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充分认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服务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又促进金融的发展。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机构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金融环境,包括相关的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维持金融体系稳定,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县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的延续和深化。近几年来,我县先后开展了创建金融安全区、文明信用环境以及企业信用评级等活动,全县信用意识明显增强,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金融发展环境也得到较大改善,但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尚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诚信城市建设的任务仍很繁重。按照新时期金融机构作为独立主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今后,金融生态将成为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吸引异地资金流入、提高我县金融竞争力、加快建设经济强县进程的有力保证。
二、强化联动,进一步改善我县金融生态环境文秘站网-
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对促进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它当作优化发展环境、有效配置金融资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纳入工作的重要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一)加大对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支持力度。深化金融改革是加强金融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对金融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主动配合、协助解决。要抓住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史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农信社化解历史包袱,增强支农实力。同时,各金融机构要自觉遵守金融法规,通过加强内控、完善贷款、资金、会计财务管理等制度,有效规避、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和案件风险。要加快业务创新,正确处理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与服务经济发展、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信贷风险的关系,把工作着力点放到支持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从根本上防范风险方面来,实现银行与企业、经济与金融的“双赢”。
(二)深化企业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设金融生态环境,非金融企业的作用非常关键。要进一步加快企业改革改制步伐,督促和引导企业明晰产权、完善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于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重组,实行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同等待遇,开展公平竞争,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各非金融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真正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权利制衡和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发展能力。要健全财务制度,真实反映经营状况,依法披露信息,为增加信贷投放构筑良好的微观基础。
(三)加强信用建设,创造和谐、宽松的发展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居民、企业树立诚信观念,提高信用水平,为建立和谐社会,加快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础。要加快推进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做好金融知识宣传工作,广泛开展企业资信评级,带动全县企业整体信用水平的提高,为增加信贷投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要严格执行借款合同,切实履行偿债责任,保证按时还本付息,积极支持和配合金融机构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尤其是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银行的债权,不逃废、悬空金融债务,共同构建以诚信为基石的新型银企关系。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提高其违约失信成本,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为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继续深入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工作,发挥好信用典型的模范带头和示范作用,推动广大农村的诚信建设。
(四)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体系。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的问题,尽快再建立一到两家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及担保机构,按照“政策引导,多方出资,市场运行”的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金融机构要配合有关部门组建各种类型的信用担保机构,加强与担保公司的沟通和合作,合理签订合作协议,确定风险分担比例,并在企业资信调查、贷款风险评估、贷后监督等方面实行协调联动、同步考察,形成安全有效的借、保、贷、还运行机制。要积极帮助担保机构多方位运作担保基金,实现担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同时,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积极试办开办非全额担保、循环担保、权利质押担保、联户联保等贷款担保形式,适时引入自然人担保制度。要积极协调有关中介机构,切实解决资产评估、公证、
转让中收费过高、手续过繁的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为金融机构开办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创造有利条件。要加强对中介服务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坚决打击虚假报告、虚假信息、虚假认证、虚假评估等行为,逐步建立起独立、客观、公正的中介服务体系。
(五)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各金融机构要树立与郯城经济发展共存共荣意识,正确理解贯彻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贷款总量的适度快速增长,保持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持力度。
1、继续加大对全县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要围绕“工业强县”战略,重点保证全县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的资金需求,积极向上级行反映,争取上级行资金支持,多方筹集资金,保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项目资金需求,重点确保国家批准的在建项目的资金需求。
2、继续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发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对信誉好的大中型民营企业要给予公开授信,适度发放信用贷款,对中小型民营企业要积极探索开办权利质押贷款、联户联保贷款等贷款种类。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由单一的贷款支持向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转变,积极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民营企业提供结算、汇兑、、咨询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
3、继续加大对外经外贸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培植农副产品、轻工类工业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拳头出口产品;大力扶持民营外向型经济和农业外向型经济。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工业园区的发展,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效应。
4、认真组织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宣传推介活动,稳步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家庭装修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业务,推动全县房地产业发展壮大和消费市场繁荣。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推动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特别是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认真贯彻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贷款的政策措施,加强与再就业担保基金的协作配合,积极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
5、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增加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投入,支持高效农业、订单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大对专业村经济及特色农业的扶持,支持农用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销售市场建设和农机站等涉农服务组织发展,深化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要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支持农村种养业和有市场开拓力的农户扩大生产经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关键词】环境保护;建筑;设计技术
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 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 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 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 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 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 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 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 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 是21 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
