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保护土地资源

如何保护土地资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保护土地资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保护土地资源

如何保护土地资源范文第1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在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下列原则编制:

(一)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二)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五)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如何保护土地资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地;保护;现存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D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地是人类活动不可或缺的资源,然而其不可再生性导致人类逐渐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重视起来。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本就紧张,以往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受重视,导致如今我国土地资源状况不容乐观。而土地资源保护则是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法律、行政、现代科技等)保护土地资源不受破坏。虽然我国开始对土地资源保护引起了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对许多方面、细节认识不够,导致在保护土地资源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土地资源保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解惑。

一、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违规圈地的规模化,导致土地资源迅速减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这对制造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在城市建设中,许多地方过度扩张土地、滥占用耕地、随意设立开发区,导致周边土地急剧下降,此外,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农村中大量、恣意建房已成盛行,然而在村庄、乡镇修建房屋,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合理的布局,导致农村建房浪费了大量的土地的资源。破坏、闲置、浪费耕地现象在农村非常常见,各村各镇布局散、乱,无法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尤其是耕地面积的保护,更是形同虚设。

2 沙漠化、水土流失、污染,加速土地资源的破坏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20 世纪 50 年代到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间,土地沙漠化面积从1500 多平方公里扩大到了2100 平方公里,而从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土地沙漠化以每年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张,大量草地、耕地等沙漠化,土地资源岌岌可危。水土流失也是导致土地资源破坏的另一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修建铁路、公路等导致大量植被被破坏,乱砍乱伐、过度垦殖更是没有受到实质性的阻止,水土流失是土地资源浪费最主要的人为因素。土地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质大大超出正常含量,土地无法消除这些有害物影响的现象。土地污染一般是人为造成的,生活污水、残留农药、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都是污染土地的主要原因。这些污染物中的细菌、病菌等进入农田,会慢慢积淀在土壤中,更有甚者逐渐渗透到地下水层,不仅污染了土壤,还使地下水无法循环利用。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为1.5 亿亩,其中污水灌溉造成的污染为3250 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 200 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

二、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对策研究

土地资源保护刻不容缓,而土地资源的保护往往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相结合,因此在制定土地资源保护措施时,应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才能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合理利用城镇土地资源,充分挖掘土地潜力

近几年来,城镇经济发展很快,土地资源的利用显得非常紧缺,如何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合理开发城镇土地资源?可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1)对各城市的扩展及生活水平进行严格的监测,只有达标才能使城市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减少耕地资源的浪费;2)对土地的规划应遵循相关的土地制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必须加以完善,建立新的机制;3)土地利用规划应被提到日程中进行讨论,开展土地开发专项规划,走节约型城市的道路;4)用地定额标准和集约利用机制应加以完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效率,挖掘城市土地潜力。

2 保护基本农田,严格审批土地建设项目

保护土地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做出有效的方针政策进行实施。1)制定、实施科学的农村建设规划。制定农村建设规划时,应统筹规划,遵循实用、科学原则,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改善居住环境。在进行总体建设规划时,应运用多种手段(法律、行政、经济、现代科技等)严格实施,对违反规划行为必须采取措施坚决制止;2)严格审批土地建设项目。要严把建设项目审核关、建设项目供地关、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关等。

3 制定有效措施,防止土地受污染

土地资源保护能够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击、侵蚀,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沙漠化扩大面积。退耕还林、退林还耕能够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充分保障土壤的含水量,从而防止出现水土流失。土壤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就能够保证农地的良性循环使用,保证土地具有生产经济作物的能力。对于土壤污染的防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工业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对于废弃物应进行及时的治理、综合利用,防止污染土壤;2)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应合理进行,现代科技愈益发达,高效、低污染的农药也逐渐研制出来,应充分利用这些低毒的农药降低对土壤的污染;3)对生活垃圾进行科学化处理,减少污染;4)不能一棍子“打死”污水灌溉,应对其进行谨慎推广,并对灌溉的污水进行严格的监测。

三、结论

切实做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加强对土地资源质量保护,减少因质量下降而导致的资源流失,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国土资源。

参考文献

[1] 易敏林,彭金生,陈炎,陈佳. 切实保护整治地质环境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A]. 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 2002

