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体融合概论

媒体融合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体融合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媒体融合概论

媒体融合概论范文第1篇

石磊教授的《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一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报业生态,但并不必然带来报业的衰落。报业同样可以采用新技术,在媒介融合中实现数字化转型,实现与新媒体共生共荣。这种认识和论述,对报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通读全书,我认为该书具有以下四个特色:

特色一:多年潜心研究的集大成

石磊教授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新媒体艺术与文化硕士点负责人、新媒体研究所所长。2006年7月,他发表了论文《媒介融合,报业发展新支点》,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从那以后,他发表了《从媒介融合看报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报业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报业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构建》、《媒介融合语境下媒介产品生产模式之变》、《培育跨媒体跨地域传媒集团路径选择》、《新媒体语境下公共领域重构》等10多篇报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论文。2009年10月出版了《新媒体概论》,并被北师大等许多高校作为教材。专著《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他还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媒发展对策研究”、教育部社科项目“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研究”、四川省社科项目“媒体融合时代的传统媒体发展战略”、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目“传媒融合发展研究”,担任“新媒体理论与实务”丛书副主编,四川省精品课程“新媒体概论”第一主讲教师。

2006年初,石磊教授在四川大学攻读文艺与传媒方向博士学位期间,为构思撰写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博士论文,并就相关问题多次与我进行研讨。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国内刚刚起步,颇具前沿性。2008年上半年他的博士论文初稿完成后,又认真听取了许多老师和同学意见,多次进行修改,终于在2010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这是他长期研究的成果,是报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集大成,是报业研究的可喜新成果。

特色二:努力构建数字报业研究的理论体系

该书将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放到数字化生存和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全面研究,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报业发展的的必然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他创造性地提出,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转型,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战略转型。他不仅强调报业在技术上与新媒体融合,还主张在组织构架和业务流程上进行重构和再造,破除阻碍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找到数字化的商业模式,构建起报业发展新模式。这样就跳出了一般性的数字化研究,使报业数字化研究具有了厚度和高度。

石磊教授对国内外报业数字化转型历程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并将众多的转型路径精当准确地概括为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在内容融合上,以前单一的报业内容生产变成全媒体的数字内容生产,报业由“报纸业”变成“报道业”。在渠道融合上,以前分散的、各自独立的报纸、广电、新媒体等渠道有效地整合在统一的数字平台上,实现全媒体融合。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将产生跨媒体跨地域的数字化现代传媒集团。这些分析论述,对当前我国传媒改革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特色三:多学科交融,理论联系实际

该书以新闻传播学为基本立足点,综合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注重从经典和前沿理论中寻求支撑。同时,注重从中外传媒实践中寻找答案,以开阔、创新的视野选用大量鲜活、针对性强的案例应证观点。将报业数字化转型放到国际背景下考察,运用了大量的国外理论成果和跨国媒体的生动案例。同时,注重中国语境,对报业数字化转型在中国遇到的特殊问题进行阐述,并在政策、管理和经营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石磊教授在对报业数字化转型情况进行细致考察、对传媒发展众多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抓住传媒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探讨了报业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什么是数字报业、怎样进行数字化转型,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具有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媒体融合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广告融合 经管专业 广告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媒介融合和“大广告”时代的到来使广告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广告教育工作也面临巨大挑战。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广告与其他各种营销手段的整合日益明显,如何在经管专业的广告教学中突出广告学课程的独特性和必要性是当前教学的重要课题。

1 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学现状和主要问题分析

1.1 广告课程开设普遍,但是课程定位不明确

广告学是交叉性极强的学科,主要归属于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培养的广告人才主要面向各类广告公司和媒介机构。由于广告的经济属性,以及广告和市场营销的密切关系得到学界和业界的一直认可,在我国高校的本科教育中,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等专业普遍开设了广告学专业课程,只是课程名称稍微有些差异。在经管专业的广告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是广告课程的定位问题,即广告学对经管专业的专业培养起到什么作用?广告学的传播学、市场营销学、艺术、心理等多学科交叉性使得其课程定位容易发生各种偏向。

