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畜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市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坚持走“建设养畜、产业转型、稳定发展、持续增收”的路子。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于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确保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基本情况
2015年牧业年度,全市牲畜总头数达到2136.67万头只口,同比增长9.27%。其中牛存栏200.0万头只,羊存栏1715.12万只,生猪存栏195.86万口,同比分别增长0.47%、10.35%、4.54%。其中牧区牲畜总头数为593.14万头只口,较上年同期增长11%,占全市牲畜总头数的27.8%;农区1543.52万头只口,较上年同期增长8.6%,占全市牲畜总头数的72.2%。2014年全市牲畜出栏868.8万头(只),同比增长7.5%。牲畜出栏率44.4%,比上年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生猪出栏117.09万头,同比增长5.5%;牛出栏64.4万头,同比增长3.0%;羊出栏681.12万只,同比增长8.3%。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26.2万t,其中猪肉产量3.83万t;牛肉产量9.8万t;羊肉产量10.8万t。牛奶产量达到124.7万t,禽蛋产量达到4.15万t。
1.2饲养品种
我市肉牛养殖品种主要以西门塔尔和三河牛为主,以及少部分蒙古牛、安格斯和杂交牛;肉羊养殖品种主要以呼伦贝尔羊和呼伦贝尔细毛羊为主,以及少部分杜泊羊、德肉美、小尾寒羊和杂交羊;奶牛养殖品种主要以荷斯坦和三河牛为主。
1.3养殖区域分布
三河牛历经100多年培育历程,是多品种杂交和同种选育提高两个不同阶段形成的育成品种,是我国第一个完全知识产权,自主培育的乳肉兼用型优良品种,主要分布于我市岭西地区。岭东地区饲养的肉牛品种主要以西门塔尔牛为主。呼伦贝尔羊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培育成功的地方优良品种,主要分布于我市牧业四旗,海拉尔区、满洲里市和额尔古纳市也有部分存栏。呼伦贝尔细毛羊是根据我市岭东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市场需求,以呼伦贝尔羊为母本级进杂交改良培育成的细毛羊品种,主要分布于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和鄂伦春旗。我市奶牛养殖目前主要集中在扎兰屯、阿荣旗、牙克石、海拉尔、鄂温克、陈旗、和额尔古纳七个旗市区,奶牛存栏占全市奶牛存栏的84%。
1.4养殖方式
我市肉牛肉羊生产总体上以放牧加补饲的形式为主,但因养殖的生态环境条件和饲草料来源不同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在饲养管理上岭西牧业四旗是大群常年草原放牧,接羔时适当补草;岭东四旗市是小群体大规模田间地头、山坡水沟放牧,秋季留茬、冬春农副产品补饲的半放牧半舍饲。
1.5规模化发展情况
据农牧业局畜牧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年底,全市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户)达到850个,存栏奶牛17万头,占全市奶牛存栏总数的40%,同比增加10%;出栏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户)达到843个,出栏生猪37.6万头,占全市生猪出栏总数的63.1%;出栏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户)达到13465个,出栏肉羊432.4万只,占全市肉羊出栏的72%。
1.6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截止201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棚圈约12.4万座,面积达1724万m2,其中牧区共有各类棚圈19355座,面积达391万m2。牧区共有固定棚圈11023座,面积达156.2万m2。全市现有各类棚圈可满足约1400万个羊单位过冬需要,基本可以满足全市日历年度越冬牲畜需要。牧区四旗拥有各类应急饲草储备库80座,饲草储备能力达到8万t。按照《呼伦贝尔市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规划(2014-2016)》建设目标,我市将在牧区全面建成以旗级应急饲草储备为主导,牧户自主储备为主体,苏木乡镇和嘎查为补充的三级应急储草体系。年储备应急饲草达到10万t以上。牧区四旗建成60座以上应急饲草储备库,旗级至少1座2500t以上的应急饲草储备库,苏木乡镇1座1500t的应急饲草储备库。
1.7扶持政策
(1)国家和自治区良种补贴项目。我市享受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旗有5个,分别为新右旗、新左旗、陈旗、鄂温克旗和阿荣旗,其中阿荣旗从2014年开始实施此项目。国家良种补贴主要为种公羊补贴。2015年下拨我市国家良种补贴资金1415万元。自治区良种补贴项目主要有种公羊补贴、肉牛冻精补贴和良种肉牛基础母牛补贴三项。我市享受自治区“涉牧三项”补贴政策的旗市有7个,分别为新右旗、新左旗、陈旗、鄂温克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莫旗。肉牛冻精补贴由盟市统一招标采购,种公羊由项目旗市自行招标采购。2015年自治区下拨我市良种补贴资金1370万元。
(2)在生猪和奶牛规模养殖场建设方面,国家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达到标准的养殖场从养殖设施、粪污处理、相关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扶持规模分别为25万元和80万元。
(3)饲料基地建设方面,国家推出了“振兴奶业苜蓿行动”,按照集中连片的要求,以3000亩为一个项目申报单位,对种植苜蓿的奶牛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及饲草企业给予每亩600元,每个项目区180万元的资金扶持。自治区政府配套实施了苜蓿种子田和苜蓿饲料地项目,单个项目规模低于国家项目要求,每个项目区为1000亩集中连片。扶持资金分别是每亩1200元/亩、600元/亩。
(4)在奶牛人工改良方面,国家向奶牛养殖场(户)免费提供优质冻精,数量不限。
(5)自治区印发了《专项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实施方案》,计划每年安排资金6000万元,用于提高奶牛养殖的规模化水平,这个扶持方案出台后,对于奶牛养殖业提高规模养殖水平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6)市政府制定了《呼伦贝尔市肉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了《呼伦贝尔市肉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已经把大力发展肉产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畜牧业发展的重点。
(7)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呼伦贝尔市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规划(2014—2016年)》和《关于加快推进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从2014年起到2016年,市政府将连续三年每年各安排资金5000万元,专项用于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推进农区畜牧业工作,各旗市区也将按照市财政安排的资金规模进行相应配套。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
