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安全重要性

社会安全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安全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安全重要性

社会安全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安全大学生中西部管理社会

一、 概念界定

作为外来概念,我国学术界对“社会安全感”尚无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根据主流观点来看,我们将社会安全感界定为“某一地域范围内人群对社会环境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心理反映”。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一个社会转型时期,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高社会风险的发展阶段。无论组织还是个人,都面临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的威胁。[1]传统的社会安全标准偏重于社会安全的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但在这一背景下这些标准显然已经过时。社会安全感在社会安全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体现在社会安全感影响着个体对社会事务的归因和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逆向影响整体社会安全环境。在高社会风险的环境下,人群的社会安全感应该得到重视。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人的生命之中保障型的两项因素一项是健康,另一项就是安全。

众所周知,我们是不能缺少安全感的,整个社会都是如此,那么它在学校的校园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校园安全感的的缺失不仅可以造成人身财产的伤害,有时还可以上升到一些疾病的引发,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生活在“恐慌”与“恐惧”之中,这就引发了一种疾病—“癔病”。生活在缺少安全感的校园里,学生更应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学生“癔病”频发,本质上讲,是社会没有给予学生一个“免于恐惧的自由”,恐惧、担心、焦虑成为“暗示源”。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群体,是一个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青年群体,他们的社会安全感高低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社会整体水平。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考察,可以从中提取出我国居民社会安全感的一些共性特点。我们对中西部大学生社会安全感进行调查研究,对我们掌握中西部居民社会安全感具有借鉴作用。

同时,针对大学生的特殊性,我们对其进行的社会安全感调查研究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中西部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调查研究,可以掌握该地区大学生的社会安全感现状,为学校的学生工作者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借鉴,对相关方面的问题解决和防范提供参考。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人才后备力量,拥有一个健康的社会安全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非常重要。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在社会安全的硬件条件上较东部地区落后,同时因为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和民族分布等客观社会原因,面临的社会风险也比东部地区的大学生要大。所以,对中西部大学生的社会安全感进行调查研究,能为我国广大中西部教育机关和院校提供良好的参照,共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培养其健康的社会安全感。

三、研究综述

此次调查的对象的年级分布从大一到大四的分布范围基本是持平的,大二学生稍多,从生源地来看,城市和农村各占一半,来自西部地区的同学多于东部。我们针对调查对象在设计问卷时将调查问题分为交往安全,学校社会治安,网络安全,安全归属感,就业安全这五类。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在上述部分笔者已经就中西部地区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调查做了详细深入的分析。本研究在社会安全感的调查中将调查对象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针对特定地区的特定群体展开的研究可以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说明性和建设性,有助于了解地处中西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地区大学生的社会安全感的现状。通过我们发放和收回的问卷后统计的结果以及平时自身的感受,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交往安全

从第一方面大学生交往安全方面来看,所调查的人都有一种很普遍的认识:在于人与人的交往中,对于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我们所需要具有的警惕性是不一样的,越陌生的人我们所要保持的警惕性应该更高。并且在他们日常的交往中,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一般与舍友的交往要比非舍友的关系要密切很多。这就说明在人际交往中,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通常对于自己身边比较亲密的人, 在生活中经常出现、朝夕相处的舍友具有很强的信任感,相对舍友而言的班级同学,老师等就不如前者能够给自身带来归属感。理所当然,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所调查的同学所持的态度则大多认为要视情况而定,可见,对于未踏入社会大学生而言,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陌生人并非犹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般的不可亲近,社会还是美好的。总而言之,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亲疏远近关系与自身安全感成正相关关系。

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视情况而定地对其保持警惕;七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与社友的关系很好,认为自己与舍友关系不好的受访者很少;与班级成员保持朋友关系的调查数据程正太式分布,大部分人与班级半数左右的成员保持朋友关系。可见,受访大学生在现实社交上情况较好,交往安全感较高。

