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养结合研究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养老模式
基金项目:2016年度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校级项目:“‘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NFUSPITP116)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3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加之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也迅速增长,老年人的抚养比攀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负担,所以发展社会化的养老模式正是顺应时势。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的发展必定伴随着显著的医疗服务需求。在此背景下,区别于传统的“住养”模式,“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这是一种新型的机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即以养老机构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为基础,为老人提供一定医疗支持服务。在这一模式下,养老机构除了向老人提供基本的居住安养服务,还通过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创新老人医疗服务的条件,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照护。服务内容全面多样,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还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可以说,“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是对传统养老机构服务的拓展与延伸,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全面和优质的服务,使养老体系更加人性化,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是我国养老服务重要发展方向。
二、推进“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的必要性
(一)优化医疗资源分配,解决养老需求多样化。“医养结合”模式第一次将医疗与养老相结合,打通了医院与养老院之间的壁垒,更打破了传统养老机构大病小病都要将老人送往医院救治的低效模式,使得老人可以在机构内部享受到专业而全面的健康治疗。传统的养老机构大多只能承担老人较为单一和简单的医疗卫生需求,如测量血压、血糖、血脂以及测量体温等,而对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大病恢复期老人、半失能老人、失能老人以及绝症期老人的全面照护难以达到相应的需求,使得这部分老人难以找到合适的托养机构。“医养结合”模式的出现就解决了这部分老年群体的健康医疗需求,既可以提高老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机构的资源紧张问题,使得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二)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老人健康水平。目前,我国大规模、快速度的人口老龄化态势已不可逆转,养老问题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加之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在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和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等背景下,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使得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尽管十几年来我国的各项养老服务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床位有了显著增加,但现有养老服务的供给与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服务需求仍是不相匹配。而“医养结合”模式的不仅可以应对老人的养老需求,提升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更能减轻子女的负担,间接提升全家人的生活质量,进而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因此,加快“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模式建设与推广刻不容缓。
(三)完善养老服务产业格局,刺激消费与就业。“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将很大程度地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并且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对照料和护理的需求,有利于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的形成。据统计,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因此,重点养老服务对象的数量仍将持续增加,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需求日益增长也水涨船高,市场需求将倒逼养老服务业改革,刺激养老业转型。医养结合机构的兴盛,不但刺激了养老服务产业的进一步完善,还将为我国的就业市场注入活力。
三、“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管理职责分工尚不明晰。“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模式涉及到医疗和养老两方面,需要民政部门、卫生部门、人社部门等多部门的分工协作。目前,“医养结合”的管理部门分工尚不明确,长期稳定的监管机制也尚未形成。政府的各分管部门由于不清楚权责划分,在处理机构问题时容易相互掣肘,这大大降低行政效率。课题组曾针对一家综合性医院下辖的医养结合机构进行实地调研,调研过程中机构负责人表示,他们的职能性|与运作方式虽已从大医院分离,但在履行相关义务和执行相关法规时依旧要按照医院的政府主管部门为其设立的标准及制度,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机构在医院与政府两头跑,甚至出现政府的各个部门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这样一来大大拖低了办事效率,也降低了民众的信任度。
(二)质量监督评估体系尚不完善。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尚未形成有效的评估体系。调研中发现,尽管地区政府对机构支持力度很大,机构的发展阻力也不小。由于当地没有一定数量同类型、同档次的机构相竞争,无法经由市场检验形成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完全依靠政府单方面监管不能保证机构的服务水平与质量。这从侧面反映出当下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所面临的阻碍。只有努力提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产业整体的效率与质量,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机构行业规则体系,在政府、社会以及群众的共同监督评估下,才能确保医养结合机构良性发展。
(三)人力资源严重短缺制约发展。由于“医养结合”模式目前正处于探索起步的阶段,“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内部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强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十分匮乏。以课题组调研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为例,内部的医护人员多为普通医院的科室医生转型而来,机构缺乏受过专业老年健康照护培训的工作人员。另外,护理人员也是限制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群体长期以来都处在社会地位低、薪资待遇差、行业标准不统一等的困境中,导致护理人员紧缺,进而使得机构对上岗人员的要求难免降低,因此不能保证每位在岗护工都具备合格的技术与职业道德,迫切需要对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但从机构目前的运营状况来看,机构难以支撑内部人员长期、定期的专业培训,优质人力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着养老事业的发展。
