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积极心理学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 要:当今社会,大中专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十一五课题“学生心理健康培育”的主研单位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基地,在学生心理健康培育中取得可喜成绩。本文从语文教学角度,论述语文课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及笔者的做法,促使语文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素质教育服务。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竞争压力无处不在。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社会大背景下,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除承受普通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外,自卑心理、恐怖心理、抑郁心理则更为普遍存在,由此导致的心理事件也时有发生。除了开设心理学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校园活动外,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有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做出贡献。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结合实际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实现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语文课在心理健康培育中的作用
1、语文课是一门具有丰富情感性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具有带给人情感体验与感染的独特优势。“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它既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又有着极强的思想性,应该让学生在具有情感的语文课堂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受到情感熏陶。语文教材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文质皆美的典范,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则对于学生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是行之有效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指导学生欣赏作品,辨别真假、善恶、美丑,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充分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使之心灵得到净化,达到性格塑造的目的。
2、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带有浓厚的情感性,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和它们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善良、勇敢,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认识到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为个性发展储备下必要的精神资源。在阅读中,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充分地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纯洁、内心充实、精神丰富的人,形成了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
3、语文教学形式丰富,易于进行心理健康培育
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赏析、课文(诗歌)朗诵、小话剧、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亲身体验中,形成师生互动,既感染教育了自身,又使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渗透性心理培育目的,收到比枯燥说教更好的教育目标。
二、具体做法
1、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心理健康培育的渗透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心理健康培育完美统一,有的放矢的地进行教学。例如在课文《父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以旁观者角度客观反映社会现实,展示亲情这一美好情感的写作技巧,也要通过作者为什么选取的父亲形象均是农民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即使身份卑微的父母,心中也有着最伟大的亲情之爱,而子女给予父亲的爱可以使像草芥一样的父亲象山般挺立,子女给予父亲的伤害,可以使象山般坚强的父亲轰然倒地。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发出这样的问题“你伤害过你的父母吗?你以后怎样对待为你而辛苦工作的父母?”帮助学生树立即使再卑微的父母也值得我们去热爱的情感。
2、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情景感染中潜移默化接受心理影响
语文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的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人格感染的过程。教师应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堂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达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上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较为明显,注意力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化抽象为形象,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获取知识,又在和谐美好的氛围中接受健康心理引导。
3、在开展专题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性语文活动,如“唐诗宋词交流会”、“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欣赏”、“主题演讲会”、“辩论比赛”“话剧演出”等,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特征,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进行心理健康培育的有效渠道。教师要以专题性语文教学活动为契机,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爱国热情、血缘亲情、师生友情,从而体会多彩人生,谋划未来世界,激发对社会、人生、生命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语文活动中涉及的“合理化”“移情”“投射”“宣泄”“静心”“升华”等语文概念与心理学相似概念巧妙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4、巧妙利用作文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作文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生活原态。教师提倡作文从“真实”入手,表达真实的情感,展示真实的内心世界,让生活成为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让作文走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展示他们生命的轨迹。让学生们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的洗礼,放飞心灵的歌唱。在作文点评课上,作文不传阅、点评词不涉及学生姓名,在就作为本身进行技巧评点外,还对学生作文中抒发的情感进行肯定、表扬或引导,并且细心呵护学生作文的真情流露,交作文时,学生可以不署名,让学生无负担的写出心里话,让作文成为学生书法真情实感、畅谈个性理想的家园,让学生和作文一起成长。
