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有效性;策略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含蓄蕴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美学、道德、伦理、品格、意志等思想情感,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背诵是学习语言文字最古老的方法之一,综观当前古诗词教学,我们发现,背诵让学生颇为头痛。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许多教师认为背诵是一种机械式学习方式,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因而忽略了背诵教学。二是在背诵教学中,只要学生进行篇章的背诵,忽视了背诵方法的指导,致使学生背诵效果不佳,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对背诵教学引起重视,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有效背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音韵美、意境美,从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有效性策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品析诗词重点,理解背诵

面对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加强诗词重点品析,往往可以深化学生知识理解,让学生记得又快又牢固。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诗词重点品析,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深化理解,有效背诵。

首先,注重炼字的品析。古诗词十分讲究炼字炼句艺术,诗词中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往往是诗人情感和全篇主旨所在。在品析诗词重点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体会炼字用词之精妙,为学生的背诵奠定坚实基础。比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催”中的“压”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敌兵来势的凶猛,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势。晏殊《浣溪沙》中“小园香径独徘徊”的“独”字深刻透露出作者孤寂伤感的情感。

其次,重视名句或警句的品析。名句和警句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历来受人吟诵。在进行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名句或警句的品析,理解文本思想情感,把握其主旨意蕴,从而达到理解性背诵的目的。例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历来受到人们赞赏,两句诗中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情感。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将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抒情,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扰,不被眼前困难吓倒的哲理,同时也深刻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情感。

二、掌握诵读技巧,强化背诵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优选有效诵读方法,激发学生诵读欲望和背诵兴趣,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将古诗词意蕴了然于心,从而使学生孰能生巧,背诵于心,规范学生口头语言,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首先,借助多种诵读方法,唤起学生诵读欲望。多样化的诵读方式,既可以激活课堂氛围,又可以促使学生自主诵读,调动学生诵读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引领,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诵读激情。或教师指定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领读,点燃学生的竞争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诵读材料,让学生即兴诵读,或让学生自由选择诗句进行诵读,读后让学生交流诵读感受,以增强学生诵读信心,保持学生诵读热情,强化学生背诵效果。

其次,传授诵读技巧,深化学生背诵理解。一是重音的处理。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往往借助情感语气来加以实现,其中语音轻重是其关键所在。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对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情感或全文主旨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譬如,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是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一个“难”,一个“残”,道出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读时要注意重读。二是语调的处理。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通常而言,读升语调时音量要逐渐加大,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要逐渐减弱,语速要平缓。例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笔者让学用明快、欢乐的节奏去诵读,读时做到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这样听来悦耳动听,扣人心弦。三是节奏停顿的处理。一般来说,古诗词中节奏划分并不复杂,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五言诗词一般为 “二二一”节奏,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七言诗分为“二二三”和“二二一二”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等。

总之,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析诗词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背诵;通过加强诵读技巧的掌握,提高学生诵读水平,深化学生背诵理解,强化学生背诵效果。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J].基础教育.2006(12)

[2]施茂枝.疏言 显象 悟意 化言――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J]. 语文建设. 2006(01)

[3]于航.试谈初中古诗词情趣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11

[4]陈凤娟.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反思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5]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通过学生对诗词的诵读,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诗词的学习,通过加强诵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其中的韵味,通过多读还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在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要读出诗词中的语调和与重音,通过诵读,让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和内涵理解更加深入透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非常重要。让学生多读,以至于能够背诵,直至能默写应用。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配以诗歌图片,辅助背景音乐,虚幻再现诗人当时写诗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到古诗词的意境中,文章中描述的画面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从而学生可以顺利地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中,这样学生自然就理解古诗词中所表达的寓意与思想。在平时语文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用心灵去体验,用情感去碰撞。

