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固体废物污染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固体废物 污染现状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273-01
一、前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对实现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矿业开发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德兴市认真贯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坚持“实事求是,区别情况,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污染防治原则,不断加大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努力促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物处置率和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德兴市固体废物产生的现状和特点
德兴市工业固体废物主要集中在采矿、冶炼等行业,2012年,全市产生工业固体废物4008.45万吨;分别比2010年、2011年增长3.82%和9.95%;从产生区域来看,德兴铜矿居全市之首,2012年产生3666.04万吨,占全市产生量的91.46%;从固体废物的构成来看,工业固体废物主要以废石和尾矿为主,分别占总量的38.5%和65.5%。但随着处置率和综合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较大幅度地低于产生量,排放总量低于国家控制指标;按行业统计,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居全市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之首,占总量的91%,其次为有色金属冶炼业,占总量的3.5%。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固体废物潜在经济价值的不断重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逐年提高,2012年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了24%,比2011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金山矿业居全市之首,综合利用45万吨,占全市综合利用量的54.97%。
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全市以矿产资源开采的产业结构影响,加之一些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资源、能源、物料消耗高等原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增多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改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压力在不断增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贮存处置还不到位,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与国家的标准还存在一定距离。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的临时贮存场所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易发生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散落,造成的环境隐患不容忽视。
2、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途径和方式还不够多,技术含量较低,综合利用率还不够高。目前主要是对废石、尾矿、炉渣等进行综合利用,多用于制造水泥、部分新型墙体材料及基建铺路,但受观念、资金、产业链等制约,废物综合利用的规模还比较小,固体废物堆存量在逐年增加。另外,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废物综合利用政策,未能促进废物综合利用快速发展。
3、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环境监管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固体废物管理涉及面比较宽,需要环保、城管、卫生、医院、厂矿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但目前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还不够,没有形成合力。
四、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对策
1、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加大了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力度。要求所有建设项目都要做到环境保护设施与土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各固废产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未实现达标排放,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一律不予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目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已被列为全市环保工作的重点内容,每年开展专题执法检查。在今年开展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中,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对于污染隐患严重和有重、特大环境风险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对于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
2、加快了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步伐。德兴铜矿是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典范企业。经统计,建矿以来该矿坚持贫富兼采的原则,已利用了10637万t表外矿矿石(含铜金属量约22万t),充分回收利用了国家宝贵的矿产资源。该矿采用当量品位及合理配矿,入选矿石品位从设计的0.3%下降到0.2%,每年利用低品位矿石800万t,回收铜金属量2万t。对于低品位含铜废石,通过集中堆放,采用浸出―萃取―电积技术每年从废石中回收电解铜1300t。该矿把杨桃坞酸性水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将其输送到祝家矿山废石场用于堆浸喷淋,扩大喷淋面,不仅处理酸性废水,而且提高了电积铜产量,年产电积铜约1002吨,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银山铅锌矿钙化砖厂利用尾矿综合利用开发生产钙化砖,年产量15万块,年均消耗选矿尾矿34000吨,目前该产品已广泛被周边市场接受。该产品符合《掺工业废渣建筑材料产品放射性物质控制标准》的要求,并获得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合格证书。银山建设总公司绢云母厂生产的MCA系列绢云母粉是利用本矿选厂浮选回收金属产品后的选矿尾矿,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砂和绢云母,其中绢云母矿物的含量约为30-35%,银山矿每年产生几十万吨尾矿,堆积在尾矿库中,是矿山安全、环保的重大隐患,该矿与湖南有色金属研究所合作,从选矿尾矿中回收绢云母,目前年产量已达5000吨,该项目属三废回收利用项目,同时缓解矿山每年对尾矿库扩容的压力。
五、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措施
当前,固体废物的污染和资源浪费已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大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率,变废为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贯彻力度,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
1.进一步加大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各级政府、企业领导的教育力度,使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宏观经济决策能力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紧迫感、责任感,大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减少经济增长中的资源浪费现象,按照绿色CDP的核算体系,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
2.强化对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监管。政府各职能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固废污染的日常监督查处力度,对固体废物产生、储存、综合利用实施全过程控制,对暂不能利用的固废,要求产废单位分类贮存,严厉查处乱摊、滥倒行为。加大对危险废物应用单位和医疗单位的环境监管力度,强制要求医疗单位到规定地点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处置。
3.大力倡导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生活。加快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立法步伐,建立并完善固废污染治理、综合利用的投入激励机制,出台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环境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节能减污和规范贮存,激发企业治理固废污染、综合利用的积,极性;支持企业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之路,建立企业良性生产的产业链,发展后续产业,从源头上减少固体废物。
参考文献:
[1] 鲍负[1];常前发[2].尾矿利用是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矿业快报.2000.3-5.
