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从众心理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陈芸
抑郁引起的睡眠障碍,最典型的表现是“醒得太早”。如果连续两周每天凌晨三四点、甚至两三点就醒,醒后脑子很清醒,想着一些不必要、不开心的事情,越想越烦躁,然后苦苦等到天亮,就可能是抑郁的前兆了。这是因为,抑郁症具有“晨重夜轻”的特点,患者醒来时情绪最低落、心情最不好。
如果成天“睡不醒”、困倦嗜睡,白天也老躺在床上,什么也不愿意做,也要警惕是抑郁导致的动机缺乏。还有一部分睡眠问题,可能是由其他心理因素导致。比如焦虑的人常会“睡不着”、入睡困难,从开始上床到真正睡着超过30分钟;神经衰弱的人时常“睡不香”,睡得不踏实,感觉似睡非睡,一点小动静就会醒;而躁狂通常会让人“不想睡”,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白天也不疲劳,并且自我感觉良好。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总是睡不好,则要加以重视,不要靠安眠药或喝酒“催眠”。最好到精神科或心理门诊就诊。
凑热闹源于从众心理
什么原因使得人们爱凑热闹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好奇心是基础。它促使人们对未知的事物一探究竟,是求知的动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从众心理是凑热闹的直接推动力,这是因为,个人的想法和行为容易受到身边的人影响;另一方面,在社会群体中,如果太特立独行,会感到孤立,失去社会角色。其次,凑热闹会让人们有与周围人谈话的资本。
此外,有趣的是,无论凑的热闹是好是坏,这一行为似乎都能给人带来正性的心理强化。比如有人结婚,邻居们都会凑过去看新娘子,看过之后有人会暗暗鼓励自己:他长成那样,都能找个这么漂亮的媳妇,我得加油找个更好的。反之,凑去看坏事,比如哪里汽车追尾了,围观者会得到极大的安慰,觉得自己虽然买不起车,但拥有平安健康,已经很幸福了,更能体会和珍惜现有的幸运。
老年抑郁障碍的特点(之六)——抑郁症性假性痴呆
文/许天红
老爸是不是痴呆了?他最近几个月变得糊涂。有人问“谁是列宁、秦始皇?”他很长时间才说:“不认识,听说过他们,想不起他们是谁了。”“100-7=?”他长时间地算着,最后沮丧地说:“算不清了。”按说老父亲也是个大学毕业生,退休才几年,退休前又是搞统计工作的,不至于这样。有时我再问他:“早上吃什么饭了?”他慢慢地说:“可能吃了。”近来老父亲经常哭泣,有时说:“脑子不转了,什么也记不住了,活着没劲。”走路说话都慢,去神经内科检查没问题。
抑郁症性假性痴呆是一种可逆性的认知功能障碍。所谓可逆性,是说经过抗抑郁治疗,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认知功能。
关键词:从众心理 消极表现 英语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18-021 定义
1.1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我国学者宋官东……认为狭义从众即个体因多数人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或态度;广义从众则是主体因客体影响而产生的与客体一致的行为或态度。”
1.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语言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心态、主动思维和跨文化意识产生的过程。”“自主学习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强调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应用,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强调自主学习者知道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或作出合适的反应。”
2 英语课堂上从众心理消极现象
从众心理在大学生英语课堂上有很明显的表现,这些表现对英语自主学习产生了或消极或积极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过,大体而言,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这里主要谈谈从众心理在英语课堂上的消极现象及影响。
在大一新生的英语课堂中,老师提问时,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教室里就像有乱风吹过,学生们的头从不同方向彼此观望。观望的结果当然令人失望:无人举手,也没人直接回答,即使他们中有人知道答案,即使他们也有回答问题的冲动。他们缺乏突破群体的勇气,受制于群体氛围。他们当然不去思考这样做的目的和原因,也不推理这样做会产生的结果。只是因为,他们首先要找到举手的理由,这个理由当然不是他们会或是不会,而是有没有其他人先举手。这是群体从众心理的明显例证。类似的情况还有:读书时,整班学生都习惯于默读;当老师强调朗读时,学生们要做的不是立刻放声朗读,而是等待片刻,再等待片刻,然后有一两个微弱的声音在教室缭绕,再渐次有人响应,这样酝酿良久,才有朗读的模样。讨论时,如果有一个小组先开始讨论,其它小组就会顺利开始;如果没有哪个小组先开始,其它小组就都处在静观其变的等待中;学生有问题时,如果有一个同学敢于先发问,其他同学就会陆续跟随,如果没有人突破这个氛围,大家就都默不作声,宁愿把问题闷在心里。群体性影响之强大可见一斑。另外,学生们在刚入大学时,大多都受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学习热情比较高,从听力、阅读到写作,都比较用心。而一旦四、六级英语考试通过,他们中大多数就几乎完全放弃英语学习。因此,在学校组织的大型英语比赛中,新生总能超越老生。这是从众心理在不同年级的学生中的典型现象。
