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四在农家 乡村旅游 促进 发展

“四在农家”是遵义市结合自身特点创建的社会主义新农建设模式,其创建活动得到中央文明办和贵州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全国6个省(市)和我省所有州、市(地)的许多农村都在学习借鉴“四在农家”,经过七年多的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全国影响力较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之一。“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简称“富学乐美”。其内涵十分丰富:“富在农家”,就是开发资源,培育产业,发展农村经济,让老百姓富起来;“学在农家”,就是培育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素质,增长农民智慧和致富本领;“乐在农家”,就是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发展动力;“美在农家”,就是以人为本,把心灵美、生态美、环境美结合起来,建设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其中,“富”是基础,“学”是条件,“乐”是动力,“美”是目标。

一、“四在农家”的形成与发展

1.“四在农家”的形成

“四在农家”源于遵义余庆县。2001年初,贫穷落后的白泥镇满溪村罗家坡村民组、小腮镇哨溪村大屯村民组的村民不满足于解决温饱的现状,成立柑桔协会,学习科学技术和法律知识,规模种植红金桔增收致富,进而硬化连户路、改水、改灶、改厕、改善人居环境,制定村规民约,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传统家庭美德,倡导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爱国守法、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使村容村貌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余庆县把罗家坡和大屯村民组的经验总结归纳为“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并在全县示范推广。这就是“四在农家”的雏型。

2.“四在农家”的发展

2002年初,“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在遵义市各地开始试点。2003年,遵义市在交通主干线沿线和基础条件较好的村、组开展了“四在农家”的创建工作。2004年,遵义市在全市广泛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力争到2010年全市农村以自然村寨为单位,使覆盖面达80%,受惠农民达85%,标志着“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由试点示范转入连片创建、整体推进阶段。目前,遵义市“四在农家”创建示范点已达45万余户,硬化通村、通组、连户路1590多公里,180多万人口受益,占全市农村人口总数的35%左右,覆盖1300个乡村。“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使遵义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活条件改善,传统美德正蔚然成风,科技、文化、体育等各具特色活动蓬勃开展。

二、在“四在农家”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再加以它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对资源和环境破坏小, 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 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乡村旅游地农民具备强烈的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促进资源的保护, 增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四在农家”活动推向深入。

2.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由于长期落后的农村经济使广大农村地区农业资本积累少,缺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资金,严重影响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甚至还有可能加重农民负担,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四在农家”所形成的清新整洁的村野环境、良好的乡土文化氛围和村民传统而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成果,以农业、林业和自然占地为主的方式开展,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在为农村带来大量“人流”的同时,也将带来大量的“物流”和“资金流”。

3.为农村文化生态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发展乡村旅游强调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核心吸引力。广大农村地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以祭祀、建筑、农事、节庆等多种多样形态表现出来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乡村旅游可以让这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精神财富得到传播和发扬,使广大农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得到恢复、保护和弘扬。如湄潭县永兴核桃坝村在“四在农家”建设中,集中兴建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文化风格的黔北民居,成为当地乡村旅游中的亮点,增加了当地居民保护自己传统文化及其依存环境的积极性。

4.实现旅游致富

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四在农家”创建模式,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抓住“四在农家”创建新农村这个有效载体,捆绑使用“四在农家”、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解决资金投入不够的问题,着力开展“四在农家”,打造城郊型、小康型、生态型、自然村寨型等一批中高档乡村旅游示范点,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并以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村当地就业途径,使蔬菜、水果、禽蛋、肉类等农产品就地消费,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可以有效提升农民收入,实现“四在农家”求富的首要目标。

三、“四在农家”构建的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1.居住环境改善为旅游发展提供可依托空间

“四在农家”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引导村民自觉改善居住环境,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定位村庄功能,严格编制规划,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将乡村公路建设、房屋改造、环境整治、产业发展进行系统考虑,实现村容寨貌清新、整体环境优美、农民致富的良性循环。经过整治与建设,农民居住环境“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宽度60公分~80公分的连户硬化路面,连接50%以上的村民组的通村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户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乡村旅馆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可依托的空间。

