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持续农业的概念

可持续农业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持续农业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持续农业的概念

可持续农业的概念范文第1篇

随着世界农业出现的增长减慢和资源破坏,早在 20世纪七十年代,科学家们便开始寻找有利于促进农业继续发展的模式。自美国率先提出“持续农业”之后,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崭新的概念和战略日益明晰起来。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枣庄市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掠夺性生产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污染严重、水源不足等。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与保护资源,已成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枣庄市农业的客观要求

(一)人口增长与土地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生产负荷越来越重。 统计资料表明,枣庄市 1982~2001年,人口由272万人增长到360万人,年均增长4.4万人,连续多年人口密谋居全国第一位。1949~2001年,人均耕地面积由2.66亩下降到0.76亩,已超过了联合国提出的人均警戒线(0.8亩)。随着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土地生产负荷日益加重,土地产出将会处于掠夺式经营状态。

(二)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相对较低。 枣庄市自然灾害种类主要包括:旱灾、涝灾、冰雹、冻灾、干热风、龙卷风等。由于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等自然现象的影响,近几年来,枣庄市降水锐减,降水量平均为 400多毫米,旱灾频频发生。目前枣庄市的水利工程,有40%左右为70~80年代兴建的应急工程,工程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并削弱了减灾抗灾能力。

(三)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污染程度有增无减。 枣庄市经过长期的煤炭、石膏开采,不少地方成了大面积的塌陷地、塌陷坑。尽管全市的森林覆盖率目前已达到 22%,但水土流失的情况依然很严重,再加上采石、开矿、挖沙、砍伐等,每年又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农业的污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业“三废”污染,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废渣污染。从各项指标来看,枣庄市在全省属于高污染区,特别是水源污染,对农业灌溉、养殖造成很大影响。二是农业自身污染。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大量使用,造成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污染等。

二、枣庄市发展可持续农业的基本原则

(一)资源科学利用与保护原则。 认真贯彻执行“保护资源、节约和利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运用法律手段和行为保护资源,实现对永恒资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永续利用,非再生资源节约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协调发展原则。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发展可持续农业,必须从“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出发,对资源、人口、环境、社会事业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相互协调,防止顾此失彼,达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因地制宜的原则。 枣庄市各地地理地貌不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有高低。发展可持续农业,必须立足区域区位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枣庄市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措施

(一)要制订科学的规划。 制订科学的规划要树立全局的观念,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打破狭隘的行政界限,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发展可持续农业的关键是对各类资源的科学利用。特别在水的开发利用上,更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上游下游界限,实现综合利用。

(二)广泛采用科学技术。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人均占有量更为贫乏。在这种情况下靠消耗资源,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依靠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农,内涵控潜的路子,才是科学明智的选择。农业技术包括多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质量好、抗性强、适应性广的各种优良农作物、苗木、畜禽、水产等新品种,实施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依靠科技推动农业生态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开拓与竞争能力,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由数量质量并重型的战略转变。

(三)实施各项工程建设。 一是植树造林工程建设。结合封山育林,要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大力推行生畜圈舍饲养,增加农业收入。同时要加强平原林网和绿色林带建设,力争“十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30%左右。

可持续农业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可持续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2-0036-02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和特征

最早提出“持续农业”这一概念的,是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研究教育法》。之后,可持续发展农业不仅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认同,而且还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可持续农业定义为:可持续农业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够持续下去,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农业定义为:“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指导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并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起来的农业体系”。“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和根本保证”。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表述为:吸收本地区传统农业或较为现代农业的精华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组织形式所建立的一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协调与合理利用问题,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构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可持续农业将是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农业追求的战略目标是:努力促进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是首要前提,农业经济系统可持续是根本基础,农村社会系统可持续是重要保障。

二、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农业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农村经济活动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

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为我国国民经济、农村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建设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和购买能力,刺激农村消费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把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与农村计划生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控制我国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达到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目的,促使人们自觉地转变生育观,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把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同农村乡镇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工作相结合,可以为下岗分流职工提供必要的经济和生活来源,消除人们下岗失业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农村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有利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制度改革。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涉及到每个农村公民和农村家庭,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受教育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利于农村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享受福利的对象大多数是经济比较困难的公民,他们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福利收入虽然不多,但对于困难家庭来说是雪中送炭,可以改善农村低收入阶层的经济和生活状况,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的稳定机制,实施适度的农业保护,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降低农业的风险成本。当前农民收入不仅增长慢,而且很不稳定,主要是农业承担了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而且缺乏社会保障,所以通过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农民收入的市场风险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农村和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扶持力度,使广大农民切实得到实惠。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各项补贴政策,建立稳定的种粮收益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的环节给予补贴。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加大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坚持开发式扶贫,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是实现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耕地、林地、草地、水资源都严重缺乏,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系统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从政策和资金物质方面对农业的生态发展给予扶持和帮助。

