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础医学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医学课程整合方案;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8(c)-0142-03
The basic medic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rogram and practice of the clinical medicine in a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TIAN Dan1 ZHANG Juncang2 WANG Xianchao1 YE Xiaolong1 WANG Jun3 DONG Xiaojian4
1.Academic Administration,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2, China; 2.Training Department,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2, China; 3.Xingcheng Sanatorium of Shenyang Military Region, Liaoning Province, Xingcheng 125100, China; 4.Med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2, China
[Abstract] The medic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basic medical curriculum reformation. This paper defines the “organ-system” main line of the basic medic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rogram of the clinical medicine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vestigation of experts with constantly adjusting the integration program. Then, integrate curriculum of basic medical course and lectures is changed into 6 course modules from the 18 basic medical courses. Initi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sic medic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rogram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of teaching quality faculty and students. This implementation helps students learn thinking, ideas and trends in line with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gradually form an overall system. Meanwhile, process evaluation and outcome evaluation of the basic medic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rogram is used to prove its rationality and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Medical university; Clinical medicine; Medic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Establish
随着社会卫生服务保障要求的提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医疗事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已成为社会对高等医学教育的迫切期望。而今,医学各学科知识不断的扩张和交叉,衍生出大量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而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表现出内容重复、衔接不好、与临床脱节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已经与医学教育的普遍规律相左[1]。所以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其中又以课程整合首当其冲。本文旨在探讨医学院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课程整合方案的构建。
1 医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当前医学院校医学课程教学整合改革存在诸多问题:①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目前医学课程整合过程还存在着分散设计的问题,没有树立整体的课程整合理念。②医学课程整合的有效性问题。研究显示,与分科课程相比,整合课程改革中学生在标准测试中得分较高或与之持平,尚不能完全确定医学课程整合改革的绝对优势[2]。③师资培养及教材建设的问题。传统分科教育的环境中,教师缺乏医学课程整合的理念[3]。缺乏对整合课程的宏观认识也是课程整合改革前进的桎梏。同时,教材的问题也制约着课程整合的发展。
课程整合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以发挥其整合优势。实施课程整合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树立科学的课程整合理念,构建模块化的课程整合结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是根据临床需要[5],综合和重组医学基础各学科知识,实现功能与形态、微观与宏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等多种知识综合,避免了传统医学教育的弊端,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的进一步结合,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6-7]。
2 课程整合方案的构建
2.1 构建方法
2.1.1 专家咨询,反复论证 与各相关教研室主任、主管教学副主任和资深教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复论证,多次与各相关教研室讨论课程内容设置,确定了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衔接情况,初步确立了模块内、模块间内容设置和衔接顺序,并拟定合适的病(案)例。
2.1.2 开展PBL教学,建设病(案)例库 派出骨干教师赴多所高校参加教学改革的学习和观摩。邀请专家开展PBL教学培训,定期开展PBL教学推介会、PBL教学及案例编写经验交流会,并编写了《PBL案例教师手册》及《PBL案例学员手册》。
2.2 整合方案
结合国际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国家执业医师和军事医学考试大纲,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临床医学专业共开设18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后设6个课程模块(图1),分别为基础医学总论、正常人体形态学、器官系统、细胞与分子基础、免疫与感染性疾病、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模块。
图1 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
调整前总学时101时,其中理论课655学时,实践课364学时。经过调整,总学时862学时,共精减157学时,精减比例为15%;理论课精减177学时,所占比例由原64%精减至55%;同时增加了76学时的PBL教学。
2.2.1 “基础医学总论”课程模块 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课程的总论内容整合形成。总学时为61学时,其中理论58学时、PBL教学3学时。
2.2.2 “正常人体形态学”课程模块 由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2门课程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231学时,调整后总学时为215学时,其中理论7时、实践130学时、PBL教学6学时,共精减16学时(精减比例为7%)。
2.2.3 “器官系统”课程模块 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课程的各论部分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326学时,调整后总学时为246学时,其中理论101学时、实验42学时、PBL教学31学时、考试8学时,共精简80学时(精简比例为25%)。
