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文第1篇

“同分异构体”和“同分异构现象”是源于化学学科的两个基本概念,是指分子式相同但原子排列顺序不同的一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间一丝微小的原子排列异位或功能团连接位置的变化,都会导致巨大的物理化学特性差异。通过对中西方大学文化起源、功能和发展历程的分析比对,我们可以认定中西方大学文化属于一对同分异构体。首先,中西方大学文化拥有相同的基本构成,即中西方大学文化都是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主要元素构成,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其次,中西方大学文化普遍具有理想性、包容性、浸润性、批判性、历史性、民族性、独特性、传承性等社会文化属性,也就是说中西方大学文化表现出了相同或类似的功能,故中西方大学文化同属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范畴。再次,造成中西方大学文化存在差异甚至冲突的原因,在于承担大学文化表达功能的“功能团”存在着“功能团位置异构”或“功能团类别异构”情况,这就造成了中西方大学文化间的同分异构现象。[3]

二、AHP的原理及研究步骤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也是一种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多准则研究方法。AHP方法具有简便、灵活的特点,可以将复杂的系统问题逐步分解为相互联系的多因素有序层次,从而实现对复杂问题的精确分析。运用AHP方法对复杂系统进行构成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步骤包括:第一,在对目标系统进行深入观察、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将复杂系统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和基本构成元素。第二,按照一定的原则,构造出可用于进行层次分析的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在该结构模型中,较为复杂的系统将被分解为目标层、中间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等多个不同层次,每层次结构由子结构元素予以支撑。第三,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通过对两两元素间的比较判断矩阵进行运算,得到彼此间相对重要性的权值,以此确定同一层次中相关元素的重要性排序。第四,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CI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值越小,表明判断矩阵越接近完全一致性;IR为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为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当CR<0.1时,可认定该层次单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反之则需要调整矩阵的元素值。如果通过一致性检验,则可得到本层次中的各个要素对上一层次子系统(要素)的相对权重。第五,对计算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和排序,依据结果进行科学分析。

三、大学文化结构AHP层次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1.AHP层次模型构建大学文化结构AHP层次模型将大学文化结构划分为主结构层(目标层)、亚结构层(中间层)和子结构层(功能团层)等三个结构层次。其中,大学文化亚结构层(中间层)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4个要素,大学文化子结构层(即大学文化“功能团”)包括了17个子要素(见图1)。

2.专家意见征询《大学文化基本结构与构成因素调查问卷》采用了1-9的标度法(见表1)。问卷调查涉及国内26所高校,涵盖了“985”高校、“211”高校、中央部委直属高校、行业特色高校和地方高校等不同类型的大学,受访的专家既有专门从事大学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也有一线从事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高校管理者,从而确保了调查结果的专业性、权威性。本次调查总计发放问卷28份,回收28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7份,有效率96.4%。

3.构造判断矩阵首先,通过构建大学文化主结构层(目标层)判断矩阵,对大学文化主结构层包含的各亚结构层(中间层)要素进行两两比对和权重分析,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获得的数据如表2所示。其次,分别构建大学文化四个亚结构层(中间层)的判断矩阵,依次对大学文化亚结构层中包含的各子结构层(“功能团”层)要素进行两两比对和权重分析,并逐一检验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获得的数据如表3至表6所示。最后,对全部计算所得数据进行整理、排序,得到了大学文化子结构层(大学文化“功能团”层)各要素的最终权重,如表7所示。

4.统计与分析对表2进行分析,在大学文化主结构层(目标层)中,依据权重进行排序的结果为:精神文化(0.4968)>制度文化(0.3260)>行为文化(0.1229)>物质文化(0.0543)。对表7进行分析,可见在大学文化子结构层(大学文化“功能团”)中,依据各要素权重进行排序,其结果是办学理念、大学章程、大学传统和大学治理堪称大学文化子结构层中的“四驾马车”;治学治教的风气与传统、大学精神则紧随其后,与“四驾马车”共同组成了大学文化子结构层的第一集团。礼仪典制、发展规划、高素质的师生与优秀校友、学校的历史与人文、形象识别系统、学校的学风、校风校训、特色学科、专业及课程等要素,构成了大学文化子结构层的第二集团。校园文化活动、教学与科研的保障设施、景观与器物、代表性人和事等可见性较高的要素,构成了大学文化子结构层的第三集团。统计和分析的结果回应了“为什么中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诘问。在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中国大学将精力和热情聚焦于一流硬件设施的建设,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大学文化子结构层中的“四驾马车”,无一不是远高于物质存在的精神财富,因而难以短期复制和速成。仅有不到百年发展历程的中国现代大学,无法拥有某些国外名校那样久远的办学历史和学校传统。所以,在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谨防急功近利和一哄而上,在追求内涵式发展的今天,大学文化建设更要讲求质量和效益。

