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畜牧业主要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畜产品 安全 监管
近年来,随着生产与贸易的发展,我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且日益突出。瘦肉精、红心鸭蛋、多宝鱼、阜阳奶粉、三聚氰胺奶粉等直接把畜产品推上风头浪尖,成为大家议论和关注的热点,由此带来公众对畜产品品质安全的信任危机,也加重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焦虑。为此,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食品安全,成为当务之急。
1、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1.1畜牧业生产方式仍然比较落后、基础薄弱。
目前,农户散养依然是我国畜牧业主要经营形式,在我国畜禽养殖者千家万户,经营者千军万马。特别在农村尤其是在偏僻边远落后的山区人畜居住不分,畜禽混养,严重影响了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另外,散养畜禽的饲喂普遍是随意性的,如猪长期饲喂泔水(潲水)或散养采食饮食垃圾等废弃物,为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埋下隐患,严重影响畜禽的肉品质量。
1.2畜禽疫病困扰
我国农村畜、禽散养比例较高,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低,使得动物防疫和检疫难度加大,容易造成遗漏。加之部分养殖者文化素质不高,正规的疫病防治教育较少,动物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对不明原因死亡的畜禽既不主动向防疫部门报告,也不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环境卫生构成严重威胁,成为疫病发生的源头,为畜产品的安全留下隐患。
1.3生态环境污染加大
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农业现代化以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速度向前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和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在加重。环境的恶化对畜禽产品的污染主要为工业“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排出的大量粪便和废弃物、农药、化肥、城市生活垃圾等等,通过空气、水源、土壤、农作物、牧草、饲料等环节,把汞、砷、铅及其他有毒成分等污染物带入动物体内,并在畜禽体内大量蓄积,造成畜产品不安全。
1.4畜物业投入品的滥用
为了获得较高利益,很多养殖户尤其是小规模散养农户,不合理使用畜牧业投入品,饲料添加剂、兽药、人药、消毒药、农药及抗生素和激素等滥用。当前,畜产品被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因素污染残留,导致中毒事件及动物源性疾病的发生,每年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1.5流通环节的不安全因素
畜产品在生产、加工、经营流通环节中,又存在着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不法畜产品经营者使用化工制剂处理鲜活畜产品、运输中违反操作要求造成生物、化学物污染或包装破损受到污染等情况发生。这些违规生产、违法经营、制假贩假等违法活动都严重影响着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2、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特征
2.1利益驱动成为影响各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源
不管是三聚氰胺事件,还是“瘦肉精”、苏丹红、解抗剂等事件,都表明生产者或商家为追求最高利益而不择手段,他们为了满足消费者习惯性感官要求、达到产品标准要求、实现更高转化报酬,便在外观及一些表征上大做文章。添加三聚氰胺到生鲜乳和婴幼儿奶粉中,冒充高蛋白乳品,既容易通过检验,又能获得更高价格;用混有苏丹红的饲料饲喂鸭子,使鸭蛋更漂亮、更畅销;在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不但能提高生猪生产速度,而且能增加猪肉鲜嫩度和出成率等,这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加生产者和商家的利益,但同时留下的安全隐患无法估量。
2.2科技应用使得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更加隐蔽。
违规使用药物添加剂和非法使用非添加物一直以来是造成畜产品安全的主要渠道,三聚氰胺、苏丹红、解抗剂都是用于化工、建筑等其它方面的新产品,现在却被不法之徒移植应用到畜禽养殖加工中,并且使用量恰到好处,需要有技术熟化的过程。“三鹿奶粉”事件后,生鲜乳滞销、加工企业严控抗生素后,立即出现了添加解抗剂的现象,更表明了质量安全问题的技术性趋势,使得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更加隐蔽。
2.3畜产品质量安全关联性更加紧密
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使用关联性,一些允许使用但严格规定休药期的兽药和添加剂,如果不按要求应用,就会转化为安全影响因素;二是制售关联性,禁用药物、添加剂和非添加物质的制造、流通和消售,大多都会形成网络化运作形式,并在横向之间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三是影响关联性,畜牧质量安全事件不论大小,一般都会涉及畜禽养殖、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产业链条的纵向关联性和传递性更加明显。
2.4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环境性更加浓厚。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综合反映,环境因素对质量安全带来的影响不断加深。
3、原因分析
3.1信息普及不够
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链条上看,饲料、兽药、非添加物生产经营者和畜产品加工经营者对产品的信息了解更充分,而畜禽养者和消费者掌握的则明显不足。在不完全市场的情况下,投入品和畜产品生产经营者往往会利用信息强势,采取投机取巧、夸大欺骗的方法要挟畜禽养殖者和消费者,成为质量安全的最大隐患。
3.2利益分配不均
在工业化时代,畜牧业是利润空间相对较小的行业,而在狭窄的利益范围内,还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平衡。在畜牧产业链条上,投入品和畜产品生产经营因规模大、利润高,拿走了主要的产业收益;畜禽养殖者为了生存和发展,在采用科技降低成本仍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会使用违禁药物和非添加物质,以获得更高利润;消费者在无法充分了解产品内在信息的情况下,也只能以最小的支出购买外观判断符合要求的产品,这样更加剧了低成本不安全食品的供给。
