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食品卫生学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食品;安全;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543-03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Survey on Food Safety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Shijiazhuang/TIAN Su*,ZHAO Li-juan,SUN Lei, et al. * Department of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KAP) about food safety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Shijiazhuang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food safety education.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bout food safety KAP was conducted among 475 students and the other outside eating practic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306 students by random.Results Knowledge about food safety was lower, with an average knowledge score of 7.25±1.07 (the total was 10).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correct answer (99.8%) was the question of "Which material was mixed into infant milk powder by Sanlu Group", while the awareness rate on unpolluted foods or organic foods was the lowest (4.0%). About 94.3% students paid attention to food safety. Most students (86.5%) considered that outside eating practice could affect health, but 39.9% of students still ate outside everyday. TV, Internet, newspaper and magazines were the main 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food safety.Conclus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have higher knowledge and attitude about food safety, but some knowledge remains fair to poor.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food safety educations among young people which help them to obtain more food safety knowledge and to cultivate health practices.
【Key words】 Food;Safety;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食品安全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学校应是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2],因为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是预防食源性疾病行之有效的措施。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在校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和在外就餐现状,为更好地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和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首先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将石家庄市符合条件的院校进行编号,共抽取3所院校(医大、师大、体院)。学校确定后,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3所院校中将不同专业的每一大班编号(包括研究生一年级班级),共抽取4个大班作为调查单位,所有学生均参加调查。食品安全知信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84份,收回完整有效应答问卷475份(问卷中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栏缺少任何1项或其他问题中有1项及以上未作答的,视为无效问卷),回收率为98.6%。其中医学类本科生306名,师范类研究生81名,非医学类本科生88名;男生199名,女生276名。在外就餐调查共发放问卷309份,收回完整有效应答问卷306份,回收率为99.0%。
1.2 方法 问卷1根据健康教育KAP模型[3]自行设计,经反复修改、预试验后形成,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等问题。其中知识题10题,调查对象答对1题计1分、答错1题不计分,满分10分;态度题10题,其中设有6个封闭型选择题,选项为“这样认为”、“有时这样认为”、“不这样认为”、“不关心”、“不知道”5个等级,按1~5计分。行为题共9题,不计分。问卷2为在外就餐情况调查,涉及在外就餐的频率、理由、地点以及是否考虑在外就餐对健康有影响等问题。
1.3 资料处理 全部原始数据录入EpiData 3.0和 Excel 2007,由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情况 475份有效问卷的平均得分为(7.25±1.07)分,医学类本科生、师范类研究生、非医学类本科生的平均得分分别为(7.25 ±1.00)分、(7.33±1.30)分、(7.17±1.11)分,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三鹿奶粉中危害健康的物质”正答率最高,为99.8%。而“有机食品比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更安全”正答率最低,仅为4.0%,且3所高校大学生本题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1。
2.2 食品安全态度
2.2.1 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和担心情况 94.3%的大学生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造假食品(42.0%),其次为蔬菜中农药高残留(24.9%),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位居第3(12.2%)。
90.5%的大学生担心日常饮食的安全,其中对于肉蛋奶类最为担心(40.2%),其次为粮油类(14.2%)和蔬菜水果类(13.3%)。
2.2.2 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态度 有99.0%的大学生认为或有时认为食品质量会对健康造成影响;而且3所大学在校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态度不全相同,医学生中持正向态度者高于非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不同性别学生比较结果见表3。
2.3 食品安全行为
2.3.1 对于无公害食品的购买行为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79.2%)选择价格合理才会买无公害食品, 有14.1%的大学生表示即使价格高也买,还有4.6%的学生表示对此不关心。3所大学的大学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2 对于过了保质期食品的处理行为 只有37.9%的大学生能非常及时地处理掉超过保质期的食品,51.4%的学生选择的是基本会及时处理,还有1.3%几乎不处理。在没有及时处理过期食品的大学生中,有52.9%选择闻味后确定是否继续食用。
