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震灾害有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震科普知识黑板报图片欣赏
地震科普知识黑板报图片1
地震科普知识黑板报图片2
地震科普知识黑板报图片3
地震科普知识黑板报内容:地震灾害知识
1.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2.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综合防御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
3.地震直接灾害有哪些?
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4.何谓地震次生灾害?
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5. 什么叫次生灾害源?
次生灾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以及水坝、堤岸等。
6.地震造成的最普遍的灾害是什么?
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
7.常见的由地震引发的哪种次生灾害最严重?
火灾。
8.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灾发生在何时、何处?
1739年银川8级地震引起的火灾,大火烧了5天5夜。
9.为何城市的地震次生灾害十分突出?
城市是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次生灾害源集中,所以地震次生灾害突出。
10.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灾发生于何时何地?
1933年四川叠溪7.5级地震造成的水灾。地震时山体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个堰塞湖,大震后45天,湖水堵体溃决,造成下游水灾。洪水纵横泛滥,长达千余里,淹没人员2万多,冲毁良田5万亩。
11.影响人员伤亡的因素有哪些?
(1)地震强度(震级和烈度);
(2)震中距离;
(3)震区人口密度;
(4)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
(5)发震季节和时间;
(6)有无地震预报;
(7)有无地震应急预案;
(8)抢救速度。
12.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
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我国陕西华县的8级大震,死亡人数约83万。
关键词:雅安地震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 3S集成技术
地震灾害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号称群灾之首。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以至于我国地震灾害频发,给我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篇论文以雅安地震为例介绍3S集成技术在地震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1. 3S技术及其特点
3S技术是遥感RS(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简称。其中GPS和RS分别用于获取点、面空间信息或监测其变化, GIS用于空间数据的存贮、分析和处理。
3S技术在处理信息时各具特色,多方面具有相关性, 但各自都存在一定的缺点: RS能够实时高效地获取大面积的区域信息, 但数据定位及分类的精度差;GIS具有较强的空间查询、分析和综合处理能力,但无法获取数据;GPS能快速、高精度地给出目标的位置, 对海、陆、空中运动目标进行定位与导航,但不能给出目标位置的地理属性。
鉴于以上不足, 就要实现3S的集成技术,即将RS,GPS两种对地观测技术、GIS空间信息管理技术及其它相关技术有机的集成,体现在系统的在线连接、实时的处理和相互协同, 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的技术系统,最大程度的发挥3S集成技术的作用。
2.3S集成技术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
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制约着许多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的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3S技术在地震灾害中显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大大提高震害评估的精度和效率。
2.1在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在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的研究中,如泥石流、崩塌、边坡稳定性、断裂等方面,目前已基本实现了RS与GIS的紧密结合,个别项目达到了3S技术整体结合.RS作为主要的地震灾害专题空间数据源和数据更新手段,为GIS提供空间数据和反映目标属性的专题数据;GPS为GIS获取地震灾害目标要素的空间坐标数据,实现快速精确定位;GIS提供对多源数据的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分类等辅助,提供对多源地震数据的空间分析和趋势分析,以及对分析成果的二维和三维表达。
