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阿尔山 生态保护 发展型林区
阿尔山林区开发建设七十年来,由于过度的采伐,使得阿尔山林区的可采资源已经到了枯竭的临界点,目前林区的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如何保护好内蒙古大兴安岭绿色资源、修复好北疆生态屏障,笔者认为,全面落实国家及自治区有关生态保护及国有林区改革的意见,深入研究林区森林资源保护的内在规律,正确处理好林区转型发展同生态保护的关系,明确强化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林区注入发展的活力,充分分析阿尔山林区现有的生态功能区资源,抓住国家强化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机遇期,探索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保护发展的有效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坚持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的主要特点及发展目标
立足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阿尔山林区转型发展、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体现以生态为核心、以全员创造为本促进阿尔山林区协调的必由之路;是快速建成小康林区实现美丽的林区梦的必然抉择;是促进阿尔山林区融入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屏障、生态安全战略的客观需要。因此把握和认识目前快速推进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对最大限度地增强阿尔山林区全员职工的责任担当意识,促进广大干部职工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生态资源的新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坚定不移地推进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最终使阿尔山林区走上协调、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新路,就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的生态观,调动起阿尔山林区全员的积极性。
实行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强调,以突出生态核心支撑和绿色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生态优先、保护发展的绿色经济理论搭建起来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当前以阿尔山林区功能区资源为研究对象,以绿发展布局生态产业;以可持续发展保护利用林下生态资源,发展庭院经济;以林区生态建设循环发展为目标发展森林经营项目;以林区生态经济融入区域经济带动林区职工动起来、富起来。
(一)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与传统发展型林区的区别
1.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强调生态保护,核心是生态建设;而传统发展型林区是以林业经济效益发展为重点,核心是经济效益。
2.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是以森林生态为主体功能区内所有资源为管理对象的,追求健康低碳、绿色协调、可持续循环发展;所以,阿尔山林区生态项目发展必须是建立在森林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前提下的林下资源科学合理规划循环开发与利用;只有森林生态资源得到严格管护才能强有力地推进阿尔山林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而森林资源消耗型林业是以林木资源及副产品综合利用为经营对象作为林区发展核心。
3.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一切以生态建设为核心,林区所有产业发展及经济活动必须服从服务于生态保护与建设;而森林资源消耗型林业主要突出效益为先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4.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的自我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强调以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保护制度为重点,创建阿尔山林区绿色开发、循环发展新架构,科学制定阿尔山林区森林生态资源循环利用方案,严格森林、湿地、河流等为重点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管护,确保阿尔山林区按照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式发展,倡导绿色生活,发展林区生态文化(森林文化);而资源消耗型林业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能力相对弱化,没有突出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林区循环发展方针,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效益放在了优先位置,靠资源消耗支撑林区经济持续发展。
5.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属“五位一体”生态战略体现方式,是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而资源消耗型林区是与产品经济相适应的,属经济利益优先体制下以产品产业型发展为主的模式。
(二)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推进目标
阿尔山林区实施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重点强调生态保护的核心责任,其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传统发展型林区不同,推进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要对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的内涵有一个系统认知,全面理解推进的基础就是生态建设保护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协调发展为努力方向,理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绿色发展的统一关系,把握阿尔山林区生态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保护系统,实现48.3万公顷的阿尔山主体功能区生态保护的全覆盖。
二、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建设理论与实践基础
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是以森林生态资源保护、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实施基础的,其理论核心是生态文明的发展与人们生存的基本行为活动需求需要。然而这种现代文明与基本生存活动一定要有一个可以支撑其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只有满足人们和社会需要的生态环境,发展才可以持续;只有在保护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的大前提下,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开展森林经营项目保护开活动,阿尔山林区社会也才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目前阿尔山林区社会的经济发展一定要坚持以森林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坚持推进功能区生态系统的生态资源、生态产业良性循环发展,生态环境的整体持续改善,形成相互联系的林区生态发展新模式。