2.4 大学生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 被调查者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来源主要为电视和收音机(21.5%)、网络(18.9%)、报纸和杂志(17.0%)。
2.5 大学生在外就餐的频次与原因 在被调查的306名大学生中,86.5%的大学生会考虑到经常在外就餐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其中认为卫生状况是主要影响因素的占85.5%。有39.9%的大学生几乎每天会在外就餐,几乎不在外就餐的仅占8.8%,且男、女生在外就餐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4。在外就餐原因见表5。大学生在选择在外就餐的地点时,依次考虑的是口味、清洁卫生、价格。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尤其是近期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更加引起了人们对饮食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
3.1 食品安全问题的知晓率较低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食品安全问题得到大学生的高度重视,而且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态度也较为积极,但是对一些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特别是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安全性和食品添加剂等知识方面有欠缺,这使他们对相关问题不能持有较为正确的态度。例如,对于安全性较高的无公害食品,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仅有不足20%的大学生表示即使价格高也买,且有近50%的大学生未能意识到食品颜色对食品安全会有影响。可见,大学生的食品安全认知情况还有待完善和加强。
3.2 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但其态度和行为与知识不相匹配 本调查结果显示,“拿食物前要洗手”、“擦桌布是可以传播疾病的”、“牛奶变酸不是酸牛奶”的正确率较高,这说明大学生对于微生物对食品安全性的潜在危害已有较正确的认知,但是他们对与此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诸如“鱼、肉等生鲜食品应装入食品袋或容器放入冰箱”和“生熟食品应分别使用刀和案板”的正确态度[4]却较低;而对于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仅有37.9%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常及时地处理。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具备了很高的知识知晓率,但是生活中他们在态度和行为上仍然延用着传统的食品卫生习惯,在知识的获得和运用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3 在外就餐是大学生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 根据2000年美国FDA揭示食源性疾病风险因素的报告,餐馆和食品零售业的卫生问题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5]。
虽然近90%的大学生知道经常在外就餐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但是仍有约40%的人几乎每天在外就餐。大学生在选择在外就餐的地点时,依次考虑的是口味、清洁卫生、价格,虽然他们对清洁卫生有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口味和价格仍然是他们的主要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他们对食品卫生的要求。另外,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外就餐的理由主要为错过食堂供饭时间和改善伙食,所以,学校食堂延长供饭时间和改善饭菜质量是避免学生在外就餐过频的有效举措。
3.4 应加强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本调查结果显示,在食品安全知识部分,师范类研究生、医学类本科生和非医学类本科生的平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结果与梁洁等[6]的结论不一致,这主要是由于本次调查的医学类本科生为低年级学生,还没有涉及预防医学中食品卫生知识。解瑞宁等[7]的研究指出,医学院校高年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得分高于低年级学生,缘于高年级医学生学习知识面广[8],同时已经接触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这门学科,对食品安全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这也提示在对非医学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同时,还应加强对医学院校低年级学生的宣教工作。
医学院校学生的食品安全态度优于非医学院校学生的研究结果提示,医学知识的教育对持有正确的食品安全态度有积极作用[9];“三鹿奶粉中危害健康物质”一题的正确率接近100%,这与电视和收音机、网络、报纸和杂志等多途径的大力宣传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食品安全宣传和食品安全教育的有效结合[10],对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和转变态度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鉴于此观点,笔者建议应多开展高校校内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和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对目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地、持续地健康教育工作。
4 参考文献
[1] WHO. WHO global strategy for food safety:safer food for better health.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5-7.
[2] HAAPALA I,PROBART C. Food safety knowledge,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J Nutr Educ Behav, 2004,36(2): 71-76.
[3] BOOKMAN D.健康教育的KAP模式及设计.华西预防医学,1990,8(1):50.
[4] WHO. Five keys to Safer Food. Switerland: the WHO department of food safety, zoonosese and foodborne diseases, 2006: 12-15.
[5] CATHERINE EW. Keep food safe to eat: healthful food must be safe as well as nutritious. J Nutr,2001,131(2): 502S-509S.
[6] 梁洁,向志锐,刘燕文,等. 广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3): 218-219.
[7] 解瑞宁,李永华,李英娥,等. 医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中国校医, 2007, 21 (1) : 33-34.
[8] 刘晓雁,毛代武,吴爱莲. 某艺术中专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 实用预防医学,2004 ,11(1): 48-50.