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根据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从科技、管理以及立法等方面节约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积极推广和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

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建立农村科技图书馆,用科学武装农民,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因地制宜推广种养业清洁生产技术,有效控制农村污染。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循环农业,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等技术,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生物能源、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型农业和集约化生态养殖业,提高农业投入的利用效率,坚持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最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四、提高农村社会福利保障水平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关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应包括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使农民在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

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农村老龄化人口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安定了大多数人的心。因此,通过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发展农村社会养老势在必行。应大力推进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福利事业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利用社会、国家的力量逐步建立向农村的老龄人口发放养老津贴的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改善老龄农民看病就医条件,提高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加大卫生支农、卫生扶贫力度,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医疗困难。

积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完善农村 “五保”供养制度,确保农村最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这是着力构筑的农村社会福利体制的最低端的一道保障线,同时也是农村社会福利的最基本要求。要综合考虑农民现金收入水平、农产品市场供求、市场价格、农业生产受灾情况等因素,建立农民最低收入保障机制;根据一定的政策标准,在世贸规则允许范围内,对农民收入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直接补贴、成本补贴和价格补贴,确保农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保险事业,分散农民经营风险和受灾损失,加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采取有效的支持政策推动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提高粮食安全和农业安全水平,为城乡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农村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村教育事业落后。由于经济贫困,不少农村家庭缺乏足够的资金送子女上学,农村的教育投入少,教育设施落后,失学率高,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步履维艰。通过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建立城市教育支持农村教育的机制,从根本上加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推动城乡教育、文化、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

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完善,而在这些支持的力量中,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无疑是中坚力量,无论是在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可持续农业的概念范文第3篇

看上去没有诗人的浪漫,更没有明星的风采;但是这里有种坚定的信念,有用双手去挖掘生存最基本东西的厚度。在互联网+成为国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主旋律的新农业时代,新农人便被赋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

这是我的认知:

新群体,新理念,新境界,新视野,新形象。

新群体:是立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创业者

这个新群体的出现,引发了传统农业的蜕变,催生出现代农业的翅膀。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这些现代农业的特征就是新农人的创业实践。

新理念:立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新者

不合作是传统农民的标签,抱团取暖是新农人的印记,这样的经营理念使市场化、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社会化、企业化在新农人出现后实现了有效链接。

新境界:立足于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创获者

建立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前提,互联、集成、数据、创新、转型这不仅仅是互联网的语言,更是新农人的一种境界,有了这种境界,才会有:以大户为基础逐步升级,以专业为基础,逐步综合,以中小型为基础,逐步壮大,以家庭为基础,逐步拓展,以政策为引导,逐步规范的创获体验。

新视野:立足于精准农业的创造者

GPS RS GIS VRT这是当下美国农民的语言,也是中国新农人的视野。精准化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网络化的服务水平,完善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新农人在信息化的支撑下,正成为“精确”的创造者。

新形象:立足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创利者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农人的可持续创利,是当下中国的选择,观光农业、都市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沙漠农业这些特色农业形成的概念就奠定了当代新农人的新形象。

可持续农业的概念范文第4篇

生态农业产业化顾名思义就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根据当地的生态区位优势来选择适合的农产品,将此农产品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换句话讲,生态农业产业化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市场需求为导向,本地生态资源为依托,逐步实现生态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

二、贵州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

1.政策优势

“十一五”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贵州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走绿色生态、优势特色、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在科技的强力支撑下,贵州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农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274.26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029.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411元增长到2013年的5434元。

2.科技优势

形成一批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应用研究、示范推广的人才队伍团队,建立和完善了科技服务体系。共有各级各类科技特派员11474人,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覆盖全省2/3的县市区。建立了茶叶、蓝莓、辣椒、草业等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建设了“贵州农经网”、“贵州省农业科学院12316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平台”、省级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

3.环保优势

贵州省是全国贫困大省,工业发展极为缓慢,全省大型工厂寥寥无几,废水、废气和废物的排放量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很小,对天气和土壤的污染程度低,土壤中所含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业几乎没有,这就对开展生态农业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环保优势。由于人们的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有机食品受到了人们的强烈追捧,贵州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并且南于不需要对环境进行治理,生态产业的成本会很低,这有助于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也有助于促进贵州省工业产业的发展。

