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医学的意义

基础医学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础医学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础医学的意义

基础医学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教协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整合课程;课程拓展;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意见》,强调深化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改革,推进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整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国家实行的这些医学教育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强化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务人员。

基础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和疾病现象本质及规律的自然科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医学类专业教育中,基础医学教学是开展医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因此,加强基础医学的教学改革,适应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我国基础医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其教学改革的思路,希望为医学教育的基础医学教学提供参考。

1当前基础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大多还是承袭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即以学科为中心,按基础医学学科分类科目进行教学,课程设置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这种模式强调学科各自的独立性、系统性,大都存在教学内容局限和过于繁琐,各个知识点分散于不同学科中的缺点。但生命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一器官或系统的形态与功能、生理与病理等知识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界限分明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育模式,难以把问题阐述透彻,必然会影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存在各学科脱节、基础课程重复率过高等问题,没有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之间互相协调的关系,没有实现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1-2]。国外医学教育多以长学制为主,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使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临床技能大幅提高[3]。但在我国现有医学教育模式下,要在医学教育特别是基础医学教育中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是不可能的。因此,这种忽略医学知识整体联系的传统模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明显弊端。

1.2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由于上述这种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致使基础医学课程教师为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只是孤立地强调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本学科知识的讲授,对于相关知识的介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1.3理论教学脱离临床实际

在理论课讲授方面,由于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理论知识与临床的密切结合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面对这些枯燥难懂的理论,学生学习的兴趣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基础课与临床课截然分开,不利于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是非医学类专业毕业的,临床知识相对匮乏,难以在课堂上恰当地引入临床案例,造成基础与临床的脱节[4]。

1.4实验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基础医学的实验课程设置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划分方法,即基础医学生物学实验、形态实验和功能实验三个部分课程。这种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首先大部分实验课程仍然只是按每个学科的要求设置,强调每个学科的完整性,缺乏综合性、开放性,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不利于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在实验教学方法上学生能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设计的少,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学习者,其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培养;学习内容与现代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脱节,造成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5]。

2对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由于当前医学教育的发展,基础医学教学应当要为临床能力的培养服务。所以,有必要对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我们认为,为适应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2.1变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块

由于传统的按学科分类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存在内容重复、相互脱节等现象,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结合临床实际,对课程进行整合。2010年,复旦大学医学院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现状,提出了“医学课程整合改革初步方案”并逐步实施。该方案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开展整合式和模块化的系统医学教育,包括9个系统整合核心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健康与社会模块、临床技能与沟通模块、科研素质培养模块和选修课模块。9个系统整合核心模块以人体系统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界限的教学模式。国内一些医学院校按照这个模式,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探讨。如: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整合课程体系建立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整合课程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培养和提高了医学生综合应用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6]。邰浩清等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采用以系统为主线、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横向教学模式,将分属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按系统进行整合,构建新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合理地展现基础医学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使教学进程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模式避免了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为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4]。我们认为,这种整合的课程更加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医学知识,加深对临床问题的理解,对今后学习临床课程具有很大的帮助。但这种课程的整合毕竟还刚刚起步,有很多问题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课程整合的内容。根据基础医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应当对课程进行如下整合:将医学生物学、遗传学课程整合为人体生物学绪论,主要讲授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生物学知识;按照“器官—系统”的模式对课程进行整合,按照运动系统、感觉器官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血液系统等对解剖、生理、病理和病理生理课程进行整合,遵循从形态到功能、从宏观到微观、从正常到疾病的形式对各个系统的内容进行讲授;对于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课程可整合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2.2构建适应基础医学整合教学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实验教学也是后期临床教学的重要基础。由于目前实验教学仍然沿用传统按学科界限,即基础医学生物学、形态和功能三个部分,强调单个学科的完整性,不利于学生系统、综合地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对其医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培养不利。因此,有人针对以上问题,对实验课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潘銮凤等从四方面进行了探索:①配合系统整合模块“人体结构与医学生物学基础”,构建“基础医学整合实验I”,内容主要为动物手术基本操作、生理机能观察、正常形态观察、细胞培养和形态、生化指标检测、细胞和分子分离和分析等基础实验。重点训练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贯穿于解剖、生理、细胞与遗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课程。②配合“感染与免疫”“生殖与人体发育”及各个系统正常与异常的理论教学,设立“基础医学整合实验Ⅱ”,开展疾病动物造模、生化和免疫诊断、病理形态观察、药物治疗等综合性实验课程,将功能、生化、免疫、诊断和形态、病理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融人其中,目的是加强各传统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协调知识的综合应用。③配合“科研素质培养模块”,以基础医学研究入门课程和“基于项目学习”的科技创新项目实验课程作为整合实验课程的后期课程“基础医学整合实验Ⅲ”,开展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医学生物学研究前沿技术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组织和领导能力[7]。另外,有意识地减少验证类实验课程的内容,增加自主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内容,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参与课堂实验,加深对医学难点的理解。