[9] UNKLESBAY N, SNEED J, TOMA R.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practices, and knowledge of food safety. J Food Protec,1998,61(9):1175-1180.
【关键词】 院校,医学;计算机终端;视疲劳
【中图分类号】R 778 R 16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10-1271-03
随着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视频终端(VDT)已经渗透到越来越多人的家庭和工作中,与此伴随的一些症状也不断出现,如头痛、腰酸、颈部酸痛、眼痛、眼胀、视物模糊等,人们将这些与频繁使用VDT有关的症状统称为VDT综合征。目前因长时间接触VDT而引起视疲劳的患者与日俱增,且有年轻化趋势。在高校学生中,各种视频终端不仅改变着以往的学习阅读习惯,与此伴随的视疲劳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视疲劳不但影响使用者的视觉功能和生活质量,而且也影响其身心健康,在视觉检查时又往往难以发现明显的体征。本文旨在了解维吾尔族大学生中视频终端视疲劳的流行状态及临床特点,为制定相关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在新疆医科大学随机抽取临床医学、药学、口腔、麻醉4个专业,整群抽取4个专业所有非毕业民族班学生共计896名,剔除非维吾尔族学生171名和眼球病变学生15名,剩余总人数710名,其中男生326名,女生384名;年龄19~25岁之间。均为使用视频终端2a或2a以上者。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视力及戴镜情况、用眼卫生习惯、配镜情况、每日使用视频终端的时间、操作视频终端的习惯、有无视疲劳症状。通过问卷调查,由被试对视疲劳症状进行评分,0分为无症状;1~4分为轻度,即用眼后出现酸、胀等眼部症状,休息后很快恢复,对学习和工作无明显影响;5~8分为中度,即有明显的眼部症状,且经常出现,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必须用药缓解;9~10分为重度,即除有明显的眼部症状和视作业不能持久外,尚有记忆减退、失眠等全身不适,用药后不缓解。要求学生如实认真回答。由调查人员指导调查对象完成调查问卷并当场收回问卷。问卷全部回收后进行检查整理,剔除无效问卷。进行统计的问卷数为6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31%。
1.2.2 眼部检查由同一名眼科医师进行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测裸眼远视力和近视力、戴镜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底镜检查、角膜映光以及遮盖检查眼位等,排除眼球的器质性病变及有影响屈光状态的眼部疾病。如有眼外伤或眼部手术史均不纳入调查对象。由1名专业验光师采用复方托品酰胺散瞳行视网膜检影法,完成眼屈光状态的检查,并记录结果。检查散瞳验光度数与学生配戴的眼镜度数是否吻合。
1.3 质量控制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完成资料收集,采用统一指导用语解释调查表中的各项内容,确保大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填写。及时审核回收量表,对漏项及时补齐,并随机抽取5%调查表复查其准确率,资料及时整理、录入后反复核对,以确保准确性。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EpiData 3.0数据库对资料数据进行录入,运用SPSS 16.0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的统计处理,百分率的比较用X2检验。
2 结果
2.1 视频终端视疲劳患病情况698名调查对象中,发生视疲劳389名,总体视疲劳发生率为55.73%。其中轻度视疲劳发生率为31.85%,中度为20.42%,重度为3.46%。所调查学生中双眼视力在正常范围者392例(56.24%)(远视力≥1.0),单眼或双眼视力低于正常范围者306例(43.76%)。男生视疲劳患病率为45.22%(142/314),女生为64.32%(247/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疲劳正视者109例,占28.02%;远视者152例,占39.08%;散光者36例,占9.25%;近视者92例,占23.65%。
2.2 视疲劳有关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1可见,长时间使用视频终端者夜疲劳发生率较高,眼位异常、不良的视频终端使用习惯等可加剧视疲劳的症状。
3 讨论
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视力疲劳和视力下降比例处于较高水平。大学生自主支配时间明显增多,学习方式多样化,大多数学生自配计算机等视频工具,并将大量时间用于视频操作,导致视力下降或视力疲劳;其次,由于大学生活方式多样化,晚间睡眠时间不规律和明显缩短,也对大学生视力构成危害[5]。
近距离工作是引发视疲劳的重要因素,最典型的是手机、计算机等视频终端的使用。Murata等研究发现,VDT操作者视觉疲劳症状明显高于一般近距离阅读者。Aakre等对长期荧光屏暴露人群视疲劳及全身症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视疲劳的检出率达70.0%,远高于全身症状的发生率。长时间注视VDT必然会引起眼的调节出现紧张,眼紧张持续一定时间及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不能满足进行正常视作业的需要,或眼紧张达到极限不能再坚持时,这种代偿可能会突然中断,眼紧张转变为松弛,以致出现视力模糊等相关的眼症状。本研究也发现,连续2h视频终端阅读就会出现眼部不适症状,随着使用视频终端的时间延长,眼部不适症状加重。
预防与卫生学论文2000字(一):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设想论文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之一,特别在营养相关性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和创造能力,是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关键。结合我们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新莉,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营养与慢性病。(江苏苏州21512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1-0050-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应用性及实践性[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营养不良以及营养相关性慢性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新的食品污染物层出不穷,致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密切结合,培养应对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目前的教学实际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提高授课教师专业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密切关注课程的研究前沿,及时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程的讲授与当前的研究热点、大众关心的焦点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明确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了避免枯燥、无味的纯理论式教学,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实践,以及科研过程中与课程有关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潜意识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1.采取专题授课的形式整合教学内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授课教材内容包括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两部分,但是,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的角度看,教材的编排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如在营养学部分的第三章,主要讲授不同种类食物营养价值,以及加工、烹调和食物储存对营养价值的影响,而在食品卫生学部分第十章又会涉及不同种类食物的卫生问题及管理,但是从食物这个主题出发,把相关的内容分开感觉知识结构不完整。因此我们可以以专题授课的形式,将相同和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将教材中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与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专题,以各类食品为主角,从食物的营养成分到加工储存卫生管理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介绍第四章公共营养中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基础知识,结合不同特殊人群的生理结构特点,对特殊人群(孕妇、乳母、青少年、老年人)的膳食原则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将所学理论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色彩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还可以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物道具的灵活使用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借助这些教学辅助手段,配合我们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如介绍鲜奶的卫生学评价,先让学生对我们课堂准备的掺假奶、变质奶及鲜奶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对鲜奶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进行评价[2],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可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食品卫生质量的评价。讲授第九章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时,教师可预先准备好食品添加剂,在课堂上进行勾兑合成果汁;有时我们也会给学生分发各种不同种类的小零食,让学生根据食物的标签,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以此为切入点,探讨食品添加剂的意义、使用要求等。
