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网络环境

青少年网络环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网络环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网络环境

青少年网络环境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时代 思想观念 形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思想政治教育是古今中外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是人类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即链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的的重要纽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快速的发展,网络的出现为人类开创了另一个生存的空间,这个被称为虚拟空间的世界刚刚出现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让人们都来不及认真的适应和了解,就已经深陷在网络带来的巅峰刺激和新鲜快捷中。它的出现预示着旧的生活模式的改变,一个以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信息网络时代已经开始。 网络的广泛不但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逻辑和生活方式,人们还在网络空间中缔结了各种各样的关系,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产生了诸多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冲击不容忽视。

网络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完全打破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使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大量鲜活而真实的信息,以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理念,另一方面又对我们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意识形态体系形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可以动摇和改变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之所以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与青少年这一特殊阶段的发展特点分不开。可以说,网络使用的种种特点正好迎合了青少年时期的众多需要,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键所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青少年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青少年面对最多的现实是学习。学校学习具有强烈的竞争性,为了在这种竞争中获得优胜,中学生成为中国学习最用功的人群。

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青少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尤其那些在学业竞争中失败的人,更是迫切要摆脱所面临的一切,而网上社区是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除了在学业竞争中必然有失败者外,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把学习的好坏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很容易发现,学校中有两种青少年最容易网络成瘾。一种是学习失败的青少年,另一种是以前学习特别好,但随着升入高一级学校难以在竞争中保持原来位置的青少年。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会迫使某些青少年在网络中寻求安慰。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探讨。

网络环境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和根本措施是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分析辨别力,使他们能正确判断和分析遇到的各种事物的是与非。

1、在网络中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争取最大化地占领网络信息空间。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信息;网络是一个新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可以利用它;网络又是一块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它。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一些机会尽可能多的在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汇到其它网络信息之中,力争让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给网络上的人们,争取最大化的占领网络信息空间。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网络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引导和启发。

网络增强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已大为减少,但在虚拟空间通过网络的主客体的交流却是另外一种“面对面”。在这种网络交流中,教育客体能更真实地向教育主体表达思想,教育主体也就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主动与客体进行网上交流,可以通过进入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与众多教育客体直接对话,可以通过QQ与个别教育客体进行深入探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主题引发教育客体的集体讨论与思考。所有这些方法都是针对网络环境下灌输式教育机会减少而采取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3、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

网站对于网民的作用不可小视,好的网站和点击率高的网站一定会给进入它的人们以持久的影响。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以之为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空间,延伸了时间,扩大了覆盖面,提高了时效性,解决了部分“空白点”和“盲区”的问题,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召力。目前,诸如“红色网站”、“之家”、“红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之窗”等思想教育及理论学习网站相继建立,己逐渐形成了一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和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网站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者应着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传播两方面的规律,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改善,力争建设好一大批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青少年有自己的小环境,它既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大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依据现实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思政工作的具体内容做相应调整,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作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反作用于网络大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下功夫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以高品位和高学术性为目标。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整体氛围。现时,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要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吸引学生参与。通过校园中这种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净化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的精神,提高青少年的民族优秀文化的功底和文化品位,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使其不受消极网络环境的左右。

结语

本文以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从网络的起源和主要特征开始,依次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现状和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进一步的论述了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指出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对网络监管力度的同时,建立一些适合青少年的网站,家庭和学校也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以便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程华平.谈体育与德育的并行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 刘绿丝.高校人本德育的内涵、困境及实现路径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3] 陈庆省.系统构建民办高校学生品德培养教育体系[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青少年网络环境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 微博 网络论坛 青少年

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团区委按照团中央书记处提出的关于“大力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工具,逐步建立起传统手段和新媒体充分融合,多层次、广覆盖的引导动员体系,更加主动和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做好新形势下的引导青年工作”的部署,主动适应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青年中日益普及的形势,围绕“两个全体青年”的工作目标,在利用新媒体构建引导青年工作渠道、扩大引导青年工作覆盖等方面积极探索,基于微博与网络论坛实现团组织的扁平化管理和信息的即时化传递,并不断探讨和创新青少年思想引导的路径和载体。下文主要对新媒体环境下微博与网络论坛对青少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1.微博与网络论坛社会影响分析