二、利用鉴赏古诗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每首古诗词都蕴含一定背景和作者的意图,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诗词,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体会诗人创作的巧妙,从而达到想其意境、 悟其诗情的目的。如在学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一般秋雨会带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容易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思绪?”学生就非常容易联想到“思念”。然后继续提问:“在秋雨绵绵的晚上,诗人使用了哪一种照明工具?他是如何思念妻子的?”通过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显现的含义,促进学生借助于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诗人在绵绵秋雨中对自己妻子无尽的思念,进而深刻感悟作者内心的苦闷。再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诗中有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句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想象一位身穿戎装、白发苍苍、英姿飒爽的老将军,在骑马飞驰、身先士卒、与敌人奋勇搏杀的场面,在杀声震天中,敌人节节败退,最后老将军开怀大笑……通过想象,学生体会出作者一颗爱国之心,一种为统一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热情;通过想象,极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通过诗、音、画,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在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充分挖掘和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词大多在描写自然景物的情况下,表达特定的思想和感情。古诗词与图画之间紧密联系,很多诗人的习作将“画”和“诗”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所以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将诗画结合起来。如在学习古诗《使至塞上》时,为了使学生有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在带领学生分析完诗歌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将美术知识与诗中的意象结合,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完美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习诗歌的热情,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同时还体现了课程整合。在诗歌教学中,学生还应该用心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音乐美。音乐也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工具,在让学生鉴赏诗歌时,可以配以适当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充分感受诗歌中蕴藏的情感。

四、充分挖掘诗歌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深刻挖掘古诗词的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其内涵极其丰富,其语言含蓄而精练。教师要引领学生读懂读透,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如诵读、赏析等。挖掘古典诗词丰富内涵,传承其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要让古诗词课堂成为语文教学中最美的、最有文化内涵的课堂。学习古诗词,要正确理解诗词,一定要对作者的经历、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正确把握诗词中的思想内涵和诗歌的文风,要让学生与诗人对话,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触摸到诗的灵魂。如杜甫在唐朝处于最繁盛时期的时候,写下“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充分体现出诗人的壮志情怀;而《春望》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作者被困在长安时期,与亲友在战乱中失散,他通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句,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睹物伤神、暗自垂泪的情怀。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品味诗人在诗歌中所寄寓的感情,感悟诗人当时的意境,挖掘古诗词的丰富内涵,传承其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现在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老师用电脑投影上课,学生看过文章后小组讨论,再由学生质疑,学生可能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老师有的回答,有的不回答,美其名曰是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又例如:在语文课上总是播放音乐,或者展示图片画面,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赛,整节课为此花去了大半时间,而这样的课又美其名曰是实施大语文观的理念。

这样的语文教学太空太泛,随意性太大,把语文课变成了一种全能的学科,无教学目的可言,教师想怎样上就怎样上。久而久之,这样的课就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语文课因而失去了本性,迷失了自我。

导致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片面强调人文性的影响 语文教学历来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上,毫无疑问,工具性应是基础,片面强调工具性固然不对,但脱离工具性只讲人文性也会走向另一极端。近一二年这种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用很少篇幅进行语言教学,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所谓的人文精神培养上,大谈有关文章思想价值的主题,这在当前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前提下固然有其必要性,但如果整节课都如此未免本末倒置,把语文课上成德育课和思想政治课了。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人文精神培养很重要,但前提应是“以文为本”,用好教材这个例子,用足教材这个例子,紧扣文章中的语言,通过教材的语言让同学感悟、体验、反思。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才水到渠成。脱离文本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只是空洞的口号和说教,实效并不明显,脱离了语文课的本质,犯了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错误。

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受到了综合性的影响 自二期课改推行以来,综合性问题被人们所广泛重视,综合性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新思路,对纠正以往语文教学中的偏颇,效果明显,在当代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也是势在必行。但强调综合性并不意味着语文学科在任何时候都要和其他内容合在一起,也并不意味着二者只是加法而已,1+1≠2,综合性并不是大拼盘,仅仅混在一起只能增加学生的负担,这在说明文教学中尤为明显。

那么,如何使语文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呢?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语言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应用性和综合性

