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积极心理学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性格优势;乐观;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具有主导、引领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念。而积极心理学则是利用“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在积极心理学出现之前,心理学关注的仅仅是个体心理障碍问题,并且致力于修复个人生命中的问题。但是积极心理学独辟蹊径地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专注于研究如何建立个体生命当中的美好品质以及如何让人类变得更加幸福。它帮助人们在“逆境”中学会如何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从而获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帮助那些处于顺境的人变得更加快乐、收获更多幸福。因此,积极心理学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坚持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社会导向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石作用,换言之,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对于社会具有引导作用,而积极心理学对于社会大众具有教育意义。
2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乐观”这个简单的词语高度概括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它是每一个民族价值观念中都非常重视的品质。乐观不仅仅可以缓解当代人的就业压力、减少生活当中的挫折感受,同时还可以大大抵御当代社会很多流行的疾病。这是一种“现实的乐观”,它使得人不盲目、不自欺,这种现实的乐观可以让个体以一种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现实世界。面对生活困难时,他们往往更能克服艰难险阻、产生更少的负面情绪。乐观主义者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策略来进行情绪的调控方法,从而让自己一步一步的朝着更幸福的方向去努力。实践和研究都表明乐观主义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重要而且缺少的思想品质。
“性格优势”这个词高度概括积极心理学当中积极品质的内涵。它是一个整合的概念,这样心理学家们可以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重新理解这些优秀的人格特质。价值实践分类体系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成就之一,智慧型的人是最具有性格优势的,他们往往是非常的爱好探索和发现、热爱学习、喜欢接触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巧、善于寻找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案。同时考虑问题总是比较的全面、不妄下结论、不刚愎自用,并且还博闻强识、洞察悟性,因此性格优势理论对于现行的心理健康评级体系具有补充与完善的作用。而当代心理学那种病理倾向使得我们过分关注心理疾病的诊断与矫治,对此,seligman认为心理健康意味着对人积极机能的发掘。正是因为如此,积极心理学又被称为是“抵御心理疾病的最好武器”。所以积极心理学的工作重点就放在了激发性格优势与积极潜能上,显然性格优势已经成为干预心理疾病的一种全新途径。同时,心理学家将认知层面上的性格优势比喻为头脑优势,而将情感层面上性格优势成为心灵的优势。
3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意义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于个体进行内在的改变,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则是对于个体进行外在的要求,它们两者是相互促进、不谋而合的。所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引导作用,而积极心理学对于当代中国人具有教育意义。乐观、性格优势、主观幸福感这些都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过这些西方词汇在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当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
个体心理认知成分是个体对于态度对象所具有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它是价值观念形成的核心。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当中的知识和观念是在理性认识过程当中形成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对于整个国民来说具有长远意义的。但是个体健康的心理认知因素是接受并认可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执政党要尽可能多的培养大众积极的情绪体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判定思维习惯、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以积极为导向的教育意义。
根据研究表明;积极的人格特质总是善于接受自己、悦纳自己、独立自主、适应环境、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在践行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当中,学校和社会对于体积极的人格特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责任。党和社会有责任培养教育者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品质,重视将积极的认知作为价值观念教育的心理加工机制,这样才可以真正发挥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应然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小平.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辨证――兼论改革开放以来主流价值观的变迁[J].教育与探新,200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就业 医学生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210-02
随着医学院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不断提高,医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 积极心理学简介