2.3针对临床要求,设立拓展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上述医学整合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对课程进行整合,目的是让学生早接触临床,为后期临床教学打下基础。因此,可在整合课程模式下,针对临床的实际问题设立一些拓展课程,让学生能充分地运用基础医学知识来思考临床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如:可设立《生理病理学与临床》《病原生物学与临床》《免疫学与临床》《生物化学与临床》等课程,实现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的有机结合,体现学科之间的整合与渗透,实现不同学科的补充与促进作用,增强学生对知识探究的热情。

2.4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基础医学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双语教学;专业知识;基础医学

[中图分类号]R33;G6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b)-108-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越来越需要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一门外语结合起来运用的新型人才,双语教学便应运而生。它是为了适应时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正在全国推广并展开[1]。那么何谓双语教学,如何有效实施及其意义何在?本文以基础医学课程为例从上述几方面展开讨论。

1 什么是双语教学

根据目前国内界定,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获取同步,即教师用外语(主要是英语)编写外语类以外的其他学科课程的讲义,进行板书,同时用汉语和外语进行讲解并组织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2]。笔者的体会是双语教学就是教师以各种方式(包括课堂讲授、文稿演示、课后讨论等)运用一定量的非母语(一般是英语)进行教学,达到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与之相关的外语的效果。

2 基础医学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根据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专业五年制培养目标,基础医学专业以顺应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适应现代化生物医学科学技术和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所需为前提,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科研型人才,能够进行基础医学教学和相关科学研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能够通过阅读国内外科技文献获取相关领域的最新信息和动向,为今后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基础医学专业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3 教师如何开展双语教学

结合近几年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效果评估和学生们反馈的情况,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确有助于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且效果显著。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从2000年开始改革了教学模式,对基础医学五年制的学生开展组织胚胎学双语教学,使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专业英语,实践证明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1]。但是,有些研究认为,理想双语教材的匮乏、师资力量的不均衡性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大大限制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3],要使双语教学在高等医学院校卓有成效地开展并非易事。进行双语教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用一门外语熟练清晰地表述出来;另一方面双语教学也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量的英文专业词汇。所以这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下面笔者着重从“教”的角度谈谈如何开展基础医学双语教学。

3.1 提高师资力量

本学院每年都会选派一些教师到国外访问交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观摩国外医学教学课堂,也培养了教师用英语思维来传达医学信息的能力。此外,一年一度的中青年教师双语教学优质课评比大赛也积极促进了教师优化双语教学课堂,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3.2 因“科”施教

不同科目的讲授需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讲授形态学科目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时,提倡用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讲授方式,因为形态学的科目较易理解,教师在必要时用中文加以总结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而在讲授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等偏重理性思维的科目时,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的讲授方式最优,例如可以用英文幻灯片、中文讲授,总之,合理选择讲授方式才能兼顾专业知识和相关英文词汇,避免顾此失彼。

