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体融合存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处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运算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孩子能够按照事物的特征进行分类,但归纳和演算推理能力刚刚起步,还不具备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思维过程对实物的依赖还比较严重.基于以上特点,小学数学的教学必须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更好的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更具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学习.但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一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滞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学校管理层不重视,师资力量的不足等都是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本文就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讨论,希望给相关工作者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问题及对策
一、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形式单一,且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对于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很多教师单纯的理解为PPT的制作,其实现在很多学校都配有计算机教室、校园网,数学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充分应用这些多媒体资源.其次,多媒体应用存在形式化现象.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上面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变化,而对于将学科特点与多媒体有机融合这个关键点却往往忽视掉.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师更好的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并帮助教师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时,必须以此为出发点.第三,教师的多媒体应用能力不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由于自身对于多媒体的运用并不十分熟悉,导致上课的时候会因为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影响到课堂的教学秩序,而对于一些突况又不能很好的及时解决,最后使得课堂组织松散,进而影响教学进度[1];第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制作并非是简单的大量知识点堆积,在设计和选择上要有所思考,不然教师的时间白白浪费,效果也不甚理想.最后,教师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将课堂的时间分配完全由多媒体来支配,将传统教学的所有环节都减去,无形中加快了教学的速度,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一堂课的知识点被扩充了,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当这个度拿捏不当,教师很容易将课堂由被动语言讲授变为被动画面讲授.
二、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教育是一个国家腾飞的基础也是关键所在,而教育如何与当今社会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是当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要将多媒体和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非简单的1+1,造成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主要的两方面原因进行讨论,希望给予相关工作者一定的启示.第一,教师作为多媒体教学的直接实施者,自身存在一定的原因.首先,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多媒体与学科融合的内涵是运用更优化的手段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所以教师并非一定要用多媒体去取代所有传统的教学手段,根据知识点的特点进行教学手段的合理安排,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已经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准备时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其次,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整理能力不够.网络丰富了多媒体教学的资源库,但是一个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还必须经过教师的分析、加工和整理,然后根据自身的课堂及学生情况进行设计和整合.第二,多媒体教学资源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直接工具,也是造成现状的原因之一.首先,学校对于多媒体教学的硬件投入是比较重视的,配备多媒体设备,建立计算机教室,甚至数字化校园等.但是在软件的投入上却不甚理想.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软件方面)基本停留在PPT放映等基础使用上,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较为先进的软件教学资源还没有得到应用[2];其次,教师对于多媒体资源的作用定位不准确.教师往往觉得多媒体就是简单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由语言和板书表达转换为多媒体展示,这样的思维使得多媒体教学没有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十分有限.
三、解决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及原因,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供大家参考和借鉴.首先,学校应当重视多媒体教学,并营造有效的外部环境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发展.第一,学校应该根据多媒体教学制定相应的课堂评价体系,强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思想,通过组织听课、公开课等形式推广较好的多媒体教学案例;第二,学校应该将多媒体教学资源规范化、统一化,建设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当然,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也是由教师提供素材,然后学校可以成立一个教学资源库整合小组,对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整理、修改和归档,最终形成一个大家都可用的教学资源.其次,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从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着手,全面提升多媒体教学质量.第一,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培训,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理念带给教师,拓展他们的眼界,同时通过与先进教育地区的交流,真正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当中去;第二,教师针对多媒体教学定期开展交流互动活动,将自己在实施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共享,共同学习,共同反思,不断优化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再次,多媒体资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情况和学科特点.数学学科讲究的是严谨,因此这门学科的多媒体资源要尽量选择线条简单、背景颜色干净的背景.加之小学生年龄较小,如过在多媒体材料的选择花哨,会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其他的图案吸引,反而不再关注教学本身的内容,使得多媒体教学效果事倍功半.通过全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使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一个必然趋势,虽然当前的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是,只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好这些问题,多媒体教学还是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教学课堂,调解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显然还是利大于弊的.
