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教学软件 界面设计 应用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产物。它的出现为建立新型的教育方式提供了契机,为教育功能的全方位扩展创造了条件。而把学习看成是个体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趋势,基于这一立场的研究恰是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重点。而网络教育本身的特点,就是以个体主动学习为出发点的,表现出明显的建构式学习特点。因此,探讨两者的共同和相关性,以认知心理学研究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条件为依据,设计网络学习环境,使其能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线性模式,更有利于学习者高效、快速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使寓教于乐成为现实,这就成为必然的课题。本文主要从认知心理学的知觉、注意、记忆等方面分析其在在教育软件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状况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其后得到迅速发展。认知心理学以其新的理论观点和丰富的实验成果迅速改变着心理学的面貌,给许多心理学分支以巨大的影响,当前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思潮。
近几年来,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进展迅速,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这些理论对于进一步认识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研究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教学软件界面设计是学习者与课间交互的窗口,学习者通过界面向计算机输入信息进行控制。而认知心理学把人类认识过程与计算机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类比研究,根据计算机加工操作信息的精确度和速度,对人类认知过程信息加工的阶段性、信息转换方式、信息流等特性进行推论研究。所以多媒体教学信息的结构与组织形式必须具备和学生认知规律相统一的特点。
二、知觉在教学软件界面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如果说人们觉察一个物体比较容易,那么要确认这个物体就要困难得多,需要加工时间也较长。
1.知觉加工――自上而下
学习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或对学习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他的一般知识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在教学软件界面设计过程中,信息的表征形式要选取恰当的模式,以利于学生自上而下的加工。例如,一堂数学课,在讲授乘方的概念和运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在界面上直接呈现乘方的相关知识,简单地口述乘方和乘法运算的关系。但对于那些未学过乘方运算的学生来讲,直接地呈现该知识则阻碍学生的信息接受和加工,所以在呈现模式的选择上要利于知觉加工的模式。
2.知觉加工――自下而上
知觉不仅依赖于感知的主体,还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所以在教学软件界面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例如当界面向学习者呈现一个英文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诸字母的各个特性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学习者会将这些信息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一些字母,字母再被进一步加工而形成单词,这一过程说明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低水平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所以在学习内容的组织结构上,要做到系统化、合理地安排知识点之间的排列顺序,使前面学习的知识能为后面知识的学
习起到铺垫和引导的作用。
三、记忆在教学软件界面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1.短时记忆的应用
组块是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提出的记忆单位。学生在感知信息时,总是把当前呈现的信息内容划分为适合自己记忆的组块。组块的方法可以是空间分组、时间分段或根据有关概念进行语义分类。因此教学媒体设计者应根据学生特征分析推测出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并据此对欲将呈现的媒体内容预先进行组块设计,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提高学习质量。所谓有限性,即指人在感知事物时瞬间有效地感知,并能对其进行加工的对象是有限的。大量的心理学家实验研究证明,人类的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同样的知识内容只要改变组块的形式,就有可能大大扩充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这样,通过组块重组,就把原来超出短时记忆容量导致很难记忆的问题,变成很容易记忆的问题。
2.长时记忆的应用
强化复述、分类归纳是引导学生记忆的策略。我们知道,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但要使记忆长久保持,就要多次复述和对信息加工,使之保持较长时间,然后输入长时记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就是我们强化复述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可将信息反复不断地呈现给学生,实现强化复述、积极引导学生记忆的功能。这样使学生的多个感官在感知信息后在头脑中形成多个相互联系的通路,增加了学生识记和提取此信息的线索。例如:在“四结合”识字进行中,学生利用认知码输入汉字,必须掌握汉字的正确读音,字形、笔顺和间架结构等,否则计算机就不能按照他们的意愿输出相应的汉字。有的学生因对汉字掌握不准确误编码,计算机屏幕上呈现一片空白,常常是急得满头大汗。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找到了错误的原因,经过改正,对该汉字便产生了牢固的记忆。实践表明,通过学习认知码,请计算机当先生,对于培养学生分类为归纳能力,提高学生记忆力的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记忆保持规律的适用
同时,记忆规律表明:材料所处的位置不同也会影响记忆的效果。首先效应和近因效应都有可能影响学生对感知信息的深加工过程。多媒体教学信息的设计应根据这一特点,拟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具体的任务要求,在编排内容时可将重点内容放在开始的位置,教学辅助内容、过渡性内容置于中间位置;也可以直接给出目标要求,使学生明了教学的目的;每一次教学结束之前,将本次教学呈现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总之,根据记忆保持效果规律安排对媒体教学软件界面的信息内容,有利于学生记忆效果的提高。
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把握各媒体要素的特性,遵循认知心理原则,运用各种视听媒体元素,构建学习者能迅速沉浸的学习环境,是教学界面软件设计成败的关键。以此为导向和出发点,教学软件设计的多数问题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王,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彭聃龄等,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3]周守珍.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若干心理问题探讨[J].高教论坛,2005,(2).
