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发展概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国内外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中国旅游发展概况
我国是世界旅游资源第一国,拥有着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并且2020年将成为世界最大旅游目的地国。我国国内旅游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国内旅游人数呈现加快上升趋势,国内旅游总人次从2003 年的8.70 亿人次,增长到2011 年的26.40 亿人次,增长了3倍。目前,通过旅行社出行的游客只占总游客量的3.1%,96.9%的游客仍然是通过其他方式出游,可见旅行社发展空间还是巨大的。
(二)丽水旅游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丽水旅游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两大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均超过40%,增长速度居全省各市之首。2013年,我市旅游业发展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全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4569.67万人次,同比增长27.57%,实现旅游总收入266.29亿元,同比增长29.37%,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27.1%。旅游业已是丽水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已成为丽水对外宣传推广的名片。
(三)发达国家旅游发展概况
过去60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一直长盛不衰,期间虽然也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2年全球旅游人数达到10亿人次,再创新高。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看,旅游业当前仍是最火爆的行业之一,旅行业务在过去的30年中一直成呈显著增长之势。旅游业在美国已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旅游产业稳居世界第一、国内第二。
二、旅游企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根据市委三届六次会议精神: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打造生态旅游业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已成为市委市政府统领全局的重大发展战略。旅游业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成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热点,从而获得更多更强的政策支持。旅游企业目前处在发展的转折点上,特别是在群众对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绿色生态消费需求攀升的消费趋势下,只有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变革,顺应市场的潮流,才能实现发展。因此,旅游企业要做好以下几个转变,才能在市场的残酷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团队向散客的转变。受中央相关政策的影响,几乎所有福利性质的公务旅游全部被暂停,往年以机关单位组织为主的团体旅游出现急剧缩水现象。同时企业为应对经济形势压力压缩成本也减少了商务消费。自驾游、自助游、休闲游等散客旅游逐步兴起,旅行社必须迎合市场的变化。例如丽水市旅游集散中心2013年组团收入同比下降了41%,对企业的效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由于及时转变经营策略,企业逐步面向散客、地接转变,2013年实现地接增长108%,散客增长66.7%,较好地遏制了效益的下滑。
(二)线下向线上的转变。携程网、去哪儿网、途牛网等网站的兴起,线上产品的丰富、优惠及便利性,对传统旅游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旅游企业如果不尝试拓展新业务,细化客源开发新产品,加速电商平台建设,将无疑坐以待毙。例如安吉贵豪旅行社属于中小型旅行社,2014年积极拓展线上产品,与携程网、驴妈妈等网站以及同本地各大景区、酒店合作,春节七天假期实现线上收客1500余人次,占总地接人次的四分之三,网络营销使之尝到了甜头。
(三)城市向农村转变。城市旅游已逐步走向成熟并趋于稳定,而丽水市地处浙西南山区,农村地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风景秀丽,因此无论组团还是地接,农村无疑是潜在的巨大的亟待开发的市场。目前,全市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丽水共有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325个,经营户(点)1583家。有从业人员2万人,餐位13万个,床位1.4万个。丽水首个农家乐综合体也在今年成立,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正在逐步建立。
(四)公费向自费转变。近来受中央相关政策的影响,几乎所有福利性质的公务旅游全部被暂停,丽水各家旅行社组团业务均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据了解,市区各市直旅行社国内组团量下降了30%-50%左右,而个别县市的旅行社甚至下降了接近80%,大部分企业面临生存和转型两大困难,面临重新洗牌局面。自费旅游目前已成为出行的主流,占各旅游企业营收比重日益增加,目前主要以门市收散客拼团为主。
(五)境内向境外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境内旅游和境外旅游产品价格的差距缩小,产品的日益丰富,境外旅游正逐步走热。集散中心2013年出境组团人数、营收同比分别增长35.6%和60.7%,2014年第一季度全市多数旅行社出境游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郫县地处成都平原腹心,位于成都西大门,城市建设逐步和成都融为一体。郫县最早以古蜀都闻名于世。距今已有4 000余年历史。幅员面积432.31平方公里,总人口455 688人,辖13镇3乡,261个村、21个居委会。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旱从人,物产富饶,素有“银郫县”的美称。郫县农家旅游经济迅猛发展,培育出农科村、金沙村、筒春村等四季鲜花盛开、游客不断的旅游基地;建成了风格独特、新颖别致的农家旅游接待点405家;发展成为适应市民休闲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全县呈现出农家民俗、休闲娱乐、世界风情、古蜀文化于一体,点、线、片结合的城郊旅游发展格局。