3S技术在前不久的雅安大地震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比如在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中RS实时地获取雅安芦山的遥感数据,对震区实现动态观测,通过变化检测分析等一些遥感图像的处理方法对震区的图像分析,得出地物变化信息值;GPS负责对震区地形、地面控制点、重要建筑物的几何参数定位,而且实时、高精度、全天候测量等优点,为迅速开展工作提供了指南,为迅速展开震后救援提供第一时间的科学依据。
2.2 在地震灾害综合信息分析处理中的应用
随着遥感影像及GPS接收机成本逐渐降低及GIS功能的逐步加强,3S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地震灾害信息收集处理的精度和效率。在RS分析环境下,迅速调用灾区的震前、震后的遥感图像,借助GPS的定位功能实现图像的空间匹配,利用GIS提取地震灾害重点区,协助完成图像的灰度匹配,运用数字图像处理的一系列方法提取变化图像的差值、比值,依据不断完善形成的震害概率模型,评估烈度分布。通过参考RS评估的等震线对系统生成的等震线作修正,据此再一次完成震害分析,评估灾区的震害和损失。
地震灾害综合信息分析处理中,利用RS、GPS等得出的综合信息再与地震台网测定的地震基本参数结合,再基于GIS计算编制和分区提交震区地震灾害分布图、震级图、破坏度图、震后趋势判定图、救援路线图、震后灾害评估图、防治规划等图。还可以利用GIS的定距离空间分析功能,对断裂带建立缓冲区,利用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划分出地震潜在危险性区域。加上以往掌握的地震相关信息,为接下来余震预测预报提供依据,科学的开展救援行动。做出损失评估报告和辅助决策方案,报送政府决策部门,系统为制定救灾措施、部署应急作技术支持,随着震区不断有信息报送到防震指挥中心,系统不断人机交互式地修改等震线、震害和损失的评估结果,必要时及时报送更新的震害报告和救灾应急反应方案。
3.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在应对地震灾害中,缺乏一种先进的技术指导,这给灾后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不能及时的对受灾情况进行评估、不能提供有效的救援方案和对次生灾害进行监测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3S技术在地震中的使用,解决了这些难题。通过3S技术在我国雅安地震中的应用,展现我国在地震灾害中的应急处变能力。从3S技术在我国雅安地震中发挥的作用可以看出,3S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做好雅安地震后救灾工作、促进民族大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袁秀忠,高莲,孙章顺.3S技术在黄河小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中的应用[J].水利电力机械,2006,28(8):55-57.
[2]刘祖文.3S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刘明德,林杰斌.地理信息系统GIS理论与务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黄丁发,熊永良,袁林果.全球定位系统(GPS)理论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电子技术;地震预报;应用
前言
地震的预报工作是降低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工作,随着地震预报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在地震当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已经有很多地震预报工作领域的人员将电子技术的定义研究和各项技术应用研究作为工作的重点。
1电子技术应用于地震预报工作中的各项定义
地震预报工作是指在地震灾害发生前对可能出现的灾害特征和灾害影响进行预报的工作,虽然当前世界范围内对地震灾害的重视程度很高,并且加强了对地震灾害研究工作的关注[1]。但是,很多地震灾害依然难以在发生之间进行准确的预测,使得地震灾害目前依然是影响人类安全的重要问题。在现有的地震预报工作中,地震的主要发生地点、地震的振动级别和地震的具体破坏力是技术操作的重点。在应用电子技术实施地震预报的过程中,技术操作者主要根据地震发生地区的地址特点进行电子技术的操作,并且按照已有的地壳活动性特点,对地震发生之前能够出现的前兆加以设计,保证地震的预测工作可以有效的得到监测机制的支持。在进行野外地震勘测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电子技术不仅需要在测试中进行实施,还必须保证能够将各项测试结果实施有效的收集,并且保证能够高水平的应用于地震减灾工作的各项领域。在地震的预报工作推进过程中,地震灾害预报的三要素是各个领域关注的问题[2]。因此,电子技术的应用也仅仅围绕这三相要素进行开展。地震灾害的预报目前根据时间点的不同分为五个阶段。在地震发生之前,需要进行震前预报,在地震即将发生的时刻需要进行临震预报,在地震正在发生的过程中要进行震中预报,在地震结束之后要实施震后预报,对地震是否还有可能再次发生还要进行再次预报。因此,电子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领域的应用范围较大,普遍的涵盖了地震预报工作的各个阶段。