受饲料市场价格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影响,养殖业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2014年国家出台并实施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对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约束逐渐趋紧。
2.2市场和疫病影响突出
近年来,受国际乳制品价格不断下跌和乳制品进口数量急剧增加的影响,我市奶业生产出现严重“滑坡”。2014年受小反刍兽疫疫情影响,我市活畜市场流通受到一定限制,肉羊出栏价格一直低位徘徊。
2.3增产和增收难度加大
随着消费者对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逐年提高,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的压力逐年增大。受养殖成本、市场价格和疫病等多方因素影响,部分养殖户养殖效益明显下降,甚至亏损,农牧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3“十三五”期间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3.1加强基础设施改扩建,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
通过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中央预算内生猪奶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和畜禽健康养殖建设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提高全市各畜种规模化养殖水平。以“五化”为发展起点,支持全市养殖场(户)进行设施、管理、技术升级,提质增效,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
3.2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保障市场有效供给
贯彻落实《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和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牧发[2015]7号),充分发挥我市农牧结合的区域优势,加快肉牛、肉羊和奶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养殖效益,切实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
3.3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畜禽良种化
在全市建成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多畜种、多层次种畜禽繁育体系,肉牛、奶牛、肉羊、马、生猪等基本实现良种化。在保证畜牧品种适应性的基础上,围绕提高繁殖率和产出率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开发,努力建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畜牧良种繁育基地。
3.4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
草原是影响畜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新疆和静县为例,简要综述了其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旨在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
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
和静县位于新疆中部,天山中段南麓,周边与乌鲁木齐市、新源县等15个县市毗邻。和静县东西长435km,南北最宽达150km,行政区域面积39686km2。其中,山地36768km2,占比92.6%;平原2918km2,占比7.4%[1]。和静县是新疆地区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新疆最大的高山牧场—巴音布鲁克草原便坐落在这里。其草群构成主要以线叶蒿草、苔草、针茅、冰草等为主,平均生长高度为15~30cm,最高生长高度为42cm,牧草生长期为180d,植被覆盖率80%,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和静县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和静县的草原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就其整体而言,其发展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大部分地区仍然在沿袭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在促进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倾向于重经济发展、轻草原的生态保护性利用。因此,在草原畜牧业迅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经济与环保,草原与牲畜的问题和矛盾。
1)草原承载力过重,草原建设不足。草场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以自然放牧为主的粗放式管理的畜牧业,不能按照草场的生态承载能力来有序合理地控制牲畜的规模。目前和静县现有天然草场面积235.66hm2、可利用草场202.70万hm2,占草场总面积86%。和静县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170万头(只)左右,2015年末存栏107.23万头(只)。牲畜的大量增加远远超过了草原的的自然承载能力,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同时面对不断退化的草原环境,人们并没有秉承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及时以合理保护和有序开发的方式来建设草原,导致草原的自我恢复能力受损,最终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2)养殖模式落后,产业化程度低。和静县的畜牧产业的发展,也只是以放牧散养为主,没有开发出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新兴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同时受地理位置所限,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其畜产品也只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面向市场,没有建立起具有规模效益的畜产品加工产业,从而导致畜产品的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3)草原经营机制不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目前牲畜养殖以放牧散养为主,草原公共资源共享,大部分牧民为获得较大经济利益,大量增加牲畜数量,竞争性掠夺草原资源,导致草原资源日益枯竭,从而不利于现代化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对策