[2] 王运敏;常前发.当前我国铁矿尾矿的资源状况利用现状及工作方向.金属矿山.1999.1-6.
[3] 王亚平[1];王苏明[2].矿山固体废物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矿产综合利用.1998.30-3.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课程
1.核心课程
水体监测、大气监测、生物监测、土壤及固体废物监测、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环保设备调试与维护、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水、气、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常规、典型指标项目的监测技术,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等实训。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水、气、土壤、固废等环境介质的监测和环境污染治理、环保设施运营管理基本知识,具备各环境介质的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试、监测报告撰写、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物理污染治理设计及维护能力,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越来越多,污染物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本文对环境污染及其治理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环境污染;问题;治理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性的关注。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对拓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超越国界,发展成为区域性、全球性共同关注的国际性问题。
1环境污染概述
1.1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2环境污染的含义
环境污染指的是由于自然或人为的(生产、生活)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状态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其数量或强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自动调节能量),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或其他生物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物质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1.3环境污染的分类
环境污染按照环境要素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电磁污染、热污染、光化学污染等;按照人类活动分为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按照污染性质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能源污染。
1.4环境污染的原因
总的来说,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这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我们平常所指的就是这类源于人类活动的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之所以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因为人类跟其他生物有一个根本差别:人类除了进行自身的生产外,还进行更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后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没有的。由于这一点,人类活动的强度远远大于其他生物。
1.5环境污染现状
1.5.1水环境污染。
目前中国正面临的不得不解决的最可怕的环境危机之一是缺水和水污染。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未来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依然严峻。
1.5.2大气环境污染
中国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度丝毫不亚于我国的水体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污染:
(1)二氧化硫。中国的资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主,随着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得酸雨污染范围也不断扩大,直接造成我国粮食、素菜和水果减产,林木死亡,土壤和水体酸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甚至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2)烟尘、粉尘。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由于我国目前许多电厂使用的大多为低效除尘器,因此烟尘排放量居高不下,严重危害大气环境。(3)机动车排气污染。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空气中重要的污染物。铅的排放对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威胁。
1.5.3固体废弃物污染
目前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而对于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又明显不足,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储存状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到20%左右。并且老的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接踵而来:废弃电器产品等新型固体废物不断增长,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1.5.4室内环境污染
自然环境污染固然不可小视,但室内环境污染同样威胁着人类健康。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建筑、装饰装修、家具和现代家电与办公器材造成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由此产生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及静电干扰、紫外线辐射等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现状统计显示,中国每年有11万人死于室内污染,几乎所有新装修办公室、居室、新购买的车辆都存在室内污染问题,某些污染物甚至超过了国家标准几倍几十倍。
1.5.5其他污染
(1)光污染: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各种建筑外墙使用镜面、瓷砖等高反射系数材料日益增多,使城市在日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炫目夺彩;而夜晚的城市灯火通明、霓虹闪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再加上近距离读写使用的书本纸张越来越光滑,使人们几乎随时随地把自己置身于“强光弱色”的人造环境中。