(四)身病易治、心病难医成为常态。从目前来看,“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多重点关注老年人的生理问题,忽略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老年人来说,较为封闭的日常生活环境、枯燥重复的生活节奏、病痛的折磨、缺乏亲朋好友陪伴的孤独感,都是难以自我舒解的问题,长此以往入住老人易产生心理困扰,然而轻微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内隐的,不容易被察觉,所以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往往被机构工作人员忽视。调研发现,多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内并未配备数量足够的专心理治疗师与社会工作师,即便个别机构有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职位设置,也大多工作繁杂,没有精力为老人做专门的心理干预,所以更多情况下是由护工或者护士在工作间隙与老人做一些简单的非专业化的沟通,舒缓老人的压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专业老年心理治疗师与社会工作师人才匮乏,机构的医生、护士、护工限于自身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面对老人的心理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由于目前的养老行业内部尚未将机构所托养的老人的心理状况纳入机构服务质量的考评之内;三是老人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老人家庭的足够重视,所以在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之下,老人的心理问题成为机构工作的难题。
四、“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策略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产业发展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老年人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规划并对养老产业提出了新要求,也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意味着养老产业迎来了新发展机遇,医养结合机构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也将借此契机大有可为,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由如下发展策略解决:
(一)建立多方监督机制,增强机构竞争力。建立全面的社会评估机制。发挥行业自律、群众举报、媒体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对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设施、服务、管理、信誉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首先,要接受来自政府部门的监督,政府主管部门要明确对机构管理方方面面的责任,建立养老服务举报和投诉制度,接到举报、投诉后应当及时核实、处理,以此加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绩效考核,对机构各项工作实行有效的监督管控,确保“医养结合”工作落实到位;其次,要加强机构内部各部门的监督体系建立健全,管理、医疗、护理各部门应加强联系,彼此协调,分享经验,促进交流,以此增强整个机构的服务能力,从而提升机构整体竞争能力;最后,要建立以老年人及其家属满意度等为指标的综合考核评估体系,为老人及其家人建立良好通畅的反馈平台与机制,全方位地了解老人诉求。由于机构中老人平常接触较多的是护工与护士,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较少直接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提出意见与建议,导致很多老人针对不合理的行为敢怒不敢言,较少有机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诉求,直接影响了老人对机构服务的满意度。对此,机构可以通过推举老人代表与机构管理人员定期举行探讨会议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获得老人们的评价意见,以此改进服务能力。
(二)完善政府职责分工,规范机构行为。目前,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监管部门不明确,部门之间责任不明晰的问题,则需要协调各管理部门间的关系,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协调与规范各利益主体的行为,促使医养结合机构的目撕托形更好地促进养老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分工明确,建立健全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制度标准,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在具体执行方面,各部门之间应分工明细,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为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主管部门依据自身的职责,按照行业特点,建立制度标准,确保规范运营,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抓紧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标准,建立等级评定制度及评估制度,进而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行为。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员专业素养。政府应在老年照护行业人才缺乏的环境下,出台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尽快破除行业内人才缺乏的瓶颈,激发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身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行业。可以为高校与养老行业的社会组织互促互进搭建平台,高校应积极发展老年医学、老年照护、老年管理等专业,开展内外多方学术交流,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为养老机构的产业发展提供大量优质的人力资源。机构本身则要加强与各大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院校的合作,积极吸纳专业实习生,为基层人才的扩充做好充分准备。此外,机构内部应以团队协作为宗旨,将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护理人员三者的工作有机结合、互相监督,加强护工团队专业的照护技能与沟通能力,加强医生护士对老人健康状况的深入体察,完善职称晋升制度与薪资奖金制度,促进整个团队集体与个人共同进步。
(四)同步身体心理照护,提升老人生活质量。机构在对老人进行身体医疗的同时,更要关注其心理状况。由于长期经历枯燥的治疗过程,居住在人身自由受到一定限制的压抑环境,老年人会为不断增加的年龄而感到力不从心,会对周遭环境产生一些抵触反应,其对焦虑、恐惧、孤独等负向情绪的承受能力大大降低。老人的身体病痛得到医治,心理诉求却无人问津,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人对机构对家人乃至对生命的良性态度,所以机构必须提高对老人心理问题的重视,将对老年人的心理干预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的重点。机构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部门,招收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建立长期有效的心理问题排查机制,根据不同情形开展个案工作或小组工作,及时排解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能够祥和平静的颐养天年。
五、结语
相对于传统养老产业,“医养结合型”的机构养老模式具有独创性,为了应对养老需求、缓解人口老龄化、优化养老产业格局,我国具有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但是目前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市场监管体系未形成、机构内部的人才短缺问题和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等问题。强化监督机制、规范政府监管、提升人员素质、同步身心照护是提升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景亮.医院与养老院携手走进老龄时代――对建立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思考[J].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10.16.