如何保护土地资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集约;有效节约利用

工业革命之前,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局限于种植业、养殖业以及供居住的房屋。工业革命期间及之后,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土地资源受到重视,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之上获得更大的产出成为一种广泛的追求。最初,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既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并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从而获取高额收人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其本质是通过增加投入,获得土地最高报酬。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的范畴也延伸至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及配套的政策法规之中。i当前,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土地资源的利用。就我国而言,如何利用好现有的土地资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上升时期,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之下,城镇化不断推进,耕地不断减少,同时,现有耕地也存在粗放经营、产出率低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已经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科学、平稳发展,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迫在眉睫。集约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无疑已经成为当下的必然选择。就当前形势而言,集约和节约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对产业结构同土地利用规划的结合

土地利用规划实质是各种产业要素配置的空间表现,产业的空间结构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类型,因此,根据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理论,制定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将有效地节约利用土地并获得更大的产出。因此,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当在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地区产业结构和发展前景,通过系统分析,制定科学的土地政策。

同时,应当制定多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具体来讲,应当对土地资源分层、分区域研究,对大城市、小城镇、农业土地制定不同的利用规划,特别是发展迅速的小城镇的土地利用规划。我国工业化进程已经发展到中期阶段,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工业发展迅速,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小城镇土地资源利用应当克服分散布点的现象,以缓解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ii分散布局是我国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不仅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更加容易造成基础设施、厂房建设等资源的浪费。因此,对小城镇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小城镇相对集中发展,对小城镇土地资源的集约和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土地资源的环境保护

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企业不断增加,大量工业污染物、生活垃圾等给土地资源带来严重威胁,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人们的健康。因此,应当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已经建设的污染项目,要严格控制其规模的发展和扩大,并严令加强排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污染物处理符合相应的标准。应当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特别是一些规模小、技术设施简陋以及生产危险化工原料的乡镇企业的监管,要求建设相应的污染处理设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应当严格新建工业开发区审批工作,防止出现反复建设、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问题出现,从而优化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集中处理、减少对土地资源的环境污染。

3.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为严格贯彻土地资源利用的政策和规范,应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评级体系,将政府、企业、个人等主体的活动纳入体系之中,通过量化土地资源利用,更好地规范资源利用活动。评价体系应当明确区域现有的土地资源类型、数量,并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就主体内容而言,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应当涵盖各类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各类建设用地指标(例如,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城镇安置用地、宅基地等)、政府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体系(着重针对政府在开发区建设、其他建设用地节约方面的行为评价)、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奖惩机制(例如,土地集约利用与用地指标安排相挂钩、考核结果作为政绩考核的依据、给予政策上的优惠等激励措施),只有通过有规划、有章程的保护措施,才能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工作的开展。

4. 让节约集约土地理念深入民心

土地资源短缺无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土地资源的警钟的撞击无时无刻不是在提醒我们——过度消耗、低效利用资源的粗放增长方式以及依赖大规模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难以为继。除了政府层面的法律、政策之外,大众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意识更应当提高。鉴于此,应当加强对民众的宣传和教育,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理论研究;开展相应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研究;对各级地方政府开展“创建活动”的相关人员进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培训;委托部分知名院校进行“创建活动”信息系统开发;开展面向一般公众的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宣传教育。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为节约集约土地做宣传、造声势,节约集约土地的理念必将播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间。

总之,土地资源集约和有效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以及各类单位和个人的合力推动,只有通过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资源环境保护、构建合理的土地利用评价体系、动员全民参与,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土地资源才能得到保护和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3月刊第25卷第2期,第83页。

如何保护土地资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034-03

1引言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是土地资源安全最重要的突出问题。当前,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与否,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生产安全,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现实意义、评估原则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等进行新的探讨,旨在为制定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保障措施提供新的依据。

2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现实意义

所谓农用土地资源安全,是指农用土地资源在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需要的状况及其能力。如果从可持续发展视角上考察,就是指农用土地资源在满足当代人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获取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继续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的供给能力。具体而言,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农用土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管理安全。