2.2.4 “细胞与分子基础”课程模块 由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5门课程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212学时,调整后为177学时,其中理论110学时、实践52学时、PBL教学15学时。共精减35学时(精减比例为17%)。同时将发育生物学(20学时)增设为选修课。
2.2.5 “免疫与感染基础”课程模块 由医学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病理学6门课程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190学时,调整后总学时为164学时,其中理论108学时、实验32学时、PBL教学24学时,共精简26学时(精简比例为14%)。
2.2.6 “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模块 由教学实验中心、药理学教研室、生理学教研室、病理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4个单位共同承担教学任务。重点对原实验内容进行整合,提高设计性实验学时比例。该模块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实验52学时。
2.3 整合效果
2.3.1 师生反馈满意率高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座谈等形式,针对机制改革及运行情况,对学员和教员展开调。教员中,88.3%对课程整合“非常赞成”,91.2%认为“按需组建教学组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利于课程整合,对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98.5%认为教学基本要求评价和精品课教员评审对提高教学积极性与教学质量“促进作用很强”;学员中,91.6%感到课程整合后“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增强”,96.6%对学校外聘名家讲座和讲课表示“热烈欢迎,希望进一步加强”,88.7%认为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对培养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90.2%对实验室开放度“表示满意”。此外,师生对整合后的网络信息资源满意度分别为91.7%和90.8%。
2.3.2 教员教学能力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渐进机制的建立应用,对教员提高教学积极性、主动关心教学、研究教学、提高教学、争当名师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效果。
2.3.3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通过课程整合、资源共享和教学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学员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技能训练更加扎实,开展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普遍高涨,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在校生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军队科研项目1200多人次,独立完成课外科研项128项,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超过6分(Cancer Research);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与一等奖、全国医学院校临床技能竞赛优秀奖、全国医学院校首届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二等奖、全国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奖励100多人次。
2.4 方案的特点
与其他院校正在进行的课程整合相比,本课程整合方案有如下的特点:
2.4.1 以卫勤保障为着眼,突出军事特色 以卫勤需求为牵引,突出军事特色。根据战场卫勤保障需求,突出军事医学特色,针对现代战创伤向多因素、多途径、多处伤发展的特点,强调人体的整体观,按照“模块化、整体化、实用化”的思路,打破学科壁垒,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线,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医学特色课程内容体系。在组织学生早期接触实践的安排中,利用暑假组织学员下部队当兵锻炼,通过与部队战士“五同”(同吃、同住、同训练、同学习、同生活),使学员体验部队生活,增进对基层部队卫生工作的认识,牢固树立为军服务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军人意识,提高军事素质,培养优良作风和适应能力。
2.4.2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创新水平 着眼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医学人文素质,在前期精简了157个学时,初步缓解了学员的学习压力基础上,开展“三早活动”,即从一年级开始早期接触临床,通过开展讲座、深入医院、开展主题日活动等帮助学员了解职业要求,增强了学员对医疗工作的感性认识和培养学员维护健康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从二年级开始早期接触科研,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增强学员创新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利用寒暑假组织学员开始早期接触实践,寒暑假组织“感触医疗”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社会实践报告会,增强学员对社会医疗问题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
2.4.3 以整合内容为核心,突出整合特点 整合方案从学时的压缩到课程的设置,从教师的培训到教材的更新,处处体现整合的特点,着力打破常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将有内在联系的部分进行有机整合,整合覆盖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考核总结等各个方面。整合的彻底性避免了实施过程中产生矛盾,使得教师与整合后的教学方式相适应,教材与整合后的教学内容相适应,考核与整合后的学习内容相适应。突出整合特点,保证了方案的顺利实施。
2.5 方案改进
编制更加详细的效果评价量表,对课程整合效果进行完整评价,找出漏洞和缺陷。通过三方面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从“教员-学员-教管人员”、“三位一体”的角度分析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实际效果,找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同时,有针对性开展师资培训,进一步强化整合后教学的师资队伍,深入做好课程整合配套教材的选编工作,提高课堂授课质量。
3 总结
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整合改革正在探索中逐步实践,在实践中也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虽然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已经实施了课程整合的改革,但对于如何实施课程整合,以及整合后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等均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整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管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医学整合课程将得到更加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整合方案,虽仍有不足,但是也形成了以军事性、创新性、整合性为标志的自身特色,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力争将整合方案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范慧慧,朱军.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革中的体现[J].医学教育探索,2009,8(4):9-11.
