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范文第1篇

1.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与体现

在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各医学院校存在偏重医学教育与偏重药学教育两大类。李丹溪等分析了日本15所医学院校,发现前者占33%,后者占66%,进一步分析,发现偏重医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针灸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偏重药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汉方植物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药效机理的理解。如前身为明治针灸大学的明治国际医疗大学,在针灸教学方面颇具特色,1~4年级都有针灸的各种相关课程,包括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大阪大学、独协医科大学等以现代医学教育为主的院校也很重视针灸学习。北海里大学药学部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开设汉方医学教育课,除了东洋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循证之外,其他都是关于汉方药物的课程。

2.汉方医学教育课程内容、教材及教学形式

据统计分析,日本汉方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汉方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史、汉方医学理论与诊断学、针灸学、汉方药学、方剂学、汉方医学循证、方药副作用、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研究、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汉方医学概论几乎是每个学校均有的课程。系统分析15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其中31%课程较为系统,19%以药学课程为主,44%以针灸课程为主,6%仅有概论性课程。以明治国际医疗大学为例,该校开设汉方教育课程时间最长(1~4年级),第一学年时有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第二学年时开设有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医学、生活习惯及其预防,第三学年时有运动营养与健康,第四学年有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东洋与西洋医学结合的研讨。庆应义塾大学,该校将汉方医学教育分为基础药理学与基础理论两个阶段,并且二者按先后顺序进行。第三学年时有必修课10节,内容以汉方药的基础药理学为中心,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阐释。第四学年有必修课8节,讲授临床如何应用。目前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材正在制定中,授课内容以课堂讲授市售教科书或自编讲义为主,皆重视汉方医学基本理论。还有实习、讲座、研讨等教学形式。《和汉药概论》《入门汉方医学》等教材是很多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文化如家长,科学如孩童”。中华文化是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土壤,日本岛国文化的外源性特征,使其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拿来主义”。基于国际医疗发展方向及日本国内存在的医疗问题,日本医学界对汉方医学教育愈来重视,以将“汉方医学融入医学教育”为重要课题,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汉方医学教育不断增加。汉方医学教育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医学生及民众对汉方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在其岛国文化基础上,选择性地吸取中医药学形成的汉方医学与中国本土的中医药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汉方医学教育与国内中医药教育相比,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1.中医药学天生就有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点,日本汉方医学更多地选择、体现了中医药学自然科学的特点。明治以来,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主要以开业医师与药剂师为支撑,受“废医存药”思想的影响,日本汉方医学界对中医学理论重视不够,临床治疗以“辨病”为主,轻视“辨证”。与此同时,汉方教育也存在只偏重汉方药与针灸的学习,相当于中国中医药教育“中医基础理论”的“东洋医学概论”经常被很多学校学生轻视。从明治国际医疗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医学教育主要集中于针灸方面。宫崎大学则只开设了“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的研究”。

2.汉方医药在日本属于补充、替代医学,日本汉方医学教育重视继续教育,很多院校采取先西后中的“高起点”教育,重视汉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运用,且与理论知识相比,更多地采用重视实践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加强东、西方医学的比较,体现了汉方实用性,但很容易使汉医学被当做是西方医学的替代与补充。纵观日本各医学类院校汉方教育模式,发现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时过少、课程安排不合理、临床见习与实习时间过短等问题。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医学;现代医学;中西医并存;医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R2-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84-02

不仅中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世界各国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孕育并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传统医学。而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两种医学模式该如何共存一直受争议。2014年5月24日,世卫组织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传统医学决议。该决议由我国提出,马来西亚、韩国等国联署。决议敦促各成员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调整、采纳和制定本国传统医学规划或工作计划,确保传统医学服务的安全性、质量和有效性。2015年12月20日,总理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做出的重要批示中强调: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勇担中医药振兴发展重任,适应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坚持中西医并重。撷英拾萃,下面,笔者将分析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传统医学现状,并与读者一起深思中医与西医并存的医学模式。

