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绿色:环境

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乡村旅游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

一、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二、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三、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规划和策划

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二)人才匮乏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我国还存在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途径

(一)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小结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保障,只有给予充分的认识与支持,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为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桐梓县 成渝经济圈 遵义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多元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多元素的经济融合使乡村旅游业迅速崛起。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作为农业与旅游业交叉产生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项目,乡村旅游以亲近自然,回归生态,远离喧嚣等特点,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它将交通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弥补了工业所不能延及之地,以第三产业为发展导向,拓宽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渠道,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向一条曙光之路。而现代化城市生活的快节奏让许多人往返于生态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的景致之中,人口的流动促进经济的融通,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遵义恰逢其景,除与生俱来的地理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之外,成渝经济圈的成立也为遵义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区位优势。

1遵义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性

1.1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转型

遵义素有“国家森林城市”之称,位于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平坝及河谷盆地面积占6.57%,丘陵占28.35%,山地占65.08%,以低中山丘陵和宽谷盆地为主,平地稀少,一般耕地比较集中连片,土地利用率较高,是粮、油作物的主要产地,粮食生产量占我国25%,其他农作物物种丰富,是我国典型的农业城市,特别是桐梓县,长期以传统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为主,传统农业种植贸易在现代化的产业链条中要想加快经济增长,略显单薄。因此,加快农村经济转型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是遵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将农业生产与服务业巧妙结合,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刺激消费,实现产业内结合,促进经济循环。据统计,2013年遵义“接待游客430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8.99亿元,分别增长28.3%和28.2%。”

1.2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不但使农业经济得以较大的发展空间,且形成了以城市带动乡村,以乡村衬托城市的优势,二者互补使得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桐梓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2002年以前,遵义市桐梓县是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要经济受益的农业大县。由于山地较多,平地稀少,农业的发展受到地理条件的极端限制,此外,煤炭资源的丰富使得桐梓县内经济发展失衡,城乡经济差距大,经济结构不稳定,城乡二元结构显著。2002年起由于乡村旅游业引进,加速了经济流动,至今已开辟了“品韵娄山”、“戏水楚米”、“花海小坝”、“品果红星”、“诗画金山”、“纳凉黄莲”、“田园朱天”、“垂钓朝门”、“休闲七二”、“避暑九坝”等乡村旅游品牌。在满足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同时,促进了乡村物质生活的提升,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有效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2遵义市桐梓县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优势

2.1区位优势

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的不断推进,除了自身独有的自然人文环境之外,离不开周边区位的优势相长。

就地理环境而言,桐梓县位于黔北山地与四川盆地的衔接地带,由于构造体系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冰川作用显著,溶蚀、侵蚀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全县山原、中山、丘陵、山间盆地广布,山脉纵横、河流密集。大娄山山脉呈东北-西南方向盘踞,形成了著名的“娄山关”景区,引来无数游人登高游览。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让桐梓县成为发展避暑经济的有力保障。“绿色空调,天然氧吧”是对桐梓气候优势的完美表述,它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而对于素有“火炉”之称的重庆,那里的人们更是迫切希望逃离炙烤,来到“天然空调”的桐梓农村休闲避暑。

2.2交通优势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是遵义市市辖县,毗邻重庆,因此有“黔北门户”、“川黔锁钥”之称。桐梓的交通区位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它地处革命老区娄山关北麓,北邻重庆,南接贵阳,县城至贵阳、重庆行车时间仅只需2小时左右;其次川黔铁路和210国道纵贯全境;最重要的是2006年崇遵高速公路的开通,使往来的游客更加方便。如今,成渝经济圈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经济不断扩大化、规模化发展的典范。遵义市桐梓县作为成渝经济圈进入贵州的北大门,正在谋求“向北靠近”融入成渝经济圈。由于交通越来越便捷的今天,桐梓吸引了大量川渝一带的人在酷热的夏天来到桐梓避暑,推动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据笔者近一个月的调查,拒不完全的统计,截止目前,桐梓乡村旅馆达1000家,床位2万余张。2014年7月平均日接待游客7300余人,其中81.6%为川渝旅客。可见,交通优势以对桐梓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小觑的推动力量。

2.3市场优势

2011年,贵州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在遵义进行调研时讲“遵义要进一步做好‘融入成渝’这篇大文章,成为贵州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级”。而桐梓作为贵州紧靠成渝的北大门,近年来以第三产业逐渐崭露头角的乡村旅游业对遵义融入成渝经济区具有重要的先行示范作用和带动发展效应。

