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法制不健全,妨碍金融依法维权。一是现行的《破产法》规定的企业破产清算次序,金融业处于弱势地位,金融依法保全债权难;二是少数企业借改制之机,悬空、逃废金融债务;三是金融机构在司法维权中存在执行难,标的变现难、诉讼费用高等问题突出。
(二)经济环境较差,抑制金融业再发展。东乌旗属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以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地方财政支出靠转移支付,金融服务对象大多以“牧”字类为主,现仅存中小企业处于“半关门”状态,一方面造成金融业服务对象分散、金额偏小、成本过高,金融业在县域难寻“黄金客户”,出现贷款难现象;另一方面因管理水平低、财务混乱、产品缺乏竞争等因素,出现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中小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扩大生产等因素受限制,导致企业生产恶性循环。
(三)社会信用意识淡薄,经营风险放大。一是县域社会信用基础较差,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风险意识淡薄。二是少数企业由于受自身利益驱动,借改制之机悬空、逃废金融机构债务,使社会信用环境恶化,一度“守信受打压,失信得实惠”大行其道。三是银企串玩“鼠猫游戏”。在银企借贷业务中,一些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时,就不考虑贷款到期如何还贷;有些金融机构为了应付眼前利益,应付业绩考核,对有不良贷款的企业办理贷款倒据,实行“贷新换旧”帐务处理,将不良贷款转化为正常贷款、扭曲正常借贷关系,破坏游戏规则,倍增金融业经营风险。
(四)县域社会服务体系缺位,增加信贷成本。一是企业办理抵押担保贷款时,需要办理财产的抵押、登记、评估手续,县域中介机构在服务中存在手续繁杂,收费偏高,以及存在重复评估、重复登记等问题,无形中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和障碍;二是县域评估、担保机构发育迟缓,出现中小企业和困难群体在实际借贷活动中,因贷款担保对象缺乏,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成为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推广难的主因之一。
(五)地方征信体系滞后,银企信息共享难。目前人民银行开发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只能登录、查询在金融机构有贷款的企业情况、对没有贷款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情况没有录入。同时与工商、税务、质检、公安、司法等部门之间的信用信息系统未能实现互联互通,缺少统一、完善、全面的企业个人资信系统,造成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个人的信息沟通出现瓶颈,在经济活动中增加交易成本,延误银企投资机会。
二、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共塑金融生态发展环境。一个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好,不仅能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有利于金融的稳健运行和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银行、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战略全局和宏观高度出发,各尽其责,科学地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地方政府首先要充分发挥其法律赋予管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切实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制订县域金融生态环境长远目标和工作任务,积极探索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奖罚机制,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社会风尚;其次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普及金融法律知识,提高社会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认识,争取社会的支持。金融机构要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已任,打造工作亮点,创新业务,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小企业要强素质、上规模、上水平、完善财务制度,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观念,做到诚实经营,信誉立身。
(二)加快法制建设,拓展金融生态法律空间。建立良好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加强对金融债权的法律保护。一是尽快完善《企业破产法》,解决破产企业清算中涉及有抵押、质押的金融债权在清算中的次序问题,切实保障债权人的权利;二是积极争取法院、公安等强力部门支持配合,加大依法清收力度,形成“司法维权”高压区,夯实金融生态建设司法基础。
关键词:问题和措施;生态环境;景观建设
市民文化和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通过该城的景观建设可以得到相应的体现,在现今发展中,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节奏愈来愈快,在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方面不断涌现出较为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舒适、高质、友好的环境质量已成为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最广泛的呼声。
一、生态城市体的内容与主体特征
最早是在由UNESCO组织开展的“man and biosphere”项目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重要概念。生态城市从狭义上讲,仅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以一定的生态学学术理论为依据,最终建成一个健康舒适、高质高效、和谐友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生态环境。结构布局合理、整体统一、区域独立、相互协调、高质高效、科学持久、和谐友好等七大特色是生态城市体所具备的主要特征。和谐友好即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促进,自然融合;高质高效性具体为,分级、分层、有序、循环的将所有能量、资源和物质都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提高使用效率;科学可持续发展是通过科学分配各种资源,满足各个不同时间、空间段在发展上对能源的需求,也即解决今人和后人在发展时对资源需求的分配问题;整体统一即是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三位一体地和谐统一发展,不顾此不失彼,在一定科学合理的秩序下共同稳步发展;区域独立性是指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各城市体之间既相互存在关联又各自功能独立;结构布局合理则是通过科学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不浪费不过剩,同时健全各项配套基础设施;相互协调具体指城市建设中各项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如资源更新和使用两者之间的协调、环境与人共同协调发展、乡镇与城市的协调等)。
二、现阶段我国城市景观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历时十八个月,由经合组织在2007年提交的《中国环境报告》对我国现阶段发展作出如下描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层面上的差距正快速缩小,然后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现状却趋近于平穷的第三世界。”作为人口最集中区域和社会化活动高度集散地,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机遇,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也会产生一些列待解决的问题。