4.环境优势 由于贵州省工业发展缓慢,对环境的破坏较少,自然生态环境相对保存的较为完整,对贵州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全省森林覆盖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立体性气候和复杂多样的地貌、低纬度高海拔的环境适合农业生态化的发展,这个环境优势是其他各省不曾拥有的。

5.时间节点优势

在新形势下,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丰富我国农业的转型战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全国来看,日前生态农业产业化主要集中在富有区域特色的清洁食品生产与加工、绿色环保产业、生态观光旅游、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肥料、可降解膜、生物农药产业化等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三、贵州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劣势

1.资金劣势

资金短缺是贵州生态农业建设的一大困难。现今,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处于建设的初期,财政未能独立,只有依赖国家补贴来支持。可是,国家现时的整体经济实力仍弱,补贴有限,以致很多生态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地展开,部分项日迟迟未能付于实行。

2.市场劣势

贵州省农村的市场化发展缓慢,农民参与度很低,这和贵州省农村的交通不便利有很大关系,农民忙于生产很难有时间去市场贩卖,乡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将农民与市场相联系,不能给与帮助。所以想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与市场紧密联系,调整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农业经济的市场水平。

四、贵州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1.加大对科技和资金的投入

针对贵州省落后的工业化水平,政府需要鼓励企业加大对生态农业的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提高生态农业产业的科技水平,加快生态产业的研发速度,尽早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贵州省的工业化水平。同时政府应该对建设生态农业化企业进行一定的优惠措施,笼络更多人才为企业提供帮助。同时对相关农民进行生态产业技术培训,努力培养本土技术人才。

2.改变观念,树立生态发展观

贵州省发展落后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落后,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必须改变以往观念,对本省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努力改变农民的落后思想,削弱落后观念的不良影响,统一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符合实际的生态发展观。

3.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贵州省发展生态产业的基础在于环境的巨大优势,所以不管企业为了发展生态产业采取何种措施都不能破坏环境。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工作,比如加快斜坡改梯田和中低产良田改造工作进度;加快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进程,加快生态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等。

可持续农业的概念范文第5篇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两句农谚精辟地阐述了水和肥在种植业中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农业发达国家均重视做好农业生产种植上的水肥管理,例如以色列以“沙漠之国”打造“农业强国”的奇迹闻名于世,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发展水肥利用率高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它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的最佳技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旋律,它具备了现代农业提出的要求,同时它的诸多优点,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切入点。

1.水肥一体化的概念及其优点

1.1基本概念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有机结合的一项农业新技术,主要是借助新型微灌系统,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在灌溉的同时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配对成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中,供给作物吸收,并且精确控制灌水量、施肥量、灌溉次数和施肥时间,达到“以水调肥”和“以肥促水”的水肥耦合技术。由于灌溉过程主要是根部灌溉,肥料也随水直接被输送到根系的周围,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极大地减少灌溉和肥料的投入,提高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率,并显著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1.2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点

节水:主要是系统全部由管道准确适时适量地向作物的根层供水,并可根据需要对作物进行局部灌溉施肥,提高水分利用率,大田应用该技术,年ha可减少用水量500m3,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节水80%以上。

节肥:由于减少了肥料的流失,提高了肥效,同时滴灌施肥多集中在根层的附近,容易被作物吸收,所以肥料利用率由30%~40%提高到60%~70%。

节药:在温室大棚中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常规的沟灌施肥技术相比,棚室的温度、湿度明显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作物病害的发生,从而降低了农药的投入,农药用量可减少30%~40%。

省工: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后,减少了灌水、施肥等劳动用工,节省劳动力。

增产:水肥合理的配合,为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分、养分条件,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品质。

方便田间作业:田间大部分地面是干燥的,便于在灌水的同时进行其他农事操作。

防止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水肥一体化技术要求严格控制灌溉用水量及化肥施用量,可避免将化肥淋洗到深层土壤,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有效地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可避免过量施肥带来的土壤板结等土壤退化问题,有利于保护环境。

2.水肥一体化技术要点

水肥一体化是一项综合技术,涉及到农田灌溉、作物栽培和土壤耕作等多方面,其主要技术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滴灌系统的组成

大田作物灌溉一般采用固定式加压滴灌系统。固定式加压滴灌系统由水源工程、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滴头及控制、量测和保护装置等组成。