(二)社会,学校治安

在社会、学校安全感方面,所调查的同学在问及学校及学校周边的治安情况时大都表示较为满意,可见同学们对于学校的治安工作还是肯定的,但是在问及是否担心宿舍被盗则大多人表示担心。学校给学生带来的人身安全感是足够的,对于学校及周边的环境,大家都表示比较放心,但是被偷被盗这一现象在学校并非少为发生,很多同学多少都遭遇过此类事件。学校在这方面还必须加强防范和管理,对于本校的学生在平时的课程中要有相关的课程进行教育和疏导,这不仅仅是为了防范偷盗事件的发生,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学生的财物安全,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过程。对于治安系统的设置也还有必要加强管理。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学校内及学校附近的治安状况在一般以上;对维护学校内及学校附近地区安全的安保人员工作不满的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有七成受访者不同程度地担心宿舍被盗。可见,受访大学生虽然对整体治安状况较为满意,但对安全事故的发生仍有担心,治安安全感不高。

(三)网络安全

在网络安全方面。可以说,网络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网络学习、网络娱乐等等,网络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位置。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安全的讨论也越来越为炽烈,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也将网络列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同学们比较青睐与网络的匿名性带来的便利,大家都普遍认为通过网络,可以匿名分享自身的生活感受,发泄心情和情绪,由于网络的非面对面,非熟人的交流让他们觉得放心、没有流言蜚语的负担,畅所欲言让他们觉得网络是安全的。但另一方面,相对于匿名性的方便和安全,白被调查者也表示担心自己会上当受骗,个人信息会被泄露,可见对于真实的信息安全和财物安全,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安全感还是不尽如人意,甚至扰人担忧。

仅有一成的受访者经常通过网络与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受;认为浏览网页、网上聊玩网络游戏等网络活动对现实社交的影响较大和一般的各占三分之一;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担心网上消费被骗;有六成的受访者担心网上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可见,受访大学生对网络的信息功能认识上不清晰,对网络信息的真实度与安全度保持怀疑,网络安全感较低。

(四)安全归属感

有半数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一定把握;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缺乏信心;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所学的知识勉强可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另有近半数的受访者不同程度对此感到怀疑。可见,受访大学生对归属认识分歧较大,安全归属感一般。

(五)就业安全

在就业安全方面。就业问题也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一大热议问题,因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对于就业安全的调查主要从就业意向、就业压力两方面来进行研究,被调查的同学大多表示就业压力很大,大多认为就业压力来自大学扩招的影响,面对毕业,面对就业,大多数同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标并不是十分明确,就业的压力和盲目给他们带来了不安全感。相对自主创业,更多同学还是倾向于找工作,替别人打工,虽然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但是大多同学还是保持作为青年一代所拥有的激情和挑战力,不断的锻炼自身,充实自己,提高能力,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好的前景。对于学生的困惑,学校在学生培养模式和就业能力的提高方面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变化改变策略,让学生面对社会的竞争和残酷有信心能够立足社会的筹码,这也是社会对培养人才基地的要求。

有四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就业压力来自大学扩招,近三成的受访者认为就业压力来自自身能力欠缺;大部分的受访者倾向于找工作;另外,在被问到是否愿意到外省去找工作或者是否愿意到压力较大的地区工作时,各种意见较为平均。可见,大学生就业意向较为模糊,就业安全感一般。

综上所述,虽然大学生交往安全感较好,但其他安全感指标不高,尤其是网络安全感较低,另外,大学生社会安全认识较为模糊。总体而言,受访大学生社会安全感不高。

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的社会安全感与自身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学校和网络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据点,学校单纯的文化氛围和生活群体的单一性让他们在人际交往、生活安全方面总体来说具有很强的安全感;网络的匿名性和真实性则是他们所矛盾的节点;就业的不确定性和社会的激烈竞争、残酷现状则是他们所面临的最大的困惑,最缺少安全感的地域。可见,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安全感、归属感与他们自身对于事物的确定性程度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对于自己熟悉和确定的事物则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对于陌生和不确定的事物安全感和归属感则相对较低。

四、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感的现状,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对外校流动人员的管理

调查结果显示:63.6%的人认为流动人口太多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在大学中也存在类似“外来人口潜在危险”,这也是仅次于“盗窃抢劫”的另一大因素;

