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赤壁赋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 比较复方血竭灌肠液及口服5-氨基水杨酸(SASP)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维持缓解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以血竭、白芨为原料制备复方血竭灌肠液,对51例UC患者(血竭组) 进行灌肠治疗6个月;SASP组给予SASP 1.5 g 1次/d 口服维持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及治疗中的副作用。结果 血竭组和SASP组疗效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0.05) ;血竭组消化道反应、血液系统毒性、肝肾功能损害明显小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复方血竭制剂;溃疡性结肠炎;柳氮磺胺吡啶;维持缓解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iquid compound dracorhodin enema and sulfasalazine in the maintenance treatment for remission of ulcerative colitis (UC). Methods Dracorhodin and bletilla striata were compounded into enema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reatment, which was then administered to 51 patients of UC (dracorhodin group) for six months. Oral sulfasalazine (1.5 g per day) were meanwhile given to another group of patients (control group). The curative effects were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 recurrence rates and the side-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Difference in effect between the dracorhodi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 blood system toxicity, and liver and kidney dysfun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in the dracorhodi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ompound dracorhodin enema; ulcerative colitis; sulfasalazi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上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为主要症状。我国近年发病有显著增高趋势,病程一般呈慢性迁延过程,常反复发作造成严重并发症。如何提高炎症性肠病维持缓解治疗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减少复发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我院自1999年6月—2002年6月将复方血竭灌肠用于UC缓解期的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3例UC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复方血竭灌肠组(51例) 和SASP组(52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0.05) ,见表1。

1.2 病情评估 103 例UC患者按“病变活动指数”评分系统(diease activity index,Mayo临床积分 )的标准评分,临床参数分值为零,(包括大便次数、是否便血、医师对病变活动的总体分级、内镜下病变程度等)[1~2]。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1.3 治疗方法

1.3.1 药物和用法 复方血竭灌肠液[3]处方: 血竭10 g,白芨粉2 g。制法:将白芨粉置于研钵中,用少量75%的乙醇润湿,加适量水研成胶体溶液,加入过6号筛的血竭粉,充分研匀后转移至量杯中, 纯化水加至100 ml 处, 搅匀即得(本实验中所用的复方血竭灌肠液以血竭为原料,附以白芨,制备中按中国药典规范进行质量控制,获得的供试品的色谱与对照品色谱在相应的位置上显示相同的橙色斑点,说明获得的血竭成分有质量保证[5])。用法:两组均口服5-氨基水杨酸(SASP) 1.5 g ,3次/d,好转后逐渐减量至1.5 g 1次/d 后,血竭组改用复方血竭灌肠液100 ml 保留灌肠,20 d 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0 d,维持6个月,对照组继续口服5-氨基水杨酸1. 5 g,1次/d 口服,维持6个月。

1.3.2 灌肠方法 晚上睡前先排空大便,取右侧卧位,暴露,用14~16号导尿管涂少许液状石蜡后,插入肛内5~15 cm,用100 ml 注射器吸取药液100 ml (药液温度控制在35 ℃ 左右),缓慢注入肠道内。垫高臀部,卧床1 h,保留24 h。

1.4 疗效判定标准 疗程结束时进行临床评价及内镜检查。临床症状恶化且内镜检查证实有明确的活动性病变者为复发。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

2 结果

治疗6个月后,血竭组复发6例,SASP组复发7例,两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见表2)。但治疗组消化道反应、血液系统毒性、肝肾功能损害明显小于对照组(P

3 讨论

如何提高炎症性肠病维持缓解治疗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一直是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难题。对于多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而言,SASP是经济并且较为有效的选择。SASP 的维持治疗剂量一般1~3 g/d 口服,也可用相当剂量的新型5-ASA 类药物[4]。然而高危患者、对磺胺药过敏且无经济能力承担长期口服新型5-ASA的患者、肝肾功能受损无法长期口服SASP维持治疗的患者以及SASP维持治疗无效的患者,寻找一种副作用小且能替代SASP维持治疗降低复发率的药物是很必要的。本研究在为期半年的研究结束时,SASP组的复发率为:13.4%,复方血竭灌肠组的维持缓解率为:11.7%,SASP组略高于复方血竭灌肠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复方血竭灌肠组消化道反应、血液系统毒性、肝肾功能损害明显小于对照组(P