[2] 高海玲,管英俊.医学课程整合改革发展及焦点问题探析[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2,21(2):207-208.
[3] 司道文,张宇新,张子明,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三步走”的改革探索及设想[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14):2238-2240.
[4] 孔维佳,彭义香,付燕,等.临床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8):68-79.
[5] 顾鸣敏,黄钢.中美英医学院校医学课程整合的比较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5):68-69.
[6] 乔远东,穆敬雯,张金波.培养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79-80.
关键词:转化医学;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
随着中医学人才要求的提高。承担临床医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临床研究是涉及临床医学、伦理学、法律、管理和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实践学科[1],临床研究实践也是催生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基本手段,是推进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临床研究是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医疗技术的必经之路,也是将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化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蓬勃发展,但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鸿沟不断加大。现在的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中医学院校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中临床研究相关知识仍未形成完整体系,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临床研究实践机会较少,当前对临床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仍难以满足转化医学发展的需求等[2]。
在这种形势之下,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应运而生,它为消除基础与临床的屏障,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是一个新兴概念,它是指借助一系列医学新知识,将从实验室产生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直接导向临床医疗应用,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能力。它遵循循证医学和"以患者为中心""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知识的交叉整合、学科间通力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快速高效转化临床且及时反馈,为防治和诊疗疾病提供新策略[3]。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基础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最后将科研成果投入到临床实践应用中去,最终以提高医疗水平。因此,培养既能进行基础研究又能治病,将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提出医学问题和研究方案设计的能力
发展转化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应用的诊疗技术的速度。要加快转化速度,就必须要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首先提出有价值的临床问题, 再根据现有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设计临床研究方案,通过临床研究加快基础医学成果的临床转化速度。而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通常会受到更多的重视,而在非医学知识的培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则存在一定的不足。从事临床医学研究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要求学生具备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提出医学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4]。而这两种能力至少需要两种基本技能:文献阅读技能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只有经常跟踪医学文献,了解最新医学科研进展,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而任何严谨的临床研究的设计均要考虑在研究过程的中各类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方案的设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
2强化医学和非医学类基础课程的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通常情况下,临床研究生比较注重基础医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常常忽略科研方法课,如统计学等非医学类基础理论的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是开展临床研究工作的基石,在培养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非医学类基础课的培养,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5]。我院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为了培养综合高素质的临床工作者,会开设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DME等课程,以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为临床医生顺利开展临床研究的提供保障。
3参与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提高临床研究设计和组织能力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IIT)通常指由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作为研究项目发起人的临床研究项目,它通常是由有一定学术地位或专业水平较高的临床医生自行设计并组织实施的临床研究项目。研究生通过参与IIT项目可以启发其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研究方向的思路,拓宽研究视野。任何临床研究项目都是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通过参与临床研究,也可以培养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目前,各研究型的医疗机构开展的IIT研究项目越来越多, 为临床研究生参与IIT研究项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6]。
转化医学的兴起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化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也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也应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传统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技术和学科发展的求[7]。而以转化医学为指导,以科研课题为契机的培养模式也成为新时期提高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刘仕勇,杨辉.医学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
[2]刘冉冉,雷聪,王金芳.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建[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2).
[3]姜波.转化医学-需要积极关注的新领域[J].新疆医学,2010,40(12).
[4]展玉涛.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08,22(5).
[5]秦彦文.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 ,2012,9(4).