(二)加强法治道德宣传教育

从调查结果看,入室盗窃是影响大学生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损坏公共设施、遇到危险不能互相帮助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安全感。所以,被调查者建议通过各种形式的法治道德宣传,提高学生素质,保护公共设施,维护校园环境。

(三)增加保安力量

调查显示,三成多的被调查者在校园内从未见过保安,1/3的人在校园内偶尔见到保安人员。调查中,被调查者建议有关部门应增加保安力量,增加巡逻次数,保证学生安全。

本研究在团队成员的共同配合和努力下得出了我们预期的研究成果,针对中西部地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安全感现状做了具体切实的调查,并针对这一独特群体设计了符合群体特征的调查方案和问题,所得的最后结论也具有针对性。当代大学生安全感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作为社会的新青年,作为未来一个世纪的社会建设者,他们对于学校,对于周遭环境,对于社会的感受会深深影响到他们日后的生活和工作理念,同时也是当下社会改革和建设者所要注意的社会问题。

社会安全重要性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建筑的施工中,做好安全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主要是由于建筑施工是有众多过程和管理目标构成。本文通过论述安全管理理论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作用,强调安全管理对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的影响,并对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重要性

引言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作为工程建设的桥头堡,施工安全管理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1]。正是基于施工安全的重要性,近些年来就如何提高施工安全的探索和研究的成果层次不穷。就此说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理论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正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同时又必须保证施工质量,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安全生产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持久的贯彻下去,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能使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在这一大背景下,提高企业安全生产能力,对维护社会安定,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大有裨益,同时对经济保持健康、稳步、持续的发展势头具有重要作用。

在安全生产中,企业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龙头。施工企业在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法规和制度,通过对施工安全管理的加强,使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得以实现。在生产生活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安全生产是其重要的必备条件,一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大安全事故,将会对施工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不仅使 企业蒙受经济损失,也会对企业形象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会使社会生活造成恶劣影响,给人民带来不安全感和恐惧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团结,此外,安全事故也会使企业职工受到较大影响,使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如果是重大安全事故,则会使企业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对于工程施工企业来说,如果不追求安全生产,不将施工安全管理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则会使企业的效益无法实现。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不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于社会来说,如果不对安全生产加以重视,则会影响社会安定与团结,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关系重大,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2]。

2.加强工程安全管理的对策

2.1提高施工安全意识

对于工程安全管理来说,要做好安全工作,就必须要做好思想方面的工作,也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强安全意识。建筑工程具有系统性强、综合性高等特点,对安全管理工作十分受重视。这也要求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问题,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预防状况的发生,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的财产损失。施工人员要树立安全意识,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企业或相关部门也要定期开展一些安全教育的课程,提高施工人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时刻抱有安全生产意识。除此之外,施工人员要熟练掌握施工的工艺和方法,同时对那些时常发生危险的区域及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加强操作能力以及安全技术知识的培训教育[3]。

2.2.建立健全施工安全措施体系

经过了解,我们清楚的知道,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技术涉及面非常广,需要解决的问题也相当多。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要求包括了施工安排、施工环境、技术设计、监控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可能存在的事故要素,包括危险状态、危险行为、致害物和伤害物等,都要进行仔细的研究和认真的探讨,再进一步建立起适应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具有科学技术保障的安全措施系统,以便控制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大型的,结构相对复杂的工程项目,还需要制定非常详细的有关安全方面的防护要求。

2.3.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一般来说,企业的负责人是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作为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负责人,要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充分落实到位,要对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在企业的内部设置安全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安全这块的领域,机构负责人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有丰富的现场实战经验,这样好便于统一指挥,统一安排。同时机构还要负责监督检查工作,便于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进一步将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到位。安全组织机构还要负责检查那些在企业安全生产中违章违规的行为,对行为进行具体的调查和分析,以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4]。

2.4.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对于安全管理来说,安全的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度的保障就是要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制度化的安全生产管理。但是安全制度的制定依据又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内容要完整具体,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要体现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要能够具体地反映企业的性质。施工企业明确各级部门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具体职责和工作任务,让职工真正体会并对其理解透彻。一套完善的、有效地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企业职工的安全行为,有利于指导企业的安全管理实施,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结语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施工安全管理对建筑施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要能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管道储运公司徐州输油管理处)

参考文献

[1]陈庆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的调研[J].建筑行业信息资讯,2010(09):102-105.