从理念上说,90年代盛行起来的大语文观还是正确的,对克服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封闭性问题大有裨益,但不管语文教学涉及的方面如何多如何大,语言教学仍是它的核心所在,因此要把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应用性、综合性和语言教学相结合,为语言教学服务。如在上《春》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地引用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古诗词,用古诗词中描绘春的语句来对照课文,评价课文,从中获得新的角度、新的启示。比如《春》中有一句“山朗润起来了”,对“润”字的理解,多数同学仅局限于字的含义“润泽”,于漪老师为了说明这个字特地找了一幅画来说明,而我却用古诗词中的同样用法来帮助同学理解,杨万里《题黄才叔看山亭》中有“春山叶润秋山渡”一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又有“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二句诗都用了同样一个“润”字,只是对象不同,一个是“叶”,一个是“雨”,而课文中用的是“山”,不同对象的同一用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评注,既从新的角度加深了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又让学生在无形中复习了古诗词,扩大了视野。在教案实施过程中,同学们在课余收集了很多美丽的写春天的诗词,我也提供了近20首之多,包容了课文中几乎全部的语段和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不同的画面,这种设计紧扣语言,加强了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加强学法指导,品读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

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职责是教会学生学会欣赏、品味语言,就初中而言,首先是要让学生学会品味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如在上《醉翁亭记》一文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到散文语言的品读上,紧扣“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等语言,使学生明白散文语言的特点是具体生动,因而要寻找一些形象化的动词和形容词,而说明这语言的特点是科学、准确,因而要寻找一些带有限制性、修饰性、补充性作用的副词。这样在不同的文体教学中,学生品读到了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

3.加强作业指导,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据调查表明,学生的作业以练习记忆为主,占84%左右,而实践性作业只有4.6%,探索性作业只有3.7%。显然这样的作业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更达不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目标。我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如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北大钱理群老师曾说过,中学语文不可不读二个内容:一是《论语》,二是鲁迅。于是我就让学生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兔和猫》并发表评论,同学们很感兴趣,他们纷纷写了自己的心得。请看下面的评论:“可怜那生灵,有如昙花一现……生命如此脆弱,要珍惜啊!”“鲁迅应该很早就有抗黑势力的心了,他想要毒死黑猫,也就是想要抵抗不平等的社会。”“鲁迅的文章看似非常的难懂,但是细细品味,不由得体现了作品充满正义的内涵”,“小说的中心是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看,多么精辟的评论,简直一语中的。当然也有同学直呼看不懂:“我不是完全能理解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中的深刻含义。”“现在写文章提倡有中心,材料有意义,这是最基础的,可是鲁迅没有做到,文章看似有中心,实际上并没有。选的材料也是一般的。”虽然这些同学并没有读懂原文,但至少能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考虑到时代背景和思维特质的差异,我们也没有必要苛求他们。但就是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在品读不同作家的不同语言风格的同时,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了提高,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作业。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高中;诗歌鉴赏;衔接教学;探究

1.前言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具有很强的传承性,更是我国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初中古诗词与高中古诗词相比在内容、语法、情感、题材以及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因而初高中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应当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实现有效地衔接教学。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初高中诗歌鉴赏衔接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有很大一部分的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实现衔接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缺乏整体的协调与规划,对诗歌鉴赏的教学成效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为此,必须重视初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衔接问题,并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2.初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衔接断层形成的原因

初高中的语文教学由于在语文素养培养方面的要求衔接不是很到位,尤其是初中的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有所淡化和弱化,使得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无法适应。语文学科在各个学段的知识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在有关知识的衔接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诗歌鉴赏方面。

