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暴力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总部的统一部署下,“军字1号”与“军字2号”系统的建设,给医院带来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几年,较多医院在“军字1号”上扩展了许多功能,引进了PACS、LIS、手术麻醉、重症监护等基础系统,医院信息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医院信息化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发展很不平衡,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医院信息化人才缺乏,基本上停留在“军字1号”、“军字2号”建设初期的水平,“军字2号”应用率不高;二是与的同级医院相比有差距,的三级医院,电子病历升级工作基本完成,应用系统建设比较完善;三是属地的地方医院信息化建设近年发展迅速,武警部队医院没有同步跟上,与同地区地方医院横向比较,武警部队医院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早,但发展速度和水平相对落后。
1.2卫勤保障信息化建设现状
1.2.1卫勤指挥系统建设情况
武警部队三级网建设近年来发展很快,逐步得到完善,相应的指挥系统也以较快的速度在发展。但是,应用于卫勤保障的资源分配不够合理,限制了医院到卫生队日常业务的开展,限制了医院在业务技术上对卫勤分队野外处突保障的跟踪指导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了卫勤保障指挥系统的建设。
1.2.2远程医学信息网建设情况
根据总部的统一部署,各总队、机动部队逐步建立了总队级远程医学信息网。但是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建设了视频系统的单位,可以实现点对点视频;没有建设视频系统的单位,有的利用了总队网上的“腾讯通”系统开展远程医疗咨询、心理咨询等活动。但是,由于受网络带宽、网络设备性能的限制,加上总队没有专项资金投入,大多数单位远程医学网建设水平不高,应用不好。
1.2.3基层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情况
2005年,在总部卫生部的统一部署下,支队卫生队统一上线运行了“基层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卫生队缺乏维护该系统的人员,医院信息科技术人员也配备不足,没有多余力量去支持卫生队维护系统,目前,坚持使用该系统的基层单位不多,更谈不上对系统的技术和流程上的改进。
2卫勤保障信息网架构
2.1建立总队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远程医学信息中心
将信息管理平台服务器、数据管理服务器放置在医院,组成总队卫生信息数据中心,由总队后勤部协调管理,医院负责技术维护,将远程会诊数据管理系统、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以及官兵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和业务数据集中统一管理,通过“三级网”上连总队(部)、下连支队(中、大队)。建立总队级“区域医疗平台”,将医院PACS、LIS、心电系统终端延伸至支队卫生队,形成对应的区域信息系统和构建远程医学信息中心。这就解决了基层卫生队信息技术人才缺乏问题,可以更有效地组织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医学教育、卫生业务培训、就医咨询、预约挂号和心理卫生辅导等卫勤保障服务工作和卫生管理工作。
2.2建立卫生队办公局域网和远程医学工作站
按总部的统一规划,在卫生队建立办公诊疗局域网:一是用于日常办公;二是配备附加设备构成远程医学工作站,运行影像、检验、心脑电等设备数据采集客户端工作站和各业务信息系统客户端工作站,采集和处理各系统业务数据,通过三级网数据链路和“区域医疗平台”与总队(医院)卫生信息数据中心相连,构成“区域性”各业务系统;三是作为卫勤保障指挥网络终端,运行其客户端系统。
2.3建立医疗“方舱”远程医学工作站
在卫勤分队用“方舱”车内配备支队卫生队功能相同的远程医学信息工作站:配备高清视频终端,配置影像、检验、心脑电等设备数据采集和远程会诊数据处理系统,将两者有机整合,组成卫勤保障分队远程医学工作站,通过无线通信专网连入三级网,连接总队(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开展远程会诊工作,接收医院的实时技术指导;连接总队指挥网,运行卫勤保障指挥系统客户端系统,接受“后指”等上级的直接指挥。
2.4建立简易远程医学工作站
在大队和中队三级网上已有的计算机设备上,配置专门开发的“软件视频终端与数据处理终端的整合系统”,注册到总队远程医学中心的MCU上,实现与硬件视频终端通信,构成低成本的简易远程医学工作站。这样,“总队远程医学信息网”就可以形成医院到各基层单位的多层级、多模式的远程教学、远程会诊、远程视频会议系统以及远程心理咨询系统平台。
3研发构想
3.1网络管理平台系统研发构想