[2]刘建军.针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强化安全教育与培训[J].工程施工管理资讯,2011(01):172-173.

社会安全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民信心;中国;政府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44-02

一、“国民信心”的提出

在2011年的两会上,当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时,说过一段话,他说:“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我深知国之命在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①的“国之命在心”讲的正是国民信心。笔者认为国民信心指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国民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日常生活细微而真切的主观感受,是对某种信仰的信服和自信。

二、国民信心的特点

(一)国民信心是一种客观具体的心理状态

目前对于国民信心强弱还缺乏客观公认的量化指标,因此很难对国民信心内容有一个宏观而准确地把握。但国民信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真实的,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虚构的。值得注意的是,国民信心虽然是对社会宏观的知觉认知,但是这种宏观的认知总是定格于一定时空具体的事件而表现出来,不是形而上的。国民信心是个体主动认知社会最终形成的自我感觉的积淀,是对外界如公众舆论强加于其心理上而形成的认知,是国民对各种社会事件内化的结果。

(二)国民信心既相对稳定又比较脆弱,呈现矛盾性

任何心理状态都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性是有条件的。国民信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也是同样的,这种相对稳定性表现在:面对相类似的政治和社会事件,人们会表现出一贯的心理倾向性和稳定的态度;国民信心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而且是一种高级情感,不会轻易随着他人变化和单独事件发生转移。但是国民信心又是脆弱的,这里的脆弱性指的是国民信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个体遇到某些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时,足以颠覆或者摧毁其原来对现时政权和社会的认知,如前苏联和东欧剧变直接使其国民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国民信心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或许是对原来信心的坚定或许是逐步的否定。当然,脆弱性是相对于稳定性而言的,是一个事件的两面,是共存于一体的。

三、国民信心的内涵

学术界还未就国民信心的内涵达成共识,但是国民信心确实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笔者将如今中国国民信心内涵概括为五个部分,不同部分彼此之间是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

(一)支持改革与坚信发展的信心

中国从过去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最主要的任务还是通过改革促发展,过去的经验已经证明改革的路任重道远,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国家对个体切身利益的调整必然意味着有一部分人要经历“改革的阵痛”,如何着眼于大局,服从从中央到地方这样一盘棋就考验着国民信心。支持改革坚定发展的信心包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坚信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信改革不能停滞,只有持续改革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坚决反对特权阶层和利益集团阻滞改革;对改革遇到的困难甚至反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通过改革前途是光明的,能创造出中国的未来。

(二)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

讲的“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这句话道出了社会公平正义对于中国改革与发展非比寻常的意义。对社会公平正义充满信心既是一种心理状态更能随时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因此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是国民信心的重要内容,其内涵包括:国民相信只要自己上进努力,就能用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相信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相信人人平等,相信法律的公正性;相信政府能够处理好分配与效率的关系,能够让全体国民共享改革成果。

(三)对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全的信心

社会安全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诉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没有社会安全,就不存在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更谈不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安全的信心不是个人遐想的结果而是个人根据自己的认知对社会的安全形势做出的综合客观的判断结果,这种判断当然不乏主观成分,但更多的是个人对于社会安全的反馈,是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判断。对国家与社会安全的信心的内涵有:相信国家有能力保卫自己的领土不受侵犯,相信在他国遇到困难和危机时能得到来自祖国的帮助;相信社会虽然存在治安问题,但是总体上还是好的;相信社会还是好人多,坚信社会道德依旧存于每个国民身上。

(四)对做强国国民的信心

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国家的强大,需要强有力的国民来支撑;国家的强大,需要强有力的国民来展示。中国积贫积弱百年,国民往往会有一种自卑心理,特别是在遇到外国人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感到矮人三分,这样的国民情况与中国如今强大的国力是不相适应的。没有做中国国民的信心和自豪感,中国的未来如何会有希望。做强国国民的信心就是要:为做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为生在中国崛起的今天感到骄傲;相信中华民族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要有民族主义情结,敢于对损害国家尊严的事件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以宽阔的胸怀拥抱世界,相信全国同胞和强大祖国会做自己的后盾。