1 生态建设的节能与环境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 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节能并保护环境的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 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 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 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 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 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 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
2 生态建筑与气候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 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 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 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因此, 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供给者,而辅助设备系统属于其次。因而大部分的照明可以由太阳光提供, 制冷由流动的空气产生, 采暖可以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 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 太阳加热, 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 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在生态环境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 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 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3 生态环境建筑模式的技术实现
绿色生态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 另一方面, 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 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 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 而实现这一理想, 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
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 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 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 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 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 并降低温度,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 自动调节太阳光亮, 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 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 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 、再利用(reuse) 、循环生产(recycle) 等几个方面。
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 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 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但是,按照欧洲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方面,绿色建筑需要更多前期费用, 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 用于绿色生态建筑体系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 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即使这样, 一般也须若干年以后才会见到节约资源的价值开始大于用于生态方面投资的价值。这些都有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 或者觉得力不从心。似乎这已成为一种规律, 即如果一种新的思想或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比) 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那么即使它会有更好的长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与维修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等) 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在建筑、城市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任何变革都有可能出现这类问题, 特别在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 它已成为社会的一道门槛。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因此,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 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环境保护制度框架, 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 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纪骏杰 1997 社会正义-环境社会学规范性关坏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成功大学台湾文化研究中心出版 页75
[2]杨冠政 1999 永续发展的伦理 环境教育季刊 37:82-86
[3]杨冠政 1999 迈向全球化的环境伦理 哲学杂志 30:4-22
[4]Engel, J. R. & J. G. Engel 1993 Ethics of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Belhaven Press, London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和区域分布的不均匀,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面临水资源短缺、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修建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然而,修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正确处理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确保人类改造自然而不违背自然的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我国水电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1 水利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特别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改变了水域环境,必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下面将简要进行分析介绍。
1.1 对气候的影响
由于区域性气候受大气环流的控制,而修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原来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者湿地,改变了原来的区域性环境,对局部小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气温、降雨的影响。
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在库区,原来的陆地变成了水面,其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强度和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年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对降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修建水库,原来的陆地变成了大面积的湖泊,其蒸发量将大量增加,导致水库区域降水量有所增加;第二,由于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使水库地区的降雨量有所减少,而在一定距离外的区域降雨量有所增加,导致了降水区域分布发生了变化;第三,水利水电工程的建成,导致了降雨时间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夏季水面温度低于气温,气层稳定,大气对流减弱,降雨量减少,而在冬季,由于水面的温度高于气温,大气的对流作用增强,降雨量增加。
1.2 对水文的影响
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的目的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在其修成后,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调整下游河道的流量,特别是很多水利水电工程在非汛期也截流了大量的水资源,从而使下游河道的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以致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比如,下游天然湖泊干涸,必然给湖泊天然生物带来极大的影响;由于水量的降低,水流的减缓,很多泥沙在河口淤积,造成了倒灌现象的发生。
1.3 泥沙的淤积问题
泥沙的大量淤积,造成了河道两岸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必将导致河道两岸农田的次生盐碱化。
1.4 对水体的影响
水只有在流动过程中才能增加其净化能力,而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后,大量水停留在水库中,导致水质变差,这是因为库内的水流流速一般比较小,致使水面与气面交换的速率及污染物的扩散能力都有所降低,这种情况下,水体的复氧能力减弱,最终形成水库中水的自净能力降低的结果。另外还存在由于藻类的大量生长导致的富营养化等问题。
1.5 对地质的影响
大型水利水电设施一般都要修建大型的水坝以用来积蓄水源,而水坝的建成可能会引发地震等不良地质灾害。水库诱发地震主要是因为巨大体积的蓄水增加了水压,以及在这种水压下岩石裂隙和断裂面产生,使岩层和地壳内原有的地应力平衡状态被改变。世界上最出名的水库诱发地震发生在1960年建成的意大利的韦奥特水库,开始蓄水后地震开始直线上升,最终导致水库旁的山峰崩塌,3.5亿方岩石崩入水库,形成高出坝顶110米的巨浪并导致溃坝,使下游村镇死亡2600人。
1.6 对土壤的影响
尽管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水土保持,但是其也引起土壤的盐碱化。比如: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建成后,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质肥力持续下降,沿尼罗河两岸出现了土壤盐碱化。产生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是库岸渗漏补给地下水经毛细管作用升至地表,在强烈蒸发作用下使水中盐分浓集于地表,形成盐碱化。另外在浸没区,因土壤中的通气条件差,而造成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减少,肥力下降,影响作物的生长。