(2)电磁波辐射:电台、电视台的各种发射塔、雷达、卫生通讯系统、变电站,还有各种电子设备,以及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话等使我们随时可能处于电磁辐射的不良环境。
1.6环境污染的影响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污染严重时,生物在形态特征、生存数量等方面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 环境污染的治理
目前,将环境污染完全消灭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得只能是减少污染,并且对已经既存的事实作出更好的补救措施。
2.1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路
(1)环境污染治理体系的建立。良好的环境污染治理体系必须具备的要素:完善的法律结构、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竞争的市场和高效的政府,这些要素需要按照效力、公平、效率和弹性原则进行配置。通过在政府、媒体、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安排,包括合作机制、参与机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实现要素在不同的治理主体间的合理配置和运行,并渗入市场调节和政府监管两种治理模式的共同作用,从而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效。
(2)环境污染治理决策的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决策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决策要考虑不同区域的利益代表,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尤其是弱势群体,真正体现多样性和代表性的原则。
(3)环境污染治理手段的确定。在治理手段上,要综合采用政府管制与市场交易两种制度;技术、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形成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此外,政府要建设环境保护信息平台,建立公开有效的信息接收和传递、渠道,广泛接纳社会各界的有益建议,接受来自群众和企业的监督。
2.1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1)合理规划, 完善城市功能。遵循生态规律, 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保证能力出发, 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逐步解决城市功能区混杂问题,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治理城市水污染。所有城市都要制定改善水质的计划, 重点保护城市饮用水源。20 万人口以上城市要建立水源地水质旬报制度, 环保重点城市要实施生活饮用水源水环境质量报告制度。采用截污、治污、清淤、保证城市河湖用水、加快水体交换、维护城市湿地等措施, 使城市地表水按功能达标。综合运用价格、行政、科技和工程措施, 推行城市节水、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 创建节水型城市。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严禁超采地下水。
(3)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 改善能源结构, 大中城市要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在人口稠密的市区逐步取消直接燃用原煤。促进西气东输沿线城市积极利用天然气。加快城市供热、供气能力建设。禁止在城市的近郊区内新建燃煤电厂和其它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企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 逐步提高并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大中城市以及城市群地区要综合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物的相互影响。按照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硬化, 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 有效控制城市扬尘。建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制度。
(4)治理城市垃圾污染。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 在优先进行垃圾、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基础上, 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建立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体系。2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医疗废物必须全部实现安全处置,鼓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5)治理城市噪声污染。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限制机动车、火车市区鸣笛, 对造成敏感建筑物声环境超标的交通重负荷路段, 采取降噪措施, 控制交通噪声污染。
(6)做好重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综合考虑城市规模、性质、区域分布和环境状况等因素, 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扩大到113 个, 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继续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提升模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完善公众、社区和媒体参与城市环境管理的机制, 建立城市环境污染应急响应系统。
4 结束语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强化和履行好环境管理职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丁泉君,赵静,董爱玲.浅谈当前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科技博览 2009(36)
关键词?演“十一五”时期;污染减排;区域比较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6-0056-07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国资源消耗激增,环境质量下降,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设定了主要污染物减排的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总体来看,各地区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时期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污染总量控制取得积极成效。根据环保部公布的2010年度以及“十一五”时期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的结果,2010年与“十五”末期的200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COD)和SO2排放量两项约束性指标分别下降12.45%和14.29%,均超额完成10%的减排任务。