四、对国民信心存在的认识误区

(一)认为国民信心问题无足轻重,没有探讨的必要性

长久以来,很多人对于国民信心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国民信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可有可无的。或者草率地认为国民信心就如同网友在网络中犹如愤青一般不值一提地谩骂和发泄,是十分可笑的。他们错误地估计国民信心的力量,或者不承认国民信心对于中国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将国民信心视为不稳定因素,十分警惕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国民信心的提升会威胁社会的稳定,他们的逻辑是一旦整个社会达成了某种共识,尤其是对现政权的不满形成一股力量就会威胁社会安定。国民信心被他们误解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简单地等同于不满情绪,这是对国民信心错误的认识,希望国家更加强大才是国民信心的主要内容。他们的畏惧只会挫伤国民的信心而带来消极后果,而这种畏惧是毫无道理的。

(三)国民信心是自发形成的,无需建设

不可否认,每个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认识不尽相同,就是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国民的态度都是存在差异的,这显然是极其正常的。国民信心是国民基于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处境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属于自发形成,所以很多人强调不需要将国民信心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国民信心有自发形成的意思绝不是说国民信心问题不需要引导也不需要建设,相反放任不管,不对国民信心进行建设,那国民信心只能停留在“散兵游勇”的阶段,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国民信心。

五、国民信心建设

(一)继续锐意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国民的信心的最大来源就是中国不断地发展。政府强有力持续推进改革,改革犹如春风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无尽的希望。即使部分国民不满足于现状,还是相信政府会通过今后的改革改变自己的处境。改革就是凝聚当前中国国民的黏合剂,将全体国民包括各个阶层汇集到“求改革促发展”的大旗下。在经济上,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正确处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建设,继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继续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在政治上,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继续致力于消除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特别是城乡之间的政治权利差别,切实保障国民合法的政治权利,保障民众机会公平,致力于反腐败建设,努力消除“官民对立情绪”;在文化上,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尊重民间草根文化,尊重文化差异性,积极保障国民言论自由,尊重公民舆论;在社会建设上,加强社会治安,坚决打击犯罪,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尊重社会组织的发展,保障社会组织的基本权利。在外交上,积极维护国家尊严,对外不卑不亢,有大国风范。

(二)开展政府公关,树立政府正面形象,打造政府强有力的公信力

上文笔者提到国民信心是需要引导和建设的,政府在国民信心建设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国民信心强弱主要来源于政府的作为,要重视政府信用体系建设。这几年,各种关于政府作为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这对树立政府正面形象是极其不利的。政府要学会与民众进行沟通,学会如何与民众对话,倾听民众的意见,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尤其是在新闻媒体上要坦诚布公,好事坏事都要让民众知情,增强民众对政府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国家应支持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积极进行双向沟通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归属于某一群体的需要,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正是顺应这一形势。在改革发展的今天,利益逐步多元化,那么成立能够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的组织就成了一种客观需要。规范有序的社会组织的发展不仅不会影响社会安定,还会有助于通过社会组织合理解决各种利益问题,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消除不安定因素。在支持社会组织发展上,最重要是要与其保持沟通,了解其发展现状和运作目的,彼此消减少误解,共勉共进。

参考文献:

[1]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庞卓恒,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

[2]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M].毛金里,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

[3]汤因比.历史研究[M].曹未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

社会安全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安全 管理体系

校园安全问题目前得到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重视,校园安全作为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明社会基本价值的体现。学校在谋求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校园安全观念必须受到重视,应把确保校园安全作为一个基本的办校理念严格贯彻。据统计,我国校园安全事故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平均每天有超过30个学生受到伤害甚至失去生命。

一、 建立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校园安全管理是社会安全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在于是社会传道授课的主要区域,其特点是人口密度较大,仅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学生已超3000万,全国教师1300多万。学校里聚集着祖国未来的栋梁,以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学校也是科技发展的源泉。因此,校园安全在我国社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对校园造成安全威胁的事无不牵动着社会各阶层的心,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校园事故频发,如运动事故(广东东莞光明中学学生跑步800米后猝死),交通事故(江苏华侨子弟学校校车侧翻造成多名学生受伤)、食物中毒事故(四川眉山映天学校340多名学生食物中毒高烧住院)、消防事故(北京化工大学宿舍起火)、刑事案件(复旦大学学生室友投毒案)等,都说明我国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缺陷,亟待完善。