按照庞勒在《乌合之众》中对社会群体的划分,学生属于同质性群体中的b类,即身份团体。身份团体是“由职业相同的个人组成”,他们有“相似的教养和相当一致的社会地位”。对于中国大学生群体来说,从众心理所产生的消极现象十分普遍,且很严重,他们延续中学时代高考指挥棒下的被动情形,而很难突破。恰如豆子长期被埋在土里,他们有冲出土地表层的愿望和冲动,但其勇气像是退化了的翅膀,缺少飞翔的技术和力量。呼吸新鲜空气的豆芽娇嫩美丽的状态是这个群体产生的形象幻想。对于英语学习,他们依然习惯于灌输式教育,尤其在英语课堂上,大学新生一般都会惯性地表现出令人窒息的焖鸭状态,而一旦这种状态得不到及时引导和纠正,就会变成一种群体性格,而很难改变。这种群体性格很需要英语老师给予及时的助力和刺激,使群体性格出现良好的改变,而且越早越好。一定要做到及时引导,才能促使他们采取一致的积极的群体行动。群体采取什么行动,“取决于刺激因素的性质。”英语老师则是最为直接的刺激因素。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方法比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重要得多。
3 英语课堂上产生消极从众心理的原因
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摆脱群体压力、进行自我判断的天生愿望,然而,当处于群体中时,他们一般都会屈服于集体性格,表现出对自己的极力压制,心甘情愿牺牲自己的意志,放弃自己的个性。从众心理有迹可循:英语基础不好,自信心不足,因而怕犯错误而出丑, 或者虽则优秀,但却怕出众而惹人嫉妒,怕枪打出头鸟,于是惯于采取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与群体取得一致以获得认可,与大家保持一团和气,以免特立独行,惹来非议,以获得群体的赞许和认可,这或许是自中国孔子以来儒家中庸传统文化的影响;或者对任课老师反感甚至厌恶,故意做出不理会的样子;或者对英语课程本身不感兴趣,不乐意学习和思考,因此自然而然地随大流,滥竽充数,蒙混过关;或者他们沿袭中学时代的沉闷气息,惯性地保持着原来的风格。生活总是矛盾的:不从众而保持独立个性的人有可能为群体所不容,最终成为孤家寡人,从众而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的人最终会失去自我,成为平庸、弱智、依赖、懒惰的人,而这种人最终会失去创造性、思考力和推理能力,变成人肉机器。保持个性又能为群体所接受,看似矛盾,实际上,使群体集体意识与境界以及容忍度提高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 克服英语课堂上消极从众心理的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见心理现象的描述,分析这些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且从学校、社会、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措施。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
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今后的发展。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一)焦虑、虚幻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人们生活中预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造成危险的、或者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事物将要来临,而又感到自己对此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表现出的忧虑和不安,担心和恐慌。择业焦虑的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身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急躁往往使他们烦躁不安,无所适从。焦虑在心理上会产生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许多大学生在焦虑之下产生虚幻心理,这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他们或幻想不参与竞争,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单位,或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
(二) 自卑、胆怯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生理或心理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自己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很想一显身手。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伴有胆怯心理,不敢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这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盲目、攀比、从众
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表现为受大多数人的影响,思想、行为等出现的趋同。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十分盲目、缺乏理性思考。盲目、攀比、从众表现在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四)害怕挫折、依赖他人
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阻碍时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在择业时,心理期望值过高,一旦受挫就容易怨天尤人,自惭形秽,丧失自信。由于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信心、勇气不足,所以将找工作寄希望于学校、家长、亲戚、熟人等,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就业市场中。