3.3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讲究中英文字的比例,切忌全版的英文或全版的中文,应多选用一些中英文双语注释的图示,它们能够在强化中文信息的同时给予英文提示,反复地刺激学生对中英文的理解记忆。又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小组给予一定时间的自由讨论,然后请一个同学上来用简单的英文代表小组总结发言,这种方式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师生互动性,也使讲的同学和听的同学都得到一次基础知识和专业英文词汇的强化。再如在课堂上放一些自带英文讲述的教学视频也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3.4 完善双语教学评估体系

设置适当的双语考试题目,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良好的激励机制,把现行的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潜能发展,可以促进医学专业的学生双语学习的热情[4]。比如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英文试题或者中英文结合试题的方式;同样答题也可以要求用全英文或中英文结合的方式。

4 学生怎样应对双语教学

前面在如何开展双语教学这一问题时从教师的角度谈了一下,这里笔者结合自身学习经历从学生的角度谈谈怎样学习基础医学双语课程。

初次接触双语课程的医学生很容易走入一味专注于专业英语学习的误区,这是必须要避免的。有人认为医学英语语言的学习不能以牺牲医学专业学习质量为代价,双语教学中第二语言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不能本末倒置[5]。那么怎样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呢?

4.1 做好预习工作

这一步最好使用中文教材。预习要达到两个目的:其一,理解教材上讲解的基础知识,找出重难点做上标记,这样课堂上我们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且有的放矢;其二,在对下节课老师讲授的内容建立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后,重点关注中文教材上标注有英文注释的专业词汇,尽量记忆,因为中文教材中的英文注释一般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词汇,老师上课时也是会经常提到的,预先对这些单词有个印象,上课时就会轻松许多。

4.2 重视听课质量

专心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把握重难点是老生常谈了但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大多数学生往往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来说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相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用英文发言的学生,他们无论是专业基础知识还是医学英语词汇方面都掌握得比较好。听说结合可以不断地刺激强化你的专业知识和英文词汇。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提高听课效率。

4.3 课后及时巩固

听完课后的当天或者最迟不超过两天应该对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进行回顾。我们可以以老师的课件为主线进行复习、整理和小结。用英文写病案讨论、实验报告等可逐渐培养我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若有余力,阅读与该章节相关的英文文献或英文原版教材也可以起到巩固和补充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训练阅读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总之,应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多渠道多方式地增加听觉、视觉的接触量来反复强化医学专业知识及英文词汇,长期坚持下来收效甚大。

4.4 注意学习方法

在基础医学的双语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进行理解性记忆可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同学反映医学专业词汇生僻难记。的确,医学英语中相当一部分单词是由拉丁文衍化而来或直接采用拉丁文,生词量大且不太常见,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其实掌握医学英语的构词规律特别是词根词缀的使用就可以化难为易轻松应对。笔者从解剖学词汇中试举几例:表方位的前缀有antero-,postero-,supero-,infero-等,因此遇到带有方位的名词的英文表达时再相应地加上方位词就可以了;又如词根optic表示“视”,记住它就可以记住有关“视”这个家族的词汇,像optic chiasma, supraoptic nucleus, medial preoptic nucleus等;此外记住简写也能帮助我们回忆起英文单词,如SCM就表示sternocleidomastoid,仔细看这个看似很长的单词实际上是由sterno-(胸), cleido-(锁骨), mastoid(乳突)三个词根构成,记住这三个词根很容易就记住这个词了。

5 总结及展望

学习了三年的基础医学双语课程,笔者自身最为真切的感受就是前期的大量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对于笔者后期双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阅读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也大幅提高,平时读一些生物医学方面的英文期刊,至少在语言这一关上是不成问题的。这些都得益于基础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在基础医学专业的实行是顺应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的,是实现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积极推广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学将是大势所趋。

当然,目前双语教学工作尚未完全成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特别是对基础医学五年制学生开展双语教学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笔者相信提高师资力量,重视课堂教学,增进师生信息反馈,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基础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丁艳,周雪,章为,等.组织学与胚胎学双语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4):476-477.

[2]俞阿勇,颜笑健.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思考[J].健康研究,2009,29(2):169-171.