2.特色产业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

“四在农家”活动加强了产业结构调整,以茶叶、竹业、果业等特色产业为支撑,集中发展“特色、规模、品牌、生态、效益”农业,涌现出凤冈县土溪坝、余庆县白泥镇具木冲、赤水市复兴镇长江村白鹤园等一批不同产业的示范点。遵义市东部的凤冈县田坝村,昔日是干旱频繁的贫困村,在“四在农家”活动中,建设了1.5万亩茶园,并在其中插花似的修建了新式农舍376户,形成了采春茶、品香茗、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的集观光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仅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就接待游客近万人。

3.乡村旅游示范点初见成效

“四在农家”在其创建点中选择开发条件优越乡村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点,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开发的示范与探索,并采取实地参观学习、理论培训等形式予以提升。2006年,桐梓县依托“四在农家”创建,集中打造了一批集生态、休闲、漂流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2万人,长住客人达6000人,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2400万元,覆盖5万多农户的256个“四在农家”创建点,正在成为吸引重庆客人休闲避暑的乐园。2007年6月,又有近6万重庆人陆续来到桐梓县的农村山庄避暑旅游,乡村旅游呈现一遍欣欣向荣的景象。

4.观念更新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四在农家”尤其是“学在农家长智慧”活动,以农村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建设,宣传栏、农家书屋等设施的修建,以及专业学术讲座、职业道德与科技知识培训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更新群众思想观念,实现信息共享,使乡村旅游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批功能配套、管理到位、服务规范的接待点。如湄潭县永兴核桃坝村以旅游服务中心为依托,集中兴建总规划面积8.5万平方米,房屋占地2.7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余户居住,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文化风格的黔北民居,成为当地乡村旅游中的亮点。

5.初步形成众多的特色文化村

桐梓、红花岗等地的“四在农家”乡村创建点上,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思想道德和文化环境等方面变化的“文化墙”、“美术街”、“诗词碑”和“格言牌”等,已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形成了特色独具的文化乡村。至今,以黔北民居新村建设为标志的“四在农家”特色文化村不断涌现,如余庆县黄金榜村新建152户黔北新民居、57户农家旅馆、农民餐饮、农产品销售点及4个文化表演队,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又如余庆县金橘园、湄潭县龙凤村、仁怀市上坪村、红花岗区文武村、正安县新州镇尹珍大道一条街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瞬时即用的资源。

四、以“四在农家”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措施

1.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本着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规范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全面抓好乡村旅游资源普查分析,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弘扬建筑风貌,以及环境保护,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有特色、规范化统编制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用以指导乡村旅游建设。力求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四在农家”创建有机结合起来,在原有的“四在农家”创建点上拓展乡村旅游。具体依托遵崇高速公路等覆盖面大、纵贯全境的公路、铁路网来打造旅游线路,在基础条件好、群众强烈要求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规划旅游点,打造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然后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这就需要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彰显个性,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严防资源破坏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切实保护好还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古村落和乡村旅游资源,以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

2.建立综合的行政管理机构

现有的“四在农家”旅游点普遍存在着重效益、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许多地方没有制定具体的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住宿设施、餐饮饭店、从业人员等进入市场应具备的条件,市场监管,安全保障等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行业管理缺乏依据,随意性大,造成乡村旅游许多项目未能纳入行业管理的范围。而乡村旅游中有关资质认定、项目审批、颁发营业执照等关键环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又无权过问,对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法及时解决。由于乡村旅游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只有各部门相互配合、统一行动,才能有效管理好旅游市场,故应建立一个综合的行政管理机构,以有效解决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默契、难以实行统一管理的问题,杜绝旅游市场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促进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3.与旅行社合作,吸引更多的客源

旅行社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旅游活动的进行创造了条件和方便,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作为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对旅游产品进行设计,宣传,销售,与各方面协同合作,处于旅游行业中的核心地位。它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旅游者需求角度来看,旅行社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是旅游者达成旅游目的的中介;第二,从旅游目的地供给角度来看,旅行社是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显而易见,旅行社是拓展旅游市场的急先锋。在“四在农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要想不仅仅局限于重庆、四川这两个市场,争取尽可能多的客源量,实现有规模地发展,就一定要与旅行社合作,进一步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4.适当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利用农业资源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及农耕文化,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和体验农业文明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它不仅具有生产、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旅游、教育、医疗和生态功能。它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农业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促进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顺应了“四在农家”的新农村建设要求。而今,“四在农家”已使烤烟、茶叶、生猪、蔬菜、水果、药材、竹子等产品的生产加工规模化、集团化、基地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向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四在农家”活动把追求富裕放在第一位,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增加收入快的订单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在这些“四在农家”成果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能给传统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理想模式,也更有利于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