近年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及复发主要是生物力学因素损伤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组织,淤血凝阻其中,产生并释放内源性无菌性化学递质参与炎症反应,致使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组织慢性无菌炎症和溃疡。由于淤血凝阻,因而UC 患者血液循环减慢,导致血液具有浓稠性、聚集性、黏滞性的特征,从而肠黏膜血液的灌流量减少,细胞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肠黏膜组织损伤。由于血液的高黏滞血症,毛细血管闭塞,血液沉积,淤滞以及微血栓形成,也同样致血液循环减慢,肠黏膜组织变性坏死,形成溃疡[6]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血竭具有抗凝和促凝双向调节作用、可化解UC的高凝状态,使其血液流变学正常,起到活血止血的作用;血竭既能抑制血栓形成、扩张血管,使血流量增加,又能降低创伤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血竭能明显抑制血栓形成、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起到活血止血、化腐生肌的作用;血竭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有抗肿瘤的作用;血竭有抗炎止痛的作用;血竭提取物能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 7] 。血竭可能通过上述途径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起到治疗及维持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

[1] Sutherland LR,Martin F. 5-Aminosalicylic acid enemas in treatment of distal ulcerative colitis and proctitis in Canada[J]. Dig Dis Sci,1987,32(suppl 12) :64S.

[2] Schroeder KW,Tremaine WJ,Ilstrup DM.Coated oral 5-minosalicylic acid therapy for mildly to moderately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A randomized study[J]. N Engl J Med,1987,317:1625.

[3] 王雪明,吴 凯,石玉玲,等.复方血竭灌肠剂的制备及临床应用[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281-282.

[4] 韩 英.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维持缓解治疗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4,4(6):338-341.

[5] 李 楠,王雪明,吴 凯,等.复方血竭灌肠液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4):2073-2074.

赤壁赋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教改环境 困境 反思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推行已经多年,大家认识到:名师或优质教学归功于某种特殊的教学法。实则任何一种教学法,在某些情况下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或达到不良的效果。笔者以我校中职语文教师实际教学情况为例,分析讨论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应对之道。

一、当下师生关系

在当前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下,怎么进行优质中职语文教学呢?成功的教学,学生有一半以上的功劳,因为当学习者愿意打开耳朵听、愿意敞开胸襟接受时才会知道老师讲得不难听,教学双方才能达到良性互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中职学校教师面对的挑战中,包括:发现自己和一群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在一起。学生进入教室后,书包始终背在身上,桌面却没有任何纸笔、书本;在教室内讲话,随意走动;借故上厕所,实际出去过烟瘾……这些对任何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亟待克服的挑战。面对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经常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规范他们在教室的行为。

二、当前中职青年教师面临的课堂教学困境

(一)授课当中缺乏教学特色。

以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参看教师的教案,多数教师还在采取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方法:介绍作者—疏通段落大意—分析文章,那么我们从学生的反应中看到什么了呢?懒散的表情,暗淡的目光,有一搭没一搭地讨论……教学鲜见令人“惊艳”之作。又或者课堂流于浮华,比如一些优质课或示范课,课堂热闹有加,师生互动频繁,教学活动似乎非常精彩,然而,繁华的背后似乎缺少实质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中缺乏创新。

1.完全雷同的教学结构

通过听我校的语文教师的课发现,比如同样是教授《我与地坛》,前10分钟内,都是以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为导入,然后带出全篇文段结构及写作技巧;在教授应用文类型的课程时,都是先说明应用文的标准格式,然后按照板书指导学生试写应用文,没有创造适合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完还是不明白这类型的应用文对自己有何用处。教授口语交际课,都是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设置相关导学案的问题,希冀提高学生讨论、互动、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但课堂上往往只有冷场。

2.全然相同的延伸阅读

比如几位青年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都不约而同地以《沁园春·雪》作为延伸阅读,而没有思考所选择的延伸阅读材料对学生能否起到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三)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具。

教师当中,经常使用教学辅具的不到三分之一,当下多媒体辅助设备的大范围使用,让教师往往忽略自己制作和选择教学辅具的重要性。

三、如何给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上的扶持和指导

从以上课堂教学存在的情况来看,当前中职语文教师的知识背景,或缺少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神来之笔,无法令学生豁然受益。在教学中,如何举证补充,如何阐述诠释,都略显拖泥带水。因此在青年教师教学时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应对所教授课文内容相当熟悉,方能游刃有余。

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虽然不足,但并非都语文素养低下。教师专业化水准不足,本身对课文内容不熟悉,依赖于网上下载的教案,而对教学内容没有任何透彻研究,学生是很容易看出破绽,进而不信任这位教师的。

(二)旁征博引,课堂上灵活应变。

在《促织》一课的听课当中,授课的某教师本想作为知识的拓展内容,提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上有类似之处。学生听后很感兴趣,多问了一句:“老师可否举一个《阅微草堂笔记》的例子?”结果教师自身对《阅微草堂笔记》不够了解,一时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在慌张之下又没有针对学生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导致课堂上出现冷场。