3.3监管不到位
各级监管机构不健全,没有完整的检测检验链条,无法对畜产品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测。
3.4宣传不到位
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氛围不浓,各方面安全意识、责任观念、紧迫认识还都没有真正竖立起来,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
4、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促进食品安全的措施
4.1加强法制建设。通过完善的国家立法及地方或部门法规,进一步明确畜产品生产者、供应者及管理部门各自的职责;认真组织相关标准的实施与法律法规的衔接;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畜产品生产和经营管理。
4.2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实行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强力推行免疫标志制度;集中力量加强动物疫病预防冷链建设;完善兽医实验室体系,加强动物疫情测报、流行病学研究、风险评估等动物疫情管理基础工作。
4.3加强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根据服务内容与需求量,科学设置、有效整合现有检验检测机构资源;适当增加投入,特别要加大对县级基层检验检测机构的投入,改善基层检测机构的各项硬件和软件设施。
4.4加强投入品监管。严格执行国务院《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禁止使用假冒伪劣兽药和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从源头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饲料质量和畜禽疫病的监测,建立科学、合理的药残、农残等有害物质和疫病防治的监控体系。
一、河北省产业经济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
总体来看,河北省产业经济发展的方向主要受到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全球化浪潮下的国际市场竞争及其主导形成的区域分工趋势;二是国内经济环境及其引导下的区域经济责任界定;三是省际资源和经济利益竞争及其导引下的区域经济分工格局;四是区域自身资源禀赋特征及其牵引下的区域产业集群导向;五是政府经济政策取向以及社会理念氛围下的产业支撑力状况;六是加入WTO必将加快由外向型向开放型转变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将逐渐转变为:对内依靠宏观调控的手段,保证经济总量平衡,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社会劳动就业水平;依靠手段,制订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平等竞争的经济环境。对外运用WTO法律与规则,最大限度保护本国经贸利益和扶持本国进入国际市场。(2)国内市场经济逐步走向规范。我国经济将逐步与国际经济接轨,一个具有社会信用体系支撑的规范市场经济将逐渐形成。国内企业(包括民营)和外资企业享受和承担WTO规则赋予的同等权利与义务,在市场中进行自主经营和平等竞争。(3)形成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双向开放;市场将进一步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体,资源将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行合理的流动与组合。(4)出现新一轮资产重组与企业购并。基金、证券等现代第三产业的虚拟经济业态大量进入各类市场,国际资本转移、跨国并购力度明显加大。曾被认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电信、、运输、电力、公共设施等领域,逐步被纳入开放市场,成为并购的主角。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随着加入世贸,正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并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的节奏和脉搏,全球经济的各种变化会更直接和迅速地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经过20年高增长和3年短暂的调整后,将会以结构调整为源动力,依靠高、新技术推动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并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最终表现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这两条主线构成了新一轮经济高增长的通道。
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河北经济发展将表现出两大主要特征:其一,纵向优势上我省在国内的经济分工有可能得以固化。即当立足于国内市场的经济分工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进程加速之际,受外部经济力量的市场导向型的推动,省际间的经济分工不但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反而会将原有的优势型分工予以深化,使各省份在区域经济利益分配上基本能够维持原有格局。但由于横向优势的存在,某些省份的经济分工有可能在这种固化力量下产生边缘化倾向,例如我省产业经济的偏重结构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省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份额和相关产业的竞争实力。其二,外部力量的介入,将改造和提升现有产业经济水平,同时也将创造新产业经济业态不断涌现的机遇和条件。而这则和各省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人文环境、社会氛围紧密相关。
二、河北省未来重点产业选择
根据上述分析,我省未来产业经济的重点将是在大力发展基础产业的同时,在努力改变偏重结构的进程中培育和发展具有河北特色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
1.基础产业
21世纪初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基础产业的发展速度、规模、水平,将对河北省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关键性作用。也就是说,河北要快速发展,离不开基础产业的强力支撑。据统计资料,目前基础产业在我省国民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已达30%以上,“九五”期间基础产业投资对我省GDP增长贡献率在30%以上。预计今后需要突出发展的基础产业包括:
