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目前最时尚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网络游戏产业作为数字技术与娱乐经济的联姻产物代表了这两大发展潮流的融合交汇。
1 网络游戏产业链的构成分析
目前,网络游戏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数字娱乐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网络游戏产业链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①开发商,即网络游戏的开发者。②商,负责网络游戏销售、运营、宣传等业务,一般拥有区域性的授权。③运营商,负责网络游戏的运营,包括游戏平台的搭建、运行、维护、客户管理等工作。④通路商,负责网络游戏软件、点卡等销售,获得市场推广的收益。⑤销售渠道,主要包括各地分销售、游戏媒体、软件专卖、网吧、网上直销等。⑥运营支持厂商,为游戏运营商提供网络、宽带、设备或者地区性游戏专区、网络专区等配合运营的支持厂商。
2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存在的问题
其实,早在20世纪,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就已经实现了由生产型主导向娱乐型主导社会过渡。在目前国际数字娱乐产业格局中,欧、美、日、韩呈领先态势。英国数字娱乐产业年产值占GDP的7.9%,已成为该国第一大产业;美国的网络游戏已经连续4年超过好莱坞电影业,成为全美最大的娱乐产业;在日本和韩国,游戏产业已经超过传统制造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日本游戏市场每年创造着2万亿日元市值规模,接近GDP的1/5。
2.1 与他们相比,我国的数字娱乐产业方才蹒跚学步。据《2006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提供的数据,预计2011年中国网络游戏玩家将达4478亿元,从2006年到2011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2%。但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中只是占据了约5%的较小份额,与美国、日本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我国网络游戏产业暴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企业自主研发和原创能力比较低,在当前运营和测试的上百款网络游戏中,国内自主研发的仅占25.7%。据估计,巨大的市场和薄弱的原创力量导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的80%以上的盈利流向了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
2.2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网络游戏的监管策略也没有及时跟上,不出事时放任自流,一旦出事又矫枉过正。对于需要不断积累经验的游戏开发商来说,产业政策的不完善明显制约了其发展。另外各相关政府部门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协管机制,“政出多门”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局面无疑不利于网络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各部门尚需加强协调与配合。
2.3 网络游戏问世以来,由于大量青少年沉溺其中,一直遭到社会学家、教育家、孩子家长等人的强烈批判,将网络游戏视为“异种”的大有人在。因此,有不少人主张全面禁止网络游戏产业。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目前我国87.4%的网络游戏用户的年龄在16岁至30岁之间。一项针对北京市593名中学生的小规模调查则发现,中学生患网络成瘾综合症的比例是14.8%。
3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思路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应该得到大力扶持与规范发展。政府应该明确对网络游戏产业的扶植与保护。韩国能在短短几年内一跃成为网络游戏大国,政府的政策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韩国政府逐渐将IT、娱乐产业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扶持。2003年,日本经贸部专门成立了内容产业全球策略委员会,旨在促进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我们应该紧跟发展节奏,加大力度完善网络游戏产业政策,政府指导、发展和保护的态度应明朗化。
对于我国网络游戏原创能力低的问题,其根源在于一是原创投入大、风险大;二是网络游戏人才稀缺。对于根源一可以参照美国的以开发商为核心的商业链条模式。而对于根源二的人才问题我们可以在高校开设电子游戏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关键还是要政府大力扶持游戏行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形成此行业大量的人才需求,人才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信息异化;大学生;高校图书馆;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49-02
一、信息异化的内涵
随着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快速普及,信息资源正以几何倍数的速度不断增长,我们已经真真切切感受到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与快捷,使人们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但同时负面效应也日益彰显,其中信息异化问题就是目前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课题之一。
信息异化的概念是由哲学概念中的“异化”衍生而来的。所谓信息异化,是指人们创造了信息,但信息在生产、传播和利用等活动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干扰,导致信息丧失了原有内涵,反而演变为支配、统治和控制人的力量[1]。通俗的说,就是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等活动正以某种形式改变着现代人的思想以及行为,导致人们对信息产生了高度的依赖而不能自拔,即信息技术对人的控制不断加深。