作者:汪毅 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国本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媒体;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概述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许多新兴事物应运而生,而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出现,更是得到了众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界的关注,本文中对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定义是:通过各种网络包括互联网、无线宽带上网、有线电视网络在内,并利用各种技术包括流媒体、数字技术、P2P在内,实现音视频等信息双向互动的这种媒体形式。广播电视新媒体中使用数字技术并采用上下行双回路的传输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旧”的单媒体的形式,可以将视频、音频及文字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后传播,既做到了多媒体性又增加了与大众的互动性。目前存在的广播电视新媒体主要有移动电视、网络电视、IP电视等。移动电视通过卫星或地面电视信号发送,目前多是通过手机、音视频播放器、车载接收器等终端设备实现广播电视信号的接收,移动电视具备的移动性指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收听/看广播电视节目并且对节目也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和点播;网络电视是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接收终端,提供广播电视节目服务的新媒体,与传统的广播电视相比,网络电视体现了受众与网站之间的交互性;IP电视也就是现在常说的ITV,它是利用互联网及流媒体技术,提供因视频点播互动服务的新媒体,接收终端为IP多媒体盒子和电视机。
二、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存在问题
广播电视新媒体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下的新事物,在1996年美国微软公司第一次利用互联网提供视频服务后,网络电视产业商机乍现,各大网站争相抢占视频资源。我国2001年开始广播电视新媒体探索,从互动收视到与电信合作发展至今,网络电视与IP电视用户逐年上升。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信息资源来自四面八方,广播电视新媒体从过去“旧”的一对多到“新”的互动,受众和传播者的区分界线也变得不是那么明显,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不仅可以不限地域时间的有选择性的获取信息,也可以成为信息传输者为别人提供即时信息,充分利用话语权表达思想提出建议意见,体现了社会民主的发展。新媒体影响力不容小觑,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在新媒体的经济管理、技术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我国有关广播电视最高法律效力的法规是《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在新媒体出现之后,该条例有很多条款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亟待修改完善让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管理有法可依;其次在经济管理中一方面没有意识到新媒体的生命力、影响力而导致投资不足,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的发展中网站抢占商机对信息资源进行垄断,这都限制了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第三在技术管理层面,我国新媒体技术标准少且低,制约了我国新媒体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同时新媒体尚待开发的技术还有很多如节目清晰度与网络的匹配、网络用户的有限、对网络电视内容的更新及监管技术等;第四在管理体制方面,管理地位不明确导致责任主体不清难以追责、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既“办”又“管”的管办不分缺乏公正有损权威、多级管理体制造成区域壁垒严重且利益主体多阻碍了广播电视资源整合和利益分配。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只有这几方面,还有事业企业混合经营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亟待解决。
三、提高新媒体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我国对广播电视的粗放型管理已经不能与飞速的社会发展相匹配,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进行分类管理,如公共广播与商业广播电视,盈利性与非盈利性广播电视等的分类,可以更好地管理。以下对管理对策提出几条建议:
1.为了方便统筹,可成立广播电视新媒体专管机构。由于新媒体的出现牵扯到较多的政府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可能会有失公允,另外部门之间的不当竞争会影响到新媒体发展,加大成本降低效率,所以可以将各个部门中有关新媒体的部分分离出来,成立一个完整的新部分并集中到广播电视或电信部门中便于管理,不推诿扯皮。
2.为了加快发展,将电信与广播电视进行融合。2015年出台的《三网融合方案》中明确了广电与电信的双向入户及宽带网络的建设改造升级并加强安全监管。三网之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电信网,广播电视与电信的融合已经纳入了国家制定的方案中,激活这三网的融合,打破一些行业之间的限制,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3.为了在世界新媒体站稳脚跟,要加快数字化步伐。数字化的新媒体的基础,数字化的程度决定了新媒体发展的速度。针对我国发展现状,数字化的地域性问题较为突出,在一些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数字化的推广就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不损害群众利益/不削弱政府职能的条件下,快速推进数字化发展。