(一)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是目前林业发展中不断创新完善的实践理论
其发展来源于生态经济学理论,即现在需求阶段林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出现了巨大变化就是森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森林生态系统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关联关系,得到人们的认知。探讨解决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关系、生存与良好的实践问题迫在眉睫。生态建设保护发展的生态保护发展的经济理论等正是在生态与发展之间矛盾较为突出的现实中逐渐形成的,探索生态保护发展经济理论就是要解答森林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绿色发展的同一从属关系,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突破,阐明生态保护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核心,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是方向,生态产业森林经营是重点,职工庭院经济是林区富余职工安置转型发展的新模式,是深化国有林区改革、实现和谐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
(二)坚持生态保护发展阿尔山林区是实现林区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最为严峻课题
要想坚持生态保护发展阿尔山林区、实现林区转型发展,就要求林业局按照不同区域资源状况、林地保护条件及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林区入手,全力打造林地区域经济新一体化的体系,保证阿尔山林区功能区生态建设、区域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努力探索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与森林生态保护、发展的新路。
三、建设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需要坚持的原则
建设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需要坚持的原则有:1.生态保护优先与生态产业绿色循环发展的原则;2.优化生态发展项目与坚持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为主体的原则; 3.体现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同步的原则;4.坚持森林生态资源优先保护、森林经营有序发展、林下资源科学利用统筹规划推进的原则;5.坚持培育森林主体资源与生态产业开发及低碳发展并行的原则;6.坚持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与阿尔山地区区域经济融入一体化的原则。
四、建设阿尔山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应把握的重点
实现阿尔山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其核心建设就是要强调森林资源管护网络化,责任目标化;坚定推进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坚持生态产业、绿色经济、森林经营、民生改善项目规划发展;坚持阿尔山林区绿色经济、低碳项目循环发展;坚持突出保护阿尔山林区内森林生态为重点;坚持森林林下资源规划开发;以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生态文明、生态产业、森林经营和林区森林文化四位一体的全位投入为绿色发展目标,通过国家政策支撑、自我发展、自我修复,实现森林资源有效增长、林区经济绿色发展,林区进入低碳、文明富足的生活方式,全方位提升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质量。
五、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推进的主要目标
实现阿尔山生态发展型林区建设的目标,关键是实现林区体制机制及职能的根本转变,一是管理及运行体制从传统的政事企合一体制向政事企分开管办体制转变,二是林区由以木材主体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粗放管理型向生态保护发展经济林区型转变,促进林区经济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林区进步。抓好林区两个转变即可为林区发展生态经济林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推进阿尔山林区生态建设是使阿尔山林区转型发展快速融入阿尔山市区域经济的重要举措,事关阿尔山林区改革事业的成败和林区社会的稳定及职工民生改善的大局,所以林区要按生态保护发展经济林业模式发展林区,按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融入阿尔山市区域经济重点要推进的工作。
(一)以发展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阿尔山林区从以往林区发展旧模式转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为主步伐,突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低碳建设体制,实现政事企体制分开。
(二)按国有林区改革发展的整体思路,实现林区的管办分离,生态保护一业为主;生态经济循环发展低碳为主;生态绿色项目规划开发;森林经营项目有序推动;富余职工安置庭院经济发展规范化、结构多元化;生态产业布局科学化;最终形成良好的阿尔山林区森林生态资源有效保护体系,林区经济融入区域经济,自身生态产业活力显著体现。
(三)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深化林区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的前提下,努力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强化管护机制,全面提高保护职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管护能力,制定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维护阿尔山林区整体利益。
(四)加大阿尔山林区科技投入力度,为有效地开发和引进行业技术成果服务于阿尔山林区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服务于森林经营、生态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应用成果在林区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及森林经营项目的推进上的效能。
可见,阿尔山推进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建设必须要坚持突出林区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坚持生态核心,从阿尔山林区现实出发;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协调并进;处理好局部利益全局利益的关系;坚持阿尔山林区发展与阿尔山市区域经济的融合,实现阿尔山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技术一体化是阿尔山林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王先国.生态经济林业理论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7(05).
