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目前,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障碍,如:焦虑心理,害羞心理,自卑心理及定势心理等。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出发,论述了教师应采取如培养口语表达的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利用“错误流利法”等对策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是: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控制之下,中学英语教学围绕着繁琐的语法教学,听、说等基本技能培养几乎被抛到一边,教学方法停滞在填鸭式上,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位置。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学生掌握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语法点,只会做一些语法题以应付高考。虽然有些学生在高考中英语笔试成绩达到了一定的要求,但并不具备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说的能力,“哑巴英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口语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这样抱怨:“某某学生作业、考试都不错,就是上课不喜欢发言。”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笔试成绩好,口语却很糟;在口语课上,有的学生心里想的挺不错,一要口头表达,就抓耳弄腮,表达不完整;还有的学生自由会话时语言流畅,思维敏捷,可一到正式发言就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等等。诸如此类现象俯拾皆是,分析起来,除了“高考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学生在口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一 心理障碍解析
语言教学离不开心理学的指导。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各教学法理论基础之一,也就是“学科交叉影响,互相渗透” (桂诗春,2000)。因此,要想真正让口语教学“活”起来,让学生“说”起来,我们应该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析学生在口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在口语学习过程中“源语(sourcelanguage)是否对学习者的母语具有一种心理干扰作用从而造成学习者在源语转换成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时,囿于源语的语法、语义结构,致使其产生目的语表达中的错误这一现象称之为‘逆抑制’或者借用林语堂(1988)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一词来称呼。”(姬玉珊,2000)
笔者就此基点做了一项研究调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口语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趋向。本项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在校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2004级),其中本科2个班,专科2个班;参加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209人,其中本科112人,专科97人,平均年龄19岁。
从上表可以看出,有112人次认为自己在口语课上“欲说无语”是因为存在焦虑心理,具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有100人次将自己在口语课上的“哑口无言”归因为害羞心理,他们害怕在大众场合“暴露”自己,害怕引起他人注意;有57人次认为自己害怕上口语课是因为自卑心理,他们主要认为自己英语基础差,没有表达自己的能力,更有甚者认为自己没这个天分;还有54人次认为自己在口语课上“反应迟钝”是因为定势心理,他们己经形成了汉语思维习惯,很难改变原有的定势心理。
〔一)焦虑心理
“外语学习中的焦虑主要指学习者用目标语(targetlanguage)进行表达时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李炯英,2004)0 1986年Horwitz等人发表了《外语课堂焦虑》一文,设计了一个后来被广泛应用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oreign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简称FLCAS)。许多学者使用这一量表进行多次实验后都得出了几乎一致的结果:“焦虑与外语学习者的成绩呈负相关关系”(王银泉,万玉书,2001)。行为主义理论也认为学习者焦虑的典型表现就是外语回避行为。其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学习者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避而不答,对其他的交际方式“不闻不问”。从表1即可看出,“焦虑是外语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 Oxford,1999)。在口语课堂上,学生时常当众“表演”及“演说”,自然经常当众被人“观看”和评价,而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来自老师与同学的眼光和评价都会引发焦虑情绪。其直接反应就是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大脑一片空白,进而说不出话。久而久之,学生害怕出错,害怕丢面子的焦虑程度越来越高,“回避行为”便时而有之了。
(二)害羞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在人们的学习中发挥着80%的作用”(张庆宗,2004)。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1982)继承和发展了“情感过滤”学说。克拉申指出,语言学习者的动机,焦虑、害羞程度等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到大脑中的语言习得器官起着阻碍或促进作用。如果学习者动机水平高,焦虑及害羞程度低,即他们的情感过滤程度低,那么他们的语言输入量就大,并且输入效果好。反之则不然。
“口语是一种由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所组成的双向语言交流活动,它要求口语学习者与他人共同合作完成” (张庆宗,2004)。并且,口语会话要求说话者完全“凸现”在听众面前,口语交际中的这种人群背景中“凸现”出来的特点,对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再者,对中国人而言,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陌生的,这又无形中影响了人们看待学习英语的态度。因此,在外语课尤其是口语课上,学生在讲英语时往往有一种谨慎、胆怯、害羞和保守的心态。性格内向的学生羞于在别人面前说英语;性格外向的学生又觉得说英语很别扭,怕招致别人的笑话,尤其怕别人取笑自己的错误。而表1的统计结果也充分证实了害羞心理在心理障碍中的“高姿态”,警示了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这一重要因素。
(三)自卑心理
Littlewood (1990: 59)曾指出“外语学习焦虑不仅是学习环境本身造成的,而且也是学习者个体因素造成的”。在口语教学中,学生的这种焦虑已演变成另一种心理障碍一自卑。一般认为:自卑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渐行秽的情绪体验。在表1中,自卑因素占17.56%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比例!在口语教学过程中,往往遇到这一类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外语学习的天赋,缺乏自信和对自我客观、公正的评价,整个学习过程是在一种压抑的心境下进行的。这种心境自然会阻碍外语学习,尤其是口语学习的进步,影响其学习的效率。