[2]米红.“医养结合”内涵界定需要明确六个问题[N].中国社会报,2015.3.23.
[3]史凯.适度理念下普惠型社会福利要素与制度实施研究[D].南京大学,2012.
[4]吴玉韶,王莉莉,孔伟,董彭滔,杨晓奇.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15.8.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一)
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民革中央一直思考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的37篇提案中,《关于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民革中央认为,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养老问题则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热点之一。健康与养老产业(以下简称康养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被打造成为我国又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份提案源自民革中央去年的调研。去年4月和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率民革中央调研组分别赴四川攀枝花和河北秦皇岛,就健康与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展开调研。
调研组发现,由于我国康养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各地尚未形成集养老、医疗、休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与养老服务体系,致使相关产业无法得到突破性发展。调研结束后,民革中央在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20xx年12月,由民革中央与四川省政协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四川攀枝花召开。论坛达成了《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攀枝花共识》,并推动240亿元的21个攀枝花康养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计签约意向高达400多亿元,为康养产业发展注入一剂强针。
找准切入点,就能推动经济发展。针对当前康养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民革中央提出,将康养产业定位为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康养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涉及医疗、社保、体育、文化、旅游、家政、信息等多方面,可以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健康与养老产业对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健康老龄化巨大刚性需求的长久之计。民革中央参政议政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国务院已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康养产业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为此,民革中央建议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产业子领域专项政策,督促政策落实、落地。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指导地方结合实际进行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设立国家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引导,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中医药服务为特色,鼓励自然环境优渥地区先行先试;以医疗资源为保障、以规范标准为基础,推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融合,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子、新标准。
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在民革中央看来,医养结合就是最大的突破口。建议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健全健康保险体系,发展护理保险,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将养老机构所设医疗部门提供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采取远程医疗、委托管理、健康管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能力,提供多样化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有力推动建立医养结合体系。
人才是康养事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民革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康养产业亟需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直接制约了康养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此,民革中央建议国家重视康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康养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康养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康养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
此外,民革中央还建议设立国家康养产业发展实验区,赋予实验区一些先行先试的相关政策,形成以区内优势产品和服务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为实现康养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二)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关注疾病治疗、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问题。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35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40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等文件精神,调查了解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以下简称医养结合)情况,积极探索推进养老服务新模式,20xx年7月21日-23日,以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干部保健局局长兰青为组长的调研组深入无锡市社区、养老和医疗机构,走访考察了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江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朗高护理院、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市康复医院和同仁康复医院,并召开医养结合工作座谈会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无锡市开展医养结合基本情况
无锡市是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康复医疗服务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试点重点联系城市。近年来,该市通过政府试点、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推进医养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xx年底,全市拥有养老机构150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092家,护理院11家,康复专科医疗机构7家,其中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28家,每千老人养老床位39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具体做法是: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无锡市将养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超前谋划,统筹推进。近五年,仅市、区、街道三级财政资金投入就超过20亿元。20xx年,制定《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提出到20xx年市区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5%,江阴、宜兴等农村地区不低于55%,2020年护理型养老机构要大幅度提高,在社区形成融老年活动、照料、护理、老年健康的十分钟服务圈。20xx年,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更加突出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功能的建设。20xx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做好医养融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时间安排及工作要求。去年,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无锡市养老机构条例》,以地方法规形式,将养医融合、医疗服务、医保定点等养老服务中涉医服务的具体事项作了规定,形成了医养结合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优化服务内容。医养结合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无锡市坚持试点先行,点面结合,不断优化,逐步完善。20xx年,在市级层面上,选择滨湖区朗高养老院开展内设老年护理院及医保定点试点工作。20xx年,开放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门诊医保定点政策。20xx年,又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住院医保定点政策作了具体规定,对符合要求的,不设门槛、数量,一律纳入住院医保定点范围。这些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应,促进了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该市不断优化医养结合服务内容,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明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开设老年病科,提倡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规范开展老年常见慢性病诊治,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康复需求,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
三是落实激励措施,加强政策引导。无锡市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符合住院定点的机构,优先纳入门诊定点医保范围。民政部门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接收护理型老人等实施专项补贴和运作补贴。其中对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接收全护理、半护理老人,按实住老人床位数,分别给予每月180元、120元运行补贴。对收住进市失能老人托养中心的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失能老人,分别给予老人家庭每月每人1425元、1200元补贴。卫生计生部门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支持各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畅通设置审批绿色通道,推进医养融合信息化建设。其他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工作,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健康养老,更好地促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