二、郫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单一,郫县乡村旅游的项目与成都周边其他旅游地极为相似,春季赏花、秋季摘果,而且建筑的风格也与其他景区的相似,这给旅客留下了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印象,郫县、龙泉和都江堰,感觉都在同一个地方旅游,导致游客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特殊的旅游体验。
营销观念落后。郫县乡村旅游的开发者没有形成与时俱进的营销观念,并且过于依赖政府,没有自己的营销手段与措施,不能很好的利用网络手段进行景区的推广宣传,导致一些游客不能及时的获取旅游活动信息,阻碍旅游的顺利进行;郫县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并且缺乏先进的营销知识,也缺少一定的培训,这就导致乡村旅游营销缺乏系统性。各自为营,不能与景点、旅行社共赢,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弊端。
促销手段单一。郫县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依靠传统方式来吸引游客,口口相传的方式较多,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人脉和广告进行宣传,是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原因。很少有经营者会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宣传,最多也就是在58同城这些平台上一些消息,不能充分的描述和展现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的特色,让游客对景区的了解相对较少。
三、郫县乡村旅游的营销对策建议
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与展示并加大网络环境的建设。互联网的发展迅速而飞跃,那么乡村旅游的发展也离不开网络营销。首先,郫县乡村旅游的开发者首先就要在网络上打造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向游客展示自己的特色活动、项目与特别服务,让游客在没到达乡村前能够有充分的了解与准备。同时,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展示一下虚拟的活动项目与旅游路线,另外,及时更新网站上的信息,关注网络上的相关新闻,一些对游客而言有意义的公告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景区加大WIFI基础设施的建设,让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景区,开发郫县旅游APP应用程序,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让游客能随时随地的掌握郫县旅游的最新动态,并方便游客能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在微信朋友圈自己的旅游体验,从而进行口碑营销。
充分发挥名人效应,打造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乡村。可以通过乡镇的历史文化,历史名人来吸引游客。通过挖掘乡村的名人轶事来发扬乡村文化,现在的游客不仅会对景区的风景和美式感兴趣,还会注重自身修养,自我提高,有质量的乡村可以让游客陶冶情操,有名人、有文化的乡村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随。郫县古今名人众多,如汉代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西汉道家学者、思想家严君平,西汉大司空何武,北宋著名诗人张俞,中国减笔人物画始祖石恪,著名道士萨守坚,一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清代名将罗应旒,清末成都五老七贤之一的尹昌龄,同志军杰出将领杨靖中、张达三,抗战中保卫上海和武汉的英雄团长解固基、梁静珊,全国著名铁道工程师蓝田,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肖伦,以及近代中国佛教会副会长释昌圆法师,当代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80后实力作家颜歌等。但实际与之相关的旅游产品却很少。
与历史事件结合打造旅游活动。郫县除历史名人众多外,还有很多重大事件可以作为旅游产品的开发,例如曾经到郫县红光进行视察,这为红光镇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历史,但到目前为止,与这一历史视察相关的题材仍然没有与郫县的旅游有任何关联,而红光也仍然只是一个小镇,与旅游没有半点联系。因此,郫县应该加大力度挖掘郫县历史上的重大事情,为旅游发展添加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加强当地旅游经营者营销知识的培养。落后的营销观念只会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乡村旅游的开发者是当地的农民,知识与经验的缺乏是最大的弱点。因此,学习营销知识很重要,位于郫县的高校较多,相关部门可与高校合作,针对当地的旅游产品经营者开设一些课程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旅游以及营销相关的知识,改善目前的现状。
关键词:高尔夫旅游;重庆;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065-01
1 高尔夫旅游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高尔夫旅游是高尔夫运动和旅游活动两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属于高端运动旅游形态,即高尔夫球运动的爱好者离开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或国家),前往异地(或异国)的高尔夫球场打球、参会、交友以及从事相关的旅游活动等。我国第一家高尔夫俱乐部于1984年在广东中山诞生,真正发展是从1992年到2000年,中国高尔夫球场数量增长了50倍,高尔夫旅游业也得到蓬勃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的大连、青岛、威海,云南的昆明以及海南岛的高尔夫旅游异军突起。但由于我国对高球运动认识不全面、宣传不够、管理不规范、专业人才缺乏以及高尔夫旅游产业链发展的片面性造成了高尔夫旅游业的落后。