二、大学生信息异化的表现
大学生是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最敏感、最迅速的群体,也是受网络信息影响最深刻、最广泛的群体。据大学生网络接收信息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5个小时以上的达到38.5%,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接近90%[2]。事实表明,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沟通交流的便捷渠道。但是面对海量的信息、复杂的网络环境,面对理想世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碰撞,正处于身心发展波动时期的大学生很难把握,从而发生信息异化的现象。
1.信息焦虑症
信息焦虑症主要是因无法获得、理解、利用信息而产生严重的焦虑感。网络信息量巨大,对于缺乏信息处理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在搜索、鉴别、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惑、无助甚至无所适从的精神压力,严重的甚至感到莫名的焦虑、恐惧,以至出现强迫症的病理表现。例如有的人会担心网络交易后密码泄漏,反复修改密码;有的人由于无法辨别有用和无用信息,习惯性刷新、保存大量网页等。
2.信息依赖症
信息依赖症是信息时代对网络信息表现的过度依赖。网络信息时代,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信息、沟通交流、娱乐休闲,但是有人对网络产生了过度依赖,甚至出现网络成瘾的现象。例如,有的人喜欢网络购物,漫无目的地浏览购物网站;有的人依赖网络查询信息,寻找答案,离开网络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的人迷恋网络游戏,一段时间不玩就觉得无所适从、生活空虚,甚至导致学业荒废等。
3.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给当事人造成伤害的现象[3]。网络暴力不同于生活中的拳脚相加,它是在网络高度普及的时代,借助于网络这个虚拟平台,用语言文字对当事人进行讨伐与攻击。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期,对网络事件的真实性缺乏自主判断能力,并且具有社会正义感、易冲动,针对网络上的一些违背传统价值观、人类公共道德的事件,容易言辞激烈,出现网络暴力的行为。
4.信息窄化
信息窄化是指人们通过网络查询信息时,网络媒介采取“协同过滤机制”,根据以往用户选择信息的情况分析用户喜好,并将趋近于用户兴趣、爱好的信息优先推荐给用户的现象。信息窄化的出现与人的认知特点有关。由于海量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人脑的存储能力,人们通过自主选择,更容易注意、理解、记忆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年龄相仿,生活规律相似,学习内容相近,对信息选择的观点也容易受到彼此的影响而趋近于相似。因此,大学生群体中接受的信息也更易趋于窄化。
5.信息污染
信息污染是指人们有意制造、传播有害的、虚假的、过时的信息,导致危害他人利益或降低信息获取效率的行为,主要包括在网络散播虚假信息、制造无用信息以及传播计算机病毒等有害行为。在网络世界中,人们感觉自己隐藏在虚拟世界之中,在随意信息垃圾、有害病毒之后,自认为不需要为此承担责任。对于大学生来说,正处于心理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责任意识相对淡薄,容易轻信、转发虚假、有害信息。同时,对于经常需要查找信息、补充学习资料的学生来说,冗余的信息也增加了他们查找信息的难度。因此,信息污染对于大学生来说危害较大。
三、高校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也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传统途径之一。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图书馆更应从自身出发,在为学生提供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寻找读者服务的突破点,帮助大学生摆脱信息异化的禁锢。
1.信息服务的拓展
大学生信息焦虑症的产生与他们对海量信息的分辨能力相对较弱密切相关。高校图书馆从拓展信息服务入手,帮助大学生更好的理解信息、分辨信息,从而减少信息焦虑的产生。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图书馆员通过收集、整理、加工、存储、传播信息的劳动,服务于社会,充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4]。传统的信息服务是基于读者简单提问式的文献检索和信息传递的服务,所传递的内容仅限于显性信息与显性知识,缺少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分析,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信息需求[5]。拓展信息服务可以从满足大学生读者的信息需求出发,想读者所想,在大学生迫切需要信息服务的几个重点阶段,帮助大学生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找到真正需要的信息。例如,在大一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将图书馆的功能、服务内容告知他们,让他们掌握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期间,为学生提供信息检索辅导服务,帮助大学生收集、整理文献信息,提高大学生的论文质量;为学生创新团队、兴趣小组等团体提供信息检索辅导等信息服务,增强学生团队的学术水平等。
2.文化活动的组织
大学生信息依赖症的产生与他们学习生活单调、缺少适合的文化体育活动有关。图书馆作为学校服务育人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可以联合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开展有益于青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团体活动,帮助大学生打造拓展视野的平台,给予大学生开拓创新的空间。例如,图书馆可以设立专门的厅室帮助学生社团开展读书会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极讨论,寻找阅读的真谛;可以为大学生开辟影音欣赏等活动,播放积极向上、喜闻乐见的电影、纪录片等,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可以通过设立英语沙龙、阅读角等厅室,为学生提供阅读讨论、兴趣交流的平台;可以聘请专家开办学生感兴趣的讲座,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就业等。