1、环境污染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最严重最亟待解决的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城市中的污染形式众多:噪音、水体、土地、大气和固体废弃物等各种污染都严重威胁着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通过生化反应,上述污染又会形成众多有毒有害衍生物,造成次生污染。
2、资源利用和能源短缺
在城市工业建设和城镇化推进的同时,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资源储备与对能源的合理利用。下面主要从资源短缺和污染两方面进行讨论。1.一座城市正常运作时所需的能量和资源已经大大超出了自然环境所能供给的量,也即该区域生态环境是处于超负荷状态下持续供给城市运转所需的能量。以水资源为例: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百分之四十二的北方地区,其相应流域河流所提供的水资源流量只在全国江河流域中占比百分之十八,在黄、辽等缺水较为严重的下游地区,部分工业城市甚至存在地下水耗尽的危险;2.由于城市集聚各种污染物,是一个最大的污染源头,对本已短缺的资源又会造成较大污染和破坏。以土地资源为例:在农耕生产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一面提高作物产量,一面又破坏土地的生产能力,若遇上生活污水、生产排废、酸雨等其他污染物的综合作用,土地资源会遭到更深程度的破坏与污染。
3、居住和出行的问题
居住条件的集中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交通的工作负荷,此外,交通工具和条件的便利性也是发展改善地区居住环境的前提条件。若私家车在城市交通中占据主体地位,那么除了随之而来的废气污染问题,城市中被消耗占用的资源(如土地空间、燃油能源等)也会急剧增加;地表水体循环也会因大量铺设水泥道路而被严重破坏;在居住环境方面,大量建设高层住宅也会对生态环境中的水体和大气循环起到负面作用。
三、环境保护措施和手段
1. 树立正确的城市环境保护目标
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手段,首先应考虑既定目标的合理性。同时具有分类引导、舒适宜居、协调统一等几大特点的目标才具有合理性。协调统一具体指城市建设中各项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如资源更新和使用两者之间的协调、环境与人共同协调发展、乡镇与城市的协调等);舒适宜居则主要是满足市民对高质量生活的要求,注重环境改善的具体成效,同时辅以人文环境建设;分类引导要根据城市客观条件,联系实际,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化建设。
2. 开展节能高效、环境友好型工业建设
第三产业相对欠发达,城市整体工业水平尚停留在中期发展阶段,是我国现今城市化建设的基本国情。向着高效率、低能耗方向发展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起到相当正面的现实促进作用。只有从根本上妥善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体制问题,高效、低耗的现代化环境友好型工业建设才能顺利完成,具体解决手段简述如下:首要问题是相应缩减政府在各项资源上过于偏大的处理和分配权力,建设健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机制来有效调节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政府只是在整个过程中必要时候起到引导和正确导向的作用;其次要注意转变唯GDP数据增长论的政绩评定体系,在考核官员政绩时应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纳入考察范围;同步地还需相应改变税收政策,生产型企业上缴税款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扮演主要角色,这会刺激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税收丰厚的重工产业,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最后则需要平衡能源消耗和现实价格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无法通过货币正确量化环境建设、保护与资源使用之间的具体关系,只有以市场引导为主,政府干预为辅,才能使现实交易价格与对应资源能源相匹配,降低发达国家在生产中产生的环境保护成本转移对国内发展的影响,促进自有“三高”环保技术型产业的
发展。
3. 积极建设生态城镇
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可以有效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这也是城市在环境方面发展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在建设生态城镇的过程当中需要同时统筹兼顾保护环境健康和满足市民生活需求两方面的因素,以一定的生态学学术理论为依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最终建成一个健康舒适、高质高效、和谐友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生态环境。这在本质上与哲学中提出的“人、事、物相互平衡”理论相一致,对顺利建成友好生态环境城市起到促进作用。
在当前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作出如下努力以建设好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可承受工业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城镇产业结构,控制投资规模,平稳较快地发展城镇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实现资源差异化有效配置,统筹全局,调控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2)从根本上重视生态环境体系的建设与保护,建立健全的民主监督和决策机制。增强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意识,杜绝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的社会现象发生。
(3)颁布或调整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以法律手段切实有效地引导环境建设的合理开展,引导尚存的错误发展思路走出误区。
(4)着重推行科学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在区域性范围内构件经济、资源可循环发展体系。将工业生产循环系统与居民生活圈循环系统有机衔接,构建全社会生产生活可持续循环发展利用的环境保障体系。
4. 改革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1)理清环保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确环境规划在法律层面所处地位。
应在法律上明确界定中地方和地方、中央和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在环境治理上的具体权利和责任,解决部门间交叉治理、缺乏监督等现实问题。明确环境规划在法律层面所处地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民主监督和决策制度,保障社会各界的看法与声音都能参与到城市建设之中,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规划必须在城市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可允许范围之内。除此之外,在城乡、城郊结合部、区域城市之间都建立良好的互动治理机制,避免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产生多余消耗,提高效率。
(2)市场引导为主,政府干预为辅
相应缩减政府在各项资源上过于偏大的处理和分配权力,建设健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只是在整个过程中必要时候起到引导和正确导向的作用,政府职能角色逐渐从主体地位淡出,转入到制定公平合理科学政策,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需的基础设施(如TOT、BOT等)建设;由经济市场机制来有效调节社会各项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高效的分配和利用。