5.培训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

只有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满足游客需求的能力,为游客提供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才能使游客得到最佳的旅游体验。而乡村旅游的根基在农村,动力在农民。只有依靠农民的智慧,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乡村旅游真正发展起来。所以,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是不可忽缺的。因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等各界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其在创新理念,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6.建成重庆人的避暑胜地

遵义与我国著名三大“火炉”之一的重庆毗邻,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不甚分明,水热同季,雨量充沛,春暖风和,盛夏热而不酷,冬无严寒。再加以黔渝铁路、210国道纵贯全境,特别是遵崇高速公路使重庆进入遵义仅2小时,让重庆游客出行更便捷。而“四在农家”创建中的通村连户路建设,使乡村旅游景点通达能力得到空前提高。最后,“四在农家”的生活设施工程使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为乡村旅馆的建设创造了条件。这些对于酷暑盛夏日均气温高达40℃以上的重庆人极具诱惑力。2006年盛夏,就有3000多重庆人陆续来到遵义桐梓县大娄山脚下的乡村租房避暑。2007年五一期间,到桐梓县旅游的重庆、四川等地的游客人数达到4541人,使往年无人问津的有限乡村旅馆供不应求。故只要以“四在农家”创建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主体”原则,突出休闲避暑的主题,夯实基础,完善设施,提升服务,创立品牌,建设遵义为避暑胜地就不难实现。

参考文献:

[1]胡跃平汪志球:建设新农村:遵义“四在农家”活动引领新气象[N].人民日报,2006-02-06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百色 剩余劳动力

一、百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及问题分析

(一)百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

百色市全市12个县(区),共183个城镇。根据2010年11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百色市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数208.63万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194.32万人,因此富余劳动力为14.31万人,由此可见百色市目前近15万人处于失业或者隐性失业状态,预计每年还新增3万左右。

由于百色大面积山区,种植条件和生产难度大,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山窝,到外地去务工就业,百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转移大体有三种转移模式:一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的异地转移,即“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二是农村劳动力流向乡镇地区,即“离土不离乡”;三是务工人员由城市返回农村,即农民工的回流。从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到,“离土离乡”的异地转移和“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的规模是同时扩大的,呈现出“二分天下”的格局。

(二)百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转移存在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转移,也滋生了各类社会和家庭问题,大体归类如下:

1.农民工及其子女很难获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就业、求学、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待遇,在城市和家乡间“候鸟式”的流动方式成为大多数农民工无奈的选择。

2.大量青壮年农村人口的异地转移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弱质化、农村老人儿童留守问题突出等社会问题。

3.盲目流动,返回率高,外出就业人员多数没有经过正规技能培训,文化素质技能素质较低,此外还有很多外出人员无证流动,外出前没有按规定办理手续,例如计生证、身份证等,有些城市对外来人员务工要求需要这些证件,于是外出就业失败,只有打道回府。

4.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景气,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2009年因金融危机百色市返乡民工约有15万人,虽然近两年来经济开始复苏,但农村每年仍有大量新增的及尚未转移出去的剩余劳动力人口,使百色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面临新的严峻考验。

基于百色市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探寻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渠道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乡村旅游概念及发展乡村旅游对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贡献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念

乡村旅游发展是以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民俗文化等为主要内容,集农业生产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等。

(二)乡村旅游业对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贡献

1.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根据国家旅游相关部门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100万,全部旅游就业达7600万人。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9.6%,旅游特征产业在全国就业总数中的比例超过了制造业等传统的密集型产业,也超过了房地产、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

2.从业人员的就业门槛低

与一般行业相比,乡村旅游就业总体上向初级技能劳动者倾斜,其就业岗位门槛低、包容性强,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的需求。尤其是旅游餐饮、旅游商品、旅游住宿、旅游交通等领域,多数就业岗位对文化素质和年龄要求并不高,许多工作农民只需短期培训后即可胜任工作。