1.2 广告教育师资专业水平薄弱

经管类专业的广告教师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学院和经管专业,学科背景繁杂,学历水平总体不高。更重要的问题是任课教师普遍缺乏广告实践经历,特别是与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专业相关的工作经历。此外,由于广告课程在经管类专业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相关师资的培养和提升不受重视,广告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3 广告教材适用性不强

教材对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国内绝大多数广告课程教材出自新闻传播领域,编写者的角度大都从传播学角度出发,而且编写体系和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市场营销等专业适用的广告教材不多见。现有的广告教材与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体系的结合不够全面和细致,都很难突出广告学与经管类专业的契合,使教材的适用性大打折扣。

1.4 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广告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所以课程性质使广告课程的教学具有生动性,能够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由于教材和教师的限制,使得除了活跃的课堂表现之外,广告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广告课程教学本身对经管专业的专业知识对接和提升表现得很不明显。

2 广告融合对广告教学的影响分析

2.1 媒介融合对营销决策的困扰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广告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和扩散。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广告媒体市场格局,改变了广告受众的媒体接触方式和习惯,对广告运作、管理流程和方式也产生影响。为了寻找目标受众,分析目标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市场营销的广告策划和媒体策略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而且这些新的变化越来越困扰广告主的营销决策。

2.2 广告与营销的融合

新技术和媒体受众的偏好正在改变现有的传播环境,使得信息、娱乐和商业信息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各种植入广告就是最好的呈现。在此基础上,人们借鉴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将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公共关系和广告等多种营销手段融为一体,用“大广告”来推进市场营销。广告与其他促销手段融合在一起,分散在各种不同的营销活动和媒体中,对媒体种类和形态繁多的广告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同一广告主的总体广告运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2.3 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广告的融合改变了媒体和受众,增加了广告主开展广告活动和获取广告效果的难度,从广告主角度进行的经管类专业广告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变得更加突出。因此,不能像普通广告专业的广告学概论课程突出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广告学框架体系的构建。如何在双重困境之下推进高校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育,有着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

3 经管类专业广告课程改革策略

3.1 明确课程定位

经管类专业的广告教学为培养市场和营销人才服务,授课对象是广告活动中的广告主,因此授课主要是站在广告主立场上的广告教育,与普通广告学专业主要针对广告制作者和传播者的立场有重大区别。因此,笔者认为,在经管类专业中的广告教学定位于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的广告意识和广告策划思维,掌握营销活动中所需的广告知识,立足于经管专业自身的知识结构来诠释广告理论和构建课程体系。所以,课程定位仍然是实用操作性的“术”,但是这种“术”不是教会学生怎么“做”广告,而是如何“用”广告:了解广告运作流程,懂得如何运用广告活动促进营销目标的实现。

3.2 合理的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先行课,使专业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以市场营销概论、国际贸易理论和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作为先行课,在学生建立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对广告的基本了解之后,再开设广告课程。课程设置要使广告课程与经管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内容上能够互相衔接和呼应,从大到小,从总体到局部,逐渐深入地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

在广告课程的内在结构方面,要符合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建立适合经管专业自身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所以,经管类专业的广告课程不只是用一个固定的概论模式来涵盖所有专业需求,而是可以灵活使用其他广告课程来替代现行的具有广告学概论性质的广告学课程。例如,符合电子商务专业需求的网络广告学课程,符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的整合营销传播课程等多元化的广告课程设置。

3.3 课程内容突出营销背景

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上,要突出广告的营销背景,不再纠缠在营销、艺术和传播的学科归属上,高屋建瓴地用市场营销学的总体知识框架来统和广告学的内容。注重广告学与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其他课程内容间的配合,正确处理交叉内容,突出广告策划与营销策划的配合,广告目标、广告预算、广告效果测定、媒体策略等内容都是重点。此外,也要介绍广告主与广告机构的沟通技巧,切实引导未来的市场营销人员正确对待广告。