3.网站系统的监管
大学生网络暴力的产生与网络具有隐蔽性有着密切关系。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图书馆网站、论坛的监管,防止网络暴力在图书馆网站上发生。首先,可以采用实名制的方式管理图书馆网站上的BBS论坛,要求学生或教职工用真实姓名、读者证号进行用户注册后,才能在论坛上发表言论。其次,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采用信息网址的追踪软件、网络安全保护软件等,对主页进行监管、维护,让网络技术成为“把关人”。第三,设置人员定期对网站上的不良信息、过激言论进行筛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虚假的信息采取措施,防止不良言论的迅速扩散。
4.深入导读的开展
大学生信息窄化的产生与大学生信息源短缺、分辨信息能力低有关。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开展深入导读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首先,图书馆要建立与学校各个院系、专业的联系机制,由有专业背景的馆员了解学科研究的新动态,掌握各个年级主要课程的推荐书目,并及时采购相关图书。其次,开通读者推荐购买图书的渠道,通过在图书馆网站设立专栏的方式,由读者填写表格,推荐购买感兴趣的图书,再由图书馆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及时采购并通知读者及时借阅。第三,通过设立新书区、新书专架的方式,吸引读者阅读图书。通过公布图书借阅排行榜、期刊阅读排行榜等形式向读者推荐好的图书、期刊。一系列措施可以帮助大学生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分辨能力,从而减弱网络信息窄化带来的弊端。
5.信息素养的培养
遏制信息污染,应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入手。早在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就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是指“个人知道何时需要信息,且能有效地检索、评估、组织与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修养三个方面[6]。信息素养是全民素质教育的需要,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提升,同时要注重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规范、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创造等方面的内容。图书馆可以利用检索培训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同时从信息检索利用、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修养方面帮助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分辨能力,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念,从自身出发,自觉遏制信息污染。
参考文献:
[1]孙瑞英.信息异化与信息异化的根源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5).
[2]王欢,常永亮.当代大学生网络接收信息特征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3]刘明.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的心理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
[4]黄宗忠.论图书馆核心价值(上)[J].图书馆论坛,2007(12).
【关键词】农民工 留守学生
农村留守学生现在数量惊人,队伍庞大。仅以我校学生为例,我校共有18个教学班,总学生数1235人,其中留守学生336人,占全校学生比例27.2%;留守学生女生数167人,占全校女生比例28.9%。336名留守学生中随爷爷奶奶生活的255人,随外公外婆生活的26人,随伯叔生活的10人,寄居其他亲戚或亲友家的36人,独立生活9人。由于各级政府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各项政策的实施,外出务工人数逐年上升,留守学生的量也进一步增加。由于留守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的环境不正常,从而引发了很多错综复杂、让人头疼的心理问题,我校通过调查,最为典型的心理问题有如下。
一、厌学心理
主要原因是家庭监护不力造成的。学生在留守期间主要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少数父母一方在家的也主要是母亲在家带养。这些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化素质较低。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较大,与留守学生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从而造成家庭监护不力。
其次是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学生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困难或缺少沟通,对留守学生学习监护的实效性不强。
正是因为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学生学习习惯不良,意志薄弱,畏难怕苦,不求进取,从而成绩下降,丧失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二、逆反心理