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评估,主要对上述农用土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管理安全等四个方面的评估,准确掌握评估目标地区农用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及其土地资源的生态状态和开发利用的效果。因此,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进行评估,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为科学制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新的依据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准确掌握当前农用土地资源的数量状况、质量状况、生态状况和使用权状况。要掌握上述状况,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对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析,其别是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强度、结构、效益以及分布状况进行详细分析,然后作出正确的评估。只有对农用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估,才能为政府部门制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提供科学的数据及相关依据,才能保障各种规划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更好地确保农用土地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使农用土地资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2为农用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和适度开发提供新的依据

对农用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适度开发,必须全面地掌握农用土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再生规律、地质结构、水文状况和经济属性等方面的真实情况。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优化配置农用土地资源,才能实现有序的开发与利用,尽量减少或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出现,才能保障最佳的安全使用。为此,必须对土地资源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进行评估,为综合利用和适度开发提供新的科学数据。在农用土地资源总量既定的前提下,要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农用土地循环经济效益,提高单位面积的产业率。然而,要实现农用土地最佳循环使用效益,就必须弄清楚土地资源的多宜性和限制性,以及土地质量的区间差异性。因此,必须对农用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掌握土地资源多宜性和限制性的特征及其相关数据,找到最为适宜的用途,从而做好循环利用与开发,获取最佳的循环经济效益。

2.3为保护农用土地资源生态系统提供新的依据

农用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可分为直接生态价值,间接生态价值,选择生态价值和存在生态价值等。此外,它还包括生态系统产品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以及将来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农用土地资源生态系统具有自身调节和补偿的功能,通过自身调节和修复,抵制环境和生物数量变化对农用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影响,保持自身的协调和稳定。

通过对农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评估,就可以对其生态系统的价值和功能得到科学、准确、合理的界定,并作出实事求是的正确判断,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农用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增强抵御环境的干扰和恢复能力,保持其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该系统的良性循环,远离“非平衡”的边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农用土地资源生态价值与功能的持久,实现其生态安全的持久性。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农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评估,才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其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数据库线性走势。

3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原则的确立

过去,许多学者认为科学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生产性原则,是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三大原则。本文认为这并不是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三大原则,而是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最起码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不仅是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基本要求,而且是一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起码要求,它并不能体现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特殊性和目的性。综合性,是研究多元因素和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因为在多元因素作用下必须用多项指标进行评估和检测,因而是研究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最起码的要求,但它并不能反映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方向和评估的重点。生产性,是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但它并不能反映出土地资源是否安全。也许生产性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出投入产出的效益性,但效益性与安全性是土地资源的两个不同的命题,因而不能混为一谈。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特别是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必须以“安全”为目标进行评估,而不在科学性、综合性和生产性这一层面上,而是在这一层面基础上全面揭示出农用土地资源的安全问题。

考察与评估农用土地资源的安全,必须从土地资源利用、开发和保护的可持续性、生态平衡性和环境优化性去考量。因此,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评估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系统平衡原则和环境优化原则。

3.1可持续发展原则

农用土地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如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以及可持续地保护土地资源,这是土地资源安全的核心问题,也是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研究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指导思想,而且是衡量农用土地资源是否安全的最高标准,也是研究农业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的行为准则。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实质,就是农用土地资源不仅要满足当代人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的需求,而且不损害后代人持续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或者说,既要满足当代人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的需要,也要保障后代人继续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供给。这是衡量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最高标准和行为准则,也是保障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最高目标。

在评估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系数的实际工作中,如果仅从当前农用土地资源产出率和利用效益来看,土地资源可能是安全的。但是,如果从未来继续利用和开发的角度来看,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盲目开发,会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益下降和土地产品生产力的衰退,因而土地资源则是不安全的。因此,仅从当前的利用效益和产出率去考察土地资源安全,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掩盖土地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只有立足于现状,着眼于未来,才能设计出科学评估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指标体系,揭示其安全的隐患,采取有效调控措施,保持农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生态系统平衡原则

评估农用土地资源的安全,既要评估土地资源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更重要的是评估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这是因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不仅是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安全的基础,而且也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生态安全,其它安全就会失去依托,因此,生态安全评估至关重要。