1)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饲草料来源问题一直是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针对目前草原生态环境日益破坏的现实,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据草原畜牧业的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地实行农牧结合、以农促牧的发展策略,合理调整农区的种植结构,并加强草料地的建设及替代饲草料的开发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畜牧业良性发展。要注重现有人工草料地的科学种植,加强高产饲草料基地建设,以保障牧业定居区草料供给。还可以加大对农区农作物秸秆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力度,大力发展饲草料加工业,以更大的比例替代饲草料。
2)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根据天然草地资源状况、草场基础设施建设和饲草料贮备等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做好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养殖模式的转变。对于承载能力强的天然草场,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可采用放牧+补饲的生产模式。对于一般的天然草场,可建议开展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舍饲养殖的模式,同时更加注重定居点基础设施和人工草料地的建设,以保证牧民的养殖经济效益,促进草原畜牧业的转型。
3)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程度。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倾力打造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优势,加强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兴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如巴音布鲁克羊和巴州牦牛等特色有机畜产品的开发利用。同时还应注重对畜产品企业品牌的培育、经营和打造,着力推进草原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升巴音布鲁克区域有机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竞争力和附加值,努力形成新型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4)改善草原经营机制,提高草地综合生产能力。要注重天然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而更加注重对草原的生态保护建设。全面推进草畜平衡,加快实施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天然草原围栏建设、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建设项目,不断提高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自我修复能力。做到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做到保在用前,先保后用。要加强对天然草地的监测,不断完善放牧制度,严控牲畜进出各季草场的时间,不能提前进入或逾期滞留草场;再者,还要重点关注对春秋季草场的保护利用,在春季牧草返青期严格执行禁牧和划区轮牧制度,以保证牧草的生长期和产草量。
5)注重技术应用与创新,提高牧区综合生产能力。要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方法,依靠新科技,提高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可通过培训来提高和指导牧民的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例如推广长草短喂、三贮一化等草料加工技术,以提高饲草的综合利用率和转化率。
作者:缺巴音才次克 巴音才次克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兽医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畜牧兽医站
1.1畜产品生产情况。据2014年度统计,鄂前旗年屠宰出售和自食的肉猪头数53078口、肉用牛17601头、肉用羊568872只。肉类总产量18445吨,同比增长1.96%,其中:猪肉4012吨,牛肉2783吨,羊肉11589吨。出售肉类产量16810吨,同比减少1.91%,其中:猪肉3611吨,牛肉2504吨,羊肉10545吨,禽类150吨。年奶产量8729吨,以当地供应为主。年产山羊毛518吨,绵羊毛1250吨,山羊绒240吨,牛皮11962张,绵羊皮31万张,山羊皮259839张;绒毛皮张主要销往宁夏灵武和河北地区。出栏育肥牛20000头,同比增长33.3%;出栏育肥羊220000只,同比增长10%。
1.2畜产品销售情况。鄂前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畜牧业旗,受饲养技术限制,牲畜总量小;受放牧传统影响,出栏季节集中;受加工落后影响,牲畜出栏主要还是以活畜交易为主。通过三段地、城川镇、布拉格社区及临近的陕西白泥井、柠条梁镇活畜交易市场销售,其中仅三段地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60万只羊,布拉格和城川活畜交易市场交易量为20万只羊左右。鄂前旗已经成为宁夏畜产品市场的主要原料供应基地,由于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畜产品价格整体低糜,羊肉价格较常年同期下滑10—20%左右,山羯羊肉26-28元/斤,山母羊肉18-20元/斤,绵竭羊肉18-20元/斤,绵母羊肉14-16元/斤;活畜价格较往年同期下滑30%左右。而畜产品经营成本基本与往年持平,且略有增长。
1.3畜产品加工情况。鄂前旗共有农牧业合作社209家,正常运作的部分合作社仅局限在蒙古族传统风干肉加工制作上,利用传统的风干肉加工技术和当地的气候优势,在冬季将牛羊肉进行分割、风干后主要是在旗内销售,少部分销往鄂尔多斯、呼和浩特等地区。鄂前旗目前仅有一家建于80年代的屠宰场运行,仅能提供简陋厂地,管理极差。鄂尔多斯市恒科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年屠宰加工30万只羊、10万头牛的肉食品加工基地处于试运营阶段,而蒙力、熹里和二道川供销合作社的屠宰加工企业,目前正处在建设阶段,短时期内还不能承担起畜产品加工流通作用。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能起到引领带动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实力弱,作用发挥不够,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品加工转化率极低、附加值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对农牧民增收后劲不强。