(四)定势心理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叶奕乾,1991)。英语句法结构严谨,句中各个成分都用适当的连接词连接表达起相互关系,较刻板而缺少弹性;汉语句法“简洁”,句子成分不一定用固定的连接词,结构形式灵活,富有弹性。由于这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别,使得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养成了一种汉语思维的习惯。而学英语、说英语,则意味着要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这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在笔者的调查中,有25.71%的学生认为在口语交际中比较注重语法,62.38%的学生认为自己“写”的能力比“说”的能力要强。这便说明由于新的英语思维习惯很难完全形成,受原有心理定势的影响,开口就是说“中式英语”。
二 解决各类心理障碍的一些对策
“外语教学心理学是研究外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外语教学方法学的教学心理学”(章兼中,1988)。外语教学过程有学生学和教师教的两个方面,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而教师教就是为了学生学。因此,口语教师应将外语教学心理学与口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和有效的学习活动。笔者认为有如下对策:
(一)培养口语表达的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J . Piaget指出:“兴趣,实际_L,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叶奕乾,祝蓓里,1999)。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他还提出:“学生对其学科的兴趣和他在这一学科取得成就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宋慕仪,2000)。在口语教学当中,若要克服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其说英语的兴趣,如此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的要求。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_L好口语课的主要条件,因为“课堂教学中的群体心理气氛(或称心理气氛,psychologicalelimate)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叶奕乾,祝蓓里,1999)。当然,兴趣源于学生自身,但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对教学活动感兴趣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轻轻松松且又乐在其中的说英语是很多人向往的一种境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借鉴一些平常娱乐消遣的形式。比如各种游戏,竞赛及戏剧表演等等活动形式。有趣的游戏可以寓教于乐,合理的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手段”(叶奕乾,祝蓓里,1999),而戏剧表演则是激活每一位学生说英语的“捷径”。
笔者在作表1时也做了以下调查:是否喜欢戏剧表演这种形式,是否用自己的语言或英语进行过表演。60.48%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戏剧表演的形式,56.69%的学生有过表演的经历。另人惊讶的是,许多学生的表演经历是在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虽说是好多年的事了,可是他们还没忘记儿时的表演。为什么?因为那是当时的重要事情,有趣的事情,是成功的。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趣味则是难忘的。所以说,通过表演戏剧等一系列“娱乐活动”,口语课上说英语就成一了活生生的趣味盎然的交际体验了,并且真正把学生在读和写中积累的英语知识解放出来了。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 .Rogers, 1902-1987)认为,“教学的实质和根本任务在于创建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消除心理压力和负担的情境,让学生敢于和勇于自动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葛玲芬,2004)。“所谓创造环境,就是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拿出足够的时间,多接触外语,用有意识的学习行为来代替良好的语言环境中的下意识的习得行为”(赵忠德,2001)。这种教学理念对我国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在口语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应。例如我国目前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愉快英语”、“轻松学习”理念,以及近年来较为流行的“疯狂英语”、“沛沛英语”等都强调教师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教育过程。根据一定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方法:
(2)转换教师角色
传统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分离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口语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竟然感到不是上口语课,而是上听力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讲白看似传授知识的讲白,却更似一道分隔的界线,决定与控制整个教学活动的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中进行口语学习,心理障碍逐渐凸显。
“现代认知论的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为中心,认为英语学习不仅是获得语言习惯,更是创造性的运用语言结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Kafai and Resnik, 1996) 。因此,在口语教学当中,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则应退位于辅导者,促使学生与其共同负起教学的责任,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一般来说,教师在课上讲的比例最多不应超过25,而学生应允许讲75%"(马俊明,易尔山,曹瑞珍,1981)。这一点在口语课堂上尤为重要。一位好的口语教师就如同一个交响乐队的指挥,他不是演奏者,而是指挥演奏的人。若能创造出一种“真实,易于接近和理解”(葛玲芬,2004)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口语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平等交流的话,那么便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排除课堂交际的心理障碍”(王丽萍,2004),使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有安全感,敢于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实施小组教学