(3)向自愿型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模式发展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城市建设当中,鼓励人人都成为建设中的主体角色,解决政府或者市场调节失灵的问题,缓和社会各不同团体之间在如何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上存在的分歧和对立。可以灵活运用信息公示、搭建公共平台、大力宣传、政策差异化等各种手段,调动个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并提高超前治理的收益性,最终发展成为自愿型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模式。
五 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低效高耗的工业模式、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缺乏现实客观考量的发展思路、以及紊乱的经济秩序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国大部分城市在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在高发展、高消费、高推进“三高”的社会发展现实局面下,能否有效解决城市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决定城市发展的前景,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经济又稳又快发展也起到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木易.可拓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2] 杨俊.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众所周知,水利工程的兴建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其对于农业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发展都具备较强的现实价值,从这一点上来看,加强水利工程项目的兴建是极为必要的,但是对于具体的水利工程施工项目建设来说,其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关注,尤其是要保障整个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受到损害,这也就是要求水利工程施工必须要加强生态工程施工建设。
1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生态问题
对于当前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来说,其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具体到生态破坏问题上来看,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水环境的破坏,而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水环境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还是基础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一旦水环境遭到破坏必然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周围的生态环境,而这也是当前水利工程施工中最为典型的一个生态问题,尤其是对于蓄坝拦水工程的施工建设来说,其对于整个河流的影响都是极为严重的,比如对于河流中动物的繁殖和过冬必然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和干扰,而这也正是水利工程周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一个重要表现;
(2)其次,虽然说水利工程的兴建确实在极大程度上改善了周围农业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对于周围农田的灌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积极影响,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对于水利工程上游土地的影响更是极为明显,比如再以蓄坝拦水工程的施工建设为例,其建坝蓄水确实对于下游的一些土地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却导致上游的土地产生大量的泥沙沉淀,进而导致上游周围的田地不断升高,并且因为上游水位的升高导致其农田所含的水量不断增加,还有可能导致上游田地盐碱化现象的出现,最终对于水利工程现场周围的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3)最后,因为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甚至有时候会因为一些炸药的使用噪音更是极为突显,进而便会给周围的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些噪音的存在必然也会对于周围环境中的一些生物产生不良影响,这也是水利工程施工对于周围生态环境影响的一种表现形式。
2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施工注意事项
2.1充分了解水利工程周围生态环境
对于具体的水利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建设来说,其复杂性是比较突出的,这一点也是因为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导致的,尤其是对于水利工程施工现场这种水资源比较密集的环境而言,其生态环境更为复杂,所以说,要想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就应该首先针对其生态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尤其是对于生物的垂直分布和平面分布进行详细的了解,最终建立有效的多层次生态体系,并且在具体的施工中加强保护和关注,避免受到破坏。
2.2恰当选择施工材料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因为施工材料选择不当导致的各种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在今后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就应该重点加强对于施工材料的恰当选择,最好是能够充分应用一些循环可再生资源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尤其是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垃圾来说更是应该加强管理,最好是能够做到回收再利用,避免其长期堆放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
2.3优化施工方案
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还应该重点针对其施工方案进行必要的优化,尤其是要重点关注施工方案中是否存在一些可能影响周围生态环境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最终保障整个水利工程施工具备较好的生态效益。
2.4加强监测和治理
对于具体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而言,其在具体的施工中不可避免的总会对于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干扰,对于这种干扰来说加强相应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还应该针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必要的治理和保护,最终避免生态环境受影响。
3结束语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工程设计;设计问题