3.就业方式灵活、季节性强

旅游业以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发展的基础,大多数地区旅游业都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因此,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就有较强的季节性,乡村旅游更是如此。当旅游旺季时,农村劳动力可分出较大精力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平时则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亦农亦旅、农旅结合,不仅有利于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村居民家庭收入,而且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3]。

4.乡村旅游具有很好的关联效应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 7 个间接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而乡村旅游是为游客提供综合性消费的服务行业,它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行业,且行业间的关联度较大,其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具有较强的带动性,有利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业,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是拉动就业增长的重要渠道。

5.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村人口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村劳动力更高层次就业。

乡村旅游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城市居民为其主要目标市场,通过独具特色的旅游活动架起了城乡之间文化传播的桥梁。农村人口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软实力”的要求。

三、大力发展百色乡村旅游业,促进百色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百色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而百色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

(一)百色市乡村旅游发展与劳动力转移互动状况分析

近年来,全市农业旅游示范创建步伐加快,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涌现了一批“农家乐”经营点,乡村旅游不仅成为旅游业一个极具活力的增长点,也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以旅促农”的新路子,随着旅游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回归自然,体验乡村的旅游概念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百色市景区周围和旅游通道附近的村屯群众开始有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一些有能力,敢创业的农户利用自家空闲的房屋,依托景区景点,以价廉物美的农家菜,渔家菜为主要特色,办起了休闲农庄或是渔家乐园,使乡村旅游呈现出规范化,多样化的特点。

(二)大力发展百色乡村旅游业,促进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相关对策

1.加强政府引导

政府要加强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领导,出台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关政策,明确将乡村旅游列为鼓励发展的方向,先规划后开发,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环境,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外部资金、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到乡村旅游开发中。

2.多元化开发

乡村旅游活动顺利开展有赖于整合各种旅游要素资源来构成完善乡村旅游系统,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形成一批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点,使农村和农民成为旅游接待和服务的主体,依托城郊优势,在中心城市周围开发一批适于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具有乡村特色的“农家乐”项目,发展农业观光园,特色花卉园、高科技农业示范区等,开展游园或采摘活动,把传统手工艺加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与农业直接相关的企业或加工点包装成乡村旅游景点。

3.突出农村特色

要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情趣、闲趣、野

趣,尽力展现乡村旅游魅力,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农房改造成干净舒适,赏心悦目并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舍。完善基础设施改造,景区景点要注重文化要素和产业要素的注入,使单一的农业农村旅游变为体验乡村风情的休闲文化娱乐游,让游客通过参与农事操作、体验农耕文化、认识农村习俗、品尝农家美食等,感受独特的农村生活情趣。

4.规范经营管理。

规范经营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家庭旅馆饭店的开业条件、卫生标准、安全标准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目的,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引导广大村民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文明服务等。

5.注意利益公平分配

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使当地乡村社区居民普遍受益,尤其是社区中的贫困人口获益,才能体现公平,并激励当地居民自觉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如果旅游开发只能给少数人或部分人带来利益,或者大部分利益被外来投资者拿走,给当地社区带来的福利与其资源价值严重失调,都是不公平的,必然会受到当地居民的反对和抵制,不利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6.提升农民素质

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民就业,但农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力,就业人口的素质水平决定了该行业的发展水平。只有不断提升农民素质,才能够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增加乡村旅游就业吸纳能力,改善农村全面貌。

参考文献

[1]张洪春,陆宝福. 发展旅游经济促进农村就业[J]. 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5):65 -67.

[2]汪宇明.旅游促进社会就业增长的战略思考「J〕.经济地理,2003年(3)

[3]何光玮. 在发展旅游促进就业高层研讨会上的讲话[N]. 中国旅游报,2007-07-30.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43-02

1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乡村旅游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管理民主,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旅游这个渠道,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更加重视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因而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后,集资办起了教育和医疗,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还有一些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达到社保条件后可以按月领取保障金,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也可以选择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式,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给农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三是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城乡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方方面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农民和农业倾斜,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一批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村镇应运而生,促进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促进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是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一些农村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一些农村举办了各种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使一些农村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农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二是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和谐。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与之协调发展。四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旅游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2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