一、医疗

在日本,汉方医学是融合了其本国历史发展起来的医学模式。当西医进入日本成为主流医学时,日本基本废除了传统医学,而如今,日本有多家医院及医学院附属医院开设了以“汉方医学”、“补充替代医学”或“东洋医学”为名的传统医学门诊。日本各地都有多种日本传统医学诊疗模式存在,如私立医院、诊所、针推、理疗治疗院。2003年日本医生的汉方制剂使用情况统计发现,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使用汉方制剂。日本批准的处方药中有148种汉方药,均纳入健康保险;非处方药中有210种汉方药,总使用率达到90%以上。由此可见传统医学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样,中国也处在中医和西医并存的时代,中西医都能服务于人民。

而韩国从事传统医学诊疗的医师被称为韩医师。在韩国,传统医学和西医的分界非常严格。韩医师在接受韩国传统医学教育同时,需要完成各种西医内容的学习,但仍无权给病人使用西药。西医师同样无权使用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病人。虽然韩国的国策和法规并不完全支持传统医学,但韩国人民普遍愿意接受韩医师的治疗。

与中国、日本、韩国相比,马来西亚传统医学类别较多,分为中医学、马来医学、印度传统医学,并已成立传统医学的自我管理组织。这有助于对其从业成员的组织、注册、建立其行业活动的管理标准。

据此可见,邻国的传统医学在医疗服务当中具有一席之地,与西医一起承担着为人民健康服务使命。但传统医学和西医该如何合理有效地并存?什么情况应选择传统医学方法治疗,什么情况应选择西t治疗,什么情况又应选择传统医学和西医结合治疗?如何规范多种医疗模式并存下的医疗市场?这些问题一直值得深刻探讨。

二、教育

邻国是如何对待传统医学教育呢?日本政府曾经废除过传统医学,同时废除传统医学教育。但近年来,传统医学课程,如中医学概论,重新进入大学成为必修课程,但仍未有专门从事传统医学的医师资格批准制度。尽管如此,仍然有爱好中医药的西医医师、药剂师、护理人员通过日本东洋医学会的专科医生的资格考试和认定,参与传统医学的推广。

此外,日本的传统医学科普知识在民间的宣传做得非常好,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编辑出版的《黄帝内经》、《中医学入门》、《中医学概论》、《中医临床中药学》等书籍图文并茂,而且浅显易懂,已有漫画形式出版物,很受民众欢迎,极大地促进了传统中医的推广。相比日本,中国更重视传统医学的发展。在专业设置上,我们不仅有中医专业,且在中医专业中开展了西医课程,我们有西医专业,并且成立了中西医结合专业,致力于中医和西医的差异及如何并存的研究。但向国民推广传统医学理论这一方法可以借鉴日本。

韩国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在学制和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学制长。韩国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学制为六年。2.课程任务繁重。3.升级制度。即每年均设准入考试制度,未合格者不能进入下学年的学习。4.修炼医制度。在课程的设置中,仅安排了临床见习并未安排实习,学生如想提高实践能力,可选择做修炼医,将临床实践能力和经验的培养纳入继续医学教育中。这种传统医学培养模式充分表现出选拔教育的特点,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载岐伯语:“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传统医学的接班人,必须能够忍耐学习过程的艰辛,有强烈的学习志愿,热爱所学专业。我国中医院校的本科学制基本为五年,本硕连读一般为七年,学生在学时间较短,无法解决与现代科学文化环境冲突的问题。传统医学的传承需有适合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大学责无旁贷地要担当起这个责任,应该通过合理的学制设置,帮助学生适应传统医学的学习。

相比韩国,马来西亚在传统医学教育方面较为落后,国内还没有正规、系统的传统医学教育机构,但国家教育部下属的高等教育认可委员会正在制定传统医学相关课程的学历和学位标准规范的计划。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范文第3篇