二、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医养结合服务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服务方式。从医疗与养老服务关系看,医养结合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本质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目前全省各地医养结合类型和路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
一是医养整合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包括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和具备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一种是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另一种由医疗机构依托自身医疗资源建设护理院。该种模式打破医养封闭分割,老年患者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在康复期和病情稳定期转为养老院休养状态,形成一体化服务。无锡朗高护理院将服务区域分为病理区、护理区和养老区3个功能区,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理疗等服务。
二是医养联盟模式,即由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互利共赢。以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等为代表,这个三个养老机构都和医疗机构紧邻,他们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建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关系,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提供预约挂号、会诊等专业技术指导,并开辟转诊绿色通道,护理院提供病后的护理和康复服务,实行无缝对接。
三是医养协作模式,即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合作,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实现居家式生活照料服务与专业化的医护服务有机结合,筑起一所没有围墙的医养结合模式。我省各地还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为目标人群提供医疗和保健服务。
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各地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亟待研究解决。一是在服务政策方面。康复养老不等同于医疗,入住者多是以慢性病和老年病为多,收费相对低廉,直接经济效益低,在政府投入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社会创办热情不高。而目前,多数养老机构所属的医务室医疗水平偏低,无法取得首诊资格,也无能力与医疗机构相对接。而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型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二是在医保政策方面。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即治病的医保钱不能转为养老钱。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康复期较长的老年患者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或采取各种方式压床。无锡市具备医疗条件的28家养老机构中仅有8家实行了住院医保定点,即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能够就医,也无法享受医保报销。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护理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十分短缺,难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养老护理员工作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低,就业吸引力有限,专业化护理人员不愿从事养老护理。此外,我们调研中也发现,不同部门对医养结合工作在认识上还不完全统一,存在不同程度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推进医养结合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推进医养结合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然要求。国家已经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打造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发展服务业,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优先方向。省委省政府坚持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相结合,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着力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需求高度叠加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通过实施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条件显著改善,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等已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基本养老、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已具备互联互通、统筹推进的条件,这些都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医养结合工作还处于起步、爬坡阶段,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优质的医疗服务,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
一是要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这是难点,也是重点,涉及到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和路径的选择,也牵涉到医保政策的确定。 医养结合机构主要针对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老年人,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与老年慢病和恶性疾病患者的重合部分,其服务特征是治疗时间长,医疗技术含量偏低,生活照料等劳务费用比重较大。服务的内容以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为重点。而普通老年慢病中的生活自理老人,可以通过医院门诊解决医疗康复问题。处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老人,由于治疗时间短、技术含量高、药品和检查费用比重大等原因,应采取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方式解决。对于健康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的未患病人群,由于无治疗项目,养老仍应以生活照料为主,辅之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建议率先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确定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类型。
二是要确定医养结合的发展路径。针对不同的养老服务形式选择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的有机对接。要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强化政府统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发展设置规划,探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支持政策,在科学界定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前提下,以整合和利用现有养老和医疗卫生资源为重点,以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健康管理、家庭病床、老年病治疗方面的作用为基础,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双向转诊、远程医疗、协议委托等多种合作,合理引导养老机构、养老居住社区建设医疗机构,以及部分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康复院、护理院。稳步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医疗机构,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议推进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集团化发展道路,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
三是要优化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医养融合的文件精神,统筹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多方资源,破解制度藩篱。要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指导的重要内容,加强民政和卫生计生部门在规划和审批环节的合作,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要理清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的责任界限,在规范医保资金监督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保结算方式,将养老护理费用适度纳入医保范围,切实解决部分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患有慢性病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实际问题,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看得起病、养得起老。建议积极推广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长期护理保险与医保政策的衔接。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设计开发适应医养结合需要的商业护理保险,健全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多种人身保险险种,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医养结合选择。各级政府应设立养老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金融部门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人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给予税费优惠政策。此外,要优先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等。