当班级被分为有三到五人组成的数个小组,而每个小组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时,这种教学形式称之为叫组活动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组活动的优势尤其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能克服口语教学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心理障碍。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只有15.17%的学生喜欢在口语课上与老师“一对一”的交流,而喜欢小组活动形式的占了84.83%!这是因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学生得以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和实现自我。下图能充分说明小组活动教学在克服学生口语学习心理障碍的功效。
从表2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进行等值口头交际,虽然有一定积极性的回答,但总体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学生心理压力大,很容易产生焦虑、害羞、自卑等心理障碍。而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小组活动中,他们的交流对像不再是处于知识与能力优势的老师,而是与自己同样水准的同学,心态自然比较放松,英语也自然能“说”出口了。再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行为、思想观念、得失成败在小组中交替影响、相互激励。“紧张、害怕是语言学习的大敌,成功体验的杀手,也是主动交际的最大障碍”(王丽萍,2004)。从二表可以得知,小组活动使其脱离了教师的直接监控,心理得以放松解脱,不再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当中,避免了学生可能“出丑”的尴尬。心情轻松了,自然说的出了,语言的准确率、流利度也自然会明显提高。
(三)注意纠错策略,适当利用“错误流利法”
教室就是实验室。英语教室—每一个教室就是一个语言实验室。“教室是出错误的地方,是学习的地方”(马俊明,易尔山,曹瑞珍,1981)。而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高度警惕地听着学生所用的每一个词句,一旦发现学生在语音、语调、语法上有什么差错,就马上打断纠正。据笔者调查,只有7.14%的学生能够接受这种见错就纠的方式。实际上,这种见错就纠,甚至打断学生的讲话来纠正,不仅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影响学生完整表达,而且长此以往,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会时刻考虑与担心自己的句子语法是否有错误,语言形式是否正确,语音语调是否标准。这不仅加剧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反作用,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口语表达的愿望,还会导致整个口语教学无法正常有效的进行。因此,教师在口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纠错策略,以不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挫伤其积极性为原则,利用“错误流利法”,“一定要以信息为重,不要过多地去指出学生的语病”(杨庆萍,2001),采取鼓励、肯定的态度纠正其错误,消除学生怕犯错误而不敢开口的焦虑、害躁、自卑等心理障碍,使学生经常不断的获得成功的愉快的体验,增强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和愿望,“逐渐由‘要我说’的被动状态达到‘我要说’的自觉状态”(张庆宗,2000)。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可适当运用多种教具,如图画、投影、录音、录像等进行多媒体教学;同时,当运用幽默语来增强语言感染力。这些方法和手段对于克服学生在口语交际时的心理障碍,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提高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较好的效果。
(五)善于进行因材施教
口语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充分了解学生。教学和训练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同时,应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及所属心理障碍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分别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愿望和能力。如性格外向的学生,活泼大胆,反应迅速,对这类学生应采取“吹毛求疵法”,在保护他们积极性的同时,对他们从严从高要求,让他们说得对,说得准,说得好;性格内向的学生,动作迟缓,反应速度慢,应采取“激励法”,着重培养他们敢说和愿意说的良好习惯,鼓励他们敢于发言;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要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对自卑的学生则激发其自信心,使他们逐渐敢于说英语……这样,各种心理障碍都可得到有效抑制,每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了。
(一)自我责任。自我责任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表现,不仅是对自己的学业上、事业上、更重要的对自己身体上的负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一度迷茫,虚度光阴,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周围的一切都无所谓,一人只身大学四年屡屡无为,学业无成,事业遥望,是一种对自己的极其不负责,心理与身体上的落差,使得自己无法承担任何责任,对什么都选择逃避,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二)他人责任。在大学中的学生还没体会在社会中应对他人负责的意识,越来越多的他人责任意识是在大学期间的恋爱时期。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才得以能在社会中生存,在校园中也是一样,越来越多的两个人走在一起,这样就会让人有了对他人负责的意识,自由的恋爱无非是没有父母的参与,两个人自由的结合,然而恋爱期间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责任,也是对两个家庭、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恋爱双方要对家庭和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现在大学生的恋爱观与责任发生了质地变化,恋爱的放纵性、游戏性,双方彼此不负责任,这样得大学生严重缺乏责任教育,忽视自我责任、他人责任、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存在。
(三)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大学生对社会负责的一种文明体现,是受过高等教育之后的一种自我意识、志向和文化水平的综合表现,是为社会做贡献的原发动力。大学生村官是一个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实例。在这个人人都喊着苦累的时期,大学生选择下乡为国家的农村发展出一份力,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去报效祖国,不怕苦难与艰险,是大学生拥有强烈责任感的一种表现,然而这一计划的实施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学生的积极反应,很多学生怕受不了农村的穷苦,怕不能胜任一个村庄的法发展,不敢去报名参加,不去尝试挑战,缺乏社会责任。