四、推进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1.树立科学的中西方大学文化“异同”观中西方大学文化的同分异构现象是中西方大学文化内核一致性的辩证统一。构建同分异构理论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推动学术界将大学文化的研究重点从争论中西方大学文化“孰高孰低”,转移至“洗尽铅华”的新阶段,这就突破了以往过于纠缠于中西方大学文化“优劣之分”的思维局限。同分异构理论关注产生文化外在表现与导致文化差异性的内在原因,并主张通过分析和调整大学文化内在结构(大学文化“功能团”)进而达到改造大学文化外在表现的目的,从而解释、调和了中西方大学文化百余年来的分歧、冲突与“道器之争”,是中西方文化差异观在大学文化建设领域的新成果。因此,树立以中西方大学文化同分异构理论为基础的中西方大学文化“异同”观,既是对大学文化发展规律的尊重,也是科学鉴别和吸纳中西方大学文化发展进程中一切精华的理性选择。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大学文化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充分体现在大学文化对大学人的导向、约束、激励、规范、浸润、塑造、辐射作用,以及于“润物细无声”中形成思想和价值共识的过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文化的引领,是确保中国特色大学文化正确方向,顺应大学文化追求崇高性、先进性、理想性的根本保障。在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各高校要牢牢占据校园意识形态主阵地,掌握大学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整合到大学文化“功能团”之中,使中国特色大学文化遍地绽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花。

3.以中国特色大学文化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虽然中西方大学文化的内核是相同的,但是,中西方大学文化在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中,受本地区文明、文化、历史、地理、民族和基本国情等因素的制约,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以至于在中西方大学文化的交互、交融和交锋的过程中发生了剧烈的冲突,这正反映了中西方大学文化间存在典型的“同分”而“异构”现象。因此,以全新的视野对中西方大学文化“异构”现象和中国特色进行科学分析,不仅有利于在创建中国特色大学文化的过程中汲取西方大学文化建设发展中的有益经验,实现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洋为中用”、“取长补短”,而且也有益于提升我国高校对于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内涵的把握。各高校应着力提高大学文化建设的本土性、针对性、实效性,实现“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带动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建设,以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双向联动格局。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西方大学 校训 文化思潮

一、西方大学校训来源

由于受到较强宗教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影响,西方校训多出自《圣经》,并且多用拉丁文写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母体,《圣经》已成为西方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大学校训的文化作用是弘扬传统文化,以期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西方大学文化受基督教和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体现出宗教与科学的辩证统一。

此外,西方大学的创立大多数是在教会的主持下进行的,但这并不妨碍思想家们追求真理的道路。因此文化教育受宗教的影响,宗教下的大学教育具有时代性。然而,部分学校并不敢公开反对教会的统治形式,只能通过隐忍方式证明自己对真理的渴望,这一点在校训中得以体现。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训:Fiat Lux(英语:“Let There Be Light”,中文:“让知识绽放光芒”)。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校训:Numen Lumen.(英文:The divine within the universe,however manifested,is my light or God,our light.)牛津大学校训:Dominus illuminatio mea.(英文:the lord is my light.中文:上帝照耀我心。)由此可见,西方大学校训大多言简意赅、崇尚自由,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有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并且校训一旦确立,就会一直留在校园文化中,除非少数因为学校历史变迁,或者重大科学发现及思潮涌动引发的历史节点而做出改变。