在初中阶段对于诗歌鉴赏的要求较低,主要包括: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对诗歌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流利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要求学生能够养成默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要求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略读和浏览的方法,能够进一步扩大其阅读范围,拓展其视野。其次,要求学生能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有清晰的思路,能够理解其主要内容,对其中重要词语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体味和推敲;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对诗歌内容及表达方法的看法与疑问,能够通过小组讨论等合作方式,对疑难问题共同进行探讨,能够有效区分写实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的不同体裁形式。再次,要求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诗歌作品的内涵能有一个初步的领悟,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能够根据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评价其思想感情倾向;对诗歌当中的情景与形象能够有自身的体验,能够品味诗歌中表现力丰富的语言。但是,在高中阶段对于诗歌鉴赏的要求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对诗歌进行诵读,能够准确表述诗歌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得出自己的阅读认知;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有效地阅读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求学生能够形成独立的阅读思考习惯和能力,对于诗歌能够有自己的见解与根系,能够对诗歌从不同方面进行评价与质疑,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要求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能够主动探究诗歌中所彰显的时代精神和所展示的民族心理,进一步了解人类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从对两者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中阶段的诗歌鉴赏更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使学生形成敏锐的思维能力,拓展其思维空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对语文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予以进一步优化,让学生形成主动对诗歌当中的文本信息进行探究的习惯与能力。因此高中阶段的诗歌鉴赏教学对语文老师在教学方面也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刺激反应,善于创造时机以唤醒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能够主动同诗歌作者在思维方面进行碰撞和交流,使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得到丰富和发展。

3.初高中诗歌鉴赏衔接教学的原则

(1)整体连贯性。初高中诗歌的衔接教学应当具备整体连贯性。只有将各个局部有效衔接起来,才能够发挥整体功能的巨大优势。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整体性,才能连贯的有效的进行教学。根据诗歌教学衔接的整体连贯性原则,首先,应当把诗歌教材看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教学效应;其次,学生在学习中作为一个整体与诗歌教学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如果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诗歌教学就没有整体性可言。整体连贯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整体性的进行输入,又必须要整体性的进行输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整体连贯性的进行学习。否则,学生无法把握整体性,无法调动积极性。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现实学习中要求教师在衔接教学中应当掌握各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指标,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设计课堂诗歌教学。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规划教学,确定重点和难点,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调整思路与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3)循序渐进原则。避免揠苗助长,按学生的学习律和诗歌教学循循善诱,让学生的知识能够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能够系统的掌握最基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

(4)适应性原则。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内容和课程进度等都应当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能够适应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少走弯路。

4.初高中诗歌鉴赏衔接教学反思

4.1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素养

(1)通过分析初高中诗歌的特点,,创新教学理念。教师作为课堂授课的组织引导者,他们的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教师本身来讲,第一,能够有意识的将初高中诗歌衔接到课堂教学中;第二,能够对初高中诗歌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第三,应当重视科学合理的在课堂教学中衔接初高中诗歌。教师应当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初中与高中在教材与知识点等方面的存在着紧密的练习,应当对初高中的教材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高中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必要的铺垫,使得初中生能够对高中教材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将诗歌教学与学生的终身发展相结合,除了做好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之外,还应当为学生高中阶段诗歌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挖掘其诗歌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初高中诗歌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收放自如。

(2)针对初中诗歌知识的“盲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盲区”主要是针对在初中诗歌要求比较低或者没有要求而高中诗歌有要求或者要求比较高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初中与高中的诗歌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各有不同,如在高中需要学生能够掌握汉语最基本的语法,能够掌握对诗歌鉴赏影响比较深的文言文七个比较特殊的句子以及各类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技巧等。但是往往很多高中生未能达到这种程度,这就要求初中教师能够搞明白初高中诗歌知识在衔接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为学生高中生涯地学习做好铺垫,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初中诗歌知识的盲区。

4.2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爱好。在学生进入高中这一新阶段,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碰到困难,产生抵触排斥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的引导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适应和调整。同时,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自强自信心。如果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对高中的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就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更快适应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应该积极的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技巧,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活跃气氛,让学生融入知识,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

(2)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诗歌练习。首先,应当加强各类诗歌的阅读。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的方式各种各样,可以精读、简读,也可以朗读、默读,通过各种方式相结合;读的内容既可以包括书本和报纸,还可以包括各类诗歌文集,阅读的知识面越广,越能对知识的积累与学习产生积极作用。初中学生,教师最主要要求的配合学习,而进入高中,教师强调的主要还是能够具备独立阅读诗歌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学生能够自我完成诗歌作业后,教师更应当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学习钻研,扩大读写量,提高效率,进而让学生具备更强的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