3.4 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切实有效地提升广告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完善学科背景和提升专业素养,立足于传播学和市场营销学,辅助心理学、美学等综合学科素养的提高。而且,光有理论知识的提升还不够,教师也需要加入业界实践。以教师自身的业界实践为基础,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

广告学课程教学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广告实践课程与学生的营销等专业实践课程相融合。同时,配合广告学课程的多样化设置,采用案例教学,运用新技术和网络平台,开展互动教学也能很好地提高广告教学效果。

4 小结

随着广告融合的出现,针对广告的现实发展、学术研究和教学等众多问题越来越需要传播学和营销学的共同合作。针对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学问题,传播学要以积极的态度承担起市场营销专业广告课程教育的使命,将这类广告课程纳入到广告教育和研究的总体框架内,借助两种学科合作的力量,推进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以及各类教学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建斌.找准高校广告教育的学科定位及发展思路[J].传媒观察,2011(4).

[2] 余霖.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变革对广告传播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09(18).

媒体融合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VR技术;动画艺术;理论课程;动画概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14-02

动画艺术理论课程是动画专业的基础课程。但理论课程一直是艺术专业的“贫瘠地”,内容无新意,教师无方法,学生无兴趣。伴随着21世纪“互联网+”时代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动画又一个新纪元即将开始。2016年“VR”元年的到来,引发了全球虚拟现实狂潮,也引起了教育界青睐。特别是虚拟现实眼镜的开发和应用,增强现实的全真效果以及全息投影的科技应用都无疑给动画理论的学习带来了新的血液。目前,国内有些高校试图向沉浸感和体验感为主的“VR”教学新模式课堂改革,但是仍不成熟。

一、时代背景

(一)国外现状。HTC Vive中国区总裁汪丛青和索尼的添田武人去年8月份在央视《对话》节目中提到:“VR系统可以在教育方面做很多,包括让孩子理解很多难点,有人可能是通过视觉、听觉或者触觉来学习,而VR恰恰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个过程,这些是以前的传统媒体设备做不到的。”另外,三星在美国做过一个关于VR教育的调查研究,有85%的老师认可VR教育,他们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国外VR教育领域,谷歌一直在尝试做Expeditions计划,将VR的沉浸感和交互性特点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并推出谷歌地球VR版,戴上Vive后,体验者能够穿越到全球各地的名胜古迹。

(二)国内现状。国内进入VR教育的公司相对VR游戏或者视频还是较少的,而且大部分做VR教育的公司都是从2016年开始起步的。对于从事VR教育的人来说,选择这个行业最关键的点还是在于VR。一方面VR可以让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另一方面VR人才缺乏也是这些公司选择切入VR教育的驱动力量之一。杜颖表示,教育领域开发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将现有的学科知识和VR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而且还要把老师的教学特点考虑进去。

国内研究VR教育的还有华渔,他们是从传统教育转型切入到VR中。并推出了101VR沉浸教室,专为学校提供自主研发的VR内容以及配套硬件在内的整个解决方案。然而,“硬件不完美,内容制作要求和成本高”是VR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制作出沉浸感和交互性强,同r又能把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内容,是做VR教育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门槛。目前,国内虽然没有高校设立VR相关的专业,但是高校已经发现VR技术的发展潜力,成立了相关的实验室。如:清华大学6月28日,与网易、AMD联手共建的VR实验室,等等。

综上所述,VR教育实质上最有价值的是内容,硬件只是一个载体和工具,随着技术的革新终究会被改进,因此优质VR内容的开发才是教育界最应该考虑也是本研究初步进行探讨的问题。

二、“VR+动画概论”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传统动画概论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动画概论课程是动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动画概论的学习,让学生更了解动画的发展历史,深入探索动画的创作过程和方法,汲取艺术大师的成功经验,为以后的动画创作寻找方法和途径。因而,动画概论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理论讲解,这也是由动画概论课程的性质决定的。正因为如此,也使得动画概论教学在沿袭以往的教学方式中存在了一些弊端:

