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摘要:遵义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类型和民族风情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为遵义农村开展旅游提供了资源条件。我市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以及活动项目形式单一、环境卫生面貌亟待改善、旅游人才匮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引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质量管理、服务指导、监督保障;规范经营、保持特色、提高质量;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乡村旅游”最早亦称农业旅游(Agritourism) ,在习惯将旅游称为“观光”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业观光旅游”,在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被定义为: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项目的统称。上述定义从乡村旅游发展历史的角度阐释了乡村旅游发源于农业旅游的事实,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该定义已经不适应现代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内容,笔者认为,即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特有的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的一种具有生态性质的旅游形式。

一、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遵义市位于贵州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全市土地面积30780km2。全市喀斯特地貌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漏斗落水洞、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在遵义赤水市境内以侏罗、白垩纪出露地层中,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著称于世。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令游人倾倒。

2、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全市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侗、回等36个少数民族。据遵义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有少数民族人口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2.2%。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

3、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遵义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属于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遵义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遵义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三种:

1、环城休闲度假山庄,这种模式以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镇最为典型,即以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吸引物,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这种模式以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最为典型,主要的经营特色是休闲度假,接待的游客主要来自于遵义市两城区。全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的民居全部为黔北民居风格,村寨内民居风格统一。

3、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这种模式以桐梓县最为典型,桐梓县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桐梓县以其良好的气候和区位优势,在每年夏季吸引力大量的重庆游客来此避暑。

二、遵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仍呈现出一种自发状态,普遍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和组织形式零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除董公寺镇、新蒲镇、桐梓县等个别村镇已初具规模外,其余多呈“小打小闹”的零星状态。

(二)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

遵义的乡村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而上,乡村度假、采风、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旅游还停留在“春大赏花、秋大采果”和“品尝农家饭”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乡村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

(三)乡村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差

乡村卫生设施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如部分地区存在“人畜同饮”、“人畜共居一楼为畜圈、一楼居幻”等,使游客望而却步。此外乡村的通达性较差,乡村生态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急待建设。

(四)宣传力度小,缺乏整体策划,尚未形成品牌

由于遵义目前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农户或村镇自发进行,缺乏整体策划,难以在主流媒体或重要窗口进行捆绑宣传;加上缺乏对乡村旅游具体项目的具体策划,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外界对遵义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知之甚少。

(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匮乏、现有人员素质较低

乡村旅游从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高级别的人才,需要懂旅游、懂管理的双重人才。当前开发乡村旅游的人才奇缺,加上资金的短缺和部分政府主管人员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政府官员和村干部,且分工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户,真正懂得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人才极其缺乏。

三、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的产业政策,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三次产业的恰当的发展比例,将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建议做法如下:

1、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区第一产业要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化之路,并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围绕旅游业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由传统的计划农业向旅游农业发展。

2、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导向,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乡村旅游区第二产业要发挥聚集效应,尽量将其布置在城郊的工业园区,以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依托,构建资源加工型工业体系。其中可以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即食品饮料工业、保健医药工业、旅游购物品加工工业。

(二)实施政府主导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立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及权力边界,达到社会各部分各负其责,共同承担乡村旅游区社会发展的任务至关重要。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积极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农村地区应在充分尊重当地农民合法权益和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乡村旅游,逐步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点,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区软硬件环境

交通、通讯设施的完善,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教育、民生设施的提高等都决定着乡村旅游区开发的程度和发展前景。基础设施也会影响到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从这种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增强。因此,乡村旅游区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快公路、通讯、能源、水利建设的速度,尽快改善乡村旅游区生存条件和投资环境,为其经济的全面振兴奠定基础。在加快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提高其软件环境,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积极培养旅游人才。目前,旅游企业发展的较好的地区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做法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通过与高校合作,以定向招生的方式培养发展旅游业急需的各种人才。目前,乡村旅游区旅游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文凭层次较低,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对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基础研究尤为不利。

(五)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乡村旅游进发展

制约农村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兴办任何事业都要解决资金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实力还不很雄厚,不可能对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多大的投入。如何筹集资金办旅游是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个难题。借用一些贫困地区办旅游的做法,是:不等、不靠、主动“找米下锅”,广聚社会闲散资金为我所用,坚持景区开发筹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车家骧,苏维词,刘瑞.贵州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J].乡村旅游,2007,(11):39-40.

