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介融合的意义

媒介融合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介融合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媒介融合的意义

媒介融合的意义范文第1篇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010020)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急速发展,媒介融合日益成为社会传播的焦点,2015年央视春晚便是这一融合的新生儿。本文分析媒介融合的内涵,以央视2015年的羊年春晚为例,探讨媒介融合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 传统媒体;新媒介;媒介融合;融合价值

伴随着新型媒介技术的劲爆发展,旧的传媒格局迅速被新的媒介系统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媒介融合的进程表现得紧锣密鼓,短时间内,形成蔚为大观之势。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主席特别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媒介融合被提升至国家层面,映射出它的重要战略意义

1 媒介融合的内涵解析

媒介融合并非新近几年才出现的样态,它是与人类文明史始终相随的常态过程,只是每个历史时期融合的速率大相径庭。近年来,率先由西方传媒业界提及的媒介融合,再一次成为全球新闻传播界所关注的对象。那么,何为媒介融合,它的内涵究竟怎样呢?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一书中论及。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导致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致使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对媒介融合的定义还停留在传统传播介质的视域内。时至今日,媒介融合的定义仍未达成共识,专家学者的诠释日趋多元、深邃,给人以启迪。美国学者Andrew Nachison认为,“媒介融合应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道尔(Doyle)认为媒介融合是指电子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媒体的融合;詹金斯(Jenkins)详细阐述了媒介融合的五种形式:技术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或组织融合、文化融合和全球融合;美国西北大学教授Rich Gordon对媒介融合进行了详细地探讨和划分,称融合应包括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和新闻表达融合。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纷纷进行了热烈探讨,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所有的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种形式靠拢,这个趋势是由数字技术驱动的,并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得可能。”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

学者们对媒介融合的定义均有可取之处,却因立足的媒介文化环境和媒介研究视角不同,显得媒介融合定义难下定论。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涉及到的相关系数较为庞杂,但“它肇始于技术创新,加速于制度创新,深化于市场创新,最终表现为产品创新”的规律是不变的。因此把握好媒介融合的内涵比下定义更为合理。有鉴于此,笔者将媒介融合的内涵囊括于三个维度之下:

一是,传播介质方面的融合。介质作为一种有形的物质存在,是承载传播信息和观念的基础工具,媒介融合就是要将报纸、电视等传统传播介质与借助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技术相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的全媒体平台。

二是,业务经营方面的融合。新老媒介的融合必将冲击传统的业务操作与媒介经营,媒介融合要求传媒业者必须提升自身素质,学会并掌握融媒体下的新闻采写技能、摄影摄像技能、不同媒介的编辑与传输技能等,还得树立融媒体的工作视眼,将工作实践立足于媒体融合大格局之下。媒介融合也改变着经营管理方式,机构的兼并与重组、资本的运作与经营等具体操作,都需要依据媒介融合的要求进行整合与联动,以破除独立经营的弊端。

三是,价值理念的融合。媒介融合不仅要改变原有媒介形态,催生新的媒介形态,还要践行融合理念,而不是简单相加。媒介融合需要一个漫长的磨合过程,是系统性工程,它有自身发展规律,需要学界和业界共同探讨与摸索。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改变定势思维,呼唤制度与理念创新,使不同媒介与融合大势相匹配,真正产生融合实效。

2 媒介融合的成功典范:2015年央视羊年春晚

央视春晚历经33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百姓春节不可缺少的年度盛宴。三十多年来,央视春晚始终紧随时代脉搏,不断推陈出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在新媒体巨浪的卷携下,央视春晚同其它传统媒体一样,受众受到瓜分,收视率连年下跌。然而,2015年央视春晚却不拘一格,改头换面,充分将多媒体炫酷科技嫁接到联欢晚会,在媒介融合大潮下成功涅槃。

借力新型媒介,创新媒介产品,强化品牌文化。媒介融合是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与应用的结果,它没有终极目标,只有不断地推进与演化,其特征多趋向为:“多媒体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能量互补;各类媒体之间的信息能量交换;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能量交互;外部产业对传媒业的能量支持。”央视春晚作为一档品牌节目,过去几十年间,缺乏品牌形象意识,被业界笑称只会“联欢”的节目。2015年羊年春晚一反常态,有效地将新媒体应用嵌入荧屏,并借助多维媒介科技,大力开发媒介产品,形成了宣传曲、宣传片、吉祥物等一系列媒介产品,使观众生动地了解春节与春晚的同时,也助推了自身品牌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微信红包的发放,以及春晚首个吉祥物“阳阳”的开发,不仅传递了传统春节文化,寄寓了新年愿望,还极大地跃动了观众的欲望与激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媒介产品研发,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春晚栏目形象,增强了品牌的识别度。