关键词:老年护理;医养融合;养老基地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巳超过2亿,65岁以上老龄人口看病住院比例要超过青年人的2倍。面对这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式和来势迅猛的“银色浪潮”,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照顾,延长其生活自理年限,实现老年健康化,老年护理专业化,养老事业社会化,已成为关系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和值得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特别是2013年9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的要求,为本文的研究和项目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从老年护理和老年护理学的角度,依托医学院校和临床教学医院的优势,构建以老年健康护理为目的养老方式(模式)所进行的研究尚且不多。很多学者仅仅停留在理论性的研究并宏观地进行分析,缺乏专门细致的研究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结合当地实情的具体养老对策和实施办法。正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缺,因此开展此论文的研究和实施,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1.存在问题
1.1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我国老年护理教学与培训起步晚,发展滞后。高职高专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护理教育的最高学历是硕士,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老年护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学历低、人数少,且大多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专业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老化,在工作实践中他们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可以说,我国目前的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和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是严重滞后,专业人才是严重短缺。相比之下,养老护理服务在国外目前已形成了中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1.2“医养结合”矛盾大难题多
经调查发现,我国养老机构中仅两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医疗护理服务。而养老机构都因条件所限,无法设置医疗机构,而医院有限的医疗床位不可能用于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再加之养老机构和医院又分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职能、机制、政策及标准不同,导致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时,受阻于制度壁垒。特别是,医保政策瓶颈巳成为“医养结合”养老新摸式发展的最大阻碍:由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处于医院和普通养老院之间的“模糊地带”,未被纳入医疗机构范畴,老人在医院住院产生的费用可以报销,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接受的护理、康复、医疗等服务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于是部分老人考虑到经济负担问题,还是选择长期在医院中“压床”不出院,不愿到养老院去。
1.3 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及床位数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约4.3万个,养老床位数达到493.7万,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4张。与前几年相比虽有较大增长,但按国际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50张测算,与发达国家每百人5-7张床位数相比较仍有巨大的差距和缺口。另外,按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配备比例3:1测算,我国还需要1000多万养老护理人员,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员工也只有近30万人,其中取得老年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可以说,老年护理的供需矛盾是十分突出。
2.条件与优势
2.1 本论文作者所在单位,是一所面向全国统一招生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全国一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一。现有教职员工1000多人,专职教师800多人,正高职称8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近2万人。学院护理系护理专业始建于1931年中美合办的普爱高级护校,至今已有80多年办学历史。学院护理系作为学院现有近7000名护理专业在校学生的一个龙头大系,曾获得 “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国家示范性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湖南省护理‘双师’水平认证技能培训基地”、“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湖南省精品专业”等等荣誉称号。
2.2 本论文作者所在单位,占地面积3362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20亿元。馆藏图书200多万册,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和设施功能齐全,并有一所综合性的附属三级医院。特别是学院整体搬迁到新院本部办学后,原闲置的处在城市中心的老校区,紧邻附属医院,被用来改造为一个养老服务基地(中心),那将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2.3 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已是国家的一个基本国策。加快完善社会化养老机制,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利用医学院校教学与人才优势,大力培养老年护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创建一个养老服务产业基地(中心),将会得到国家和政府以及当地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湖南省下发的《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永州市政府为支持鼓励民办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产业,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则是本论文项目研究的最大支持。
3.发展路径和对策
3.1 要把“养老专业”办成叫好又叫座的好专业。国家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特别是中高职业院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老年康复、老年护理人员、老年营养、老年心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积极开展老年护理方面的研究,努力构建符合养老服务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引导和鼓励养老专业方面的大中专毕业生积极投身养老服务产业中去就业和创业。
3.2 要在“医养融合”上取得新突破。卫生和民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医养融合”养老方式,力图破解养老机构中老人的医疗、康复和护理难题。经调查发现,我国养老机构中仅两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医疗护理服务。而养老机构都因条件所限,无法设置医疗机构,而医院有限的医疗床位不可能用于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再加之养老机构和医院又分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职能、机制、政策政策及标准不同,导致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时,受阻于制度壁垒。对此应做到“四个打破”:打破体制障碍,部门联手合作;打破政策壁垒,制度相互衔接;打破利益藩篱,服务老人需求;打破路径依赖,推进体系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姻”,做到医养结合,相辅相成,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通力合作。最终达到让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享受到“医院式”专业、周到的医疗保健服务,实现“医养融合一体化”的养老方式的新突破。
[关键词] 老年人;就医难;可及性;看病贵;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 R1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9(c)-007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fficulty in seeking medical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s,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various types of elderly people. Methods Zhuzhou City, Hengyang City and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were selected as samples under the multistag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eve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600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to the aged over 60 and 589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ll the data were input and processed by SPSS 22.0. The statistic analysis result was researched by multivariate 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The convenience of seeking medical treatment for elderly people was lower than for young people. The convenience of rural elderly people (85.3%)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urban ones (94.7%). Under the confidence level of 95%, elderly people's satisfaction on medical services was influenced significantly by their age and degree of education. Thinking their disease not serious (41.2%) and high medical expenses (28.2%) were found as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which leaded to difficulty in seeking medical treatment for elderly. Conclusion Preferential medical reimbursement policies for elderly peopl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and carrying out medical providing integration can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difficulty in seeking medical treatment for elderly people.