回族医学是一门以“四性”、“四液”、“真一七行”等阿拉伯伊斯兰医学特有的病因病机理论为指导[1],以“理气调性”为主要治则,以“香药”为主要方药特点,对各种疾病进行系统诊治的学科。其中“四性学说”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回族“体质禀赋”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随着现代医学与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和成熟,回族“体质禀赋”理论中的诊治体系的量化、标准化成为可能。因此,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回医医学研究所在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医疗实践中,提出了“回回体质”这一假说,以期形成一套从“概念”、“生理”、“病理”到“诊断”、“治疗”、“养生”和“预防”的诊治体系,更好地为回族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笔者对“四性学说”和“回回体质假说”的关系进行论述。

1 四性学说

1.1 基本内容

“四性学说”由天人合一论、性智本原论、禀性论和四性气质论四部分有机地构成。(1)天人合一论即人(小世界)与宇宙(大世界)的统一于“真一”。伊斯兰哲学认为:“人之本性,乃无极样式,此身之本质,……无极虽受真主之命乾坤万物,其生死贵贱之权,必不由无极太极所能自主也。”可以归纳为“一元论”;(2)性智本原论即“真一”分化为“性”与“智”。伊斯兰哲学认为:“人体仿佛一个小世界,‘性’和‘智’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与人形影不离,相伴终生。”“性”者:根于大命中之性而起,人之所以然。‘智’者:根于大命中之智而起,物之所以然。”也就是说:性和智被认为是人和物的最直接的根据和本原。可以归纳为“二分论”;(3)禀性论:“性”和“智”与生俱来,与命共生、共存。a.“智”的基本特征:思想、意志、信念、情感、智能和知识。b.“性”可再分为“真性”和“生性”。《清真指南》[2]中说:“性有二等:一曰真性,二曰生性。真性与命同源,乃仁、义、礼之性,是人的本性。生性因形始具,乃水、火、气、土之性。二者和合则为‘禀性’。”可归纳为“四分论”;(4)四性气质论即“禀性”的四种特征。《天方性理》中说:“一曰安定性,属风(气);二曰常惺性,属水;三曰悔悟性,属火;四曰自任性,属土。”可以归纳为“四特性论”这四个理论一步步地分化为最后的“四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回族的一种特有的病因病机理论,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2 理论体系

回族医学[3]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生命体身心性智为响应内外环境变化,改变内部禀性、气质、体液机能的应变能力的一种综合态势。回族医学称之为“禀性衰败”,回族医学的重要典籍《回回药方》以此为纲,提出“病理根源”说,即是“四性学说”的具体应用。“四性成化”、“四性流行”(上下流行、单行与相搀、四时成于四行、积阳之气与四性)、“四性功著”、“四性生克”、“四性显微”(四性互化、四性显级)、“四性的生理与病理”(禀性热者、禀性冷者、禀性干者、禀性湿者)、“四性与四液的病理”、“四性体质与发病”等均是“四性学说”在具体疾病的诊疗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丰富了“四性学说”的内容。

2 回回体质假说

2.1 假说的提出

任何科学假说都是人从个人或前人实践经验、科学知识的积累中通过分析和综合,对所选课题可能得到的预期结果进行解释[4]。“回回体质”是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回医研究所通过对大量回族文献的整理和在多位回族著名专家的临床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假说。

回族医学的“四性学说”已经是一个完备的学说,在坚持回族医学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诊疗手段,并借鉴“中医体质学”中的相关方法学,完全有可能形成一套我们自己的体质分型体系,并对特定的人群建立一套“横断面研究体系”和“疗效评价研究体系”,并且在对相关方药进行深入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最后形成一套“回族的临床与科研体系”。因此说,“回回体质假说”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2 验证方法