[2] 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3] 赵丽芬、江勇主编. 可持续发展战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 建设机制 新型发展
我政府在三中全会后明确指出,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在建设城镇的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生态文明的建设,近些年,有关学者针对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具体的实施措施进行了有关探讨,其讨论成果是非常成功的,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建设机制没有深入的研究。我国当下的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是科学合理的,系统完善的,可操作的建设机制。所以还是应该着手于理论层面的探究,这样才能更快的实现建设各个环节的目标,对于探究新型城镇建设的有关问题,有助于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个新领域的开拓,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实践和指导作用。
一、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于环境的重视是越来越高,有关环境的法律也逐渐的颁布出来,宪法中是以生态保护为主体,环境保护为基本等建立的体系,在环境保护法中对环境的规划,目标责任,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是很明确的,这对于我国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这些环境保护制度只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组成之一,并且就法律保障本身也有很多的漏洞和问题,这些矛盾是阻碍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绊脚石,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适应我国新形势下城镇的快速发展。
(一)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规范,我国目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规范性不强,缺少可操作性,较为分散,并且很多事以政府的政策和行政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层次低,对公民的环境权利和规范性比较笼统,概括,没有实质可言,所以在政府实践的时候没有可操作性,使百姓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进行环境保护的同时保护自身的权益。
(二)保护法没有及时更新。设立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更新,立法陈旧,对于新出现的事物没有规范,所以技术有待提高,具体体现是,缺少保护环境的事先防范,大多数的保护法都是关于事后的防范措施,或是缺少对前期事情的调整,大多数都是关于事后的制裁。
(三)缺少有效的地方政策。现阶段国家颁布的法律都是对所有地区的,地方颁布的政策方针质量不高,并且数量也不多,所以国家应针对建设生态文明制定出适合各地区的政策,这对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在对生态文明建设上地区的法律和政策很少,就像在建设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问题上,或是生态环境补偿问题上制度上都应明确规定,地区政府应多颁布有关环境的政策和方针。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1.现阶段我国的生态资源部门与生态环境部门还有社会生态管理部门的职责是没有确切的分工的,因为责任和工作的分布不完善,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所以在生态保护上应该加强力度,因为保护生态的责任重大,关系到未来的发展。所以资源保护,资源管理应该各有部门负责,不能出现部门之间权限交叉,工作重复的情况,这样会导致部门之间互相推责,造成生态保护职能的分散,但实际上由于环境,资源生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可能分的特别明确,所以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多沟通,多协调,共同开展工作,但目前,由于管理任务的不确定,导致分散管理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2.当地政府对于其管辖范围内的所出现的生态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因为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在落实方面的效率是非常低的,在我国以GDP为核心开展的绩效考察,也使政府部门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经济发展或者经济建设,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管理,在体制上,各级别的环境保护部门的权势是隶属于地方政府而不是管理部门,正因如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被地方政府所影响。3.缺乏关于环境保护的具体方针与有效政策,缺少配套性和整体性,这在实际的执法中凸显得尤为严重,导致违法不究的情况大有存在,因为环境保护执法的成本高于违法的成本,而环境保护政策中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违法惩罚,导致很多调控的力度不到位。
三、没有发挥生态补偿机制的作用
在新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发展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的建设的有效手段就是开征环境补偿费,就目前情况而言,这一制度没有得到明显的发挥,导致的原因:①是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横向管理制度,所以补偿机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②影响环境和生态的技术不够成熟,补偿机制没有对其进行强大的支持。
四、建立系统体制构建生态文明机制
1.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更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2.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建立健全产业生态化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发展的生态化,着力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第三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着力贯彻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战略方针: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相关制度,加快产业技术升级步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完善环境评价制度。
3.为推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要通过法律桁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形式,明确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从法律的层面上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的权利义务,为生态补偿机制的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运作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未来,国家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竞争力,使人们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更多物质财富。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带动了以清洁、智能、低碳、高效益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来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选择了绿色发展战略,把实施绿色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复苏、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清洁技术、低碳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全过程,提高污染源头减排与过程控制能力,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进步对解决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支撑能力。
当科技园区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如何从科技的视角认识生态文明理念,厘清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帮助园区与企业解决结构调整和发展中的问题,从而快速跨越“生态改革”的阵痛期,步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轨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为此,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对以上疑问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生态文明的科技视角
《中关村》:文明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赵刚:文明是一个系统,不同文明 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是辩证的关系。一个国家不能单纯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的提出非常重要,它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的过程的体现。
