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011-02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历史与现状

自1984年以来,由团中央组织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历时已20余年。社会实践在探索和摸索中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由零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全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发展过程,逐步建立起了符合自身发展的运行机制。

时展对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等环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许多院校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呆板,内容陈旧,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由于经费和其它方面的原因,学校通常在寒暑假象征性地组织几支队伍,用短短的几天时间下乡参与社会实践,或组织学生到风景区、工厂参观考察,最后,做些简单的调查便草草收场。大学生的参与面较窄,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特点与实践内容结合不紧密,对社会实践的成果消化不彻底。这种社会实践模式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要真正达到深层次的教育目的却比较困难。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缺失,使实践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收获少,从而使社会实践失去应有的意义。

二、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主要问题

社会实践在计划安排上与教学脱节,随意性强,覆盖面窄,内容单调。多数高校未将社会实践作为必要的常规教学环节,而是随上级意见、主管领导、工作安排、客观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带有一定随意性和临时性,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其次,许多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暑假社会实践小分队或者是某一类社会实践活动上,缺乏对全体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再次,大多数社会实践内容单调,专业特色不明显,显得层次不高,少有突破,常出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局面。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缺乏认识,重视不够。由于大学生真正接触社会的时间较少,仅凭学校和教师对社会实践的宣传和动员而被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实践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入,目标认识不到位,甚至许多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实践目标都是模糊的。另外,部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为了完成任务,动机和目的都不明确,为了实践而实践。这些学生往往草草应付,甚至弄虚作假,没有真正把社会实践当作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监管不严,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缺陷。一些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一整套严密的质量监控体系,容易出现“重两头轻过程”的现象,对活动的前期宣传动员与后期的评比表彰比较重视,而轻视了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与质量监控。仍有不少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采取“运动模式”管理,重形式轻实效。在实践规模、主题、形式上大力宣传,追求轰动效应,但对实践的内容和效果却没有给予更多关注。

活动之初,层层传达文件,组织召开全体学生大会部署动员;活动结束,各院、系、班及时提交实践报告开展评比表彰,召开专题会议总结社会实践的过程、收获、心得体会。但至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具体怎样搞,实际效果如何却无暇顾及了,以致于不少学生实际并未认真落实,敷衍了事,甚至弄虚作假。然而在评比表彰时,个别学生因文笔不错,实践报告纸上谈兵、“引经据典”却受到嘉奖。如此这般,既使得大量的实践报告注水,也会严重影响踏踏实实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的积极性。

2、问题产生的原因

应试教育体制带来的影响。目前,我们虽然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事实是只要高考制度不从根本上改革,各个层面看重的仍然是考试,而轻视了实践。长期传统的生活成长理念和应试教育理念,导致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往往只习惯于立足校园内学习专业知识,记忆了大量的知识,但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多数学生觉得自己在还没有学业有成时没有走入社会的资本,甚至惧怕进入社会。

毕业、就业、升学压力带来的影响。进入高校后,面对今后毕业、就业、升学的压力,学生也会更多的将重心放在学习上,热忠于考级考证升学,只注重眼前所得,一心只为获得毕业文凭,不注重实际能力的训练。

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非主流思想冲击着我们的生活,一些学生的思想带有一定的功利化,重视眼前利益,而忽略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学生 缺乏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真正认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很少能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将理论联系于实际,巩固所学,帮助升学和就业的良好途径。

各方面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都在唱高调,但实际上大家对于这个问题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由各高校团委负责组织,各院系辅导员实施,学校其他部门很少关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数学校雷声大雨点小,不管是学校或是学生个人,在社会实践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在思想上的重视不够,这给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上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认同有限,社会实践的社会渠道窄,社会实践基地较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开展。

三、构建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问题;解决方案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大学生,在校园内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或者在课外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识国情、受教育、长知识、长才干和做贡献一系列活动过程的总称。而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社会实践是人才素质形成的重要途径。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体的说,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大学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接受方式,而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大学生的实际技能,也很难直接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大学生平时的理论学习付诸实践的机会,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获得对专业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全局把握,同时也为以后得工作垫下基石。

二、预先踏足社会,培养社会能力

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预先踏足社会,可以了解将来所要走的路大致的轮廓。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为大学生角色转变奠定了基础,在社会实践中使大学生广泛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沟通能力、说服能力、组织能力。激发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增强创业的勇气、信心和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他们消除心理误区,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三、建立良好关系,积累宝贵经验