“回回体质假说”的建立同一切假说一样,都要运用形式逻辑中的类比(类推)、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因此,我们将首先对宁夏回族人群中常见、多发的几种疾病进行研究,来论证“回回体质假说”(归纳推理:即由个别到一般);在“回回体质假说”这一前题具有充分合理性后,再以这一假说来指导其他疾病的研究(演绎推理:即由一般到个别)。并且在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中贯彻类比的推理方法(随机、对照、盲法和可比性原则)。在归纳的基础上演绎,在演绎的前提下归纳,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思维活动逐步深化。

2.3 构成体系

2.3.1 概念

“回回体质”是回族人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获得(宗教、饮食和地域)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反映在:①某些生理特性方面;②对自然及环境方面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③在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患性和病理过程中发展的倾向性等方面。

2.3.2 研究范畴

(1)体质人类学[5]: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现代人类体质特征和类型以及人群的生理、生化特征和灵长类行为等。从研究涉及的内容上来看,体质人类学中的体质概论,包括了形态结构特征、机能、代谢特征,并兼及了心理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内容。(2)解剖学:人体解剖学中的“体质”概念,按中国解剖学会体质组的研究内容来看,其概念主要是指人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包括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及各组织、器官相各功能系统的形态特征与正常范围。(3)现代医学:现代医学中的“体质”概念尚无统一定义,应用也比较混乱,除上面所提出的人体解剖学中的体质含义外,有时则仅属“素质”的同义词。精神病学对体质所作的定义为:体质系指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个机能状态和躯体形态特征。以上各学科中的体质概念,其内涵是有差别的,但内涵的确定方法,无不是本学科研究的性质和目的所决定的,而学科性质与研究目的,也就成为该学科中概念的定义原则,“回回体质”研究亦是如此。

2.3.3 内涵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是由两层因素合成的,即理论背景和经验基础。就回族体质研究来看,其经验基础是对人群中个体差异性的观察与总结;其理论背景则是人们对这种个体差异性的基本看法。例如:人群中个体差异性的决定因素是什么?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是形态、功能,还是心理因素?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影响着回族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发展模式。因此,进行回医体质研究,必须探明“回回体质假说”的基本原理——“内涵”,包括以下5点:(1)禀赋遗传论(阿拉伯后裔);(2)宗教制约论(信奉伊斯兰教);(3)地理制约论(地处我国西部);(4)心身结合论(饮食习惯及信奉宗教带来的心理问题);(5)年龄发展论(小儿、成年、老年及妇女)。

2.3.4 外延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宁夏回族自治区糖尿病(DM)的发病有两大特征:第一,发病率高。①发病率明显高于当地汉族人群。1979年全国DM流行病学调查发现[6]宁夏回族DM患病率为1.95%,显著高于当地汉族。1996年全国DM流行病学调查发现[7]宁夏回族DM患病率为2.82%,仍明显高于当地汉族。②DM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国内、外。雷晨等[8]报道宁夏回族DM合并高血压和尿毒症的发生率为43.2%和3.4%,显著高于国内的发生率31.9%和1.2%。2001年全国DM慢性并发症调查发现[9]合并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率均高于国外水平。第二,发病人群以老年DM患者为主。雷晨等对2587例宁夏回族2型DM患者年龄进行调查发现[9-10]:平均年龄为(53.8±13.4)岁,且年龄与高血压(1.717%)、脑血管疾病(1.735%)、心血管疾病(1.590%)及下肢血管疾病(1.718%)呈正相关。因此,加强宁夏回族老年DM的防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将对宁夏回族糖尿病人群进行大样本的横断面研究,并在多位著名回族专家临床经验及现代药理学证明有效的回族古方中筛选出方药,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包括人群的自然情况研究及多种疗效评价的确定及验证)。

3 两种学说的关系

综上,“四性学说”是“回回体质假说”的理论来源,而“回回体质假说”是“四性学说”的进一步完善。在现代医学和中医体质学说不断发展成熟的今天,其他少数民族医药已经结合了本民族的医学典籍中的体质相关内容,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体质诊疗体系。因此,我们也要在坚持回族医学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诊疗手段,并借鉴“中医体质学”中的相关方法学,形成一套我们自己的体质分型体系。

参考文献

[1]单于德,马成义,陈卫川,等.中国回族医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学文献整理丛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224-231.