拓展传播渠道,争取市场份额,扩大栏目影响。多元传播渠道的共融与多维声像技术的集成应用是媒介融合带来的最显著变化。这种变化看似新媒体对老媒体进行冲击,实质是新老媒体的一种交混与更新、优化与培植,关键在于媒体顺势而为,传播渠道和方式的拓展与运筹。以往央视春晚只在央视、卫视频道,以及个别海外媒体播出,而今年破格将直播权授予像爱奇艺这样的视频网站,并加深了与微信、微博、客户端、You Tube等社交媒体的合作,呈现出多渠道融通与联动的繁荣,扩大了央视春晚的声势影响。索福瑞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春晚的荧屏总收视率为29.6%,虽不及去年,但人均收视时长较往年大幅增加,是2014年的2倍有余,达155.55分钟/人。央视春晚栏目组为了扩大海外声势,还特意邀请美联社、路透社等国际媒体参加首次春晚海外推荐会,并与TWITTER、FACEBOOK等海外社交平台合作,开展2015年春晚预热活动。此外,在海外播发宣传片和广告、组织春节活动等方面也做了巨大努力,有效扩展了春节文化和央视春晚的传播渠道,获取了更多的“注意力”,而这种“注意力”正是媒介市场化时代的制胜法宝。

更新价值理念,增强受众体验,提升春晚价值。媒介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由大众传媒的“点对面”向传媒分众的“点对点”过度,媒介受众由以往的单向阅听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传媒为其量身定制资讯、娱乐服务的用户。这种传媒趋向直接引发社会阶层和文化需求的“碎片化”,“使原有的社会阶层经由社会观念达到集体行动的逻辑发生了某种断裂,社会观念的利益化和个性化倾向明显”。为了适应“碎片化”、“个性化”的时代要求,媒体只有揣度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转变“传者至上”的价值理念,才可能获得受众认可。2015年羊年春晚之所以获赞,就是栏目组能够站在媒介受众的角度去思考节目设置,从而较好地满足了受众需要。春晚期间,央视通过微信“摇一摇”平台,与观众互动总量超过110亿次,微信祝福在185个国家之间传递了约30000亿公里,相当于往返地月370余万次。再如“晒晒全家福”,观众通过新型媒介,将全家福上传到央视演播现场,直接拉近了与春晚现场的距离,有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这样的媒介创制,不仅激发了全民跨屏互动的热情,传递了新年夙愿,还把“溜走”的观众再次拉回荧屏,提升了央视春晚的价值,堪称传统媒体携新媒体的一次华丽亮彩。

3 媒介融合的意义

新媒体携领传统媒体奏演的融合之势如火如荼,它刷新了媒介发展历史,催生了新的社会变革力量,改变着社会的多维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互动、媒介内容、媒介运营模式等方面,凸显出巨大的融合价值。

有利于打造无界的社会互动空间。媒介融合肇始于技术创新,而媒介技术发展带来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信源泛化和信息传播的裂变呈现,这些新的信息传播特点,改变了过去独占信息的权力中心,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变得岌岌可危,民主化、扁平化、去中心化的无界信息传播成为潮流。媒体融合大势之前,传统媒体掌握着信息的主动权,信息传播和渠道选择受制于国家利益和精英阶层,公众无法看到信息的天然状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信息的绝对垄断,呈现出多元化的传受趋势,公众对信息公开透明和主动传播的欲望加强,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网络互动平台,将长期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崩发出他们对社会的长期关切。媒介融合大势正迎合了他们参与社会、重置话语权的期望,有效连接了“上下层”的平等对话,缓解了社会气压。

有利于开发高品质的媒介传播内容。传统媒体形态比较单一,技术手段应用也相对有限,新型媒介技术的开发,使媒介形态变得繁华,为内容、产品、技术、管理、平台和人才的一体化提供了先决基础,媒体融合可以将拥有高品质内容的传统媒体与高技术的新型媒介进行统和,对传媒内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二次加工、处理和采编,进而满足各类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了他们的媒介体验,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媒介信息产品的档次和品味,最大地实现传播效果。

有利于推进高级的媒介运营模式。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本来清晰的媒体边界变得模糊不堪,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独立运作的媒体企业与其它媒体合作,重新划分利益地盘,带来组织结构和营销方式的调整。媒体融合的好处之一就是让不同媒体之间相互借力,扬长避短,共同架构高效的媒介组织与营销方略。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技术、电视设备和技术应用都走在了世界前沿,在向新兴主流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内容研发和节目生产的优势,但在多屏传播上存在欠缺,因此电视台有针对性地改进了组织管理体系和产业经营体系,如研发了全流程的采编播体系,建立起了央视影音、央视新闻、央视体育、央视乐动为核心的媒体融合产品体系,搭建了全产业链的版权开发体系和跨媒体的传播效果考评体系,有效地做到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J].中国记者,2005(09).

[2]朱天,彭泌溢.试论媒介融合中的“加减之道”——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世纪婚姻”终结对我国“三网融合”的启示.http://media.people.com.cn[OL/J].

[3]高钢.媒体融合:追求信息传播理想境界的过程[J].国际新闻界,2007,3.

[4]数据来源:2015年央视春晚索福瑞数据统计[Z].