其次,应当加强对各类诗歌的理解能力。学生只有多读诗,多写诗,才能够真正理解各类诗歌的含义。初中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很多是靠死记硬背的,未能真正的体会到诗歌的魅力,通过不断的分析和思考,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和细化,如利用PPT微课,这类微课主要由图片、音频以及文字等构成,通过设置自动播放功能可以将学习内容转化为3至5分钟的教学视频,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可以通过视频将岑参送别好友的大致情景进行播放,帮助学生理解其中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通过利用微课将知识点由抽象化为具体,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再次,应当强化诗歌练习。通过不断的进行诗歌练习,从中总结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觉得诗歌很简单,但是当提起笔时,却发现无从下手。有些试题在平时课堂上老师已经讲过了,甚至在课下练习的时候也已经做过了,但是很多学生还是记不住,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没有善于总结,不能熟练的运用规律。另外,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考试及练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弱项,然后对症下药,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调整学习方式方法,并且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自身学习的心得,借鉴其他同W的经验方法,取长补短,找出属于自身的学习方法。

5.结语

初高中诗歌鉴赏的教学衔接问题由来已久,不仅关系到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及其全面的发展,更是影响着整个教育系统的有序发展。笔者在研究和总结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初高中衔接断层形成的原因,提出初高中诗歌衔接教学的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有所裨益。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学生的自觉奋斗。

【参考文献】

[1]迟桂凤.浅谈初高中诗词鉴赏之衔接[J].语文天地,2011(6):49-50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摘 要:目前,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学生语言基础积累不够,缺乏丰富的写作经验,很难写出较好的文章。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又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为初中教师作文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只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策略

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创新作文教学方法,利用崭新的教学理念,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丰富作文写作内容,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经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部分,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严重影响着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目前初中作文教学出现模板式教学现象,教师将不同形式的作文总结出不同模板,并将自己总结的写作模板发给学生,使学生背诵写作模板,并要求学生考试时按照模板形式进行写作,以求获取高分,这种作文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写作思维困在固定的模板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教授学生一些机械的写作技巧,忽视了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将写作与阅读分离开,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掘写作素材、积累写作基础,使学生的写作质量难以提高。

再次,初中作文教学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在传统、单一的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思维得不到发展,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不爱动脑的坏习惯。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写作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将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优势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不断发散思维进行写作练习。

例如,在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背影》为学生播放视频片段,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与感人的送行视频场景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写作感情。生动、感人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学生在头脑中回忆起自己生活中的感人经历,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学习教学内容中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手法,并进行写作练习。形象、逼真的视频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积累的文字知识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结合生活,丰富写作思路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应用学科,其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作文教学也不例外,纵观各国名家名著,无一不是在生活元素基础上进行创作的。因此,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教学与生活结合,丰富学生的写作思路。

例如,在人物写作中,教师应以教材内容《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使学生明确,在描写人物时除了要仔细观察人物的外貌特征外,还要用事物衬托人物的性格特点,写人离不开事物,但事物大都是在生活中发生的,因此,要结合生活中的事物突出人物特征。在教授完学生写作技巧后,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注意观察,写出生活中自己最熟悉的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观察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并且结合生活中的事情,将人物形象描写得生动逼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使文章更有吸引力。

3.加强阅读训练,夯实写作基础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使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中夯实写作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大阅读量,为学生推荐一些阅读文本,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将优美的句子和词语摘抄在笔记中,课余时间翻阅笔记,在写作中利用自己积累的基础进行写作。读写结合还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仿写方面,例如,在《浣溪沙》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完教学内容后,鼓励学生仿写古诗词,在学习完《故乡》时,让学生模仿鲁迅先生的文章进行写作练习,学生对各种文体进行仿写,逐渐了解了多种写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目前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不高,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反思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作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改革,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此促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发展,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超.实现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的方法[J].学周刊,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