按上述设想架构总队级卫勤保障信息网络(硬件架构)后,还需要对应的网络平台管理软件支持,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即需要按“区域医疗平台”建设思路,采用中间件技术开发“卫勤保障网”信息管理平台软件,将各卫生信息系统链接整合在一起,建立中心数据库,供各系统共享。主要途径为:一是总部卫生部统一配置下发的系统,通过系统参数的设置,使其成为“区域性”系统,统一运行在该平台上。二是开发“远程医学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完善已建设的远程会诊、咨询等系统。这样有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各信息系统,解决基层卫生队计算机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三是通过中间件技术,链接卫勤保障指挥和总队作战指挥系统。
3.2实践与应用案例
下面以武警江西总队(以下简称总队)“远程会诊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开发为案例,具体阐述上述构想的实施方法。
3.2.1远程会诊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概述
基于“视频系统”建立的远程医学系统,因没有配套会诊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使会诊数据质量达不到会诊要求,从而影响远程会诊系统的应用。总队在建设“远程医学信息网”时,在总队医院针对“军字2号”系统所研发的“远程会诊数据采集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远程会诊医疗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即:利用自主研发的中间件技术,实现了直接从已有信息系统(包括区域信息数据中心)数据库中提取数据,或直接采集检查、检验设备中的原始数据,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和确保了数据的质量;利用自主“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了数据无损压缩传输,确保能在每个会诊终端还原医学影像病灶的细节,使其满足了疾病诊治对医学检查、检验数据的要求;对全总队远程会诊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了会诊数据管理效能;开发了整合软、硬件“视频会议系统”与“会诊数据处理系统”的全科“医生工作站”,可以使“远程会诊系统”延伸到了中队(大队),形成了低成本的多层级、多模式的“远程会诊系统”,增强了系统的易用性、易推广性,延伸了应用范围。
3.2.2网络安全性的规划设计
通过中间件服务器,构建安全稳定的三层/多层软件架构,提供C/M/S和B/M/S应用模式,支持分布式、异构、跨平台系统处理数据。采用“数据与网络分离、技术与业务分离、前台与后台分离”的三分离原则等技术,将各支队(医院)信息局域网络、各业务信息系统相对隔离开来,使其具备防入侵性能,各支队(医院)信息局域网络、各业务信息系统互不影响,可预防病毒程序跨网段传递,同时确保各支队(医院)信息局域网络、各业务信息系统的安全。还可以通过选用硬件密钥的方法管理用户终端,即用户登录,用户端可以选用插入硬件密钥才能正常启动系统的措施,进一步强化网络安全。
3.2.3需要或正在完善的工作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网络保密 管理问题及对策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日常办公当中,对于相关信息的保护已经成为网络技术发展中的重点研究方向,以下我们就主要分析了计算机网络保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希望能够构建出安全健康的计算机网络工作环境。
1 计算机网络保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安保体系不够健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过于迅速,以至于相关单位无法对系统做出及时的更新换代,也没有对文件进行加密处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单位缺乏对于网络保密的管理意识,在单位的安保制度以及人员的保密观念上都是十分欠缺的,这也是为单位的保密工作开展加大了难度。(2)单位人员不够专业。单位人员处于接触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初期,对于网络信息的保护还没有形成保密的管理观念,同时,实行单位也欠缺了按部就班的保密管理制度,很可能出现泄露秘密的情况而无法找到直接负责人来承担责任,这都是影响单位安全保密工作开展的因素。(3)计算机网络系统缺乏一个安全保障体系。在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单位,仍然缺乏直接的领导管理部门,当突况出现的时候,没有完备的安全保密体系来做出紧急预警措施,对安全保密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障碍。
2 加强计算机网络保密管理工作的措施
2.1 构建完善的系统安保机制