[3]刘学红,张泳,张金萍.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2):115-117.

[4]赵兴利,刘春明.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119-121.

基础医学的意义范文第3篇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的教育学家在21世纪初提出,具体表现形式是指教师先将原本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以课件、讲义和视频等形式传到网上,学生通过网络提前学习这些课堂上要讲授的知识点,上课时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进行答疑解惑这样的教学活动,注重相互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交换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看法。[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早应用于美国中小学课堂,后来经过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的大力推荐引起了整个教育学界的重视,得到了大力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际上被誉为颠覆性的伟大教育技术革命。基于这种教学模式,当前,很多美国著名高校推出了大量优质的在线公开课程。目前,我国教育学界也开始了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应用于中小学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较少,因此,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意义重大。以下从掌控学习理论、构建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和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四个方面,介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掌控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一言堂”形式,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教学内容,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在观看教学视频时,学生可以对不懂的地方反复观看,对懂的知识点快速带过,学生自主“掌控”自己的学习节奏和进度,查漏补缺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体现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理论依据中的掌控学习理论。掌控学习理论就是指在“所有学生都是好学生”[4]的思想宗旨下,通过对学生提供其所需要的差异化帮助和额外的学习时间,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掌控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并不能决定该学生是否能学会相关知识点,只是,学生在学习时间上根据自身情况花费不同时长就能“掌控”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掌控学习理论不但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提示教育者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从而掌控自己的学习。

(二)构建学习理论

掌控学习理论着重介绍了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是如何掌控自己的学习节奏的,属于知识被动接受的初级阶段。掌控学习理论并不足以成为支持翻转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理论依据,这时,需要第二个理论依据,即构建学习理论。

构建学习理论就是指每个人所被要求学的知识内容是一致的,但每个人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同,主要是指每个人对这些知识点的“构建”不同。[5]我们每个人的头脑、经验以及认知能力不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就有差异。因此,学习并不只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认知体系的过程。

从构建学习理论来看翻转课堂教学,会发现其解决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规避了传统教学模式中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进度过于浪费时间的现象。学生通过看教学视频,以自己的节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翻转课堂上和老师同学的互动,使这种“构建”更加主动和全面。

(三)自主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就是学生可以不依靠教师的讲授,而是,通过网络教学视频的支持,自学知识。这个理论就是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行为,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教会自己和同伴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学习理论进一步验证了构建学习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从网络上可以越来越方便地获取各方面的学习资源。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必然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6]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在翻转课堂上结成学习小组,协作交流和讨论,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

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是指教育要确定学生成长进步的两种區间,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区间;另一种是学生最可能达到的成长进步区间。把握好这两种区间之间的距离,能加快学生的成长。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之一,它阐明了个体发展的起源,强调了教学的作用,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表明了同伴影响与协作学习对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意义。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体现着教育应当走在成长进步前面这一重要教育理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应落脚于学生通过视频自我学习后所达到的“最近成长进步区”,翻转课堂上的教学必须在课前自学视频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通过课堂教学和讨论,让学生达到最近成长进步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发现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发现问题并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对知识要点的机械性记忆转化为有意记忆,学习效果将会大大增强,经过后期课堂讨论和教师点拨,达到学生发展的最近成长进步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发展潜能。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高等职业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突出技能、突出实用性和应用性的人才,高职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教育要求“够用”即可。[7]在人才培养就业目标上,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定位于广大农村和社区的基础医疗岗位上。既然如此,高职基础医学教学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要选取最为实用的知识,要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外,考虑到高职学生相对较弱的基础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当前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容易,后劲不够,技能优势不够突出的现状,传统的侧重于教师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应考虑采取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其自身的特点符合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需求。高职基础医学教学内容中的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和人体解剖学之间知识点逻辑清晰完整,术语表述规范,但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依靠在课堂传授知识,高职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难懂。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基础医学的教学中,有利于提高知识转化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进而为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将来走向医疗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需要考虑的因素