[Key words] Elderly people; Difficulty in seeking medical treatments; Accessibility; Expensive in seeing a doctor; Combin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 providing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老年人就医问题备受关注,湖南省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迈入老龄化,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有效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值得深入研究。近十年来,国内学者们研究发现,经济困难和就医手续繁琐是影响老年人就医方便性的主要因素[1-2]。此外,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医疗资源利用及影响因素也是研究的重点[3-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抽取湖南省株洲市、衡阳市、湘西自治州三个地区作为样本,对调查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9份,回收率为98.2%。
1.2 方法
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3部分,分别是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年龄特征、家庭状况、经济状况、教育程度)、老年人的健康状况(2周患病率、2周患病就诊率、慢性病患病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卫生资源利用和卫生服务需求情况(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老年人保健状况及健康医疗需求、就医满意度等)。调查人员均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且在调查前经过统一培训。
1.3 统计学方法
问卷回收后,利用SPSS 22.0统一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医疗资源利用指标主要考虑2周患病就诊率、就医机构选择、慢性病患病情况等,根据Pearson Chi-square检验分析各因素与医疗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是否显著。将年龄、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到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现居住地、首选就医地点、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作为解释变量,对老年人就医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89份,其中城市居民228人,农村居民361人;男315人,女260人;年龄均在60岁以上,其中60~
2.2 老年人就医方便性及其影响因素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就医方便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75~
2.3 老年人就医是否及时及组间差异分析
调查发现,湖南省老年人2周患病率为52.4%(308/589),远高于其他学者在全体居民中18.9%的抽样调查结果[7],而被调查老年人2周患病就诊率仅为57.6%(177/308),说明有超过一半的老年人在调查前2周内曾患病但未就诊。在被问到患病是否及时就医时,266名(45.3%)老年人回答没有及时就医。随着家庭年收入的增加,就医不及时的老年人比例从最低收入组52.2%减少到最高收入组的25.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老年人就医不及时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2周患病就诊率仅为57.6%,有近一半的老年人生病未及时就医。究其原因,183人选择了“自认为病的不严重”,占有效调查人数的41.2%。此外,有9.9%的老年人认为“年老没必要医治”。可见,主观意识是目前影响老年人就医不及时的最主要原因[8]。见表4。
2.5 老年人就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中,将就医满意度作为被解释变量Y,它是一个多元有序变量,解释变量依次为X1~X7。记πi=P(Y=i)(i=1,2,3,4)为就医满意度属于第i级的概率。根据调查情况,建立如下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Ln[π1/(π2+π3+π4+π5)]=α1+β1Xi;Ln[(π1+π2)/(π3+π4+π5)]=α2+β2Xi;Ln[(π1+π2+π3)/(π4+π5)]=α3+β3Xi;Ln[(π1+π2+π3+π4)/π5]=α4+β4Xi;