(1)树立保密观念。相关单位一定要加强保密观念,力争做到着眼全局抓保密,着眼政治抓保密,着眼发展抓保密。与此同时,相关单位应加强对于保密工作的整体性宏观规划,加大对于保密工作的投入程度,加强保密工作的技术层面、工作机制和理论方面的整体创新,加强并逐步完善保密管理工作的规定和技术等等,最终构建出科学、合理而且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安全工作保密体系,不断提高相关单位计算机网络的保密管理能力。(2)设置访问控制。访问权限的设置是对于计算机网络保密工作的强有力保证。访问控制的设置,就是指合法用户对于数据和文件的操作会受到权限限制,这种权限主要是包括了对于信息的读、写和执行等方面,同时,还应该在外网和内网之间设立防火墙,进行隔离和访问权限的控制,这也是确保计算机内部信息保密的最经济、最有效的对策之一。举个例子,在内网的信息保护系统中,允许合法的用户进行某种程度和类型的操作,但是要防止用户对喜用资源越权使用,对于一些程度较低的系统来说,按照用户的类型进行访问权限的设置,对于程度较高的系统要将访问权限控制到每一个用户。(3)对信息进行加密。对信息进行加密就是为了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以防计算机遭到非法的外部入侵,这是最为可靠和直接的方法。在计算机网络出入口的位置设置保密网关,对计算机内网的电子文件进行合理的加密,并作出表示,方便对于每一个环节的检查和处理。
2.2 加强人员管理
(1)加大安保的管理力度,强化保密工作。切实明确保密相关部门和单位,同时要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各项防范措施,对的各项工作要逐步加强,对各项工作的出现以及销毁都要严格按照规范化的管理工作程序进行。的工作内容需要做出密级标注,按照级别对纸质文件进行分类管理,同时要加强对绝密载体的保护。(2)加强保密工作的宣传教育,增强人员的保密意识。根据保密工作的相关详细要求,单位要组织人员进行《保密法》的学习,增强人员对保密知识的掌握,提升人员的保密管理观念,进而养成遵守规定的良好保密习惯。同时,要对人员进行针对性宣传教育,尤其是对进行过管理知识培训的工作人员,更是要加强教育,增强相关人员对于政治的敏感程度和鉴别能力,可以利用典型案例、视频和图片对人员进行教育,是单位人员从案例中吸取经验,牢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3)加强保密领导工作。要将保密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有相关的管理领导部门,管理部门要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和权限,构建完善的保密工作管理机制,建立与日常工作相关的各项保密工作管理制度,对保密规定进行严格的约束和要求,同时要完成对于保密工作的检查提醒,尤其要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4)加强保密人员的教育培训。单位要采用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形式,不断强化保密管理机制,提高相关人员的保密管理理念,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提高人员的保密意识,使其能够自主遵守保密规定。
2.3 信息安全的应对措施
(1)设立专门的网络安全负责组。由单位和领导牵头,由技术部门负责,由系统人员参与,进而设立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小组对保密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对的单位和部门进行实时的监督、检查和定期的指导。(2)制定完备的网络安全保障方案。方案会涉及到网络技术、安全理论和安全产品等方面的问题,在利用网络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对于各个方面的认知能力,咨询安全顾问或者是单位进行安全方案的制订和完善,确保网络保密工作初期的顺利进行。(3)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保护体系。完善的网络安全保护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到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对于保密数据的加密备份,对于紧急预警的措施制定,对于安全评估系统的定期检查等等,确保能够及时地进行系统的更新和升级,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始终处于最佳的安全状态。
3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保密管理的相关工作不仅仅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更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产物。相关的企业和政府部门一定要提高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管理工作的重视,建立起统一的规划和安排,对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网络安全的保密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坚持网络保密与信息化发展的同步,确保安全包发展和发展求安全。
参考文献
[1]叶纪听.浅谈计算机网络保密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硅谷,2011(15):138.