——能源产业。重点是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按照“稳煤、扩电、保油、增气”的思路,发展清洁高效能源,提高洁净优质能源比重,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心内容是加大电力供应能力。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20年,我省电力需求量有可能增加达3500亿千瓦时,考虑到西电东输、全国电力联网的因素,初步预测要满足上述需求,我省发电机组容量至少要比2000年增加1600万千瓦,输变电容量则至少要比2000年增加6000万伏安。因此,继续抓好电力项目建设也是基础产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现代交通。一是公路建设实现化、标准化、高速化;二是铁路建设要配合中央铁路的建设与发展使车站布局与规模合理化、现代化,地方铁路合理布局、力争实现电气化;三是积极推进水路和港口建设,大幅增加水运能力和吞吐能力;四是合理布局机场建设,拓展国内国际航线;五是大中型城市交通种类实现结构合理化,轻轨铁路、地铁、无轨电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得到合理发展,外环路、立交桥、高架桥地得到合理建设,交通管理实现智能化,大力改善交通状况。
——通信业。围绕提高网络规模和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增加长途传输网带宽和互联网传输带宽,扩大覆盖范围,开发增值业务。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2003年至2005年3年间,将安排新增光缆3.7万公里、交换机容量1850门、通信用户1700万户,实现95%以上的村通电话;新增移动通信基站和信道2469个和31.2万个,平原地区和景点移动覆盖率达98%以上,其他地区95%以上。因此,河北省通信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是要形成覆盖全省、功能完善的通信及信息传输能力;二是以数字化、光纤化、宽带化为目标,形成通信及信息传输的超大容量、高速便捷、高级高质;三是实现各种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四是建设为政务、电子商务、电子服务提供高效保证的通信及信息传输平台。完成上述任务,在加强通信业技术创新、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重点抓好固定电话通信网、移动通信网、ATM宽带多媒体网和数据通信网、网络融合等四大工程。
——水利设施。主要是按照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共举的方针,重点搞好南水北调工程、病险水库和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大中型灌区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骨干河道治理、城镇供排水设施建设、海水淡化等节水和水资源开发项目。此外,围绕水资源培育和保护,加大生态环境改造,重点实施防沙治沙、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工程。
——城镇基础设施。重点是在加强公路、公交建设的同时,增加园林绿化、供热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电网改造等项目,完善城镇功能。
——其它。抓好科教、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消费热点。
2.主导产业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快增长速度,对其他产业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的产业或部门。他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强调未来的长期发展和创新,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处于初创期到成长期阶段。在经济发展中,主导产业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主导产业通常不是现实的优势产业,但其发展目标是成为未来的优势产业。从目前的发展趋势和目标看,我省的主导产业包括:
——信息产业。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提高机及网络普及程度,加快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步伐,坚持电子政务先行,加速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抓好基础地理、市场信息、信息、政务信息和公共数据等五大数据库建设;加快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三大网络改造升级;振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加快建设石家庄、廊坊、保定、秦皇岛和唐山市的信息产业基地和项目;发挥电真空、液晶、光电显示器件和电子材料等优势,加快发展微电子、网络通信和软件产品。
——高新技术产业。突出河北半导体材料、软件、石家庄国家医药等三大重点产业基地,培育生物工程与现代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电子信息等产业群体,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抓紧启动高纯度光纤用石英材料、纳米测量及控制仪器、大直径低氧碳硅单晶及硅晶片、告诉高识别率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液晶显示材料及器件等一批新项目。 3.优势产业
优势产业是在当前的总量中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运营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很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与主导产业不同,在产业寿命周期曲线中,优势产业出于中后期到成熟期这一区间。优势产业强调资源的天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的运行状态。只有当他们都得到了较好的结合,才有可能形成优势产业。结合我省产业实际,冶金、医药、建材、化工、机械、纺织、食品为主要优势产业。但就各产业实力观察,均存在产业范围过宽、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的,因此,其今后的方向总体上是收缩战线、突出重点环节,以效益、效率和规模为中心不断发展壮大。
——冶金。我省冶金具有良好的资源和条件,但热轧盘条、棒材、型材是主导产品,说明我省的该产业尚处于较低层次。今后的发展任务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提升规模实力,逐步提升产业层次,主导产品随之转向以目前高进口依存度的高质量冷轧薄板、冷轧硅钢片、汽车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用高质量冷轧板材、不锈钢板等为主。
——医药。我省医药目前是以青霉素、维生素、土霉素等化学原料药为主体,这些产品的市场寿命较长、需求较大,在技术和规模上的优势也较为突出,产品本身还不存在知识产权问题,因此将成为该产业发展的一个稳定方向。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半合成抗生素和生物技术药物,但其品种、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并将受到来自于入世后的国际竞争对手的冲击,发展的难度正在加大。