《中关村》:早在几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议题。如今,十报告将其提升到战略层面,在转型期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赵刚:“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在几十年前就已提出,囿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中国国情,人们对此观念的理解并不清晰。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时在中国的一些政府文件及政策中,也可以看出国家对科学发展的重视。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很多地方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市建设还没有搞起来,很多产业还没有竞争力。所以,即使国家已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但认识还不够深入。到了党的十七大,中央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张,也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而如今,十强调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这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适应时势的决定。首先,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导向,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和调整,就要向更环保、更节约、可持续这样的方向来发展;其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也带动了一批大的产业,例如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了我国经济的竞争力,也能够带来民众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提升。所以说,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产业转型的目标,也是产业升级的手段。
《中关村》:作为国家科技领域的专家,您如何理解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您如何看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赵刚:党的十提出用创新来驱动发展,所以,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经济结构调整,包括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都需要用创新作为支撑。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对科技的需求将更强烈,生态的改善,需要科技在其中花更大的力量来解决产业发展和民生问题,例如城市空气的清洁,食品的安全,生活用水的干净等都需要科技作为支撑。从另一方面来说,生态文明也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生态文明这条道路。
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可持续发展是强调生态要更好,生态文明是指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都要可持续。两者都在强调环境的友好、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等。
《中关村》:目前,在中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如何?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
赵刚:最重要的社会基础是中国老百姓提高了这方面的认识:即使收入增加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没有一个好的生态和环境,收入再高也不幸福。现在很多地方的居民因为当地要建一些化工厂、垃圾处理厂等项目而大规模抗议,这说明大家希望自己居住的地方要有好的环境和生态,并为此而争取权利。
在我看来,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五方面的问题:第一,全社会还要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尽管我们的经济程度提高了,我们还没有达到认识的高度,还要全社会提高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第二,需要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把生态文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从法律、政策和体制上来解决不适合、不利于或者阻碍生态文明发展的种种问题。第三,需要我们的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创业不能仅仅是为了利润的增加,他们要以身作则,将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治理干净,生产的每一个步骤都尽量清洁化,为社会提供可持续的、绿色的产品。第四,在学校当中,尤其是中小学增加生态文明的教育内容,普及这方面的知识。第五,要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化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单靠某一个国家解决不了实质问题,它涉及到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安全等问题,只有联合世界上其他国家才能共同做成这些事情。
《中关村》: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不仅对社会发展产生正能量,有些技术还对社会的生态保护起到了负效应。在您看来,如何做才能让科技创新“趋利避害”?对此,科技部有哪些举措来调动各行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赵刚:科技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使用者如何去把握。目前,国家已经从法律法规上来限制那些对生态文明发展不利的行为,鼓励那些有利的做法。另外,我们还要大力开发对建设生态文明、对建设“美丽中国”大有益处的新科技、新产品以及新的解决方案,这点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十二五”期间,国家在重大决策的研究上,把资源、环境、能源问题都摆在了第一位,并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科技部在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等方面来给予支持,从政策、资金和人力上进行更多的投入,来支持企业研发、融资和生产等。例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都把科技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问题作为头号问题来解决。
科技园区的绿色工厂
《中关村》:从工业文明向社会文明过渡,短期内必然会经历社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削减和员工就业率下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做才能比较快地度过这一改革的阵痛期?
赵刚:既然是改革就必然有一个不适应的阶段,我们称之为阵痛期,这需要全社会来共同承担。首先,国内GDP的速度要降一降,把生态环境先保护好,这点需要全社会统一思想和认识。其次,我们要不断地采用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清洁生产,限制制造环境污染、消耗能源的产业的发展。第三,老百姓在生活上也要讲究生态环境的保护,比如尽量去节电、节水、做到垃圾分类,从我们生活的点滴做起。第四,要发展一批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产业,如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淘汰那些高耗能、高污染、效益低的企业。做到以上几点就可以快速地度过这一阵痛期,走上真正的生态文明的道路。
《中关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企业发展尤其是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哪些领域的企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赵刚:对那些传统的和能源类的企业来说,如化工、能源、铝加工、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确实给他们很大的压力。但是,只要他们转变生产方式,进行清洁生产,采用一些绿色生产技术来改进工艺流程,改造提升现有技术,就能向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这一主张,对一些从事服务业、绿色产品制造、能源消耗少的企业来说有着重大的发展机遇。
《中关村》:中国目前还存在着众多目光短视、重商不重技术的科技企业,如何调动这些企业的研发热情,尤其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层面?在创新氛围的营造上,还有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
赵刚:不得不承认,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过于重视眼前的利益,不重视研发的投入,低水平重复制造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这是一个过程。随着社会对科技的重视、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应该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来限制这样的企业生产行为,制定生态标准的门槛,达不到清洁生产的标准就采取强制措施整改。另一方面,国家要对敢于投入研发、提升产品质量、进行技术升级的企业行为给予引导和鼓励,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限制不好的行为,鼓励好的行为,引导领军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创新的氛围。在我看来,有些企业之所以经营不好,是因为研发投入很多,但研发的结果失败了,对这样的企业也要给予支持,要允许创新失败。我们要树立不单单以盈利为多少作为衡量企业得失的标准,还要考虑创新的要素。
《中关村》:对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园来说,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从哪些层面着手?未来,提升园区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层面,要增加哪些值得参考的指标?