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正因为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乡村旅游工作,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积极引导各种农民组织发挥市场开拓、行业自律和维护权益的作用,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各相关部门应把乡村旅游作为其重点工作加以扶持,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帮助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创业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让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因此,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要使之成为利益主体、发展成果享受的主体。一是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要发挥乡村旅游在就业上的“乘数效应”,使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就业;还应为广大农民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创造良好环境,间接带动增加农民就业。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保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劳动报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也要注意保护农民的资源参股、资金入股的合法所得。三是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加强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生活境界。四是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民的长远利益相结合。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2)遵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各地农村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不尽相同。乡村旅游有其内在的固有的发展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一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到位,要选择好发展的时机,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一些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或具备发展潜力的地区,也不是每个农民都应参与乡村旅游,而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和能力情况来决定,不能强求人人参与。二要加强分类指导。从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设定指标,不设固定模式。

3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城市化、农民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着眼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的改善;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注意保持当地农村特色,要防止某些“城市病”向农村蔓延,防止工业垃圾、城镇污染侵蚀农村净土。发展乡村旅游,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提升为目标,既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旅游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简单搞成旅游新村规划;也不能因为发展乡村旅游而把农村建成没有农业、村庄、农民、特色的所谓新农村。

(2)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中政府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由政府来推动,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推动不是包揽一切,而是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农民有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不应该强求一律。要在政府的指导推动下,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3)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农村各产业之间和谐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要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的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旅游也要充分依托其他产业,取得其他产业的支持,在其他产业发展中得到加快发展。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范文第4篇

今天,全省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旅游村工作现场会议在安康召开了。这个会之所以放在安康开,一方面是因为安康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乡村旅游发展得富有成效,特点突出;另一方面是安康市委市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工作高度重视,在这里开会,我们可以切身感受这里发展乡村旅游的氛围,交流抓乡村旅游的经验体会。刚才,安康、宝鸡、延安三市就乡村旅游发展工作进行了大会经验交流,省旅游局、省农业厅、省建设厅领导同志就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特别是宪民同志就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总体情况、主要工作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与旅游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及要求,讲了非常重要的意见,我都同意,希望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为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能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由一产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实现农民生活富裕。通过乡村旅游,可以把一部分城市居民收入转移到农村,增加农村就业岗位,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有的地方农民还可以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三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旅游通过人流带动了物流和信息流,把城市的许多新理念、新信息、新知识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四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和基础建设,实现村容整洁。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带动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建设,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五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纷纷成立各种协会,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其次,发展乡村旅游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扩大内需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业的带动系数最大,在拉动内需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总理特别指出:“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推动城镇居民下乡消费,而且能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服务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扩大农村居民总体消费规模,提升国内消费的总体水平。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带来对基础设施投资、产业投资新的需求,从而扩大投资规模,形成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乡村旅游是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是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约有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能壮大我国旅游经济规模。二是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广阔,增长潜力巨大。乡村旅游市场,既有少年儿童的乡村科普教育、青年人的农事体验与乡村娱乐,又有中年人的娱乐与身心放松、老年人的健身疗养和休闲以及外国人的观光游览和民俗体验。从过去“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的统计情况看,全国城市居民选择乡村旅游为出游目的地的约占70%,无论是从地域面积还是从旅游市场群体的广泛性来讲,乡村旅游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三是发展乡村旅游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届时,国内旅游人数可达28亿人次,旅游客源市场总量将超过30亿人次。巨大的市场需求要有相应的产品供给支撑,乡村旅游产品不仅包括传统的观光产品,更多的则是集度假、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品,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数量庞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丰富我省旅游产品体系,扩大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我省旅游业总体接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尊重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要准确把握乡村旅游的内涵。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但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人们对此的理解和阐述还不乏差异。结合专家学者的意见,我认为,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或是依托农家乐、一村一品形成的一地一色的农业及生态条件开展的旅游活动;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观生态化”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应该紧紧围绕发挥农村生态、农业等资源优势,围绕增加农民就业、增 加农民收入来进行。强调这一点,是针对目前低档次“农家乐”遍地开花的现象,许多“农家乐”只能提供吃喝、打麻将等简单的服务,除了价格低廉以外根本谈不上有任何乡村旅游的色彩,虽然也有其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它根本不是乡村旅游的代表和发展方向。