二、建立全面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校园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建立全面完善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迫在眉睫。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在于以下几点:

1.完善法制,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当前,发达国家如瑞典、法国均已制定了《校园安全法》,严格执行。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对校园安全高度重视,目前与校园安全相关的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管理办法》、《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应对校园安全事件的重要性。但是在法律的执行方面,我国由于整个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氛围不强,很多法律得不到有效执行。因此,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是完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首要条件。

2. 加强科学技术在校园安全上的应用。校园安全事件绝大部分为突发事件,在事发前无明显征兆。因此,应加强对校园安全突发事件信息预警问题,以及校园突发事件的资源调度优化配置问题研究,为校园安全提供全面支持,为在校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目前,可用于校园安全的研究包括:对自然灾害事故的评估,校园安全防范措施,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关键要素,事故发生后受害人行为特征以及心理治疗的研究。当前,我国校园安全事故突发时,当事人往往不知所措,没有完善的应对方案,仓促上阵,疲于应付。结果是,应急措施不到位,处理方案不科学,事故后恢复建设不理性,对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今后的预防方案没有仔细研究完善,属于被动型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因此,加强科学技术在校园安全上的应用是迫在眉睫的。

3. 增强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意识,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增加学校领导的责任感。一方面,对于师生加强安全宣传,普及安全知识,让学生一旦发生事故知道如何减少伤害。另一方面,加强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在事故发生后,明确规定责任承担者,避免学校领导、教育部门之间责任互相推诿。目前,我国一些学校已经提出建设“安全校园”的目标,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三、结论

本文初步探讨了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妥善处理校园安全事件是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面临的重大挑战。由于校园安全事件难以预测、诱发因素多样化、事发地点人口密度大、社会影响恶劣等特点,做好预防和事后的补救是校园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孙晔.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 现代情报, 2012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社会安全重要性范文第5篇

社会:安全文化理念如何树立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安全隐患,能不能在全社会、在全体市民中来开展安全系列教育,以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在审议中,如何进一步树立全社会安全文化理念,让安全生产成为全社会一种行动自觉,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江小青委员指出,当前,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存在缺失,比如,对新《安全生产法》和《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知晓率较低。她认为,要形成全社会知法、守法、用法的氛围,不能停留在僵化的宣传形式上,也不能让应急预案成为束之高阁的文件,而要通过系统、分类、经常的培训和实训,提高公众在自然和人为灾害面前防护以及自救的意识和能力,“现在有很多科普场馆的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能否像开展国防教育一样开设一个城市安全教育和实训的场馆或者基地。”潘志纯委员也建议,政府各个部门要通力合作,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使安全教育能够进学校、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并把本市现有的安全教育资源加以整合,扩大开放面,提高利用率。

政府:监管机制如何创新

当前本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但安全生产工作仍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委员们建议,要进一步创新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提高安全监管效率,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陈燮君委员认为,当前安全隐患随处可见,因而要从上海的新情况、新挑战出发,加强重点领域的防范。“引发事故的四个要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管理缺失不同程度地存在。”史秋琴委员指出,相关职能部门务必要警钟长鸣,切忌痛一痛、查一查,应该做到常态化的监管,防范于未然,同时对那些违反法律法规,负有实质责任的企业和个人,依法依规严肃惩处。

有的委员认为,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要探索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蔡敏勇委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外包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强化、细化、优化外包项目生产管理的规定和细则办法,更好地落实横向到位、纵向到底的监管制度。在万建华委员看来,在2011年市人大常委会修改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时,就如何督促生产经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措施。其中一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相关责任保险的,经报送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审核同意,可以免于存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这是当时立法中的一大亮点。这个做法,也被国家新修改的安全生产法吸纳。万建华委员建议,要继续推动落实这项工作。

企业:主体责任如何落实

如何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也是委员和代表们在审议中聚焦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