二、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受到打击后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自我同一性混乱,这种混乱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以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紊乱不清、自主性弱化、自我目标的追求受他人和同伴群体的影响。由于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在就业中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盲目从众和攀比。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为子女操办一切,学生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容易依赖他人。
三、应对措施
(一)学校加强教育,完善体系
加强全面认识就业形势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自主择业、克服依赖心理,先就业后择业,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到日常教育课程中,同时加强对负责就业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就业心理干预机制,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掌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和疾患,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如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利用校友的力量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等。
(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
政府应在就业政策上应给予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到基层、艰苦地区、西部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大力支持、鼓励、资金奖励;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积极扶持,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取消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户籍、性别、身高、相貌等方面的限制条件;采取法制的手段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塑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法律环境,使他们的就业权益得到保护,使就业市场更加规范。
(三)学生调整心态,做好就业准备
在心理方面,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从而克服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其次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同时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勇敢面对挫折。再次,及时排解心理障碍,调控情绪,及时求助于心理机构。
在专业知识方面,大学生应该扎实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努力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在择业技巧方面,大学毕业生应全面掌握择业技巧,因为心理问题形成,部分原因是由于不了解或没掌握就业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扩大就业视野,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减少盲目性;第二是学会自我推荐,掌握自我推荐的策略,写好求职自荐信;第三掌握面试面谈技巧,注意形象设计的训练和应对技巧。
参考文献
[1]黄静宜,大学生就业心理一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第12卷第3期
[2]孔波,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科技创业月刊 2008年第2期
摘 要:本文以女装流行的心理因素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女装流行的机制和动机,指出女装的流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女装流行的心理因素对女装款式、面料、色彩的影响,有利于服装设计师精准地把握流行方向,和服装企业制定有效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关键词:女装流行;女装心理;女装设计;流行分析
一、女装流行的产生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或社会的其他领域中都存在着流行现象,女装流行就是人们对某一种女装的崇尚和追求,达到身心等多方面的满足。女装的流行现象,比其他流行现象更具有感彩,因为人穿衣服的感情是以其需要是不是得到满足为转移的。女装流行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种模式:
(1)自然产生模式
人们对新的事物总有一定程度的新鲜感.总希望在生活中不断有新鲜的感受和刺激,这是人的本能需求:表现在女装上,就是不断追求新的潮流,对旧有的款式产生厌倦;如裙子的长短、衣服的宽窄、式样的繁简、服饰的装束等.都会随流行而不断变化。
(2)必然产生模式
由于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产品、材料得以不断改进和发明,为女装的不断更新提供了丰富的面料,新技术、新时尚成为必然。另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必然引发女装潮流的变化。例如随着现代都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渴望轻松、悠闲、健康的生活方式,于是休闲运动服大为盛行。
(3)偶然产生模式