[2]郑建岐,王健,曹亚文.我市计算机网络保密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宝鸡社会科学,2004(04):35-37.
[3]杨志鹏.加强大理州党政机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0.
1 计算机网络安全设计的重要性
在所开展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基于网页包装设计首先要确保功能的可行性,在使用期间所搜索得到的数据要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并迅速的更新,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计算机网络安全性不足的问题,保障使用环节的安全性,用户所提出的需求中,大部分是有关于网络使用功能的,当管理系统接收到请求后,如果不具备分析能力,会将其中的风险隐患信息一并处理投入使用,丧失了对使用请求的识别分析能力,这样也不利于网页的更新与使用,会对用户所提出的请求信息带来影响,严重者还会出现不合理的功能。网页包装技术中,能够通过系统程序编写来实现安全防护,避免在接下来的工作任务中,发生影响使用安全性的现象,并促进管理计划能够进一步的完善提升,使系统在安全防护作用下达到理想的运行状态。
2 基于网页包装技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设计途径
开展网络管理,要对管理的程序框架进行重点设计,观察在基层中是否会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并对已经投入使用的管理系统进行重点研究。下面将对严重期间的网络安全管理设计途径进行总结,帮助技术人员明确在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维护时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
(1)增强网络服务器安全程度,保障计算机信息存储。首先在设计期间要针对服务器的安全程度进行检验,观察现场是否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方法,帮助实现计算机使用期间网络功能请求的传达。在管理系统构建期间,要针对常见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观察现场是否存在模块之间配合形式不合理的现象,需要在投入使用前对已经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重点的分析论述,这样能够避免模块之间功能互相不兼容的现象发生,并影响到使用安全性。在硬盘中如果发现设备使用效果下降的现象,需要考虑是否在其中存在过多的垃圾,长时间没有清理导致存储能力下降的问题出现,并配合解决措施来进一步帮助提升现场的使用安全性。所进行的网络系统安全管理中,需要对计算机设备中存储的重要信息进行保管,这样才能避免发生质量不稳定的现象,并促进管理任务能够进一步提升。从服务器部分来进行,观察在安全管理中可能会出现的相关问题,不断的加密服务器内部软件功能的传输形式。
(2)设立网络防火墙,完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防火墙具有很好的病毒预防控制能力,投入使用后能够在网络接入解读形成稳定的防御体系,也能对传输的信息安全性进行检测,发现不安全的信息以及请求会自动拒绝,或者向操作者发出风险控制提醒,达到理想化的使用效果,用户在浏览网页时,也不会接收到病毒影响信息,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能够帮助提升计算机设备的运行使用安全性。
3 计算机网络系统化管理的体现
(1)增加计算机系统化网络安全认证平台。在系统内部增加安全认证环节,这样能够避免投入使用后出现信息失常的现象,网络认证后,计算机设备遭受到非法入侵在操作认证上会有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作用到后期的使用方面,最终带来严重的质量隐患现象,也很难确保管理任务能够与之保持一致,并通过技术方法来解决,进一步提升使用效果。认证后的操作平台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内容,如果发现基层中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安全认证平台会自动屏蔽对网页的访问请求,并在接下来将要进行的管理计划中,创造可行性,促进安全管理效果进一步提升。
(2)加强网络内部行为管理,增加网页登录账户和密码。可以在网页中设置登陆密码,当发现使用阶段的稳定性达到理想化标准时,可以通过设备完善来促进使用效果提升,在登陆密码与账户的验证作用下,及时有非法的登陆请求,也能快速区分,并避免继续投入到使用中,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也得到了保障。
(3)设置文件加密系统。文件加密是计算机系统化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保障了信息数据安全存储,也促进了计算机安全系统平稳运行。当文件威胁到计算机安全时,防火墙会直接阻止,确保计算机不被病毒侵入。检测安全隐患和安全漏洞,并且在网络平稳的情况下,自动修护相关安全问题。增加认证平台,了解相关电脑文件病毒,比如“熊猫烧香”等。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中小学的信息化环境不断改善,信息化教学资源日益丰富,也使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实施信息化教育既是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也是广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信息化教育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育,什么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由哪些方面构成?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等一系列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实践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丰富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而且能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实施,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专业能力,是由多种具体能力构成的一个综合体,教学环境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信息技术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需要具备的新教学能力得到了一些学者的研究与关注,陈丽等学者(2003)提出了中小学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等七个方面新的能力。Smith,T.C.等学者(2005)根据课程教学的三个阶段,归纳总结了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应具备的51种能力,并分析了每个阶段教师的具体能力。Vera Queiroz(2003)分析指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等。Jia-Ling Lee与Atsusi Hirumi(2005)、陈丽等(2003)、Smith,T.C.(2005)、Vera Queiroz(2003)、Ahmad G. Abdulla(2004)、陈凤燕(2005)、钱焕新(2006)等学者虽然从不同侧面探讨了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但还缺乏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研究,其能力体系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明确。