(三)多学科内容的整合,使教学得以大开大合。

以古诗为例,由于物理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大自然,因此,古诗文中不免出现一些物理现象。具体而言,其中包括最常见的光现象、声现象,与经典力学、运动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石钟山记》关于声音的考证即为一例。中职语文教师通过广泛课余学习,提升教学水平,或者通过学科的整合,使自己的讲授生动有趣。在当前多元化、全球化下,需要多样化人才,不应限制于框架中。教师对教材教法如能挥洒自如,既不离题,又适度补充,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那么每堂课就好比聆听一首隽永、完整的篇章。

(四)既能博大又能高、知识面广阔且具深度。

语文教材的内容极为丰富,古往今来,无所不包。语文课本许多内容,尤其古诗文部分,涉及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比如苏轼《赤壁赋》一文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一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是什么?而当月亮徘徊于斗牛之间时,为什么是“七月既望”的天气?这些问题,授课的教师如果对天文知识有相当的认识,就可以将不易理解的课文化难为易,让学生彻底明白。还能结合古人关于“节气”的常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些都是课堂当中可以延伸且灵活教授的内容,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比如,苏轼所指的“赤壁”,今天所属何地?前人对“赤壁”一地的考证、说法又是如何?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对所教授的课文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能讲解自如,才可以赢得学生的衷心爱戴。

中职语文教师虽然愿意奉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终身职业,但如果因为自身专业化程度不足而背离“学高为师”,就无法持续地进行专业进修与发展,也无法肩负“传承与创新”的教育使命,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秦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05(36):07.

[2]郑成生.浅谈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如何上好课[J].中等职业教育,2010(08):14-15.

赤壁赋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 教学目标 清晰恰切 用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88-01

高效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园地,在这里实践着古老的“教学相长”理论:学生在快乐,有趣,热烈的课堂氛围中进步着,老师也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充实着自己,师生其乐融融;每一位学生都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每一位教师扮演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除了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外,还必须在教学设计中花功夫、动心思。要做到善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课堂的互动及生成,明确“三维”目标,做到教得生动,学得主动,轻松活泼没负担,省心省力高效率!

高效课堂中老师扮演什么角色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①这种观点明确向我们指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即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课前,教师是策划者和学习小组的建设者。课中,教师是组织者、控制者、点拨者、和激励者。课后,教师要做反思者,这样做有利于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亦即所谓的“十年反思成名师”。一堂课,如果老师讲的很少,完全把舞台让给学生,老师才真正做到了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最关键的任务是社么呢?那就是——制定合适的方便落实的教学目标。在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知识需求,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爱好。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他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一个很明确的观点,即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办法或第一位工作,就是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或任务。因此,我们要用心经营我们的教学目标,让课堂更高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1 清晰与恰切齐飞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对教学的全过程起支配作用,并且对教与学的方向起规定作用。制定的教学目标太高,课堂实现不了,等于白做;目标过低,学生感到意犹未尽,不能充分发挥自我才能。传统教学目标在表述上存在不确切性。比如,上海市某中学对展出的30份优秀教案进行统计,陈述目标的常用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等。其中,“掌握”一词在30份教案中出现了21次,“了解”一词出现了14次,“培养”一词出现9次,“理解”一词出现7次。②因此,高效课堂中,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前,就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获得什么,即目标一定要清晰。同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应集具体、恰当、可测于一体,要层次分明,系统而全面。便于分类施教,便于评价。

2 精讲共精练一体

“精讲精练”,是一种提高课堂效果减轻学生课务负担的有效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精讲”,不是不讲,而是要求教师能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核心问题,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联系,用形象的语言描摹其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一《我的五样》时,笔者没有按照传统的讲解其中语句,让学生体味作者割舍时的心情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精讲精练法,借助课后练习题中的表格,让他们按照作者的步骤,实际操作。学生刚一开始嘻嘻哈哈,在让他们划去生命中第三个最重要的东西时,好多同学严肃起来,并且认真思考,小心取舍。在决定只留一个时,有一个学生趴在课桌上哭了。她说:“我已经做出选择了,但我还是很伤心,取舍太难啦!”这次实践达到了两个目标,第一,学生认清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学会了珍惜。第二,他们选择出了生命中的重中之重,学会了理智取舍。这次“动手做”取得的效果要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讲上半天“珍惜”、“取舍”来的好得多。当然,这其中绝不能缺少老师恰到好处的提醒、点评,总结。