心理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将治疗心理疾病、使普通人生活幸福以及发现有天赋的人作为自己的三大使命,然而随着二战的爆发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长期集中于对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的治疗上,这极大地促进了心理学第一个使命的发展,但却使另两个使命停滞不前。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并逐渐受到重视,心理学开始将视角从消极转为积极,注重对人性、社会和生活积极方面的探索,并用更加开放和欣赏性的观点重新认识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它采用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潜能和美德,并以此为基础,致力于探索人类通往幸福、快乐、自由和完善的有效途径,最终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和共同繁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三个方面。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主要集中于对主观幸福感、快乐等积极主观体验的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则集中于对乐观、创造力等促使个体形成积极人格的心理品质的研究;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则关注良好的社会组织系统对人的潜能与美德形成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不仅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同时为心理学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应用之门。
2 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
由于某些部门片面强调就业率对于学校办学的评价作用,将就业率的高低与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发展和经费分配等因素联系起来[2],导致部分院校片面追求就业率,而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大部分医学院校课程内容较多,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业余时间相对较少,因此,学校对就业方面的指导基本依靠就业指导的课程或一年一次的就业模拟大赛等方式进行,在宣传就业重要性的同时,又忽视了对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导致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一些心理困惑。
2.1 对自身和职业认知不足
对于自身的正确认知对于医学院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部分医学生对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没有准确的认知,要么过分自信,要么过分自卑,因此,在就业的过程要么片面追求好城市好医院好职位,要么不敢尝试追求理想的单位和职位,不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
此外,部分医学院校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是因为家长的意见或是考虑未来的经济收入,他们对职业本身的特点及相应的职业需求认识不足,进而导致就业时出现盲目、攀比等心理。还有部分学生因对职业性质、职业意义认识不足,过分强调就业单位的工资待遇、所在城市、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着功利心理。
2.2 存在不良的就业情绪
由于每个医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自身条件和机遇等各不相同,因此,最后的就业状况也存在着或优或良的不同差异。部分学生没有从全面的视角去看待就业差异这一结果,片面认为社会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现象,进而出现抱怨父母、抱怨社会、抱怨他人等消极就业情绪。还有部分学生过分看低自己,认为自己没有竞争力,特别是在求职中屡屡受挫之后,便认为自己不会找到心仪的工作,而出现自暴自弃的想法。
2.3 职业人格不完善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也不再是单纯的治疗救人。医生除了要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之外,还需要有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准确的同理心等多方面人格特质,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而由于医学院校大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大部分医学生在校期间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其他活动,更别提对职业人格进行培养了,这就使得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人格还不够完善,不太容易快速适应日后的医疗工作。
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养成,要从培养医学生对就业的积极认知,激发医学生对就业的积极情绪体验,塑造其积极的职业人格,并建构良好的校园就业文化氛围入手,在充分发挥医学生内在潜能的同时,构建有利于医学生就业的校园文化环境,全方位地提高医学生的就业能力。
3.1 培养积极认知,树立积极就业观念
对就业的积极认知可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医学生应该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要么过分自信,要么过份自卑,这些都是不良的就业心理。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对自身优势和不足的全面、客观、清晰的认识,并在较好地接纳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优势的基础上,找机会弥补不足,使自己不断地成长和提升。在就业过程中,医学生应该拥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并能发挥自己潜能的单位及岗位,重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对职业有积极的认知。医生这一职业担负的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伟大使命,承担着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重大责任,因此,这一职业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极强的责任感、高尚的价值观和较强的奉献精神。医学院校大学生只有对这一职业的特点和需求有了积极认知,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才能承担起医生应该承担的责任,更好的从事这一职业。
为了培养医学生的积极认知,教师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在传授医学临床知识的同时,一方面,应该注重对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和职业性质等相关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更感性、更系统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使他们对自己有一个准确、清晰的认识,在不断认知自我的基础上,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以更有利于他们就业。
3.2 培养积极情绪,树立对职业的热爱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指能激发人产生接近或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3]。积极的情绪可以扩展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并提高人的积极的意志品质,这不仅有利于对积极认知的培养,也有利于对积极意志品质的塑造。培养积极情绪,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情绪体验。医学知识内容多且复杂,不容易记忆,但却非常重要,而学生在学习时如果情绪不高,则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情绪,使他们能够快乐学习、热爱学习,进而形成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热爱。其次就要培养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一个人只有过得幸福和快乐,才会更有能量去帮助其他人。医生只有具备获得幸福的能力,才能保证工作时的快乐情绪,这不仅有利于维持自身工作时的积极状态,还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并能更好地帮助患者,使患者体验到被关注和幸福。