2.2现代经营理念推进力度缓慢,没有充分依靠鄂托克前旗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认证,使得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没有成为发展优势,没有解决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2.3相关企业、农牧业合作社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农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使得农牧民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掌握产品的销售信息,导致农牧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信息不对称、农畜产品进入市场难,运销环节多、成本高等问题。
2.4农牧业产业项目协调带动、引领示范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些有项目的户子,由于发展生产的能力、后劲不足,不能充分发挥项目的应有作用去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还有的户子通过项目,实现了现代农牧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但没有帮扶带动周边农牧民去发展生产。
3建议
3.1统筹谋划,注重分析预测。旗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结合鄂托克前旗现代农牧业发展现状,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现代农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绿色农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强化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农牧业;引导和支持农牧民走商品化发展模式,积极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牧业、旅游休闲农牧业、特色农牧业发展,有序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贸易等产业融合发展;
3.2不断培育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围绕肉羊、肉牛等主导产业,制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重点扶持自身能力强、诚信度高、带动能力好的农牧业企业,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托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转化增值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3.3积极培育名优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龙头企业品牌开发、名牌创建等给予政策倾斜,大力推进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培育更多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追溯体系,加强产品检测检验,切实保护好原产地品牌声誉;要充分依靠银川穆斯林清真食品原料输出地的市场区位优势,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形成上联市场、下联农牧民,集加工、采购、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一体的销售格局,积极打通鄂托克前旗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销往银川市场的渠道,不断促进产品效益最大化,切实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
关键词 城郊畜牧业;现状;亮点;制约因素;思路;对策;青海湟中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340-02
1 湟中县城郊畜牧业生产现状
湟中县总面积2 700 km2,有耕地5.65万hm2、林地2.81万hm2、草地9.65万hm2。辖10镇5乡、393个行政村、总人口50.25万人。2011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1.99亿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9.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894.27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占1 212元。全县猪、牛、羊、鸡存栏分别达到17.55万头、10.76万头、33.94万只和34.75万羽,出栏分别达到14.91万头、6.65万头、26.45万只和39.39万羽;肉、蛋、奶、毛产量分别达到25 792、2 440、65 922、487 t,同比增长17%、36%、18%和11%。
近年来,湟中县畜牧业依托三面环卫省会西宁的区位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把推进规模养殖作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以小南川奶牛养殖、康城川肉牛肉羊养殖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三大生态养殖示范园为主的青海湟中湟水源地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养殖园区内基地总量达到95个。2011年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 7亿元,比2010年增长0.121 7亿元、增长率为7.8%。目前园区内良种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和良种蛋鸡存栏总量分别达到0.5万头、2.3万头、1.9万只、4.2万头和10万羽,肉牛、肉羊、生猪、肉鸡出存栏总量分别达到1.8万头、0.8万只、4.9万头、12万羽。
2 工作中呈现的五大亮点
一是建基地。新建各类养殖基地15个,其中生猪养殖基地3个、奶牛养殖基地1个、肉牛肉羊养殖基地6个、家禽养殖基地2个、特种养殖基地3个,新建基地数量位于全市第一,全县养殖基地总量达到80个,处于全省领先。二是扩规模。对17个基地改造升级,基地畜禽出栏和存栏都比2010年显著增长,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 7亿元,比2010年增长0.121 7亿元、增长率为7.8%;良种奶牛存栏数量总量达到5 095头,出栏肉牛7 650头,肉羊8 200头,存栏良种蛋鸡5万羽。三是提标准。按照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标准,通过改造升级,2012年认定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3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12个,已建成基地中已认定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4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34个。四是促改良。2012年引进各类良种畜17 955头只;完成牛改1.8万头(其中冷配1.15头),绵改3.2万只,猪改1.6万头,推广良种雏鸡28万羽。五是抓补奖。按村进行联户承包,全面完成了各乡镇的基本情况统计、414个村实地构图和室内电子绘图、16个乡镇12.97万hm2基本草原划定和10万多户农户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录入等工作,现已通过省级验收[1]。