首先,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健康理念。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改善,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关切逐日提高,生态消费成了越来越多居民的健康投资。桐梓县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旅游特色正好满足了游客的需求。

其次,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为桐梓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客源支持。乡村旅游与城市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成渝经济圈中多个城市的扩展,城市人口急剧上升,而农村人口开始减少。由于城市人口的收入普遍比农村人口多,拥有私家车的家庭越来越多,加之城市生活的压力,因此,他们普遍都希望在周末和节假日放松一下自己。但城市绿地和原生态的景观不断减少,就使山清水秀、瓜果农耕的乡村旅游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2.4政策优势

避暑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为打开封闭地区的新型经济缺不了政府的宣传和政策的扶持。桐梓县委书记罗其方、桐梓县人民政府县长冉贤俊在“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相关会议中强调:针对当今旅游形势变化并结合本县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全县旅游产业发展以实现县域经济后发赶超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桐梓旅游的转型跨越 。会议中明确提出现今的县域经济要主抓旅游避暑,以旅游避暑的发展带动地域经济的发展。为鼓励农民大胆的发展避暑,加快农民地域的经济快速发展,桐梓县委、县政府出台更加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对涉及乡村旅游的各种规费,一律按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收取。对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乡村旅馆,免征营业税及附加税;鼓励乡科级及以下干部职工带薪领办乡村旅游项目。这些政策措施,促使大量民间资本投入到乡村旅游产业中,使避暑经济快速发展。

3桐梓乡村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战略对策

3.1桐梓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桐梓避暑经济的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要开发成入境避暑市场,使避暑经济上升到旅游经济还存在一定的难度。现今的桐梓避暑资源面比较窄;入境进行避暑的客源比较单一;避暑的基地还比较少;一些避暑基地的基础实施不齐全、交通运输不便捷;基地农民对避暑经济的认识不到位等;避暑经济模式主要以引进客源,保证客源的基本饮食,对于客人多的基地在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建设虽然比较完善,但还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市场扩大的信誉度上存在很大的隐患,不利于基地建设的发展。

3.2开发桐梓避暑经济的战略对策

由于避暑旅游具有明显的休闲特征,属于国家大力发展的旅游项目。因此桐梓避暑旅游一方面要依托成渝经济圈,吸引川渝两地的游客;一方面要与其它旅游品牌结合在一起,构建贵州大旅游圈,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争取更大的客源输入。为此,在经济发展规划中要把避暑资源作为其中的一项开发项目进行建设,高度重视避暑经济的发展,要试着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避暑经济。

3.2.1打造国家级的桐梓避暑基地

桐梓的避暑旅游虽然在贵州省的乡村旅游中处于领先地位,但现有的避暑基地仍然存在环境差,交通运输有待改善的问题。因此,要按照国家对避暑基地的评定标准和建设规范,以融入成渝经济区为契机,对桐梓的各个避暑基地进行规范化建设,打造国家级的桐梓避暑基地,从而改变现有的避暑基地环境差和交通运输条件滞后的状况,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提升桐梓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助推桐梓和遵义的经济社会发展。

3.2.2加强对基地农民的避暑经济知识培训

提高农民对避暑经济的认识,使他们了解避暑经济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中来,共享避暑经济发展成果。并定期进行安全、卫生、经营等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基地农民的人文素养,减少与避暑游客间的矛盾产生。

3.2.3利用宣传扩展市场资源

现在桐梓的避暑市场主要面对的是重庆及四川等地的旅客,市场客源偏少。为此,应该加大对桐梓避暑地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通过广告、传单、歌舞、微电影等宣传手段,大力推介桐梓作为避暑胜地的优势,并提出更多优惠旅客的方案,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源,助推桐梓和遵义的经济发展。

3.2.4加强避暑区域间合作

桐梓要打破行政区划界线,跨区域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和产品,重点建设开发避暑旅游精品线,把娄山关、楚米、茅石、天坪、九坝、官仓等乡镇乡村旅游点连接起来,同时与遵义周边的乡村旅游联手,共同致力打造出贵州最优秀、最具特色的避暑旅游圈。

3.2.5优化模式结构,创建多元化的营销模式

对现有避暑模式结构进行优化,改变单纯的农家乐避暑模式,开辟更多的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产品,丰富基地旅游文化,增强营销方式的多元化。为此,桐梓的避暑基地要把休闲文化和体验文化,观赏文化和感悟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桐梓和遵义境内旅游资源的优势,让游客在心情放松的同时,感受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从而使游客在温馨的“第二乐园”中,体验吃住行,娱购游的乐趣,真正享受避暑带来的身心愉悦。