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学生其实从内心里觉得父母对不起自己,所以在父母面前不像一般学生对父母有畏惧感。相反他们在气势上常占据了主动,有“得理不让”的心态,以期引起父母的更多的关注,找到心理上的平衡,家长与子女正常关系形成逆反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在留守学生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学生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即使回家了,又觉得对孩子有亏欠,管也只是形式。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产生这种人格扭曲导致一部分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三、自卑抑郁心理
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和学习生活中常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却得不到他们这种年龄阶段最需要的父母的保护和支持,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导致安全感严重缺失。久之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形成典型的自卑心理,严重的造成了精神抑郁,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许多专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研究发现,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懦弱、胆小等心理问题,而严重的抑郁心理,在女生中较为突出。
四、不良移情心理
从生理上来说,人的缺陷都有补偿功能。如盲人视力障碍则听力优于常人,聋哑人语言能力欠缺则肢体能力包括肢体语言能力优于常人等,其实都是生存的需要,适应环境的需要,并在长期的实际生活中形成的。人的心理也是如此,哪有缺失,必然要从另一个地方得到补偿,从而达到心理平衡,这就是移情心理。留守学生最缺乏的是父母的关爱,所以他们必然通过另外的途径来找到心理上的平衡。但如果这种移情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就会产生不良移情心理,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影响到学生的成长。留守学生不良移情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享乐移情。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第二,早恋移情。留守学生缺乏父母的爱,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到来,对异性产生了好感。而父母又由于长期不在家,对子女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不能及时地加以正面引导和管束,导致留守学生在早恋移情方面情况普遍。他们中许多人每天忙于书写情书、传递情书、约会谈情而不知自我约束,导致学业荒废、观看黄色录像、争风斗殴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
第三,网瘾移情。留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爱和关怀,缺乏安全感,容易自我封闭。这时,在不良同伴的诱导下进入网吧,在虚无的网络世界里找到了精神慰藉,找到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找到了渲汇情感的途径,找到了自己“价值”所在。因此,网瘾问题在留守学生中很普遍,他们为什么这样沉迷于网络,从心理根源上来说其实就是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对于他们来说相对“安全、轻松、有为”的虚假空间。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腐败问题日益突出,腐败形式呈现很多新特点,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根源。要更好的做好农村基层反腐工作不仅要分析其腐败运行的模式,更要从法制、教育、监督等方面完善现有机制和制度,多管齐下,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关键词:
农村基层;腐败根源;腐败模式;应对思路
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07102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相伴而来的农村基层腐败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更好的应对农村基层腐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农村基层腐败的根源
1.1 政治根源
村民自治就是一种通过推行村级政权的民主选举为基础的政治组织形式,本意含有防止农村腐败,但是事实上国家在农村基层体制和制度上的不成熟这却又成了农村基层腐败的根源。
首先,“乡镇政权加村民自治”的体制是导致农村基层腐败的根源之一。由于乡镇政权不能直接干预民选村官,又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村干部管理办法,合适的人选不上来,不合适的人退不下去,乡镇对村干部的控制力不足。一些村干部存在渎职问题,乡镇也只能听之任之。
其次,村民自治政权的权力二元结构,也是农村基层腐败的政治根源之一。由村民选举产生村委会和国家任命村支书之间二元权力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农村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但事实上村委会与村支书之间却容易出现权力的重叠,不仅导致了政出多门,更为严重的是为基层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很多腐败分子正是利用了这种权力配置上的漏洞,大做文章,规避权力的监控,腐败行为横行。
再次,监督机制以及其相关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导致农村基层腐败的根源之一。村民自治由于是农民自发摸索出来的自治形式,因此尽管国家制定了一些宏观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但在微观层面和可操作层面上,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制约手段等并不健全,容易导致村干部钻法律的空子从而导致基层腐败。
1.2 经济根源