对教师能力的发展, Benner, P.(1984)、Fuller F. 和Bown O(1975)、Melanie Clay(1999)、欧阳向东(2003)、张焕华(2001)、谭强(2003)等国内外学者已经在这方面有较多研究成果,国内外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技术操作能力方面的研究与培训较多,对于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培训来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明确信息化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探讨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由于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将研究提出通过校本培训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并在实践中予以检验和完善,从而优化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的质量,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实施信息化教育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
1.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
研究当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以后,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要顺利实施教学活动应该具备的能力体系,厘清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容,明确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目标。
2.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观察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掌握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状况,探讨中小学教师能力发展的途径,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剖析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3.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特点
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特点,才能针对其特点,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
4.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校本培训是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针对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培训模式单一、理论脱离实践等问题,将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于校本培训,在混合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理论指导下,研究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培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5.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践与反思
以广州市部分中小学为试验基地,实施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验证策略的有效性,通过反思,总结其优点与不足,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拟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观察法、综合法、归纳法、行动研究、试验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
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法等研究方法;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将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在运用文献研究法、综合法、归纳法等方法提出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以后,综合上述研究成果,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网络环境下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反思与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抓住了实施信息化教育的关键因素和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使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本选题将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探索了提高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新视角,有利于调动教师、学校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积极性,通过校本培训促进信息化资源应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互相作用,使二者在互促互动中相得益彰。