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而我国是农业大国,水利工程建设自然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虽然水利工程的建设应用能够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但是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农业灌溉等作用的同时避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对水利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就开始以实现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为目的对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接下来,本文就以实现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为主要目的,对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进行详细探讨。
一、当前我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地域性差异,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不明确
我国国土面积十分广阔,跨度非常大,所以不同地区的地势、地理、环境以及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等都存在一定差距,在对水利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同需求,就需要对水利工程的标准进行针对性调整[1]。但是,在对水利工程标准进行调整的过程中,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既要满足地方农业生产对水利工程的要求,又要使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从根本上满足抗洪、抗冻、抗旱以及抗风暴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对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具有非常高的难度,不是在设计过程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较低,就是在水利工程建成之后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无法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
(二)设计人员缺乏环保意识
虽然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也在积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有效缓解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单就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设计而言,我国还存在一定欠缺。而其欠缺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人员缺乏环保意识,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生态水利工程概念的引起时间尚短,各种应用体系都没有发展成熟,无法为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第二,国内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较差,其在对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考虑的主要为水利工程的经济性和实用性,而没有考虑水利工程的生态性,进而导致水利工程在建成之后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三)生态水利工程与水利工程之间的协调工作做的不是很好
当前,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设计人员对生态水利工程与水利工程之间的协调工作做的不是很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态水利工程失去了其应有作用[2]。通常情况下,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其详细如表1所示。
二、提高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有效对策
(一)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整体规划
对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整体规划要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选址开始,只有选择能够对周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利用,并能够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应有作用的建设地址,才能够为生态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打下坚实基础。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体现出生态水利工程所应该具有的灌溉和防洪等功能,还应该充分体现出生态水利工程的生态性,进而充分体现生态水利工程生态设计的特点。
(二)提高设计人员环保意识,并使设计人员指导工程施工
为了确保生态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施工的过程中,就要设法提升设计人员环保意识,解决我国生态水利工程环保意识差的问题。同时,为了促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现场指导施工[3]。否则,如果施工人员不能充分理解设计人员设计意图,随意进行施工,就会出现偏离生态设计的问题。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要尽可能避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如果在施工中设计人员不能亲自到场,施工人员因为不了解设计人员设计意图和不具备应有的生态保护意识,就会对生态结构造成破坏,进而影响生态设计的实现。
(三)对生态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进行有效协调
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生态水利工程与水利工程之间的协调,充分实现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生态化。首先,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明确,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依旧是为了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而不是单纯为了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不能顾此失彼。其次,为了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设计人员应该对生态水利工程与水利工程二者进行协调,尽可能同时满足二者需求,以此来不断提升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效果。
结束语:
水利工程是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济持续提升的基础保障,但是,当前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形成了破坏,需要对其进行有效解决。因此,为了能够同时满足水利工程灌溉、抗洪以及生态保护要求,就需要加强对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并通过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整体规划、提高设计人员环保意识以及对生态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进行有效协调等方式不断提升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效果和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霍凤双,王鸿飞.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亚待解决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4).