[2](英)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程尽能等译.旅游学通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1.1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1.2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4]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索.西南师大学报,2002,35(8).

[5]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8.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向,早已在我国出现,并发展的有声有色,但也存在着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谈起,就开发的意义、条件、市场特点和需求发展趋势、规划与设计进行了讨论,并且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预测了它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乡村旅游本质特征文化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一、吉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的不当,没有进行协调统一的管理吉安市旅游个人平均的花费较低,旅游收入增长大都依靠旅客人数的增长,旅游购物和娱乐本来属于旅游收入的无极限增长,但仅占旅游总收入的20%左右,旅游业整体上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吉安市旅游局于1993年成立,吉州区和青原区旅游局也成立不久,专业人员非常缺乏,管理机构也不够健全,管理体制还未理顺,行业管理难以深入进行,宏观调控也相当的乏力。其次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进行盲目建设。目前吉安市政府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机构承担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只有一个部门———市旅游局管理乡村旅游事务,没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宏观管理力度差,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在利益方面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问题方面无人管理、互相推诿,政府职能部门无力解决经营者的利益和游客的问题。

2.经济实力不强,旅游发展所需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吉安市旅游资源大多数仍处于原始状态或维护状态,资源优势没有从根本上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及经济优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经济实力不强,旅游发展所需资金不足,存在较大的开发潜力。然而就目前来说,除了青原山景区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外,大多数景点仍处于原始自然状态,如市内真君山、神岗山、焦岗岭、天华岭、方山等景点急等资金去开发。即使已经开发了的螺子山和白鹭洲等也显粗糙,缺乏开发资金。基础设施薄弱,产品种类单一,深度化、特色化还很不够。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和道路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大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甚至根本就没有这些设施;茶楼、餐厅、客房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都不太好,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不太容易让人接受,很难留住游客。

3.吉安市的乡村旅游发展人才问题吉安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人才严重缺乏,服务质量不规范,也难以提高。乡村旅游在农村进行,专业旅游人员缺乏,导致服务质量不规范,缺少必要的教育培训。旅游部门缺乏专家型管理人才,常常凭经验办事,缺乏发展乡村旅游理论方面知识,实践中研究不足,培训工作也不到位,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吉安市忽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致使旅游从业人员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对我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认识不够,这个方面集中表现在没有很好的落实制定的培训计划上,只是应付了事。吉安市的旅游从业人员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认识不充分,理解不到位。

4.可持续发展观,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旅游资源要合理开发,要有全新的观念,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观念,已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但是吉安市可持续发展观,得不到很好的实施。吉安一些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存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滥取山石造成山体滑坡;大多数农村地区包括风景名胜区周围的村庄的生猪生产,造成溪流、河流的污染,有许多地方已经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吉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健全相应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我们要制定相关的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行政管理和经营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使乡村旅游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健全相应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早期的法规要点包括“乡村旅游开展申请条例”、“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规划纲要”、“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管理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和“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乡村旅游有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安全管理、规划审批、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使其逐步走向自律管理。吉安市政府必须做好这步工作,否则管理制度跟不上,会造成管理混乱,最后将导致乡村旅游无序和不健康发展。

2.吸引多方投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吉安市发展农家乐旅游的严重障碍是资金投入不足,要多方引资,加大资金的投入。农家乐旅游经营者需要一些资金而有困难的时候,政府应该推行具有扶贫性质的小额贷款;或是在某些方面执行涉农优惠的政策,有选择地实行税费减免;还要鼓励民间资金向农家乐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领域投入,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农家乐旅游点的资金来源问题。吸引农民投资和社会资金,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必须完善我市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鼓励农民来投资,引导农民投资建家庭旅馆、餐饮、娱乐、购物设施以及自办农家乐旅游项目等等,以此来提高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3.抓好培训工作,提高服务水平从业人员自身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还要积极地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农家乐旅游地所在政府可以考虑与井冈山大学合作,通过定期举办一些专门的管理培训及业务培训,在实务技能方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认真挖掘和总结吉安市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并使乡村旅游与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有利于从业人员更好的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式和趋势,进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和积累经验,要提高旅游文化品味和服务档次。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摘 要 我国乡村品牌营销中存在着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营销观念、乡村旅游整体形象不佳、品牌缺乏个性、营销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品牌缺乏整合规划等不良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要强化品牌意识、准确的市场定位、树立崭新的品牌、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建设、整合营销。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品牌营销 问题 对策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由南至北遍地开花,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但在品牌营销过程中,也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我国乡村旅游品牌营销的对策与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乡村旅游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营销观念