4结语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而且可以使游客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厚重的人文景观中领悟历史悠久的文化魅力,从而使身心得到休憩,灵魂得到净化。因此,乡村旅游不仅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发展生态文明,弘扬传统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遵义应以融入成渝经济圈为契机,以大力开发桐梓乡村旅游为典范,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进行优化和完善,逐步形成遵义乡村旅游的模式,为遵义在贵州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文第3篇

摘要:针对当前乡村旅游存在问题,结合森林永续利用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区域内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关键词:现代林业;乡村旅游;发展

1.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近年来,遵义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意见》等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全市倾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黔北民俗风情乡村旅游品牌,仁怀苗山人家、汇川区董公寺、绥阳温泉风情小镇等一批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在全市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加快境内乌江峡谷风光保护和开发,努力打造“千里乌江画廊”精品旅游区。着力建设“飞龙湖”、“乌江大峡谷”等一批湖泊、岛屿和峡谷观光旅游产品。辖区内有会址、"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的杨粲墓等、沙滩文化、赤水丙安古镇等文化遗产;有绥阳水晶温泉、仁怀盐津河温泉度假区、云门屯休闲度假区、枫香温泉度假区、三岔河度假区等休闲胜地;有茅台酒工业旅游示范点、董公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有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遵义海龙囤土司遗址;有"小峨眉"之称的金鼎山寺、湘山寺、回龙寺。有中国国酒之乡、名茶之乡、辣椒之乡、竹子之乡、野木瓜之乡、诗歌之乡、小说之乡等特色县(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1.2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依托自然景观,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旅游升级版。扎实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市乡村旅游点达到29个,乡村旅馆1343家,宾馆酒店76家,床位数6.36万张, 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93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向游客展示真实的乡村文化。对我市乡村旅游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随着全市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快捷旅游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在国家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的助推下,自助自驾旅游模式成为游客出行的首选模式。入境游客接待量呈“井喷式”增长,开通遵义至香港、至韩国、至泰国等国际航线,在香港和韩国举办遵义旅游宣传推介会,提升遵义旅游国际市场知晓率。2017年春节期间,全市接待香港、台湾、法国、韩国等国家入境游客0.2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2.2万美元。

2.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农家乐产品的开发与建设中,整体布局特色不明显,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环境状况、集镇及乡村绿化美化等美中不足;二是经营户对树立整体形象的意识不强,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组合,特色不鲜明、没有和谐统一的新农村形象;三是林业和旅游的关系还不够密切,游客参与性项目较少;森林旅游开发力度不够;四是旅游产品转化率不高,附加值没有得到深度开发;五是在经营理念上,对特色农家风味、人居环境、服务水平重视不够;六是主动宣传的意识不强,过分依赖“回头客”和口碑传播,难以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七是资金匮乏,乡村旅游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但由于资金短缺,难以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区,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对外宣传力度小,一些景区处于“养在闺中人未识”的尴尬境地。

3.发展现代林业,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3.1实施森林健康经营,推进乡村旅游环境建设

森林健康是森林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同时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的自然、社会和经济需求的一种状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途径。威胁我市森林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病虫害、森林火灾、森林组成以及林分结构不合理,森林粗放管理,气候干旱。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十万亩风景林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实现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推进我市森林资源林分结构调整、退化林地恢复、森林生态修复、森林生态景观改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健康经营、林木病虫害防治、森林火险管理、景观游憩设施建设、绿色文化和森林健康宣传等措施,加快了森林自然演替进程,发挥了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达到植物群落本土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生态的、优美的生活环境,推进了乡村旅游环境建设。

3.2加快通道及重点村寨绿化建设,提升绿化品位、增强景区景观效果

我市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农村人畜共处、房屋破旧、垃圾乱放的“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完善了公共设施提供了便捷的社区服务。但在农民新村规划中,忽视了乡村社区的景观规划与乡村风貌塑造,导致了“千村一面”的社区建设,破坏了具有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应加强景区通道、旅游村寨及重点景区绿化建设,对城市主要出入口进行彩化、美化、园林化工作,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在旅游线路两旁、景区道路、山门、广场等地方,全面实行乔、灌、草、花(草本)立体化配置。结合地形、地貌、林相等自然因素,加强森林景观改造工作,在针叶林较多的地方,种植紫玉兰、茶花、香樟、桂花等阔叶树;在视野开阔的地方,种植银杏、栾树、紫薇、杜英等高大乔木;增强景区景观效果,全力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推进全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3.3加强特色林果产业建设,增加采摘娱乐项目,丰富乡村旅游文化