3 发展城郊畜牧业的制约因素
3.1 基础设施仍薄弱
由于长期的农牧业投入不足,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起步晚,覆盖面小。受客观条件限制,农机具配套率低,机械化物质装备较差。特别是长期以来,对农业区的草地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水土流失严重,饲草料产业发展滞后,草场得不到有效治理和充分利用。
3.2 经营方式仍粗放
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晚,传统的“一家一户”为主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农牧业结构调整缺乏重大农牧业项目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尚未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之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没有形成品牌。
3.3 农业人才仍匮乏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精英阶层的大量农业劳动者流失,素质老弱化,缺乏懂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农业人才,影响现代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型经营方式在农村的扩散。
3.4 支持资金仍不足
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县级财力有限,争取中央和省级建设项目较困难,整合县政府各部门的资金集中打造示范区的机制尚未形成,农民贷款难,企业流动资金紧缺,融资渠道窄,招商引资难度大。
4 发展城郊畜牧业的思路
重点创建奶牛、肉牛肉羊、生猪三大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并在空间布局中的“三带”区域内,高标准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4.1 奶牛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按照“完善功能、扩大规模、设施配套、提升档次”的建设原则,扩建现有的田家寨镇新村青海圣亚高原牧场、李家台村春源奶牛养殖场2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形成“一园双核”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园,建成全县奶牛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奶牛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奶牛规模化养殖技术孵化基地;④全县重要的奶牛生产及饲料种植基地;⑤龙头企业奶源供给基地;⑥奶牛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坚持以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全县的奶牛产业带和重点乡、村奶牛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品种改良,推广良种、良料和良法,推进青贮玉米等饲草料基地建设,率先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奶牛单产,增加牛奶总产。
核心区:以田家寨镇李家台和新村为核心区,按“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辐射带动田家寨周边其他村,并在上新庄镇、大才乡、多巴镇、拦隆口镇、鲁沙尔镇、西堡乡、汉东乡、上五庄镇和李家山乡9个乡镇中的20个重点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
4.2 肉牛肉羊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上五庄镇友爱村,高标准、高起点建设1处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园,细分功能分区,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肉牛肉羊繁育和育肥技术、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重要的肉牛肉羊生产基地;⑤龙头企业优质牛肉、羊肉原料供给基地;⑥肉牛肉羊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以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带和重点乡、村肉牛肉羊养殖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品种改良,推广良种、良料和良法,推进饲草料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养殖技术,增加牛肉羊肉总产。
核心区:以上五庄镇友爱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辐射带动大才乡、共和镇、上新庄镇、上五庄镇、拦隆口镇、田家寨镇、土门关乡、鲁沙尔镇、多巴镇、西堡镇、李家山镇等11个乡镇中的59个重点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肉牛肉羊养殖小区。
4.3 生猪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李家山镇崖头村,高标准建设1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园,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后,成为全县生猪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生猪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生猪高效繁育和育肥技术、全价饲料配方技术、机械自动化养殖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重要的生猪生产和猪肉供给基地;⑤生猪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建棚、提高档次”原则,着力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和生猪育肥效果,提高全省市场猪肉供给能力。
核心区:以李家山镇崖头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构建。
辐射区:在“三带”中的拦隆口、多巴、共和、李家山、西堡、上新庄、鲁沙尔镇、田家寨镇等8个乡镇的30个生猪重点养殖村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
5 对策
5.1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科学发展畜牧业,以保证农户的收入为主线,从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转变成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明确每个领导的发展目标任务,使领导参与到实际的监管监督中去,并对领导的工作结果进行考查与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其年终奖的考核项目之一,推进现代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快速发展。