由于乡村旅游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多数都是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品牌意识和品牌营销观念。同时相关法律未能得到有效实行,导致乡村旅游企业短期经济行为比较普遍,从而导致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泛滥。另外,国内许多乡村旅游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以低价作为价格手段,去扩大旅游市场。以价格为主要手段的竞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不正当竞争在短期内作为个体的经营者而言可能有利可图,但从整个市场的长期发展过程来看,以这些手段赢得的竞争无疑是损害了自己的品牌。它不仅损害了对品牌营销至关重要的企业形象,也削弱了企业进行品牌营销的能力。

2.乡村旅游整体形象不佳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旅游形象问题也成为各地较头痛的问题,因没有认真分析乡村旅游的文脉、地脉、水脉和人脉,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设计具有鲜明特色吸引力的旅游形象,导致旅游产品雷同、景点景区内容单调、旅游线路无特色、旅游商品大同小异,缺乏新鲜感和文化内涵。很多地方没有根据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特性产品。与此同时我国的乡村旅游大多由农民自发经营,小团体资金有限,因此资金需求不足不能进行强大的宣传促销,对一些旅游产品、景点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有效的策划。如很多地方的景点景区还处于给游客散发宣传资料,希望通过游客的“口碑”来宣传。去年暑假在江苏天目湖做调查时,很多农家乐还处于等客上门的现象,简单的在马路上吆喝客人或散发名片。

3.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够,品牌缺乏个性

目前,国内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大部分仅仅停留在观光的层次上,对产品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旅游者吸引力不够,产品同质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旅游产品质量可分为普品、精品、特品和绝品四大类,国内的乡村旅游产品可以说是普品较多,特品、精品有一些,而绝品比较少。二是产品的参与性不强,给游客带来的体验比较少,很多仅仅局限于观光性产品,如江南的水乡古镇游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三是旅游产品定位雷同,乡村旅游中很多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产品雷同,重复较多,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高文化的旅游需求。

4.营销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营销和信息服务取决于经营者的个人努力

我国的乡村旅游营销和服务网络尚未形成,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都没有专门的乡村旅游网站,这使得旅游者和经营者双方都不利。一方面,旅游者很难发现合适的旅游信息,以制定旅游计划和做出旅游消费决策。另一方面,经营者只能依靠传统方式招徕客源。调查显示,我国乡村旅游经营者采用较多的营销手段是采用最多的发传单(或发名片),宣传效果一般不理想。经营者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淡薄,因此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竞争。因此,乡村旅游是很难突破其发展瓶颈制约,如果单纯依靠经营者单打独斗的努力,而没有一个营销和服务网络的支持。在我国各个乡村旅游先行之地,目前还没有出现连锁营销服务网络的案例。只有少数经营者在互联网上设立了一些信息量少、功能简单的网页,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效果。

二、对我国乡村旅游品牌营销的思考

1.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品牌营销观念

对品牌的高层次认识是乡村旅游经营者加强品牌营销的前提。成功的品牌营销是指正确的定位、策划和传播企业的品牌,充分有效地利用企业现有条件来提升品牌资产,并将品牌意识贯穿于整个营销过程,利用营销提升品牌,依靠品牌进行营销。加强品牌意识和品牌营销观念,要求乡村旅游经营者在追逐最大利润时考虑长期利益,摈弃不利于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的短期经济行为,从战略高度权衡短期盈利和长期品牌资产提升之间的利弊得失,不断修正营销行为,使之适应变化着的外部市场环境。