[4]刘亚平,郝谦.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课件制作[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4.
[5]程素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系,2002,(5):14-15.
[6]廖树山.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育心理学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4,(6):144-145.
[7]微小彤.从心理学角度看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化论坛,2004,4(13).
[8]邱文祥,詹惠茵.网络课程设计中的理论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总(236).
[9]方芳.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及传统教学的再认识[J].中国电化教育,2001.7总(174).
[10]李康,梁斌,蔡兴勇等.多媒体课件设计原理与制作基础[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22-23.
[11]R.赖丁,S.雷纳著.庞维国翻译.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理解学习和行为中的风格差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12]Jeanne Ellis Ormrod著.彭运石,彭舜译.教育心理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关键词]信息技术;理解;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23-04
一、前言
数学学习是促进儿童大脑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相关技能,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儿童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存在着自我控制能力差,逻辑能力、抽象能力和理解水平非常有限,学习集中注意时间较短,学习动机不强等特点,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某些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且应用到实践中。由于学生倾向于在较低的抽象水平上思维,而非在理解特定概念所必须的抽象水平上,加上某些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数学抽象能力。这样,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无法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难以达到理解水平,对学习效果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理解对于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马勇和唐德海(2004)认为,从教学发生学考察来看,理解是教学发生的基础;从教学过程展开角度看,理解是教学过程展开的媒介;从教学结果来看,理解是教学旨归的升华。谢善梅(2004)认为,理解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方法。理解能够提高记忆力,减轻学习负担。一旦理解了,学生就不必死记硬背,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能灵活处理。因此,理解对于教学来说意义重大,那么解决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也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研究方向。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能够支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教学活动,它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例如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合作活动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如虚拟教室、虚拟学校等)等方面。信息技术能够提供更优化的手段和方法,支持学生解决困惑和不理解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由此,笔者通过探讨和研究试图构建一种信息技术支持的促进理解的教学模式,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种教学参考模式,帮助解决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
二、理解与数学理解障碍
1.概念界定
理解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包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理解是建构的,结果是建构意义,建构是基于个人的已有知识和旧有经验,所以理解是限制于你拥有多少背景知识,而理解是一个层次和深浅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理解的教学,是综合地考虑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及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在教师以及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使得学习者通过“同化”、“重建”、“整合”来改变已有概念或概念结构的过程。
关于理解的界定,本文采用理解的六维度观(Wiggins,G&McTiglle.J,2003):第一维度:解释。对事物进行合理、恰当的论证说明。第二维度:释译。能提供有意义的阐释、叙述和翻译。第三维度:应用。一种能将所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新环境的能力。第四维度:洞察。观点深刻并具有批判性。第五维度:移情。能深入体会另一个人的感情和观点的能力。第六维度:自我认识。一种认识到自己无知的智慧,能够理智地认识自己思维与行为模式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2.理解过程
理解是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个过程,它渗透在学习的各个方面。理解既是学习过程的核心部分,又是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理解了,新知识才能与个体内部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逐渐转化为个体内部知识经验的一部分。理解过程是一个内隐、复杂的过程,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障碍从而促进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所谓理解,是新知识(或新信息)进入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适当部位,这种原有知识被称为命题网络或认知图式。新知识的理解过程就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图式同化新知识,使原有图式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术语说,是新信息进入原有知识网络并进行新的编码和组织的过程。