【关键词】“互联网+”;机能实验;实验设计
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评估理论教学质量、考核学生素质的必要条件。而机能实验教学作为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护士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伴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教育也和其他行业一样,一同进入了“互联网+”的大时代。如何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变化,建设高效课堂在高职护理专业机能实验的课堂中引入“互联网+”教育理念,将是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
1机能实验教学现状
1.1机能实验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
自20世纪80—90年代,为了更好的培养高素质人才,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3门学科的实验教学合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并成立相关的机能实验中心。以期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科研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也建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机能实验室,开设包含机能实验、形态实验、微生物实验在内的《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并编写了适合我校高职医学生应用的《基础医学实验技术》教材,内容包含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常用实验器材的识别与使用方法、经典实验方案和综合性试验方案等。
1.2教学内容
现在国内各院校的机能实验教学多以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以及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传统的机能实验课程也只是简单的验证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的某一知识理论和巩固,缺少课程之间的联系与系统的疏导。而课上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按步骤完成就可以看到预期的实验结果,按照书本和老师的要求进行实验课程内容,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缺少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行为。
2存在问题
2.1学生对实验课程本身的不重视
学生对实验课程本身缺少重视程度,因为较多的实验课程不进行考核,并多数情况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因此增加了部分同学的懒惰性。而高职院校中基础医学实验技术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用性较差,这同样也增加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疏忽。
2.2重结果轻过程,实验结果缺少真实性
机能实验主要用到实验动物及部分危化药品等,很多同学(特别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中女生较多)怕脏、怕动物、怕手术见血,实验课基本处于旁观状态,很多时候不是做实验而是看实验,或者当上“小记者”时时朋友圈更新其他同学的实验进度,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2]。
2.3章程对实验动物的保护
在我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动物福利章节规定:“实验人员要爱护动物,不得虐待、伤害动物;再符合科学原则的情况下,开展动物替代方法研究;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给动物造成不必要的不安、痛苦和伤害……”[3]。因此,提高学生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减少实验动物使用、改善现行的实验课程教育教学方式是刻不容缓的。
3如何利用“互联网+”机能实验高效课堂设计
最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个角落中,同时也带给了各门学科无限的发展契机,但如何将互联网带入实验课堂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就是将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与互联网结合,无需实验动物和实验仪器,利用计算机模拟医学实验的操作过程,是伴随科技发展应运而生的先进教学手段[4]。而在教学应用过程中,教师还是充当着主角,学生还是被动接受的模式。
3.1网络课堂先行,扎实理论学习
基础医学实验技术包括机能实验、形态实验以及微生物实验,而机能实验中多以动物实验为主。而实验动物的操作,学生是很难通过书本文字和教师讲解抽象复杂的操作理解到位的。因此,我们先将动手操作移到网上模拟,让学生们更多的去关注实验的原理和理论课的联系,而不是反复停留在实验操作失败上的打击。实验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参考资料、对应理论知识,利用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让学生逐步成为实验课程的主导者[5]。
3.2课前讨论充分,确定实验方案
对于新的实验内容,学生单纯的通过看书很难理解抽象的实验内容。教师通过上一次课程布置下次实验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网络平台进入虚拟教学系统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提前做好预习和准备工作。以小组为单位做好实验课程流程、分工及步骤等设计方案,反复通过虚拟操作对实验过程做深刻了解,根据上节课教师布置的实验要求,按照PBL经典教学法: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假设论证归纳总结的要求初步完成实验报告[6]。也可将实验设计方案提前与实验教师进行沟通讨论。
3.3课上真实操作,保障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课前的讨论和预习以及实验思路的整理,同时按照虚拟教学系统的训练,在课上进行真实的操作。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充当观摩者,适时的对操作过程进行稍许指点和建议。在操作结束后,整理总结实验经验,提出需要改进的问题和操作过程中可避免的失误点,为今后的实验操作设计总结经验和教训。
3.4课后作业提交,批改讨论结果
根据课程安排,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以组为单位上交团队实验结果,在下节课时反馈信息,小组成员进行整改反馈。综上所述,在机能实验课程中利用互联网开设实验教育与教学是适应现代基础医学教育迅猛发展、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教师在过程中的指导以及学校在整体上对学生的培养,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互联网+”与机能实验的有机融合,将无可置疑的给基础医学实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因此,把握这个机会,做好实验课程与时俱进的改变,使得实验教学跨进丰富的“互联网+”时代,让其发展的更远。
参考文献
[1]王瑾瑜,徐海,王程,等.自主实验设计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医学机能实验改革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4):36-37.
[2]刘会芳,刘新霞,赵燕燕,等.机能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1):110-112.
[3]吴瑞生,张健.现代实验动物学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1.
[4]邹丹,吴敏范,符文双,等.PBL教学法在医学机能实验学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30(1):95-98.