——建材。我省建材产业主导产品目前位普通水泥及其制品、平板玻璃及玻璃制品、非金属矿物等,今后除继续扩大其市场规模外,技术升级、品种更新、质量求进也是这些产品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建筑陶瓷技术、环保型建筑材料等。
——化工。该产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产品涉及化肥、农药、制碱、轮胎、涂料及染料、感光材料、PVC树脂等多个方面,但生产规模大多偏小,且技术进步缓慢,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将面临国际市场的较大冲击。因此,在该产业内部尽快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重组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在产品的选择上也将以比较优势原则进行新一轮优胜劣汰。
——机械。我省的机械工业主要集中的中小电机、手用或机用工具、电扇、台钻、普通金属标准件、普通轴承、集装箱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档客货车、拖拉机、农用车、重型载重汽车、电线电缆、推土机、装载机、部分输变电设备等产品上,而在核心工业产品及机床制造、各种高中档通用专用机械、成套设备领域几乎毫无竞争力可言,随着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介入这一领域的难度空前增大。因此,我省机械产业的发展方向应是在局和现有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结构调整,已生产规模、技术规模打造拳头产品。
——纺织。我省的纺织产业来来是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该产业的低级化特征开始显现。多年来,该产业产品大部分是棉纱、坯布、化纤以及低档次服装和少量的丝绸及针织品,印染布和高档成衣几为空白。要想在今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该产业的活力,就必须抓住入世准备期所剩不多的时间,利用合资合作、技术创新、产品转型等手段,力争在原低层次产品基础上,在高层次产品领域获得一席之地。
——食品。目前,全省已形成粮油、屠宰、肉类、饮料、乳制品、调味品、水产加工、罐头、饮料酒、卷烟、制盐等四大门类21种类的食品工业体系,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大力推进名牌战略,集中资源优势,形成更大的市场和生产规模。
三、推进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的经济结构调整
未来产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主线。而经济结构的调整进程,则又在一定程度上着未来产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效率。可以说,二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1.产业结构调整
(1)农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手段,充分依靠技术,在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创汇农业,提高专业化生产程度,促进农业由数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建设现代农业。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壮大畜牧、蔬菜和果品三大支柱,尽快形成“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适当调减粮食种植面积,稳定油料和蔬菜面积,积极发展牧草、花卉、食用菌、甘薯、果品等产业;大力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远洋渔业、水产品养殖加工业等。二是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和信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示范园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重点是抓好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等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2)工业结构调整。产业经济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结构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重型制造业的发展快于轻型制造业,并且要先后经历重化学工业、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等几个阶段。与此相较,河北省产业结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河北省比重上升较快的主要是轻型制造业和原材料等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一些技术密集型行业、新兴行业增长不快甚至比重下降,而加工能力过剩、发展潜力不大的行业占比变化不大,说明河北省工业结构仍未摆脱传统格局,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级化状态没有得到有效根治。为此,要在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压缩淘汰落后工业,努力构筑“高效轻工、精深重工”的工业经济格局。
(3)服务业结构调整。重点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包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民资、外资兴办旅游项目和企业;深化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在改造提高传统流通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发展会展经济,培育区域性商贸中心;拓展面向一般居民家庭和个人的社区服务;支持房地产、、保险、、律师、咨询等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体系。
需要指出的事,产品结构调整和组织结构调整是贯穿于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之中的。也就是说,要通过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扩大现有名牌拳头产品生产规模,培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的“四高”产品体系,努力提高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按照市场经济原则,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加快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的方向发展,增强产业载体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2.所有制结构调整