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结识相关单位和与工作相关的合作伙伴。参加实践的大学生将最有可能在将来形成合作关系,开创成功事业。在实践活动当中会接触到一些政府、企业、公司和乡镇单位等,便可以借此机会与他们建立联系,获得向社会推荐自己形象与能力的难得机会,为未来创业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大学生们在平时的实践学习中也可以相互之间交流沟通,这些交流活动会累计很多宝贵的经验。

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大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无限回味。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应该看到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这一现状。

1.重视不够,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

目前,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作为学校来说,没有注重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一科学的教育理念。而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也不清,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抱着一种游戏,玩乐的心态。从而舍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无法系统化,规范化。

2.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不能绕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目标进行的,内容空泛不丰富,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往往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大学生社会实践仍然存在宣传得多,实际做得少,响应号召临时做得多,坚持、主动做得少的现象。

3.缺乏社会支持,学生参与不广泛。

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广大企业,单位的支持,而有些企业怕花钱,嫌麻烦,因而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配合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参与面不广泛,学生所能进行的社会实践的面比较窄,参与的同学也大多是学生干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的也不够充分。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还存在着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统一,资源分散;实践经费短缺,社会投入严重不足,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实践后宣传不够广泛等等的问题。

(1)提高认识,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规范体系。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它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总称部分,是服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并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系统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等。学生也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对自己在思维,能力,心态的提高以及对将来的就业和直达发展的益处。

(2)创新实践内容、形式和载体,增强其针对性和时效性。针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空间。以培养专业素质,发展职业能力为导向,重点组织开展素质拓展累实践活动。在实践载体中,采取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勤工助学相结合,社会实践与科技发明、创新创业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择业就业相结合,拓宽大学生实践项目和实践领域。

(3)夯实基地建设,提高社会企业重视。高校可以通过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社会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和学生专业优势,找准项目,把醋精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企业也应当重视起来,就可以让大学生几块的适应工作岗位,节省二次培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这样也可以减少企业在将应届生招进公司进行培训所造成的风险,让应届毕业生为社会所接受。同时,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聘请专业指导教师,辅助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给予学生质疑的空间,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创新意识的培养等对策。

参考文献:

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金融;大学生;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3-0079-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3.20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并“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教育活动,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专业实习、试验、社会调查、毕业设计等。二是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

在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学术报告会”上,联合课题组向社会了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所做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近年来,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选拔人才,大多提出了“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要求,很多企业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也直接询问是否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可见,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大学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金融业为基本方向,培养面向金融界,面向社会的应用型高等金融人才。金融专业毕业生必须适应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是金融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金融专业知识,更好地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积极指导金融专业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全面了解社会,了解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把握金融业的发展动向和脉络,增强学生的金融实际应用能力。

一、教师加强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业要求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强。但有些学校只注重金融专业大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社会实践活动;有些学校虽然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却不重视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或者教师给予的指导不到位、不得力,社会实践收到的实效不大。这样导致学生毕业后眼高手低,实际工作能力差,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很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在这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强调:“高校要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要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预案,确保师生参加社会实践安全……要把实践教学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要着重解决好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实验教学资源、实习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高校干部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把干部、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调动干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要组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造、工艺革新、先进适用技术传播,为经济社会发展献技出力。”

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是师生受益、教学相长的。一方面,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由教师指导,提高了社会实践的效果,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接触金融行业企事业单位,了解经济社会实际发展的动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实践促进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经济社会实际,开展与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教师在科研方面也有所体会和收获,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目前,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对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对大学生提高理论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金融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都有重大的作用。

二、教师在指导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够

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队伍涣散,组织性不强,教师队伍不稳定。有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未纳入教学大纲,在教学计划上未安排第二课堂。有些高校主管部门、各院系监督检查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不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关心程度不够,致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弱化,社会实践的效果不好。由于金融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专业性比较强,需要金融专业教师指导,但有些专业教师忙于自己的科研,不愿意担任指导教师,就算勉为其难担任了,也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视,参与指导的积极性不高。