培养医学生的积极情绪,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首先自己要保持一个积极的情绪状态来感染学生,并综合采用多种授课手段和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情绪,使学生对所学科目感兴趣,为适应未来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在授课或者日常与学生接触时还应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幸福、感知幸福和体验幸福的能力,使医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并使之充分发挥出来,以更好地提高自己、帮助他人。再次,学校也应该开展相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医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幸福教育、积极心理教育等,培养他们感知幸福的能力。
3.3 培养积极人格,提升就业能力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随着我国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现代社会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除了能治病救人之外,还需要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很好的沟通、准确地理解患者的情绪体验、对患者进行心理的关注等多方面的人格特质,为患者提供身心的全面服务。这就需要医学生能够具有积极的人格品质以提高自己的就业和适应职业的能力。
对医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首先,就要增加人文、就业、心理等相关课程的设置,从理论上使学生了解人格品质对就业的重要影响;其次,要多增加学生实践和实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和实习中了解职业对人格品质的需要,并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自身积极的人格;最后,教师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人格培养,在与学生的接触中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
3.4 建立系统的校园文化,为提升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形成合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潜能发挥离不开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而对于医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主要是校园,因此,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提升医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对于医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更是对学生整个人格进行塑造和职业指导的地方。学校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创设好的学习环境,还需要给学生创造大量面向社会、面向岗位的机会,使学生尽早了解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了解职业对自己的要求,并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提升医学生就业能力,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重视学风校风建设,夯实医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从业技能;其次,尽可能地创设模拟医院的教学实践条件,并多为学生提供与患者、与医院交流沟通的机会,使学生尽快了解职业环境,尽早进入职业状态;再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多组织活动,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乐观、自信等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重视就业指导教育,除了相应的就业课程讲授之外,还应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就业和职业规划指导,使学生转换传统的就业思想,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拓宽就业思路,将就业与创业相结合。
总之,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从培养医学生积极认知、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入手,对医学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以使医学生能够在感受自身幸福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就业。
参考文献
[1] 麻晓磊.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与展望[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60-72.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提出的。在他的观点中,心理科学应有三个历史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类生活更既充实,富有意义;鉴别并培养有天赋的人。我们可以理解为积极心理学包含了积极观、幸福观和预防观三个层面,它倡导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外部环境,同时注重提升内心世界的主观幸福感,关注自我潜能的发掘,通过自身力量来预防、干预和治疗出现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较为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股心理学思潮[2]。简单的说,尔顿和劳拉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治理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
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看重教会学生问题的解决方式,强调把有情绪困扰、适应困难、行为失常的个体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却忽视了其普适性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三个方向:为自我感到不适而主动上门求助的学生提供咨询;对个别问题较严重却不愿主动寻求帮助的个体启动危机干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讲座、现场咨询以及心理自助知识的普及和宣传[3]。貌似完美的教育体系,结果却不尽人意。结果是多数学生大脑接受的是一些负面的信息、负面情绪情感的排解方法,他们不知道也没能意识到应该怎么样去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体验[3]。人的心理活动本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一个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表现出了空泛和抽象,在引导学生积极心理意识上未紧跟时代步伐,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不同层面升华了其内涵,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的着力点是研究每一个普通人既有的积极力量。