2 重庆市发展高尔夫旅游的SWOT分析
重庆市高尔夫运动才刚刚起步,现有6个国际标准锦标赛球场以及数家高尔夫练习场地,高尔夫玩家也从6年前的不出10人,到今天的1000多个,会员数量位居西部之首。而重庆在高尔夫界取得的非凡成绩让众多观众咂舌:2005年10月,成功接待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上参会的国际友人;2006年5月,成功举办VOLVO精英杯之中国业余高尔夫球赛(中国最高规格和影响力最大的业余高尔夫比赛)重庆站。重庆现有高尔夫球场的分布如下表所示:
2.1 优势分析
2.1.1 经济优势
据资料称。国内各省市GDP的多少和实际利用外资情况与其高尔夫球洞数目密切相关。从省份来看,各省、市、自治区的高尔夫球洞数与其GDP的相关程度为55%,与实际利用外资的相关程度为89%,与其实际利用外资的相关程度也高达75%。据测算,2001年全国的平均水平是每31.4亿元的GDP拥有1个球洞,则重庆市现应拥有的高尔夫球场至少是3.5个。按本届政府保持GDP年均增长10%以上计算,预计2010年重庆市至少需要7.5个高尔夫球场。
2.1.2 政策优势
重庆作为西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和唯一的直辖市,起着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战略枢纽作用,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政府在土地出让、税费减免方面给与相关的支持政策,并且加快编制全市高尔夫球场建设规划,严格项目审批和用地规模、类型,积极培养和振兴球市。根据重庆市“二环八射”高速公路和“一大两小”机场构建的快速交通体系,考虑到重庆市人地矛盾紧张,生态保护以及城区“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等情况,高尔夫球场总体布局原则为城市结合部优先,单程不超过1小时的车程为限,这极大地方便了“搭飞的”过来的高球爱好者。
2.1.3 客源市场优势
据测算,2009年,全市海外游客有潜在消费需求的约6万人次,国内游客有潜在消费约27万人次,市内潜在消费需求的约4万人次,外企驻渝人士、各大使馆人员和留学生有潜在消费需求约4万人次,综合计算,重庆市每大高尔夫运动人口平均为1120人次,需要球场56个,预计2010年需要7―8个高尔夫球场。
2.1.4 自然条件优势
重庆山地特点适合于建立典型的山地高尔夫球场,拥有四周起伏的山地,得天独厚的山地球场特色以及极富挑战性的球道,令重庆的高尔夫球场充满了挑战性和吸引力。这对长期在平原地区生活的外地高尔夫爱好者来说,在进行独具挑战性的活动同时,还能够欣赏到山城的“山景”,别有一番情调。
2.1.5 价格优势
以佰富为例,在各种节假日实行优惠的18洞标准球场,每人每场球的费用最低时仅399元,其中还包含果岭费、球僮、球车等费用。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周末或节假日时邀约好友或是一家人去打上大半天的高尔夫,投在每人身上的正常开支,应该在500元左右。又以位于奥体内的好韵高尔夫练习场为例。租一根球杆20元,不限时使用。一筐60个的练习球收费30元,练习果岭每小时50元。半天的消费,最多也就两、三百元。如果选择每张5000元的年卡,你就可以在一年内的任意时间前来免费练习,平摊到每一个月的费用是四百多元。
2.2 劣势分析
(1)对高尔夫运动认识不全面,相关的宣传也不够,人们还停留在“贵族运动”、“老板运动”的概念上;(2)经营、管理制度相对落后;(3)专业人才亏乏;(4)消费结构不合理,无外地和境外的较固定的客源,较多的依赖于本地客源;且会员数量较少;(5)当地市民的娱乐消遣方式还停留在“卡拉Ok、麻将和扑克”上;(6)重庆虽然人口基数较大,但是高球人口仍不多,大约只有1000人;且专业的高球人才缺乏。
2.3 机会分析
(1)重庆市都市旅游和会展旅游的兴旺为高尔夫旅游带来了高层次的客源。
(2)竞争优势。成都只有两家球会,球友们选择较少,适逢重庆新开的6家球会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吸引;成都的生意好。一些球友不太喜欢热闹的氛围,反倒愿意到重庆来享受一份宁静;“5.12波川大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都地区的旅游业,坐落于都江堰青城山脚下的青城山美国乡村高尔夫俱乐部也受到相应的影响,需要时间恢复,客观上为重庆赢得了一份空间。
2.4 威胁分析
高尔夫运动在国内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位于广东沿海地区及京津、上海等地区开展高尔夫运动较早,环渤海地区的山东和大连、海南的发展势头无法抵挡,经济环境和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决定了内地高尔夫俱乐部无法与之相比,要与其竞争,只有在差异性上做文章,所以我们认为直接竞争者主要是来自于重庆周边省市。
2.4.1 云南地区
昆明地区以其优良的气候环境,成为高尔夫运动的理想天堂。球场全年使用达365天,是真正的“四季球场”。因球场修建档次不同,生意有好坏之分,但都有自己的目标客户。云南目前已批准14家高尔夫球场,政府因为招商引资及昆明气候等资源考虑计划把云南建成高尔夫旅游城,未来计划共修建45家高尔夫球场,主要分布在大理、丽江、滇池及城郊。故其竞争优势主要在于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外商投资本身具有的境外客源,以及政府对发展高尔夫旅游的政策性支持。
2.4.2 成都地区
成都地区主要是以两家高尔夫俱乐部为主,分别是青城山美国乡村高尔夫俱乐部和四川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另外周边地区还分布了其他的高尔夫练习场。他们共有的特点就是位于风景秀丽的地方,市场操作相对成熟,经营管理经验也较丰富,经常会吸引重庆的高球人士前往,给重庆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力。
3 对策建议
1.中国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显示,1996—1997年,中国在建观光农业项目和计划投资建设的观光农业项目,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数量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以“华夏城乡游”为主题旅游年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家乐,选择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作为休闲度假的首选。中国休闲农业随之得到迅猛发展。中国休闲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型城市的近郊。其中,尤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得最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广东省便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果园观光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雏形。广东省休闲农业发展至今,目前已建有观光果园80多座,每年可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为广东省带来多达10亿元的收入。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许多大型城市,争相引进国际现代农业设施,丰富农业观光园农产种类,推广无土栽培技术,并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电脑自动控制农业观光园温度、湿度、施肥,形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