09年开始,微博的出现掀起了整个互联网海洋的波澜。青少年处于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手机是其最主要的通讯工具,课业之余轻松上微博,手机是最主要的平台。微博内容较为简短,一般内容限定为140字左右,信息共享便捷迅速,可以通过各种连接网络的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即时信息。

1.1网络论坛影响力下降

基于即时通信工具的群组功能的引导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区先后建立了“团员之家(铜山)”QQ群、少先队工作者群、铜山为了明天微博、铜山共青团微博等,并号召各基层团委联动,针对不同兴趣爱好的青年群体开展各类宣传引导工作,其中棠张镇团委自8月份微博开通后,现已拥有2361名粉丝,关注用户512名,加入微群两个,微博130余条,形成广泛的宣传引导体系。微博巨大的用户数量和快捷的传播方式,使微博成为现代社会新闻事件的主要集散地,直接影响到社会舆论。

随着微博的兴起,网络论坛的影响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新兴信息分享平台对网络论坛带来的挑战,微博并不是第一个。当微博出现,互联网每天产生超过1500万条微博内容、平均每秒钟就有700多条微博产生、一分钟就有一万条微博产生,人们又产生了与博客当红时相同的疑问。

1.2微博的局限性

微博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首先,名人效应的存在是微博最大的局限性。微博也有草根和名人之分,以新浪微博为例,关注度排在前十名的微博集中在娱乐、体育、企业界的精英们。一般草根微博要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为人所关注,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积累一定的信誉度,到拥有大批粉丝,这中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次,微博信息真伪难以鉴别。由于微博的内容是碎片式文本,因此它在传播新闻信息时容易流于表面化,无法像传统媒体如报纸那样深入挖掘事物内核,从而引发受众思考新闻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等。因此在微博舆论事件中,微博上的交流互动往往随意性突出,情绪化明显。

2.微博环境下青少年继续应用网络论坛的状况

微博有便捷传播的优势,但网络论坛的存在具有自身不可撼动的价值,继续吸引着广大青少年。

2.1通过网络论坛获取信息

微博可以说是电子日记,论坛是提供给人群的一个讨论平台。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依据对方内容的类别与质量,来选择是否“关注”某用户,通过对微博用户的选择来间接选择。与微博相比,网络论坛具有丰富多样、针对性强、知识量大、便捷移动等特点。在论坛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喇叭,通过交流对话,能针对性地询问他人相关信息,从而获得最具体最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正如天涯论坛总编辑胡彬所说:“微博不是万能的,微博可能在第一时间发出信息,但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出全面、深入、理性的了解分析时,微博便显得力不从心。”

2.2迎合青少年平等交流的需要

网络论坛是发表在公共论坛的,帖子内容可以通过这个公共论坛查看到;微博是属于个人的空间,需要知道某个人或者ID名称才能查看到。因此网络论坛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而微博有限定的范围。微博中最典型和最火爆的是名人微博,在微博的使用过程中,青少年的关系一般是建立在Follow的关系之上,双向互动的效果并没有能够完全得以体现。而网络论坛中,青少年的关系则是建立在身份、兴趣爱好等个人特征相似的基础之上的关系,在平等性和话语权方面都是差不多的。由于网络论坛具有人人可参与、人人均平等的特性,网络论坛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的参与。在网络论坛中结交朋友,是其成长生活的需要,也是吸引其上网的重要原因。

2.3缓解青少年压力的需要

微博和网络论坛都有缓解压力的作用,但是网络论坛由于没有字数的限制,因此可以发表长篇大论。就网络论坛的特性而言,它比较适合对某一个主题进行长期的集中讨论,也就是说,要对特定内容进行深度讨论,这种应用就还很有价值。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也会面对学习、生活、工作等各种压力,寻找一个宁静的港湾成为其追求的梦想。而虚拟的网络空间往往会成为其最佳的选择。尤其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往往会产生恐惧、自卑、孤独、愤怒等情绪,而在现实中又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以至于需要到虚拟的环境中寻求慰藉,发泄内心苦痛。适度地通过虚拟网络释放压力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式与行为,它会消减年轻人内心的苦闷,以及释放在现实生活中不敢流露的感情。