首先,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部分村干部提供了相应的寻租机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之而来也滋生了许多腐败现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大量的国家资金在不同的阶段涌入农村基层,部分村官便乘机把国家资金投入转变成他们寻租的机会。
其次,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客观上加速了农村基层腐败的滋生。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相当滞后的。多数村干部的工资与城镇其他职业同水平相比差距很大,这就客观上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失衡,极易滋生腐败动机。
此外,从主观上讲,村干部腐败行为的低成本、高收益、低风险也是基层腐败产生的经济原因之一。首先,村干部的腐败成本是很低的。村干部腐败的成本(C)由腐败的机会成本(C1)和腐败的现实成本(C2)两部分构成。由于村干部的正常工资与城镇其他行业的待遇相比明显偏低,腐败可能带来的损失不大,因此其腐败机会成本(C1)不高;由于农村基层腐败的隐蔽性,以及相应法律体系的不完善,降低了农村基层腐败被制裁的可能性和程度,腐败现实成本(C2)也就大大降低了。其次,村干部腐败的收益相对很高。村干部的腐败收益(I)主要由显性收益(I1)和隐性收益(I2)组成。由于村干部享有对集体公共资产的分配权,尤其是对集体土地的分配资格,这就很大程度上提高其腐败的显性收益(I1),同时很多不法经济集团在其腐败活动中提供的隐性收益(I2)也是很多的。此外,村干部的腐败风险(P)低。与其他区域的腐败犯罪行为相比,农村基层的法制体系不完善、司法机关关注程度低、财务管理制度混乱、腐败行为的隐蔽性等都大大降低了其腐败风险(P)。
1.3 社会文化根源
首先,宗法血亲的社会伦理为滋生农村基层腐败提供了土壤。很多村庄是由一个祖宗或少数几个宗族繁衍下来的,村民之间总是沾亲带故。宗法组织在村民选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选担任村领导干部的,多是在整个家族中辈份较高或是兄弟多、有权势的人,当他们做了并不直接损害村民利益的腐败行为时,全体村民通常都为其隐瞒,纪检监察机关取证难度加大,腐败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惩处。
其次,农村黑恶势力的影响。除了宗族势力的影响,现代农村黑恶势力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个别村干部为了更好地控制村民,公然与黑势力相勾结,对那些不听他们话的农民进行打击报复,村民敢怒不敢言。
此外,从文化意识领域来看,官本位等陈腐落后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腐败行为的产生。尽管我国的民主法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在法律规范尚不健全、经济发育尚不成熟的农村,官本位思想的仍占有重要的位置。官本位思想是血缘宗族血亲在社会伦理中派生出的一种社会价值观。在宗法制度根深蒂固的农村,管本位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会刺激农村人对于权力的过分追求,阻碍农村民主和法制的进程,更会造就相应的腐败环境,从而使身处其中的人深受其害。
2 农村基层腐败的模式
2.1 纵向腐败模式
具体到农村基层的纵向腐败主要指村级干部与乡镇干部的相互勾结,进行腐败。有的腐败活动甚至渗透到县级政权乃至省级政权。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不断重视,各项国家资金的投入,很多村干部勾结乡镇干部乃至上层干部对政策性的资金进行截留贪污,无论是投资资金还是扶贫资金甚至救济资金都成为了他们利益分割的蛋糕。这种腐败模式的产生主要是农村公共权力运行的本身出现了问题,使得腐败集团内部达成腐败协议,屏蔽了许多公共信息,从而增加了腐败查处的力度。
2.2 横向腐败模式
具体到农村基层政权,主要指村干部与村内宗族势力、黑恶势力、经济团体乃至部分舆论团体之间的勾结,通过他们之间的利益联盟,蒙蔽乃至压制村民的正常权利得实施和合法利益的拥有。近年来,越演越烈的农村贿选和暴力选举事件,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村干部勾结部分宗族首领,雇佣黑恶势力,甚至买通新闻舆论机构,为其谋取私利,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种腐败模式的产生主要是公共权力恶性渗透的结果,使得社会监管显得贫乏无力,这也就从反面警示我们司法制度和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3 网络腐败模式
具体到农村基层政权主要表现为以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宗族或权威首领,经济团体形成的三角腐败为基础辐射形成的网络腐败模式。村干部利用手中权力和身份在权力运行内部进行腐败行为辐射,宗族首领利用自身的权威在宗族内部进行压制,经济团体利用手中的金钱对相关监督主体进行行贿,从而形成了强大的腐败集团。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农村土地的管理上,部分村干部直接把自家土地当成自家财产,与经济团体、宗族势力相勾结,随意进行买卖,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由于其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复杂化,组织形式的网络化,从而考验着各职能执法部分的协调配合能力。
3 根治农村基层腐败的思路
3.1 完善和健全农村基层政权的相关制度,为农村基层政权提供运行保障
首先,要完善村干部的选拔、选举、培养制度,从源头上杜绝基层腐败行为。乡镇党委要及时清理不称职的村干部,并积极拓宽渠道,从学校等机构招募人才到村任职。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大学生村官的政策要积极响应。规范村委会的选举工作,完善各项制度,及时公开选举信息,使选举工作在阳光下运作。对选拔和选举的干部要展开相应的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通过考核后,才能上岗。
其次,健全监督机制,实现党内上级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媒体监督相结合。乡镇党委要积极组织对干部的民主评议和考核,纪检部门要责任到位对每个设立专门的纪检组进行审查。积极完善村规村约和村民代表会议,提高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加强舆论媒体对于村级政务的监督,净化村级政权运行的环境。