媒介融合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跨界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3)01-0058-04

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和创意产业的结构升级,采用数字、网络等新技术,发展以手机电视、数字电视、IPTV、车载移动电视为代表的视听新媒体新兴文化业态,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媒介融合和放松规制的双重驱动下,通过并购、重组和整合等方式,加强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渗透融合,打造多元化运营主体、组建全业务内容集成平台、开创全媒体传播渠道、拓展多元化赢利模式,是实现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跨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跨界重组: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运营主体的多元化构成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围绕构建新型产业链,积极开辟投融资渠道,促使多元化运营主体进行跨界重组。内容制作商、平台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运营商等都是新型产业链中多元化运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化运营主体的跨界重组势必引起媒体所有权的变化,从而增强市场开放程度,优化市场竞争结构。

(一)传统内容制作商所有权多元化程度提高

以报纸、广播电视、出版社、电影制作公司和唱片公司等为主体的传统内容制作商市场虽然仍采用限制性准入,但所有权多元化程度明显提高。以网络电视为例,由于内容需求量增大、分销渠道增多,网络电视逐渐成为广电系统和体制内外媒体竞争的重要领域。在传统广电媒体积极发展网络电视业务的同时,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优酷、酷六、搜狐等商业视频网站为代表的系统外媒体相继加入,一些小型专业化传媒制作公司也获得了市场发展空间。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视听网站多达400余家。其中,盛大网络所属的华友世纪与酷6网进行股权合并,大力发展网络视频、无线内容和音乐发行平台三大业务体系;凤凰新媒体在获得晨兴创投、英特尔投资和贝塔斯曼三家机构共计2500万美元风险投资后,将视频业务纳入其最为重要的战略选择。

对新兴市场竞争者采取承认并准入策略,有利于避免因重复投资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充分实现资本市场的规模经济,从而形成“主流媒体视听网站与商业视听网站共同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

(二)新兴内容集成平台集中程度较高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产业和广电产业已形成异质同构的竞争格局,内容集成平台和运营平台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在平台的竞争准入上,国内市场呈现出集中程度较高的局面。以手机电视为例,内容集成平台是手机电视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采取“广电主导、适度竞争”的管控措施。在政策管制、牌照发放、试验地域选择方面,都显示出手机电视运营的重重壁垒。目前,国内仅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上海文广和杭州华数获得广电总局颁发的3G手机电视完整牌照,而乐视网是唯一获得手机电视内容牌照的民营企业。

车载移动电视主要以各地广电系统为主导,形成了以广电系统负责节目内容的组织播出、民营企业负责广告联播的运营模式。目前,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广电机构都开展了车载移动电视服务,但由于服务局限在当地、主体规模较小,几乎都被华视传媒、世通华纳和巴士在线等运营平台以广告联播方式整合,从而形成所有权集中与市场垄断加剧的局面。

(三)网络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朝多元开放性发展

目前,通信产业的三大巨擘——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占据着网络运营市场的半壁江山,由.于网络运营商拥有巨大的资金需求和降低投资风险的需求,因此通过多种形式的资本运作和互惠合作,促使市场主体朝多元化发展成为必然。通信产业和广电产业异质同构的竞争格局,要求广电产业必须以相匹配的资源效率参与竞争,网络资源的所有权势必向某些优势企业集中。

随着国家标准的陆续出台,包括网络设备提供商和音视频设备提供商在内的国内设备供应商将获得巨大的市场机会。“电视机、电脑和手机等终端设备的融合,将形成一个规模高达5000亿元的市场;有线网、电信固定网、移动网的融合使有线运营商将面临一个10倍于现有规模的市场机会”。伴随着3G网络建设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终端设备将在平板化、移动化、智能化、融合化、软件兼容性和高质量的体验性方面深度开掘,这将是获得市场份额、增强竞争优势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二、跨界服务: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全业务内容集成平台的构建

内容产业是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做大做强的核心和灵魂,提供多媒体、个性化、交互式的媒介内容是实现跨界服务的重中之重。在传统媒介产业链形态下,内容生产高度依附于媒介载体,形成了以媒介为核心的封闭式链条结构。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技术的标准化打破了不同媒介内容生产之间的壁垒,内容生产成为产业链上游的独立集群,从“线性”的媒介产业链结构逐步向以全业务内容集成平台为主体的“伞式”媒介产业链结构转换。

(一)内容集成平台是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的增值基础

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台作为内容集成平台上的一个集成商,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就是媒介资产管理系统MAM(Media Asset Management)的建立。“媒介资产管理系统是一个集音频视频数字化、编目、存储管理、检索和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在这个节目内容平台上,原本分散的一次性使用的音频、文字、图片等素材被统一管理,或存储、或向不同的媒体发放,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在生产时间和经营成本上都远胜于依靠个人方式的分散的内容生产者。

以数字电视、IPTV为代表的视昕新媒体新兴文化业态除了给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直播节目外,最主要的是给用户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交互式的多业务内容集成平台。依托内容集成平台,不仅可以通过聚集内容形成拥有庞大版权的内容集成商,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规模化的资源,多层次地对分散、琐碎、个性化的内容进行整合应用,实现内容产业的增值。目前,媒介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电视台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也是内容产业实现增值的重要途径。

(二)交互性内容是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的增值新空间

传统内容产业通常以单向静态的线性传播模式为受众提供信息消费。随着网络技术平台和数字技术平台的应用推广,打造一站式人性化服务的“交互性”内容成为内容产业增值的新领域。“交互性”改变了传统内容产业“点到面”的传播形态,突破了以运营者和服务提供者的业务界面为核心的服务体系,确立了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信息需求为目标的服务定位,从而生成扁平状的“点到点”的新型传播形态。这意味着作为信息接收终端的用户也能上传内容,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对人类未来的传播形态和社会文化将产生深远影响。