目前,工业排放仍是我国污染的主要源头。其中,SO2排放量中有约85%来自工业排放。电力、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钢铁和化工这四大行业是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大户。尤其是电力行业,从地域上看,我国火电发电企业集中分布在华北、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这三个区域的火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电力消费量大,且水电、风电、核电等其他电源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火电一直是当地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因而江苏、广东等省市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处于较高水平;而华北地区靠近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山西、内蒙古,火力发电具有先天的优势,火力发电成本优势明显,火电行业在这些地区的集中布局导致山西、内蒙古等地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西部地区水能、风能等资源丰富,对火电的依赖相对较小,工业化进程滞后,云南、宁夏、青海、等地区废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少。另外,北京、上海等省市随着现代服务业发展,以高耗能、高排放为特征的产业明显减少,因而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也较少,但城市化进程加快却使这些地区机动车等新污染源的排放不断增长。由于各地区地理和资源条件差别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同,使得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也直接影响不同地区的减排效果。鉴于污染排放具有的区域性特征,本文以四大经济圈(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三大经济地带(东、中、西部)为研究对象,比较“十一五”时期典型区域污染减排的效果,为提高区域减排措施的针对性提供依据。
二、“十一五”时期典型地区的减排效果
1. 长三角地区①
产业趋同性高是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突出特点之一。同时,开发区产业同质化明显,这一地区很多城市都在发展的高新技术园区、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中央商务区以及食品饮料、纺织、印刷、塑料、办公机械设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长三角的江、浙、沪三地的同构性相似系数高达80%以上。同时,过去30余年中,这一地区工业化进程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积累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多。“十一五”时期,随着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加之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和新建废气处理设施等工程减排措施,除生活烟尘排放几乎无变化之外,该地区其他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效果较明显。
(1)废水排放总量增加,但COD工程减排效果显著。“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地区废水排放总量增加约16.1%。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呈下降态势,2010年比2005年下降约4.1%;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长三角地区生活污水排放量5年间增加38.2%。同期,长三角地区的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得以有效控制,下降幅度达19.9%。
(2)工业废气排放量上升,污染减排效果较为明显。“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废气排放量上升54.5%,但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却有较大幅度下降。SO2排放量下降24.0%,其中工业和生活SO2排放量分别下降25.4%和8.3%。烟尘排放量下降21.7%,工业烟尘排放下降25.1%,生活烟尘排放量在这5年间几乎没有变化,波动幅度很小。工业粉尘排放量减排效果则十分明显,大幅下降49.8%。
(3)工业固体废物减排效果十分显著。“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2005年的5.77万吨降至2010年的0.62万吨,降低89.3%,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该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增加。“十一五”时期,随着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分别增加约48.4%、23.9%和15.6%,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增加46.8%。2010年,上海和江苏已实现固体废物零排放,浙江省固体废物排放量也仅为0.62万吨,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2. 泛珠三角地区②
尽管泛珠三角地区中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三次产业构成状况相差很大,但总体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下降加速,至约14%;第二产业比重90年代后才大幅上升至约45%;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但呈先快后慢趋势,至约41%。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泛珠三角地区污染减排面临较大的压力。③
(1)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减排效果一般。“十一五”时期,泛珠三角地区废水排放总量有所下降,减少约4.6%。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8.5%,而由于外来人口激增,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该地区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泛珠三角地区生活污水排放量5年间增加27.5%。“十一五”时期,泛珠三角地区的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呈下降态势,10.6%的降幅略超过下降10%的约束性任务。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