[2]马注,余震贵.清真指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23.

[3]孙涛,牛阳.回族医学哲学基础[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6.

[4]贲长恩.医学科研基本思路方法与科研程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8.

[5]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2-3.

[6]全国糖尿病研究协作组调查研究组.全国14省市30万人口中糖尿病调查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1981,20(3):678.

[7]向红丁,童关焕,李康.1996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基线调查报告[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3):131.

[8]雷晨,张如意,何兰杰,等.宁夏回族糖尿病住院患者并发症的13年回顾性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6):450-453.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范文第4篇

【摘要】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自古以来,中医与西医就各有长短,难以包容。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自然科学发展规律为依据,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契机,在总结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中,探讨新的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的方式,提出改革意见:明确中医教学的目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教材编写与教学安排、以促进中医学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教学改革

自16世纪中叶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就有了中医与西医的矛盾。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他们各有短长,难以相互包容,共同发展。中医界不少前辈的融会贯通,改进、科学化,现代化等理论方法,均未解决这一矛盾。解放后,我党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自然科学发展规律为依据,提出了中西医结合创立新医药学派的方针,提倡中西医结合,促进了中西医学两大体系相互渗透和吸收,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西医学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渊源,思辩与实践方式,哲学依据,发展模式均不相同,西医院校学生在接受了大量现代医学教育以后,再接受中医学教育,其学习态度、认同程度、思维方式等均明显影响中医学教学效果。如何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探讨新时期中医学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1]。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明确中医学教学的目的

高等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目的已争论多年,但一直未完全明确。[2]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任务重,教学时数少,讲解快,学生理解难,中西医结合贯通差,最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短短50学时左右的时间内,要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辩证论治到中药方剂,一字不漏地讲解,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确实很困难,即使勉强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之后也都全忘了,别说运用和发展,这样就毫无效果可言。因此,应该明确我们的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水平?我们教学培养的目的是什么?与高等中医药院校不同,它不是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而是让西医院校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祖国医学的特点,基本理论,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中西医结合成就,为今后从事医学事业打下基础。因此重在了解,要求学生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和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将学生引入中医学的门槛。并结合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成就作一些启发式讲授,适当作两种理论的对照讲解,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提起学生的兴趣。目的明确了才能据此安排教学大纲,编写实用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和见习实习时数,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

几十年来,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一直沿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模式。从概论、阴阳五行、脏腑 辩证到治则治法、中药方剂等,引经据典,以经解经,一字不漏地全部讲授,内容多,要求多,而学时少,学生学习困难,很难消化掌握,教学效果差。为此,应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目的,结合实际情况,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改革。要根据教学目的制订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确定改革的步骤和方法,分步实施,并进行必要的试点,以期取得成功。具体改革方法:

2.1上好第一课堂。中医学第一堂课是讲中医学绪论,也就是介绍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以往认为绪论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少,故不太重视,只作简单介绍。实际上,上好第一堂课十分关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第一堂课上能激发同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应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充分准备,在第一堂课上就抓住同学们的心,将他们引入中医学的殿堂。

2.2以系统器官为纲目,以中医脏腑学说为核心,对中医学相应的基础理论、诊断、方剂中药、辩证和治法进行一站式教学。以前中医教学中将藏象、辩证、治法、方药等分别讲授,各章节之间相互独立,基础知识与临床诊断、治疗相分离,学生难以融会贯通。