以用户为中心,就必须提高用户使用媒介的便捷性、参与媒介的互动性和内容服务的个性化。以IPTV为例,它以强交互性为依托,提供电子菜单、节目预约、实时快进、快退、在线支付、终端账号及计费管理等多种互动服务功能,用户凭借遥控器和机顶盒来操控互动电视界面,实现人机互动。这场从“有线电视”迈向“交互式网络电视”的革命,将带领电视观众告别单一被动的节目接收方式,走向集互联网、网络游戏、电视节目为一体的互动数字娱乐生活。

三、跨屏跨网: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传播渠道的全媒体构建

视听新媒体实现跨屏跨网融合的逻辑起点,是公众对信息便捷接收的需求。这不仅要求信息传输具有交互功能,而且需要具有联通性。随着三网融合技术条件的日趋成熟,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全媒体传播渠道的构建有望成为现实。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融合所形成的融合形态包括横向渠道融合和纵向渠道融合。其中,“横向渠道融合包括广电和电信的融合、有线和无线的融合、移动和固话的融合;纵向渠道融合主要是网络、终端和内容之间的融合”。

(一)横向渠道融合: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链的累积性增值

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是电信业和广电业两大产业的核心资源。在探索视听新媒体创业产业链横向渠道融合的过程中,广电与电信打破壁垒、双向进入极为关键。我国电信与广电在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重重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技术形态壁垒,广电网和电信网之间缺乏国家技术统一准人标准;其二是准入门槛壁垒,广电和电信分别通过IPTV牌照和电信增值业务牌照限制对方进入本行业;其三是产业属性壁垒,广电业“一对多”的传播形态具有党和国家“耳目喉舌”的舆论引导功能,若完全放开,按照电信业“一对一”的基准融合,明显是行不通的。

2010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包括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厦门、青岛、武汉、深圳、绵阳、长株潭城市群在内的12个城市和地区,已经启动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与电信运营商的“双向进入”交叉申报工作,这意味着广电和电信的交叉融合已成定局。尽管启动“双向进入”和“正式进入”并不是一个概念,但目前国内一些城市的“三网融合”已初见成效:南京广电网络、电信、移动、联通四家运营商已提前布局三网融合;天津联通与天津广电合作推出IPTV走进南开区学湖里社区,居民可通过全新铺设到户的光纤宽带,收看由光纤宽带网络传输的63套电视节目;深圳电信与深圳广电集团在2012年世界电信日期间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2年底全面实现光纤到白……

由此,广电和电信破除行业壁垒、跨界融通,建立基于内容融合和互补优势的融合,是实现视听新媒体产业链的累积性增值,是从“零和”走向“双赢”的必然选择。

(二)纵向渠道融合:网络运营商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扩张

网络运营商不再是单纯的渠道运营商,而是从产业链的上游向下游渗透,并逐步转型成为集网络传输、内容生产、服务提供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在自媒体时代,每一台终端都是一个集成媒体和平台,“绝对权威”已经土崩瓦解,被传媒人奉为《圣经》的“内容为王”将被内容、渠道和服务三位一体的整合局面所取代,而其核心价值就在于争取用户。

随着移动网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新的应用模式应运而生。比如,“终端+业务”的一体化模式。智能手机终端将从单纯的话音业务拓展到包括话音业务、文字、图片和音视频传送等多媒体业务,包括支持邮件收发、网上支付、新闻订阅、交友聊天等互联网终端业务领域。以iPhone为例,它将完美的互联网体验移植到移动终端,打破了传统终端制造企业只能通过售卖终端赢利的既定模式,从而扩展了利润空间。

另外,还包括“软件+服务”的一体化模式。手机产业链的主体环节企业通过开发软件应用平台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诺基亚宣布全资收购Symbian,Google联合34家企业组建Android手机联盟。下游的应用提供商也不再局限于与运营商合作,而是加强了与操作系统厂商的合作。微软提出的“s+S(Software+Services)”战略、Google的Desktop以及Amazon的AWS(Amazon Web Services)都是“软件+服务”的代表产品,以手机软件平台为核心的应用服务将在整个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跨业经营: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赢利模式的多元化开拓

媒介融合将打破行业壁垒,改变传统媒介产业中垄断性较强的经济逻辑。随着“成本函数改变、市场规模扩大、市场细分程度提高、生命周期缩短,垄断的媒介市场结构呈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媒介产业与市场将变得更加开放”。在媒介融合冲击下,拆分、重组媒介产业链,开拓多元化成为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的赢利模式。

(一)创新视听新媒体内容产品的价值、品种和类型

为适应视听新媒体内容形态多元化和分众化的特点,传媒角色从单纯的信息者演变成为特定受众提供定制信息的“信息管家”角色。通过用户的个性化配置,海量信息被分流到多种终端,形成“沙漏状”的传播模式。创新内容产品的价值、品种和类型,是提升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核心价值的重中之重。针对动态、多向、分层的信息流动特征,媒介企业可以对不同载体的内容资源进行个性化、交互式、全方位的整合应用。

通过创作数字化、碎片化的节目产品,按照用户订制需求重新编排,实现多种传播渠道的上传和下载。同时,开发具有集成化、规模化的内容产品,增强内容的编辑、存储和传输功能。以ipad的软件应用商店App Store为例,它通过为第三方软件提供者搭建应用程序销售平台,受众可按收费和免费两种方式自行定制所需程序软件,打破了由传媒机构或运营商控制受众内容使用的既定模式。ipad没有设置语音通信功能,但用户通过下载Skype程序,可以实现网络即时通信和全球通话,获得高度定制化的信息服务。