2.中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1)得天独厚、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中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体现在地理条件独特,地形复杂,四季分明,农作物种类多样。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中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目前,中国已记载的脊椎动物约有2000余种,栽培作物约600种,种子植物就有3万多种。中国各区域生态资源分布存在差异,将生态资源转换成旅游资源,要针对各地区在景观和农业生产形式的差异,规划和设计符合区域特色的农业观光园。中国农业历史悠久,拥有优秀的水乡、平原、草原、高原、高山文化内涵,丰富的民俗风情,这些为中国各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有利条件。(2)消费时机逐渐成熟。①经济稳步增长,消费观念改变。党的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这为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伴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的改变,同时,城市环境的恶化,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田园生活,渴望感受乡村田野宁静、清新的空气和纯朴的民风。②假日经济的产生及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实施办法》方案,中国公民每年可享有节假日及双休日,共达114天。假日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约1/3。中国公民拥有较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且许多人选择假日出游,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假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面对庞大的假日旅游群体,一些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旅游资源负载过重,这种背景下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③日趋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人们外出旅游、休闲更加便利。
二、马来西亚农业观光园发展对中国休闲农业的启示
1.因地制宜建设农村观光园,合理规划旅游资源马来西亚光热资源丰富,热带雨林广阔,植物资源中有近15000种的各类树木和花卉。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利用当地以其美丽的海滩、热带雨林、果园、商业区等有利条件,建设富有热带特色的渔村、少数民族居住地。借鉴马来西亚成功经验,在发展中国休闲农业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利用中国农村地域辽阔、物产丰饶、山川风景各异、少数民族众多,拥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和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整合风味独特的美食、形式各异的乡村景观、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和风土人情,融入现代化科技和教育元素,增添了中国休闲农业区旅游吸引力。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马来西亚政府确立了农业观光园在国家发展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制定通过发展农业观光园来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的法律法规。借助马来西亚成功经验,中国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必须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一些常设主管机构进行辅助管理。制定以明确休闲农业职能规范管理的组织机构。保障国家和地方对休闲农业投入为目的的单行法律法规,各个地方政府也尽早制定出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条例。使整个产业和实施部门形成层次分明法律法规体系。政府要在发展休闲农业的问题中做好调查研究,真正起到扶持和监管作用。
关键词: 廊坊市;旅游业;优势;劣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1―7740(2009)07―0036―02
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表现出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良好趋势,为提升综合竞争实力与区域旅游形象而兴起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迅速。新形势下,认清自身发展的优势、劣势,从而抓住机遇增强实力,是廊坊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廊坊市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北,京、津两大城市之间。廊坊市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城市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总的来说,就是“一线三城九大特色十大景点”。所谓“一线”即以“温馨之都、和谐廊坊”的现代休闲旅游为主线;所谓“三城”是指气势恢弘的第一城、深邃博大的东方大学城和声名远播的香河家具城;另外,廊坊旅游还有“吃、住、行、游、购、娱、学、健,美”九大特色以及国际会展中心和精致和谐的高尔夫球场等十大景点[1]。2008年,廊坊市旅游业继续保持良性发展的势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7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1%,旅游总收入45.8亿元,比上年增长7.3%[2]。