当今社会的心理学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而心理学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并肩负了新的使命。其中,心理健康老师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推动者,更要学会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开展教育工作。
三、怎样合理的运用积极心理学在高校艺术生中开展教育
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个性化明显、思想活跃、感性多于理性、对单一的理论授课多有抵触心理。所以,传统的讲座式教育对他们来说教育效果欠佳。但是任何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理论的基础。除了借助各种媒介,如:校园广播、宣传栏、海报展板、QQ、博客、微博、微信、网络等,多渠道,多层面地展开宣传教育,强化校园文化氛围之外,利用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展开教育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观看外国偶像励志电影《歌舞青春》或《发胶》等来展开讨论,让学生自我分析主人公实现梦想、取得成功的心理特质,或者展开心理剧的表演,让学生自导自演、自我学习,最后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出哪些是积极心理、积极情绪,明白积极的心理是成功的重要保障;对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观看纪录片《千手观音背后的故事》或《艺术人生――舞蹈家杨丽萍专访》等,开展有效的引导式教育;对音乐学专业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励志作品赏析或音乐界名人的励志成长故事展开教育学习活动。让学生生动地领悟到从希望、乐观、勇敢、善良、真诚、快乐、幸福、爱等积极层面去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主动调控自己。
教育是关注人的潜能和优势,同时也应该是快乐的。总之,对高校艺术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他们的特点,让理论知识以艺术专业形式展现,潜移默化地让心理健康方面积极心理、积极情绪等理论知识被学生吸收和消化。
关键词: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认知心理学;评价
在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美国著名化学家Breslow.R指出:“考虑到化学在了解生命中的重要性和药物化学对健康的重要性,在医务人员的正规教育中包括不少化学课程一事就不足为奇了。今天的医生需要为化学在人类健康中起着更大作用的明天做好准备。”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知识能被更好地消化吸收,我们从认知心理学入手,对传统实验教学的授课方法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一、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弊端
在传统化学实验教学里,教师往往强调和重视知识的讲授,从实验讲授到实验的整体控制,教师是实验室的主导者,学生是跟随者,这就使实验教学形成了“教师讲―学生仿”的模式。在这种模式里,虽然也能完成教学计划,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没有完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体会不到自己积极思考、全程参与的乐趣和意义,感觉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对实验过程和意义探究不深,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提不出问题,碰见问题自己不能分析解决的现象。因此,转变化学实验教学思想,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急需改革的问题。我们可以以认知心理学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指导。
二、认知心理学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认为,决定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的直接原因是学生学习时知识表征和信息加工过程,把人作为主动的信息加工者,主张人脑在接收外部信息时应为积极的、主动的。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学习到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选择、整理、分析,结合有关知识,选择其主要的、有用的信息,抽取其本质,把它们储存在大脑中。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结合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规律,创设可以激起学生进行思考和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在教学活动中改进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培养学生的原认知技能,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自主管理,引导其进行自主性学习。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提倡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处于“心求通而未遂,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再去启发。怎样才能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呢?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从而实现从“教师讲―学生仿”的旧模式到“学生求―教师授”新模式的转变。
三、以“花生油的提取及油脂性质”实验为例,应用认知心理学,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我们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教法改革探索。下面以具体实验为例讨论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花生油的提取及油脂性质”是一个步骤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实验,由制备实验和验证实验两部分组成。我们把它安排在实验课的后期,待学生通过前期实验有一定的实验操作基础和技能后进行。在讲授过程中,我们结合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策略展开教学,力求使“教师讲―学生仿”的旧模式转变为“学生求―教师授”的新模式。
1.激发注意的策略―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注意策略指人会对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一定的选择,以保证大脑进行有效的信息加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有力武器。在实验的开始,我们没有对着实验讲义一项一项地照本宣科,而是以设问式开场:“我们今天做的实验是花生油的提取及油脂性质,大家知道平时我们生活当中用的花生油是怎么制得的么?”这个问题一下子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一些自己家中曾用传统工艺“压榨法”制取过花生油的学生,他们的回答更确切,一堂实验课在师生的对话式教学中展开。在学生进行了简短的讨论后,由教师引入正题:压榨法属于物理方法,是不是可以用化学方法制取花生油?这样就简洁有效地把学生的兴奋点过渡到实验中来。