其次,要充分认识乡村旅游乡土性、参与性、休闲性、自然性四个特点。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最基本的特征,优美绚丽的乡村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形态各异的农用劳动器具、乡土气息浓郁的农事节气活动、生活感强烈的农产品现场加工等,无不体现出乡村性。参与性是指能使游客在农耕农忙中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全新生活体验,游客既能观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又能满足参与的欲望,最后还能购得自己劳动的成果,很好地融观光、操作、购物于一体。休闲性,无论是游客在乡村的游憩、娱乐、采摘、农作、垂钓、烧烤、食宿,还是在环境优美的乡村度假山庄避暑、避寒,都能够体验乡村文化、了解乡村生活,达到放松身心、休闲养身的效果。自然性是指乡村旅游的设施和环境自然,设施一般采用天然的木头、竹材、石材等环保材质,环境的营造依山傍水、较少粉饰,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游客的行为也轻松自然,提高了旅游的质量。

第三,要认识到乡村旅游的类型丰富。乡村旅游类型丰富,国家旅游局推荐了10种发展模式,分别是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依托景区发展型、旅游城镇建设型、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民族风情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现代农村展示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生态环境示范型、红色旅游结合型。应该说,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各种乡村旅游都有其市场需求。如在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国家重点开发以远离城市的农村传统文化和田园风光为资源特征的乡村旅游。20世纪80年代后,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开始走上集观光、度假、体验、环保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与景区、都市并列的三大旅游目的地之一。上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一些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农村自发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节庆活动,逐渐开办一些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野餐等旅游活动,吸引城里游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休闲旅游需求日益强烈,一些注重亲身体验的“乡村农事游”、注重环境保护和融入自然的“乡村生态游”、注重绿色食品消费和乡村疗养的“乡村健康游”、注重农业科技教育的“乡村科教游”等逐渐兴起,国内的乡村旅游也开始向具有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的方向发展。

第四,要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很多。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各式各样,有学者总结了:村民独立发展、“村支两委+村民”、“政府+村委+村民”、“政府+旅行社+农民协会+村民”、“外来企业经营”、“外来企业+农民协会+村民”等六种模式。不论什么模式,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农民、市场、资金、管理这些基本要素,离不开农村特色。具体采用什么模式,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以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组织模式,平衡各方利益,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基础。

第五,旅游村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是把农村资源再次利用的有效方式,而作为乡村旅游核心吸引物的旅游村,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抓旅游村建设应该大致有个标准,我认为,旅游村建设要坚持五化理念,就是“环境生态化、居住文明化、餐饮本地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以此来指导旅游村建设。

三、紧扣乡村旅游薄弱环节,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在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应该说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起步晚、历史短,尚未形成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态势,需要我们在以下8个薄弱环节下大力气做工作。

在乡村旅游管理方面。乡村旅游涉及农村发展、小城镇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旅游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涉及面广,事无巨细,需要权威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但目前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各地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协调与管理,并且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遇到问题时无人管理或互相推诿,许多不科学的开发行为和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治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在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集体、旅游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如何妥善、合理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协调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对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发展经济,无论是政府、经营者或是农民,都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从中获利,追求经济效益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目的。然而,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复杂织在一起,给乡村旅游的收益分配带来诸多障碍,造成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因而,如何准确处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关系,是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在乡村旅游开发理念方面。目前有的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理念上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有的认为旅游应是风景名胜区与大都市的事,乡村地区没什么可游的,未能认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的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忽视乡村旅游应该保持的“乡村性”,出现建筑城市化、活动商业化等趋向。有的对开发乡村旅游所需的条件缺乏充分的分析与认识,对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不够、评价过高,导致对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乐观、期望过高。往往简单认为,对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的开发利用就能建成乡村旅游区,对开发建设乡村旅游所需要的其他资源条件如农业资源基础、乡村自然景观、区位条件、旅游基础、投资条件等认识不足。

在乡村旅游规划方面。总的来说是缺乏统一规划。有些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资源开发的特色不强、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吸引力。

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地方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例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低下。客房、餐厅等主要食宿设施卫生条件差,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