理解的实质是学习者以信息的传输、编码为基础,根据已有信息建构内部的心理表征并进而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表征是指知识在学习者大脑中的呈现和表达方式,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传入大脑的,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交互作用过程来构建意义,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理解;同时,由于新经验的进入,原有知识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是由于新旧知识经验发生冲突而引起的结构改变和重组,并非是信息量的简单的积累,也不是信息简单地输入、存储和提取,它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个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皮亚杰,强调主体认知结构和主体动作的作用,强调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认识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他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主体对新刺激作出反应;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个体的认知结构逐步建构起来。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个体逐渐获得并深入对知识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威特罗克提出了人类学习的生成模式。他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主动选择和注意的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的过程,生成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意义的理解。
另外有学者认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构成了理解产生的条件。理解不仅是学生新知识的重建过程,而且也是包含解释者(包含教师和学生)自身解释学情景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理解是创造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依据教材进行理解活动,这是对文本的再现和解释,也是他们基于自身独特性对文本的再创造。理解是共享意义和观点的达成。它是意义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是促进理解的核心环节。
笔者认为,理解是在个体内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使得个体内部知识结构发生改变和重组,从而构建意义的过程。理解是一个动态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丰富并发展了个体内部认知结构,使得个体能够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并阐述该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而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本质。结合前面所述,从理解的六个纬度来看,理解是对事物进行合理、恰当的论证说明,这个过程即解释、释译、应用、洞察、移情,以及自我认识。
3.数学理解障碍
理解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一旦出现理解障碍,将给学习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
陈建平(2005)在分析数学理解障碍时认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个体首先对于输入的信息会形成一个初步表象,接下来作进一步的信息加工。在加工的过程中,如果个体内部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薄弱,或是起干扰作用的负面因素占相对优势或对学习者的生活具有特殊意义,那么这些负面因素作用于大脑皮层引起的兴奋会减弱或抑制知识的其他要素的刺激作用。学习者容易将这些因素误解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造成理解障碍。
陈军(2007)认为,所谓数学理解障碍,是指在现有的认知水平范围内,学习者试图以目前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数学知识进行思维加工,但尚未能正确地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不能把新知识正确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思维过程中出现断层的一种认知状态。学习者不能把握前后知识间内在的联系。
钟志华(2007)认为,学生数学理解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主要有:1)从数学理解的对象——数学知识来看,制约学生数学理解的最主要因素是数学问题的复杂性,而不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的抽象性或严谨性。2)从理解材料的呈现者——数学教师来看,影响学生数学理解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3)从理解者本身来看——影响其理解的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数学中不良理解的类型包括:1)知识联系方式不当造成的不良理解。2)方法运用不当造成的不良理解。3)表征方式单一导致的不良理解。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数学理解障碍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三方面:1)数学知识本身;2)教学方法、策略以及教学环境等;3)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衔接不上,或是出现偏差,都有可能造成数学理解障碍。因此,在充分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基础上,笔者将试图探讨影响促进理解的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从而构建一种信息技术支持的促进理解的教学模式,以减少或克服数学学习中的理解障碍。
三、影响促进理解的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
信息技术是促进理解的有效教学工具。电脑及网络能收集大量有关成功学习及学习困难的信息,能显著地促进科学的意义化学习,是促进理解科学的有力工具。另外,数字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图像、声音、文本、动画等信息。由于小学阶段是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时期,其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视化图形或可感知的信息可以强有力地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为思维过程提供脚手架,使其思维过程外显可现。同时,这些可视化图形或可感知的信息推动了学生的信息加工,促进学生对新信息进行形象化精制,并使之与其他信息(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这对于实现理解和巩固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则,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元认知策略,促进了知识的活用迁移。运用可视化图形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生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在开展促进理解的教学中发挥着有力的支撑作用。