七、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研究中小学教师实施信息化教育过程中专业能力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构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研究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培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与策略,对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中小学校本培训和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信息化教育的顺利实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为广大中小学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优化校本培训的质量,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八、预期成果
1.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论文。
2.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报告。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暴力 现状 危害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2016年专项课题(编号:16FYHYB001);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科研基金重点课题(编号:YK16-01-04)阶段性研究成果
网络是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第四种媒体。网络媒体虽然出现较晚,但其正以迅猛的势头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媒体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便是其中较为典型的表现。
一、大学生网络暴力的现状
(一)主要表现
1.网络语言暴力
与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的语言交际也应遵守相应的行为规则,同样讲究使用文明用语。网络语言暴力就是在网络空间的活动过程中,大学生不遵守应有的网络规定,使用粗暴、诋毁、蔑视、嘲笑或带有过激性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对相对方产生的这样和那样的危害行为。
通过总结发现,网络语言暴力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再现形态:(1)K话成篇型。这种形态是一上来就毫无顾忌,直接使用网络脏话,如 “他妈的”等词语;也有的稍微注意一点,在骂人时使用的一些字母组合,人们一看十分明了,等等。(2)道德审判型。这种人往往是高高在上的神态,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以绝对心理优势对他人的尊严道德进行任意批判,不管事情真象怎样,先胡乱痛批一阵再说。(3)唯恐不乱型。这种类型就把一些无中生有或者道听途说的信息,经过自己的主观过滤加工,毫不负责地随意散布到网络世界,笑看他人表演。
2.网络游戏暴力
网络游戏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和侵略性,它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虚实交织的梦幻空间,让人们可以在网络世界从事探险、交往、竞争、互动、建构认同等社会行为。[1]网络游戏这种复合多元功用,使得很多大学生流连忘返。现有的网络游戏市场当中,含有暴力成份的占了很大一个份额,在当下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销售中约有九成以上的充斥暴力、打斗、拼杀元素。研究发现,网络暴力游戏已成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首要诱因,并引发了一系列现实暴力行为。[2]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因沉迷网游遭退学的例子不在少数,有的学校每年多达几十人,甚至上百人。[3]主要表现为:通过视频媒介向对方做一些带有侮辱性质的动作去对方;在与多人进行网络游戏过程中散播对方的谣言,减少对方的信誉度。研究表明,经常玩网络暴力游戏的学生在虚拟暴力世界的强化下,他们的网络暴力攻击性会显著提高,网络游戏暴力成为导致大学生暴力犯罪最可怕的因素之一。 [4]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如果大学生玩过网络暴力游戏,会增强网络游戏者的与攻击性相关的自我图式,网络游戏者持有自我攻击性信念和对攻击性的更为积极的内隐态度。这种自我图式对大学生网络暴力的介入有推动意向。[5]根据心理实验结果发现,暴力游戏中的射杀和血腥场面都会大大增加游戏者对他者的攻击性倾向。[6]
3.网络学习暴力
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大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查询、收集各种学术前沿信息,浏览、阅览各种图书、杂志,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教室、图书馆也只是他们传统的学习场地。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中找到各种学习资源,也可以下载学习资料。《著作权法》规定,任何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其作品的行为,均为网络暴力侵权行为。调查发现,在大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存在普遍的网络学习暴力行为,他们著作权观念淡薄,一旦在网上看到对自己学习有用的知识信息,如果技术允许,他们立即把所需信息下载转发。
(二)发展趋势
网络暴力自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以来,在保持传统态势的同时,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1.渠道多元
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网络平台呈现多元并举:QQ、微博、微信、贴吧和论坛等新媒体阵地无一例外地成为网络暴力的传播渠道,这也是网络暴力事件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网络暴力的呈现渠道向多元化趋势发展。
2.形式缤纷
网络暴力渠道的多元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网络暴力形式向多样化进程演化,二者在技术层面上有着互动空间。网络暴力事件推动者被人们称之为网络暴民。为了美化网络暴力实施者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他们通过段子或改编歌曲等形式对热点事件进行嘲讽。
3.发醇时间缩短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民队伍的不断壮大,网络暴力事件的发醇成型时间大大缩短。如“南方日报记者实习生”网络暴力事件中,经网友于新浪微博,短短数小时就被网友转发数千次,在短时间内锁定了作案者,暴力发醇时间大大缩短。
三、大学生网络暴力产生的危害
网络暴力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当事人个人的危害和对现实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对当事人的危害