5、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资力度
我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周二下午为我院固定养成教育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等多方面教育。另外,我院还积极引进心理辅导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教研室。但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普及。很少有学生主动走进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故学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校园氛围,采取定期召开讲座的方式进行宣传,还可以为大家播放心理健康视频。
6、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让心理健康教育光明正大的走进大学课堂,让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对心理健康的误解,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敢于剖析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习如何构筑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成长,所以只有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才能内化为学生心理成长的雨露,成为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自我修为能力。
7、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对大一新生的心理调查问卷,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辅导。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康复情况进行追踪,直至学生建立了较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能进行自我内在问题的剖析和解决。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语文教育的前提,帮助学生成人、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的任务。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下,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着力组织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8402
积极心理学现已成为一个呼声渐高的研究领域,自积极心理学问世以来,学者们对积极情绪的研究就投入了极大地热情。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也称为正性情绪,是一种积极的、正性的情绪。Fredrickson在他的“积极情绪的拓展-建设理论”中提出,积极情绪是个人对有意义事情的特有即刻反应,是一种暂时的愉悦。孟昭兰(1989)则指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积极情绪作为一种正性情绪,在健康、人格培养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梳理概括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利于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1积极情绪与健康人格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健康人格必不可少的方面,积极情绪被认为与人格有密切关系。健全人格指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指明了人的成长方向,可作为普通人榜样的人格。积极情绪有助于人格特质的培养,健全个体人格,使个体增强自信、自尊及勇敢面对困境等。Laura发现,积极情绪对生活意义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如果个体的情绪状态不积极,对生活缺乏追求,导致精神不佳,就很难说培养健全人格了。也有研究认为神经质和外向性与积极情绪有关联。Charles等23年的纵向研究考查了外向性与神经质对情绪最初水平和情绪改变模式的影响,高水平的外向性与较高的积极情绪的稳定性有关,高神经质分数使消极情绪随年龄下降的趋势变慢。也有研究认为积极情绪通过积极的归因方式影响人格,具有积极归因的个体,在遇到琐事时更倾向于正确与客观的看待事情,更能得到社会支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积极地行动面对。而积极的行动和积极健康的观念也促进了稳定、持久的人格的形成。
情绪多成分系统使研究者不能仅从一个侧面研究情绪过程,也不能使用一种测量方法就概括情绪的科学规律。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情绪的不同认知也会产生不同结果。因此,对积极情绪与健全人格之间的关系的实证探究还不够丰富,这在以后的研究中是一个重点。
2积极情绪与幸福感
在一种好的心境中感到乐观,对个人的生活感到满意,体验幸福和愉快,这种好的心境,多数情况下是在积极情绪的作用下产生的。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是获得幸福感的可靠途径,积极情绪体验本身就属于幸福感。Stalikas等认为,积极情绪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通过干预促进积极情绪体验,对幸福感、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得分均有显著影响,能改善体现病态心理特征的SCL-90因子症状,促进幸福感的提高和积极应对方式的改善。反复体验积极情绪,有利于增强个体心理弹性和提高社会关系的质量,从而获得更高的主观幸福感。王永在大学生被试的书写表达实验中也发现,持续4周的每日一次书写表达积极情绪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改善压力应对方式,在短期有显著效果,也有5个月以上的长期效果。但强烈的积极情绪对长久的幸福并没有很大作用。体验强烈愉悦情绪的人,同时也较易体验强烈不愉快情绪。事实上,幸福者报告在大多数时间里愉快情感都是中等而适度的,最幸福的人强烈的积极情感状态也不多见。Diener认为,如果个体追求长时间的激越与狂喜,那么在日常生活、工作或恋爱中更容易遭受挫折,更糟是,他们可能不断转换职业、变换人际关系以追求持续不断的强烈的愉快体验。
3积极情绪与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发现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成功完成创造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情绪对创造力存在较大影响,但其影响模式较为复杂,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研究结果。Sehuldberg(2000-2001)发现沮丧症状会降低创造力。也有研究发现适度的沮丧可以提高发散思维测验上的得分并提高创造力。Paul和Nathan(2010)的研究却发现沮丧与创造力之间并无显著相关,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都可以提高创造力,但两者影响模式不相同。但诸多研究证实积极情绪有利于创造力。Madja等发现,对于企业员工来说,积极情绪可以增加员工对创造性工作的支持,提高其工作绩效。Isen等发现,实验干预所诱发的积极情绪能在执行概念分类任务时使被试产生更多的概念类别;个体在积极情绪状态下能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更加全面地进行决策。潘仲君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处于积极的原始情绪状态下,那么持久性、原创性、流畅性、灵活性、积极观点数等方面就有更好的表现。另外,胡卫平发现学生提出创造性科学问题的能力明显地受到高兴等积极情绪的影响。胡卫平认为“正情绪尤其是高兴情绪状态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Isen(2000)认为积极情绪可以使系统的和精细的加工简单化,并使决策更加有效、全面。但关于积极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仍需要以大量的实证研究为支撑。