二、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一)大学中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1)心理教育体制的缺陷。大学中的教育体制仅仅在书本上的教育,没有更好的让学生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心理教育是一个现在社会新起的一门教育课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然而这种心理疾病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由于学校的体制不够完善,导致大学生不能及早发现及时治疗,促成如今很多大学生因不能承受来自他人、家庭、社会等方面产生的心理疾病而选择自杀的念头。(2)心理教育实施不重视。现代的发展越来越快,心理教育也成了快餐模式,老师在在一节两个半小时的课堂上快速讲解了心理教育的课程,学生在课下从未再去观看与分析,这样的教育实施,根本不能解决任何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心理有什么问题自己不知道,也不去询问老师,只会让情况更加恶劣化。而且有很多从事教育的心理的老师也是不够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会误把学生的品德问题当做心理问题来处理,很大的误导了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忽视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与独特性。(3)心理教育主体模糊。大部分的大学生心理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通过调查显示的结果往往不够清晰,而且结果只是一部分人的心理常见问题并不能准确的帮助他们解决,询问一个人的心理情况时,由于他对心理概念认识的不够,也说不清楚自己的心理问题,而学校的心理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导致无法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进而心理教育主体的模糊,至使无法准确的进行心理教育。
(二)心理教育问题的对策。(1)心理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大学应建立完善的心理教育网站,依靠学校组织能力,发挥教育职能,共同完成心理教育的理念,虽然目前我国缺乏从事心理教育的人员,但可以组织更多有关心理教育的社会人员一起加入到学校的心理教育网站,形成一个全面式教育体系,由学校心理教育老师的带动下,成立健康积极小组,定期观看有关心理教育的讲座,让健康心理深入影响每一位大学生,从而让大学生认识到对自己的责任。(2)心理教育积极重视。学校对进行心理教育的从事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加强心理教育的重视,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解决。心理教育正确的全面面向大学生,针对部分学生进行教育实施,在完善的体制教育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做到让学生可以自我调整心理,更全面发展与完善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3)加强心理教育主体认识。大学教育中从事心理教育的有关人员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心理的认识,由于他们所受的心理教育不同,心理教育理解也不清晰,不仅影响到他们自己的正常心理解决,很多时候也会因为他们错误的心理认识,让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解决,学校首先要加强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的认识,更加准确的确定心理教育的主体,从而让学生学到有效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三、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对策
(一)进行道德实践。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可以组织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社会的关系中的道德准线,辨别是非对错,形成道德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还可以组织集体活动,分成小组形式一起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学到团队的精神、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对他人负责,从而培养了对他人的责任意识。
(二)建立责任培养环境。学校可以通过班级辩论赛的形式进行提高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意识比较强的学生进行奖励制度,促进学生学习认识责任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界面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如班级小板报、宣传栏、学校网站等,通过这些趋势提高学校的责任教育风气,影响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还可以用“文明校园 责任在大家”这样的一个宣传主题,约束大学生让自己认识到学校风采是你我的责任,大家的责任,养成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提高文明意识和责任感的意识。
倡导节约反对浪费,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兴邦,奢侈覆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先贤古训流传至今.尽管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没有变,仍然有数以亿计的农村群众生活还很困难。我们顺应基本国情的长期立业之本。
因此,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就是要勤俭节约必须从现在抓起,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弘扬,也是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纪违规违法现象。条例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作出全面规范,对宣传教育、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对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具有重要意义。
节约资源是基本国策,作风建设事关重大。把厉行节约落实到底,一方面要从源头上加强预算管理,实现预算民主、预算细化,一方面要打造公开透明的监督平台,特别是加强群众监督。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还要在全社会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
我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数学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是极为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如下:
1、学习兴趣培养的辅导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它表现为人力求认识和获得某种事物,并且力求参与相应的活动。兴趣通过情绪反应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积极性,即凡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工作,人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效率也较高。相反,如果是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则可能心理动力不够,缺乏激情,效率也就较低。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兴趣和情绪的左右,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作用,了解自己的学习兴趣情况,培养对各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辅导方式采用讲述故事与讨论,自我测查与团体活动等。通过活动,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兴趣并非与生俱来,真正的兴趣是后天培养而得来的,同学们对于自己喜欢的课程或活动,要经常去从事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课程或活动,也要尝试与参与,逐步培养兴趣,使自己的学习更加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2、学习动机增强的辅导