某一政治、科技、文化事件会引发社会反响,从而引导女装的某种流行趋势。例如电影《花样年华》中演员张曼玉身穿旗袍典雅曼妙的身影,散发着怀旧的情调,令旗袍在国际时装界上引起东方风潮。
(4)暗示产生模式
现在的女装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暗示的影响,暗示符合接受者的心理需求。暗示的效应,就像榜样的示范作用一样,人们往往通过流行形象,树立自己的形象和信心。在女装流行中经常遇到名人暗示、名牌暗示与从众暗示等。
二、女装流行的心理分析
(一)女装流行中的求异心理
女装流行的产生首先是个性追求的结果,是人们求新、求异心理的反映。在个人心理机能方面,一般来讲,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总是希望在他人心目中形成“自我”。求新、求异心理正是个性的显示,这是一种追求商品的新颖、奇特和趋于时尚的心理。人们的这种求新、求异心理,导致了女装流行的新奇性特征,即流行的样式不同于传统,是能够反映和表现时代特点的新奇样式。
(二)女装流行中的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从众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群体或社会环境的压力下,改变自己的知觉、意见、判断和信念,在行为上顺从与服从群体多数与周围环境的心理反映。一种新的女装样式的出现,周围的人开始追随这种新的样式,便会产生暗示性。如果不接受这种新样式,便会被讥笑为“土气”、“保守”。由此对一些人便形成一种无形压力,造成心理上的不安,为消除这不安感,迫使他们放弃旧的样式,而产生追随心理加入流行的行列。
(三)女装流行中的模仿心理
人们之所以会形成在一段时期内追求同一形式的服装的社会潮流,这是因为少数人的求变心理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模仿,而模仿又形成了被追求的色彩、款式、面料等形式的普遍流行。从古到今,上层社会人们的穿戴,特别是名人的服饰打扮,的确对服饰的流行有过影响,并且仍然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社会作用。
三、女装流行的心理需求对设计的作用
(一)女装流行的心理需求对女装款式设计的影响
由于消费者在选择女装款式的时候内心会受到从众、求异等心理的影响,所以设计师,服装企业在开发新一季度产品时,一定要对当下社会流行的女装款式做出详细的分析,要了解哪些款式是当下流行的,哪些款式流行有下降的趋势,哪些款式流行有上升的趋势,并在未来的市场里成为主角。对于有流行上升趋势的女装款式,设计师要格外关注,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通过整理分析出款式的特点,转化为能让消费者接受的款式,这有可能就是未来消费者进行从众消费的对象。
设计师不光要在流行女装的基本款式上要做足文章,还要对流行的廓形与各部位的设计加以分析,比如前几年出现的在女装袖山部位做分割强调的设计手法起初被一些富有猎奇思想的消费者所接受,正是由于他们这种“求新”的心理,将这种肩部的设计在各类秋冬女装中大肆流行。在女装款式流行中,消费者受到公众人物着装风格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各类影视歌星的穿着成众多大众消费的模仿对象。设计师只有不断关注各类流行趋势和研发新的女装款式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求异、从众及模仿心理,在研究这些流行心理的同时,也为设计师更好地把握流行方向起到了一种导向作用。
(二)女装流行的心理需求对女装色彩设计的影响
女装色彩受到流行心理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新的女装色彩流行的开始,正是我们对之前流行色彩的厌倦和审美疲劳,在我们的“求异”心理作用下所产生的新的女装色彩。新的女装色彩因其具有新颖、时尚等特点,逐渐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最终形成一个季度的女装流行色彩。可见正是消费者的这种求异心理、从众心理的产生,才会有女装流行色彩的不断更替,带给女装新的生命。
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新款女装时,要研究女装色彩与女装流行心理之间的关系,分析女装色彩的流行与变化规律,根据所设计女装的类别,研究对应消费群体对女装色彩的喜好。不同年龄、性别的消费群体,对女装色彩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比如少女装的色彩设计,因其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在色彩中就多以女装流行色彩为主要配色,而中年装则多以经典色、常用色为服装的主要配色,来体现其成熟、稳重的性格特点。设计师深入研究女装流行心理因素,可以从深层次把握女装消费行为的内在本质,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三)女装流行的心理需求对女装材料设计的影响
面料在女装设计中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服装设计师作为流行产品的最初创造者,只有真正了解和反映消费者的心理求,产品才有可能被消费者接受并成为一种时尚和流行。作为服装设计师,应当注意对最新面料信息的积累,及时了解当前国内外女装面料的流行趋势,自觉地根据女装面料流行的内容判断调整设计思路。依据这些流行面料选择适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风格,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会比较容易抓住女装的流行趋势,这也符合消费者流行心理中的“求异”心理。
四、总结
研究女装流行的心理因素,可以从深层次把握女装消费行为的内在本质,了解行为背后隐含的心理变化规律,以助于设计师制定有效的设计方案,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作为设计师要牢牢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规律,通过流行心理对女装款式、色彩、面料影响的研究,进而引导消费流行。(作者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洪斌等,女装心理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103-223.