4.对现有新媒体法规进行健全完善并加快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新生事物的广播电视新媒体,在法律法规方面旧制不适用/新制待制定的现象较为明显,如当前的IP电视/网络电视在《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中没有明确的规范等缺失,不便于更好的对新媒体进行管理,不利于新媒体的健康发展。
结语
由于文字及篇幅的限制,本文对广播电视新媒体管理的对策阐述的还不够全面,如对于新媒体内容的监管方面还有待研究。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只注重新媒体技术研发应用而疏忽管理,这会给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将有利变为有害。新媒体强大的生命力/交互性带来的便利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适应时展需要,新媒体的管理迫在眉睫,希望本文能够为广播电视新媒体管理体系的研究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学报;全媒体;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114-02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对于这句话笔者的理解是,在一些过程当中我们会经历比较守旧的传统。对高校学报出版来说,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当中,它的出版模式已经达到了多样化的水准。因此想要打破常规,让非核心类的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和创新,就必须要以新的水准出发,充分地与当代创新科技结合在一起,在互联网条件和全媒体时代下共同进步发展。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学报出版发展现状
全媒体出版包括传统出版模式,也包括以数字化信息为主的现代出版模式。因此它的出版形式决定其多样化和综合化的发展特点,对于目前各大高校来说,在非核心高校的全媒体出版当中,数字媒体已经逐步地占据了出版的重要位置,主要形式方面有许多以网络为主,不过传统的模式仍旧占据了主流方向。根据数据显示,在2014年,我们国家在出版产业方面,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近33%。这表明对于当代全媒体出版来说,它的形式在不断的扩张,而且在传统模式的完善下它发展了数字出版、网络、手机等各方面的方向。同时也取得了一个不小的成绩,一方面传统的出版模式在不断的细化,与增加出版交流的同时,创新的出版模式也增加了,让许多人真正地了解高校学报的编辑内容和学术价值。对于非核心的高校学报来说,目前是属于以传统出版模式为主,正在发展网络数字出版模式的过程,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特点,那就是数字产业虽然发展迅速出版也在不断地更新模式,但是在创新方面他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于非核心类的高校来说,想要真正的在出版方向,取得不错的成绩就应该从出版形式出发,真正地做到从本质上得到改变,让其学校学报出版方向更加专业化、价值化、创新化。
二、非核心类高校学报出版的存在问题研究
1.全媒体出版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次上
虽然这几年网络模式在不断的发展,数字出版已经逐渐的成为高校学报出版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不少出版方向还是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出版中,比如说在稿件的文字编辑上,为了保证其高效的准确性和校对质量,不少学校习惯于传统的这种出版模式而不去考虑新的数字出版模式,即便是已经开始结合网络出版为一体,却也还是没能够跳出传统出版那种固定的模式。不少编辑团队对网络知识的了解还比较匮乏,他们对于新媒体的主观意识并不强,在一些学术上和一些技术方面虽然已经能够充分地掌握传统出版模式的技术与编辑方向,但是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对于新的学报数字化和营销市场还不够了解,因此也造成了行为模式单一思想上意识的不足,和对新模式出版方向的不了解。
2.没有真正利用全媒体媒介的特点
全媒体媒介的具体特点就是它的出版非常的多样化。可以通过网络媒介、手机媒介和传统的模式去展开,在全媒体出版的发展当中我们不得不面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真正充分地运用媒介的主要特质。比如在网络媒介当中,不少编辑网站都是通过远程技术或数字技术去实现网络媒体这个平台,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上,却没有脱离传统媒介的模式,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媒介的形式下,去发展其他全媒体出版模式的同时,却忽略掉了其中的深刻含义,这其中包括:学术学报的交流、刊登、编辑及后期的营销与发展等。因此它的一些平台的建立基本上仅仅只是把传统模式照搬到网络模式上而不是真正的从网络模式对行为特征上出发,比如没有运用平台去吸引大家去阅读并了解高校学报的特点等。
现在的全媒体高校出版当中,还有一个存在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编辑团队建设。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复合型人才的缺失,这种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懂得传统出版的,同时也要懂得新媒体数字媒体的出版模式。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了解传统出版模式的人比较多,但是对于新媒体与数字媒体方向却缺乏一定的了解,也存在少部分人对网络没有一定的了解,却对传统模式缺乏一定的熟悉度。
4.营销模式的不统一