1.传统动画概论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意。历史是时间的缩影,是不断在补充着新鲜溪水的长河;动画概论作为动画艺术中的“历史”,同样也应该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和知识。众所周知,动画产生于科技的发展,数字信息化技术将人类的生活带入了又一个新的高度。动画的发展也在这个世纪中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比如2013年迪士尼宣布全部解散二维动画制作部,2016年8月,宫崎骏也宣布解散吉卜力工作室二维团队。由此可见,行业巨头已经将动画特别是商业动画完全转向了以三维技术为核心的动画创作。

2.传统动画概论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学生体验。传统的动画概论教学方法重点在于教师的讲解,学生思维的想象,只是在于单纯的说与想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主要让学生运用听觉和想象,本来就具有抽象性的知识内容,学生很难真正感受它的存在。特别是动画是一门偏重于技术性的学科,如果学生不能切身体验当时的情景,很难真正领悟到动画大师创作动画时的氛围和心境。

3.传统动画概论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动画概论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即使是互动也只是教师对概念内容的提问,学生对固有教材内容的呆板背诵。尽管很多教师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尽量从形式上改变这种现象,但是,其教学填鸭式的实质始终没有变化。这就使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

(二)VR技术融入动画概论教学模式改革的优势。VR技术有着完全颠覆当下直播体验的巨大潜力,VR技术凭借其特有的优势,可以与动画概论课程内容充分融合,与学生全方位互动学习,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理论学习的教学成果。

1.沉浸感:学生可以将自己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当教师讲到某个动画历史阶段时,比如沃尔特迪士尼存在的时期,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亲身体验迪士尼创作米老鼠的时代,就如同自己经历了创作过程一样。2.交互性:学生在虚拟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自由地走动、观看,感受不一样的视角,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3.多感知性:VR技术不仅让学生拥有不一样的听觉、视觉,更拥有味觉、嗅觉甚至是触觉等感知,试想这样的穿越时代的技术带入到动画概论的学习中,势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拓展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三、“VR+动画概论”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VR+动画概论”对动画理论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推动作用。学生不仅可以听授,更能够“穿越时空”,在沉浸式的环境中,感受历史的长河,体验动画大师创作动画的过程,甚至可以触摸早期的设备,诸如走马灯、西洋镜、赛璐珞、幻透镜,甚至可以在1895年法国卡布辛大街咖啡馆里欣赏卢米埃尔兄弟用“活动摄影机”播放的电影。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学生由被动的灌输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教学者,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理论知识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在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到动画历史的实践中,将纯属概念的知识实践化,不仅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更是掌握了知识的创作来源,迅速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了生产力。

四、“VR+动画概论”教学模式改革的应用方法

搜集并形成动画历史模型库,塑造虚拟历史空间,模拟仿真动画历史,形成动画概论虚拟内容。随着技术发展VR实现沉浸感和交互性是完全可行的。对于动画概论这门课来讲,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建立动画历史模型,比如根据历史资料构建虚拟场景:1824年的英国伦敦,1832年的比利时,1888年的光学影戏机,甚至将重要的历史人物如约瑟夫普拉、埃米尔雷诺、詹姆斯布莱克顿等导入到VR模型库中,形成庞大的动画历史库。

五、结语

就目标的发展现状来看,VR技术的短板就在于内容。而动画概论恰恰弥补了VR技术的这一个短板,优质的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优质的VR内容是VR教育的核心,将VR引入到课堂,推动“VR+动画概论教学”完美结合,是未来大学动画本科教育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婧.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中的理论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163+178.

[2]唐宏维.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行业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6(10):20-22.