[2] 赵平,吕逸华编著.服装心理学概论[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5
[3] 沈雷,服装流行预测教程[M].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133-158.
[关键词] 女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特点 社会心理学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得、使用、处置消费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行动的相应决策过程。女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校园环境,使得她们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外观为不同的消费行为。
一、 女大学生的消费构成及消费特征
1.消费构成
(1)饮食消费。饮食消费是女大学生主要的消费。据调查表明, 女生的饮食消费水平普遍低于男生, 零食消费水平则远高于男生。大部分女生选择在学生食堂就餐,她们到校外吃饭的原因一般有两种: 一是不满校内食堂的饭菜, 二是请客吃饭。但不管出于哪种原因, 她们都会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口味且比较划算的餐厅就餐。
(2)学习消费。学习消费主要是书报费、学习用品费、考证费和电脑消费等。近年“考证热”在各个大学校园里悄然兴起。女大学生由于性别在就业中不占优势,因而更加重视参加各种考试,如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技能证书考试、出国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等。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也自然不菲。不少女大学生省吃俭用,甘心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 以增加职场竞争中的筹码。
(3)休闲娱乐消费。女大学生闲暇生活中, 经常做的事情就是上网、读消遣杂志、读文学作品、书法音乐绘画、旅游等, 女大学生张扬个性,崇尚自我,注重学习的同时,也注重发展情趣,享受生活。
(4)人际交往消费。人际交往消费在大学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 这种消费常见于同学之间, 与老师之间的人际交往消费则不多。女大学生在交往中注重礼尚往来,虽然每次投入金钱数额不会太大,但却注重经常性,注重感情投资。
(5)服饰消费。许多女大学生都比较注重自身的外表形象。特别是高年级的女生, 她们在自我形象包装方面, 不少人追求的是时尚、品牌与品位。大凡是广告中宣传的名牌服饰、休闲鞋、时尚背包,都可能是她们讨论和购买的对象。
(6)恋爱消费。大学校园恋爱被视为一项不谈婚姻的爱情,大学生的恋爱心态也有多种,或是为弥补感情的空白,或是为选择伴侣取经,或是感情的真实流露。女大学生对恋爱方面的投入相对要少于男生,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对男女的社会责任定位有关系。
(7)美容消费。爱美是人的天性,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女大学生们在美容消费中表现得强烈且突出。不少女生平时在护肤、化妆、服饰上非常舍得消费, 尽力去尝试新潮。现在很多女大学生认为“扮靓自己”不仅是流行,更多的是对生命、生存的新理解。
2.女大学生的消费特征
(1)个性化与从众并存。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开始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观、生活情趣来选择商品和劳务,女大学生作为青春向上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更希望具有鲜明个性的生活方式,展现个性,表现自我,因此,逐渐形成了女大学生追求个性、时尚,突出自我的消费心理。这是女大学生的主观努力方向,但是时尚代表流行,也代表了大众。女大学生在将个人的消费向时尚看齐的同时,也就是希望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向别人看齐,追求大众化的商品。这样,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出尽显个性,却又趋向一致的消费特点。比如:发型上卷发的流行,服饰上长靴短裙的搭配等。
(2)攀比与炫耀同在。女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因而在其消费行为中,表现出更多的攀比和炫耀心理。在攀比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更多地考虑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周围人买什么、用什么,我也要买什么、用什么。而在炫耀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不仅注重购买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且更注重购买商品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以期显示自身的独特性、优越性,其目的是要建立自信心,唤起个人优越感,肯定自我和表现自我。
(3)群体内部消费具有趋同性。群体具有整合性,女大学生容易受到群体的约束和感化,尤其易受凝聚性强的群体影响,她们敏感,好交流,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并容易形成一致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我们通过一个宿舍的消费行为可以看出群体整合性在女大学生消费行为中的作用。如:在恋爱消费中,若一个宿舍的女生大部分都送给男友礼物,则个别人会趋同其他人,也将有礼物送出。相反,宿舍中大部分女生更多的是接受男友的礼物,那么,其他人则认为自己也必须要收到礼物。