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促进教学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提供了灵活的脚手架。它们能够让新知识与旧知识及时相互联系,进行知识连结和迁移,以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克服理解障碍,是促进理解的桥梁和脚手架。姚利民(2004)在研究有效教学时,探讨了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如讲授策略、组织课堂讨论策略、提问策略、激励策略、管理课堂策略等。这些策略对于辅助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意义的教学任务或教学活动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学任务或教学活动没有意义,那么整个教学的开展将没有任何价值,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任务或教学活动的设置与安排越来越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帮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要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除了有意义的教学任务或教学活动之外,还需要对这些教学任务或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组织。教学如果没有秩序、没有组织地进行,那么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与达成教学目标;同时,也难以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更不用说理解知识的问题了。因此,教学任务或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是影响促进理解的教学开展的一种重要保障。
工具,包括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需要使用到的各种工具,能够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能帮助解决并简化诸多问题,对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理解等方面同样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概念图作为工具时,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有助于形成知识之间牢固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并展现学生大脑理解的渐变过程。
任何形式的学习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孤立的,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更不可能。除了自主学习外,小组合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无论是从儿童天生活动好动、具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出发,还是从与周围小朋友建立团结友爱的和睦关系出发,小组合作对于儿童学习都是非常必要的一种学习方式。讨论通常贯穿渗透于小组合作中。它们对于知识共享、思想碰撞和启发思维,以及让知识模块在大脑中重组产生概念转变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们是促进理解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因此,笔者认为,对开展促进理解的教学影响较大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信息技术、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有意义的教学任务或教学活动、教学任务或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工具(学生和教师使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等。
四、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促进理解的教学模式
在上述基础上,笔者构建了信息技术支持的促进理解的教学模式,模式如图1所示。
在图1中,该模式是为了促进学生理解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类型和活动程序。首先,确定有意义的教学任务或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接着对教学任务或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组织,从而保障教学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并且选择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工具,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与其所扮演的角色在恰当的时机发挥出支持和促进理解的作用,并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以及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对教学进行支持和优化。该教学模式中的各个因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地调整活动程序,并非严格按照该图中所标示的序号进行。
该模式中,信息技术是促进理解的有效教学工具,是影响促进理解的教学开展的有力支撑,对理解知识起到支持和促进的作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能提供灵活的脚手架,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桥梁;有意义的教学任务或教学活动是学习和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任务或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是影响促进理解的教学开展的重要保障: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使用的各种工具,能够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能帮助解决并简化很多问题,起到很好的辅助和支持作用;小组合作和讨论对于知识共享、思想碰撞和启发思维,以及让知识在大脑中产生结构改变和重组从而达到并加深理解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和支持作用。