二、校训的传承

从某种程度上,校训的延续反映的是一所大学文化的传承,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所变的是核心价值观外的浅层次文化,即本质没有变,变化的是的形式。成立于1209年的剑桥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大学,其校训是“从大学(母校)里,我们可以得到知识”(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拉丁文为: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该校训从1600年沿用至今;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校训“让知识绽放光芒”(Let there be Light,拉丁文为:Fiat lux),延续一百三十多年至今未变。

三、西方大学的发展受文化思潮的影响

1.起源――智者运动。

智慧一直为哲学家们关注,如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美德即智慧”;柏拉图提倡“最高的美德即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的最根本特性,“主智”、“求真”的理性主义与道德论思想相区别,对西方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是经久不衰的。英国人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写道:大学乃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维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这种“主知”思想为后来大学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早的大学“university”其本意就是将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切磋、开展研究。同时,美国文化体现出浓厚的“重神”宗教性思想,但是与科学求知精神在西方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因此,“真理、知识、科学”等词汇频繁地出现在西方大学的校训中。

2.萌芽――教会教育。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渗透了神学的性质”,即基督教学校几乎是这个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主要灌输宗教知识,同时进行初步的读、写、算知识教学。到中世纪晚期,教区学校发展较快成为当时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

3.发展――文艺复兴。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力量的逐渐壮大,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在自由研究和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西欧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意大利萨莱诺大学,其前身是一所学校。犹太人修士君士坦丁・阿弗利堪那斯(Constantius Africanus)在学校将希腊和阿拉伯人的医学名著翻译成拉丁文,吸引各国青年纷纷慕名而来,在此基础上建立西欧中世纪第一所大学。13世纪以后,各国学者和世俗封建主竞相建立大学。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显然不同。因此,中世纪大学不但是一种新的教育机构,而且代表一种新的思想。

4.――启蒙运动的影响,城市学校。

为了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机构――城市学校,它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它包含各种不同种类和规模的学校,如由手工业协会开办的行会学校,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基尔特学校等。与传统学校相比较,它本质上属于世俗性质,打破基督教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垄断。其次,在培养目标上,城市学校主要是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城市学校虽然主要是初等学校,但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性质。最后在教学内容上,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与商业、手工业劳动有关的各种知识的学习。有的城市学校,尤其是一些程度较低的学校,一般用本民族语进行教学,这与用拉丁语讲授的基督教学校完全不同。至15世纪,几乎西欧所有大城市都办起城市学校。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5.再发展――职能转变,服务职能的出现。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雷尔土地赠予法》,赋予美国高等教育一项新的职能---服务。由此成立的赠地学院一改美国传统学院的办学思想,更多地关心农业,实用知识和推广技术。担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范・海斯在1904年的就职演说中系统地阐述了大学服务于社会的目标和理念。他提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他必须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由此形成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按照这一思想,学校把大学教育与社区普及性教育结合起来,为此专门设立大学推广部并在各地建立地区推广教育中心。他认为大学不应该有任何边界,应当具有开放性,走出象牙塔,面对社会。大学应考虑社会需要,在与社会的经济互动中使区域经济发展收益,为社会提供服务,发挥其社会价值,他认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应具备的职能,即以大学的知识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应用为途径,以直接服务为方向,以其他两项职能为基础。

四、结语

西方大学校训是根据当时实际办学需要提出来的,因此,校训是某一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不可否认,西方大学的建立与当时宗教社会色彩盛行息息相关,每一次思想热潮都会带给这些大学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总是给知识青年以启迪,使他们更多关注自己和周遭的世界。因此,笔者认为,深入了解校训背后的文化思潮,对于研究西方大学的发展及现状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李承先,徐辉.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兼论道德论大学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5(6).

[2]高永晨.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价值诉求的特点[N].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4).