4积极情绪与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当个体面对逆境、严重压力或创伤性生活事件等危险因素需要克服时才发挥作用的心理特质。积极情绪与心理韧性密切相关。积极情绪是高心理韧性的源泉。有学者提出,心理韧性和积极情绪是心理资本的两个相互独立成分(Avey & Palmer,2010),在逆境或压力条件下,积极情绪在心理韧性对压力适应或幸福感的作用路径中发挥中介效应(崔丽霞,2011)。也有研究指出,积极情绪是心理韧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Ong,Bergeman,& Chow,2010),经常体验积极情绪可以增强心理韧性(王振宏,吕薇,杜娟,王克静,2011),提高个体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王振宏等,2011),同时防止个体面对压力时心理生理恢复的延缓(Ong et al.2006)。崔丽霞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在压力适应中有重要作用,高心理韧性个体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随着积极心理学对心理韧性和积极情绪的研究开展,这一点在过去的研究中也被多次发现。高心理韧性个体的特质之一就是自身能够运用积极情绪面对问题,积极情绪可以帮助高心理韧性的个体建立面对创伤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促进个体适应。
5积极情绪与健康
长期的积极情绪体验会增加个体的情绪和身体健康。现有研究认为积极情绪在一定范围上对身体健康有着促进作用。首先,积极情绪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康复。Ekman(1992)对患有乳腺癌的女性的团体干预发现,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可以减少患者的复发率。阎秀梅发现,对中年冠心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负性情绪,加快疾病的康复速度。其次,积极情绪能降低传染性疾病的感染风险。Marsland等(2006)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得分高的被试存在着更高水平的乙肝病毒抗体反应,即积极情绪得分高的被试更不容易感染乙肝。积极情绪通过增强个体免疫能力进而降低个体易感染性,情绪对生理健康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的免疫系统功能。笑就是一种积极情绪的表达,可使免疫系统功能得到改善,提高对疾病的抵御,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当然,积极情绪对心理健康也有促进作用。积极情绪可以降低个体心理疾病的易感性,更好的应对负性或压力事件。积极情绪对于心理疾病也有调节作用,它对抑郁有保护和缓解的作用。Wichers(2007)研究显示积极情绪有利于缓解遗传的抑郁倾向;积极情绪作为一种心理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可以降低个体心理疾病水平与风险(Taber,2007)。除此之外,积极情绪促进个体更快地适应外部环境,增加个体的人际资源,促进社会交往,有助于个体更好的应对生活事件。
加强积极心理辅导
感到自己作文“不会写”“写不好”的学生,往往是受到多次反复的写作失败经历的困扰,在内心强化了失败的想象和记忆,从而形成了负面的“隐性记忆”,并损害着他们的心灵。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加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据此,教师根据观察和了解,对于那些对自己写作能力失望、不满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同学要加强心理调适,对一些急于求成的同学也要加强心理辅导。例如,加强面批和面谈,抓准学生习作中精彩的地方,加以充分肯定、激发和引导,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真诚的信任和关怀,使学生不断积累和增强积极情绪体验,“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
构建积极心理记忆
学生的每一次作文,总有他们的个性特点,退一步讲,他们的作文即使与其他同学比并没有过人之处,但是,跟他们自己的以往相比,优点、进步、超越肯定会存在。教师要为学生建立作文训练电子信息“档案”,记录下学生在每次作文训练的良好表现,同时要帮助学生善于积累每一次的训练经验。例如,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教师或同伴的批语后面写反思体会,对成功之处究根溯源、及时消化吸纳,为以后的作文作好准备。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把每一次作文的成功经验和写作乐趣积淀下来,不仅使其成为写作的参照系,更要成为学生的一种积极而快乐的内在体验,成为一种自信的“心理记忆”,激起他们克服写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让学生享受写作过程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可以通过运用技巧使有自助能力的个体强化积极想象,超越自身的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心态,从而改进行为和结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要求教师善于经营作文课堂。教师要善于用积极正面的外在形象和对学生的理解关爱,让学生看到教师心灵的真善美,这对消除学生内心对作文教学的厌烦心理、营造积极开放的课堂,无疑起到辅助和推动作用。教师要运用好电脑投影展示等电子信息技术,大面积地展示和点评学生习作的成功之处。
作文是学生思想情感的外现,透露出学生的人格。尊重和欣赏学生的习作就是尊重和欣赏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人格魅力。因此,课堂上,教师运用电教手段使大部分学生都受到点评和表扬,促使和增进学生构建积极的写作心理模式。教师要运用好“皮格玛利翁效应”,对学生发言的凝神倾听、对学生习作的声情并茂的处理、对学生成功之处的发自内心的评价和挖掘,以及实事求是的指正,这些都能使课堂洋溢着激励的氛围,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修复由于自认为“写不好”“能力低”而带来的郁闷、沮丧的心情,使学生经历了一场丰富的精神大餐,卸去学生心灵重压,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写作的冲动。教师要组织学生用欣赏的、开放的、建设性的眼光评价自己和同伴。辅导或者点评时,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习作做出正面的评价,对自己的成功之处要回忆写作的心理过程,对同伴的精彩之处要能分析出其精妙之处,体验其成功的艰辛和喜悦。这种“寻找优点”活动,能使学生获得“你行,我也行,我要更行”的积极的心理感受。
以积极心态对待学习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267-02
高职教育在我国是20年多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形式,其在学生管理上,与一般高等教育有相同之处,但又不同于一般本科学生的管理,有自身的特点。采用一般本科院校或中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模式进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显然是不恰当的。因此,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从外延性的数量增加,发展到以积极心理学教育方式为导向的内涵性的质量提升,更新高职学生管理理念、提高高职学生管理实效成为高职院校创新管理模式的首要任务。