图1中,模式构成的各个相邻因素之间有双箭头连线将它们两两相连,主要说明这些因素之间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们之间是交互作用的。例如,小组合作和讨论能够支持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开展,有些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可能会涉及小组合作。在教学任务或教学活动的组织中,为了使教学效果更有效,可能会使用一些相关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或者会使用到一些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在本研究中这些教具和学具都在工具涵盖的范围之内。因此,上述模式图中的各个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分开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为促进理解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五、结束语
针对课堂教学中始终存在的学生不理解知识的问题,本文从理解过程、数学理解障碍以及影响促进理解的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等几个方面展开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信息技术支持的促进理解的教学模式。笔者将通过后续在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实验中进行的几项研究,进一步探讨该模式对学生理解知识的干预效果,以期对促进学生理解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介入术前患者 心理分析 护理
尽管心脏介入诊疗是一种微创手术,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对患者来说无论哪种类型的心脏疾病,都会认为是重大疾病,存在心理负担,因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患者对介入诊疗术的效果、并发症及康复有许多的疑虑,护士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提高患者的认识水平,帮助其调整心态,消除或减轻不良心理反应,使之对手术充满信心,保证介入诊疗术的顺利进行。2009年7月至今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76例,其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96例,射频消融术9例,起搏器植入术8例。其中男131例,女45例,年龄32~86岁。
分析心脏诊疗介入术前患者的心理特点
焦虑、紧张心理:是介入诊疗术前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由于其心境持续处于焦虑紧张状态,具体表现为长吁短叹、愁眉不展、食欲减退、兴奋失眠、惶惶不安,介入诊疗术前医生与家属要进行谈话,讲解介入诊疗过程及必要性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有些患者家属听了医生的谈话及签字后,由于介入知识的缺乏,对手术成功缺乏信心,易导致改变主意,取消手术,影响疾病的有效质量。
内疚、自责心理:由于介入诊疗所需的材料、器械多为进口产品,价格相对较贵,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尤其是一些家庭经济困难而又是自费的患者,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需要依赖他人为其提供依赖费用,患者及家属常会为住院费用而内疚、自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需要进行介入诊疗术的老年患者也在不断增加,人到老年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认为自己没用,还要给家人增加负担,由于疾病本身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离不开家人的照顾,使患者有一种对家人及家属的负罪感,患者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言、两眼无神、茫然、表情无助、失眠等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且患者的年龄逐步年轻化,许多中年患者为家庭支柱或正处于事业上的巅峰时期,担心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事业失去信心,对生活缺乏乐趣,甚至产生厌世之念,患者常表现为愁眉不展、表情淡漠、言寡行独、兴趣索然、厌世社交、抑郁苦闷、暗自垂泪等特点。
心理护理措施
提供科学的介入诊疗信息,讲解介入诊疗知识,医护人员应通过权威性解释,提供科学的介入诊疗信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介入诊疗知识,说明介入诊疗手术的目的、意义及过程,尤其对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做出恰当的举例解释,同时让患者了解医院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介绍术者的资历及技术水平,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对医院的信任度,可利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为患者讲解介入手术过程,帮助患者学习宣教知识,还可以安排介入诊疗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诊疗过程和体验,切身的感受更具有说服力,这些均能有效的减轻患者术前的焦虑、紧张心理。
[关键词] 初次无偿献血者; 心理分析;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130-01
自我站开展街头无偿献血活动以来,人们热情很高,踊跃参加。其中初次参加献血人员达到了85%,虽然他们对无偿献血有很高的热情,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加上知识缺乏,对献血有很多顾虑,紧张害怕,存在很多心理问题。对此,医护人员要通过转变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减轻或消除其不适的心理因素,对表现出紧张和轻微不适的献血者主动交流,用比较法、脱敏法、分散注意力法等护理方法,使其身心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顺利完成采血过程,我们对2007年5-7月的300例街头无偿献血者进行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调查 资料对象系笔者在长春地区2007年5-7月统计初次无偿献血者300例,其中男170例,女130例,年龄18-52岁,学历初中到本科,180例为本地人,120例为外地人。
1.2 300例街头初次献血心理状况表现
1.2.1 紧张 初次参加献血者无论年龄、学历、职业、男女都对献血活动充满了热情,好奇,既激动又紧张,表现出对医护人员不停的询问,对化验及身体检查非常关注,在抽血时不敢看针头等。
1.2.2 疑虑 初次参加献血者对献血本身表现疑虑,不断地询问采血单位是否正规,采血用品是否安全,是否会传染疾病,献血对身体是否有害,个人信息是否给予保密等。
1.2.3 知识缺乏 对300例献血者进行的调查表明,100%的献血者对献血知识缺乏全面了解,如《献血法》的实施,献血前后的注意事项,献血对身体的影响等。
1.2.4 害怕 由于献血者多数为青年人,平时很少打针,对疼痛比较敏感,对采血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害怕,表现在害怕看针头,害怕穿刺不成功,怕见血。男性比女性对疼痛更敏感。