2电子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领域的发展历程
电子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领域的应用不仅仅存在于固定的运行模式中,也能够对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产生较为深刻的变化[3]。最初,电子技术领域的半导体物质是提升电子技术应用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半导体物质逐渐多的使用于新型技术的研究领域,使得很多的电子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的支持之下实现了应用范围的拓展。除此之外,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半导体器件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电力电子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的高频技术应用工作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在传统的电力电子学技术不断革新的情况下,低频电子技术是进行地震预报工作支持的主要技术。随着硅整流器的逐步发展,整流器装置也应用于地震预报工作系统当中,并且对逆变器装置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带动性影响。在变频器的技术发展过程中,电子技术的应用更多的向着地震预报工作等领域开始了延伸,而电子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复合型元件,也能够较多的在半导体物质的支持之下实现技术性处理。因此,在九十年代的时候,电子技术已经较为完整的在地震预报工作领域实现了普及。
3电子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中的各类应用
3.1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领域的应用
在进行遥感技术实践和应用的过程中,要选择红外遥感装置作为技术处理的核心因素,使全部的地震活动预报工作能够在遥感技术出现异常的情况下投入使用。除此之外,在进行卫星遥感影像控制的过程中,必须按照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技术支持机制的构建,使更多的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地震过程中的断层特点进行潜在性危机的处理,切实保证所有的卫星遥感技术都能适应地震发生区域的技术应用要求[4]。除此之外,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还能够结合地震的具体发展区域进行危机因素的控制,并且有效的保证全部的建筑物管理工作都可以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之下得到技术性处理。在分析地震发生区域特点的情况下,所有的技术可行性分析活动都必须在建筑物能够进行准确加固的情况下进行处理。因此,遥感技术需要结合各项建设性工作是现实需要进行技术因素的处理,确保所有的卫星遥感技术能够适应卫星影像资源的处理需要。要切实保证全部的规划活动都能够有效的适应地震发生过程中的影像分析特点,并且保证全部的勘测活动可以在实地技术性处理之后实现遥感技术的完善,要使所有的技术都可以适应电磁异常情况下的地震处理要求,使其能够与地震的后续监控工作形成一致。要结合卫星影像的技术性判断需要,对全部的卫星影像特征实施分析,切实保证全部的影响分析活动都能适应野外勘察技术的应用特点,使其能够与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程序取得适应。
3.2GPS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领域的应用
GPS技术率先产生于军事科技领域,在地震预报工作过程中,gps技术能够通过其在定位活动中的优势,对单点定位工作加以设计,使其可以与其它定位技术的应用取得协调。除此之外,全部的观测活动需要按照固定的坐标体系实施技术性处理,使定位系统可以在存在物质障碍的情况下进行技术处理,增强gps技术的参数处理质量。
4结论
电子技术是提升地震预报工作质量的重要技术,目前已经应用于很多地震预报工作领域,深入的分析电子技术在地震预报体系当中的具体应用,并就地震预报工作的具体执行需要实施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电子技术的应用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悦.神经网络集成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大学,2005.
[2]王炜,林命週,马钦忠,赵利飞.数据挖掘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前景[J].国际地震动态,2005,12:1-13.
[3]周昌贤,郑韶鹏.电子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4,04:136-138.