(二)提升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价值通道的高效性

探索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的赢利模式,产业价值通道的传递效率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在价值通道的形成中,媒介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体系中利润的流动和分配,通过融合业态形式上的融合、运营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上的协作,创造出新的增值空间。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充分利用媒介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价值链结点,引进品牌授权、广告服务、信息收费和服务收费等商业形态。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提供的增值服务包括网络广告、彩铃、短信、搜索竞价排名、电子书下载、音视频传送、注册会员收费、即时通信、在线支付、网络游戏,虚拟装备和道具买卖、分类网址和信息整合等,这些都是对价值链结点管理的结果。

(三)增强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链的延展性

媒介融合时代,视听新媒体的赢利模式将从“二次售卖”过渡到“一次注意力售卖”。在充分挖掘内容资源和受众资源的基础上,强化视听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信息的“组合拳”,实现新闻内容的价值增值和时间的自由设置,拓展视听新媒体在长尾市场的利润空间。

媒介融合的意义范文第3篇

综合评述如下:

一、外观

可以用六个词来概括――简洁、刚性、力量、典雅、气度、品位,相信第一眼见到0ctavia明锐这款车的朋友也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精悍有力而又典雅的造型蕴含着欧洲设计的风格,勾勒出Octavia明锐特有的造型气质。

在继承了斯柯达的经典家族特征之后,更融入了流畅的造型,配合锐利的车身线条与均衡的车身比例,使Octavia明锐给人带来一种简约精干、雅致尊贵的视觉享受。标志性的镀铬进气隔栅,配合斯柯达徽标立于隔栅顶部,从两侧引出一对棱线贯穿发动机舱盖,成熟稳重而又充满力度。

前脸双V型线条,两组棱线由徽标和进气格栅边缘成V型放射而出,延伸至整个发动机盖,令正面果感坚毅,张力十足;侧面拱形的引擎盖显示出一种含蓄的内敛感,收放自如、张弛有道。

组合尾灯集成了刹车灯、转向灯与雾灯,组合尾灯内外圈灯组的完美轮廓勾勒出双C造型,这种独特的设计风格使斯柯达车型独树一帜。LED侧面转向灯(集成于外后视镜),符合设计潮流,呈现完美侧面曲线,更提高了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车门外把手及车尾带镀铬饰条,恰到好处地点缀了侧面与尾部的车身造型,增加了外观上的质感,令Octavia明锐更显典雅、大气。内隐式印刷天线/欧风动感鲨鱼鳍天线,采用内隐式印刷天线,保证信号清晰的同时确保了防盗性。车顶采用了鲨鱼鳍天线,使造型更具运动感。

明锐装备了16英寸铝合金轮毂,配合车身流线造型,体现精彩动感魅力。

二、内部设计

进入Octavia明锐,感觉可以说的上是精致、舒适、细腻,人性化的设计无论使驾驶员还是乘客都能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便利。

“品质优先,内外兼修”是斯柯达汽车百年秉承的理念。内部空间设计充分展示了斯柯达睿智的品牌内涵。空间尺寸设计在同级别车型中可谓标杆。它的车身长度是国内同级车中最长的,匀称的外部尺寸更能彰显其豪华、尊贵的非凡气质。

乘坐空间,前排空间非常宽裕,尤其是腿部空间在同级车中非常突出,如此充裕的乘员空间大大提升了乘坐的舒适性。

行李厢空间,由于采用掀背式车身设计,有效地提升了行李厢空间,使其达到惊人的560L,放倒后排座椅后,更是达到超乎想像的1350L,将行李厢的空间设计发挥到极致。

电动调节驾驶员座椅及腰托,驾驶员座椅电动6向可调、腰托电动4向可调,同级车型中的最高配置,即使在更加豪华的车型上也没有普及。

前后排一触式电动车窗,带防夹功能和儿童保险装置,驾驶员扶手上的开关按钮可控制每扇车窗地开闭,只需轻轻触动相应的开关,车窗玻璃便会自动开启或关闭。

四扇车窗都配备一触式电动按钮,并带防夹功能。在车窗关闭过程中如受到外力的阻碍,关闭过程中断,车窗会自动下移,避免意外发生。

后排空调出风口,中央扶手上的后排空调出风口为后排乘客创造了完美舒适的乘坐环境,令人不由称赞其人性关怀的造车理念。

PDC系统:全车型统一配备,数字式传感器设计,真正无盲区探测,声音和图像(收音机面板显示屏上)双重警示……科技成就安全,驾驶更加简单。

挂入倒挡后,PDC系统即自动启动,内嵌在车后保险杠上的四个超声波传感器开始探测后方的障碍物。当距离障碍物1.2米时,报警系统就会发出“嘀嘀”声,随着障碍物地靠近,“嘀嘀”声的频率增加,当汽车与障碍物间距小于0.3米时,“嘀嘀声”将转变成连续音。

彩色背光仪表和彩色荧光指针为用户营造出一个现代感极强的色彩氛围,从而清晰醒目地向驾驶员报告着各种行车信息,同时独特的光学视觉效果又很好地保护了驾驶员的眼睛,不会产生刺眼感觉。包括速度表、转速表、油箱剩余油量指示、冷却液温度指示、安全带未系警报等在内的组合仪表,在行车过程中忠实的为用户显示着各种信息,令车辆状况随时在您的掌控之中。