路明副主席以“发展中国农业科学,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而奋斗”发言。他介绍了我国农业科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面临的形势,指出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目前在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的地区,普遍推行集约农业,靠提高复种指数,开采地下水,过量使用化肥来提高产量,影响水体质量,造成农产晶化学污染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农产品的出口。而采取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生产的地区,由于生产水平低,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导致大量采薪毁林,破坏草原和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带来洪涝、沙尘暴等灾害。针对集约和粗放农业,提出了“生态农业”、 “可持续农业”的理念,中国应当走一条与生态友好的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
路明强调,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新世纪农业科学的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他介绍了健康安全农产品的概念,认为生产健康安全农产品有三个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二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应对绿色壁垒,增强我国农产晶的国际竞争力。在生产健康安全农产晶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保证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四个环节,建立农产品安全管理的五个体系。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中,要保证最佳生态环境,农业投入品达到安全标准,实行清洁生产,产品的加工、储存、包装达到安全标准四个环节。要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安全标准、监督检测、质量安全执法、质量安全认证、质量安全市场五个体系。
第二,提高资源特别是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第三,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做到物质循环使用,能量平衡开发,采取与环境友好的作物生产方式。
第四,拓宽农业发展领域,开发能源农业和化工农业。
吴晓青委员以“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几点建议”为题,从分析云南省生态环境的现状,总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经验教训,就我国新世纪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阐述了意见和看法。
他总结我国多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得出几点启示:第一,生态保护与建设多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需要。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放弃部门利益,顺应发展的需要,切实解决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第二,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要平衡发展。第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第四, 自然保护区由政府单一管理的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需要。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全民的参与,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第五,环境保护部门要发挥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导作用。不仅要履行“统一规划、统一法规、统一监管”的职能,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领导、监督和管理,同时还要参与生态建设的综合协调和服务。
他认为,为有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生态环境面貌,必须推进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改进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管理机制。
第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
第三,生态建设要与人民群众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老百姓的脱贫致富相结合。
第四,必须高度重视和依靠非政府组织和环保志愿者队伍的力量。
第五,引进和推动自然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
吴晓青委员还介绍了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现状和形势,以及相关的对策。
蔡建成委员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为题发言。
随着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进展,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他针对目前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具体措施。
他认为,目前三峡库区仍然面临严峻的污染问题,表现为:一,库区废水达标率低,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水体污染趋势加重;二,库区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岸边随意堆放,处理率低;三,三峡库区由于各个支流沿江城镇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基本未处理,沿岸堆放垃圾现象普遍,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目前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生态环境恶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高;二、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普遍。
为此,他提出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并提出实施建议的具体措施。
第一,必须统筹库区、影响区和上游区的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三峡库区应在大规模削减现有污染的基础上,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严格控制不合理的开发活动,禁止新建污染严重的企业。影响区应以水质改善为重点,加大污染防治和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上游区在控制水体污染的同时,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泥沙人河量。
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是控制三峡库区上游的水土流失,减少入库的泥沙量。优先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水土保持等工程,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重点资源开发监管区,采用适当措施,使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得到强制性保护,尽快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