[5]陈麟东.浅析医学机能虚拟实验中仿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8):83-84.
关键词: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小莉,女,1978-09生,在读博士,副教授
1背景
课程考试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改革同样如此。医学生在结束基础课程学习、转向临床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基础学科知识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很容易产生遗忘,不利于临床课程教学的开展[1]。近年来,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改革不断兴起,特别是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开展以来,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改革出现综合化考试改革倾向。如第二军医大学从1996年起就开始进行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改革,考核范围涵盖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及病理生理学6门课程。第三军医大学从2007年起开始实行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就基础医学课程考试现状而言,我校依然采用按课程体系分课程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考核,提出推行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改革。而如何搞好基础医学课程综合考试,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实施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掌握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利于临床学科的学习。
2实施
2.1实施情况我校在2014年6月18日实施了第一届基础医学综合考试。
2.2具体做法实施对象及安排: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对象为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共288人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涉及5门学科: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涵盖了医学基础主干课程。题型采用主观题和客观题,包括名词解释(2分)、填空题(3分)、简答题(5分)、单选题(10分),每门课程20分,分别由各个教研室命题,后由学院教务办汇总后形成综合考试试卷。考试时间为2小时,考试内容为各门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占90%,了解的内容占10%。考试结束后分别由各教研室批改汇总后形成总成绩。虽然基础综合考试没有单独的学分,但总成绩列入毕业考试中总成绩中,占毕业总成绩的20%。最终考试不合格者参加毕业时补考,其成绩影响学生学位的评定。
2.3成绩分析从本次考试所含5门课程的成绩来看,学生对基础医学主干课程的掌握欠佳,在知识掌握的准确和牢固程度、综合及灵活运用程度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而且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对于间隔时间长、知识点多,课程难点多、逻辑相关性不够强的课程,考试成绩偏低,见表1和表2。
3存在的问题
3.1考核方式本次考核为闭卷考试,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利用诸如口试、讨论、论文报告等多种考核手段。闭卷考核方式就是一张试卷、多种题型、标准答案,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卷定乾坤”。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就使得一些能力性考核的内容受到了限制,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极其不利的,仅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或不重视实践部分的考核。
3.2命题情况试卷存在着一些需要认真推敲的细节问题。1在题型的设计上,首次采用了常规题型,选择题只有单项选择,没有A2、B型及X型题,与执业医师考试的题型衔接不够紧密;2每门课程的分数设定过于平均,5门课程每门20分,没有其侧重点,联系临床知识不够紧密,与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吻合度不高;3在命题上基本属于教研室单干,彼此没有共同研讨,课程之间内容有些脱节,基础课程之间衔接不够完善。
3.3学生答题总体而言,学生成绩不理想。首先,学生考试目的不明确,对考试前的复习工作不够重视,大多数同学是通过短期的突击复习,导致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基础知识得分率不高,名词解释、填空题得分较低。其次,考试内容受限于教材,致使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而忽视对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欠佳,综合分析题得分率不高,如论述题得分较低。最后,学生的生源基础对成绩有一定影响。
3.4组织管理首次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没有制定关于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机制。主要由学院经教学委员会讨论决定,学校没有参与,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及方式由任课教师自己决定,没有很好地执行“考教分离”和“考改分离”[2,3]。学院尚未形成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模式和长效机制,学生参加综合考试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对考试前的复习工作不够重视,造成成绩普遍偏低。
4对策
4.1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1笔试改革:首先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组建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试题库,增加病例分析,从而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加大考试难度。2增加口试考试:首先设置口试题目的内容及数量,学生抽取口试题目后查找文献、综合分析、设计答案内容,一周后与教师面对面进行汇报。口试题目注重突出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衔接,达到多学科综合的目的。3增加实验技能考核:增设医学形态实验学、分子医学技能、机能实验技能考核,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安排完成。
4.2构建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试题库试题库的构建依据临床医学教学大纲,包括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5门课程的试题。试题库命题方案要求考试内容为各门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占90%,了解的内容占8%,超大纲的内容试题量占2%。试题的题型采用客观题型中的A1型(最佳选择题肯定型)、A2(最佳选择题否定型)、B1型(配伍题)和主观题型的填空题、名词解释、分析题等题型。要求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两者比例约为7∶3。试题的难易程度适中,题量适中。考试内容不拘泥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减少机械记忆和知识再现形式的客观性题目所占的比重,提升能够有效考查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才能回答的主观题的比重,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增加综合性知识和能力测试的考题,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建立十套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试题库,每次考试由学校考试中心随机抽取。
