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卫生学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玄武岩板块
一、晚泥盆地、晚石炭世岩浆岩时代的确定
玄武岩为中上泥盆统大民山组之夹层,时代置于晚泥盆世;英云闪长岩侵入中上泥盆统大民山组,而下石炭统角高山组的砾岩中见有英云闪长岩之砾石,因此,时代置于晚泥盆世;石英闪长岩获得单颗粒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310.3±1.6Ma,黑云二长花岗岩获得单颗粒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303.5±1.4Ma;花岗闪长岩侵入上泥盆统大民山组,综上认为,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
二、晚古生代岩浆岩地球动力学环境的分析研究
(一)晚泥盆世玄武岩板块构造环境
玄武岩主要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含量(Wt)及有关参数见表1。在Rb-Y+Nb图(图略),样点落入火山弧区,采用Mullen的TiO2-10MnO-10P2O5图解(图略),玄武岩落入钙碱性岩区,Rb/Sr比值为0.05,K/Rb比值为333,显示为大陆钙碱性系列,与Mullen的图解一致,反映为板块边缘压应力环境下的岛弧或活动陆缘火山岩,TFeO/MgO=1.15<2.0,K2O/Na2O=0.55<0.6,两比值显示玄武岩具岛弧特征。稀土总量低,为41.58×10-6, LREE/HREE为1.41,δEu为1.11;综上认为玄武岩指示的板块构造环境为岛弧发育成熟-大陆边缘早期环境。
(二)、晚石炭世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构造环境
1.主要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含量(Wt)及有关参数见表2;SiΟ2含量=59.5%~73.6%, Al2Ο3含量=13.0%~16.5%,总体偏低, K2Ο+Na2Ο含量=5.4%~9.6%,K2Ο总体偏高;σ值变化为1.78~3.96<4,属于钙碱性系列,在SiΟ2(%)-Na2Ο+K2Ο(%)图解(图1)上样品点落入亚碱性岩区,在K2Ο(%)- SiΟ2(%)图解(图2)上样品投入高钾钙碱性系列区;A/NKC(分子比)值=0.79~1.07<1.1,NK/A(分子比)值=0.43~0.85<1.0,刚玉标准矿物分子含量小于1.24%,矿物组成为中性斜长石+普通角闪石+黑云母±榍石±褐帘石组合,副矿物组合为磁铁矿±榍石+锆石+磷灰石型,有钛铁矿,但磁铁矿>> 钛铁矿;总体属高钾偏铝的“I”型花岗岩。
2.稀土元素ΣREE含量中等,变化为106.1×10-6~203.2×10-6,LREE/HREE变化为7.4~10.2,二长花岗岩为岩浆演化晚期产物,δEu为0.49,岩浆演化早期岩石δEu为0.70~0.94>0.7,表明该岩石成因与板块有关;微量元素比值:Rb/Sr=0.10~1.20,K/Rb=205~318,显示为同熔型;岩石中暗色闪长质包体的产出意味着岩浆形成时有另一种岩浆源存在;综上认为岩浆来源为壳幔混源型。
3.在Rb-Y+Nb判断图解中(图3),样品点落入火山弧花岗岩区,在里特曼-戈蒂里图中(图4)样品投影点均落入造山带火山岩区(B区),说明岩石形成造山带(岛弧及活动大陆边缘)背景。
4.采用 Maniar和Piccoli(1989)的五组图解判别构造环境的方法,在FeΟ(T)/[FeO(T)+MgΟ]-SiΟ2二元图解、(Al2Ο3-Na2Ο-K2Ο)-FeΟ(T)-MgΟ三元图解、(Al2Ο3- Na2Ο-K2Ο)-[FeΟ(T)+MgΟ]-CaΟ三元图解(图5、6、7)中,样品在三组图中主要落入IAG+CAG+CCG区域内,结合它的岩石化学特征、矿物学特征及岩性,判定为大陆弧花岗岩类(CAG型),即指大洋板块俯冲在大陆板块之下在大陆上形成的岩浆弧岩石。
综上所述,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是地幔成分为主的混合源,是大陆弧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造山带背景,俯冲作用地球动力学环境,是大洋板块俯冲在大陆板块之下在大陆上形成的岩浆弧岩石。
【关键词】预防医学;职业病防治
引 言: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一、预防医学概述
预防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群,并划分为多个分支学科。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类组成,医学应用理论包括社会医学、环境医学以及生物医学,并结合微观以及宏观的方法,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发生规律以及有害健康的多项因素,从而决策预防措施及对策,实现提高生命质量、有利健康以及预防疾病的一门学科。根据预防医学的相关学科资料显示,其学科群有环境卫生学、少年与儿童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病与劳动卫生学、社会医学、毒理学、医学统计与卫生学、地方病学、性传播疾病学、媒介生物学、卫生检验学、流行病学、消毒学、寄生虫学、传染病学等学科。
二、我国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
(一)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 以上,是各种残废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据统计,我国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占全部死亡 的 70 %以上。估计目标高血压患者有8000 多万人,预计2014年将达1.5 亿人。癌症已成为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肺癌占第一位,脑血管病、心脏病的死亡率达 100/10 万左右,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危害将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二) 职业病的长期存在,危害严重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病迅速上升。慢性职业病中毒以铅、苯、二硝基甲苯、汞、锰等为主;急性职业病中毒以有机磷、氯气、硫化氢等为主。此外,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农药中毒达10 万例。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职业病也必将随之增加,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还将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病。