翻转课堂教学可以使教师从传统教学方式中不断的讲解和重复中解放出来,将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更多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但与此同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又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例如,在此模式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后,课堂上学生特殊状况增多,这对教师如何更好地加强对课堂的把控和对学生的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素养提出了挑战。针对有些高职医学专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现象,如何有效督促他们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下自我学习,这些难点也是相关教育学者必须着重考虑的方面。

相比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并非一无是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更好控制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在高职基础医学的教学上,如何针对高职院校本身的状况,有效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也值得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思考。

高职基础医学的教学要区别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在教学中要更多考虑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和目的,结合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现状。翻转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了当今时代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地完成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之间更多的互动,提高他们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重点依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结合高职基礎医学教师的实际情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完成高职基础医学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潘庆红.基于主题设计的反转教学模式时间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1):41-46.

[2]刘玲华.医学基础课程模块式教学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3-14.

[3]张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4):70-72.

[4]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5]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18.

[6]黄晓鹂,李树民.基于翻转课堂的医学信息检索教学模式构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11):33-36.

[7]陆昉.推进课程共享与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大学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4(1):8-11.

[责任编辑蒋云柯]

基础医学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卫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模块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115-02

中职卫校是对医务人员进行培养的教学机构,这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尤其是在临床的应用中,两者的关系更是牢不可分。为此,中职卫校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向同学们灌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如果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会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很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甚至难以根据病人的症状体症作出相应的临床诊断,这样医务人员是对自身、社会、病人严重不负责任的表现。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医务人员是不能够踏入医疗岗位的。为此,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医学相结合,是当前各大医学培养机构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概述

模块式教学是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教学模式,是以工业生产中将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模块式划分再组合的思想为基础再进行不断的衍生,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模块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将医学中的相关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点,然后通过系统的整理和中和再构成一个大的学习模块,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果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力度不夠,老师可以再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分析。因此,通过模块式教学模式能够灵活的对医学知识进行删减和增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质量。

模块教学的目的是在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致力于培养一批医学理论与实践相加的专业化医务人员。为此,在开展模块式教学前,应该组织人员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明确当前市场中需要医务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方向,中职卫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的安排,并且就培养专业方向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分析和课堂设计,构建一个完整的模块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然而在实施模块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与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质量评价等相结合,只有多方面的进行管理和教学,才能够将模块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模块式教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模块教学的目的

在模块式教学过程中,无论讲解的病例是什么,都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病例的学习不仅仅只是一个理论知识讲解,还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典型的病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病例的研究讨论当中,针对某些重点或者难点,老师可以再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主动查找资料,并且针对患者的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通过自己对知识点的思考,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模块式教学的对象不仅是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性人才,还应该注重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为此,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为学生起到一个为人师表的作用,并且开展相应的道德教育和护士人文修养等课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也能够有良好的医德和医品[1]。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道德素质的综合培养,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准则。

(二)模块教学在课堂中的流程

1.课程结构

在模块式教学过程中,课程架构主要由课程的整体框架体系和课堂讲解内容构成,就我国当前的课程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纵向性课程结构,这种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对学生学习的专业特点,制定符合专业特色的课堂设计,但是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对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理论等有着明确的划分。

其次是分支型课程结构,这种结构注重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通过向学生讲解关于医学各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喜欢的专业,然后再进行专业化的培养。例如:在对护理专业知识和理论有了一定的掌握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营养学、专科护理、基础护理等方面的专业化学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紧接着的是基础知识型课程结构,这种课程结构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简化学生的专业,加强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医学的学习是一个综合学习的过程,各个专业之间的知识有一定的划分,但是知识点又互相融合[2]。在临床治疗中,患者往往有多个疾病,在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护理诊断、治疗措施、护理措施等。

最后是针对当前医学急需人才进行专业化人才培训,这种课程结构通常注重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能够满足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中职卫校的培养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如果只是注重学生在临床当中的市场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学生对医学的学习产生厌恶心理,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2.课堂内容