(2)工业废气排放量翻番,排放得以有效控制。“十一五”时期,泛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上升势头十分强劲,大幅增加110.0%。但由于泛珠三角地区脱硫设备、除尘器等废气治理设施投入力度较大,因此“十一五”时期该地区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较好控制,SO2排放量下降13.1%,其中工业和生活SO2排放分别下降14.1%和 8.2%。烟尘排放量下降38.6%,工业和生活烟尘排放分别减少45.0%和5.1%。同时,工业粉尘排放量减排进展十分顺利,由2005年的293万吨降至2010年的150.6万吨,降幅达48.6%。
(3)工业固体废物减排效果显著。“十一五”时期,随着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技术不断提高,泛珠三角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2005年的514.76万吨降至2010年的155.71万吨,降低69.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增加111.5%,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略为减少2%,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增加了51.7%,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增加72.2%。其中,2010年海南省实现了固体废物零排放。
3.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沉重,旧体制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活力逐步恢复,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恢复提速使得东北地区污染排放和治理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目前,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仍然偏重,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导致“十一五”时期该地区污水和废气排放量均有所增加,加之废水处理设施等投入不足,致使其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一般,化学需氧量与二氧化硫减排幅度均在10%左右。
(1)废污水排放量有所增加,COD减排效果尚可。“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废水排放总量略微增加4.75%。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22.1%,而生活污水排放量5年间增加26.2%。东北地区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也有所减少,下降14.0%,小幅超过“十一五”约束性指标的要求。
(2)工业废气排放量上升较快,减排效果一般。“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工业废气排放量上升较快,由2005年的31,103亿标立方米增加至2010年的45,306亿标立方米,增幅为45.7%。除生活烟尘排放量增加了10.5%外,废气中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呈下降态势。其中,SO2排放量由2005年的208.8万吨下降至2010年的186.9万吨,下降10.5%,勉强达到“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工业和生活SO2排放量分别下降7.2%和 24.7%,是四大经济圈中工业SO2减排效果最差的地区。烟尘排放总量由2005年的170.6万吨下降至2010年的135.6万吨,下降20.5%,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下降35.08%。在东北地区各项大气污染指标中,工业粉尘排放量减排成效相对较好,降幅为61.2%。
(3)工业固体废物减排效果显著。“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增加94.7%、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增加11.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增加89.4%,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增加73.1%。在综合利用提高和合理处置的作用下,“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2005年的11.28万吨降至2010年的4.65万吨,降低58.8%。其中,2010年吉林省实现了固体废物零排放。
4. 环渤海地区④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地区钢铁、机械、石油、石化、造船等重化工业扩张较快,工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环渤海地区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临港产业也没有降温迹象,钢铁、石化、制浆等“大进大出”的产业集中在该地区布局。在快速重化工业化下,“十一五”时期环渤海地区废水和废气排放均有所增加,但由于该地区在新增废水处理设施、脱硫设备和除尘器方面投入较多,主要污染物减排成绩突出,化学需氧量和S02减排均接近20%。
(1)生活污水排放量有所增加,化学需氧量减排效果突出。“十一五”时期,环渤海地区废水排放总量有所增加,由2005年的86.9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112.2亿吨,增加29.1%(见图6)。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缓慢增长态势,增加2.5%;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长速度较快,环渤海地区生活污水排放量5年间增加了53%。“十一五”时期,环渤海地区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有所减少,下降幅度为17.3%。
(2)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上升较快,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十一五”时期,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上升很快,增加75.1%。废气中的SO2排放下降19.5%,其中工业和生活SO2排放量分别下降18.4%和 25.1%,减排效果明显。烟尘排放量下降27.1%。工业粉尘排放量则由2005年的159.1万吨降至2010年的70.2万吨,下降55.9%。
(3)工业固体废物减排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时期,环渤海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2005年的61.08万吨降至2010年的7.31万吨,减少8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增加88.3%、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减少23.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增加114.9%,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增加76.7%。其中,2010年,天津市实现了固体废物零排放,山东省和北京市固体废物零排放接近零排放。
