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理学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白血病 机制 分类 症状 护理
1 概念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其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弥散性恶性增生,并侵润破坏机体器官和组织,产生不同症状;周围血液血细胞有量和质的变化。每天骨髓能产生上百亿个新的血细胞,大多数为红细胞。而患有
白血病的人体内产出的白细胞比实际需要的多,且多数的白细胞是不成熟的,为幼稚细胞,其存活期比正常情况下长。尽管这种白细胞数量很大,然而却不能像正常白细胞那样抗感染。体内这种白细胞的增多,会直接影响一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影响正常健康血细胞的产量。由于肿瘤细胞恶性增生,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止血的产生,甚至没有足够的正常白细胞抗感染,非常容易受伤、出血、感染。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根据回顾调查,我国各地区白血病的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占第六位,年轻人恶性疾病的首位,发病率为2.76/100000。且男性多于女性。白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现在可知白血病是一种克隆性恶性病,恶性病变可发生在造血干细胞广泛范围内,累及的范围可以多少不一。恶性克隆的产生可能和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逆转录病毒感染原瘤基因激活是主要的,而放射线、化学毒物(特别是苯及其衍生物)、药物(特别是烷化剂)以及遗传因素致染色体异常和免疫功能降低等促使了恶性克隆的产生和发展。某些造血系统疾病如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和淋巴瘤等最终也可以转化为白血病。
3 分类
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三种:
3.1根据白血病细胞成熟程度和白血病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白血病起病急,骨髓及外周血中以原始细胞及早幼细胞为主,病情发展迅速,自然病程仅数月,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骨髓及外周血中以中晚幼细胞为主,病情发展慢。
3.2根据血常规特点又可分为白细胞增多型,即外周血中白细胞增多,并有幼稚细胞;和白细胞不增多型,即外周血中白细胞不增多或减少,血片中仅有少数幼稚白细胞。
3.3按照细胞形态学分类,目前通用FAB分类法,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
4 临床症状
4.1起病
白血病起病急骤或缓慢,儿童及青少年病人多起病急骤。常见的首发症状包括:发热、进行性贫血、显著的出血倾向或骨关节疼痛等。起病缓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逐渐进展。此类病人多以进行性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劳累后心慌气短,食欲缺乏,体重减轻或不明原因发热等为首发症状。此外,少数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牙龈肿胀、心包积液、双下肢截瘫等为首发症状起病。
4.2贫血
早期即可出现,少数病例可在确诊前数月或数年先出现难治性贫血,以后在发展成白血病。病人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下肢浮肿等症状。贫血可见于各类型的白血病,但更多见老年病人,不少病人常以贫血为首发症状。
4.3发热
是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再疾病的不同阶段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热型。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峡炎、口腔炎、肛周炎最常见,肺炎、扁桃体炎、齿龈炎、肛周脓肿等也较常见。耳部发炎、肠炎、痈、肾盂肾炎等也可见到,感染严重者还可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4.4感染的病原体
感染的病原体以细菌多见,在发病初期,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病毒感染虽较少见但常较凶险,巨细胞病毒、麻疹或水痘病毒感染易并发肺炎,须注意。
4.5出血
白血病在疾病过程中,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其出血常发生在有白血病细胞浸润的基础上,出血部位可辨及全身,以皮肤、牙龈、鼻腔出血最常见,也可有视网膜、耳内出血和颅内、消化道、呼吸道等内脏大出血。女性月经过多也较常见并可是首发症状。
4.6器官及组织浸润的表现
4.6.1肝、脾、淋巴结肿大: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多见。肝、脾为轻至中度肿大,淋巴结肿大大多位于颈、腋下、腹股沟等处,多无压痛。
4.6.2骨及关节表现:胸骨下端疼痛与压痛对白血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病变浸润骨骼及关节后常发生骨骼及关节疼痛,表现为胸骨、肱骨以及肩、肘、髋、膝关节等处出现隐痛、酸痛、偶有剧痛。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出现骨及关节压痛。
4.6.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可发生在各个时期,但常发生在缓解期,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最常见,儿童尤甚。临床上轻者表现为头痛、头晕,重者有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抽搐、昏迷。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常是白血病复发的原因。
4.6.4其他浸润体征:牙龈可因白血病细胞浸润而增生,多见于急性单核细胞或急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白血病。皮肤浸润可出现丘疹或斑块。泪腺、唾液腺受浸润可出现无痛性肿大。男性受累可呈弥漫性肿大,成为白血复发的原因之一。
5 护理
5.1一般护理