3 激励并唤醒共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③中学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效、高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具有激励性,能够唤醒每个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努力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学会反思性学习,能够自觉评价学习的效果。只有这样的设计方能取得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的上片时,给出了这样的学习目标:找出上片的写景特征,并总结规律。笔者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片内容,找出写景特征,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接着描摹景物特征,最后在此基础上抒感或心理感受。这是一般借景抒情诗固有的写作顺序。并让他们结合自身实经验加深理解和记忆。因此,当学习《赤壁赋》第一小节的时候,学生能很快发现其中的相似处。这时,教师再顺势推广到一般的写景抒情诗中。掌握到这个程度,再去探寻景物特征,体悟作者情感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笔者不要求他们都能做到举一反三,但做到最起码的“举一反一”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此规律在以后的古诗词鉴赏中也用处多多。这同时也验证了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观点——“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④

注释:

①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135页。

②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9页。

③张焕廷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387页。

④(英)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62页。

参考文献:

赤壁赋教案范文第4篇

我在2011年3月底,对245位同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最大障碍。调查结果是:害怕文言文的人数为160人,占总人数的■,也就是说对文言文有恐惧感的学生占到了90%以上;75%的同学回答是失分多,失分达一半以上;56%的同学的回答是读不懂;32%的同学回答是理解不透彻。

可见恐惧、失分多的原因主要来源于读不懂。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学生不能把老师所讲的知识有效调动起来,不会把知识点从教材迁移到新文本;第二,不能根据上下文和大的社会背景进行合理的推测。这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也是深入学习文言文的瓶颈。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迁移”与“推测”就是这个“渔”,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与学习的方法,如果自觉地付诸教学,使学生也能熟练、自觉地运用它,我想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就能举一反三,就能天天有“鱼”吃,这样就能更好地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搜集了大量有关“迁移”与“推测”方面的知识,然后进行梳理,并根据我们的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步骤地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的顺序与内容,精心设计教案与学习卷,尽可能使学生对“迁移”与“推测”的掌握完整、系统化。

首先重视积累,学会迁移。

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材料虽不与教材直接挂钩,但其命题差不多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只有掌握了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才能有效地理解它们在考查材料中的含义和用法。从平时的翻译训练中可以看出,许多学生不注重积累文言词语,知识迁移能力差,动手翻译时不知所措,错误百出。

例: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①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②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误译①: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望他,见王恭坐在六尺簟上。

分析:译文没有译出“簟”的意思,症结在于学生不会因形会意,更不会由此及彼联想到高中语文第三册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簟”即“竹席”意。因学生平时不留心教材注释,相同的知识点出现在课外材料中,不会翻译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策: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平时积累一定数量的字词用法,名句名篇,打下坚实的文言基础,才能形成迁移能力,适应高考的需要,并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基于此,从高一起始阶段开始,可一周内坚持阅读二至三篇文言短文,积累两个古今异义词的用法(注意比较分析),积累三个多义实词(以课本为主),积累四个成语(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中的四字短语),积累五句名句(如课文中个别有哲理的句子或课外名句)

其次是推测的方法。

(1)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旁可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帮助。比如:“造庐访成”(《促织》)“造”形旁为“走”,有“到……去”的意思。

(2)通假推断法

一个字在意义上讲不通时,就考虑通假。比如“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通“环”。“山川相缪,郁乎苍苍”中“缪”通“缭”(《赤壁赋》)。

(3)互文推断法

有些文言字词义可根据上下互文推断出来。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对“小流”,可以推出“跬步”是“小步”“半步”的意思。

(4)语法分析推断法

有些文言词义也可以从语法角度去推断。如:“烟波微茫信难求”中“信”为状语,副词,可推断为“实在”的意思。

(5)成语印证法

现在活在人们语言中的成语,很多还保留着古汉语的词法和句法特点。而成语易记易懂,可以借助这些成语推断一些词语的意思。比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速”与“不速之客”联系起来,可理解为“招致”“邀请”。

(6)课文迁移法

有时也可根据课文前后语境推断出字词含义。如:“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林黛玉进贾府》)中“便宜”可理解为“方便”。

(7)根据上下文推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百金之士五万人”中“百金之士”学生有的理解为拿各种兵器的士兵,有的认为是拿盾牌的士兵,有的理解为穿盔甲的士兵,这种理解均不合理,根据上文李牧“市租皆入莫府,为士卒费”,以及“边士月得赏赐而不用”,可以推知“百金之士”为“得百金以上赏赐的士兵”。

让学生熟练了解“迁移”与“推测”的知识与方法,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做“迁移”与“推测”的训练,并领悟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