(三) 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趋势、相关资料表明,门诊病人中半数属于心身病,我国大城市约占1/3。心身病是指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此外,酒精和其他药物依赖也在急剧上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安定。
三、 当前我国在职业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职业病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乡镇企业、个体经济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漠视职业病防治;有些用人单位负责人既不参加《职业病防治法》的培训,也不派人参加培训,采取不学习、不接触、不执行的“三不政策”,使《职业病防治法》难以执行。
(二)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通过培训加以提高
目前在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是职业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检测设备陈旧,装备落后;文化素质偏低,责任性差,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以致对于有些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难以掌握,工作中常常出现管理滞后的现象。
(三)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估工作不够完善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估报告,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同意,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而有较多项目建设单位尚未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预评估报告就开工建设,以使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措施得不到落实,给职业病防治造成了隐患。同时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未按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验收而擅自投入生产或使用,以使建设项目成为监管盲区。
四、 预防医学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群体医学方法。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一) 预防医学的特点
(1)价值导向的超前性
(2)服务对象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
(3)研究方法的独特性
(4)工作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
(5)工作效率的紧迫性和时效性
(6)工作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7)工作效果评价的滞后性和效益影响的深远性。
(二)预防医学对职业病防治的作用
(1)健康认识
完善的保健与预防疾病之道。我们每天经由阳光、空气、水及食物获得所需的营养素和氧气,却也不知不觉累积了许多的毒素于体内。再加上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等,如不被排出而留在体内时,会妨碍消化、血液酸化,引起细胞及多种器官的疾病。毒素累积而附著在肠壁皱折中成为所谓的“宿便”无法排出体外,导致细胞缺氧,并刺激五脏造成体内生化的紊乱,所以说毒素乃万病之源,非排除不可。
(2)树立健康观
健康和疾病是医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无病即健康”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它仅以躯体生理功能正常作健康的指标,未涉及心理和社会方面,因而是片面的和消极的。1948年WHO成立时在章程序言中指出“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WHO的健康定义一致,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概念,即“三维”健康观,健康的内涵由生物学健康向心理学、社会学领域拓展,这对现代的职业病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培养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医学人才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框架建立起来的,具有该模式的内在缺陷,目前全国大多数医科院仍以招收、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主,毕业生“医疗第一”的思想根深蒂固。世界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具有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在专业方面除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五、结束语