发展特色林果是事关农民增收、造福人民群众、改善民生的战略任务。当前特色林果业已经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点、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新亮点、新农村建设最现实的着力点。湄潭翠芽茶、风岗富硒茶、正安野木瓜、遵义核桃、红花岗葡萄、汇川杨梅等特色林果产品,已经在广大消费者中赢得了声誉。今后要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林果基地建设,努力提高特色林果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把发展特色林果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增加采摘娱乐项目,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采摘、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产业格局。

3.4创新森林游憩规划,丰富森林游乐项目,积极推进“森林人家”生态休闲游

创新游憩方式,立体开发森林生态资源,以“超级大氧吧”的理念,依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分布特点,结合地形地貌特点,紧紧围绕“欢乐休闲”的主题,形成“林地旅游产品开发”,“林中旅游产品开发”,“ 空中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的立体式结构,从而构建游乐性、参与性、浪漫性较强的主题丛林生活旅游产品体验体系。 “森林人家”生态休闲旅游是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和乡土特色产品,融林业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为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蕴藏着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开发森林负离子浴,空气负离子对人体不仅有利,还有治疗保健功能。森林环境中负离子含量较高,应开辟专门的森林负离子呼吸区,融入一定的养生保健内涵,以“欢乐森林、天下氧吧”槔砟睿实现“丛林生活、康体养生”功能。我市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发森林游乐项目,大有可为。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创意休闲;农业发展

乡村旅游为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形式和输入全新的发展理念,而创意休闲农业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实现农业产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重要依据,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呼应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其发展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产业化的发展。对此,下文就以乡村旅游研究与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为着重点,分析乡村旅游与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1]。

1乡村旅游的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的最初阶段为“农家乐”,而后在不断更新换代过程中发展成为乡村旅游、休闲产业,从客观的层面来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是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环境。从整体的发展状况来看主要体现出3种基本模式:1.观赏农业、采摘农业,以自身体验为主。2.休闲渔业、体验牧业,打造独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项目。3.主题村、生态房产、田园地产、酒店房产等等,突出主题,强调特色。

2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市场需求上的,是旅游、休闲、农业、乡村等各个因素的统筹规划,根据区域特点,开发和构建乡村旅游区,以满足日益丰富的市场述求。从客观上来看,乡村旅游更多的强调的是旅游、欣赏、观光,去感受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乡村文化、生态环境和特色。在现代化建设中,乡村社会愈发凋敝,社会进程日益加快,在快节奏和高压力下人们对乡村淳朴、自然的生活更为向往,乡村休闲的吸引力逐步提升,对此,积极的开发乡村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区,培养乡村休闲农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本身就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地域广泛、资源丰富,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跟高、更全面的要求,乡村旅游成为改善农村经济格局,促进农村发展和建设,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一个必然的选择。我国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本土国情上的,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休闲农业产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以增加农业的新功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一个系统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精品农业、品牌农业,以实现休闲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功能化的发展。当然,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鼓励,市场机制的推动,以意识为先导,培养农民农业产业化意识和乡村旅游意识,加强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合作,让农民切实的体会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的改变,从主观意识上为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奠定思想支持。除此之外,还需要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应用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方面要从景观的角度来看待农村,要保留乡村的特点、特色、民风、习俗、要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坚持特色、突出主题特色,保留特色,不能盲目的追求时尚、新颖、现代化建设而抛开乡村本质,这样反而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从整体上降低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艺术感。另一方面,还需要善于用综合的理念来经营农业,如:如何更好地规划农业土地、景区构建、农产品的附加值等等,合理的开发乡村旅游,发挥乡村旅游的优势。同时,加强乡村旅游概念的宣传和推广,改变农民对农业发展的固有认识,使农民成为文化的传承者,旅游景观的构建者,使民风、民俗、民族文化成为旅游的魅力点,这样不仅进一步的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样也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村人们经济实力的提升。