(2)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知识抽象,在我们讲授该专业课的时候,学生对之前学过的基础内容基本都完全忘记;另一个方面,这个时间段,学生也已经学习完了临床相关的各类疾病的病因及生理特点,因此,在介绍临床营养这一章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临床常见病,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以营养与糖尿病为例,教师提前告知学生要准备的内容,教学难点是营养与糖尿病的关系,教学目标为糖尿病的膳食防治原则,根据我们准备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临床知识,提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病因等,并熟悉糖尿病病人食谱编制的原则和过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的讨论出现偏倚时,老师要及时提醒;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要细致,以便及时纠正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错误。
3.加强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筛选、优化实验项目,改变实验的开展形式。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开设的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居多,针对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的现状,我们每年都会更新实验内容,增加一些实验性强、与当前研究热点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目前,我们的实验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传统经典的实验,如凯氏定氮法、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以及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的设计和分析、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为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我们增加了HACCP的内容,而且,将此实验项目安排在食品企业,由企业结合生成现场,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理论内容以及危害关键控制点的设置、控制,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该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传统的实验过程通常是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实验操作来进行实验,学生只是被动的模仿,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实施方法,通常学生讨论后,选定调查对象,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最后进行结论分析,通过这个过程的锻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组织、团队合作的能力。
(2)增加开放性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掌握,满足学生课余时间从事科学实验的需求,教研室将开放实验课项目、时间、带教教师告知学生,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可以以此课题为依托,申请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提高其科研能力[3]。
三、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合理化
课程传统的考核形式是期末考试成绩,有时会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只是体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可以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成绩、平时成绩(课堂出勤、上课回答问题等)、实验成绩,这种评价方法相对比较全面、合理。为了避免理论考试出题的偏倚,可以建立试题库,并对题库的题目进行年度的更新;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课的表现,带教老师会在每次实验课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考核,并记录分数;实验结束后的实验报告书写、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過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理等也是实验成绩的一部分。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需要我们及时地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新的教学手段、方法的出现和应用,也对我们专业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生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预防与卫生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习重视不够,且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这与其课程设计不恰当、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兴趣有着密切关系,本文结合多年的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经验,谈谈其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体会。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and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思考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和主干课程,是预防医学专业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研究饮食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作用机制以及据此提出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政策和法规等[1]。因此,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性、高素质的应用型优秀人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改革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
一、《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面临着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新挑战。首先,来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一些与营养相关的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发病率快速上升,对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国民合理营养的健康教育问题日益显现,医务工作者所担负的合理营养的健康教育任务日益加重。再者,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食品加工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及应用,食品污染物检测的复杂化使得食品卫生突发事件以及食品安全新问题频频发生。其次, 我国原有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体系已经明显滞后于我国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发展的现实状况,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涌现, 如何科学地选择适应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合理选择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柱和基础[2]。根据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社会需要以及自身实际情况,我们选择孙长颢主编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6版教材。这本教材知识全面,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当今生命科学的新进展。如植物化学物是21世纪全球营养学界的研究热点,第六版用一章的篇幅对植物化学物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针对我校实际教学情况,我们编写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指导》,选择的实验内容即满足专业培养要求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学生对知识是否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第6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包含十四章内容,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如何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让学生切实学到知识且不感乏味,关键在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