2.强化品牌管理,提高品牌忠诚度

品牌定位是品牌营销的前提和开端,而品牌管理则贯穿品牌营销实践的全过程。品牌就其本身而言并无价值,品牌是通过消费者对所代表的产品和企业的信赖或偏好而产生的消费和潜在消费价值而体现其价值的。品牌管理的目的是保持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的信赖或偏好,不断促进其购买行为的实现,维持和提升品牌价值。品牌竞争的背后是综合实力的竞争,优秀品牌的培育是乡村旅游企业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管理也涉及到各个方面。品牌管理可以说是品牌建设的基础,在品牌营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尽快强化品牌管理,建立相应的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可持续地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提高品牌忠诚度,乡村旅游才能塑造成功的品牌。

3.加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建设, 以促进乡村旅游品牌营销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系统是基于互联网技术,集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行业管理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其核心载体是电子商务网站,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旅游者、企业、管理部门、相关机构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促进旅游企业与旅游者间的旅游交易网络化与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之间的信息交流表现为开放而透明的系统,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企业、旅游政府管理部门、旅游营销机构、旅游中介机构、中间商系统组成部分间一对多、多对多的信息交流机构。因此,提升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以电子商务推动旅游服务的人性化与个性化发展,提高了乡村旅游理论与实证研究水平。

三、乡村旅游品牌营销的对策建议

1.准确的市场定位是我国乡村旅游品牌营销的基础

市场定位关系到正确认识旅游消费趋势,合理利用旅游资源,选择旅游项目,选择市场策略,取得竞争优势,找准市场营销机会等系列问题。乡村旅游资源虽然丰富,旅游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都市旅游发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市场定位。一、拓展乡村旅游产品范围,扩大区域内旅游市场。首先应建立与完善乡村田园风光,促进城市向乡村游动。在建设乡村旅游产业的建设思路为:第一,建立多层次旅游需求格局,以满足多元化旅游消费需求。乡村旅游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为主题,根据自身的情况开发高、中、低旅游项目,让游人充分享受赏花游田、农家风味小吃、乡村曲艺、以及体验乡村生活带来的欢快;第二,开展专项旅游产品,吸引个性化旅游者。第三,以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独特的乡村文化,搞好乡镇特色旅游,融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学习、参观、品尝、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市场。其次,开拓思维空间,启动教育旅游。开辟乡村旅游教育项目,吸引家庭旅游,特别是妇女和儿童出游是今后一段时期乡村旅游开发的重点工作。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定位,促进旅游市场跨越式发展。提升旅游产品定位时,可以从丰富旅游文化,推动观光旅游和建立融商务、会务交流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中心以及建立高科技乡村旅游产业,吸引游客来促进跨越式发展。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生态旅游意识,推进国际旅游。通过培育精品节庆旅游,开发海外旅游市场和突出民族文化,提升旅游品牌,从而寻求市场机会,增强旅游竞争力。

2.树立崭新的品牌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乡村旅游市场上,乡村旅游经营者只有树立先进的旅游营销观念,才能谈得上打造和提升旅游品牌。崭新的品牌营销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游客满意度战略。

旅游企业的整个营销活动要以游客满意度为指针,要从游客的角度、观点来考虑问题,而不是旅游企业自身的利益需要,尽可能的尊重和维护游客利益。通过实施游客满意度战略,来提升旅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21世纪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顾客体验经济的到来,而体验经济就是顾客在消费过程中可以获得回味的感受,而一个强势的旅游品牌就是要给游客这种感受。这种感受会加深和丰富品牌和游客之间的关系。

第二,游客让渡价值。

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的指导下,旅游企业应着力于对游客的服务和让游客满意。要实现游客满意,必须注重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而绝非“价格低”、“产品新奇”等因素就能使游客满意。这是因为游客在选择旅游企业并购买其旅游产品时,真正看重和追求是游客的让渡价值,而乡村旅游产品的购买者大多是高素质、高学历的城市人,这一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3.通过整合营销塑造乡村旅游品牌

目前,大多数乡村旅游地的知名度有限,远未形成品牌,急需进行品牌塑造。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营销活动要灵活多样、不断翻新、形成系列,在市场竞争中打造出自己的旅游名牌形象。例如,可通过举办赏花节、品果节、 火龙节、水龙节等各种农事和节庆活动,举办摄影、绘画、农艺、园艺等系列比赛和优秀作品展览活动,或者周期性举办以特定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研讨活动,使旅游与竞技、旅游与知识、旅游与幸运相结合,达到扩大景区知名度、树立景区名牌、提高到访率和重游率、缩小旅游淡旺季差别等多重目的。

参考文献:

[1]石长波.我国旅行社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哈尔波商业大学学报.2005(01).

