

2.攻击破坏。简单讲,攻击破坏就是消灭外在的东西或自我,以此来消除无力感。

3.机械趋同。所谓的机械趋同是一种舍己的自动适应,就是放弃自我,主动顺从迎合,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生存环境的人。其实质是一种我和别人无异,大家都像机器人一样,当然就不会感到孤独。

三、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生存困境

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中已经将传统人和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行了对比,并得出传统人安全但不自由,现代人自由但不安全。大学生这一群体是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已经远离孩童时期,逐渐完成了“个体化”的过程,人格日益完备,“三观”趋于成熟,从父母那里脱颖而出,步入社会(大学类似一个小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再没有父母的全权做主与包办,他们开始走向独立,拥有较多的私人空间与选择权利。但正是这一自由让他们变得茫然,没有了之前束缚,生活需要自理,自己需要处理各种事情,他们并没有完全享受这份自由,而是一直伴随着隐隐的不安。

若倾听当代大学生的内心独白,无一不是在自由与孤独的挣扎之中,随之陷入追求自由的悖论。大学生中会出现很多从众跟风现象,学习从众、恋爱从众、着装从众和就业从众等。这一从众现象就是逃避自由的表现。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看,潜意识被压抑在意识之下,支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有时候的从众是意识支配下显性的从众,有时候的从众却是潜意识的隐性力量指使的从众。

四、弗洛姆自由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走出自由困境的启示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孤独。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人不可能脱离社会,不可能切断他的社会关系。在笔者看来,长时间的孤独绝对是生命不能承受的。弗洛姆的自由思想给了笔者启发,若是不能承受这份孤独,多数人就会走向消极自由不能自拔。特别是大学生,他们从“原始关系”刚出来,又面临复杂的社会,他们实际上还没有足够的阅历和经验来应对一切,需要一个缓冲期和适应期。弗洛姆的自由思想正好可以让大学生明白自己的现实处境。

2.人生必经之途――消极自由。由于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欣喜于可以享受生产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同时又发现自己已不知不觉发生了异化。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让人们有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维。不难得出,消极自由是每个人必经之路,而大学生正在路上。

3.终将迎来曙光――积极自由。在弗洛姆看来,从消极自由跨越到积极自由是从心理学的层面上分析的。他试图将自我的力量转移到爱与社会的健全制度上,这一途径没有触及根本,所以在现实社会中略显单薄,有些理想化,但是给予了人们寻求积极自由的力量和勇气。大学生要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不要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中,那只是自由的假象。在当下,大学生要积极寻求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找到平衡点,回归自由的本性。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终将会迎来明媚的曙光,摆脱社会的束缚,与自然、他人和世界和谐相处,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群体 心理 组织 激励 沟通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自发的熵增的过程,也即混乱度和复杂度同时增加的过程。从组织的角度来说,如何管理将成为一个重大的议题,管理学发展至今,已然成为各大组织一颗璀璨的明珠。无数企业竞相追逐,寻求最好的管理方案以实现其效益最大化。而未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传统的物生产资料趋同的形势下,人力资源的管理必将成为管理的核心,因此人力心理的研究将成为管理的核心方向。而管理心理现象正是一个比较前沿,但是不算完善的学科,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事实论据,在此我仅初步探讨其涉及组织心理方面部分内容。

一、组织群体心理产生原因

人的心理有非常明显的特性。从自身的角度来说,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不确定性是说人的心理变化莫测;不可控性是说有时候自身无法理解和克服自己的心理状态。从对人的角度来说有不可知性和恶意揣测性,不可知性是说明心理状态的隐蔽,让人无法知晓;恶意揣测性是说揣测对方心理的原假设是建立在恶意的角度上的。当然,上述的情况都是建立在一个组织群体之中。先看组织中利己和利人之间的关系,一共有以下几种:自己利己,别人也利己;自己利己,别人利他;自己利他,别人利己;自己利他,别人利他。毫无疑问从自身利益的角度来说,自己利己,别人利他,那么自身效益最大化;而自己利他,别人利己却恰好相反;而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利他的效益最大,其他所有的效益都不会高。假定一个人会以为其他所有人从他们自身的角度来看必然会选择利己,那么自己利他达到的效益的最小的,因此那个人也会选择利己。每个人的想法趋同,于是恶心循环产生了,个人的利益不大,组织的效益却最小化了。然而正是由于人的心理这些特性,造成了组织利益的受损。我们迫切需要一门科学,能克服这样的心理,于是管理心理学应运而生。由于这样对人对己的特性,使得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存在的很多不确定性,一念之差就能产生千差万别的结果。

人是一个社会化的群体,每个人都有基本的意识行为,包括知觉、归因、学习、能力、人格态度、价值观、伦理道德等。组织中的个体同样有多种心理与行为,包括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组织公平感、组织支持感、组织社会化等。个体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偏好,组织有不同的文化和气氛,所以处于组织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组织环境这样一个外部环境,于是,行为就成为自身意识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成为了组织中一个与众不同的竞争因素,其中有一种环境我们称之为群体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组织中的个体将会产生不同意义的群体行为。

二、组织群体心理现象

群体的行为起于施加于群体的外部条件,经过群体成员资源和群体结构,产生群体行为过程,

产生绩效和满意度。组织群体心理现象特征有:社会堕化作用、社会助长作用、从众行为和去个性化。

1.社会堕化作用

当群体中个人的贡献可以互相累加而增加群体的工作产出时(即人们从事可叠加性工作任务),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个体的贡献趋向下降的现象成为社会堕化作用。心理学家谢达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选择特定人数进行拉物体的试验,一个人时平均拉力为63千克,8个人时仅有31千克。当人成为群体一员时,堕化效应立竿见影。因为扩散到群体个人的责任已经相当微不足道,较低的责任产生较低的焦虑感,效益自然就低了。

2.社会助长作用

由于别人在场或者同别人一起活动而带来工作效率与绩效提高的现象叫社会助长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做过一个试验,个人在单独骑行自行车的时速为24英里,一人伴跑时为31英里,与人竞赛时为32.5英里。当群体能够为个人带来紧张和兴奋感时,顿时成为了效益的催化剂。

3.从众行为

第二是行为参照,群体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将是正确的。情景的确定性程度、个体公开自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之下,观念或行为向着同多数人保持一致的方向变化。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为了偏离焦虑,服从一个群体的决策分散责任总强于自己决策;己意见的情况、个性特征和群体结构特征是影响从众行为程度的很重要因素。

4.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失去个性。因为群体中的责任分散和模糊,从众的压力很大。

在这四个方面的群体心理特征中,社会助长作用要充分利用。其余的力争避免。组织可以从个人贡献的可识别化、分工责任的明确化以及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和价值性这三个点来加强和控制组织中的群体心理现象。

控制和利用组织心理的另外几类方式主要有激励和沟通。激励的目的在于满足个人成就感,提升个人价值。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做过这方面研究,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是20-30%;如果实行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沟通能够为群体和组织成员提供交流感情、宣泄情绪、缓解工作压力的机制,优化人们的心理状态,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切实了解个体的想法和需要,满足个人需要。通过这些有效的调节手段,才能充分发挥个人心理的积极因素,避免组织中个人消极的心理因素,从而提升组织效益。管理在于管人,管人在于管心。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才能获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