媒体融合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角度;动态漫画;创新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2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61-01

一、引言

新媒体出现和发展以前,我们接触漫画主要是通过报刊书籍等纸质媒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漫画艺术有了更好的发展,其传播途径也变得日益多样化。进入新媒体时代后,艺术与科学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让我们有了更好的途径和方式去接触艺术。近些年来,新媒体动漫在国内和国际上有了更迅速的发展,也得了不少的奖项,新媒体漫画的交流和发展平台更为宽阔了。但是至今,关于新媒体时代动漫相关的学术研究还较为少见,我国动漫产业应顺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找到好的结合方法,让动漫艺术得到更好的完善。

二、动态漫画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目前出现在市面上的数字漫画,大多还是按照传统的模式不过是将纸质的图片转化为数字形式的图片而已,读者看漫画的体验仍未改变。动态模式与静态模式始终还是有差别的。在新媒体时代,漫画应该与新媒体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音效、色彩和动作等手段来进行感官上的高度互动。

如今,新媒体技术日益得到发展,新媒体平台也愈加普及,给漫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的动态漫画正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所谓动态漫画,就是在传统漫画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简单的动作,将镜头进行推移切换,加入对话和背景音乐,加强最终的效果。动态漫画,顾名思义是会动的漫画,这种动还体现在互动上,所以还能进行互动模式的阅读。

三、新媒体时代动态漫画创作分析

创作动态漫画,其实就是对漫画作品中的重要元素进行提炼,而后对其进行补充和放大的过程,动态漫画是顺应时代的产物。

(一)声音元素的调整。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图文、声音和影像等多种信息的结合变得越来越普遍,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发展动态漫画可以将声音等效果添加到传统的静态漫画中。传统漫画模式中的旁白等内容都可以以声音的形式进行表达,甚至在漫画中添加音乐。声音能大大提高漫画的生动性,丰富漫画的内容,同时还能加强画面的氛围。对于读者来说,这种形式会愈加生动,更具吸引力和可读性。

(二)动画效果的融入。静态漫画经过现代技术的加工处理后,就成了动态漫画。动态漫画,具有动态效果,漫画中的人或物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供人观赏。动态漫画中,“动”是关键,是在静态漫画中加入动态的元素让漫画更生动更吸引人,也让漫画得到更好的完善。动态漫画不仅具有插播画面的动态效果,而且画面内容中,还应具备动态表演。漫画作品中的内容,可以说是动画作品中的一种提炼。

(三)剧情发展的互动。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最大区别也是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其交互性,即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新媒体的时代下,读者的阅读状态从被动模式已经转化为互动阅读模式。与读者的互动中,更能了解读者的喜好,能让作品更符合读者的口味。同时,读者也可以及时将个人想法和评论到网络上。动态漫画开启了评论功能,这种功能开启后,能让读者及时发表意见。读者之间还能相互进行交流和沟通,而这种评论功能也是随时可以关闭掉。

(四)突出当前格内画面。在纸质漫画中,一页往往有多幅画面构成,一幅画面称作一格。电子漫画也是如此,电子漫画大多只是对纸质漫画的简单电子化,版式上与纸质漫画并没有区别。突出当前格内画面就是让漫画一格一格显示出来,可以使漫画的剧情显得神秘,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并可以给读者带来足够的时间去想象接下来的画面。另外,动态漫画可以对单个格的画面进行放大,以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让读者看得更加清晰。

四、总结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漫画艺术便与新媒体时代的特性紧密相连。新媒体漫画不再是以往的传统模式,而是改进了艺术形态,有了更多的受众群体。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发达的社会里,有了更大的发展平台,也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技术在不断进步,漫画艺术也将会有更多新的形式出现,创作是永无止境的,新的漫画形式应该和新技术相融合,动态漫画可以有更好的完善和发展。本文重在从艺术角度来对动态漫画做分析,希望能给实践者做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冯广超.数字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1-22.

[2]王庸声.现代漫画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5.55-56.

[3]黄鸣奋.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98-99.

[4]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28-29.

[5]晓鸥.动画分镜头设计[M].吉林美术出版社,2013.44-45.