3创意休闲农业

创意休闲农业是建立在乡村自然风光、乡村人文特色、社会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基础上,以现代化的视角和技术进行创意性的构建和开发。其主体仍是是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主,以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模式和服务体系为旅游者和本地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休闲活动和精神文化感受。创意休闲农业是集创意、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信息化、现代化等多方面因素于一体的,其本身是对旅游农业的一种发散,是对传统农业的全面升级,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和休闲价值。在客观的要求上,需要打破传统农业的框框架架,在功能、项目设置、功能利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做好全面的规划,从休闲农业的角度上来看,乡村旅游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生态的融合,是坚持原生态概念,是对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乡村文化、民俗特征等各个方面的一个推崇,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将传统的与现代化结合,给予旅游者一个全新的旅游感受,让旅游者能够更加近距离的感受自然、体会自然、追求自然和享受自然。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推进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创意休闲农业相比于“农家乐”模式,组织化程度更高,范围更广,更加强调对公共设置的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打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调控为主导,寻求更为健康的发展市场。除此之外,创意休闲农业还引入了更多的新元素,如:人文元素、国际元素、休闲元素、体验元素等等,在保留其本质的特点、特色和传统文化的推崇基础上,注重其创新、改革、创意、创造,实现传统元素与新元素的有效结合,为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市场。而且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形成新的组织,有更为明确的市场分工,组织化程度也更高,逐渐趋于品牌化、规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让创意休闲农业得到更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们整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增长,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正在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何谓乡村旅游,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专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乡村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愿望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本文所指乡村旅游包括古村落游、古镇游、民族村寨游和大中城市周边的度假村、山庄、渔村等。

    一、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

    日前,中国乡村旅游开发呈现如下形式和特征:

    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有三种类型区。一是景区边缘地区型,它主要依托一些着名的风景名胜区发展起来的附属产品,是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区;二是都市郊区型,它主要是适应现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过繁杂、甚喧嚣、多污染的都市环境的需求,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三是老少边贫地区型,他主要是近年来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陆续发展起来的。

    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观光型,它主要是以观赏农村自然田园风光、现代生态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二是参与型,它主要是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尤其是秋季采摘旅游在都市郊区最盛行,参加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影响面最广;三是度假型,它主要是到观光农园或农家“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闲度假娱乐旅游。

    从游客停留时间和活动空间看,主要以近程一日游“城郊型”为主。由于中国乡村度假型旅游日前才刚刚开发,条件还很不成熟;加上乡村旅游热点区域的城市郊区交通区位的优化,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在增强。因此,日前中国乡村旅仍然以短程不过夜一日游为主,符合中小尺度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的规律。

    从客源市场看,主要以国内市场,尤其是本地及周边都市团体游客为主,散客和国际游客少。受距离、价格、交通、信息、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知名度等因素影响,参加这类特种旅游的散客和外地远程游客甚少。

    二、目前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1.规划开发不够科学,盲目开发现象严重。目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依然存在,乡村旅游遍地开花。部分乡村旅游点,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科学布局,缺乏资源论证、规划与策划。特别是由于乡村旅游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有许多乡村旅游项目仅对原有乡村资源稍加景观修改加工,就盲目上马、批量开发,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迅速耗损。

    乡村旅游开发一般应选择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城市近郊由于交通便利,客源稳定,区位优势明显,因而适宜发展乡村旅游;而在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由于有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有风景区大量的客源为基础,因而也便于发展乡村旅游。而一些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和客源基础的地方,若盲目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出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本地居民对农业并不陌生,因而也就难以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

    2.模式雷同,缺乏特色。中国疆域辽阔,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农业特色。但是目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各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雷同,开发利用多限于果园、林地、鱼塘等类型,开发项目也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观赏型蔬菜园、瓜果园、花卉园、租赁果园、租赁花圃、租赁菜地、民俗观光村、民俗农庄开发较少,耕作、栽培、牧羊、赛马、驾船、捕鱼等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资源开发不够。

    3.文化含量不够。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食宿和餐饮的低层次服务上,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普遍缺乏。

    4.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中国目前的乡村旅游项目大都是在一些村镇和农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这些农户的村镇领导自然就成为了这些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显然缺乏相应的行业法律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造成服务不到位和管理工作混乱,因而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旅游效益的提高。

    三、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根据乡村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生产等,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对有优势旅游资源的乡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防止出现一轰而上、产品雷同、布局混乱、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

    2.注重对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发掘及保护。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文化可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同时,乡村旅游也可以成为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因为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自觉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只要科学合理地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地引导和规范,完全可以实现在发展和利用中保护民族文化。

    3.是要加强人员培训,实行规范化管理。通过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通过正确宣传和科学引导,帮助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把握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和本质,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位。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鼓励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和完善旅游行为规范,加强对经营者的检查与监督,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4.注重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注意保持传统文明和本地特色,不盲目跟风、重复建设。要保持乡村的特色风貌以及当地居民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对古村民居、古树名木等文物古迹应保持原貌,妥善维护。

    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明确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规范建设施工行为。乡村景区、旅游农庄内的污水、烟尘、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应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把乡村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

    [2]范春.论乡村旅游的开发[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

    [3]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4]魏小安,刘赵平,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