二、 女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影响
父母对子女消费观念及消费习惯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对孩子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对女大学生购买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成员作为参照群体会对其购买行为产生影响;二是家庭在女大学生的社会化成长过程中,会对其价值观及行为准则产生影响;三是现实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成员结构、家庭的经济状况等会对女大学生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2.社会环境的影响
所谓社会环境,简单地说,就是同生活主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具体包括人口环境、社会群体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社会环境对女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入,内容也更为广泛。
3.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有蓬勃、向上的文化特征,又有展现自我、崇尚时尚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是一个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依赖群体。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独特性,必然影响其消费行为。
4.同伴群体的影响
儿童更多的受到父母的影响,而青春期以后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女大学生进入学校以后,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其独立性较差,依赖心理较重,必然受到其同伴群体的影响。
三、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1.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上述五种基本需要是逐级上升的,当较低级的需要满足以后,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由于现代社会经济较发达,人们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及健康问题都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当代女大学生也开始追求更高的实现目标。因而,为了受到别人的关注,引起旁人的重视和尊重,女大学生的消费倾向于更高水平,更加多元化。例如:衣服不再紧紧是御寒避体,还要追求漂亮、时尚、名牌等。
2.从众心理
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所谓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从众的最好写照,它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处于相同时代中的女大学生,她们在各方面包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很容易倾向一致。同时由于她们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差、自信心较差、而自尊心又强,所以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女大学生在外界的压力下,无论是表面的顺从还是内心的接收,都会使其消费意识、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发生转变,很可能会不顾及自身的条件,而盲目的顺从他人的消费习惯,如和其他女生去商场购买名牌产品,一起做美容、美发。我们可以看到,在校园里,虽然女大学生努力彰显个性,但其服饰、发型等又有着明显的共性。
3.群体偏见
群体偏见主要表现在认识与情感上,群体在认识上的偏见称为群体思维,在情感上的偏见称为群体偏好。群体偏见与群体内聚力有关。群体偏见对女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小群体中,尤其是内聚力强的小群体中。比如关系团结的宿舍或班级。群体思维影响下的消费心理是指在在内聚性的群体中,群体成员为达到一致意见而过分配合群体动机,以至于使自己的消费观点或行为受到抑制。女大学生由于处于生理相对成熟而心理又不甚成熟的特殊时期,受其归属心理的影响,为了实现小群体的一致,个体间往往会形成一致的消费行为。如去购买一些高品位的书籍,以彰显自身作为大学生不同于其他消费群体的特征。受到群体偏见的影响,女大学生还趋向于形成相同的消费观念,比如对待各种消费的态度等。
参考文献:
[1]赵富才: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J].聊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04-108
[2]韩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2-544
[3]张平:女大学生美容消费的心理分析及其引导[J].消费经济,2005,6:58-59
[4]邓演平等:大学生日常消费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5,4: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