[3]赵俊芳.西方名校“活力”探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4]刘晓琼.校训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5]罗先凤.中外著名大学校训价值取向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2009(7).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梦;话语权;大学生;共青团;思想政治;主流文化

在文化信息全球化的利益驱使下,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物质至上的观念也正扭曲当代大学生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受到影响;同时,也冲击着当今大学生共青团的正确坚定中国梦主流文化方向的摇摆心态。

一、中西主流文化在大学生共青团价值观形成的差异性分析

对于主流文化认识,中西方主流文化在大学生共青团价值观形成的差异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文化与大学生共青团的个性发展密不可分,文化渗透在人类的每个方面,对大学生共青团的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共青团的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路径分析

在我国,大学生共青团价值观的主流文化的形成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表现在文化价值的主体化、价值文化目标化、价值文化转化实用化和价值文化评价。基于中国梦的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构建的新机制,形成大学生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的新路径。实现中国梦话语权主流文化和大学生共青团主流价值观构建有机契合,引导和构建符合社会发展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中国梦的主流文化因其文化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大学生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文化、前沿性文化。

(二)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价值观形成分析

大多数西方国家信奉基督教的影响,其对于文化形成有深厚的宗教色彩。对于西方的文化主流形成,对于人的价值观形成也或多或少的有着西方文化特有的本性。从西方主流文化来看,西方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这个说法,只有对于国民信仰教育,以形成西方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培养具有基督教信仰、爱国主义精神和西方国家的公民,而是文化集合性的文化体现,主要形成觉有基督教信仰的价值观。

(三)中西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相互借鉴分析

中西在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在文化差异上也有着本质不同。文化的发展目标也决定着各国支流文化则因其文化形式的多样、作用效果的复杂决定了其在社会中以一种附属性的文化而存在,处于被支配地位。其产生于文化的属,具有很强的文化共同性。中西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引发了民族传统与西方潮流、义与利、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

二、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大学生共青团坚持中国梦的主流文化的模糊认识

(一)大学生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文化价值观形成多元化的吸收能力不足

大学生共青团在主流文化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从抵制西方思想所带来的价值多元化、金钱化的非主流文化价值观入手,真正使大学生共青团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中不偏离。让大学生共青团的思想观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与中国梦形成的价值观养达到高度融合。在大学生共青团的面对主流文化形成的价值观的吸收能力增强,实现对大学生所具备的特质、个性及当代价值的重新考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无疑是有所裨益的。

(二)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抵制腐朽文化同化能力欠缺

随着我国经济地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开始呈现多样化态势,为腐朽文化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伴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多种文化交流,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渠道更加便利和快捷,随之而来的西方价值观念开始不断地渗透。而且对改革开放和社会多元化的出现,大学生共青团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对非主流文化侵袭,经常被金钱至上、个人至上的腐朽文化同化,造成大学生共青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标尺就会歪曲,甚至造成大学生共青团人格的扭曲。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梦主流文化话语权的理解偏差

中国梦是当前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将这一课题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大学生共青团在主流文化价值观教育引导,引导大学生共青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对于中国梦指导思想的不正确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对于大学生共青团的中国梦主流文化话语权提出了质疑,也对大学生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其方向的发展。在大学的德育教育讲求的是知行合一,通过文化实践,提高认识,从而自觉抵制各种西方腐朽思想、媚俗低俗文化现象,促进其对中国梦话语权正确的感知和理解。

三、引领大学生共青团主流文化中国梦话语权的思想政治的正确信仰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大学生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大学生共青团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主体,由于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袭,形成了大学生共青团对价值观的扭曲认识,造成了大学生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障碍。在大学生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框架内,弘扬传承主流文化思想精髓,用开放的眼光吸收、发挥出大学生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以主流文化为核心,对文化进行引领、传承与整合的文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文化功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推动主流文化发展。

(二)树立主流文化发展理念,把握适合大学生共青团主流文化的教育方向

大学生共青团价值观多元化的主流文化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树立主流文化的发展理念,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在大学生共青团价值观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在日益凸显。大学德育文化的主流方向定位教师角色,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的新方向,为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新定位做好新素材。改变以往对于文化直接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外,不进行批判借鉴的发挥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因此,大学生共青团发挥中国梦话语权的主流文化的引导主动性,实现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共青团的新方向。

(三)树立中国梦话语权的坚定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流文化方向

大学生共青团具有大学生的其他的优秀品质,如勇于创新自己、善于追求自己的目标、实现个性的完善。但是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负面影响。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深刻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流文化方向,对大学生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提供了正确道路。中国梦话语权的精神实质,主要加强在中国主流文化思想的渗透到大学生共青团中去,坚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结语