根据教学计划及大纲的精神, 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合理取舍, 总的原则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学习到基本理论和方法, 还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 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较为熟练地应用有关的知识。营养学部分,重点讲解营养学基础、各类食品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社区营养及营养与疾病;食品卫生学部分,讲授重点在食品污染以及预防、各类食品卫生及其管理、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以及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和卫生监督管理。通过上述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系统的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材上的其他内容,采用专题讲座、实践学习等方式介绍。我们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了植物化学物的知识。目前有关植物化学物的研究较多,新的研究结果不断涌现。我们把最新的研究结果介绍给学生,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热情。
(三)改革并完善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灵魂,教学方法选择是否适宜,对教学效果能产生较大的影响[3]。传统的课堂教学, 往往采用 “灌输式”教学,老师滔滔不绝讲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减退,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抑制。因此,为避免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我们尝试教授与引导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避免事无巨细的讲解教材内容,而是在阐述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讲授不同人群营养时,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我们让学生根据各类人群的生理特点结合营养学基础知识对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及膳食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教师在教授时对同学出现错误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解释。这样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讲授食物中毒的内容时,我们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案例,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学、查找文献、分组讨论等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原则及调查处理方法。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完整分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教师在设计案例及组织教学过程中,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2.实验教学 实验是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是现代医学的基石。实验教学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素质。传统的实验课由实验技术人员准备实验器材、配置试剂,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完成操作,撰写实验报告。另外,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为理论课服务, 多以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内容为主,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很小。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加上一些学生对实验课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因此上实验课时缺乏积极主动性,不愿动手, 敷衍了事,导致实验教学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针对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指导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预习,对疑点、难点进行记录。②教师讲解:实验课上教师对实验内容进行细致讲解,对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疑点、难点进行分析讲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在书写实验报告时,不仅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还要求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分析。③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完成实验操作。在实验教学中,选择2~3个实验内容让学生们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试剂的配置、实验条件及实验步骤的确定和完善、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严谨性、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④适当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内容。如鲜奶卫生学评价综合性实验设计,通过感官指标、理化指标以及相应的卫生检验指标综合判定鲜奶的卫生状况。
(四)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我们采用多媒体形式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并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课件,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大量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的使用,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形象、直观,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巩固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寓学于乐。此外,我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进行了网络课程建设,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指导、参考资料、练习题等上网对学生免费开放,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起到了互补的作用。
(五)改革课程考试方法
“一考定乾坤”的终结性考核评价制度在中国的本科教学中可谓根深蒂固。过分注重终结性考核的结果,造成有的学生平时不认真读书,而热衷于在期末考试时猜题、押题、作弊投机,其结果是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仅没有构建起来,能力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我们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改革,从传统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向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引进较为科学的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主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形成性考核,包括:上课考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平时作业、课程小论文、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实验创新、社会实践等。在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