2.提高思维的策略――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维策略是指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总体思路,是带有原则性的思维方法,是主体接触问题或目标后的思维决策选择。在提出问题后,学生马上考虑到,花生油是以液态的形式存在于固态的花生中,可以用高中时学过的萃取法使花生油发生相应的转移。这一原理学生都理解,但具体怎么操作他们都感到无从下手,这个时候的学生就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他们自己发现了问题,当然有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当“学生求―教师授”新模式中的角色了。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用萃取法做实验,先要有萃取装置,在实验中可以采取直滴式脂肪提取器,同时讲解其原理和使用要点。用这种方式讲实验仪器,学生明白每一种仪器的选择都是为了满足实验的需要,而不是仪器已经摆在桌面上,随便用哪一件都可以。
有了萃取装置,还需要合适的萃取溶剂,教师再次征求学生的意见,与他们讨论。学生通常会根据他们原来学习的知识建议使用花生油等溶解性较大的有机溶剂,但是有机溶剂的种类这么多,到底选择哪一种呢?学生们又困惑了。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讲实验药品了,综合考虑实验效果、环保性、试剂的常用性、价格等方面,实验选择用氯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明白了选择试剂的原则,而不是仅停留在本次实验用什么试剂的简单层面上。同时,因为学生是医学专业的,可以简单介绍氯仿在临床上用作麻醉剂的利弊,使这种药品作为化学、医学学科的交叉点,激发医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在讨论完萃取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个实验是综合实验,在制取花生油之后还有一个性质验证实验,需要用纯的花生油,因此还要将萃取到的花生油和萃取溶剂相分离。教师可以介绍一下花生油和氯仿的沸点,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做过的实验,学生通常可以自己提出常压蒸馏分离混合溶液的办法,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实验要点即可。
3.实验操作以教师示范为辅,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
实验课上教师操作示范非常重要,是理论讲解所不能替代的,但在示范的过程中仍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比如:实验中需要切花生,教师不需要马上示范,可以先询问学生怎么切比较合适?学生可能说切得越细越好,因为可以增大萃取反应的表面积,教师可以再提醒学生细小的花生虽然反应相对充分,但很容易堵塞仪器且易随溶液溢出,学生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可以自己想出办法,切大小合适的花生薄片。再比如常压蒸馏的加热装置,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实验中加热火候很重要,但用电热套很难控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往往能想到以前实验中用到过的水浴加热法。在实验的巡回指导中,当有学生提问时,教师不是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帮助学生先自己找出问题所在,再一起解决问题。
四、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在实验的讲解中,我们始终注意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启发式、提问式、设问式、讨论式、图解式、示范式等教学手段,使实验教学不再是教师给学生讲授,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设计”整个实验,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大方向的引导者和疑难问题的解答者,从而实现了从“教师讲―学生仿”的旧模式到“学生求―教师授”新模式的转换。
我们在12个平行班的学生中采用新旧两种授课模式做对比授课实验,结果显示:
1.采用“教师讲―学生仿”旧模型式授课的班级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只是忙于埋头记笔记。因为教师没有把学生考虑进来,因此学生只是被灌输知识。随着课堂的推进,学生的注意力逐渐涣散,对教师讲的要点记不清楚,动手操作时出错率高,提出的问题有深度的不多。在实验完成后写实验结果分析时,学生往往无从下笔,不会从实验和理论的角度分析实验的成败。
2.采用“学生求―教师授”新教学模式的班级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回答问题踊跃,同学间、师生间讨论热烈,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对话式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实验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主要充当实验实施的辅助者,从“讲”实验变成了“帮助”学生做实验。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了实验方法,实验的每一步推进都经过了他们的思考,所以他们对实验原理、仪器药品、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实验要点记得更清楚,问的问题大多经过了更深入的思考,如“如果实验不用氯仿,用丙酮会怎样?”在实验结果分析中,学生往往能自己从实验和理论的角度找出实验中的问题和不足,还有的学生能在实验设置上提出大胆的设想。在实验操作时间上,虽然讨论、讲解的时间稍长,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因为学生操作前做到了心中有数,动作比较迅速、准确,因此相比采用旧模式教学的班级需要4个小时左右完成的实验,新模式班级的学生普遍可以提前半小时左右完成,做到了又好又快。
五、教学体会
通过利用认知心理学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所做的一点探索,我们发现,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求―教师授”新模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开动脑筋,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回忆、探索、整合知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相互协作的意识和素质,使学生能从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上更深入地体会、理解实验设置,同时将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为今后进一步深造和进行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改进方法,进一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使化学实验教学成为化学教育和整个大学素质教育的有力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心理学;环境艺术设计;运用
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与心理学,实际上就是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针对使用者的心理特点,把握使用者在外观环境刺激下会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探讨这种反应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然后把它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之中,从而设计出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适、给人以美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环境艺术设计设计到的学科很多,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不仅涉及到色彩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涉及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形状、色彩照明、陈设装饰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