在大学生共青团价值观形成的过渡时期,中国梦话语权的主流文化的方向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由于中西主流文化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各国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各国的教育背景、培养方式的不同。中国梦引领着大学生共青团主流文化话语权的发展方向,实现大学生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海春.我国主流价值文化及其构建调查[M].人民出版社.2014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渗透 中学英语教学 方法

跨文化交际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这一交际过程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来自不同的文化环境,分别受到其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语言习惯、思维定势等语境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现实的发展已不允许英语教学忽视跨文化交际,而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的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课程总体目标共有五大方面,除了传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外,强调的就是文化意识。文化作为语言教学的核心,它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以期达到跨文化交际的要求。这就是说,要想把英语运用自如,不仅要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得了解和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否则小则闹出笑话,大则伤害友情,导致冲突和交流失败。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ton Bremmmbek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文化的教学,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该从高中英语教学的角度去渗透英语跨文化交际的有关知识,利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英语教学应使学生意识到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之间是具有文化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知识方面,而且在使用方面往往也大相径庭,所以我们不可单方面地把自己熟悉的母语语用知识想当然地运用于外语交流场合,以免导致交流不畅。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导游小姐带外宾游玩了一天,要返回宾馆。上车后,客人们兴致不减还站着谈笑讨论。这位小姐看到有位五六十岁的老太太还没坐着,就走过去说:“We have a very hard day,you’re so old and you must be very tired,please sit down.”这番话对中国老人来说足以使其感动不已,谁知这位外国老妇人却顿时面有愠色,冷冷地回敬道:“I don’t think I am old,I am strong enough.Please don’t worry about that.”在西方大多数国家,人们非常忌讳“老”字。“老”意味着体弱多病、风烛残年,是社会的包袱。如果那位导游小姐事先了解了这样一个文化背景就不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了。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应注意了解英美人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注意摒弃那种“汉语思维+英语形式”,不顾场合、时间、交际对象及其他文化因素的学习方式。

二、在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

(一)从教材入手,寻求文化信息。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现行教材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对英美国家的习俗、风情、世态等都作了较全面的介绍。例如“Festivals and Holidays”一单元中,就涉及Christmas/Easter/The Spring Festival等众多节日,并在Reading部分中着重介绍了Halloween(万圣节)的风俗习惯和庆贺方式,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和充满吸引力的异域节日文化;又如“Food and Drinks”这一单元,让学生在比较了中西方饮食差异的同时又了解了一些不同国度文化的餐桌礼仪。整套教材注重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又有机地穿插了传统的中国文化。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就必须从教材入手并对其进行“深加工”,涉猎中西文化各种领域的知识,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从语法教学中比较文化的差异。

教师在介绍某些句法结构时,应同时介绍其语意和交际功能。例如,东方人看了西方人的求职信,往往会觉得难以接受或觉得其人狂妄自大。其原因就在于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行为方式。西方人的求职信力求突出优势,同时又毫不讳言以前的不足,以此烘托出一种不断挑战自我的能力。他们比较善于逆向思维,用老板/经理的立场去看待该职位,所以他们的求职信一般都用虚拟语气,如,If I were...而东方人写求职信时,由于要礼貌先行,就必然会有很大的谦让成分,语言和思维结构里面没有虚拟语气。他们求职的时候往往着眼于自己能够胜任该职位,所以通常使用主动语气,如,I can/could do...

(三)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文化差异。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外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习惯和最新科技等文化背景知识,扫除因知识匮乏所带来的理解障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熟悉英语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开展研究性课程,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修养,除了利用教材和课堂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并吸收异国文化。首先,教师可以在平时多收集多运用有关英语文化的素材,如故事、图片、实物等,让学生在了解这些国家的人文环境的同时,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其次,教师也可以用更有效的手段如英文原声电影、电视节目、英文歌曲、多媒体等,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切的语言氛围,以此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民情习俗,了解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总之,教师应刻苦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不失时机而又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消除其在表达交际上的文化障碍。在课堂上,要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会英语国家的文化礼仪。在课余,也要多组织一些跨文化色彩浓厚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兴趣。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现代英语教师的确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国外外语教学,1995,(1).