非核心类的高校学报出版在营销模式上存在着一定不统一的现象,因为当下不少高校开始进入建立网络平台,传统平台的销售渠道和出版流程是基本不变的。但是对于一定的网络营销而言,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这种传统模式与网络营销模式的相结合,是当下必须考虑的一个点。非核心的学报现在的问题是传统模式的营销和数字化平台的营销不能结合在一起,这往往让数字化平台的学报出版变成一种比较浅显的形式化,从而缺乏流程性的营销模式。所以非核心学报面对的最大难点就是营销模式较为松懈,非核心学报出版的营销渠道还是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对于数字化、网络而言,它的出版要与一些大的数据平台去合作,这样它的营销渠道就会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尤其对于非核心期刊来说,它的拓展性就不够高。网络出版已经变成了一种模式,而非真正的渠道营销体系。
三、全媒体时代非核心类高校学报出版策略
(一)教师团队的实践性较弱
新闻学教育的重点,主要是着力促进新闻业发展,也就是将新闻学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然而,在校教师团队中绝大多数并没有新闻工作实践经历。这一点就难免让社会对新闻教育的实践性有所忧虑。根据对国内几所著名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师团队调查,博士学位高素质教师比例高达80%,然而,拥有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仅占27.97%。悬殊的比例落差证实了新闻教育界对实践的漠视。这个有待商榷的新闻教育界观点,将成为新闻教育多元化飞跃的绊脚石。
(二)教学条件的不足
除了教师团队对实践的欠缺,学生的实践机会也是少之又少。国内高校的传媒设施多半是十年以前的“存货”,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新闻学的要求。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实践中用自己购买的设备来弥补校内设备的不足。结果是,虽然学生在课堂内学习了photoshop、corelDraw等专业性的软件,但对于他们的了解多半只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很好地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三)新闻专业学生人满为患
基于高校扩招潮流,新闻学每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产亦是能过剩。很多学生毕业后得不到实习机会,有的即便获得了实习机会,在实习期间真正亲力亲为实践的机会也很少,且实习期满后,多半没有继续留下在新闻界工作。据2011年数据统计,国内在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多达20万人,在毕业后激烈的岗位厮杀中,造成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新闻学教学系统陈旧
融合的媒体,需要融合的新闻学科予以配合。然而,新闻学却固执地秉承学科精细化传统,将学生的课程按照新闻传播平台分开教学。媒体融合,意味着传播方式不再是过去的报纸、广播、电视,而是通过互联网的平台,把多种传播方式结合在一起,加大新闻的深度,拓展新闻的后期跟踪,透明化受众群体对新闻的态度。所以,按照媒介转播方式分开教学显然不能与实际情况匹配。此外,课程单一、主修内容陈旧等问题,也普遍存在于高校新闻教学中。
二、新媒体形势下新闻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重新认识新闻学
从1919年《新闻学》的出版开始,对新闻学的争论就从未停止。那么,新闻学到底是什么,新闻学研究的重点是什么?针对这两个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新闻学是一门学理学科,与其他文科专业相同,在学科的进化中,不断挖掘学理知识的深度,重视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然而,本文的观点,新闻学的研究重点不是学理基础,而是以兴盛新闻业为主要目标,融合政治以加强新闻的民主性;融合哲学以加强新闻的伦理性;融合文学和艺术以提高新闻的表达能力;融合历史以提高新闻的客观、严肃性。新闻学与普遍的文科学科不同,它没有深厚的学理根基,却有严谨的术理系统。所谓术理,是指新闻学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中依据大环境的不同所调整出的实践模式。新闻学通常不能单独的存在,它依附于大环境,独特的属性要求其不能闭门造车把自己封锁在理论圈子里,必须敞开怀抱去同空间的广度、时间的长度进行融合,它必须时刻关注周边学科的新动向,必须时刻跟随社会趋势的新发展。
(二)提升新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新闻学从20世纪40年代的传播学介入后,有了质的飞跃。传播学为新闻学前路的黑暗提供了光明,从单一的新闻传播的研究发展到对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符号等专业化传播要素进行研究。除此之外,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播学的融入,国际关系、经济学等周边学科也应有所涉猎。其次,个性化的新闻报道也应是新形势下新闻课程的改革重点。过去传播信息的方式主要局限在传播者单向信息输出,所以对新闻传播报道要求较低,阐述新闻事实即可。但新形势下网络媒体中除了必要的基础信息的传递,更多的是延伸信息的挖掘,满足受众对更多信息的渴求。例如,对于两会信息的报道,专业化的受众在接收到基础信息后,会产生对于特定内容的追踪性疑问,如问题的产生原因以及针对特定内容的处理对策等。新闻工作者必须针对基础信息进行更立体化的信息提供和结果描述。所以在新闻教育的课堂中,要注重学生新闻评论能力的培养、特征专栏的撰写培养等。
(三)从招生改革和办学模式改革中解决问题
新闻专业学生人满为患。新闻学希望从理论的殿堂走入实践的民间,障碍重重。针对这一棘手问题,可从招生的角度来思考。目前盛行跨考考研,这条道路同样适用于新闻学。在历史、政治、哲学、艺术、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中,不乏对新闻学感兴趣并有意向从事新闻专业的学生,可以以此类学生为主要招生范围来进行新闻学进修的生源考量,这样做的优势就是极大程度地消除了新闻学课程单一的弊端,未来从业人员在信息传播的广度方面得到提升。此外,拥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媒介融合的现状,提高课堂内容传播的有效性。