2.4满足青少年融入社会的需要

网络论坛具有言论自由、平等交流的特性,给大众创造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平台。传统的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大多数受社会精英阶层和知识分子控制,普通大众想要发表评论就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评判标准,比如文字水平、格式的规范性、内容的思想性等。网络论坛的诞生,打破了这个局面,“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真正实现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出版商,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

网络论坛不仅能提供新闻议题,同时提供网民议论平台。一则消息在论坛中经网民广泛议论,产生了一定影响,就会吸引传统媒体目光,进而在社会上产生更大影响,为大众所关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言论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不能代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而网络论坛恰好满足其一吐为快、交换意见的需求。

3.微博与网络论坛相互融合的趋势

当博客盛行的时候,有人说过博客会取代网络论坛,但是几年过后,网络论坛屹立不倒;如今微博来了,网络论坛又一次面临着路在何方的争论。微博有了速度但没有深度,140字只负责传播,深度讨论仍需交给论坛。随着新鲜感的褪去,大家就会发现,如果想在人人网或者微博上进行深入的或者延续性的讨论还是比较困难的,而网络论坛比较适合对某一个主题进行长期的集中讨论。

青少年网络环境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对策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当前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网络背景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其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中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青少年由于对社会认知不足,自我防护意识缺乏,面对网络虚拟的世界,很容易被网络给毒害。近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迅速蔓延,青少年网络成瘾不仅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制约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就必须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合理上网。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

网络成瘾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当代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许多青年少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通过网络世界来获得满足感。一旦青少年不能上网时就会出现异常情绪体验,学业失败、工作绩效变差或现实人际关系恶化,向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症状反复发作等。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危害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纵观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心理因素。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中各方面都逐渐成熟起来,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想空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独当一面的能力,然而在他们受到挫折时,面对困难,往往就会显得很无助,处理问题的方式还比较幼稚,进而封闭自己。另外,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建立友好社会关系圈的重要阶段,如果青少年这个时候在客观现实生活中没有知心朋友,就会在网络中寻找交往的朋友,通过网络来麻醉自己。

(二)家庭因素。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大作用。据相关研究显示,在单亲家庭环境下青少年,其网瘾比处在健康家庭中的青少年要重,在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他们会在心理上养成自卑感和无助感,进而促使这些青少年寻找网络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另外,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厚望,而当孩子没有带回来父母想要的结果时,服务动辄就是打骂,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青少年就会选择网络世界来寻求解脱。

(三)学校方面。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的职责就是帮助青少年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然而就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工作来看,学校教育缺乏活力,教学手段落后、呆板,教学活动单一,进而造成了学生厌学。同时,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过分的追求教学质量,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想、情感、态度的关注和互动,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就会塑造学生的逆反心理,而网络此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四)网络因素。网络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网络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不断扩大。首先,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网络中,它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供下载和在线共享,同时,网络的交互功能提供给用户一个安全与外界平等交流的平台和学习社会交往技巧的场所,网络的虚拟社区提供了一个能与他人深层次情感交流的场所,人们在网络中可以畅所欲言,大胆的玩、大胆的说。另外,在这个网络游戏蓬勃发展的时代,网络游戏符合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网络游戏刺激,能够带给青少年,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青少年,他们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度非常高,他们在显示生活中得不到认可和满足,只有通过网络来寻找安慰和成就感。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

(一)加强心理教育。青少年进入了初中阶段,就迈进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很多青少年对人生的许多问题,开始进行一些人真的思索和探索[1]。人生观、价值观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只有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等困难、挫折、问题有适当的认识,采取积极的、适当的应对方式,树立起战胜这些困难、挫折的信心,而不是采取逃避与网络的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少年网络环境范文第4篇