钱弘道委员引用“外部不经济性”理论,从经济和法律的角度分析了生态环境保护。
空气、河流、海洋和森林都是生态环境财富,生态环境是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福利的公共财产。这些公共的财富被少数人的生产行为所侵害,使得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外部不经济性是由厂商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造成的对环境的损害和资源的破坏。厂商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收益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种不经济性未计人企业的生产成本,而被转移给了社会,即全体受害的社会成员承担了少数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结果。
他认为,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源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没有人拥有产权或没有人强迫他们处于被污染的生态环境中;二是正在被污染的生态环境具有集体消费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负外部性正逐渐发展为巨大的威胁,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进行积极的干预,控制外部性。现实生活中,解决外部性问题主要采取政府管制、惩罚性税收或补助、颁发经营许可证等办法。
他认为,没有法律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无从谈起。从经济分析角度讲,法律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应当起一个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促进资源使用效率的作用。
他介绍了利用税收控制污染的优点,一是可以给污染者提供激励,促使其寻求改进的方法和手段来避免或清除其排放物。二是防止污染者把其生产成本(污染成本)转嫁给其他人。他认为利用税收控制污染与其他管制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它不要求管理机构衡量包含在税金中的遵守污染控制标准的成本,而只是估计减除污染的收益,这使税收不像排污标准那样容易出现错误。
苟少华委员分析了当前在食品、住房装修等生活中使用的化学产品的污染问题,阐述了化学工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20世纪是化学工业蓬勃发展的世纪,上个世纪中叶,由于化学品产量的剧增,化工产品种类的增多,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和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也逐渐暴露出来。
我国人均资源和能源占有量位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下,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国民经济每年以高增长率速度持续发展,但经济格局仍以粗放型经营为主,不仅造成能源和资源消耗强度巨大,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经济规模扩大,其带来的危害如环境污染和危害健康实例不断出现。他结合国外环保治理经验和教训以及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特征,对协调好化学工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建议:
一是要合理立法和严格执法,使环境治理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二是加强行业管理,规范企业生产过程。随着我国加入WTO,如何以国际通用标准进行行业管理,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监督市场产品,已是我国环保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三是大力宣传环保理念,提高全民环保素质。建议将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纳入全民义务教育体系中;四是增加科研投入,鼓励科研人员开发新技术对于治理生态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张季纶委员介绍了国外的“环保警示教育”,提出环保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意识问题,强制性的环保措施是针对当前环境恶化的形势的,而环保教育才是永恒的、持续的。应着眼于提高全民的环保素质和意识,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全民教育人手,将环保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学科当中,环保教育的立法需要加以重视。
倪晋仁委员提交了题为《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的书面报告。介绍了用生态系统原理来合理调配水资源的水资源系统概念。他认为,传统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多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为目标,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则是水资源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为自然一社会一经济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提供最优的生态服务;传统水资源利用以“供给管理”作为核心,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利用则强调“需求管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利用、配置与调控模式关注水资源从输入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到输出该系统的全过程。
面对我国恶劣的自然环境,必须寻找用较少的水资源满足发展需求的新途径。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体现。
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模式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治愈水资源浪费的良方。面向生态可以使水消耗和水污染更少,并使人们生活得更好。越是生态脆弱的地区,越需要面向生态;越是需要调水的地方,越需要面向生态。面向生态,应该变水资源供需导向为水资源生产率提高导向,变单纯的分配定额制度为水资源的有偿转让制度,按照面向生态的市场机制利用水资源、出租水资源、回收水资源,转让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使节水者获益。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以不同地区的生态需求定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以水定粮、以水定产、以水定草、以水定林、以水定发展。
他认为,面向生态是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面向生态是一个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方向,它的目的是让社会受益,而且是更多地受益和更持久地受益。面向生态追求物耗最小,即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满足同样服务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降低物耗、限制污染物排放和减少生态系统的影响。面向生态与一般的“考虑生态”有本质不同,面向生态不是暂时的,而是需要持续的。
他说,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调控是一个新的探索,它将使得水资源配置研究的视角更加广阔。
委员们还对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社会服务部2002年调研课题报告一《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