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成效:它能起到①激起学生的学习行为;②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向某一特定目标;③维持、增强(或制止、减弱)学习行为。可见,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和求知欲所构成,增强学习动机就意味着树立正确的理想抱负、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心理辅导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了解自己的能力与抱负水平;了解树立恰当的抱负水平,激励学习动机。心理方式采用教师进述故事与学生讨论,学生角色扮演与自我测验。通过活动,学生明白了要保持适当、较强的成就动机,必须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即抱负水平必须比自己的一般水平要高一些,这样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取得成功感;但抱负水平不能只求远大、宏伟而脱离自己的实际,这样只会使理想成为幻想,或使自己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反而会因此削弱自己的成就动机。
3、端正学习态度的辅导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学习态度则是学生对学习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他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定向选择。对学习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愿望,他总是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自觉地学习,从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对学习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则对学习没有积极性,他不能自觉地认真学习,而总是比较消极地接受学习。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辅导方式采用老师讲述故事与讨论、自我测查与角色扮演。通过各种活动总结出消极、被动的、依赖、马虎的学习态度都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只有积极、主动、独立、认真的学习态度,才能高效、深入地学习,并掌握所学的知识。
4、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辅导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如学习中的注意力倾向、记忆的习惯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定势、作业和复习的行为习惯等。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学习习惯符合学习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不好的学习习惯则偏离学习的心理规律,会防碍学习的效果。心理辅导目的:①了解学习习惯对学习效果的不同影响。②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并进行自我分析。③掌握改进不良学习行为的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辅导方式上采用剧情表演与分析、自我测查、团体活动等。特别就“如何改正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完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将小组意见在班上发表,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并布置每个学生一周内写出改进自己学习习惯的具体措施和计划,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与学习效果有什么关系,自己的学习习惯有什么特别、优点和问题,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等。在这些问题上学生有了正确认识,这对于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按改进自己学习习惯的计划长期坚持训练,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学习方法指导的辅导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假定学习能力反映了一个人智力的一般水平。一个人越聪明,获得新知识越快,掌握越牢固。但是,最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不是依靠天生的、一成不变的学习能力,而是主要依靠一系列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如果对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不给予学习方法和技艺的指导,他们学习效率很难得到提高。目前,在我们的学校中,很少有人系统地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学校中有如此多的差生是可以理解的。那些缺乏有效学习方法的差生,不断犯错误,学习成绩差,不断受到挫折和批评,因此很可能丧失信心,对所有的学习活动畏惧或焦虑不安。一些优生虽然通过自己的摸索,掌握了某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他们仍然没有充分有效地使用自己的大脑。更多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充分可靠的学习方法,给自学和以后的终身学习带来拦路虎。因此在学校中系统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理论基础教育教学实践指导
让・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虽然他没有系统地论述他的教育观点,但是他的理论中凸显出来的教育思想却是不容忽视的。例如现代教育学中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其根源之一便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他的一些观点,如发现学习论、准备性原则、个别差异论、认知冲突协调论、同伴交往法等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学有着较好的实践指导价值。
一、主动学习观
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①“智力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的、自发的过程,这就是说,家庭或学校教育可以利用和加速这种发展过程,但是这种过程并不是产生于教育,相反,它们乃是任何形式的教学产生效果的先在的和必要的条件。”②由此,皮亚杰认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能强加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教师除了为儿童提供主动、自发学习机会外,还可选择一定的材料,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