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部委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改善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加速国有资本优化重组和国企改革。重点是,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中的个别重要骨干企业,可由国有资本继续控制外,国有资本要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尽快退出。
——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除少数企业按国家要求实行国有独资外,其他大中型国有企业都应通过多种形式改组为股份制企业,但国有独资集团的子公司也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与此同时,引导民间资本发展,大力推行混合所有制经济。
——鼓励、引导、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在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领域的基础上,鼓励其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外资进入国有经济退出的行业领域,特别是进入河北省的主导和优势产业;对于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政府要采取参股、贴息等方式予以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培育一批个体私营企业组建集团,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和规模经济效益。
3.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构建新的经济产业带。以中心城市为节点、以区位优势为平台,以产业基础为载体,促进不同特色产业在空间上的持续集聚。除依托11市形成的传统经济区之外,可以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探索构建三大新兴产业带:一是近环京津高新技术和外向产业带,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通过培育壮大各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大量吸引省外资进来次创业。二是沿海经济带,借助沿海港口和产业基础优势,通过有序、有效的生产力要素合理东移,促进沿海经济、海洋经济开发,形成以临港工业为主体的河北省新的产业生长点。三是沿路经济带,即沿京广、京九、京秦高速公路进行特色经济开发,基本设想是京广沿线重点发展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电子、通信、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设施农业;京九沿线立足产业结构的轻型化和高级化,着重体现县域经济特色,生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京秦沿线则积极寻求与京津产业对接和承载京津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努力营造经济冀一体化发展的“示范”空间,形成外向型经济的“孵化器”和“辐射源”。
我国的农业安全,是指采取有效的国家行动,避免内部和外在因素的变化危及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地位,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安全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关系到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其一,粮食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粮食产业是关系到21世纪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由于人口增长、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农村城市化加速,我国未来的粮食需求将持续增长。粮食需求的大国效应决定了21世纪粮食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强化。其二,农业是容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目前为50%。其三,农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量每天为49.6亿元,占我国居民每天消费量的46%。我国粮食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密切联系,决定了我国农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农业不安全,必然危及国民经济的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必须确保农业安全。
二、21世纪我国农业安全面临的挑战
农业安全和其他产业的安全一样,整体上必然处于四种状态,安全、潜在非安全、显在非安全、危机。(注:雷家@①sù国家经济安全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4.雷家@①sù教授提出一国经济从整体上可划分为安全、潜在非安全、显在非安全、危机四种状态,本文认为,农业产业的安全也可以分为这四种状态。)展望21世纪,由于影响我国农业安全的内部因素和我国农业发展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农业安全呈现出从潜在非安全向显在非安全乃至危机演化的态势。
(一)我国农业安全的内忧
1.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我国农业资源的非持续利用、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农业资源和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我国耕地、草地、渔业资源以及林地资源的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据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的耕地氮养分过量。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全国90%草地不同程度地退化,中度退化以上的草地面积已达半数。主要河流有机质污染普遍,水源污染日益突出,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我国林地资源的丧失极为严重。农药和化肥的用量增加已经对农村环境形成了危害,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所造成的新污染日益增加。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对23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起,污染农田4万公顷,造成农畜产品损失2489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2.2亿元。资源退化和农村环境质量的下降使得资源和环境对我国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进一步趋紧。