三、结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4-0076-04
当今社会,传统的媒体形式已经开始向新媒体形式转变。媒体传播的形式也从传统的“点对多”向“多对多”转变,自媒体的时代已经来临。媒体发展需要新闻人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办了高职新闻专业。由于该专业开办时间不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办学规模不够、人才培养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不足、实验设备不完善、实践实训平台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阻碍了高职新闻专业的发展,需要我们针对问题进行改革。
一、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需为社会输送具备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人文修养的技能型实用人才,高职新闻教育需要针对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人文修养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高职新闻教育应定位于适度的理论、广泛的人文知识,全方位的职业技能教育。我们需要针对社会需要、岗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短缺现象开始显现。如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和网络等新媒体行业,都需要可以熟练掌握英语、有较强的文字功底的新闻采编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岗位需求。
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适应经济社会、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新闻宣传单位、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需要的新闻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应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相对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针对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高职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城市的媒体单位,企事业单位内宣、影视广告公司、会展策划公司等,这些岗位需要的并不是新闻专业的“专才”,而是样样都拿得起的新闻“全才”。所以,高职新闻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新闻教育是“全才”教育也是“通才”教育。
二、根据人才定位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在保留原有高职新闻专业的相关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增加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通识课程,增加新闻实操方面的职业技能课程,以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这三个部分构成整个高职新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一)职业素养课程模块
职业素养课程(通识课)是对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从而突出文化、传媒的人文艺术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
很多高职院校的新闻专业都大量开设通识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如大学外语、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这些通识课占用过多课时,而专业实践类课程比例显得不足。
对于高职新闻教育来说,通识课的教育应该是针对学生人文艺术修养方面的教育。在高职新闻专业的职业素养课程模块中,我们需要增加如中外文学、实用文体写作、新闻法律等方面的课程。学生通过职业素养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加其文化艺术修养,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时候会变得更加轻松。
(二)职业技能实操课程模块
职业技能方面的课程是由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所组成,此类课程主要解决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职业技能实操课程需要相关实践实训平台支持,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实训平台主要有专业实验室、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实训平台三级实践平台。对于专业实验室而言,传统的做法是按照媒体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独立的新闻实验室,如报纸编辑实验室、平面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录音实验室、新闻演播室等。而目前的媒体行业已不再是相对独立地运营了,而应该是多种媒体融合,对于高职新闻专业实验室建设来说,也应该实现多种媒体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实现融合。相关专业课程的实操环节不再单独在课程内完成,而是按照媒体分类进行实际项目的一体化实操训练。实操课程体系按媒体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以纸媒实验课为主的初级课程、以网络和新媒体为主的中级课程、以广播电视实验课为主的高级课程。这样的实践教学课程划分明确,学生可以分步进入三个级别的实践课程学习并获取相应学分。这种建立在一体化管理流程下的实验室,我们称为“大实验室”也叫“实验室群”。在这个实验室群里,教师给出选题,学生扮演记者和编辑的角色,进行选题策划和完成作品,实现媒体生产的仿真模拟。