三、开发平台

PQ35平台一向以操控性著称,扎实的底盘、ABS、EBD、MSR、MASR、EPS等都是这一平台的基本配置,同平台的速腾更是喊出“生为强者”的宣言。Octavia明锐同样出自PQ35平台,操控性之强自是不必多言。

该车采用前麦弗逊、后四连杆悬架,有效提升驾驶乘坐舒适性,平顺性。发动机采用铝合金液压支承,配合非线性变刚度变速箱支承,极大地衰减了振动的传递,延长了车辆的使用寿命。

四门均设计有防撞杆,同时对B柱、A柱和门腹板进行了加强,令车身更加结实,行驶更加安全。

车身关键部分选用了昂贵的高强度钢、特高强度钢和特殊钢(如双相钢,激光对焊钢等),大大提高了车身强度,使车内乘员的安全有了更大的保护。

制动采用前轮空心通风盘式、后轮实心盘式制动器,这种结构可以保证散热迅速,过水路面也不易失效,故刹车性能更加优越和可靠。

值得一提地是明锐的雨刮采用了一种与传统刮片不同(没有刚性骨架)的平刮片,它采用了特殊设计,保证对玻璃的压力最佳分配,从而达到最佳刮刷质量。

而国内的同级车型中,采用无骨安全雨刮的并不多见,包括花冠、新马自达3在内的很多车型还没有使用这种装备。

有了无骨安全雨刮,刮刷质量得到了保证,那么再装备先进的雨量传感器,驾驶时就彻底摆脱手动调节雨刮速度的繁琐动作。明锐上配备了先进的雨量传感器,它可以通过识别光线的强度及变化来确定雨量的大小,从而自动调节雨刮的摆动速度,确保驾驶员视线清晰,为雨天行车增添一份保障。

然而这样实用而又重要的装备在国内的同级车型中并不多见,除了Octavia明锐外,只有速腾1.8T和标致307 Prestige车型才有装备。

四、操控性

媒介融合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媒介融合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数字、通信、网络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广电行业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产生了新的诉求。如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探索出一条富有竞争力、特色的播音主持类人才培养道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下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相互渗透、相互整合,将信息产品通过多样化的平台展现给受众,扩大了横向受众面,深化了纵向媒体渠道。对于媒介产品来说,它的融合主要体现在电视、网络游戏、电影、网页等不同形式的媒介上,以现代技术为载体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交换;媒介企业融合更多的主要体现在企业与多媒体信息产业的收购并购上;而市场的融合则是媒体、产业的重组与整合。

不同媒体从不同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更好地创建了公正的舆论环境。媒介融合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和改变,对播音主持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学科间的融合、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已经成为高校在教育教学必然发展的趋势。

2当前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播音主持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培养目标雷同

传统的播音主持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目标大多集中在广播电视学、播音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基本基础和基本理论。技能目标体现为新闻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以及广播电视节目编辑等复合型高级专业技能的掌握。知识与能力目标内涵不够深广,缺乏文化素养及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现今很多综合类高校、理工高校都开O了播音主持专业,但大多大同小异,专业特色不明显,培养目标差异不明显。

2.2专业方向设置陈旧

大多数的播音主持专业都是以培养新闻播音主持人为主要目标。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该校2010级播音与主持专业100名毕业生进行就业调研,从事电视台、电台专业播音工作的仅占42%。媒介融合下新兴媒体、网络和移动数字的涌现,也给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就业之路,但这些都没有体现在专业方向设置的调整上。

2.3知识结构体系单一

播音员、主持人在工作中需要对各种事件进行理解、发挥、选择和判断,然后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实际上这对专业人员的个人综合能力和知识面了有很高的要求。甚至有很多专业领域很强的媒体行业例如体育新闻、经济专栏、军事栏目都需要新闻播音主持人除了具备广播电视、播音学、新闻学这样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对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知识结构体系构建上要体现多学科的交融。

3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3.1立足市场需求,构建学科融合的平台

媒介融合下市场对于播音主持专业从业人员提出了许多新的需求比如网络媒体对主持人的要求不仅是新闻播音,对新媒体专业技术也要熟悉。此外,对专业知识素养以及个人阅历也有较高的要求。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传统的“重语轻文”的现象依旧存在,广播电视语言是通过口头表达的媒介语言,它不仅需要适应电子媒介传播的需要,而且要符合广播电视基本规律。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各种各样的新型媒介形式也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带来了多样化的需求。高校在知识平台构建上,不仅要深化播音主持原有的专业知识还要构建学科融合的平台。

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跨院系、跨专业课程的选修。多学科的课程或专业能力能丰富播音主持工作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将课外必读书作为毕业实践考核的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方式完成对经济学、军事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阅读,并在阅读完成后以撰写论文报告并成为考核依据。

3.2专业方向多类别、多层次,体现院校自身特色

移动数字媒体、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电视等新媒体行业蓬勃发展,对播音员与主持人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对新媒体的技术运用能力要求更高,对专业的划分也更(下转第59页)(上接第55页)明细,例如经济时事、文学鉴赏、法制平台等等。因此在专业方向设置中,就可以结合学院优势及地域特点,定制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不同发展方向的人才。中国某些区域还开设地方语种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节目,例如粤语、闽南语等,地方语种播音主持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特色方向。