2.粮食生产基本生产要素的供给达到危及粮食安全的警戒线。我国的耕地和水资源的供给难以满足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我国的耕地总量只有世界耕地总量的7%,到2000年底,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1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近1/3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只有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8%,单位耕地面积占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已被联合国列为全世界人均水资源短缺的贫水国之一。(注:李晓西.新世纪我国战略性资源的状况和对策[J].中经网50人论坛.)从现在起到2030年,由于我国的人口每年以1000多万的速度递增,而城市化的加速每年要占用数百万亩耕地。因此,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水平突破国际警戒线的状况不仅很难缓解,而且可能进一步发展。尽管199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持续供过于求的问题,但是,近年来的粮食相对过剩是以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从长远看,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耕地和水资源的压力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如何避免生态进一步恶化,同时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安全面临的一个基本挑战。
3.我国农业生产体系不适应21世纪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增长。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在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的目标下发展起来的。在解决“温饱”问题的经济发展阶段,农业安全的目标是获得足够数量的食物。粮食安全等于农业安全。温饱问题解决后,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我国已进入消费结构升级和追求消费质量的时期。展望21世纪,农业安全不仅要求农业生产足够数量的农产品,还要求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对无污染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而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主要发展动力。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采取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依靠化肥、农药等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获得和保持较高的土地产出水平。化肥、农药以及含激素生长剂虽然保证了农产品的高产,缩短了农产品的生长期,降低了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但是,降低了农产品的内在品质,甚至直接危及人体健康。近两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危及人民健康的事件屡屡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围绕增产目标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不适应农产品需求从以追求数量为特点的温饱需求向以追求健康和营养为特点的小康需求结构的升级。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如何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满足人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体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我国农业纳入世界体系的中长期效应:农业依赖性发展和边缘化的风险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农业通过贸易自由化被纳入世界体系。在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内,由于我国承诺削减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并将小麦、玉米和大米的进口配额(合计)从目前的1440万吨增加到2180万吨,我国农产品的进口会明显增加。这无疑会挤占国内农产品的市场,但是,考虑到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的规模巨大,加上关税配额的限制,我国农产品供求对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在偏低水平上的缓慢提高,不会危及到我国的农业安全。对我国农业安全的威胁来自我国农业纳入世界体系的中长期效应。我国加入WTO后,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将促进我国农业按照全球化的机制进行广泛和深刻的变革。从中长期来看,由于我国农业在世界体系中处于相当不利的竞争地位,农业面临依赖性发展和边缘化的风险。我国农业的依赖性发展,指我国农业出口导向的先进部门和地区的发展,由于对国际市场以及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双重依赖,而不能自主发展。我国农业的边缘化,是指我国农业经济的主要构成和大多数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在纳入世界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分享全球化的利益,与农业发达国家以及本国繁荣的先进部门和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趋于萧条和衰败的发展态势。
1.我国农业依赖性发展的风险主要来自贸易自由化、国际资本加快进入我国具有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农业技术上的巨大差距。