三、结束语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是学科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全面、系统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优秀人才,为改善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服务。
参考文献:
[1]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6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职业教育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187-01
职业教育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的,有什么样的科技基础,就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近阶段,我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应当进行相应的转变,这点在新兴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育教学上尤为明显。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健康需求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因此,其相对于规模庞大的基础学科而言,具有灵活、易转变的特点。
一 提高职教社会地位,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居民更注重学历教育。虽然高等教育竞争激烈,但是从小学到高中,都围绕着高考这个核心实施教育。职业教育往往被边缘化,成了学习成绩不够优秀的学生的选择。
在这方面,德国具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崇尚技艺而不鄙视职业教育是德国的社会风气。在德国流传着这样的格言:不教青年人手艺,等于让他们去偷窃。德国人总是教育子女学习技艺立足社会。在德国大众的心目中,接受职业教育并非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主动的要求。相关调查显示,67%的被调查对象接受过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许多著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士均以曾当过学徒为荣,而从事职业教育管理和职业教育研究的人员中,大多数有过职业教育背景。
可喜的是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职业教育中,具有高中背景的学生明显增多,甚至有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重新选择了职业教育,以增加自己的社会竞争力。
二 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因人民群众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其就应当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就要有过硬的技能。在一个学科里有很多方面的技能。是否能够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是看一个人能够提供多少服务,而是看其是否能为消费者在某一方面提供满意的服务,这也是从业者获得劳动报酬的关键。
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涉及营养配餐、特殊人群的营养服务,甚至在一些医疗机构的营养科进行工作,这就要求从业者对某一项技能精通,而不是对众多技能的简单了解。
在这一点上,德国的职业教育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教课程中,设立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内容,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某一具体技能上进行突破,而不是对各门课程平均用力,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造就出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很均等,没有一项突出技能立足于社会。
在职业院校要把培养关键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可以在基础课程中开设如职业行为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生存发展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单元。这些课程内容不再限于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一个主题、一个重点进行培养,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做到对某一方面的精通。
三 将学习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职业教育的最初目的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技术型人才,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牢固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生理论成绩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设计大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同样,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操作训练。而这种训练必须是实际的,不是教师设计的模拟训练。模拟训练虽有众多优点,但是它毕竟不是实际的工作,在心理上达不到工作要求的状态,在操作中也不能达到工作要求的效果。
在这方面,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
这种教育模式具有同生产紧密结合、企业参与广泛、各类教育形式互通、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特点。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学生和企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
四 善于培养职教学生的创业精神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生的素质显著提高,与我国技术人员收入不断增加密不可分。收入增加,吸引了众多的高素质从业者,并且提高了从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一点与美国所经历的职教历史非常相似。
相关研究表明,每10名美国高中学生中便有7名表示对开设自己的企业感兴趣,其中被调查者中84%的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开展更广泛的创业教育。大部分负责州职业教育的领导认为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
针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生,在职业教育中,应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养老机构、快餐行业、特殊人群等相关领域的需求,将个人的需求进行总结提炼,转变为一类人的需求,针对一类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拓展其创业思路。
创业成功的效果不言而喻,对于个人可以增加收入、提高社会地位、改变自己的生活。对社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提高社会稳定性。但是,创业者同样也面对着失败的风险,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使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同时,也有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力。
五 总结
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的教育而言,应鼓励、吸收更多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加入到职业教育的行列中来,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投身到实际的工作中去,针对学生特点,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使其对某一项的技术达到精通的地步,成为其在工作中推销自己,能够在本专业长期发展的基础。在学习、实践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是改变生活、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日强.传统因素对德国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
[2]潘弋璐.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及其启示[J].中等职业教育,2007(29)
[3]李靖环.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