一、心理与美感
美感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心灵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环境艺术设计能不能给人以美感,首先要看这个设计是否切合空间或环境的实际用途和性质,否则很难使人感到美。适于某种环境的设计搬到一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环境,也未必为人们所欢迎。一盏豪华的晶体灯悬挂于宾馆的大厅中可能使人感到美,搬到一个小型卧室中,就成为空间的累赘。在切合空间的用途和性质的前提下,室内设计能不能给人以美感,关键在于是不是符合构图的原则。实践表明,凡是尺度得体、陈设有序、色彩和谐的室内设计,即使没有强烈的感染力,也能使人感到舒适、和谐。这种感觉就是大众普遍接受的审美的一般标准。为此,在设计中,设计师要依次注意土建设计提供的空间、陈设品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和对整体环境的局部调整。
二、心理与氛围
氛围是通过艺术设计创造出来的环境给人的总印象。美观固然是一个总印象,但是,这里所说的总印象则更加近似于个性,是能够多少体现这个环境与那个环境具有不同性格的东西通常所说的轻松活泼、庄严、肃穆、安静亲切、欢快热烈、朴实无华、富丽堂皇、高贵典雅、新颖时髦等就是用来表述气氛和氛围的。内部环境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主要因空间的用途和性质所决定。如起居室和会客室应呈现亲切、和谐的氛围卧室应该具有安静、平和氛围宴会厅应该给人以热烈与欢快的感觉会议厅应该是一个庄重、严肃的氛围等等。但是,设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因为空间的种类繁多,以至于每个微小的差异,都给预想的氛围带上预想之外的色彩。
三、意志与情感
人都是有感情的,人的社会性情感组成了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而这种高级情感的反映是需要一定的客观事物引发的。设计师的工作目的是为人创造好的生活空间和条件,设计出能够引人联想的环境,即强化环境的精神功能,使其能够充分体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并对人们的情感和意志形成积极的引导和影响。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联想与人们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密切相关。同一个现象,能使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联想,还可以使在不同心境下的同一个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尽管如此,客观对象对人的联想所起的作用仍是不能轻视的。因此,把人们的联想引导到一定的方向,是设计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个性与环境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环境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对设计师来说,了解、落重使用者的个性特征,并通过室内设计来体现其个性特点也是很重要的。从居室的设计格调中能看出主人的兴趣与气质,这表明设计师充分了解、准确表现了使用者的要求,满足了使用者的对环境设计的要求和愿望,是使用者和环境的高度和谐和统一如果这个环境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个性,也就是说表现出艺术家的气质,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时尚性,同时又为主人所接受,这样的生活环境将反过来给人以积极的影响,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甚至会改变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是环境在改变使用者、引导使用者。
五、人际关系
在人类出现的时代就有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并伴随着相应的心理活动心理通过其外在行为表现出来,这便使得人们在同一空间内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处位置所带来的交互方式又能体现出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有时的是人们下意识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能更加真实地体现出人的潜在心理活动,体现了主人与来访者不同的地位与心理状况环境艺术设计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向心核,使人们可以向核心中聚拢;反之,那些缺乏向心核的空间,例如空荡荡的场地,或者笔直的道路则不容易聚拢人群因此,设计者们与环境适的人群中交流,可以增加一些向心的空间;而如果希望人们不要停留,尽可能快速地离开,则应提供一些离心的设计我们比较一下那些情调浪漫,适合长时间交流的酒吧咖啡厅的布局,以及那些希望人们快速用餐的快餐店食堂的布局,就不难理解前面的观点。
六、艺术心理学与环境艺术
(一)气泡理论
心理学家萨默提出: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不可见的空间范围,它随身体移动而移动,任何对这个范围的侵犯与干扰都会引起人的焦虑不安,该气泡以人体为中心发散,前部较大,后部次之,两侧最小当个人空间受到侵犯时,被侵犯者会下意识地作出保护性反应,如表情手势等霍尔据此提出了4种人际关系,即密切距离个体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环境不仅影响人,我们也可以通过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创造出行为需要的环境。
(二)好奇心理
好奇可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心理,好奇心理能够导致相应的行为,尤其是其中探索新环境的行为,对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很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城市的扩张,环境艺术设计因人的行为与活动而获得意义,在了解了个体行为与环境是完整的体系,而且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环境艺术设计应以人为核心,充分考虑空间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同时以人的各种行为因素指导环境艺术设计与建设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我们注重人性化的回归,努力营造宜人的环境艺术改善大众生活环境和质量。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婷婷 公共空间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3]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4]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M]北京:防工业出版社,1996
[5]季爽. 浅谈展示空间设计[J]. 才智. 2010(02)
[6]郭巧愚. 浅析展示空间的设计问题[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7]余声. 基于设计心理学角度的景观营造设计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