[2]王振亚.实用英语语言文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赛珍珠;《大地》;跨文化传播方式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世界,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获得持久的发展与生命力,就必须面向世界,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对全球社会的变化保持强劲持久的适应能力。而此时,美国作家赛珍珠作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又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大地》被众多评论家认为是赛珍珠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因此也最能体现其跨文化传播思想与理念。笔者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总结出赛珍珠的跨文化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跨文化的叙事视角和有效的传播语言。

在《大地》这部小说中,赛珍珠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真实地再现皖北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活。因为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四十年,她本人也一直把中国称为她的“第二祖国”,她与中国的普通百姓共同生活,他们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与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中国人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而不是像大多数的西方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中国是一个神秘诡异的地方,西方人对中国要么盲目地崇拜,要么无端地轻视,他们不知道中国人其实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思维,正常人的生活。所以,赛珍珠笔下的王龙既不是完美的圣人,也不是邪恶的魔鬼,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有大地一般广阔胸怀的农民,但他也摆脱不了人性的弱点,“饱暖思欲”,富裕后的王龙嫌弃糟糠之妻——阿兰,纳妾寻欢,远离土地。赛珍珠的这种描写让西方读者感觉到王龙这个人物的真实,他好像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自古以来,农民一直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而王龙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其实代表的就是大多数的中国人。通过这种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赛珍珠让世界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改变了中国人在世界心目中的形象,正像在1938年瑞典皇家学院授予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型宴会上,主持人介绍说:“赛珍珠女士,你通过自己质地精良的文学著作,使西方世界对于人类一个伟大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重视。……由此,你赋予了我们西方人一种中国精神,使我们意识到那些弥足珍贵的思想感情,才把我们大家作为人类在这个地球上连接在一起。”由此可见,赛珍珠在改变中国人在世界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极大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在《大地》这部小说中,作者采用跨文化的叙事视角,也就是以主人公王龙的眼睛看这个世界,而王龙是一个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国农村的中国农民,他日夜心心念念的都是他的土地,土地是他的命根子和全部希望。小说中曾多次提到中国农村的自然风光和气候,都是以王龙的口吻在叙述。小说开篇“一阵柔和的微风从东方徐徐吹来,湿漉漉的。这是个好兆头。”(郭英剑p3)这里所描写的农村风光,完全是一个普通农民在关注天气对庄稼的影响,而不是西方文人眼中秀美的自然风光。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地方如此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在此不一一赘述。赛珍珠采用中国农民非常熟悉的观察角度来描绘自然,干净利落,但也非常明确地告诉读者,自然界的风雨对于作为农民的王龙来说意味着粮食的收成和全家人活下去的希望。赛珍珠站在王龙的视角看这个世界,除了让西方看到一个更真实的中国之外,也想为无声的中国说话,她从中国人角度观察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真实地再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写作手法,能让西方读者了解更真实的中国,体会别样的异国情调和中西的文化差异,这无疑有助于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

《大地》这部小说是以中国农村为题材的,描写的也是中国农民的故事,但赛珍珠的目的读者却是西方大众。因此,赛珍珠用英文创作这部小说。文学作品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传播是通过信息编码和译码来赋予意义的过程,编码必须以接受者能够理解为前提,否则信息难以传递。而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传播双方使用的是不同的编码本,这无疑会造成传播的障碍,进而造成文化的误读。根据罗杰斯的观点,“在跨文化传播中,要想使一个文化群体接受某个新观念和新事物,……需将新观念和新事物转化成该群体可以接受的语言、观念等进行传播”。(孙英春p164)

《大地》这部小说虽然描写的是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作者的目的却是是想向西方介绍中国,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小说的主线——恋土意识,则最能体现中国农民的传统价值观。用英文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得益于赛珍珠的双重文化身份,正因为她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接受的西方高等教育,才使她能够用英文驾轻就熟介绍中国文化。这种创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有益于中国文化的外传,比起中国文人的作品,赛珍珠的作品,西方人读起来更容易理解。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美国总统尼克松会在她的葬礼悼词中,称赞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人。”她搭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为双方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于殿利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赛珍珠《大地》,王逢振、马传禧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年

[3]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

[4]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