(二)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把握不够

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把握还不够,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不够重视。有些学校采取分散实习为主,有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践活动可有可无,往往应付了事;有的学生到相关单位拿总结报告以敷衍了事;有的学生在家上网搜索或找来报刊杂志将资料堆积、拼凑草草应付。这些错误的思想和做法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无实效。

(三)教师指导社会实践与金融专业结合不够

有些教师不注重加强社会实践与专业的结合,社会实践与金融行业结合不紧密,与学生的专业结合不紧密,致使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对社会实践不感兴趣。有的金融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出于经济利益、保守秘密等原因,对于社会实践团队不能很好地提供便利条件,学生难以了解实际情况。有的单位把学生搞社会实践看成包袱、负担,不少学生只能通过个人关系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这些导致社会实践不能很好地与金融行业结合。

(四)教师对社会实践的具体指导不够

教师对于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的具体指导不到位、不细致,致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收效不大,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有些教师对社会实践的前期准备不充分,不注重对社会实践各个环节的具体、动态指导,不注重实践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全面总结,不注重社会实践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三、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对策

(一)加强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

1.组建好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自愿报名、层层选拔,让那些有意愿并热心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金融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担任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建立“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人才库”。即选拔对学生思政工作经验较丰富的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也选拔那些特别熟悉金融业运作、金融专业应用技能等较为突出的专业教师,确保指导教师队伍里既有善于组织管理学生的政工老师,也有善于专业指导的专业老师。将定位导师的优势指导方向,1名导师主攻1个方向。让学生在准备实践方案的时候就能根据实践的主题及专业需要,尽快地从导师库中选择合适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组织协调好导师与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之间的双向选择,结合专业方向、个性、特长等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实践团队配备导师,可以安排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一名专业教师和一名善于管理的政工教师,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实施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

2.调动教师指导的积极性。要调动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其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对其工作量的考评计算体系之中,把教师是否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成效如何作为其晋升职称、评选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才能保障大学生高质量地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对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动员及培训,使教师提前掌握指导金融专业学生实践的技巧和方法,充分认识到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一些在学科基础理论方面比较扎实的教师,需要加强实际操作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让教师认识到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在金融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得到更多实际操作的锻炼机会,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成长为理论知识扎实、金融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二)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指导

1.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动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等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明确实践的目的意义、实践方案的制定、实践的方式方法、实践的总结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较高的优势,使金融专业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消除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种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可以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对加速其社会化进程,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促进其实践人生价值、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心理承受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及信心都很有作用,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不仅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就业竞争力等提供了锻炼的平台。

2.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会遇到一些问题,特别是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可能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加上他们的思想情绪容易波动,如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掌控并妥善解决。指导教师要及时与大学生沟通,帮助大学生澄清思想上的错误认识,提高明辨是非及抗干扰的能力。

(三)加强社会实践与金融专业的结合指导

1.建立实践基地,促进社会实践与金融行业结合。有关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从事银行业占金融毕业生总人数的34%,从事证基金业占21%,从事保险业占15%,从事企业财会类占22%[2]。关于金融行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调查显示,金融类企业选择有工作经验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占总数的30.23%,可以看出,用人单位选择有工作经验的高素质金融专业毕业生占总数比例很大。因此,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与金融类企事业单位联合起来,与金融专业工作紧密结合。可以有针对性地在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加强校行、校企关系,通过给基地领导发聘书的方式,即聘任某些行长或厂长、经理来担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老师,让在校大学生到金融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使他们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树立起现代金融观念。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选题上与合作单位的工作更紧密地契合,可以实施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合作单位的工作,培养学生运用金融工具、资料进行数据统计、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增强与金融业单位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就业。

2.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规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和任务,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从制度上确保开展社会实践的力度,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加强对实践活动的动态具体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实践准备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由主管部门牵头,以院系为单位,由高校专门安排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的参与社会实践。教师要编制实践指导大纲,帮助学生制订实践任务书,并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必要预防措施。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无疑是放在首位的,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