一、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学校管理理念更新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最基本的任务目标是培育出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专业人才,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文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高职院校要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做到“以生为本”。“以生为本”既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方法论。“以人为本”的办学实质包括:“高度重视人的主体性作用,也就是指要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最广泛最充分地一切积极因素,有效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的调度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和谐校园制度和氛围” 。 “以生为本”还应表现在学生管理的工作中,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学会理解学生的利益继而维护学生的利益,在高职院校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都是学生管理价值的集中体现。然而目前在高职学生管理领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社会发展和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现象。部分学生因管理缺乏针对性,往往难以真正从内心接受教师的教育管理甚至产生抵制教育管理的情绪。综上所述,在学生管理方面,首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立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已形成的独立人格,重视学生的自身价值和情绪情感。其次,在管理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鼓励学生的创造才能,强化学生的生存能力。第三要以服务者或者良师益友的身份多与学生沟通互动,加强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克服思维定势,激发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掌握学生的基本需求这样的教育和管理不但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模式,更可以感染他们的内心。
(二)树立“以职业素质提升为重点”的管理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在素质培养方面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具有普遍性,是全体“社会人”都应具备的,主要包括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素质、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个体才能拥有相应的职业素质;作为“职业人”除了基本素质外还需要有一项特有的素质那就是职业素质,其具体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职业情绪等方面,这些表现是满足个体是否适应工作并最终取得成就的基本要求。职业素质分为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顾名思义共性特征是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如与人合作、沟通公共、解决问题、心理承受和适应等;而针对不同岗位的需求又要求个体应该具备特有的某些素质,举例说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对流行元素的敏感度和创新的素质等。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特征和个性,因此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才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教育者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强化学生内在的潜能,将社会化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使学生不但学到书本的知识更多的可以发展自己内在的潜能,更可以将所有知识和能力内化成自身的一种素质,这些是素质教育的精神。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前提和保障,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前提和关键,拥有相应的文化底蕴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动力源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品格保证,能够对职业有深刻的理解和持续的追求是培养职业素质的核心理念。综上所述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文化和身心素质等要素构成了职业素质。因此,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应紧紧围绕“职业素质”这个核心,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重点抓好职业素质教育。
(三)树立“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能够在社会拥有广泛的认可度也是因为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学生教育管理是一种为学生学习、生活等提供帮助的服务性工作,首先教育管理工作者应牢固树立“服务至上”的管理思想并躬身示范,产生“示范效应”。作为高校基层服务提供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其个人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而全面的感化和影响,其示范性极强。因为高职学生的年纪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很多现象的认识容易片面,也更容易受到感染,因此作为“权威人物”--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在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方面以身作则,言传和身教严重违规,必然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严重削弱教育效果。因此,高职院校进行学生教育管理时,必须强化教育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做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楷模,让学生切实感受至上服务,进一步认同“服务至上”理念,为学生管理模式的良好运行做好必要的准备。
(四)树立“校企合作,全程育人”的管理理念