保证休息、活动和睡眠,急性白血病应以休息为主,慢性白血病治疗期间要多休息。增加营养,注意饮食卫生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鼓励患儿进食。食品食具应消毒,水果应洗净、去皮。
5.2心理护理
白血病病情严重、预后差、患者情绪低落、易烦躁。应向患者解释及介绍白血病有关知识,使其知道白血病的预后已有很大的改善。且向患者讲述白血病治愈的成功病例,以增加其治愈的信心[2]。
5.3用药护理
5.3.1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较大,药物渗到血管外可引起周围组织坏死。应有计划选择血管,同一部位不反复穿刺,选择直、粗、有弹性的血管。静脉穿刺要求一针见血,并妥善固定。如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用药,应根据不同药物而采用局部冷敷,封闭等处理。笔者用硫酸镁溶液湿敷或将喜辽妥涂敷。
5.3.2大多数化疗药物有胃肠道反应,出现恶心,呕吐。给予镇吐,化疗期间鼓励病人多饮水,预防尿酸性肾病。
5.4预防感染的护理
5.4.1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期做空气消毒。大病房病人可戴口罩做自我保护,避免呼吸道感染。
5.4.2视病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有条件者进入层流病室,防止交叉感染。
5.4.3保持口腔清洁:危重病人每日2次口腔护理,经常漱口,口腔黏膜溃疡时用锡类散涂敷,真菌感染涂制真菌素碘甘油每日3次。
5.4.4保持全身皮肤清洁,勤换内衣,防止肛周脓肿。
5.4.5高热病人按高热护理常规,避免酒精擦浴,遵医嘱适用抗生素。
5.4.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
参 考 文 献
摘 要:病理学检验是医学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互相交叉、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要重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按照实验准备、操作、总结和报告书写的步骤高质量完成动物实验,也可将显微互动系统作为教学平台,综合应用PBL、PCMC等多种实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得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病理学 医学检验技术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b)-0232-02
病理检查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与病理学之间关系密切。但病理学实验教学却还停留在老旧的教学方式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课堂师生交流有限、学生对于病理结合临床的理解片面等诸多问题。实验教学水平与实习和就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改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实习和就业需求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教学过程没有充分体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所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教学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重视早期病变的分子和生化水平的改变,加强病理学与检验实践的联系,增加病理检验的内容,并在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考试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1 病理学与医学检验的关系及其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病理学与医学检验的关系
病理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可能从事病理检验工作。该课程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紧密相关,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是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检验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检验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病理学涉及了医学检验的免疫检验学、微生物检验学、血液检验学等主要学科,病理检查属于定性诊断。可见,医学检验技术与病理学是互相交叉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
1.2 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观察标本、切片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和病理讨论等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并绘制镜下所见图像能够观察到炎性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特点及其与正常细胞的区别,借此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病理检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病理讨论能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复习和巩固理论知识,训练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和鉴别能力。应增加并强化学生检查手段、方法、内容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等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内容和素材。