2.指导大学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思想敏锐、思维活跃,很容易发现实践单位在管理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常常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这时,就很需要指导教师利用自身专业特长等优势,指导大学生们与实践单位的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一起,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国内外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有效解决单位在管理或技术中出现的问题,促进金融专业大学生把理论和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指导总结交流,推广和转化实践成果。实践结束以后,指导教师应继续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完成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整理实践日记,及时上交。指导教师可根据实践中学生的表现以及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完成的质量进行评比,按照比例推荐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汇报会,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做准备,同时推荐优秀实践学生参加学校或上级的社会实践先进评比活动。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推广和转化实践成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总之,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极其必要、意义重大。要培养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即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解决金融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重视教师对社会实践的指导。通过建设好指导教师队伍,促进社会实践与金融专业的结合,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指导,注重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态具体指导等,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好更多的锻炼,增长社会适应能力和金融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综合素养,成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范文第4篇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了从部分高校、部分学生的个别行为到普遍要求;从相对单一与散乱的游击型向有计划有组织型转变[1]。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价值取向。如何进一步使实践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和长期化, 充分发挥活动对大学生教育的增效功能,巩固已有成果,建立稳定的活动机制,本文从剖析社会实践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为构建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提出一些建议。

1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关注,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时代的发展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范围、途径等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原有机制的弊端日趋凸现,长效机制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与高校教改目标不相适应。1.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由于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导致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很多高校的领导重课堂轻实践,对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社会实践活动不予重视和支持;二是很多高校职能部门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狭隘、不够深入,使活动缺乏广度和深度;三是具体系(院)对社会实践教育探索不够,缺乏思路,没有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组织领导不力。[2]1.2 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总体的规划和设计目前,很多高校对社会实践缺乏总体的规划和设计。一是不少高校对活动过程缺乏研究,难以把握活动的要义,思考不全面,方法不得当,活动效果与期望值相距甚远;二是很多高校对实践活动缺乏系统的运行机制,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往往彼此分离,难以改进社会实践工作;三是在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缺乏科学的设计,针对性不强。1.3 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效果评价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评价是否科学,能否对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帮助,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取得具有长期性, 是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这使得人们不知道怎样来评价活动效果,社会没有一个标准来作出中肯的评价,所以很难得到极大的关注和支持。1.4 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稳定和高质量的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理想,缺乏稳定性和教育性,使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和有效进行。一是对基地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清,工作乏力, 基地数量少、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学生教育的需要;二是校地双方的职责义务不够明确,使实践活动无法深入落实;三是不少学校社会实践不稳定,教育内容变化无常,难以对学生某一思想产生深刻影响;四是少数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徒有虚名,如学生不知基地、不安排到基地、单位不愿意接受等。1.5 大学生社会实践资金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实践资金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表现为:一是高教投资机制改革使得学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相对减少,难以满足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二是由于缺乏应有的协调机制,使课程实践活动不仅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也会打乱整个教学秩序,社会实践活动只能在假期进行,其时间和空间难以拓展;三是对安全估计不足,致使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使学生及家长担心而不愿参加。

2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2.1 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高校党委要深入学习中央及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把社会实践纳入高校教改的重要内容;二是具体指导社会实践的学校团委、学生处应深刻理解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对高校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理清思路,科学设计社会实践的内容和途径,选派优秀指导教师,确保社会实践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三是各系(院)应广泛宣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积极探索专业实践新路子,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2.2 科学规划和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一是高校应把实践育人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思考;二是围绕目标,研究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外条件,周密部署,逐一落实。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工作:一是科学设计社会实践的内容;二是设计多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特别是要加大课程教学实践化力度,拓宽社会实践的渠道和空间。2.3 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评价标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评价是提升活动质量,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内在要求。社会实践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1)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社会效应。社会实践活动是否被社会所认可,取决于它给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产生了多少影响。(2)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所起的推动作用。社会实践是对所学知识、所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有效检查的主要方式,通过实践能否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促进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3)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能更好的服务社会。2.4 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有力保障,要给予足够重视。这就要求高校对基地建设要有长远的规划,要具有融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按照双向受益原则,积极为实践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加强合作关系,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也要防止重建设轻培育和利用的现象,克服形式主义的做法,把工作做实,保证工作的效果。[3]2.5 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要实现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广泛性,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必须健全三个机制或制度: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实践项目审批制度,完善活动资金申报审核标准,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和保障;二是建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机制,协调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的矛盾,促使大学生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扩大实践活动的范围,拓展实践活动的空间,延伸实践活动的效用;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他们的安全知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和社会保险机构、安全机构的联系,建立一个社会实践安全保护网络,确保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消除家长担忧,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总之,社会实践作为课堂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责任实践能力;养成;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人的责任意识状态和责任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责任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在社会和学校面前。当前大学生责任教育较好的促进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随着学生走向社会和年龄的成长,社会本身也会对其进一步进行教育,促进毕业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当大学生群体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他们也会克尽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点从社会十年来对80后大学生评价的变迁(从“堕落的一代”到“敢于承担的一代”)可窥一斑。这也说明学校教育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但并不能完全决定学生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强大学生责任实践能力养成教育对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改变大学生社会群体形象、促进学生快速健康成长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责任实践能力养成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个人、家庭、社会和环境的责任要求,以反复的责任实践训练为主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等多种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反馈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之形成良好稳定的责任行为习惯,促进其健全责任实践能力形成和个人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中贯彻引导责任意识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长远发展的根基,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核心力量,是学校隐性课程的骨干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是任何显性课程无法比拟的。卓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培养卓越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将责任意识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利于为学生责任行为提供内在的文化动力和精神支持,由于它与人文素养紧密相关,融入了责任意识的校园文化,也将有利于大学身整体素养的提高。