“校企合作,全程育人”管理有两层基本涵义:一是引入企业的职业化管理理念;二是把企业的工作人员纳入高职学生的管理队伍,实现高职学生的全程管理。引入企业的职业化管理理念要求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校企合作.与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并保持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长期的合作交流,把企业特色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运用到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来,让学生提前感受职业化管理氛圈,从而为更好地适应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时企业化管理模式做好准备。实现高职学生的全程管理还需要企业员工的广泛支持与参与,把有指导经验的企业员工纳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让其在校企合作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确立企业员工在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从而主动参与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原则
(一)坚持引导为主,服务学生为先
当前高职学生基本都是90后,而90后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社会经济发展为他们提供了过于优越的物质,“4、2、1”的家庭模式又让孩子承担了过多来自父母和祖父母的宠爱,因此大部分90后都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散漫、缺乏责任心等特点。针对学生的现状,简单的管制显然无法将学生管理好,甚至适得其反。这要求学生管理者转变思路,坚持引导为主,服务学生为先原则,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群体,努力实现逐步从“领导”向“服务员”的转变。因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被赋予多重角色,他们既是学校的管理者,更是学生的服务者。这就要求管理与服务并重且同步实施,要把管理与服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统一在一起的管理和服务能够更有效的融合渗透。学生工作者首应先要建立良好的服务理念以服务者的姿态进行管理,以服务者的姿态进行管理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取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服务的同时更容易平等交流,也就加强了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二)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相结合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素质全面发展并不是与个性充分发展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素质全面发展并不是否认和阻碍个性的发展,反而可以为个性充分发展建立一个优良的内部条件。同样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拥有良好的个性特征才会更好的把自身的知识才华、特长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才能完成全面发展。由于每个个体的天赋各有所长,兴趣和爱好也截然不同,在个人能力、学习类型、学习方法组成的学习结构不同,每个个体又都有不一样的优势与劣势,因此要求完全均衡的发展和全优发展是不可能的更是不符合科学的。想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最主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由此可见,教育应做的因材施教,在保护每个学生的个性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个体发展其积极的个性特征。综上所述,将素质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培养出高素质、有创新的人才。也正因为如此,才要求我们管理者在制定各项管理规定、明确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式、安排教学形式、编写教材甚至是设计人才规格的时候一定要本着将素质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三)坚持目的性和有效性相结合
对学生的管理方法很多,但使用和选择管理方法,目的性和有效性相结合是其基本原则。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大批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离开这一目的,管理就会失去方向。同时,任何管理都必须讲求有效性,有效才能达到目的。因此,选择和使用管理方法时,必须既把握好目的性,又把握好有效性,使两者紧密结合。贯彻这一原则,要克服在管理上存在的形式主义及方法上的机械化、简单化,要克服由于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任职时间短,流动性大,不注重业务积累提升,只应对简单事务的短期行为。要求管理者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既要做好事务性管理服务,更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把各项管理活动和培育合格人才这个大目标有机结合,做到在管理中渗透服务、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实现高效的工作为明确的目标服务,即为学生提供更多终身受益的东西。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现状;作用
中图分类号:TP3-4
1 计算机教学现状
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进入到稳定发展阶段,在1995年的科学技术大会上,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正式被提上议程,并开始实施,在当时网络技术(因特网)及其应用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出了强劲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深刻变革,其应用日益广泛,同时也促进了计算机教育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教育的内涵、外延都有了较大变化。计算机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体系和组织结构、理论、软件和应用技术,同时对于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各种新型计算机专业,比如信息安全、软件工程、数字媒体、网络工程等技术型专业也纷纷在各大高校开设。在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下,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也逐渐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目前的计算机教育发展呈现出网络化与多媒体化结合发展趋势。
2 创新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素质教育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其中创新能力又是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人类的进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个人发展亦是如此。在计算机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根据素质要求,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使其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时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以突破自我局限,提高计算机技能。此外,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在走出学校后,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在求新、求变的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3.1 转变教育理念