[2]殷少明.中国旅游品牌营销的探讨.新疆社科论坛.2005(06).

[3]左臻.论品牌营销的误区和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2).

[4]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桂林旅游与高等专科学报.2004(06).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文化;可持续发展

一、背景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主要有:

1.回归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恬淡的生活方式,纯朴的生活乐趣,古老的风俗习惯,渴望从现代都市生活逃脱的“城内人”越来越向往那种天然的“城外人”生活。绿色、环保、健康正在成为许多人追逐的生活理念,而乡村游所崇尚的旅游方式正好契合了这种精神需求。

2.求知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城市少年儿童普遍缺乏对农村、农事生产、农民生活的了解,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修学旅游方式,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3.怀旧的需要

怀旧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旧地重游的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向,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我国时期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造就了所谓的“知青情节”,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4.复合型需要

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旅游也不例外,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有的可能出于求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出于身心调节的需要,有的可能出于美食或购买土特产品的需要等。

二、成功经验

1.乡村旅游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

乡村旅游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人类早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并不具备经济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污染日益加剧,人们对乡村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产生强烈的需求,使乡村生态环境成了稀缺资源,具有了经济价值。乡村旅游能够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成为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而这种促进反映在乡村旅游中就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必对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一个带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1)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一大批老少边贫地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贫困地区依托本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是脱贫致富道路上做出的一种事实求是、因地制宜的选择。这种选择,使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2)乡村旅游的发展,为闲散的劳动力开辟了广阔的就业门路。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围绕着游客吃、住、游、购、娱的需求,兴办了各类企业,围绕旅游点而发展起来的餐饮业、运输业、旅馆业等比比皆是。人们通过开展各种为旅游者服务的活动,找到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减轻了各级政府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压力。

2.乡村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文化”在《辞海》中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使得社会文化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1)乡村旅游本身存在的传统文化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旅游者(主要是城市居民)离开居住地到乡村地区旅游的最大起因就是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决定了传统乡村文化在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组合中可以作为最重要的素材和着眼点的地位。可以说乡村文化是乡村活动的最大特点。

(2)乡村旅游有助于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增强乡村社区的自豪感。一些观点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将对旅游地造成较大的文化冲击,破坏传统的乡村文化,同时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对旅游地的古建筑等历史遗产造成破坏。而国外的很多研究案例表明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乡村社区的一些独特文化和历史传承很少为人所知,处于逐步衰微的状态,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没有破坏乡村的独特文化,而且在保留历史传承、发掘乡村文化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增强和复兴了乡村社区的自豪感。

3.乡村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1)促进乡村景观的建设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乡村旅游的开发使得人们重新认识乡村环境的开发和建设,如对田园环境的保护、治理和恢复,促进乡村农业、工业生产向无公害、无污染的方向发展;加强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小城镇景观等的规划设计和建筑。

(2)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活动过程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让当地乡村社区的居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最宝贵的财富,促进他们自觉的维护和珍惜环境。

(3)为建筑物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提供资金。乡村旅游的收入可以用来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文化以及自然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受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对农业的多种用途和功能并未多加思考,忽视了农业的旅游观光功能;在旅游业和农业的决策层中,对开发农业旅游资源漠然视之,导致乡村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比如,某些“农家乐”景区内修建高级度假山庄,豪华程度直追都市;许多山里居民为迎合城里市民口味而将农家小院内的地板铺上了瓷砖,失去了自己原有文化的地方性。

2.盲目开发,产品单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村民的积极参与,可是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视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

四、相应的对策

1.发展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旅游是将生态平衡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将其有序发展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实现旅游发展中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2.开发特色项目,增强旅游体验性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急行军式的观光体验,期望近距离的、多方式的与旅游吸引物接触,所以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设计丰富、生动的体验项目,来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以及他们的个性化旅游需要。

3.做好培训工作,提高服务水平。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水平,就要提高接待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旅游服务意识。一是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二是强调服务规范培训。三是加强对本土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李慧欣.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

[2]任佳燕.乡村旅游向我们走来[J].调研世界,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