实际上,中医学的藏象、辩证、治疗、方药是紧密联系的。辩证是在对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充分认识上作出的,而治法是以辩证为基础,同时指导方药的拟定。因此以脏腑为纲,即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分别讲解其生理、病理、临床症候及辨证方法,并讲授该脏腑最常见的一两个疾病,介绍治法,方药,可使学生融会贯通,既掌握中医的基础知识,又运用于临床实践,还可以举一反三。例如讲解脾胃,从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主升清、主统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的生理功能能到脾胃升降失常而出现脾胃气血阴阳失调,诸如脾气虚损,脾阳虚损,水湿中阻,脾胃湿热,中焦实热,腑气不通等病变,结合临床实际着重讲解中焦实热,即阴阳腑实证的病理机制,病情演变,可能的转归和预后,以及以大承气汤为代表的通里攻下药“急下存阴”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再在临床见习和实习时结合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予以讲解,使学生对该系统主要疾病的生理病理和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以此类推,让学生逐步适应,自己去认识辩证方法的全过程,从而掌握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中西医结合。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成就为主,既以中医学为基础,又以现代医学为说理工具,同时用中医整体观和方法论来阐述,使学生容易理解。[3]首先讲述中医学的历史渊源和成绩,中医基础理论,简要介绍中药方剂和常见病的辩证论治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向学生介绍目前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成就和进展以及还有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全国取得了较好成绩的针刺针麻技术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关于肾本质的研究,初步阐明了肾阴虚和肾阳虚本质上与机体皮质醇量的高低相关,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找到了一种可靠的方法和途径;青蒿素的研究开发成功,不仅是中药开发的突破和新途径,也是我国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有关中医血淤与现代医学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关系的研究;证本质的研究,舌诊的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及其疗效与西药的关系和差别;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国家攀登计划中的经络实质研究,至今仍无明显进展,都需要我们投身其中,为实现中医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既有生动具体的成绩和实例,也有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极大地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 积极认真学习。

2.4结合实际,以事实为依据。结合我国和我科的临床实际情况,介绍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疾病。例如介绍我科中西医结合急性胰腺炎,使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降低到10%以内,比单纯西医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更佳,且目前全国急性胰泉炎的治疗大多数都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不全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效果确切;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中医针灸治疗;康复科的中医理疗按摩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安排临床见习,使学生看到确切的疗效。通过这些成就与事实的介绍,使学生有中医能治病,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医,认真学习中医,并可能投身于中西医结合事业。

3教材编写于教学安排

为了达到彻底改革的目的,就有必要据此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大纲应该简洁明晰,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材应该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既要有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讲解与介绍,又有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成就和相应的新理论与观点方法,同时毫不忌讳的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以供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因此,在教学时数安排上,应多讲中西医结合的成就,少讲经典中医理论;多讲临床实际能解决的问题,少讲悬而神秘的空洞理论;多结合临床实践,结合病人讲中医理论,少课堂讲授,少给学生讲“天书”;进一步加强临床见习和实习的带教工作,在实际运用中讲理论。同时应针对不同专业编写教材。例如:针对预防专业,着重介绍中医未病先防的思想和中医养生学;针对妇幼专业,重点讲授中医妇科学和儿课学。

总之,为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搞好中医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总结经验,借鉴他人的成就,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以促进我校中医学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郑兰英.21世纪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困惑及其症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4:28

[2]喇万英,蒋炳武.略论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4:21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生;教育理念;医学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关键。医学高职院校在教育体制改革矛盾凸显的关键时刻,应更加重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现代教育理念,形成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现代医学教育观。

1.树立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现代教育理念

200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交了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提出了现代教育由“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四大支柱支撑的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宽松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滋润,现代教育倡导“和谐教育”,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追求整体有机的“生态性”教育环境建构,力求在整体上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出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医学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的单位,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时代精神,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2.形成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现代医学教育观