其中,αj(j=1,2,3,4)是截距项,βj是回归系数,解释变量X=(X1,X2,......,X7)是分类变量。其中,X1代表年龄,X2代表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X3代表到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X4代表现居住地,X5代表首选就医地点,X6代表家庭年收入,X7代表文化程度。被解释变量是老年人就医满意度Y属于k级及k级以下的概率与属于k级以上概率之比的自然对数。根据参数估计及相应的检验结果,在显著性水平为5%以下与就医满意度(Y)显著性相关的有X1=年龄、X7=文化程度。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的偏回归系数β1 > 0,OR1 > 1,表明年龄越大,老年人就医满意度越低。可能的原因是,年龄越大行动越不便,等待就医时的体验越差;此外,年龄越大身体健康状况越差,就医次数增多也导致较低的就医满意度。文化程度的偏回归系数β7 > 0,OR7 > 1,表明文化程度越高,就医满意度越低。可能的原因是,随着文化程度提高,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期望更高,同时更容易识别出医生诱导需求的程度,因此就医满意度下降。偏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大小,代表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力大小,文化程度对老年人就医满意度的影响更大。见表5。
3 讨论
3.1 加强老年人健康知识教育
本次调查显示,湖南省老年人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者占68.8%,而老年人就医的及时性与其文化程度显著相关,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健康意识更强[9],在患病时及时就医的比率也更高。因此,普及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是必要的。除了现有的宣教手段,可考虑采用高校医护学生与社区基层医疗机构联合走进基层[10],免费为老年人体检、开展健康讲座的形式,帮助老年人树立健康意识,生病后及时就医。
3.2 医保报销政策适当向老年人倾斜
老年人经济来源有限,“一体多病”常导致其医疗消费远高于其他人群,往往使其不堪重负[11]。医保的报销政策可适当向老年人倾斜,对老年人一般慢性病治疗需要的检查费用按比例进行报销,同时完善医院的补偿政策[12],缓解老年人就医的经济压力,体现对老年群体的关怀。
3.3 探讨适合老年人就医的分级医疗模式
老年人看病经常是“站不住、挤不动、等不及”,建议推进分级医疗,大医院承担大病、重病的诊断和医治,基层机构则承担普通门诊和康复护理,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在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格局[13]。本次调查发现,目前湖南省的分级诊疗仍然存在基层机构设备差、医师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引导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到基层,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14],对于缓解老年人就医难来说迫在眉睫。
3.4 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使敬老院、养老院的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15]。首先,可以考虑在敬老院和养老院内设医疗机构[16],改善医疗设备,建立与大中型医院的合作机制,实现转诊的“无缝对接”。其次,鼓励一、二级医院(包括厂办、校办、民办医院等)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转型为康复院、护理院等,扩宽“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渠道[17]。
3.5 关注独居老年人和失独老年群体的就医问题
独居和失独老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其就医难度必然较高[18]。应登记独居和失独老年群体,送医送药到家。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独居的老年人就医不及时的比率较高,影响独居老年人就医不及时的原因主要是“去医院太花钱”和“无人陪同”。政府应分区对当地的独居和失独老年人进行统计登记,提倡对独居、失独老年人送医送药上门[19],适当提高对这部分人群的医保报销比例[20]。
[参考文献]
[1] 田欣,汤哲,孙菲,等.北京市城区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需求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115-117.