中职卫校中的模块式教学所涉及的内容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操作、专业理论知识这三个方面构成,但是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彼此相互包含、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模块教学体系。并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开展有相应的选修课程,选修中涉及有其他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促使自身的全面发展。

3.模块教学的课堂流程分析

模块式教学的开展过程是一个比较繁琐的教育工程,需要老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如果制定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一点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进行课堂流程设计的时候要对每一个环节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其中主要课堂流程有以下几个方面[3]。

(1)市场分析

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岗位对义务人员的专业化能力也有着全新的要求。为此,中职卫校在开展教育之前应该就当前的卫生工作岗位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培养医院需要的专业型人才。比如:专科护理、麻醉护理、母婴护理等,顺应市场岗位的需求。

(2)专业能力分析

医务人员的培训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性培训,但是由于学生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兴趣,将会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掌握有偏差。为此,老师在进行模块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了解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应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效果评价系统,根据评价系统的反馈数据了解学生对模块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再适当的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讲解和补充。在注重对学生知识点积累的过程中应该就学习章节中的疾病,安排见习时间等。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也让学生对临床护理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方便他们步入护理工作岗位。

(3)模块教学设计

通过老师将护理专业知识中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划分,随后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具体的课堂内容。并且在进行课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组织课程内容,并且安排相应的临床实践,让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加强实践操作和各医学科目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模块教学模式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设计者,学生才是整个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因此,在进行模块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讲只是点的难度降到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以内,让他们通过自己课后查找相关资料、思考,就能够在其中收获一定的医学知识。并且设定一定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评定,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让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点始终抱有积极性的态度,并且严格按照教学指南,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构建自己的完整的知识网络系统。

三、模块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模块式教学模式通过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模式相结合,在促进学生不断积累基础理论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学习肝硬化疾病中,老师可以就疾病的发展为线索,让学生自主思考在发病的前中后期,有哪些典型的临床表现,通过这些临床表现作出相应的临床诊断和制定护理措施等。在同学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情况,然后再示意同学就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然后再由老师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评价和补充,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将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反复的阅读,能够对课本知识点进行不断的强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但是光依赖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讲解还有所缺陷,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临床见习、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播放肝硬化患者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就图片观察患者蜘蛛痣、肝掌、皮肤色素沉着的具体表现,并且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临床检验技术的讲解,让学生明确肝硬化尿常规、肝功能试验、肝活组织结构等知识,加深学生对肝硬化临床表现特征的认识。而适当的临床见习,就更加直观的反映出肝硬化病人的具体情况,通过直接与病人接触和提问,能够对该疾病有着更深的印象。

四、模块教学在应用过程中的关键

1.注重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

教师在开展模块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学习的相关知识以及临床工作和教学经验,将课本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因为,任何的临床基础知识最终服务对象都是临床患者,在学习和培养医务人员的时候就应该注重理论与医学实践能力并重的医务人员[4]。但是,根据当前的医学教学现象研究发现,在医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基础医学知识讲解的老师与临床医学讲解的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甚少,很难有效的将临床医学知识与基础医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而在集体的教学过程中,将两者进行结合教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模块式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有效的将基础医学与融合到实践教学中,比如:在学习基础护理中的留置导尿中,尤其是在对男性进行导尿的时候,要注意男性尿道的三个弯曲和三个狭窄,但是仅仅依靠书本中的知识老师的讲解,不免对着男性的留置导尿存在一定的困惑。而模块教学模式通过播放相关的導尿视频,能够将课本中的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例如:导尿前的操作准备、消毒范围、消毒器械的摆放、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男性尿道的生理结构的印象,同时也在潜意识中规范学生的实践操作。模块教学通过将两者进行结合教学,能够让学生明确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差距,让学生就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作出正确的理解。同时老师也可以将临床中见到的相关疾病整理成案例,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可以让学生理解该疾病在临床中的实际意义。

2.注重学科知识点的融合

为了能够有效的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相结合,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段完善和创新教学模式。还应将基础医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融合进临床医学当中,这样既可以简化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点了解更加透彻[5]。比如:在进行人体的8大系统模块教学设计时,根据人体不同系统出现的疾病,加上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了解相应的知识点和临床医学知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模块式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培养了一批专业化、知识化的医务人员。但是模块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有需要注意的问题,还需要中职卫校的相关人员就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完善,构建一个完整的模块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作者:陈燕屏

参考文献 

[1]龙丹伶,朱荣富,莫丽平,等.中职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课程校院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84-85. 