水源:池塘、渠水、井水等水质符合滴灌要求的均可作为滴灌的水源。

首部控制枢纽:由水泵、过滤器、施肥器、控制和测控保护设备等组成。井灌区以井为单位设计泵站。过滤器采用离心过滤器与网式过滤器二级过滤,施肥装置采用施肥罐,施肥罐由过滤系统过滤后输入。测控保护装置包括水表、压力表、止回阀、排气阀等。

输配水管道:由干管、支管、毛管组成。干管和分干管均可采用PE管材,管径根据流量分级配置,工作压力多为0.63Mpa;毛管目前多选用内镶式滴灌带或边缝迷宫式滴灌带;首部及大口径阀门多采用铁件。干管或分干管的首端进水口设闸阀,支管和辅管进水口处设球阀。

2.2输水管网的布置

干支管布置:干管分总干管和分干管,总干管从首部枢纽沿斗渠方向布置,分干管沿农渠方向(条田长方向)布置与总干管成树枝状分布;分干管单侧各布置若干条支管(垂直播种方向),分支管平行支管布置;分支管上三通管双向各接一根毛管,支管间距是毛管铺设长度的2倍。干管铺设的间距应严格控制在120m以内,一边可控制60m。

毛管(滴灌带)布置:滴灌带可在作物播种后喷撒完除草剂后铺设,如果苗期不需浇水也可在中期铺,铺设在两垄中间,滴灌孔向上。建议采用平播或宽窄行种植技术,可以提升灌溉质量,减少灌溉时间。

2.3灌水定额的确定 根据作物品种的需水量、降水量等确定灌水定额。滴灌的用水量是传统灌溉方式的15%,是喷灌的50%;灌水定额确定后可按作物的需水规律,并结合降水情况和土壤墒情确定灌水次数、灌水时期和每次的灌水量。以玉米为例:一般播种后ha浇75m3左右的出苗水;拔节期(6月25日 ~7月5日)结合施肥公顷浇水150m3左右;抽雄期(7月10日 ~15日),公顷浇水75~150m3。

2.4肥料的选择 适合滴灌施肥的肥料应该满足以下要求:肥料中养分浓度较高;在田间温度条件下完全溶于水;流动性好,不会阻塞过滤器和滴头;杂质含量低,其所含调理剂物质含量最小,能与其他肥料混合;不会引起灌溉水pH值的剧烈变化;对控制中心和灌溉系统的腐蚀性小。生产中常做为滴灌肥料的种类有: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硝酸钙、硫酸钾、氯化钾、硫酸锌、磷酸二氢钾等。目前,蔬菜冲施肥广泛应用于灌溉施肥,主要是由于冲施肥成分较复杂,有的不但含速效氮磷钾,还含有可溶性有机物及微生物。冲施肥有多种配方,其可供各种作物在各个生育期选择施用,而且价格较低。

2.5滴灌施肥的方法

肥料溶解与混匀:施用液态肥料时不需要搅动或混合,一般固态肥料需要与水混合搅拌成液肥,必要时分离,避免出现沉淀等问题。

施肥量控制:施肥时要掌握剂量,注入肥液的适宜浓度大约为灌溉流量的0.1%。例如,灌溉流量为50m3/亩,注入肥液大约为50L/亩,过量施用可能会使作物致死以及环境污染。

滴灌施肥的程序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选用不含肥的水湿润;第二阶段,施用肥料溶液灌溉;第三阶段,用不含肥的水清洗滴灌系统。

3.梨树县推广应用情况

目前,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最普遍的是蔬菜,包括黄瓜、豆角、番茄、茄子和西葫芦等。其他作物,例如甜瓜、西瓜、果树等也逐渐开始广泛应用,据估算,2010年梨树县2.3万栋温室大棚中,60%以上都已安装了滴灌施肥系统。露地栽培的甜瓜、西瓜等作物,应用微灌或滴灌施肥技术面积约在6000亩左右。根据梨树镇高家村调查资料表明,大棚蔬菜采用膜下滴灌施肥技术,灌溉水利用率达90%,比地面灌溉节水30%~40%,每亩每季平均节水100m3。氮肥当季利用率可提高28%,磷肥和钾肥利用率分别达到40%~50%、60%~80%,节肥40%~50%。可使作物产量提高20%以上;另外,作物初采时间比畦灌冲肥提前7~10天。膜下灌溉施肥由于土壤蒸发量小,棚内空气湿度低使作物病害明显减轻。灌水均匀度高,克服了畦灌造成的土壤板结。平均每亩每季节省劳力10个。

相关期刊更多

桥梁建设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证券导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大学

出国与就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