在乡村旅游市场促销方面。目前,旅游开发已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但乡村旅游本身存在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的特征,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无力进行市场开拓,加之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市场份额的扩大。

在乡村旅游市场管理方面。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卫生状况不好,存在“脏、乱、差”现象;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古建筑、古村落的古朴风格,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三是少数景点游览线路组织不好,标志不明显,有的还要走回头路;四是有的景点工商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回归自然”的感觉。

在乡村旅游产品与效益方面。目前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单一雷同,难于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有些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参与性不足,难以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感受。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乡村旅游效益不明显,而乡村旅游发展对环境保护等一些负面影响则有所加剧。

四、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领导,促进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明确责任。全省各市、县、区党委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与管理工作当中,要切实履行好战略制订、整体谋划、统一规划、打造品牌、积极动员、分工合作的职责。具体来说要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在深化对乡村旅游与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工作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乡村旅游的资源与发展环境,围绕总体发展目标,制订好发展战略;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一规划好本地乡村旅游的发展蓝图,统一编制好本地的乡村旅游规划;三是要抓好群众发动工作与管理协调工作。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农业、林业、水利、建设、旅游和发展改革、财政、税务、扶贫等相关部门,要根据本部门的职能,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旅游名村名镇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切实做好有针对性的扶持工作,充分利用好当前党和国家所制定的各种现行政策,解决好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名村名镇建设中的实际困难。要针对当前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名村名镇建设与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管理与服务工作,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培训、强化服务等各种有效举措,促进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工作提高水平、提升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要抓规划。目前乡村旅游开发基本处于农民自发阶段,存在着小、散、乱等问题,缺乏整体规划控制和科学的发展依据。一定要贯彻“先规划,后开发”和“统一规划,分级分步实施”的原则,一手抓规划编制,健全乡村旅游规划体系;一手抓规划落实,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按规划要求促进村镇改造,建设宜居宜游村庄。同时,要抓跟踪,及时反馈信息,不断修订规划。乡村旅游规划要从“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国际化”的角度去审视,要针对旅游市场的需求,从方便游客的角度,建立健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齐备的旅游产业链。

三要抓融资,抓项目。一是争取国家扶持。抓住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民生事业大幅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扶持,重点抓水、电、路等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建设。二是设立专项经费。加强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性资金投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一定金额的乡村旅游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乡村旅游规划、形象宣传、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厕所、路牌标识建设、服务人员培训等公共服务投资;三是通过贷款贴息、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引导当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农户等个体投资者积极投资当地的乡村旅游;四是加强招商引资,鼓励和吸引外来投资者向乡村景区、乡村度假村等投资。

四要抓营销,树立形象。在鼓励乡村旅游企业进行自我营销的同时,各级政府应着重在乡村旅游的品牌打造和整体形象营销上下功夫,为本地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优良的市场环境。一是多点结合抓宣传。各级宣传、文化、新闻部门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二是组织策划抓促销。各级旅游部门要指导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把乡村旅游促销纳入旅游促销计划,帮助设计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推动分散的农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三是抓乡村旅游精品建设,积极培育开发一批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乡村旅游新产品,提升本地乡村旅游整体形象,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需求。

五要抓环境保障。一是制定标准。要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按照服务标准化、制度化的要求,提出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制定行业的地方标准,对乡村旅游环境、旅游交通、住宿条件、餐馆、乡村娱乐、公共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等提出明确标准要求。二是规范市 场。公安、工商、旅游、物价、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乡村旅游景区点的餐饮、运输、商贸、住宿、卫生等进行检查。三是基层组织建设。要促进乡村旅游协会建设,促进管理民主化,保证公平,让更多农民受益。四是监控监管。借鉴可持续旅游指标体系,建设监控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过程的指标体系。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区域经济;开发

一、乡村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农村居民多元化经营,增加农民及财政收入。乡村旅游依托的资源主要是当地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而这些资源都与农村居民有着密切的联系。要进行乡村旅游活动,必然少不了旅游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所以,由旅游“六要素”所带动的相关服务与产品也必然得到发展。农村居民可以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为游客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服务与物质需求,同时也使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得到增收,农民自身的收入增加的同时也相应促进了当地财政收入。