(三)职业综合技能课程模块
职业综合技能方面的课程(毕业作品)则是仿真业界新闻生产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媒体工作。
通过采、写、编、播全套实操训练,实现各项技能作品化呈现、毕业作品集成化整合、技能水平可视化表达,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强化教学实践平台建设
经调研,浙江省高职院校多将新闻专业的实习环节安排在第六学期,这种安排方式存在问题。对于三年制的高职教育来说,第六学期是最后一个学期,学生面临就业。毕业实习安排在这个环节,会导致实习变成找工作,实习环节形同虚设。我们可以考虑把实习环节放在第五个学期,或者把一次大实习变成多次的小实习分别安排在第三、第四、第五学期。学生通过实习提前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工作,这样可以在教学中解决他们在实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校外实习属于三级实践实操环节的最高一级,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根据对浙江省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情况,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并不好找。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
(一)加强校内实践平台建设
校内实践平台是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立校园媒体,安排学生参与管理运营;专业实验室和校园媒体实现互动,让学生实际参与媒体运营,提高校园媒体的节目质量和影响力,同时也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高职新闻专业学生利用校园媒体进行实践时,需要有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从而更好的发挥校内实践平台的作用。学生在校内实践平台中所做的工作成果,可进行量化考核,并计入相关专业课程期末成绩,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校内实践平台的热情。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高职新闻专业为解决学生专业实践问题,自2005年开设“新文人工作室”,就是模拟一个真正的“媒体集团”。该工作室真实模拟一个媒体集团,可以让学生进入各类媒体的仿真实践环境进行实践。按媒体类型分平面媒体部、网络媒体部和电视媒体部,按媒介载体分有报纸杂志、网站微博微信、电视编辑实验室、虚拟演播室等,按工种分有记者编辑和相关管理角色,如电视媒体部主任、网络媒体部主任、平面媒体部主编等角色。分线安排校园记者,定期召开编前会,安排新闻采访报道的工作部署等工作,这种以进行新闻作品生产的仿真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真实融入仿真媒体环境,积极参与其中,实现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校外实践平台的建设
校内仿真实践平台毕竟不是真实的工作环境,要让我们的教学更加贴合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建立长期的校外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必不可缺。目前,各高职新闻专业都在和当地的媒体单位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但大多数实践基地有名无实,很难开展下去,合作项目也仅限于开办讲座、带学生参观等。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没有找到两者的共赢点。
高职新闻专业和相关实践单位合作主要有三个方面:
1.科研课题
双方可以针对新闻领域的相关课题进行合作研究。对于高校来说,教师的科研得到了应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关市场调查,参与撰写调查报告;对于实践单位而言,科研课题可以解决其实际问题,为其发展提供帮助。
2.人才交流
高校和实践单位可以互派人员挂职锻炼。高校的专业教师到实践单位可以发挥特长为其发展服务;实践单位选派业务骨干来学校进行相关实践课程的讲座,指导学生实践。
3.建立实训基地
高校和业界单位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学生可以进实践单位进行实习实训,实际参与媒体生产。实践单位安排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习,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向学校反馈。学校可以根据收到的反馈情况调整相关教学;对于实践单位来说,也需要调整思路,今天的实习生就是明天的员工。
转变思路开阔视野,人才的培养不应该只是高校的任务和责任。用人单位和高校合作,共同参与实践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人才。
(三)改革毕业论文形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高职新闻专业其实践性强,不需要用传统的论文形式进行对毕业生的考核,完全可以采用实际的新闻作品来代替毕业论文。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新闻专业的相关考核还限于传统的理论知识方面,需要调整考核方式,针对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环节的最终检验内容,我们可以改毕业论文为毕业作品。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高职新闻专业自2012年开始深化毕业作品改革,从原来要求每个学生制作完成一个新闻作品(动画制作、报纸排版、小视频)到以四到六人的小组进行一个完整的视频专题片的制作。在整个毕业作品制作过程中,小组同学要体验导演、文案、摄影、配音、采访、后期编辑、节目包装等一系列的专题片制作流程,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新媒体不断产生,媒体行业开始出现多类型融合的趋势。