关键词:地震应急 资源保障 动员机制 措施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231-01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地震灾害的发生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有序发展。由于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推进速度迅猛,随之安全风险越来越高,而高效的抢险救灾对于减小地震灾害损失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加强地震应急资源以及其他应急工作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1 地震危机的特点
地震属于一类突发性的灾害,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救援工作效率,否则将会对生命财产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地震危机通常具备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社会危害性、影响面广、连锁性强等诸多显著特征,同时,地震危机的周期包含了四个不同时期,即潜伏期、爆发前、持续期以及解决期。地震危机的爆发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对人们的生活、工作造成严重的威胁。
要实现地震危机的科学管理,应当遵循危机管理四要素理论。该理论明确指出,科学的危机管理要同时实现技术管理、策略管理及决策管理。关于地震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理论系统性方面尚且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地震灾害的应急中的关键一环就是资源保障和动员机制。
2 地震应急管理体系
地震应急管理体系通过不断的改进,制定地震应急管理方针,并进行地震危险性预测,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估以及控制策略的策划,尽快确定应急管理目标,继而确定管理结构、职责与资源的分配。从总体上来看,地震危险性预测及后续的评估和控制是地震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体现了地震应急管理以预防为主的重要思想。地震应急管理体系要求人人有责,因为地震灾害发生将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乃至人身安全,需要广大群众的切身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地震应急管理体系应有的作用。此外,我国地震应急管理体系承担媒体传播和预案启动的角色。[1]
3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现状
随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正式成立,我国地震应急管理理论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公共危机管理的领导机构是国务院,国务院对全局的预防和实施发挥着统一领导的作用。总的来说,地震部门拥有指挥机构、灾害预评估系统、辅助决策系统、通讯系统、灭火装备管理系统、应急救援队伍,但是也难以避免的普遍存在短板效应,个别方面完备程度不足,这便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体效率。现阶段,相关部门在实行应急管理时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3.1 部门分工不合理
从整体结构上看,地震灾害的应急管理部门设置相对比较完整,垂直部门的划分较为科学,但是同一部门内部的职责划分有着较多不合理的地方,部门内部之间的管理经常出现管理脱节的情形,协调性非常之差,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少之甚少,尤其相互之间不清楚救援实力和信息通讯。比如:水利应急部门和地震应急部门均有着自身的应急信息系统,有与之相应的先进设备,然而由于双方而且部门的划分有时会出现重复冗余的不良情况,国家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受到一定限制,共享机制不健全。这样以来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但凡发生重大地震灾害,地震应急管理部门往往会直接面临信息滞后、不足的情况。此外,各部门之间的救援力量流通性差,很难实现救援力量的及时补充,这无疑是抢险救灾的一大遗憾。
3.2 职责划分不明确
由于地震等级不同、发生地点不同,因而需要指定相应的部门负责地震应急工作,然而因标准有待于精确,各级政府在进行职责划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规定作为支撑。通常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遵循的原则是小震自救、中震当地救、大震国家救。然而由于条块的衔接不精确,导致职责划分不科学、不合理,削弱了全局的规范有序性,并且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3.3 应急动员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地震灾害发生后,主要以地震部门为主线,缺乏完善的社会动员机制。目前国家已经在30多个省级建立了地震专业救援队伍,但是对于动员对象、方法、目的还不够明确,可操作性较低,一些动员口号也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落实到基层。同时指挥部通常由上级部门领导,指挥办公室多设在地震部门,极少数为独立常设机构,而且指挥部门各个成员之间的具体程序规定、协调方式比较少,指挥部成员以外的协调常采用行政手段,不能很好的与地方政府应急机构衔接。通信系统的保障主要以计算机网络、地震部门通讯为主体。物资保障方面,普遍由地震部门制定应急储备物资要求,并委派其他专业部门和民政负责相关事项,从而导致物资保障职责较为分散,无法形成完整、高效的体系。在进行地震应急救援阶段,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地震灾害风险信息报告的基流程、标准、责任不规范、不明确,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同时各个应急信息系统缺乏互通互连机制,缺乏综合性的信息平台,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群众的应对工作的机制不健全,互救能力不够强,相应的危机意识有待提高。
4 地震应急资源保障和动员机制的改进
4.1 健全相关应急管理体制
地震灾害的发生对社会影响力较大,政府务必要提高自身的全局协调能力,不断督促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地震应急工作涉及经济、公共管理、基础建设等多个方面,因此应当切实做到协同合作,这样才能确保基础工作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地震救援工作必须统一领导,以便在紧急状态下做到临危不乱,并且要把县级地方人民政府逐渐培养成地震应急工作责任主体,妥善处理地震灾区的现场指挥和协调工作,确保具备较强实施性的专项预案,加强对一线人员的专业培养,给予地方政府足够权利,使其能够直接行使物资征用权,最大程度提升抢险救灾效率,简化繁琐的流程。
5 结语
总之,地震应急资源保障及动员机制是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十分重要的环节,对提高灾后救援效率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甚至关乎社会稳定性和经济发展。所以,政府应当正确引导各部门做好应急资源的筹集及分配工作,鼓励社会群众切身参与到地震应急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白鹏飞,段倩倩,贾群林,等.地震应急救援网络组织模式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12(6):22-25.