可见,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责任实践能力养成的环境支持和精神引导,也是遏制不负责任行为的制度基础。建设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责任实践能力的养成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构建丰富多样的活动平台,在活动中促进责任实践能力的养成

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兼职工作、社会公益活动和专业实习是大学生自我锻炼和成长的五大主要活动平台,也是大学生责任实践能力得以锻炼和养成的主要形式。目前,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这些平台或者平台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同时也缺乏走向这些平台的勇气和能力,对于那些游离于平台之外的学生的制度约束也很缺乏。虽然高校已经提供列入相应服务,但形式还不够丰富、数量还不够多、学生还不够自主、吸引力还不够强大。笔者认为,进一步构建丰富多样、实际有效的责任实践平台,健全或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以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加入到责任实践的队伍中来,是学界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首先,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薄弱环节。”同时,还指出:“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研究,指导社会实践深入发展。”这些观点虽然仅仅针对社会实践,但也从反映出制度建设在学生责任实践能力养成教育方面的重要行。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在学分、管理、资金、监管、指导、落实等方面保障学生至少参加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兼职工作和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中的一个方面,并且每个学期社会公益活动时间不少于40小时,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从而能够增强其责任意识和锻炼责任实践能力。

其次,创新学生社团组织和管理方式,让学生能更自主的决定组织形式和发展方向。拓展社团经费来源,开拓社团服务范围,推进社团领导体制、社团保障机制、社团服务机制、社团考评机制、社团激励机制改革等方面不断推进社团管理模式创新,让学生社团不仅能在校园内发展壮大,也能走出校园,服务社区、服务地方,以保障学生社团和组织的正常成长和发展,从而也能让学生利用社团这个平台,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锻炼自身的责任实践能力。

第三,构建社区和企业平台,建立和拓展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学校的各级部门和相关教师应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的沟通,要从书斋和象牙塔里走出来,积极融入社会,了解社会,为进一步丰富实践手段,献计献策。拓宽实践活动的渠道,拓展活动空间,结合时代热点和社会需求,转变暑期社会实践的传统观念。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和高校育人规律,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不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来明确社会实践的教育目标,通过积极联系行业相关部门寻求合作机会,为实践提供平台,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通过这些措施,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践行自己的责任意识,并养成责任行为习惯。

三、加强学生骨干队伍的管理和培养,形成一支责任实践能力强的榜样队伍

学生骨干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架构在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集体建设的核心。学生骨干队伍主要包括班级干部、学生组织和社团、党员等,这些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骨干力量和精英力量,他们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种校园活动主要依靠这三支力量进行具体展开。因此,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校园责任意识氛围的塑造和责任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此,需要加强学生骨干队伍的管理和培养,使之能够清醒、全面的认识自己,从而形成一支责任意识和责任实践能力都很强的榜样队伍。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大学生责任实践能力的养成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但仍不足以强调出责任实践能力养成的重要性,很多地方仍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责任实践能力与责任意识相辅相成,没有后者,前者将成无源之水,没有前者,后者不过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加强责任意识教育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将责任实践行为形成一种习惯,成为他们内心的潜意识,责任教育才能最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夏春雨.大学生责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新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74-275

[2]闰爱红.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及其培养[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3]王江松.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