赵刚: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海淀园管委会以及当地居民都要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在生产、工作和生活当中尽量做到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其次,海淀园聚集了大批创新型企业,以海淀园为核心区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很多企业家在这里创新创业,希望园区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符合生态文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里,进行大力投入和服务创新。
过去衡量一个园区的影响力,更多的是从经济指标上去考虑,例如园区收入、利润、人均收入等,希望以后增加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产业的收入、企业创造的价值、技术的溢出性、对地区的带动力等。
《中关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园区职能机构做出哪些改变?
赵刚:职能机构肩负着很重要的任务,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都需要职能部门来做好规划和引导,提一些符合园区实际的鼓励措施。职能机构要实事求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谦虚地深入地对园区进行研究,不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靠臆想制定意见,要到基层、到农村、到企业、到学校里去,把问题都了解清楚了,再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的政策。
关键词:保护生态;生态公益林;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6.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3.053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建设和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党的十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布局”中。2014年以来,武宣县提出“美丽武宣,生态乡村”建设,加强本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生态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可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民族复兴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1]。因此,加大我县生态公益林管理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1生态公益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武宣县地处亚热带,黔江贯穿全境,生态区位重要,是珠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发展落后,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不足,森林植被受到人为破坏较为严重,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加重,土地石漠化、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我县的经济发展。武宣县生态公益林面积共24.35万亩,占全县森林面积的25%。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公益林有增强森林蓄水保土功能、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减灾防灾的作用,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质量和防护效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意义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森林生态恢复,还包括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生态公益林的管理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生态公益林的存在,林内生物多样化得到保证,能够建立林区良好的生态系统,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1.2实现森林覆盖率的稳定上升
进行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可以不断扩大生态公益林的比重,从而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上升了,生态环境就会得到相应的改善,从而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3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
进行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可能减少山区群众的收入;为了保障山区群众的生活,国家要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因此,要对居民加强生态护林宣传,同时对公益林区进行挂牌保护,将公益林的相关内容附于其上,让居民了解公益林,从而主动保护公益林,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作用
生态公益林具有生态功能,这种功能呈现出动态性、延续性和复杂性[2],最终表现出生态补偿的效果。对于武宣县来说,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具有以下作用。
2.1生态公益林的保护能够恢复生态多样性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不但对林木进行保护,还要对林下动植物、土壤、微生物等进行保护,这种保护呈现出立体层次感,使空间垂直分布的生物共存于生态公益林内,不但可以恢复食物链的丰富性,还能够将生态补偿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林内有高大乔木、乔木、灌木、草本、菌类等,动物有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等。可见,生态公益林中生物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且这种特点具有可持续性和动态性。能够更好地恢复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达到水土保持和降低径流的作用,实现区域小生境的良性构建。
2.2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储藏和节约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是把林区内的所有资源进行保护,使其恢复原生态的特点,从而促进自然界食物链在无人干扰的条件下得到均衡。在这一过程中,公益林将会减少人类的活动,人类的活动所需要的一切能源和物资都会被相应减少,从而起到节约资源作用。另一方面,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林内的资源不再进行人为更新与采伐,而是靠自然界进行新陈代谢。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十分缓慢,不适合环境条件的生物被淘汰掉,而其他的都被保留了下来,经过长期的保护作用,生态公益林内的资源将得到有效储藏,有利于武宣县自然资源的蓄积。
2.3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是对林区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这种保护作用能够使得公益林内的资源尽可能少地在市场上流动,从而造成一种资源的稀缺性,这种稀缺性最终会提升资源的市场价格,从而使得资源的社会价值不断攀升,从而使资源的生态价值得以货币性体现。这种货币性价值必然会导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配套相应的制度,用制度来引导和制约其生态价值,那么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公益林的生态价值体现。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公益林的生态价值,就要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4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广大群众认识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一项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自觉地投入到封山育林、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和大建沼气池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活动。
2.5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促进了林区经济的发展
2.5.1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的意义 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工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如我县的百涯大峡谷生态旅游区,就坐落在生态公益林林区内,景区内风光迷人,是天然氧吧,游客不断,旅游收入大增。百崖大峡谷生态区所涵养的水源,满足了东乡、三里两个乡(镇)近10万人生活用水和8万多头牲畜饮水以及农田灌溉需要。
2.5.2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的作用 有效保护了森林植被,推动了林下经济快速发展。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可以在生态林区内养殖山羊、山鸡等,种植果树和中草药,大大增加山区群众的收入。
3生态公益林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3.1生态公益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是集生态恢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内容为一体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建设。是人类活动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出发点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性的生产与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互利共惠。而生态恢复中,公益林的作用不可小视。由此可见,生态公益林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对生态公益林进行有效的保护,就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对生态公益林进行有效的营造,就是向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不断迈进。