[2] 王建平,汤哲,孙菲,等.北京老年人就医难相关因素分析[R].卫生部行业基金科研专项课题(2010-2011)研究报告,2012.
[3] 孔德香,孙晓阳,陈小飞,等.淮安市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3(7):66-68.
[4] 程念,,汪早立.部分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老年人的住院及受益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10):36-38.
[5] 李希良,左群,刘素平.在社区老年人群中树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品牌的路径研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30(4):101-104.
[6] 王梦怡,姚兆余.江苏省农村老年人医疗资源的利用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2):28-30.
[7]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22-43.
[8] 吴秀颖,陈新平.全方位剖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1):115-116.
[9] 何资桥,曹中平.湖南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32-534.
[10] 尹秀萍.社区健康教育在临界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33(2):124-126.
[11] 朱宏晋,刘芮彤,顾倩倩.伦理学视角下老年人就医难问题探讨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5,30(9):94-95.
[12] 夏挺松,卢祖洵,彭绩.我国“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3):155-157.
[13] Lucy N,Victoria J,Karen T,et al. Social and Health Factors Affecting Community Service Use by Vulnerable Older People [J]. Australian Social Work,2009,62(4):507-524.
[14] 杨敬,马伟杭,徐飞鸿,等.浙江省分级诊疗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12):922-924.
[15] 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16] 陈娜,王长青.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医养结合服务共同体探索与实践[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5,35(11):6596-6598.
[17] 区慧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医养结合”机构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S1(6):9-11.
[18] 张玲.苏州市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19] 杨晓龙,林明鲜.我国城市独居老人医疗现状满意度比较研究――以济南、郑州、兰州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15(5):112-116.
>> 加拿大: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医疗服务队伍 软硬结合的“家庭医生” 以和谐医患关系为基础探索家庭医生契约制服务新模式 以家庭医生为主导团队式管理社区2型糖尿病的效果评估 探索中践行长宁特色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 上海农村家庭医生工作的实践和探索 捷克家庭医生工作模式简介 菊园新区“三位一体”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探索 家庭医生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新探索 感受英国的“家庭医生” 厨房里的家庭医生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的思考 家庭医生的一天 “体制外”的家庭医生 群众身边的家庭医生 我的家庭医生菲尔德先生 天山牧民的“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等 家庭医生飞利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佘瑞芳, 谢宇, 刘泽文. 我国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 中国医院管理, 2016, 36(7): 7-9.
[6] 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 人口学词典[M]. 查瑞传, 邵宁, 杨魁信,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1992.
[7]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研究报告[EB/OL]. (2007-12-27)[2016-12-29]. .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0年第六次全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1, 19(8): 511-512.
[9] 王丽敏.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及对策[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 35(5): 94-97.
[10] 王素英, 张作森, 孙文灿. 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 社会福利, 2013, 22(12): 11-14.
[11]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 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 残疾人研究, 2011, 1(2): 11-16.
[12] 上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4)28号][EB/ OL]. (2014-04-04)[2017-0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