媒体融合概论范文第5篇

1 IPM理念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如何真正做到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一是要明确有害生物不能彻底消灭,而是要将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二是要在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的基础上,掌握防治措施和方法运用。做到这点,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农药的使用者及技术指导者观念的转变,必须向社会输入具有IMP理念的植物保护人才。《农药概论》主要讲授农用药剂学概论,其主体是农药。要培养具有IPM 理念的植物保护人才,应首先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上入手。 

2 将IPM理念设计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中 

根据新的形势,对农药学概论课程大纲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将传统课程中的化学部分做了适当精简和合并,增加了生物、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比重,比如增加了生物技术在农药研发中的进展、农药抗药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农药的应用、农药如何在环境中转变为友好行为;此外,还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提供其他与农药学概论课程相关的书籍阅读范围,诸如基因工程进展、植物生理学、现代生物技术、环境毒理学。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术视野,更容易产生创新思路,也能更好的将多元化融入农药学概论课程中,除了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更能将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融入到教学中,将IMP理念深深树立于每个学生的观念中,使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度得到提高。 

3将IPM理念体系于学生的毕业论文中 

毕业论文是对一个本科学生4年学习考量的一个综合体,毕业论文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分析运用理论知识,总结问题经验,锻炼的是“学中用、用中学”的综合能力。以往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时往往是针对生产实际中某一特定问题,确定研究内容、目的和任务。如“防治草莓根腐病的药剂筛选试验”,学生和老师在设计试验方案及实施试验过程时,更多的关注防治效果,而忽视了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及环境友好的这一理念。现今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及答辩中,IMP理念已深深植入每个老师及学生心中。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已从原来的单一的防治效果,转变为对如“抗药性的初步研究、农药对传粉昆虫的影响、除草剂对杂草生物群落的影响等”不但学生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农药,而且能更为完备地进行综合防治。不但使IMP理念贯穿于学生本科学习,更能使其在进入社会工作岗位上把IMP理念带入到工作中,成为具有IMP理念的植保人才。 

4注重师资队伍专业多样性建设,强化观念碰撞 

教师的创新能力及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新型理念学生的培养,就给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掌握国内外对于IMP理念的应用,并能将其通过教育行为直接影响学生。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列举案例如“DDT的兴衰历史、色质联用在农残分析的使用、生防菌研发等”活跃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将IMP理念融入进农药概论课程的每节课中。还积极邀请具有影响的学术名师,开设学术前沿讲座及学术沙龙。使学生都不出学校即可学习当前本领域的最新理论、最新知识、最新方法和最新进展。 

5将IPM理念应用于农药概论实验课设计中 

采用必选实验和任选实验两种选课方式。《农药学概论》实验项目共设有8个,其中4个必选实验,4个任选实验。必选实验是以基础实验为主,所有学生必须独立或协作完成。基础实验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农药概论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包括:杀虫剂的内室毒力测定、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对峙法、抑菌圈法)、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农药制剂加工配制和质量检测。以上4个实验是为基础实验,在对学生实验考核时,加入了IMP理念的考核,如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对天敌生物影响的观察。完成必选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方向,在4个任选实验中选择2个实验,2个实验老师在设计实验大纲时,只给出实验方向,不给出具体内容及步骤,任选实验的内容具有一定得研究性质,学生主要结合理论所学及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综合进行实验。如同学在实习中发现三叶草周围很少生长其他的杂草,故在任选实验中,设计对三叶草提取物对杂草的防除效果实验。这是很好地对IMP理念的理解和研究。将其融合进了实验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拓宽了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6 IPM理念促进教学方式改变 

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主要通过动画、表格、视频、对比等形式把教学中的重难点生动、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使学生从原来枯燥的板书及教师说教中更为形象生动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掌握。另外学生也参于了课件制作,实习的时候去农药厂参观,学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除了对生产设备及农药制作过程的拍摄,还对农药厂周边环境、水体进行了拍摄,这些图片都在课堂上的多媒体课件上展现,学生除了对农药加工方法加工剂型的这些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学习,更对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分成2组进行自由辩论,更加深刻的理解农药是“双刃剑”这一观点。提高了学生对农药概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将IPM理念真正的融入了整个理念中。 

参考文献 

[1]滕春红,陶波.农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62-63. 

[2]李海平,李灵芝.关于农业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58-159 

[3]宋宝安,赵德刚,杨松,等.农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贵州大学学报,2014,31(1):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