网络暴力严重侵害了当事人及其家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对他们的精神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使他们的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都受到了恶劣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来讲,不利于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
1.影响主流人生观、价值观形成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他们思想活跃,进取心强,对新鲜事情有着很强的向往性,所以很容易受到网上相异思想的冲击。网络暴力的消极、极端、不理性的显性特征,容易使大学生在缤纷的网络世界中是非观念模糊,分辨不清虚拟与现实。加之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的严峻性,国外极端势力把大学生作为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力军,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上交锋趋于白刃化,一不小心,大学生就会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牺牲对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防碍健康性格养成
大学是学生健康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他们在此期间受到了网络暴力不正常的影响,网络暴力中不当的语言、极端的行为方式、让人难以接受的后果,对当事人一次次挑战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底线的审判和制裁,必定会对心智不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
3.导致社会风气日下
网络世界虽然不是现实世界,但它与现实世界关系紧密,它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延续,网络暴力的客体都是现实中的人和事。在网络暴力实施过程中,他们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受害人本人,对他人是否被伤害也不关心,使网络世界变得没有人情味。在此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这种网络环境的情感伤害,逐渐形成无聊的看客心理和群体的冷漠情绪,导致民风不再纯朴,社会正气受损。
4.弱化法制道德观念
网络科技发展速度迅猛,与此相配套的法制道德建设工作一路滞后。在网络世界,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将网络作为发泄的平台,肆意谩骂其他人,把现实中自己的不满情绪带到网络世界,恣意放纵,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任意妄为的真空,结果造成破坏欲望的极度扩张。网络暴力的出现,加剧了对法制道德观念的冲击,对道德法制规范形成巨大的威胁。
(二)破坏社会和谐环境
网络的诞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的平台,对于自制力强的人来说,他们能够很好地区分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较好地利用网络,而自制力较弱的人则很难克制自己,容易被带到一个虚拟的世界中,并且完全沉迷在“以暴制暴”“以恶制恶”思想的支配下,很容易在解决问题时诉诸“暴力”手段,滋生出很多社会不安全的因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1.侵蚀社会道德标准
网络暴力对当事人的穷追猛打,逐步蔓延到现实世界,这种恶意的制裁也在挑战着现实世界固有的道德标准。网络环境无边无际,各种不同文化思想、价值观念汇集,网民这一群体越来越庞大,陷入思想误区,造成是非观念模糊,分辨不清虚拟和现实。
2.污染互联网环境
网络世界本应像现实世界一样,环境优美,风清气正。网络暴力的介入,使得网络空间的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出格的言论和不理智的行为势必对普通网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情绪化状态的人往往是不冷静和不理智的,容易做出极端危害社会的举动。
3.引发社会冷漠
网络暴力异化了舆论监督的作用,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网络暴民频现,它在无休止地恶意攻击当事人,许多不明就里的网民加入其中,他们变得麻木从而变成欣赏闹剧的看客,渐渐失去同情心和爱心,逐渐形成无聊的看客心理和冷漠的情绪。
4.暴力从虚拟向现实延伸
纵观现代网络暴力的现状可以发现,网络暴力的当事人刚开始都只是在网上发醇,尖刻的言辞、激烈的争议、毫o顾忌的相互攻击,随着事件的不断被关注,发展为利用广大网民的力量将当事人的真实姓名、地址、电话等等涉及隐私的内容全部公布于众。于是网民们在未弄清事情原由的情况下对当事人展开现实攻击,当个人的非理性状态被无限扩大而缺乏正确疏导时,网络暴力就会突破虚拟向现实延伸。
5.舆论影响媒介公正报道
“议程设置”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克姆斯和肖于1968年提出,认为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宣传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防止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7]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媒体的新闻报道和观点很容易被网络暴力舆论所挟持,往往很难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容易造成失实不公的媒介言论,使得法治走向人治的歧途。
网络暴力从出现到现在也只是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杀伤力却是致命性的,侵蚀社会道德标准、污染互联网环境、引发社会群体冷漠、暴力从虚拟向现实延伸、媒介公正报道受到挟持等等,虽然没有现实社会的暴力事件那样极端化和暴力化,但它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和由此引起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样值得人们关注。
参考文献
[1] 黄少华.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5-122.
[2] 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 新华网.大学生沉迷网游引起人大代表关注 [E B/OL ].[ 2011-09-10].http:///internet/2008-01/21/content_7465452_2.htrn.
[4] 陈美芬,陈舜蓬.攻击性网络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2):458-460.
[5] 崔丽娟,胡海龙,吴明证,等.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6(3):570-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