关键词:泊松过程 地震灾害 风险管理 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0.64,X4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无法避免,但人们可以对这类灾难性事件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减轻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自然灾害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有效管理这类灾害的后果并加强预防,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低人类社会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
本文以地震灾害为例,研究地震灾害背景下提供保险的问题。由于人类社会及生存环境对地震灾害的脆弱性,有学者认为地震灾害金融风险管理应视为一类重要的公共政策问题,以政府行为为主导。而从风险管理的观点来看,为地震保险之所以存在困难,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地震灾害中,保险各方都有较大损失,因此不能采用常规的保险统计方法提供地震保险。其次,通常为地震灾害提供保险,大范围的债务责任却拥有相对较少的灾难保险储备金,或缺少合适的保险费率厘定方法。由于提供地震保险存在上述两个及其他困难,保险公司难以承担其带来的巨大风险,一次破坏性地震可能会导致许多保险公司破产,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的地震风险大都由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即政府负责宏观的管理,保险公司处理具体的保险业务。
由此可以看出,关于地震保险,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1)地震中经济损失的确定;(2)重大地震灾害中保险企业破产可能性的确定,即保险企业的极限承保能力。确定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为承保者提供一种理论工具,评价地震后可能要面对的货币债务的严重程度。而确定重大地震灾害中保险企业的极限承保能力则可以帮助承保者分析交替储备水平对破产可能性的影响,分析市场行为失效阈值,提高保险企业金融风险管理水平。
2、地震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模型
在概率论中可以用一个或有限多个随机变量来描述随机现象,然而对有些现象还需要研究它的发展变化过程,这类现象若仅用一个或有限多个随机变量描述它,就不能揭示其全部统计规律性,于是,出现了随机过程理论。本文所采用的泊松过程是一种累计随机事件发生次数的最基本的独立增量过程,是描写随机事件累计发生次数的基本数学模型之一。
假设地震及余震后的区域经济服从参数为 的泊松过程。初始地震损失为 ,余震损失记为 。通常震后造成的破坏不如初始地震造成的破坏严重,因此假设余震带来的损失随时间按负指数衰减。即如果一次地震的初始损失为 ,经过时间 后,损失则为 ,其中 为指数分布系数(速率)。设 为时刻 发生余震的总数,经济损失记为 是独立的且同指数分布,与 独立[1]。
将地震发生时刻记为0,余震结束时刻记为 。则时间间隔 内总的经济损失即为
其中 为第 次余震发生的时刻。由方程(1)可知 是一个随机变量。因此,要进行金融风险管理,为承保者制定合理的目标,需要确定地震及余震在 区间内的损失期望 。
计算损失期望值的方法有很多。首先,考虑时间 内的震动总数 ,有
当满足条件 时,无序的到达时间 是 区间内独立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因此,若 ,记 为 区间内独立且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则 与 具有相同的分布。综上所述可以得到
其中 为初始地震的平均经济损失, 为 区间内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为确定方程(3)右边最后一项的期望,由公式
可以得到
又根据泊松过程的性质可知 [1],求期望值得到
方程(6)即为我们所要的结果。通过研究泊松过程的性质可以看出,建立地震及余震后的平均经济损失评估模型是可行的。
根据方程(6)可知,前面建立的平均地震损失评估指标 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地震发生的频率( ),
(2) 平均初始地震损失( ),
(3) 指数分布系数( )。
例:假设一次带有余震的地震发生时刻为0,初始损失 。设 ,要求确定五小时后的平均损失。将 值代入公式(6),可以得到这种情况下的平均地震损失为¥1,986,524。