4.“十一五”时期四大经济圈污染减排效果比较
从化学需氧量和SO2这两项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看,“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减排效果相对较好。再从SO2的排放构成变化来看,四大经济圈工业和生活排放下降的幅度存在较大差别。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工业SO2下降幅度明显超过生活部门,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地区高污染产业转移加快、工业清洁生产技术应用使其工业废气污染防控效果改善,而在应对外来人口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生活废气排放激增方面,这两个地区的经验、制度建设和设施投入却相对滞后。对于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相对较重,其污染减排的压力仍集中在工业领域。四大经济圈废水排放的情况基本一致,COD排放量均有所下降的同时,各地区生活废水排放量大幅度上升,成为未来废水治理的重点(见表1)。对于烟尘、粉尘以及固体废弃物等非约束性或预期性污染减排指标,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四大经济圈均取得了突出的减排效果。
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两个地区的减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工程减排实现的。“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地区废水处理设施增加4,708套,同期新增脱硫设施等废气治理设施数14,537套,使其废水和废气治理能力明显提高;环渤海地区新增脱硫设备、除尘器等废气治理设施数5,895套,5年间该地区新增废水处理设施1,256套。但该地区各省市之间废水处理设施投资的差距很大。其中,山东省新增废水处理设施927套,占该地区新增废水处理设施总数的约73.8%,而北京市和河北省废水处理设施数则出现了减少的现象。相比之下,泛珠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工程减排力度明显不足。“十一五”时期,泛珠三角地区废气治理设施的数量不足长三角地区的一半,废水处理设施数仅增加2,190套。东北地区新增废水处理设施仅为684套,其中仅辽宁省新增废水处理设施656套,占东北地区新增废水处理设施总数的约96%,而吉林和黑龙江废水处理设施投入严重滞后,这直接制约了东北地区COD的整体减排效果,而该地区新增脱硫设备、除尘器等废气治理设施数2,273套,仅为长三角地区的15.6%。工程减排的力度和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染治理投入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各地环境保护意识和对“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重视程度的差别。
表1 “十一五”时期四大经济圈主要污染减排约指标
完成情况的比较(%)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三、东、中、西部地区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分析
1.“十一五”时期东、中、西部主要污染减排指标的变化
(1)SO2排放地区差异不大,西部地区减排效果较差。从SO2排放总量来看,2010年东中西部差距不大。其中,西部地区SO2排放量最多,为817.4万吨,占全国SO2排放总量的38%;东部地区次之,排放量为771.93万吨,占比为35%;中部地区排放量相对最少,为595.79万吨,占27%。而从减排效果来看, 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SO2排放量较“十五”末的2005年分别下降为15.5%、13.1%和8.9%。
(2)化学需氧量减排效果一般,东部相对较好。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差别也不大。其中,东部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最多,占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38%;中部地区次之,占32%;西部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相对最少,占30%。根据2010年和2005年的环境统计数据,东部地区的减排情况较好,而中西部地区的减排效果并不理想。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化学需氧量较“十五”末的2005年分别减排17.4%、10.5%和7.4%。中西部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少,但是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投入力度不足,污染减排效果相对较差,其中西部地区未完成“十一五”时期COD的减排目标。
(3)中西部地区烟尘减排效果较好,东部略差。2010年,中部地区烟尘排放量为306.28万吨,占全国烟尘排放总量的34%;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烟尘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比重均为33%。三大经济带烟尘减排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烟尘排放较“十五”末的2005年分别下降19.6%、30.8%和30.0%。中部地区烟尘排放量最多,但烟尘整治力度较大,因而烟尘减排效果较好;西部地区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相对密集,燃煤产生的空气污染物如烟尘等排放量较大,SO2和烟尘过度排放容易造成酸雨,国家以及西部各省市区政府对烟尘和SO2的治理较为重视,带动了西部地区烟尘治理。
(4)工业粉尘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地区差异不大。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工业粉尘排放量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中部地区工业粉尘排放量最多,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38%;西部地区的工业粉尘排放量较中部略少,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34%;东部地区工业粉尘排放量最少,占全国烟尘排放总量的比重为28%。另根据环保部公布的《2010年环境状况公报》,“十一五”时期三大经济带工业粉尘减排效果显著,分别较“十五”末的2005年减排53.8%、51.7%和46.7%,减排幅度居主要污染物首位。东部地区不但工业粉尘排放量最少,而且减排效果也居首位。