3.2生态公益林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落实,能够给予各生态公益林区更多的资金补偿,能够调动林区或林农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生态公益林的防护。这种惠民政策能够促进社会不断推进生态工程。一旦政策方向有所改变,生态公益林的资源必然受其制度影响再次进入市场,从而蓄积量不断减少,重新进入恶性循环。反之,生态公益林的有效营造和防护,能够将林区内的小生境进行快速恢复,从而使得林区内呈现出生物多样性、树木多样化。这种恢复的生态系统必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向前推进。如果生态公益林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不能实现营林目标,不但会损失财政资金,而且生态文明建设缺乏生态系统的支持将进情缓慢。综上所述,生态公益林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3.3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联系的桥梁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能够将林区内的生物资源进行储藏,将其从市场流通中隔离出来,目的是更好地进行生态恢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生态公益林的营林,在一定的期限内进行林木蓄积,当其达到生态系统要求的蓄积量后,就要进行人工更新,从而实现其价值。另外,将财政拨入的补偿款下发,积极调动受益人或受益单位进行人工经济林的营林,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促进林区经济的整体上升。可见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同样促进经济建设。因此,生态公益林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桥梁。
4结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进行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能使武宣县的整体生态水平提升档次,促进经济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可见,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它会使武宣山川更美。
参考文献
[1] 张云兰.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11(03):31~33.
[2] 潘涛.生态公益林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探讨[J].绿色科技,2011,(11):20~21.
[3] 郭岐军,张顶辉,张惠.浅谈绿色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J].国土绿化,2014,3:49-50.
关键词:学生;文明生态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96-0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资源能源短缺和环境持续恶化局势的日益严峻,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当代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否树立文明的生态观,对于我国切实推进低碳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视域下学生树立文明生态观的重要意义
(一)学生树立文明生态观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既消耗大量的资源,又排放大量污染物,致使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能否拥有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生态观念,能否把生态文明作为自觉的理念,能否提高自己的生态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生成高尚生态道德人格等,将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调查显示,63.30%的学生不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53.71%的学生不了解有关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这说明,生态文明教育还没有引起高校应有的重视。特别是传统德育对生态环境的忽视或关注不够,使得学生的生态知识缺乏,生态责任感淡漠,生态习惯难以养成。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生态观,这不仅是他们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学生树立文明生态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关键,科学决策是保障。约占中国人口5%的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创新意识、政治地位等,决定了他们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实现生产技术创新、推动生产方式转型的主力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促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的骨干力量。因此,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文明的生态观,对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学生树立文明生态观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是解决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其核心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生态观属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范畴,它们决定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失败,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当今社会,之所以出现生态环境危机,根源在于人们的生态意识、生态责任、生态义务、生态道德等的缺乏,在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从而导致科学技术的异化发展。要化解生态危机,归根结底只能靠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正在于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文明的生态观,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共同要求。
二、“低碳”视域下学生文明生态观的内涵
广义的生态观是人们对于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生态系统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观点。文明生态观是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根据的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观点的总和,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理论体系。适应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学生文明生态观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内涵:
(一)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生活在
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类与其他一切动物的不同,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类可以创造环境,但这种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自然观,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文明生态观。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生态作为包括人在内的生命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物质性是客观存在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生态的认识经历了从“敬畏”到“征服”,再从“征服”到“和谐”的曲折过程。长期以来,不能科学认识生态价值,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间的利益关系,是造成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到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经济生产活动空前活跃,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由于生态价值的缺失,人与自然关系的错位,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涸泽而渔”式的过度开采,对于生态环境无休止的肆意破坏,造成生态严重失衡。人类在饱尝恶果之后,终于认识到,要化解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
(三)生态主体平等的生态伦理观
生态伦理是把伦理关系从人际间扩展到种际间,它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人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伦理关系。长期以来,受“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影响,人们把自然视为工具,充当自然的征服者和改造者的角色,从而使自然无条件地为人类幸福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生产与生活资料和资源。生态伦理观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看成是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自然界中的生物、非生物和人类是平等的生态主体,彼此之间是共存共生的。它赋予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以道德地位和道德权利,就像人际伦理要求人对他人、对社会要有道德情感、要承担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一样,它要求人对其他的生物和非生物、对整个生态环境同样要有道德情感、要承担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其目的在于以此引导人们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道德情操和价值理念,从而在行为层面确立和制定促使人与自然之间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伦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