总之,医学模式的转变使预防医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预防医学正在向社会预防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工业化程度加深,也从另一个层面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精神和心理问题,都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国家政策的支持。从而把职业病防治工作做好,把职业病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1信息量大、知识新,利于引导学生思考讲座式教学与传统的普通课堂教学相比,形式上更近于学术报告,教师常结合自身研究系统地介绍某一问题的历史、现状、前沿和发展趋势等,内容上远超出教材范围,引入大量最新信息和最新的知识。特别是对现存问题的分析,新进展、新趋势的介绍,让医学生感觉一下就被带到领域前沿,加上学术报告式的互动给学生带来一种教师将医学生认可为“同行”的心理暗示下,思维束缚得到解放,敢于思考和发表见解。尽管基础知识的限制使多数讨论、见解不成熟甚至不一定正确,但教师鼓励、赞赏的态度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同时,远比掌握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和训练,大胆假设的科学精神得到保护,对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创新有明显效果。事实上,讲座式教学方式受到医学生的普遍欢迎。
1.2知识结构相对独立,介绍相对完整,医学生印象深刻专题讲座或系列讲座形式实施教学时,对相关教材内容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框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环环紧扣,逻辑性非常强。从某一问题的起源、意义、既往取得的结果、尚未解决的问题、目前正进行的研究、最新的前沿进展、对发展趋势的分析等,如画卷一般徐徐展开,呈现出被证明是一种最容易理解和最便于记忆的线性逻辑关系轴。这种教学方式比之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下对概念进行定义,对特点、原理、重点按部就班地逐一强调的方式,把医学生从具体的、零散的枯燥记忆、课堂笔记等活动中解放出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俯瞰整体。对教学内容的印象非常深刻,理解的层次也加深。
1.3容易与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等教学方法结合,课堂教学效果好讲座式教学的高度逻辑性和围绕某个具体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发散的特点使讲授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能抓住医学生注意力,而且便于与PBL、CBL等其他教学方法结合。比如,在对环境类激素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进行讲座式教学时,可用“塑化剂风波”作为CBL教学的基本素材,将“塑化剂以及其他环境类激素物质带来了哪些健康问题”作为PBL教学的中心问题。讲座中除宏观情况、历史渊源、目前进展等多角度介绍外,还包含紧密结合实际的案例解析、问题讨论等,内容非常丰富,医学生有很强的现实感、临场感。在教师引导下,教学互动自然而积极,学习过程得到逻辑性、故事性、新闻性、独立思考后的讨论辩论等多重刺激和帮助,理解和记忆也变得更为容易和深刻,获得较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1.4充分发挥名师名家的作用讲座式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也比教材有较大扩展,一般都会安排对相关内容非常熟悉的高水平专家来教学,并常有机会安排国内外本领域的校外知名学者来开设讲座。在本科阶段就能与国内外一流学者直接交流,对医学生是一种极好的激励。除了教师源于精深的专业素养带来的精湛讲解和教学外,他们的思维方式、治学态度、对科学问题的思考乃至言行举止和学者风范,都会对医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出名师名家的作用,使医学生获得超出知识本身之外的诸多收获。
2讲座式教学在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弊端
尽管讲座式教学有其优势,但从我国医学本科的课程设置情况和教学组织方式现状出发,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弊端。
2.1教学前后需要阅读相关资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负担讲座式教学信息量大、知识新是优势,但本科医学生往往还处于“知识空白”阶段,需要在教学前按照教师布置或教学后结合学习体会有目的地阅读相关资料,补充课堂上未能顾及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发挥这一优势。但这在一定程度进一步增加了医学生的学习负担,客观上也限制了讲座式教学方法的使用。
2.2教材参考价值减弱,不易全面覆盖知识点讲座式教学的另一特点是小范围内的知识体系相对独立和完整,扩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较大范围地突破了教材的既定内容,使教材的参考价值减弱。在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相关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增加的同时,教材知识点可能无暇全部覆盖。在采用讲座式教学方法实施的教学内容较多的情况下,少数自学能力较差的医学生会受到较大影响。
2.3课堂教学效果不易控制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无必然联系,课堂教学和学术讲座在听众、对象、内容、演讲技巧、交流形式等方面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邀请一些校外高水平学者来举行讲座和教学时,不便就教学细节作过多要求,有些人不是教师,可能缺乏教学经验,或对具体教学要求和医学生的情况不了解。这些临时性的“客座”教师对课堂氛围的调动、与医学生互动交流、重点难点的把握等可能程度不一,产生课堂教学效果不易控制的“风险”。
2.4教学内容容易偏深,教学准备要求更高医学是复杂而精密的学科。对某一个问题的了解,常需要涉及多个学科、多门课程的基础知识。讲座式教学的优势在于从不同角度的全面讲解,但无法像传统教学一样对涉及的概念、名词、基本现象等逐一阐释。教学中包含大量新知识和新进展的同时,对本科阶段的医学生而言,稍不注意就会显得内容偏深,对教师的教学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