2. 影响三大经济带减排效果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从收入水平来看,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45,510元,中部地区为24,871元,西部地区为22,570元。若按当年汇率计算,则分别为6,873美元、3,756美元和3,408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调整后的划分标准,虽然东、中、西部地区都已经跨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但东部地区处于“偏上中等收入”阶段(标准为3,946美元~12,195美元),中西部地区还“偏下中等收入”阶段(标准为996美元~3,945美元)。从城市化水平来看,2009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达57%,中部地区为高出44.3%,西部地区高出38.4%。再从就业结构来看,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我国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8.7%,其中,东部地区为36.3%,中部地区为26.6%,西部地区为19.7%。如果再考虑产业结构等因素指标,可以初步判定,我国工业化进程已进入钱纳里所划分的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其中,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段,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而西部地区至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段。
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各地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的差别,直接影响其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和技术水平。目前,国内外有关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基本都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主要形态为倒U型,即当人均GDP达到一定临界水平后,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将由负转正。在大多数研究结果中,倒U型曲线的转折点一般发生在人均GDP5,000美元~20,000美元之间(Stern,2004)。基于发展中国家样本的EKC曲线临界值一般要低于发达国家样本环境的临界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具有警示作用(Dasgupta等,2002)。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十一五”时期人均GDP水平,东部地区已经或正处在倒U型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处,这使其污染排放随着经济进一步增长将呈下降趋势,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这些地区处于污染排放快速上升的时期,但在国家强制减排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也有可能加快达到拐点。
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时期“政策和管理减排”对整体减排的贡献度较大,而在政策执行力方面,三大经济带指尖也有差距。东部地区更注重环境保护,执行中央关于污染减排各项政策较为彻底,强调落实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认真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及减排核查核算办法,对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和年度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严格落实奖惩措施。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污染治理效果相对较差、能源富集的一些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更注重GDP增长以及财政收入和就业增加,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污染治理投入力度较小,其减排效果与东部地区有差距。
另外,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环保设施投入以及较高的排污费成为东部“双高”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压力,而该死去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交易成本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报酬递减。与此同时,由于东部地区已初步实现产业升级,当地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迫使那些不符合本地发展目标的企业外迁。而在西部地区,现阶段仍更多的是考虑生存问题而不是生活质量。因此,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不断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部分地方政府表现出“招商引资饥渴”,为了引进工业项目,往往降低环境门槛,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姑息纵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虽然对加快中西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具有促进作用,但由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污染物减排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加之国家能源战略布局调整,这些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西部地区的工业污染,导致西部地区未能完成“十一五”时期SO2减排10%的约束性任务,不仅使其后续减排压力增大,而且原本脆弱的西部生态系统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十一五”时期我国首次对主要污染物减排设立约束性指标,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环境治理和污染减排工作,污染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并在减排日常监管和激励机制创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十二五”完成更高目标的减排任务打下了基础。通过比较长三角、泛珠三角、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四大经济圈和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的减排效果可以看出,相对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污染减排任务较重,污染治理效果较明显,而考虑到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平衡和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等因素,尽管欠发达地区污染减排目标略微放宽,但其实际污染治理效果较发达地区差。除了减排指标设置差别外,造成各地区减排效果差别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各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是导致减排效果差别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当地污染防治的支撑力度以及对中央政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关键词】 城市 环境污染 保护 建设