关健词:颜氏家训 网络依赖 家庭教育

一.网络成瘾和网络依赖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无线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以及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迅速普及,当代社会俨然成为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社会,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无处不“依赖”于网络。网络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凸显。网络依赖和网络成瘾变得备受关注。

网络依赖行为,是指以网络为中介,以网络中储存的交互式经验、信息等虚拟物质为依赖物,所引起的个体在网络使用中,沉醉于虚拟的交互性经验、信息中不能自主,就如同使用药物、酒精等其它使人上瘾的物质一样,长期和现实社会脱离,从而引发生理机能和社会、心理功能受损的行为。网络依赖行为虽未达到网络成瘾程度但对网络有一定程度依赖的行为,换言之,网络依赖是网络成瘾的边缘状态,是介于网络正常使用和网络成瘾之间的状态。

二.青少年网络依赖的现状

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在对网民互联网态度的调查显示,10-29岁的年轻人相对于其他群体更乐于在互联网上分享,尤其是10-19岁的人群有65.9%的网民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在网上分享。与其他群体相比,青少年群体的网络舆论表达意愿更强烈,尤其是10-19岁网民网上发言积极性最高,有50.2%的比例。另外,根据调查显示53.1%的网民认为自身依赖互联网,其中非常依赖的占12.5%,比较依赖的占40.6%。

青少年网络依赖主要表现为:上网的时间过长,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上网时会精神亢奋,忘记时间,忘记吃饭睡觉,下网后就会感觉烦闷不自在,精神萎靡,对其他事情提不起兴趣,甚至情绪焦躁、难以自控。

由此可见,网络依赖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期坐在电脑前,势必减少体育运动的时间,不利于骨骼的正常发育,视力下降,还会长期受到电脑辐射,为身体健康留下隐患;沉迷网络游戏等,无心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影响将来的发展;网络具有虚拟性,长期沉迷网络,会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更为严重的还有网络信息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辨别力和自控力不够,其思想很容易受到黄色信息、暴力信息的污染,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三.颜氏家训的家庭教育原则及其对青少年网络依赖行为干预的启示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文学家颜之推以自己复杂的社会生活经历和独特的遭遇为基础,总结教育子女的实践经验而成就的家庭教育专著,被后人推崇为“家训之祖”。《颜氏家训》中蕴含的家庭教育原则对于探索当代青少年网络依赖行为的家庭干预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及早施教原则。

颜之推认为幼年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幼年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重大,因此应该及早施教。幼年教育应该及早进行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人在幼年时期,精神专注,记忆力强,比较容易学习新知识,长成以后,由于俗务缠身,思虑分散,记忆力下降,不利于学习新知识,因此,应该抓住时机,及早施教。其二,“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对,无心于学”,幼年时期,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幼年时期人一生中教育的关键时期。但同时,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形成不好的行为。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青少年网络依赖行为应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就要求父母及早意识到引导和监督孩子正确使用网络的重要性,在孩子接触网络的初期就进行有意识的限制和引导,并且这种限制和引导越早效果越好。比如说,规定孩子每天上网的最长时间;要求孩子必须在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之后才能上网,并且规定最晚休息时间;监督孩子的实施情况,根据表现的好坏给与适当的奖惩;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2.宽严相济及,爱教结合原则。

颜之推讲到“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云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诃反笑”`颜之推及反对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现象,过分溺爱和放纵孩子,只会让孩子“习惯成自然”,认为这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这种溺爱只会让孩子形成扭曲错误的认知,最终为将来留下无可弥补的后患。“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父母应该在给与孩子爱的同时,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监督,及时纠正孩子错误认知,并灌输正确认知,并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成长的不同阶段,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以及自律能力。

溺爱孩子几乎是当今社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很多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比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些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愧对心理而采取通过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的方式来达到弥补的目的,但孩子的需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父母对孩子不合理要求的一味放纵满足,就是溺爱,而溺爱无疑是造成青少年错误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网络依赖行为只是这些不良行为表现之一。因此,干预青少年网络依赖就要求父母不能溺爱孩子,坚持宽严相济、爱教结合的方法。