1.7 对生物的影响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鱼类特别是洄游性鱼类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中华鲟的产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当长江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10月份水库将大量蓄水,将水库水位从145米提高到175米,使下泄流量显著减少,10月平均流量较建坝前减少了41%,这将使本来就不大的中华鲟宜昌产卵场的面积进一步缩小,使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受到更为不利的影响。另外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导致了原有植被的大量死亡,而水生藻类却大量繁殖生长,严重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
2 正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正确认识社会舆论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关注
社会舆论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关注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关注生态,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思想认识的不断提升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而作为一名水利水电技术人员,我们应该比以前更加重视水利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对于不同看法,我们应该持开放的态度,并在以后的实践中尽量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2.2 国际上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看法不一致
对于大部分发达国家来说,他们不提倡建设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其理由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但是经过大量统计发现,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水利水电工程基本上已经饱和,也就是说已经没有再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的必要性。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均想通过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而对于我国来说,我们也应该提倡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一来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对能源的需求很大,另外我国的水资源地域和季节上分布极为不均匀,故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必须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但是我们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采取必要措施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2.3 正确认识水利水电工程的区域性
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前应做好生态环境评估报告,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实不适合建立水利水电工程的河流、河段,严禁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而经过生态环境评估后,可以进行建设的地方,应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所以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能一概的否定。
对我国来说,仅仅正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将加强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根本点和切入点,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和世界遗产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应该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审查,不符合要求的严禁开工建设。
3 结束语
生态与环境是当前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作为水利水电工作者,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利建设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使已经形成的平衡状态受到干扰破坏。水利工程师的职责是研究由平衡状态到不平衡状态再到平衡状态的发展规律。只要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规划,周全设计,精心施工,加强科学管理,大多负面影响都可以得到缓解。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展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自然与生态的平衡机制,研究人类改变自然时对生态的近期和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是当前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工程,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不过,在水利水电工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水利水电工程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水利水电工程的意义,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保护对策
前言:在当前的社会当中,水利水电工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生活用水、预防洪灾、水运、发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水利水电工程虽然能够为人们带来较大的益处,但同时也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对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发展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保护,以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及人们的生活当中,水利水电工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水资源储量较为丰富,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发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具有水利调配、防洪、发电、灌溉等多种功能,在境综合治理、生态保护、航运、渔业、旅游、城市供水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水电资源是一种绿色资源,在当前世界能源危机的环境下,大力开发利用水力资源,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南水北调工程,不但发挥着流域防洪的作用,同时还具备水量调配的功能,对于国家能源供应也有着较大的意义。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乃至国家的发展当中,水利水电工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虽然水利水电工程具备较高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其作为一项人为工程,难免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淹没库区土地,对周围陆路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周围的气候因子、降水量、气候等,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和周围水库,会将地表植被淹没,加重了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自然水文条件与物种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湖泊、河流、支流、干流等,都会对生物数量、种群产生影响。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这些水文条件的变化,进而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造成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需要建设较多的水库和蓄水池,因而局部地区的蒸发量将会大幅增加,使得周围气候温润、空气潮湿[2]。库区及周围降水量降低,但附近相邻区域降水量会明显增加。此外,水电站的建设,会导致库区流水生物环境受到影响,鱼类的诱饵料发生变化,同时水质、水温、水文等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在库区段,一些漂流性卵鱼类将会小时,流动性产卵鱼类数量也会大幅减少。而静水生活的鱼类将会在库区段数量增加,逐渐发展为优势鱼种。在高坝溢流泄洪的过程中,高速水流会增加水中氮氧化合物含量,从而对鱼类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水利水电工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应当注重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保护。首先应对环境影响评估机制进行就爱努力,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当中,评估其会对周围水质、土质等造成的破坏程度,并评估对周边气候环境、陆生及水生生物生长环境的破坏程度。以此为基础,提前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保护方案。通过环境影响评估机制,对适当的水利水电工程位置进行选择,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合理的进行工程建设规划。通过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约束,充分分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同时,对政府部门管理责任进行优化,在工程建设中充分的融入生态环境保护。
在水利水电工程选址当中,应当合理的选择施工位置,尽量减少占地面积,降低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工程竣工之后,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对施工中造成的生态破坏予以恢复。此外,在工程建设当中,对于蓄水池的建设,应当确保其能够顺利运行[3]。应在蓄水池当中合理的控制水位,并在两侧对生态放水孔进行设置,从而在排水当中使下泄流量减少,以降低对水文情况的不良影响。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应的鱼梯、鱼道等进行设置,避免对自然水体中生存的鱼类造成影响。同时可选择适当的位置,对鱼类增殖放流站进行修建。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当中,应当采取科学化的调度运行方案,对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其它用水等进行有效的兼顾与协调。更好的满足居民生活用水,灌溉、发电、航运用水等。依据环境监测计划,对各项环境要素进行监测,从而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科学化运行。
结论:水利水电工程是当前社会发展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及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对此,应当充分认识到其产生的各方面影响,从而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保护,确保水利水电工程能够得到可持续化的运行。
参考文献:
[1]王冰玉, 刘莉.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J]. 科技与创新, 2016(20):31-32.
[2]谭文军.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22):00228-00228.
[3]廖旭|, 谌巧红, 周进多.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J]. 科研, 2016(8):00239-00239.