土地资源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土地水分循环系统、土地营养循环系统、土地能量循环系统和土地生物循环系统等。其中,水分循环系统又包括人工水分循环系统和自然水分循环系统,以及自然灾害对水分循环系统的影响;土地生物循环系统又包括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变异所依存的循环系统。因此,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估涉及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及后续效应的作用。

由此可见,土地资源生态系统安全与否,主要有两个标准,即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状况和循环状况。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土地资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良性循环是生态系统平衡的表现形式。因此,土地资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土地资源安全的最高标准,也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开发的可靠保障。为此,要正确评估农用土地资源的安全,必须坚持生态系统平衡原则,设置生态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

3.3环境优化原则

任何资源,都寓于环境之中,土地资源更是如此。土地资源所依存的环境,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交通区位环境。其中,法律政策环境还包括农用土地资源产权制度、土地管理条例和土地资源法规等,是调控土地资源配置和化解土地管理风险的重要依据。

上述这些环境,都与农用土地资源安全密切相关。这些环境因素,是人类与土地和谐关系的桥梁与纽带,是影响土地资源安全的外在因素,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

由此可见,土地资源环境优化是土地资源安全的保障,因而在其安全评估中应设置相关环境安全指标体系,是评价土地管理安全、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质量安全的重要依据。

3.4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安全评估指标的选择,其次是安全评估指标的组合,再次是安全评估指标的分布,最后是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运用。

(1)评估指标的选择。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的选择,首先应选择安全评估的主导性指标,即选择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影响最为显著的主导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长期起作用而又不易改变的因素指标;其次,应选择在性质上较为稳定的因素指标,即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产生持续作用的较稳定的因素指标;再次,应尽量选择可量化的对土地资源安全影响较大的因素指标;最后,应选择对土地资源安全产生影响差异性较大的因素指标,以判断其安全的波动性及其规律性。此外,还应选择对土地资源安全产生直接作用的因素指标,尽量排除间接作用及影响作用不明显的因素指标。

由此可见,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的确立,应是对安全产生主导性、稳定性、量化性、差异性以及直接性的指标,组成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地综合地反映农用土地资源的安全性。

(2)评估指标的组合。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的组合,可划分为四大组合,即土地资源数量安全指标组合、土地资源质量安全指标组合、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标组合和土地资源管理安全指标组合。

农用土地资源数量安全指标组合,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已利用农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态下的农用土地资源数量。数量安全的评估,既包括土地资源绝对量的评估,又包括相对量的评估。这里的相对量,是指人均拥有量。通过绝对量和相对量来评估需求满足度,就能直接或间接发现农用土地资源的安全问题。

农用土地资源质量安全指标组合,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与农作物或其它植物生长有关的土地质量,如养分的有效性、水分的有效性、根层的氧气有效性、土壤保肥能力、土地耕作条件,以及土壤的盐度和碱度等;与畜牧业生产有关的土地质量,如牧草的生长能力、牧草的营养价值、牲畜饮水的有效性,以及抗拒植被退化的性能等;与林业生产有关的土地质量,如年均材积量、土生材种的类型,以及病虫害和火灾等。

农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标组合,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生态环境压力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和生态环境整治指标等。生态安全指标,既有定量分析指标,又有定性分析指标,还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指标。这些指标如何组合,关键在于安全评估的目标与重点。

农用土地资源管理安全指标组合,主要包括农用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产权制度指标,使用权配置指标和经营权转让指标。农用土地资源的产权属于集体所有制,使用权配置属于乡镇政府调控,而土地经营权转让却属县市级有关土地管理部门的指导性调节。因此,农用土地资源管理安全,主要源于村、乡镇和县市政府之间在管理、组织、调控、协调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所致。

(3)评估指标的分布。

在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中,既有复合型指标,又有单项指标;既有数量指标,又有质量指标,又有加权指数指标,又有复权指数指标。因此,在安全评估指标组合体系中就必然存在指标分布的问题,因为不同指标反映不同性质的安全问题,但在指标分布中应选择指标的主导方面。然而,从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整体分布来看,如表1所示:

5结语

由于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取决于安全评估的目标和重点。因此,不同时期安全评估所设立的指标体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评估进程的变化而调整。

从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目标来看,既有当前现状的评估,又有长期趋势的评估;既有单项评估,又有综合评估;既有安全风险评估,又有土地效益评估;既有战略性评估,又有开发价值评估;如此等等。

随着安全评估目标的不同,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具有动态性、调整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安全评估指标的运用具有灵活性和操作性的特征。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研究力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且仅在安全评估上提出新的思路,以求对此引起共鸣。

参考文献

[1]文森,邱道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2007,23(8):466-470.