3.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原则。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早接受到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种教育通常是潜移默化的,孩子会无意地模仿父母的言谈举止。因此,家庭教育不仅要重“言传”更要重“身教”。父母长辈的行为是孩子晚辈的行为准则。长辈对于晚辈的行为教化称之为“风化”,“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父母以身作则的榜样的力量更具有说服力。“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同样的言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

青少年网络依赖,究其根源在于没能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榜样示范的力量,事实上不可否认,网络依赖严重的青少年,他们的父母本身是不能够发挥正确的榜样示范作用的。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青少年网络依赖行为的干预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于先纠正其父母的网络行为,使其为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示范。

4.全面发展原则

“夫学者贵能博识也”,颜之推认为博闻强识是难能可贵,家庭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四书五经等传统儒家经典的研读,更应该全面的学习琴棋书画,文学艺术等等,在推崇“学而优则仕”的时代,颜之推批判性的提出,学习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和高谈阔论,更重要的是个人修养。这种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发人深省。

青少年网络依赖很大程度上也与当今教育体制“应试性”特征明显有关,除了基本的文化课程的学习,父母对孩子课外兴趣的培养具有极强的“功利性”,通常是以“考取名校”为目的,学外语、学乐器,并不是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久而久之,青少年会产生极强烈的逆反心理,失去对课外兴趣爱好的热情,更多的寄情于网络游戏等,严重的就形成网络依赖。因此,干预青少年网络依赖行为,在于培养其健康高雅的兴趣爱好,丰富其课余生活。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该放下“功利性”目的,顺应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避免激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5.熏渍陶染原则

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这要求不仅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还要有和睦的邻里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础,因此父母和谐是家庭和谐的基础。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着黑”,我们相信在良好的社区环境和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会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其培养高雅健康的兴趣爱好,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之相适应,网络依赖自然而然也不会发生。

参考文献

1.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N]中国网信网,2015.2.3

2.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李艺.青少年网络依赖现象成因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6

4.郑洪利、尹海兰.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家庭干预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5.刘丽君.颜之推家庭教育的启示[J].兰台世界,2014.2

青少年网络环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网络成瘾;青少年;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081-02

1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国内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为信息通信等方面带极大的便利。但是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尤其是网络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网瘾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如在2003年,由民盟北京市委针对网瘾的调查中,在调查的600名对象中有网瘾的青年比例占到15%。同时在网络成瘾的人群中以青少年居多。CNNIC在2015年2月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为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占网民总数的85.8%;其中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占网民总数的78.1%。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及网瘾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

网瘾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可为青少年带来道德认知、情绪等影响。由于在网上的时间太长而忽略了与家庭和社会的交往,耽误了学习,身体也出现不适的反应,如头痛、睡眠不足等问题。过度或不当使用网络还可能会给用户带来消极的或积极的情绪体验。有研究发现,网络对人的社会交往可能产生影响。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比非网络成瘾者更有可能使用网络遇见新人,他们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行为就会减少。网络使用不仅对人的行为过程有影响,它对人的自我意识等也存在影响。有研究者发现,一些被试因为上网交友而导致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网络沉溺甚至于可以引起青少年社会角色混乱,诱发犯罪行为。对于在人格、价值观等方面还没有成熟的青少年,其在自制力、判断力方面都比较差,在很多社会问题方面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使自己走向极端或者是偏执的地步。缺乏对青少年引导的情况下,则将使得这些人完全沉迷于网络,并不断地迷失自己,不能理性、客观地看待自己在这个社会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1)网络特征。Suler认为网络的特点在于:有限的感知经验、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空间界限、时间延伸和浓缩、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等。正是这些特征给网民带来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使他们沉溺于虚拟网络中。

2)人格特征。Loytskerhe和Aiello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厌倦、孤独、焦虑和内向性等因素都可能与网络成瘾有关。Young则认为,那些倾向于独处和倦怠社交的人也有可能成为病态网络使用者。

3)家庭特征。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氛围也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人研究发现,在好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较高,而在家庭氛围较差的家庭中,孩子更容易在虚拟世界中寻求情感补偿。也有其他的研究证明,网络成瘾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显著的相关。