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与策略
一、金融生态环境
(一)定义
简单的说,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业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等。深层次的又可以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去理解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从宏观角度上来说,是与金融业发展有关系的政府、社会因素的综合,其实就是与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关,包括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等等。从微观角度上来说,包括法律制度,银行与企业的关系等等。
(二)建设的意义
1.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商业银行的发展除了和自己的经营实力有关系之外,外界环境对它的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而区域的经济发展又会影响当地商业银行的发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良好则会吸引大量企业进行投资,在银行进行存贷款行为,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进一步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各环节相互脱节,社会信用信息分布广泛,并没有统一的可以集中处理大量信息以及查询信息的系统,社会资源不集中。有些不法分子正是通过这个漏洞谋取私利,出具假审计报告,使得整个社会信用水平下降,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以及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定。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提高信用水平,就必须要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严格打击不讲信用的行为,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改善金融法治环境。当前金融法治环境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民事纠纷案件层出不穷,而且纠纷案件诉讼和执行周期长、成本高、效果差,导致金融吸引力下降。近几年,不少地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善金融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支持金融业发展,对金融资源的流入有很大吸引力。但从长远角度来看,金融发展所获得的政策支持,尤其是法律环境的支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农村金融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它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通过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村提供资金融通及其他金融服务,便利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加强了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促进农村城市一体化。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直接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农村经济大量外流。根据报道,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着农户“贷款难”和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的现象,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大于贷款,形成资金净流出。
2.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制度应该与时俱进,很多法律已经不适用于农村的金融发展。现行的法律规章中并没有针对农村金融的专项法律,不能够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实事求是,自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而且也没有严格的严惩制度,针对企业所做的不法行为无法采取合理的惩治措施,不仅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还影响了信用水平。
3.农村经济基础差。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可是农业发展却并不被看好,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农业发展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极低,使得很多人都不愿意从农,甚至很多人都认为从农是羞耻的。农村金融机构想要一展宏图,奈何只能在贫瘠的土地上苟延残喘。
三、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金融业的发展依赖于该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强地方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力度不足,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
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方案,改善了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但是在各种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更多只是集中在政府和金融企业的管理层面,而其他企业管理者、居民,甚至金融业的普通员工了解的并不多。根据调查,很多人并不了解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占多数的平民百姓来说更不懂得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这使得我们的政策施效果大打折扣。
(二)政府有时会干预金融企业
有些时候地方政府还会通过行政干预强迫银行对自己重点扶持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迫于政府各个部门的压力,银行只得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办事。
四、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方案
(一)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识,广泛开展金融业务、金融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多向人们普及金融知识,通过媒体等有力途径大力宣传金融理念,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全社会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认识。需要金融行业与媒体行业的共同配合,共同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舆论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一项艰苦又复杂的项目,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体的共同努力,真正实现全国人民都能知通知晓金融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二)健全完善法制建设
虽然我国近几年来在金融法制建设上逐渐完善,但是仍难以适应当今金融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金融业的法制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因此,政府应该加大维权力度,加大严惩制度,提高企业与个人的法律意识,此外还应该实事求是,根据不同区域制定相应的法律方案,提高法律方案审批和执行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法律案件中金融案件的立案率、结案率和执行率。不能放过任何一个不法企业与个人,全力加强完善法律制度,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切实保障金融机构、企业与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信用秩序。
(三)政府要高度重视金融行业,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要加强各级政府对金融生态的推动与引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应该做好金融工作的领导协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政府的鼎力支持,政府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要把改善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从实际出发,制定实施方案,要纳入对各级政府的业绩考核范围,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政府还应该密切金融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让客户更多的了解金融,同时也让客户有更多的防卫能力。但是政府又不应该过分的干预金融企业,减少不当的行政干预,要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主动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四)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的好坏严重影响金融生态环境,所以加快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社会信用系统建设是促进金融生态优化的重要手段。很多企业诚信意识非常淡薄,失信行为经常发生,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天平的稳定。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也曾部署制定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应该将诚信建设放在显眼的位置上,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应该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加大司法执法力度,加强对金融C构、企业以及个人失信行为的监督,保护人民的合法利益,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五)加快金融市场的建设
金融市场是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政府应该要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构建多元化发展的金融业,这样可以形成各个部门相互制衡的现象同时也可以相互合作,加大对违法行为的监督力度。同时要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地方政府应在商业银行之间建立良好的竞争范围,让商业银行通过良性竞争更好的发展自己的实力,同时政府也应该重视商业银行对自己的评价,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评级等级,以此争取商业银行对自己的资金支持。
五、总结
在金融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国都非常重视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无论政府实施力度有多大,最重要的还是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与个人协调好关系,共同努力,才能促进中国的金融发展,才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
[2]梁磊.浅析甘肃金融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陕西教育理论,2004(6).
[3]赵国永.关于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热.2008.
[4]宋延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2009.
[5]吴治民,韩杨.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