在病理讨论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疾病和问题为中心,通过具体实例来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宜适当安排病理检验工作程序和规范、熟悉病理学常用仪器设备及其操作、常用制片操作与各种染色技术等病理检验技术并进行考核,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2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动物实验教学的基本步骤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应整合多个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必须自主完成查阅文献、实验操作到书写实验报告的全过程。通过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实践与创新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完成实验目标,从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2.1 实验准备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实验应以病理学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结合检验医学知识来分析并解决病理学实际问题。要高质量完成病理学实验,学生必须与教师通力协作,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探讨并不断完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这一过程,完成实验设计。
教师应通过集体备课来讨论实验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如何进行师生互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同时教师要通过预实验提前摸索和总结实验条件,达成实验目的。
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实验目的、要求和基本流程,了解实验技术特点、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要按照伦理学要求对待实验动物。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实验原理、操作流程、实验安排设计的文献资料,并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最后教师批阅学生实验整体设计方案,进而修改实验方法步骤,完善实验设计方案,为高质量完成实验奠定基础。
2.2 实验操作
这是实验教学的关键。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为每个实验小组设立组长,促使其合理分工,指导学生按照规范完成饲养动物、消毒手术器械、制备模型、护理术后动物、观察病变和制备病理切片等整个实验操作流程,同时客观记录实验结果。
2.3 实验总结与报告书写
每组学生在教师主导下,认真总结在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失误,分析失误的原因并提出具体措施予以改进。之后,学生要用科研论文的形式书写实验报告,摘要和正文、参考文献为实验报告的主体框架,同时附写实验总结和建议。实验器材、试剂、操作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是正文的主要框架。教师应根据实验设计方案结合实验操作来批阅每份实验报告并给出综合评分,最后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总结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
3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将显微互动系统作为教学平台,综合应用PBL、PCMC等多种实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得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3.1 应用显微互动系统作为教学平台
病理学实验教学可在显微互动室进行。教师借助显微互动系统在每位学生计算机屏上显示镜下示教图像,通过实时动态查找演示、借助软件进行标注讲解和局部放大来实时分析目标图像。为掌握学生观察情况,教师应实时检阅切片观察的动态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镜下观察中出现的问题。
3.2 PCMC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PCMC法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是通过问题作为获得和整合新知识的学习方法。PCMC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选择临床典型病例,设置典型病例中隐藏的问题;以适当数量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将精选的典型临床病例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对病例进行讨论,教师可适时启发和引导,先寻找并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设法解决问题,最后形成学习小组意见,同时整理好相关资料;各学习小M推选代表,阐述各自观点看法,教师归纳总结并评价各组表现。
实验教学是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教学质量的重点。这要求学校应重视该专业病理学师资队伍建设,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提高实验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实践来探索和总结经验与教训,逐步改进实验教学,达到启发思维、激发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轩,罗峰,方克敏,等.Motic显微互动系统在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管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9):2651-2653.
[2] 安锦丹,赵洪涛,王洪伟,等.PCMC教学模式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92,136.
[3] 资源,程庆,赵文健,等.综合实验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5,21(23):244-245.
[4] 云芬,贾永峰,孙勤暖,等.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0):64-65.