影响网络行为的众多因素中,人格特征受到不少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关于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2 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介绍

当前针对网瘾所带来的人格特质问题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在对网络成瘾和青少年人格之前的相关关系研究则达成一种默契和共识。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K.Young提出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特质,但是没有具体分析存在哪种。此后K.Young与Rodgers通过16PF人格问卷和网瘾问卷的方式,对人格特质与网瘾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如果青少年存在抑郁及其相关的因素的话,如缺乏信心、低自尊、怕负面评价等,其很可能成为网瘾的高风险的群体。Petrie与Gunn则通过网络使用与态度问卷、艾森克人格量表与压力问卷对网路上的450名英国青少年进行了测试。通过调查发现,对网络使用行为与态度的分数成绩与外向型的人格之间存在一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后面的压力成绩存在一种正相关。Davis则通过调查认为,对于网瘾者来讲,其具有焦虑、忧郁等先天的特质,同时再通过外界带来的生活压力,造成其网瘾。

从国内研究来说,杨文娇(2002)的研究中通过自编量表证明网络成瘾与孤独感、交往焦虑以及感觉寻求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同时发现不同类型的网络成瘾与各人格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尽相同。可能的原因是,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对不同的网络使用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偏好,从而在各类型的网络成瘾上表现出差异。周爱保等人通过问卷研究法,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人格特征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人格特征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与神经质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开放性、宜人性、公正性存在负相关,与外倾性零相关。同时发现社会支持是一个“中介变量”。有研究发现,网络游戏爱好者与非网络游戏爱好者在怀疑性、世故性和实验性三种人格特质上的差异显著,偏好不同类型网络游戏的大学生网络游戏爱好者有不同的人格特征。李秀敏等人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上网情况的调查和人格测试,发现大学生上网的频度和对互联网内容的偏好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上网成瘾的大学生比非成瘾的大学生明显表现出孤独、抑郁和焦虑的人格特质。“社交性”“交流便利”“焦虑量表分数”“开放性”“胜任能力”对大学生陷入网络的程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国内外关于网络成瘾问题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证明,网络成瘾现象与人格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青少年,由于自己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在面对网络环境时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因缺乏自我的判断能力和控制能力,导致青少年很容易沉浸在网络虚拟游戏当中,有的青少年对游戏更是越陷越深,以致最后形成“网络成瘾症”,每天将自己大量的时间都耗费在网络中,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网瘾作为青少年从心理上对当前的网络所造成的一种依赖,其与药物成瘾有着一定的相似,但是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别。由于对专门网瘾测量工具的缺乏,对大部分的研究仅仅局限在通过某种调查方法,而采用实验研究的方面则很少,特别在人格与特征的关系探讨方面更是凤毛麟角,实证性的研究很少,多采用问卷调查或量表测量的形式。进一步开发新的研究方法是未来这方面研究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在现代社会当中的应用,其与人们的生活有了非常大的关系。通过网络加强了人们与社会交往的范围,也必然会形成一种基于网络的独特的人格――“网络人格”。这种人格的提出,是相对于现代的现实生活和交往所提出的。该人格与现实当中的人格有着一定的联系,也有着区别,但是还没有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对网络人格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之上也仅仅是在理论的层面,如人格的建构、个人的异化与矫正等,研究的群体也大部分都集中在大学生。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当前必须要进行的工作。对网络人格概念的界定有待进一步明确化,对于网络人格测评工具的开发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创设适宜的网络环境,为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Young K S, Rodgers R C. Internet addiction 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its development[R].Bosti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8.

[2]Davis R A.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vior,2001,17(2):

187-192.

[3]Loytsker J, Aiello J R. Internet addiction and its personality correlates[R].Washington, DC: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7.

[4]杨文娇.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与人格特征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2:13-15.

[5]周爱保,茄学萍,刘锦涛.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之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158(6):37-41.

[6]李涛,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7(3):662-663.

[7]赵丹丹.网络游戏者的人格特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6(1):126-131.

[8]江楠楠,顾海根.大学生网上行为、态度和人格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49-51.

[9]朱丽洁.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和网络人格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生,2008(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