下面讨论 的影响因素,即参数 和初始损失值 的性质:首先,当地震发生的频率( )增大时平均经济损失会增加。从承保者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对于两次持续时间相同的余震,强度较大的那次余震会导致较高的期望经济损失。第二,指数分布系数( )增加对于前面建立的平均损失评估模型有不确定的影响。可以证明,若 ,则速率越大,平均经济损失就会越小。最后得到的总的平均损失评估指标是平均初始损失 的增函数。即初始损失越大,平均经济损失也越大。
3、保险企业极限承保能力模型
保险企业极限承保能力定义为保险企业的最大赔付能力,超过这一限额,保险企业将破产。假设发生了重大地震并且保险企业偿还了保险,以系统动力学和随机过程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保险企业破产可能性,确定企业极限承保能力。
从承保者的角度来看,企业破产问题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索赔者的保险额,因为他们有可能在地震发生后获得赔偿。假设发生地震及余震,结束时刻为 。只要索赔者在时刻 的索赔额度超过了承保者在时刻 的现金余额,保险公司就会破产。由于地震是随机发生的,保险索赔者的需求满足过程也是一个随机过程。因此,上面所描述的事件并非一个必然事件,而是一个偶然事件。下面讨论如何确定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求得,考虑前面建立的地震经济损失评估模型,假设保险公司受到地震的影响,地震中投保的受害者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该过程符合速率为 的泊松过程。相继的索赔金额 是独立同分布的,分布函数为 ,其相对 也是独立的, 表示时刻 索赔者的数目。 记为相继的索赔者索赔的时间间隔, 记为每个保险公司的初始现金余额,并假设该保险公司每单位时间现金流入的速率恒为1。
下面确定保险公司破产的可能性 ,它是初始现金余额的函数。首先需要确定不破产的可能性 ,即保险公司仍具有偿还能力的可能性。
(7)
方程(7)右边一项是指保险公司在每个可能的时刻现金余额保持为正值的可能性。以前 时间单元为条件,采用科尔莫戈罗夫向后方法简化方程(7)的右侧。如果在这段时间间隔内没有索赔者获得保险赔偿,则保险公司的现金余额为 。若只有一个索赔者获得保险,现金余额则为 。综上所述可得
(8)
其中 为保险公司在最初的前 时间单元内接待两个或更多索赔者的可能性,它是 的高阶无穷小。将公式(8)两边同时减去 ,并同时除以 ,整理得到
(9)
令 ,则 ,得
(10)
方程(10)为具有偿还能力的可能性,即 的常微分方程。求解微分方程(10)时,可以更新理论为基础,首先,将方程(10)转换为一个更新方程,其次,换元并求解满足该更新方程的更新函数。由此可得
(11)
其中 为更新函数。令 ,然后求极限,已知 ,且 ,其中 。将 和 代入方程(11),得到 。由此可知在有限的情况下,维持营业的可能性为1;相反破产的可能性即为0。
4、结语
保险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经济行为,地震保险也面临着一些根本性的困难。地震具有非故意行为所致、偶然发生、有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性、造成的损失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特点,这些是开展地震保险的基础。目前,人们虽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地震灾害数据,有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但尚不能完全掌握地震发生的规律,致使地震保险业务本身的风险很大。其次,地震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和灾难保险储备金不足是开展地震保险业务的障碍之一,使得地震保险成为一种不同寻常且难以处理的保险问题。
本文运用泊松过程理论建立地震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数学模型。通过地震经济损失分析,建立保险企业支付保险金后破产概率数学模型,以破产概率作为确定保险企业极限承保能力的依据。本文提出的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有助于保险企业提高地震灾害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对于保险企业与政府确定各自的责任分担和责任限度额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樊平毅.随机过程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