5.2 打造示范园区
加强湟中县示范园区的建设,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重点推进小南川奶牛养殖区、西纳川肉牛肉羊养殖区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养殖区建设,提高园区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5]。
5.3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项目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支农资金,完善多方式、多渠道、多元化畜牧业投入机制体制。加大养殖场建设、病虫草害防治、畜禽良种工程等项目的建设。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投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5.4 推广现代科技
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培养一批懂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畜牧生产队伍。二是加强科技推广,大力推广科技新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建立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三是加强良种引进和繁育,提高养殖效益。引进良种畜,全面提升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通过推广现代科技,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6-8]。
5.5 强化防检监管
认真贯彻畜疫防治的“双轨”目标责任制,强化行政轨的工作力度,完善“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以及执法监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防止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为养殖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4,9-11]。
5.6 加强草原保护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促进绿色、生态、有机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和建设力度,积极争取草场建设和保护项目。三是扩大人工种草规模,努力推进草业产业化进程。四是积极开展种草养畜,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饲养方式,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1,12]。
6 参考文献
[1] 杨永奎.加快推进湟中县现代畜牧业进程的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42(2):50-51.
[2] 安维军.青海省湟中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十二五”发展规划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3):64-65.
[3] 王燕明.湟中县特色畜牧业发展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1,41(2):40.
[4] 李积花,王曙光.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3):57-59.
[5] 李启光,伊万娟.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 培育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J].青海草业,2005,14(2):39-41.
[6] 周明秀.玛沁县畜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青海草业,2004,13(3):54-56.
[7] 王慧.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80-381.
[8] 刘春鸽,孟繁锡.中国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6(11):18-21.
[9] 彭中山.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草业与畜牧,2007(5):58-60.
[10] 李启光,董伟.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青海草业,2008(1):51-54.
[关键词] 德江县 畜牧业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180-01
近年来,在政府各种政策的支持下,全县生态畜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我县生态畜牧业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趋势看,还存在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差,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
一、全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12年全县年末存栏猪22.6万头、牛8.7万头、山羊29.13万只、家禽58.4万羽;出栏肉猪23.81万头、肉牛2.7万头、肉羊25.55万只、家禽71.13万羽;肉类总产量2.97万吨,水产品产量0.3万吨,禽蛋产量0.42万吨,蜂产品产量115吨,畜牧渔业产值7.75亿元。
全县具有种畜禽经营许可证的种畜场7个,特种野猪养殖场2个,有羊改良点308个,猪改点172个,牛改点18个,村级兽医室116个。有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32个,畜牧养殖、加工企业12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个、地级龙头企业4个),有畜牧兽医技术员226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85人,初级职称140人)。
全县有天然草地58.1万亩,人工草地及改良草地41.8万亩,可放牧林地78.21万亩。
二、我县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问题