皮亚杰的上述理论对教育界的影响较大。美国密执安州的海伊斯科普(Highscope)教育研究所从1962年开始进行了一种把皮亚杰理论变为教育实践的认知发展课程实验,研究者们很重视儿童自我发动的主动学习,认为年幼儿童是通过自我发动的活动而学习概念、培养兴趣和发展才能的。通过10年的追踪比较研究,实验者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在三四岁时参加了海伊斯科普学前课程研究项目的儿童,在后来的小学和中学学习中,在毕业后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上,以及在社会方面,其表现都明显好于那些当年未参加过海伊斯科普学前课程的儿童。”③1979年在美国出版的《活动中的幼儿――幼儿认知发展课程》一书记载了30年来认知发展课程的研究成果,已经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
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注意品质较差,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兼有叛逆的特点,因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容易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学习风格的可塑性强。受皮亚杰主动学习观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科学地设计课程,多设置一些课堂主动探索和体验的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提高是有帮助的。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也是一种主动学习观。
二、通过动作学习
皮亚杰认为,动作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一切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认识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也就是说,儿童只有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他还认为,只是观察别人的活动,包括观察教师的活动在内,儿童并不能形成新的认识结构。他指出,认识起源于动作,思维只不过是内化了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的具有可逆性、不变性和整体结构的活动。他十分强调动作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认为知识不是来自物体本身,而是来自动作,他把知识分为物理知识和数理逻辑知识,二者均起源于动作。物理经验是个体作用于物体,得到所观察物体的知识;数理逻辑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从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总之,二者都是个体在对客体所施加的动作中收集的信息。因此,皮亚杰认为在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部世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注重体验式教学和直观教学的作用,在教学中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儿童自由操作、实验、观察、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物体、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看教师的演示。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反面例证,促使学生重新进行组合和思考。
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施教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按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实施教学,二是因材施教。皮亚杰的阶段理论认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只有在前面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儿童还不具备应有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如果把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知识教给了儿童,儿童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知识,只能造成精力和时间的浪费。因此,教师不要强迫儿童学习他们没有认识的材料,否则将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同时教师要注重儿童的个别差异。尽管皮亚杰强调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但他不否认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他的阶段理论指出,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个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因此,他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而且要面对认知发展上的先后差异,不能只考虑全班学生所处的共同发展阶段和集体需要,而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出不同的进度要求,使教学个别化。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处于身心高速发育的阶段,年龄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举例来说,11岁的儿童和13岁的儿童虽然只相差2岁,但是身心特征却可能相去甚远。而这样的两个儿童却极有可能在同一个班。按皮亚杰的理论,教师不能不重视这一差异,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年龄小的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班内分组辅导、个别帮扶、成立互助组等方法来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另外,传统教学法采用的是“大锅饭”式的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特点,对学生的充分发展是不利的。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兴趣爱好等个体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和辅导。
注释:
①[瑞士]让・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第1版:43.
②[瑞士]让・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第1版:38.
③曹能秀.试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与学前教育.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10).
参考文献:
[1][瑞士]让・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6.12,第2版.
[2][瑞士]让・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第1版.
[3]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第1版.
[4]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6,第1版.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