二、廊坊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1.政策扶持
河北省各级政府重视旅游业发展,并将旅游业确立为“十一五”主导产业。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资金及政策上的优惠支持。《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廊坊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出台,2006年9月廊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2008年3月启动的《京南温泉产业带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为廊坊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2.区位条件优越
在经济区位上,廊坊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中心地带,处在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四地的几何中心。以廊坊市区为中心,在100公里半径范围内,拥有北京、天津和河北在内近一亿人口的庞大消费群体,可共享京津70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在吸纳信息、技术、人才、项目、资金等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广泛深入的区域协作网络。
3.资源类型搭配较好
廊坊市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且搭配较好。有风景秀美的山水、蕴藏丰富的温泉、年代久远的古树及沙滩草场等自然旅游资源;有文化遗址、古寺院、古建筑、古乐、馆藏文物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有会展中心、高尔夫球场、商务休闲、引人入胜的乡村旅游等新型景区。
4.服务体系完善
廊坊市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软环境的不断完善,为旅游企业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2008年底,廊坊市旅行社达69家,星级饭店达40家,A级景区达11家[3]。成熟的旅行社系统及饭店内健全的商务、娱乐、健身、洗浴等设施,并不同特色的中、西餐饮,可以多层面、全方位为游人提供优质服务。
三、廊坊市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1.区域竞争的威胁
从区域发展来说,周边城市竞争越来越激烈。京津地区有我国最具文化内涵的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保定是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廊坊作为新兴的中小城市,文化底蕴不足,起步晚,旅游业积累经验少。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大潮中,处在大城市夹缝中的中小城市很难站稳脚跟,有所作为。
2.资源分布过于分散
廊坊的旅游资源分散于市区及周边各区县、村镇。旅游资源本身很有特色,但由于过于分散,单类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全国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缺乏集群式效应,难以吸引旅游者前往参观,也不利于旅游线路的组合。
3.品牌带动项目的缺乏
目前廊坊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项目主要是会展旅游、高尔夫休闲、温泉休闲旅游、乡村旅游。但是乡村旅游刚刚起步、温泉旅游尚欠规模、高尔夫休闲旅游不具有大众性,只有会展旅游支撑廊坊旅游业是远远不够的。
四、廊坊市旅游业的发展机遇及对策
1.抓住京津冀一体化机遇,加强区域协作
“飞地”、“凹地”效应使廊坊在建立与京津更紧密关系上具有先天优势,更有条件疏解京、津两大城市的某些功能,具有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接受大城市辐射的独特优势。2008年,河北省开始实施《河北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给廊坊京津同城商务休闲区的定位;2009年,中国・廊坊国际经贸洽谈会上,京津冀三方在廊坊签订了《关于建立京津冀两市一省城乡规划协调机制框架协议》,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进展。作为核心成员,廊坊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强区域间的广泛协作,在区域联合发展中成长。
2.开发特色产品,树立品牌项目
廊坊旅游业以立足河北面向京津吸引国际为发展目标,前景广阔。在资源丰富的京津市场,廊坊旅游要吸引京津游客,必须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个性化旅游产品,要将核心性产品、配置性产品、支持性产品和扩展性产品有机整合[4],以提升旅游产品的层次。会展旅游的优势继续保持的同时,加快培育差异吸引力明显的温泉旅游、乡村旅游,促使其成长为新的主导项目,带动行业全面发展。
3.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知名景区
利用“京津后花园”的区位优势,结合旅游资源丰富、服务体系完善的特点,进行合理规划、科学整合。廊坊应以丰富的星级酒店、温泉、广场、公园、院校、高尔夫、会展中心、家具城、大型商场等项目为牵引,进一步挖掘产品自身文化内涵,扩大廊坊的旅游容量,构建一批集群式产业带,精心打造京津第一休闲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会勇副市长在2006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新闻会上的发言[R],2006-02-28.
[2]廊坊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廊坊市统计局,2008-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