从全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我县生态畜牧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畜牧业生产效益不高,规模化程度低,畜产品总量小。全县规模养殖场数量少,规模不大,畜牧业90%以上产值来源于农村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其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科学饲养观念淡薄,传统的饲养方式根深帝固,畜牧兽医科技实用技术的普及率低,造成畜禽的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生长速度慢、产肉率低、饲料转化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饲草、饲料资源未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主要由于配套养畜资金缺乏导致草畜不配套,草地载畜量低,对已建的人工草地,天然草场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其次由于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为了保护林苗木,林业部门采取禁牧,使部分优质的天然草地、灌木丛草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三是动物疫病防治难度大。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畜禽流通、交易、引种频繁,造成畜禽的一些老病(如炭疽、猪瘟、W病)未除,而新病(猪蓝耳病、猪副红细胞体病)不断发生,给防疫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四是畜产品市场不稳定。由于畜产品市场不稳定,养殖户又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造成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市场价格不稳定,挫伤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五是畜牧经济合作组织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在生产上,虽然有一些养殖公司,也只能说是其自身发展较好,带动广大农户养殖并走致富之路的还为数不多;亿源畜产品加工厂也未实现满负荷生产,其他的牛肉干加厂、皮蛋加工厂规模不大。
六是资金投入不足,发展后劲不强。由于受本县经济条件的影响,加之养殖风险相对较大,广大农户自身缺乏资金投入,金融部门对养殖贷款的程序繁琐,以致发展生产缺乏资金支持。
七是对我县畜牧业发展缺乏长远的,科学而系统的规划。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我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一是要明确我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我县是一个山区贫困县,粮食单产低,饲料用粮生产不足,而草山草坡资源丰富,目前利用率还不高,开发潜力巨大。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优质牛、羊肉需求量大,市场价格高。因此,我县生态畜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应坚持在稳定发展生猪、家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牛、羊等节粮型草食家畜,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是搞好畜禽养殖区域规划,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体现区域经济和特色经济。生猪、家禽生产应以粮食、饲料作物生产水平较高的青龙镇、煎茶镇、枫香溪镇为重点,包括三个镇周边的钱家、龙泉、堰塘、合兴、复兴、潮砥、长堡七个乡镇为生猪、家禽产业区,建立优质肉猪、家禽产业带。牛、羊草食家畜的生产应以草山草坡资源丰富,海拔相对较高,耕地面积少,粮食、饲料作物生产水平低的泉口乡,楠杆乡、沙溪乡为重点,包括三个乡周边的高山、长丰、荆角、稳坪和乌江流域的桶井、共和七个乡镇为牛、羊产业区,建立优质肉牛、肉羊产业带。在青龙镇城郊可考虑奶牛饲养及家禽的规模养殖。
三是大力开展畜禽品种改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工作。引进一些优良畜禽品种与地方品种进行杂交,提高地方畜禽品种的生产能力,同时也要搞好地方优良品种的选育,切实保护好地方优良品种资源。在猪改方面,引进国外优良的大约克、杜洛克、长白等瘦肉型猪品种开展杂交改良,提高本地猪的瘦肉率。牛改方面继续推广应用冻精输配技术,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提高本地牛的生产能力,黄牛选用西门塔尔、宰地红、黑白花冻精,水牛选用摩拉冻精。山羊改良要搞好贵州白山羊的品种选育,提高本地山羊品种的体质,产羔率、存活率、出栏率。
四是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兽医防疫体系。完善动物疫病防治制度,转变防疫方式,把畜禽防疫从每年春、秋两防为主逐步转变为常年防疫,月月补针。切实加强兽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兽医人员的疫病防治水平。
四、继续抓好家禽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建设工作
按照“建小区、抓大户、带农户”的工作思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户素质,切实提高畜禽养殖小区、畜禽养殖大户的饲养管理水平,经营管理水平,疫病防治能力。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努力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
五、大力开展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工作
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投资的岩溶地区草地治理项目、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在我县实施的机遇,大力开展人工种草,草地改良,草地围栏封育,提高载畜量。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种植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紫花苜蓿,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种植红、白三叶草、高丹草、皇竹草、牛鞭草等优质牧草。
六、畜牧业的发展与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对蔬林草地、灌木丛草地和萆山草坡加以保护、利用和建设,摒弃传统的“养羊毁林”,草食家畜的发展是以牺牲草地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片面看法,要本着“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处理好养殖业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采取封幼林、用成林的方式处理林牧之间的矛盾。防止草地过牧,坚持季节放牧,划区轮牧,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方式,防止生态恶化,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七、大力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目前我县畜产品以活畜销售为主,受市场制约大。畜产品加工落后不但制约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不能为地方财政增加高附加值税收的畜产品。要使畜牧业走上市场化、商品化的健康发展轨道,就必须培育、壮大一批集产、加、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县生态畜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