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转变,更新陈旧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必须树立“教育是发展学生认知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灌输知识、训练技能的工具”的意识,转变教学观念。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创新型教师在教学中不会将上好一堂课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会合理应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如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将知识以外的东西,比如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传授给学生,开拓学生的才智、思维,锻炼其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学生、教师的双向互动活动,以及社会环境、学习目标、教材等因素的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学生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导作用、主体作用。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即任务驱动、项目引导:从计算机办公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入手,以计算机应用办公作为教学主线,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在教学中展开五步教学法(项目的提出、分析、实施、实现、总结提高)。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的层次递进模式,让计算机教学课堂充满全新活力。
3.2 营造创新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都为灌输式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以前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敢有自己的观点,所以学生的思维受到了较大的束缚与禁锢,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严重阻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思维,多花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开启探索、创新的智慧之门。在教学中允许、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大胆地怀疑、创新,以及和老师交流、辩论。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逐渐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在计算机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主要场所,所以课堂应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独立实践及思考能力的重要阵地。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能以画面、声音等元素刺激大脑兴奋区,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计算机教师应当将“开放”教学体系,在教学中注意及时反映计算机发展动态,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这一工具应用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科内外,在其他学科中巧妙地应用计算机,使创新能力实现学科间的有效迁移,在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性能力。
3.3 充分发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主体性,创新可以作为主体性的高级体现。学生若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其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不可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要将重点放在基本操作、基本功训练,在课外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思维进行自由发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外对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巩固。在计算机教学中,可在课内项目以外设置与学生实际切合的各种课外项目,比如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根据每次课内所学知识点来完成相应的课外项目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
课堂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任务―主线”的教学原则,因学而教,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行探索创新。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进行教学情境创设,适时抛出任务,然后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再由老师引导解决,以提高其自主探索能力。教师在对自主学习进行引导时,要遵循“多思考、多反思”的原则。通过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分层教学法也是调动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3.4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创新能力,必须让其对计算机课程产生兴趣,在学习兴趣的激励下,才会启动思维活动,主动探索知识,提升计算机学习水平,培养创新能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单元,在教学各环节中融入趣味性,让每堂课都能有亮点,都能调动起课堂氛围。比如:合理应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教学模式,利用技能竞赛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4 总结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各种学习资源、学习过程进行的开发、设计、管理方式方法越来越多,其也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对于计算机教学,也应当充分运用这些先进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为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星跃.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A].国土资源职业教育研究会.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C].国土资源职业教育研究会,2009:3.
[2]林楚珊.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7.
[3]双新卓.关于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外企业家,2013,06.
[4]张鸿滨.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成功(教育),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