此外,规范村级财务制度,由县级政权建立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制度,积极向村民公开财务收支状况,杜绝财务账目混乱不清的局面。定期和不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核查,防治村干部挪用资金,侵吞公共资产。
3.2 健全农村基层政权的教育体系,加强对农村干部和广大村民的教育力度
首先,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一旦发现有腐败苗头,要及时的对其进行警示教育,通过反面教材及查处的案件,彻底消除其腐败念头。司法部门和政府部门要及时深入农村,对广大村干部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其次,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素质的培养,提高其民主法制和维权意识。通过对农民政治民主意识的培养,提高其参与村级政务的积极性,珍惜手中的选举权利,促进村民选举的健康发展。提高其法律意识使农民由知法到懂法再到用法转变,从而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此外,要有针对性的破除封建残余思想、以及宗族观念在村级政权运作中的负面影响,净化农村基层公共权力运行的社会文化环境。
3.3 加大对农村基层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切实保障村干部的财政收入
各级司法部门要联合纪检、审计部门严肃查处各类腐败犯罪行为,尤其是村委选举腐败,土地经济腐败等问题。要加大对农村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查处不法的经济集团,惩治不法村干部及乡镇干部,一查到底,创造良好的农村法制环境。同时要及时提高村干部的经济待遇,对于廉洁干部要及时给予奖励,实行奖惩相结合的方法、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
总之,各级部门要密切关注农村腐败问题,秉承防治结合的思路,从法制、教育、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入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确保广大农民的合法利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武秀梅.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与法制建设[J].科技信息,2007,(10).
[2]邹薇.腐败、社会网络及其治理研究[J].财政监督,2006,(07).
[3]马庆钰.关于腐败的文化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6).
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爱好广泛,对人际关系的需要较为强烈。但是部分同学心理不成熟,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也缺乏包容心,在交往的过程中易陷入人际冲突。另外大学生在异往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济基础和心理不成熟,加上毕业及就业的考验,恋爱关系往往不牢固,遇到单恋、失恋、爱情波折等种种挫折是在所难免。因此要及时给大学生以人际交往的指导。要教导学生多体谅别人,善于移情,珍惜朋友,珍惜友情和爱情,和谐沟通。
二、网瘾预防与矫正
科技发展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手机上网而不能自拔,导致视力下降,身体素质下降,同时由于网络一些黄色、暴力等垃圾信息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道德感弱化,严重的甚至扭曲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诱发大学生犯罪。而网络成瘾已成为造成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业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学生沉迷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加强心理学知识学习,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及专业水平
辅导员专业背景知识复杂多样,多数不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储备是必须的。因此高校要适时为广大辅导员老师进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并邀请心理专家来校开展心理学知识讲座,也可以组织辅导员就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召开研讨会,加强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心理咨询的水平,力争成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各种困惑和心理问题,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和缓解心理压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保持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新生入学之初,一定要对其进行心理普查通常包括心理测验、心理问题的筛查。通过心理普查对全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为每位同学建立心理档案。另外根据测试结果,确定心理状态高危人群、对其进行邀约访谈。针对入校新生采用此方法力求全方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另外辅导员作为沟通学校、家庭、学生的“桥梁”,要以学生心理档案为基础,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尤其是已获悉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情况后要尽可能联系学生家长,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在校表现与心理状况,与家长通力合作,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性格特征和个性习惯,挖出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三)以网络、书信等载体,拓宽与学生沟通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