【关键词】 曲美他嗪;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078
患者心脏结构或功能性损害疾病病情发展至严重阶段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低下, 患者表现心力衰竭, 故而心力衰竭常出现于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 临床死亡率高, 预后不良[1]。临床检查发现, 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其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 经治疗心力衰竭改善后, 其左室射血分数可明显升高至正常水平。本研究通过对本院心内科2014年2月~2015年5月6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观察, 研究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症状及左室射血分数的改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2年2月~2015年5月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6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经详细询问病史、完善各项检查后明确冠心病心力衰竭诊断, 符合第8版内科学冠心病心力衰竭临床诊断标准[2]。如患者伴有心源性休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清醒时患者心率仍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 均根据具体病情相应给予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呋塞米等利尿剂、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血管扩张剂, 应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依那普利治疗, 同时给予吸氧、休息、血压和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多功能监护, 限制钠盐摄入, 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相关治疗。对照组应用单硝酸注射剂20 mg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 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滴速, 1次/d, 2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 给予曲美他嗪治疗, 20 mg/次, 1次/d, 静脉滴注, 2周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心力衰竭缓解情况及复查心脏彩超检测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患者心力衰竭症状的缓解情况及心脏彩超检测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评定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治疗后患者心衰症状显著缓解、彩超检测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升高>50%;有效:治疗后患者心衰症状明显缓解、彩超检测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升高45%~50%;无效:治疗后患者心衰症状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彩超检测左室射血分数未较治疗前升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本研究中68例患者均完成治疗, 未有中途退出治疗者。对照组中显效21例, 有效7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82.35%;观察组中显效24例, 有效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12%。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原发性心肌损害, 心脏长期负荷过重, 若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 最终可导致患者心肌功能由代偿进展为失代偿, 患者心脏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 临床出现循环淤血, 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等病理改变,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等心力衰竭表现。而冠心病、高血压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最主要病因, 对其治疗需采取综合措施, 包括对各种可导致心功能受损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早期管理, 应用各种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
对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疗, 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应用上述相关药物, 临床也在不断试验新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 本组研究采用加用曲美他嗪药物来观察对治疗疗效的影响。曲美他嗪的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游离脂肪酸代谢, 使游离脂肪酸减少, 从而使心肌细胞恢复通过以葡萄糖代谢为主产生能量;冠状动脉病变时心肌血供减少, 心肌供氧受到限制, 而应用曲美他嗪则能提高氧的利用度, 产生更多的高能磷酸键, 使心肌缺血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提供代谢性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同时能有效降低心肌耗氧量及心肌能量的消耗, 通过改善心肌氧的供需平衡, 起到改善心脏功能的功效, 故而其对冠心病心衰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3]。本组观察发现, 加用曲美他嗪后可将常规抗冠心病心衰治疗的总有效率由82.35%提高至94.12%, 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 在常规抗冠心病心衰治疗时, 加用曲美他嗪能有效地改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 对提高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值得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内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95-298.
[2] 乔锐, 贾院生. 曲美他嗪改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左室功能的疗效观察. 淮海医药, 2008(26):493-495.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和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叫xxx,任教学科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医学科学中实践性很强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也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它主要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经过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通过正确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及发生发展规律,能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充血、淤血。
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和教材
本次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主编:xxx、xxx。
该课程针对的是高中起点三年制护理、康复、助产等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专业的学生使用,讲授该课程时,这些大学生一般处于第二学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经过之前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她们已熟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中正常器官组织结构及生理解剖位置等专业知识,由于学生大多基础较差,整体素质不强,所以讲课速度不宜过快。
二、教学目标
根据《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充血、淤血的概念、常见重要脏器淤血如肺淤血和肝淤血的病理变化。
熟悉:充血的类型,充血、淤血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了解:充血、淤血的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充血、淤血的病理变化及常见重要脏器淤血的病理变化。
3.素质目标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准确理解临床病理现象,对疾病状态作出初步判断,如为什么不能快速大量抽腹水?发绀是怎么一回事?