(二)乡村旅游能有效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升级。今年中央一号首次提及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而乡村旅游无疑是最好的融合器,第一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催生了休闲农业的全面繁荣;第二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可以带动旅游用品、旅游商品和房车等大型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第三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能拉动文化、信息、金融、商业、运输等服务业发展。

(三)乡村旅游能提高农村就业率。农村人口的就业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乡村旅游依托于乡村的生态环境、农产品供给及农村产业链结构上,可为区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岗位,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另外,向乡村旅游产业转移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通常会比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获得的收入更多。因为农民在参与经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利。

(四)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的经济发

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促进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房屋、道路、桥梁等,而这类基础设施一般具有公共性,它们的改善也意味着投资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后,农村区域内更易获得投资,投资又将吸引消费,再配合各种措施宣传,提高景点(区)知名度,如此乡村旅游可以创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经济圈。

(五)乡村旅游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发展。乡村旅游中的文化资源指的是独特的乡村文化,包括地方性的历史文物古迹、特色村落、丰富的民俗活动,传统的手工艺术以及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文化产品等。文化资源属于乡村旅游中的特色资源,相对来说,文化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比较持久,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较高。乡村文化资源被开发后,可以为外界打开一个了解当地民俗民风的窗口,借助这些文化资源,乡村区域的知名度得以提升,能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消极作用

(一)扩大区域内居民的贫富差距。乡村旅游的发展会改变农村区域原有的经济结构,即原有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将受到旅游业的冲击。由于旅游业对从业者有一定的素质要求,基于区域内居民素质和能力不同,使得区域内居民旅游业获得的收入差异很大,这势必扩大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甚至引发的较大的贫富分化,这将引起部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不满,使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进一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增加区域经济的风险。乡村旅游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区域内居民解决不了,将会交给外来投资者来经营。外来投资者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回收投资,获得利润,大肆修建别墅、餐馆、旅舍等设施,许多农村用地被占用和毁坏,这可能会造成传统产业的消失,使那些依赖于传统产业的农村居民面临失业的危机。

(三)社会成本上升。乡村旅游者相对乡村居民而言,消费水平较高,他们在乡村的消费会占用相应的资源,从而导致供给的减少,这样会使得当地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从而使得区域内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通常只有一部分居民能从旅游开发中获得实惠,而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发展旅游带来的社会成本上升,社会成本的上升又会导致在区域内的其他投资需要更大的支出,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开发的原则

(一)政府引导、扶持原则。政府部门应引导乡村区域居民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对于不具备旅游潜质区域内居民的开发热情,政府部门需要进行积极的协调,以避免他们不理智行为所带来的损害;而对于具备乡村旅游开发条件的区域,则要积极鼓励当地居民进行有效开发,并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去。

政府还应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扶持。主要包括四点:第一,由政府出资对乡村区域内居民进行培训,使他们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术,增强其经营乡村旅游的能力;第二,对无力投资旅游设施建设的居民,政府部门需要对其提供信贷支持,相对来说,低息或贴息小额项目抵押贷款是比较合适的;第三,对刚起步阶段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政府应考虑税费方面的优惠;第四,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改善乡村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道路、桥梁等,为旅游开发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区域内居民广泛参与的原则。区域内居民广泛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不仅可为当地带来更多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参与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直接参指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如接待服务服务、餐饮服务等;间接参与指参与与和旅游有关联的产业活动,如养殖业、食品加工、纪念品生产等。

(三)利益分配公平原则。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只有一部分乡村居民参与其中,而没有参与的居民也要承担社会成本的上升及旅客的打扰,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使当地乡村区域居民普遍受益,尤其是区域中的贫困人口获益,才能体现公平,才能激励当地居民自觉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所以,公平分配旅游收益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所必须的条件。

(四)乡村性及可持续发展原则。乡村旅游开发的乡村性原则要求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产品保持和体现乡村性特色,住宿产品和餐饮产品都要求具有当地乡村风味,其他旅游产品要求有广泛的参与性,使游客能够深入到乡村居民之中,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确保旅游资源能够不受损害或受到尽可能少的损害,以使旅游资源能够永续利用。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依托,只有确保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结语: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有效手段已毋庸置疑,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乡村旅游对经济的反作用影响,只有坚持正确的开发原则,乡村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才能越积极、越健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