1 城市环境污染与资源现状
城市规划的前提取决于经济以及人口的密度,环境问题和巨大的资源压力与之成正比,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的增长,促使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紧张与浪费。
1.1 分析大气的污染成分
目前已知大气存在污染的成分多达100多种,主要是人为污染和自然污染,例如:工业废气,火山爆发等,尤其是人为因素对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在工业生产中污物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工业污染性质繁杂,种类繁多,另外严重的人为污染是交通运输中造成的,例如汽车尾气,它排放集中,直接给人们造成危害,迫使呼吸系统病变,对城市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是重要污染源,再者,各种研发的空气喷雾造成了空气污染,增加了有毒物质。另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同样也污染空气,例如:大量的粉尘废气,各种有毒有害的气体,进入空气中造成危害,改变空气质量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1.2 废水污染
城市水污染主要涉及如下三点:(1)工业废水;(2)生活污水。生活排放污水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有资料显示,有一半的废水是生活排出的;(3)农业中用的化肥、农药,通过雨水进入到到河流中后,使地表水受到污染。
据相关环境部门调查,我国城镇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中的污水每天至少有l亿吨。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的河段水已受到污染,全国不适合鱼类生存水占到1/3,不能用于灌溉的占到1/4,严重污染的已达到了90%,有一半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标准,40%的水已不适合饮用,甚至水体污染已经成为导致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的罪魁祸首。
1.3 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主要涉及到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另外,也包括农业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废物。固体废物一定要妥善处理后才能丢弃,否则就会对大气、水体和土壤带来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固体污弃物具有两重性,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被废弃的某物品有可能是废物,但如果转换一定条件,废弃物也能为资源。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就是利用废物的这个双重性,使固体废物减量、无害化,并且变成资源。对于不能利用和一定会产生污染的固体废物,一定要妥善处理。
1.4 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根据分贝高低大致可以分为高低两种,低噪音对人体是无害的,在相对的条件下甚至对提高工作效率有帮助,但是高强度的噪音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他可以造成人的精神紊乱,情绪急躁,对人的生理机能造成损害,对神经系统,心脏系统,血管系统,内分泌等都有影响,有研究显示,在噪音下孕育的孩童体重低下,甚至发育不良。高强度噪音主要来自工厂,交通,高强度喇叭,施工现场,和人群密集的地方。随着城市进程加快,娱乐场所和商场等消费场所的增加,噪音污染更为严重,俨然发展成了城市污染灾害之一。
2 防治污染的措施
2.1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措施
大气污染的治理应当在维持现有城市的能源与交通状况的前提下,找出危害广,影响大的最严重污染物,以便能有针对性的有效治理。城市规划的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主要有:(1)合理工业布局;(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3)绿化造林。
2.2 水污染综合整治措施
生活污水主要是有机物的污染,工业污水主要的污染物就没那么简单了。虽然每个城市水污染的程度各异,但仍可普遍采取如下措施加以防治:(1)提倡节约用水,对废水进行循环再利用。实在不能用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排入水管道中;(2)划分区域用水,在污染严重区域开办废水处理基地,尝试多种处理方法,采用新的科学方法净化水,严格杜绝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倒入江河湖海中。
2.3 固体废物污染的整治措施
对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一般采取填埋,焚烧等。目前,我国大面积能够填埋的土地已经发展到稳步阶段,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妥善处理固体废物达到极限,要缩减填埋场地,避免浪费,尽可能将填埋的气体形成资源。焚烧垃圾要将垃圾进行分类,将可燃性的垃圾采取焚烧的方式,尤其东海沿海区域采取此种方式能够尽可能的保留土地的资源,这也是要求了根据不同地区土地环境的特性来采取不同固体废物处理的方式。
2.4 噪音污染的整治措施
随着我国降噪技术的不断完善,很多领域都采用降噪材料和降噪技术,城市发展造成工业,运输业的规模增大,所以在很多场合中都需要进行降噪技术,考虑经济利益等因素,降噪的可造作性来自:在控制环节,设计环节,工厂车间等进行降噪,通过隔离声源,减少振幅,吸纳声响和消除声响等技术进行噪音污染的城市治理,降低噪声,对于相对空旷的地方和很少人去的工作场所相对能放宽对噪声降低的要求,城市建设中的增加绿化水平能够有效的降低噪音污染。
3 结语
总之,人们的生存离不开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这也是经济发展的依托,也体现了人们城市发展和文明发展的程度和象征,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非常有必要进行城市污染的问题跟进并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通过现代环境治理的理论方法,根据现有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寻找污染环境的根源,进行危害治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真正做到人类社会环境统一协调发展,为子孙后代提供可持续的资源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宇.浅析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的若干问题[J].山西建筑,2009(05).
[2]车丽荣.浅析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加强环境保护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2).
[3]杨君.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绿地景观与环境保护规划[J].河南建材,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