未来15-30年,贸易自由化将终结我国农业长期自给自足的形象。在加入WTO的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从土地密集型产品向劳动密集型转变的趋势将得到强化。畜禽、水产品、蔬菜、水果、烟草等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将进一步上升。小麦、玉米、油籽、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由于不具备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进口份额将进一步增加。贸易自由化将使得我国农业未来的外贸依存度大幅度提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波动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将随之增加,从而显著增强我国农业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增长,是农业国际化的一个主要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扩大开放,外资加快了进军我国农业的步伐。目前,我国农业利用外资项目9400多个,协议外资金额180多亿美元。从近年来各地的实践看,对我国农业创汇和农民增收作用最突出的是引进国际资本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后,通过建立农业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基地,提供优良农作物和畜禽品种,投资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出口市场,使得我国部分沿海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农业率先国际化。这些被视为我国农村广大的欠发达地区的学习榜样,率先国际化的地区,具有对国际资本的高度依赖性,从国外新品种的引进、初级农产品的现代加工设备到出口渠道和市场,在农业生产的每一个重要环节,都离不开国际资本。由于在出口市场、基地建设以及加工设备等主要环节依赖跨国公司,我国这些农业先进地区的发展成为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依赖性发展。
在技术方面,我国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关系到21世纪农业发展命运的前沿农业技术研究和开发领域,都处于总体上落后的地位。在对当代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若干先进适用技术方面,我国主要农药原药、优质化肥、90%的祖父母代原种鸡靠国外进口,现代化温室大棚依赖荷美法、节水技术依赖以色列。(注:石元春.发展中国农业科技产业[N].人民日报,2001-06-11.)在主导21世纪农业前景的前沿农业技术研究和开发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以转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及其产业化方面的差距,是导致我国农业依赖性发展风险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基因工程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突飞猛进。据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网络资料,目前外国批准商业化应用的各类转基因植物产品已经接近90种,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呈现迅速扩大的态势,从1996年的200万公顷发展至1999年的3990万公顷。我国虽然在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已拥有具有不同性状的转基因植物180多个,但进入中试或者大田实验的有15种,目前只有转基因抗虫棉获得了国家基因安全评价的商业化生产许可,基因工程疫苗至今不能生产。近年来,孟山都等一些从事转基因作物研究和开发的跨国公司已开始进军我国市场。由于在研究与开发市场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我国唯一获得国家基因安全评价的商业化生产许可的转基因抗虫棉,一进入市场就被跨国公司压得抬不起头来。跨国基因种子公司通过注册基因专利,凭借其强大的实力推广转基因农作物,实现种子垄断的案例表明,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在世界市场上的技术竞争往往是“胜者通吃”,如果不迅速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创新能力和科技产业化的能力,我国农业发展就很难避免由于技术差距而陷入技术依赖的被动处境。
随着我国农业进一步纳入世界体系,与国际市场、国际资本以及国外先进技术的合作将不断加强。面对市场、技术和资本的全球化,倘若没有应有的戒心和警觉,缺乏农业自主发展的谋划,那么,根据全球化的机制,对国际市场、国际资本以及国外先进技术的利用,将使得我国农业扩大开放成为扩展和加深我国农业依赖性发展的过程。
2.我国农业在世界体系中边缘化的风险来自我国农业在世界市场的长期角逐中极为不利的竞争地位以及我国农业保护的低水平。
我国农业在纳入世界体系的进程中极为不利的竞争地位,主要原因是我国在耕地和水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业科学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与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在短期内很难缩小。我国人均可耕地只有美国的15%、澳大利亚的3.6%、加拿大的6.5%、俄罗斯的11.6%,我国的人均淡水资源只有美国的25%、澳大利亚的12.2%、加拿大的2.5%、俄罗斯的7.5%。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为307美元,相当于美国的0.78%、澳大利亚的1%、俄罗斯的12.4%。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水平虽然与印度(0.17公顷)接近,高于日本(人均0.03公顷)和韩国(人均0.04公顷),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率只有印度的75.6%、日本的0.98%、韩国的2.63%。(注:根据以下资料提供的数据计算: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292-295.)我国的农业研究和先进技术与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较,总体上存在15-20年的差距。我国农业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迄今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鉴于我国推进农村城市化,把农民转化为市民的努力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产业化的体制难以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因而,我国农业在人均资源、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业科学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相对劣势,很难在短期内扭转。