三、教学思路
案例导入新课 10分钟;
充血、淤血的概述 10分钟;
充血类型及充血的病理变化 25分钟;
淤血的原因及病理变化 35分钟;
病例分析及讨论 10分钟;
课程小结 10分钟;
总共是100分钟。
在这100分钟内,我主要利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法、组织讨论法,借助PPT课件、动图文件、黑板板书、画图等方式来辅助教学。
四、具体教法方法
1.案例式教学
详细来讲,利用多媒体播放血液循环中正常心脏射血和静脉血液回流的动态文件。结合临床的真实案例(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的病人,为什么不能一次性快速大量放腹水?),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充血、淤血),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之后,运用讲授法
带领学生分析问题,追求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我将采用大量形象的PPT图片以及适量的动态文件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充血、淤血,同时用黑板板书的形式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强调。
3.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讲授及引导的的基础上,回顾课程开始时那个比较常见又深刻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最后进行课程小结,布置作业、预留复习及反思等。
五、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1.重点
A、对比理解充血、淤血的概念和病理变化
B、临床常见重要脏器淤血(肺淤血、肝淤血等)的病理变化
2.难点
A、充血、淤血形成的原因及后果
B、肝、肺淤血的病理变化。
充血类型相对来说具有多样化,不易区分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而且机制较复杂,对于学生初次接触疾病(肝肺淤血等)的病理机制和病理变化,有些生疏,很难记忆,我主要借助于形象的动态文件、临床病理图片以及反复强调的方式来攻破重点和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六、综述
关键词:林业;森林;林木;病理学
森林病理学是目前林业生产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和工作理念之一,也是保障现代化林业生产工作顺利进行和良好开展的关键。在当代的林木企业而言,其在工作中森林病理学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环节,是确保林木生长良好的基本理念,也是一种综合了各种复杂森林病害为一体的综合性林木病症预防和处理的技术学科。在最近几年的社会发展中,随着人们对林业认识和保护环境要求的提高,以各种林业病害防治和处理为主的综合性技术学科——森林病理学的研究与探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森林病理学概述
自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人们在工作中对于森林病理学就着手研究和分析,并且经过了百年时间的研究使得其逐步趋于了成熟。但是在上个世纪,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使得森林病理学的研究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也造成了多数资料的损失。但是在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至今,由于人类饱受战火影响而对于自然环境、森林资源都有了良好的认识,基于这些现象,使得人们不得不在工作中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森林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病虫害。并对其进行了总结。
森林病虫害简而言之也就是目前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森林植物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和病害进行了检查和处治,并且通过这些实践和工作经验的总结和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化、全面和复杂化的工作流程与学科体系,是基于各种病虫害的产生原因、症状特点、发展规律以及相关的社会发展技术手段进行的深入总结与研究。
2森林病理学的发展
森林病理学这样概念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后期,而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与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在目前社会发展中,受到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与分析,并实现了综合化、全面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在我国,由于建国之初受到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及科学技术理念的影响而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隐患,也造成了众多的工作问题的产生。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森林病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和指明了发展新方向,也为现代化林业生产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依据。
同时在近年来,受到全球能源储备与开发矛盾的影响,林业生产活动也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制约与影响。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和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目标的探讨与实现,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得不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来保障环境、能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也为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基础与前提。
3森林病理学的特征
森林病害是目前森林生产工作中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一些列病变产生的结果,在这一时间段里,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无法引起经济损失且能够对林业生长带来有益活动的影响要加以利用。同时这些现象在营林工作中无法被我们称之为林业病害,而是一种有益的病害模式。如目前我们在森林工作中常见的林木菌根菌在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侵袭和污染之后形成的一种菌套现象,他们的存在不但无法造成林业生长影响,还对于林木的根部带来了良好的保证效益,避免了其他因素造成的林业资源的生长和生产影响。而目前我们在森林病理学工作中所研究的工作重点主要是针对林木生长的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的有害病变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在工作中形成了一套系统化、全面化、规范化的工作理念和管理控制模式,为林业的正常、持续发展带来了基础和前提。
4研究方向
4.1研究对象:从寡元单纯系统到多元复杂系统
以往对于病害发生机制的诠释主要集中在森林病害体系中的单个成分,但森林病害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各生物因素间的动态互作,以及周嗣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在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生物间互作关系改变或新的种间互作关系形成都能够促使病原物进行适应性进化,基因表达、遗传系统、形态特征、扩散方式和生活史策略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在生态系统中的适应速度和分布区域,甚至暴发成灾。
4.2研究尺度:从基因到景观向全球
森林病理学所研究的树木通常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一些甚至能达到几个世纪。树木虽然不能移动但是其后代可以离开它所建立和生长的环境而扩散出去,有时自然的单一物种或者几种物种统治了整个景观区域。然而森林可能被一些病原物所侵染、致病甚至致死,包括真菌、细菌、植原体和病毒以及线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