“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现代医学的完整构建,只有实现两种精神的理想结合,才能促进现代医学的健康发展。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医学人文精神交织着医学科学精神的维度,医学科学精神蕴含着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二者形成张力,弥合分歧,互补共进。”[1]因此,医学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并重的现代教育观,人的思想影响着人的行动,首先必须要转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破除禁锢。

2.1教育者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者的教学观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人格、品质气质、情操等方面被学生内在模仿,将会对学生未来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对教师的模仿首先是外在的模仿,即模仿教师的动作、语言、爱好等外显行为或外部特征而产生类似的举动,进一步发展成为内在模仿,即模仿教师的内心特征而产生创造性的行为。”[2]

教师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者的教学观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高等教育的师者队伍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授业恩师及辅导员。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以其广博深邃的学术修养、敢于挑战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树立学者风范;以其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朴实诚恳的生活态度,成为学生树立人生楷模,润物细无声式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存在着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漠视心理,他们本身多是在实验医学的模式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本身就存在人文素质的缺失问题,这给当前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

“素质,最关键的是思想政治素质”,河南职工医学院主要是由思想政治理论研究部的教师承担对学生的政治素养培育人物,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医学伦理学》、《形势与政策》四门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设置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宽松的教育环境,年轻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使得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交流时间最多,共同话题最多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个体,他们之间的交往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之上,摆脱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束缚,通过情感的认知和信息的传递,形成了“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高校辅导员通过“友师型”的角色扮演,参与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教育、专业知识素养的督促教育、心理健康行为的咨询矫正教育,成为其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故而,融洽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较好地开展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

2.2医学生观念的转变

笔者曾做过两份具有不同教育经历的医学生关于自身人文素养评价的调查问卷。第一份是对2011年河南省卫生厅举办的全省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培训班郑州、新郑、开封三地区352名培训学员关于自身人文素养评价的调查问卷。第二份是对本院2012级药学班和护理4大班225名学生关于自身人文素养评价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对自身人文素质的评价

从统计结果看,无论是具有工作经历的培训学员,还是在校大学生,对自身人素质现状都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满意率仅在4%左右。“为迎接21世纪,大学最大的使命就是重新强调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把失落的‘人’找回来”。医学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科,是促进人类健康、拯救人类生命的特殊职业,它占据着自然科学的前沿地带,面对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面对一个个弱势群体,医务人员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医术妙手回春,更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素质慰藉心灵。这就要求今天的医学生,“明天的医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力争成为兼备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高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1992年WHO卫生人力开发司教育处处长Boelen.C博士在《医学教育改革需采取全球行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观念,即保健的提供者(Care Provider)、决策者(Decision Maker)、健康教育者(Health Educator)、社区领导者(Community Leader)、服务管理着(Service Manager)。[3]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提出。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4]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作为医学生除了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底蕴,更应该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端正人文价值取向、开阔人生境界,这种转变应贯穿于医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首先在学校理论教育阶段,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反思以往的教育经验,绝大数医学院校实行的是“灌输式教育”,纯粹的理论式教育模式,以河南某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一年级为例,每周五个工作日,每日八个课时,除去周四下午学生班会,每周共三十六课时,其中政治理论课四课时,英语四课时,体育两课时,剩余二十二课时全为护理专业课,该专业到二年级,不再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二十六课时专业课,很明显“半人”教育的产物,严重阻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鉴于此,医学生在入学开始,就应改变中学阶段被动接受知识的理念,主动涉猎个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知识,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锻炼和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其次,在见习,实习过程过中尤为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见习期间所接触到的典型医疗病例,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维度进行人文层面的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最后,在作为职业医务人员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作为职业医生,我们不仅要具有精湛高超的医疗技术,更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望闻问切,知晓疾病根源;大医精诚,慰藉脆弱心灵;乐善好施,扶弱济贫。

21世纪需要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兼备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必须从理念上进行创新,在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并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融。

【参考文献】

[1]沈秀琴,杨同卫.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发挥教师主体作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3).

[2]王志杰,李振兴.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