4.3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提高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和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作用的认识,以综合考试的平台促进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为专业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基础医学教学内容改革中,应逐渐转向学生对基础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以人体器官、系统为基础将基础医学学科知识有机整合起来,逐步形成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结构,构建新的基础医学课程群;再次,教师不断改革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及方法。基础医学课程远比临床课程抽象、枯燥、繁琐,又是最初接触学科,学生很容易因理解障碍造成畏难情绪,忽略基础医学的重要性,致使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脱节严重。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如针对难教、难学的特点推广临床知识与病例分析法综合教学模式[4],在教学中密切结合临床应用展开论述,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将基础医学应用在实际的临床中;可适当推行PBL教学法、病例讨论法、学生小讲课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习的针对性与目的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习惯教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在查阅文献、分组讨论、探讨分析病例的活动中,了解基础知识对临床医学的重要性,从而拓宽了知识面,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融合,提高综合素质,也为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教师应加强知识的学习,通过课程进修、教学竞赛等手段不断提高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基础医学教学质量。
基础医学是医学课程中的公共基础课,是每一位医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课程,是培养医学人才重要的课程之一。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于2003年开始响应教育部号召,启动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至2011年共建设了8门精品课程,其中省级1门,院级6门,院级重点建设课程1门。2011?2013年,教育部相继出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政策,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2014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紧紧围绕学校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项目及“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结合自身特点,启动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工作,主要从衔接、转型、升级及创新4个方面着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实现了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成功转变。
1.实践与研究
1.1衔接-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在继承原有的精品课程优质成果的基础上,将每门课程的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1)教学团队方面,原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中,有先进教学理念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依然是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教学团队的主力军。(2)教学内容方面,将原有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与基础医学领域最前沿的发展动态相结合,充分体现我校办学特色和优势。(3)教学方法方面,根据基础医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效果。(4)教学资源方面,通过整合、规范原有的教学资源,并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提升了教学资源的质量,实现了精品教学资源的共享。
1.2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核心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集精品、资源、共享于一体的网络开放课程,精品是基础,转型是关键,共享是目标。我院在由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课程的过程中,始终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技术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和升级的内涵,同时加强规划和协调,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根据我院实际工作和高等教育教学的需求,结合基础医学课程的自身属性,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学习方式等方面打造“精品”,探索建设多种新型的资源共享课,以满足不同教学需要和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1.3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关键
与以往的精品课程相比,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不仅只是简单的将知识点、教学录像等资源以WORD、PPT等形式简单的到网上。而是将教学内容与模式进行的表现形式及功能做了调整,根据基础医学知识的特点,重点强化实践教学。例如在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模块中加人病例讨论、自主实验、虚拟实验等,增加了习题测试模块,同时在网络平台中增加了交流互动模块,开设在线咨询或留言功能,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实现实时在线交流,及时解决疑难问题。
1.4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目标
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坚持实施以“学生未来发展”为核心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将微课、MOOC、翻转课堂、移动公开课等优质的教学资源及创新型教学方法,进行共享开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外辅导,而不是简单的放一些教学材料和视频。这个平台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整体,老师在上课时可以用到网络平台的资源,学生线下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2.取得的成效
2.1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水平
通过参与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提升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但能够熟练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而且创新了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新理念,提高了信息化教学的设计、组织及实施能力。
2.2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使学生在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真正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2.3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充分发挥互联网共享与协作的精神,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满足了我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享受高质量基础医学教育的迫切需求。
3.存在的问题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增加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发展的局限性,使其建设的步伐及质量受到影响。
3.1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没有促进其快速、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如:经费保障机制、奖惩激励机制以及监督评价机制等。不能更好的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3.2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存在冲突
在大力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同时,教师如何保护自己网络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如何保证自己在他人作品时不侵害到他人知识产权?是目前建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4.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