播音主持专业以培养专业素养的播音员与主持人为主要方向,但由于就业市场和就业容量的局限性,很多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其他相关新闻类工作。专业方向的多类别决定了播音主持专业在“一专”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多能”,例如学生的编排、节目策划能力;变通传统媒体过渡到新媒体工作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应变能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由专业人才迈向复合型人才。

3.3改革教学模式,培养新时代人才

现阶段随着媒介融合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依据艺术类学科特点及高职学生的特殊性,摆脱了齐步走式的专业教学模式,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探索出“四大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3.3.1学院活动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院每年举办不同的综合文艺及赛事活动,这些活动的编排策划及播音主持都是学生实训的平台,并且可以按照不同专业方向和学生喜好特点来进行实训分类。例如每年的学院运动会可进行赛事的解说,与事与播音专业(体育方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达到了教学实践的目的也为学生进入体育媒介大环境奠定实践基础。

3.3.2与各种媒介合作发展“联合式”教学模式

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多家电视台和新媒体企业建立学习基地、工作室,实行“前堂后台”的联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媒体平台的优势弥补教学实践资源的短缺。

3.3.3分层指导、因材施教的小课教学模式

学生在第二学年需要进行不同的模块分流,针对不同专业分类进行项目解说的培养,采取小课教学的教学模式,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坚持专业培养规格,体现解说课针对性。

3.3.4“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学校依据目前广播电视台、网络电视台以及企事业单位对专业岗位人才的具体需求,选拔相关专业方向学生前往专业岗位实习锻炼、上岗培训。单位派专门人员进行“传、帮、带”直至学生独立工作,实现学校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基金项目:媒介融合下艺术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探索,2014JY08。

参考文献

[1] 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媒介融合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 屏介媒体 新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体发展一个不容置疑的趋势,在理论上也成了传媒学界和业界当前最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有学者认为,三网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必由之路;也有学者在媒介融合终端的表现形式上认为3C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一个必然。①可以说媒介融合在如今的社会中充满着活力和张力。

那么,媒介融合的进程或曰方向究竟是什么样呢?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提出一个新词语来描述媒介融合的发展最终进程,以期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媒介融合健康合理的发展。

一、屏介媒体

在这里,不揣冒昧地新创一个词语:屏介媒体。顾名思义,屏介媒体就是以屏幕作为最终面向受众介质的媒体。当然,屏介媒体并不仅仅是指以各种各样的屏幕为介质的媒体,而且它有可能模糊现有电视、电脑或手机之间的区别而统一表现为一种同一集合的形式。换句话说,这种屏介不仅仅是指一种屏幕的表现形式,而且可能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功能一体化的媒体。

总的来说,屏介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融合媒介最终面向受众的介质形式,在这个层面上相当于指屏幕,属于低层面意义上的屏介媒体,比如当今最大的媒介融合之一――网络新闻媒体,就是突破了旧有报纸媒体的纸介质而把报纸屏幕化给受众;另一个是指融合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的媒体表现形式,此层面上屏介媒体则相当于一个真正的媒体形式,是高层面真意义的屏介媒体。相对于如今的媒体形式来说,这种媒体是更便捷更先进的形式。有可能未来的屏介媒体就仅仅是一块实实在在的屏介,媒体再也没有其他形式之分,有的只是屏介大小之别。通过这块屏介可以实现一切媒体的形式或者功能,比如说上网寻找信息,看电视来追求休闲娱乐,听广播以求监控社会,看报纸而获得知识等等。

可以大胆地预测和展望,屏介媒体就是未来媒介融合的终端,媒介融合的进程以屏介媒体为终点。

二、屏介媒体的现实端倪

在低层面意义上的屏介媒体也就是以屏幕为介质的屏介媒体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从五大主流媒体即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和手机来看,只有广播和报刊自诞生之时起不是屏介化的媒体,其他三类都是屏介化媒体。而今在五大主流媒体之中尤以屏介化的媒体电视、网络和手机所占的分量和影响最大,尤其是网络,更是当今人们深受影响、离不开的一个媒介工具。

报刊和广播也逐渐走向屏介化,以屏幕作为它们最终面向受众的介质。2003年9月1日,江苏省的《扬子晚报》联合江苏移动和联通,率先尝试新闻以报纸的方式登录手机。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和北京好易时空公司推出的《中国妇女报・彩信版》,真正意义上的国内第一家手机报诞生,代表着媒介融合中纸质媒体向屏介化媒体转化的一个发展方向:通过屏幕来阅读报刊。2006年4月14日,通过电子报纸阅读器显示着中国上海的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报头字样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电子报纸出现。②这种电子报阅读器有点屏介媒体的雏形,只不过它只能是屏介化报纸,而还没有把其他媒体的功能和作用集合容纳在一起形成多功能一体化。

在广播方面,1996年12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网站,通过互联网播出节目,这标志着中国网络广播正式诞生。广播屏介化的媒介融合终端之路凸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屏介化媒体在当今传媒界已经是一个不可或缺、无法否定的发展形式,也必将是媒介发展的一个具有潜力的融合途径,代表着未来媒介融合的终极之路。