2 讨论 通过对上述心理分析表明:初次献血者由于以前未经历过献血的过程,许多献血者都存在着心理问题,做好献血前、中、后的心理护理,使其提高认识和做好准备工作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上述献血者的心理问题,我们医护人员对他们进行了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2.1 献血前的心理护理 缺乏知识对血站工作的不了解是导致无偿献血者恐惧和精神易紧张的主要原因。作为血站的工作人员,首先,要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外表整洁大方,采血车干净卫生,血站标志明显,让献血者首先有一个安全感,医务人员对每一个咨询者,不论献血与否都要和蔼可亲、态度诚恳,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利用各种形式积极宣传献血知识,宣传《献血法》,献血优惠政策,使他们对献血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了解一个人每年献两次血对身体没有任何害处,献血200-400毫升,只占身体总血量的5%-10%,而且人体肝脾会快释放血液到外周血液中对健康无影响,并告知采血前的注意事项,不要饮酒,食用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不要过度劳累,不要空腹献血,对献血过程感到害怕的,可以让采过血的献血者献身说法,消除思想顾虑,解除恐惧心理。总之,献血前的心理护理和宣传非常重要,它是献血过程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所以作为血站的护理人员要时刻把献血者放在第一位,想他们所想,更好的为献血者服务。
2.2 采血时的心理护理 街头初次无偿献血者90%为年轻人,平时很少打针,对疼痛比较敏感,许多人对采血针头感到害怕,对护士的穿刺技术比较担心,害怕多扎几针,对此,护理人员要勤学苦练,努力提高采血技术,减少因自身技术不足而给献血者带来的不适,在采血过程中,动作要轻柔,操作要规范,语气要亲切,对献血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献血者因紧张而引起血流不畅时,我们要与其亲切交谈,分散其注意力,还要给予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2.3 献血者的心理及心理护理 当看着自己的血液即将挽救别人的生命时,所有的献血志愿者都有一种既高兴又兴奋的感觉,这时我们医务人员要及时鼓励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如给他们一些饮料和小点心,帮助他们穿好衣服,耐心告诉献血后的注意事项,并对他们的奉献精神表示感谢,让我们的工作得到他们的肯定,让更多的人支持我们的工作,加入到我们的无偿献血队伍中来。
2.4 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护理 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有精神紧张,空腹献血,环境因素,过度疲劳,睡眠不佳或身体不适,晕针、晕血。不良语言刺激,疼痛和漏检,但一般来说,都并非是器质病变,而是精神高度紧张和各种因素引起的血管迷走神经症状,一般不需特殊护理,但医务人员要再采血过程中密切观察和护理,如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及眩晕者要立即停止采血,转移献血者到空气新鲜的场所平卧休息,并给予饮料口服,在整个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让献血者放心,并给予解释,说明这种反应是常见的,并非他们的身体问题,同时,还要对旁边的献血者进行安抚,消除恐惧心理。
综上所述,对街头初次无偿献血者正确的心理分析和护理,是街头无偿献血活动顺利进行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运用护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心理知识服务献血者,从而推动我国的无偿献血活动顺利。
参考文献
[1] 陈莉,赵莉华,王玉珍等.心理学知识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2):138-139.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肌钙蛋白T ;左室射血分数
[中图分类号] R541.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b)-057-01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寿命的延长,心力衰竭(CHF)成为住院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尽管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取得了进展,CHF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3年的死亡率约60%[1],因此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对指导临床治疗极为重要。血清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是反映心肌损伤的一种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标志物,临床主要应用于诊断急性心肌缺血损伤,估计心肌损伤面积、判定心肌损害程度[2]。本文通过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cTnT检测值、心脏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与心功能分级进行对比分析,探讨cTnT在临床治疗心力衰竭患者时对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方面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5例患者均为2004年6月~2009年6月在本院心内科就诊的心力衰竭患者,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Ⅱ、Ⅲ、Ⅳ级入选,剔除患者合并有能影响cTnT结果的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75例心力衰竭患者基础心脏病包括冠心病(除外急性心肌梗死及近1个月内出现过心绞痛者)36例,心瓣膜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7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0例,肥厚性心肌病2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平均年龄(70.1±7.8)岁,男性48例,女性27例。75例患者根据NYHA分级标准分为轻度心力衰竭(心功能Ⅱ级)组23例,中度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组32例,重度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组20例。另设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71.6±6.8)岁,为同期心功能正常的老年人。3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空腹静脉血检测cTnT定量,参考值:cTnT≥0.03 ng/ml为心肌损伤的临界值。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数据以x±s表示。P
2 结果
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表明心力衰竭组血清cTnT测定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参考文献]
[1]KhandA,Gemmel I,Clark A,et al.Is the prognosis of heart failure in the adult-summary article[J].Circulation,2005,112(12):1825-1852.
[2]Mair J,Artner-Dwortzak E,Lecleitner P,et al.Cadiactroponin T in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lin Chem,1991,37(6):845-852.
[3]门卫东,马建智.心肌肌钙蛋白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