这就使得我国农业在21世纪农业全球化的进程中处于极为不利的竞争地位。历史表明,民族国家通过相互依存和冲突构建世界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农业全球化的基本机制就是农业发达国家强化对农业欠发达国家的压迫,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边缘化乃至不得不退出竞争的过程。从日本等国农业发展的经验看,在农业没有竞争力的情况下,政府对农业强有力的保护是农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对农业进行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农业在历史长期处于负保护的状态,我国的农产品补贴目前约占农业产值的5%。我国的农业补贴开支大约35亿美元,而美国的农业援助开支达220亿美元。考虑到国家从掠夺农业到保护农业的转变目前还不具备社会和政治基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对农业进行保护的能力与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难缩小。在缺少国家对农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的情况下,作为我国农业主要构成的落后部分,与我国农业先行国际化的现代部分之间的差距势必越来越大,面临在世界体系中边缘化的巨大风险。
三、确保我国21世纪农业安全的战略
鉴于我国的农业安全从潜在不安全向显在不安全乃至危机发展的演化态势,必须采取有效的国家行动,制定面向21世纪的国家农业安全战略。
根据对影响我国农业安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分析,确保我国21世纪农业安全战略的指导思想是:谋求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尖锐化造成农业不可持续的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谋求农业自主发展,化解我国农业在全球化过程中依赖性发展和边缘化的风险。
1.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机遇,适度增加粮食进口,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减轻我国农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配合消费需求的引导和符合我国国情的膳食结构的形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其次,加强对水土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保护,增加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注重继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方法和经验,借鉴国外发展持续农业的理论和实践,形成有利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技术支撑体系。
2.推进我国农业创新体系的建设。(1)农业生产体系的创新。尽快制定和实施符合国际规则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法律,通过生产体系创新,减少和防范食品污染,促进绿色食品生产的发展,解决农产品生产体系与消费安全的需求脱节的问题。(2)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在加强前沿和基础性研究和攻关的同时,积极促进农业科技产业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通过农业科技体系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上的差距,实现我国农业技术的跨越发展。(3)农业组织创新。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利润合理分配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突破部门和地域的限制,培育一大批能带动农民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商品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加强对我国农业保护和支持的力度。(1)设置可以降低我国农业安全外部威胁的“防护墙”。在农业技术壁垒政策方面,设立农产品技术检测标准和手段,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标准体系,加强对进口农产品特别是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管理,把“疯牛病”和“口蹄疫”以及有可能危害人类健康的转基因农产品拒于国门之外。加强对农业国际合作的管理和调控,对引进的农业国际合作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在加快农业利用外资的步伐的过程中,防范跨国公司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的控制与操纵。(2)充分运用不受WTO规则限制的“绿箱”政策,加强对我国相对落后的农业产业和欠发达农村地区的支持。重点增加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以及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投入。加强以市场体系建设和交通、通讯建设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入世专项补贴基金,用于支持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自然灾害救济,以及落后地区的发展补助。(3)在WTO规则允许的国内支持空间内,加强对优势农业产业的投入和管理。增加对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产后处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投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国内流通企业全方位进军国际市场,促进农产品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4)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增强我国农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4.建立我国农业安全的集成监测预警系统。对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农业对外依赖程度等进行跟踪集成监测。建立农业安全预警模型,对我国农业安全态势的动态作出具体分析和评估,就威胁我国农业安全的风险及时提出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