三、屏介媒体作为媒介融合之路的成因

在探讨和界定屏介媒体的定义之后,下面来论述屏介媒体作为媒介融合终端之路的成因。“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在这种多功能一体化之中,屏介媒体是它最好的表现形式。罗杰・菲德勒阐述过: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③下面分而述之屏介媒体作为媒介融合终端之路的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数字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屏介媒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们对马歇尔・麦克卢汉等学者的“技术决定论”有所保留,但是不可否认技术的力量始终是媒介融合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标志。新的传播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媒介的传播突破了时空范畴;尤为重要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变革,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和“内爆”,使得媒介内容处于同一个平台(数字平台)之上,所有的传媒内容都将以同一的数字格式来存储,成为数字传媒;传统的单一属性(如平面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等)的媒介终端向视听多媒体终端迈进和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媒介融合脱离其早期局限于不同媒体间整合的状态,媒介与媒介之间的传统界限化为乌有,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内容得以轻而易举地实现共享;使得媒介与媒介之间的融合在数字技术时代开始出现了转向,各种媒介所提供的媒介内容开始以同样的数字形式流向了电视、计算机、PDA和手机这些形态各异的“媒介终端”,这实际上也意味着媒介融合重心的转变。④此种重心的转移就是屏介媒体,也就是说,数字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屏介媒体在未来的媒介融合终端中占据着不可替代性。

第二,受众的需求是屏介媒体作为媒介融合终端之路的动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内容的增多,以及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不但变得多样性而且有随时随地需求的倾向。随时随地的需求要求信息必须突破时空之间的界限到达受众,要求媒介终端必须具有全天候的特性和便携性。而只有多功能一体化的屏介媒体才可以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另外,受众的接受心理也是促进媒介融合的又一个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类自一出生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视觉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视觉性比其他的感觉性更为重要和强烈。人类总是喜欢现实感性的世界,而屏介媒体给人一种视觉图形化的感觉,这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人类的需求。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媒介融合的屏介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市场的竞争是屏介媒体成为媒介融合终极之路的催化剂。市场竞争态势给媒介之间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方面,媒体为了生存必须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要适应市场的需要。这导致了媒介融合的大方向和大趋势,另外也促进了媒介融合的屏介化方向。因为屏介化的媒体更适应大众文化的发展要求,是大众文化发展的反作用力。而且大众媒介的工业化或者说它的接受性要求媒介融合具有消遣性和娱乐性等,也要求媒介具有方便性和可接受性等。而从人类媒介发展史上可以看出,视觉化和图像化的媒介更具有亲近性。这也从客观上促进了媒介融合的屏介化的。

四、屏介媒体的特性及现实意义

屏介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形式,具有一些独有特性。这种特性包括屏介化、多功能一体化和便捷性等等。屏介化,不仅是无纸化,也不仅是电子化或者说数字化,这只是屏介媒体的技术基础。屏介媒体的另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它如同现在的网络一样,是一个“黑洞”,任何东西都有可能被吸进去。屏介媒体是一个多功能一体化的媒体,它可以实现现在广播电视、电脑、手机和报刊等特有的功能而融合在一起,是强大的媒体融合形式。源于人们对工具简洁性的要求和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屏介媒体也具有很强的便携性和移动性。

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⑤作为一种新的尺度,屏介媒体必将给媒介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传播观念,让媒介呈现社会的本来面目更加真实客观,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其《传播的结构和功能》提出并划分了传播的五“H”。在此依据他的划分,从传者、内容、渠道和受众三个方面来论述屏介媒体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1、传者的定义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传播机构。屏介媒体的提出为传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据报道,今年日本多家号称有众多热情读者支持的知名杂志受媒体竞争加剧的影响而相继停刊。业内人士指出,知名杂志相继停刊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主要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⑥其实,在新媒体的竞争之下,旧媒体生存压力剧增,如何在新世纪之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各个传播机构的首要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发展屏介化的媒体,把媒体的形式转换成屏介化的形式,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地促进媒介的发展。报刊延伸了人体的眼睛,收音机延伸了人体的耳朵,而屏介媒体却满足和延伸了人体的多样化,更符合媒介发展的要求和人们需要的丰富性。

2、在内容的层面上,屏介媒体的提出要求信息传播者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屏介媒体及时性和海量性等特性以及受众在屏介媒体下的接受心理本质,它需要信息传播者拥有综合的技能,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的技能,或者是计算机技术等技能。以往的分工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传播者必须拥有多技能于一身。这也要求媒介教育的改变和突破。

3、屏介媒体的屏介化特性对终端商更具有实际意义。屏介媒体的提出对终端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需求生产厂商提升技术,从硬件方面来提供屏介化的媒体终端,促进媒介融合的进程。另外,还要求终端商加快技术的研究,适应数字化的进程,统一标准促进三网融合的发展,为屏介媒体提供充分的发展条件。由于屏介媒体的便携性和海量性的特征,使得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处于湮没之中,这也要求加强、提升和发展受众的媒介素养,以便受众能更好的接收和辨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提出一个统一的概念来界定媒介融合的终极模式,为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和基础。■

注释

①3C融合的概念是在1996年前后提出的,主要体现了硬件的产品端,包括电信(communication)、计算机(computer)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msumer electronic)的三合一。

②.

③(美) 罗杰・菲德勒:《媒体形态变化: 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年, p19.

④孟建、赵元珂:《重新界定和认识电视――媒介融合浪潮下的电视发展与媒介化社会建构》,《新闻传播》[J], 2007年(11).

⑤(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p33.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媒介批评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当代传播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疆新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