[2]刘勇,刘友兆.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J].资源科学,2004,26(5):69-75.

[3]刘俊,刘泰圻.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管理,2007(5):22-26.

如何保护土地资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246

1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在新型行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了。当前,政府在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人地矛盾激化,土地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利用

从21世纪初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得到了飞速发展。城市用地面积逐年增长,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城市人均占用面积还是比较低的,当然这是跟世界平均水平比较而言的。在城市中,土地资源的紧缺对道路交通的顺畅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住宅费用猛涨,基础设施拥挤等问题难以满足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人和土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城市土地资源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浪费会使城市出现大量的闲置土地,加上体制的不完善,城市土地资源浪费问题日渐严重。

1.2 城市土地资源规划存在不科学之处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进程也逐渐加快。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的土地体制问题,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现已跟不上时展的要求。目前,存在相当一部分城市没有对土地资源作可持续性的发展规划,久而久之也会使土地资源被大量浪费了,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产生影响。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主要手段是行政干预,有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过于追求业绩好看,在缺乏科学论证的前提下,进行大量的招商引资,对城市土地资源造成了很多浪费,干扰了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也会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

1.3 缺乏健全的土地市场机制

我国城市的土地市场主体是国家,我们国家主要是通过政府垄断和行政干预来对土地市场进行管理。在我国,针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措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控制第一阶段的市场,另一个就是管理上放宽第二、三阶段的市场。我国的土地市场机制还不够成熟,市场混乱现象频发。加上地产行业迅猛发展的情况的出现,市场土地的面积不能满足下游市场的要求。土地效益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资源浪费,这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背离的。

2 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在城市中,土地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其供应情况跟城市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息息相关。所以,要想使有限的城市空间的效用最大化,就要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引起高度重视,通过提升土地资本利用率和地域空间的生态环境效益而努力。

(1)制定科学的城市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确立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土地若不能进行超前规划,那么就难以对城市开发管理土地起到作用。土地使用者要在使用土地之前对城市规划的注意事项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唯有如此,才可使土地的开发管理在城市规划的框架下开展。在城市的土地利用和总体规划中,对于用地规模、用地的比重、认可密度的控制标准应做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城市土地规划也需要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定,使城市规划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2)挖掘城市土地的内部潜力,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通过集约和节约的方法来对土地进行开发,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可增强土地利用的集约度,通过掌握城区内限制土地面积,集资开发现有的土地,走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其次,通过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规,尽量使优质土地得到优先使用。再次,通过开发土地提升容积率,地上和地下空间都要合理使用。最后,除了要对现存土地保护,要对土地开发的利用强度进行合理控制,使土地所在的生态系统保持自我更新,防止城市土地资源被破坏。

(3)改变城市地方政府观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当针对土地供应制定更加合理的计划,且要在对经济和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进行考虑后制定这些计划。在开发管理土地供应计划的过程中,要保证计划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除外,政府应当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管理的整体思路,保障土地的持续性利用,进而使城市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场,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在土地市场控制过程中,我国政府部门要对土地一级市场进行垄断,根据我国产业布局的调整情况分配土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对一级土地的市场出让总量进行合理控制,使用政策来对土地供给价格进行调整。城市二级市场作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再配置,其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严格审验土地使用者的土地用途及土地规划上,把住产权登记关,充分利用优先购买权。在土地的三级市场方面,国家要通过制定规范的监督机制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使土地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从而使我国的土地得到可持续性的使用。

3 小结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资源需求的增加,导致环境的压力逐渐增大。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人和城市土地之间的矛盾,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政府要对土地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控制好城市土地经营管理,使城市土地的效益最大化,进而才能使城市建设朝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汉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03).

[2]刘美平.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2010(10).

[3]曹建海.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J].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06).

[4]刘美平.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2002(10).

[5]刘觅.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J].科技风,2010,10(24):330-331.

[6]解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0(18):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