高职新闻专业需要根据业界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教学改革,对于该专业的教师来说,需要不断的适应业界的发展变化,更新知识结构,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构建一个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改革相关制度,才能更有效地确保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一)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新闻教育的成功离不开结构合理、理论和实践技能兼备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如果缺乏理论知识,其教学效果不会理想;如果缺乏新闻实践技能,那其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也将无从谈起。
经过对国内两百多家高职新闻专业的调查,其教师队伍基本上由两类人构成:一类是新闻专业出身的专职教师,大多为硕士学历,中级职称,理论知识扎实;另一类是来自业界的教师,有丰富的媒体经历,实践经验丰富。
对于高职新闻专业来说,需要的是既有理论功底也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我们把这种全能型教师称为“双师型”教师。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还很低,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师去媒体单位挂职锻炼、聘请业界人士组织专家讲座、客座讲学等方式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二)加强外聘教师管理
很多高职院校的新闻专业因为师资力量不足,需通过外聘教师这种方式来弥补。通常会聘请媒体单位的资深记者或其他高校的专业教师来担任兼职教师。但因为兼职教师的工作重心在原单位,对教学并不会全身心投入。所以需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教学应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适当补充。
(三)实现师资共享
受办学规模的限制,高职新闻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并不饱和,而有些学校新闻专业也刚好缺这方面课程的专业教师。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要么通过外聘兼职教师的方式解决,要么新招聘该课程教师。这两种方式都存在问题,通过外聘兼职教师方式解决的问题在于兼职教师不具有稳定性,其次工作重心也不在聘用学校;新招聘专业教师的方式会更进一步加剧人才浪费,教学工作量不饱和的问题。所以可以通过师资共享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前提是要转变人才专属于某个学校的传统观念,调整相关的人事机制,建立人才社会共享模式。
五、升级实验室体系建设
高职新闻教育注重对学生新闻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专业实验室建设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几乎所有的高职新闻专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实验室,但均为单一型实验室,如报纸编辑实验室、平面广告设计实验室等。这样的单一型实验室并不适合培养复合型、综合型的新闻“全才”,我们可以模仿目前业界媒体流行的的“大编辑部”模式,将一个个单一型的实验室有机整合,变成可融合的综合型的“实验室群”,可以让学生参与仿真的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相关媒体形式的生产管理流程,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技术,综合锻炼媒体处理能力。
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是校园记者,出了校门就是社会记者。学校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新闻采访包”,除了纸笔以外,还需要有可以进行各种媒体形式采访报道的新闻设备。
参考文献:
[1]朱丹.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报业,2013(2):131-132.
[2]欧晓东.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4):53-55.
[3]冯瑞. 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5):1-4.
[4]徐可晶. 湖南省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43-51.
[5] 王婵媛. 融媒时代下辽宁省新闻教育改革研究[D]. 锦州:渤海大学,2012:18-26.
[6] 冯丹,何同林.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8):11-12
[7] 柏伟,徐茂. 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32-33,41.
[8] 俞仲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 杨定安.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6(Z1):142-143.
[10]梁骥.高职新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4):31-34.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of Journalism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ANG Ji
(Ningbo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016,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