[2]张丽娟.关于“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卫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职业,2017(16). 

基础医学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基础医学;教师;临床教育

1、前言

随着教学改革条件的不断变化,对基础医学教师临床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其相关课题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以期用以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与实践。基于此,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2、概述

当今社会和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医学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使之适应卫生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健康的需求,是社会对医学教育的要求。因此,我国医学教育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教学指导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医学教师成为专职教师后不再从事临床医疗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科的发展,临床知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缺乏、老化的现象。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开展基础医学教师临床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3、加强基础医学教师临床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必然影响着医学思想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疾病谱、人口结构、心理状况和健康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医学模式和医学思想的不断变化。如从生物医学发展为环境医学、社会医学,从个体医学发展为群体医学,使医学思想从以单个患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各种群体为中心,从以医院为基础转变为以社区为基础,从以疾病治疗与身心健康为目标转变为以身心健康与社会、环境相和谐为目标;从临床医学发展为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使医学思想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从以诊断治疗为重点转变为以预防保健为重点。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医学研究水平和疾病防治水平,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学科的交叉日益增多,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不断出现。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新的诊疗技术层出不穷,许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在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社会、科技和医学本身的高速发展、知识的分化与综合,进一步丰富了医学科学的内涵,也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医学教师必须根据现实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使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和临床。

4、基础医学教师临床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4.1教师反思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基于问题式学习是经过广泛论证和认可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备受关注。围绕临床病例展开的教学以一个实际的临床问题为起点,由此引出一系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技巧方面的问题,以其真实性、实用性和生动性的教学过程,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兴趣和热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首先,教学采用的病案主要来源于临床和文献资料,选择病案要科学合理。其次,教师在分析、点评学生的发言和论文时,要对所涉及的临床问题有充分的认识,要取得理论与临床观点的统一。然而,基础医学教师普遍存在对临床知识及其进展不够熟悉的状况。基础课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临床知识的重要性,自觉地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强临床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工作中,基础医学教师要复习相关的临床课程教材,参考有关的近期临床专科杂志,阅读有关的临床应用综述文献。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查找、学习有关的临床信息。

4.2校本部培训

基础医学教师参加临床见习或实践是加强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最有效途径。基础医学教师不参与临床实践,不接触病人和临床医疗人员,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最新的临床工作方法和特点,就不可能得到准确的临床资料。学校在改善学生教育环境的同时,也应积极改善教师的教育环境。高等医学院校一般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学校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校基础课教师与临床医生的联系,如组织活动时打破基础与临床的局限、增开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校车班次等。对于基础课教师参加临床见习或实践的重要性,学校有关部门及附属医院应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基础课教师到临床见习或实践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做好协调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应采取激励政策,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开展多种组织形式,鼓励基础课教师下临床。例如,针对目前社区医院普遍存在医疗水平较为落后的情况,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参加社区医院临床科室的诊疗工作,如查房、病例讨论与疑难病会诊等,不仅有助于基础课教师临床知识水平的提高,还能发挥基础课教師基础知识扎实的优势,为临床实践服务。

4.3学术交流

基础课教师要积极参加有关临床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短时间内很难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献。参加各种有关临床的学术讲座或学术会议也是一种节约时间、扩大交流、了解临床发展动态的继续教育好形式。学校可针对基础医学教师感兴趣或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聘请临床某个领域的专家或做出一定成绩的临床医生,经常在学校组织一些如病例报告、科研报告、学术讲座等类型的学术活动。鼓励基础医学教师参加国内外临床学术会议,了解临床领域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