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零基础心理学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发现长处,喝护希望――培训前的测试与谈话
学生有了上大学的冲动,凭着自己对美术有点喜欢,看到美术高考文化偏低这一平台,抱着试一试的思想来参加美术培训。因此,训前测试意义重大,这是发现学生长处的最初资料,又是强化培训纪律的必经过程。学生也许画得一塌糊涂,也许就只有那么一二笔可以,但是给了老师表扬学生创造了条件,同时,在今后的训练过程中,可以拿它作对比,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找到自信。这张作业,一定要保留到他高中毕业,以至更久。
测试后,立刻要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肯定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感觉,规范学生行为。如:你为什么要选择美术?你来学美术是为了什么?你的文化成绩如何?你知道考美术要具备哪些条件,你欠缺什么?等等。在谈话的过程中,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要达到自己的理想,必须做到什么,你能做到吗,如果你能做到,我可以帮助你等话语。这个考前测试和谈话,主要是初步发现学生长处,喝护学生那么一点希望,初步的激发学生的热情,为今后培训打下基础。
2.树立目标,激发激情――专题励志教育
每届学生,我都会播放《我的高考》这个视频,并且要播放两次。在初期播放一次,学生看后,必须写观后感。观后感中一定要有自己的认识、打算。在高二下期开学初,又播放一次,让学生对照两次,看能发现点什么,看自己最近的进步,变化,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增强意志力。
第一次看了《我的高考》后,就必须确立一个升学目标,老师可帮助引导,量力订目标。
2.1 文化在380分以下的,目标订在联招本科。
2.2 文化在380――450分的,目标至少订在川美、西师、重大、邮电等重点本科。
2.3 文化在450分以上的,目标可订在清美、国美、央美等名牌院校。
鼓励学生"宁愿为高目标而战死,也不为低目标而苟活"的精神。就算高目标没有达到,落下来也能达到一个较高目标。
拟出鞭策自己的座佑铭。老师集中打印,张贴在培训室,以时时阅读,反复强化,要让学生在头脑中时刻有"我一定要升学,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同时还经常性组织学习励志文章,学习奋斗成才的人物事迹。长期坚持,长期贯输,以坚定其信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赏识教育,强化闪光点――训练中的肯定
专业方面,我们的学生几乎是零基础,训前测试也仅仅是了解学生对美术的悟性。因而分阶段制定了学习计划,每一步只要学生一达到或基本达到要求,立即肯定表扬。如你这几笔画得非常不错,你线条排得不错,你感觉真好,你接受好快哟,你是我训练的学生中最认真的一个,等等。在整个专业训练过程中,我十分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运用赏识教育的理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的行为和努力得到老师的认可,对其鼓励是可想而知的。
4.自我强迫,形象提升――独特的行为要求
从学生到培训班参加培训开始,我还从形体上树立学生自信。我的做法是,要求每个学生走路时必须要昂首、?葱亍⒈成熘薄⒖觳阶撸?目视前方,目光专注,并天天坚持之。我每天上课前就会在路口观察学生,看哪些学生做得不错。对背还驼着的,慢腾腾的学生,我会及时提醒。对坚持得好的,我经常在课堂上给予表扬,奖励一个棒棒糖,把一个棒棒糖发挥到最大功效。就这样,强迫学生,从自身形象做起,彰显一种精神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就会明显增强。
5.爱的包围,间接鼓励――与家长合作
我会每期借助年级召开家长会的契机,召开美术学生家长会,要求家长一定参加。给家长讲高考、讲美术高考;讲学生理想、讲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让家长明白培养学生的难处,如何协助老师共同完成对孩子进行意志力的培养。
建立家长联系网络,经常传递学生在培训室的长处、优点。并让家长转告学生,给学生一个被爱包围的感觉,间接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6.两条腿走路,实现理想――文化兼顾
【关键词】90后 教学方法 师资队伍
一、90后学生的特点
有人说“90后”学生:任性、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耐挫能力差,表现欲过强,叛逆性格明显,沉迷网络。与此同时,“90后”学生又显出不同以往的优势:创新能力突出,接受新鲜事物、适应社会的能力远超前辈,视野更开阔,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多元,心智发展更超前,知识面、早熟度及个人能力的发展都远超前辈。90后学生的具体优缺点分析如下:自私、现实、追求时尚;缺乏责任感,易冲动;学习倦怠,对网络依赖重;创新能力强,表现欲强;知识面开阔,综合素质高。
二、90后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计算机知识的普及面也越来越广。90后的学生从小学就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课程,初中开设,高中也有开设。因此,进了大学以后,我们要不断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的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三、如何提高90后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爱,是教育的灵魂,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耐心的去雕塑、去帮助每一个学生。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把学生放在心中,给予每一个学生无私的爱。只有师生关系处在这样一种关爱、平等的和谐气氛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大胆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不岐视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比如:有些对计算机知识是零基础的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当同学们在做练习时,我都会站在每一个同学的身旁,观察他们做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引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必须耐心反复地讲解几篇才能明白,有的上课不能完全掌握的学生,课后我会通过QQ、E-mail、飞信等方式与学生联系,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2、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
90后的学生喜欢多变的生活,追求视觉冲击,学生对图片、视频等特别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课堂教学要有灵活多变的方式。首先,课件的制作要精美,对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实验的演示等尽量应用图片、动画等,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图文并茂、视听并举的学习氛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实际工作理念,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一些任务可以采用请学生进行讲解的方式,90后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采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现力。
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为了及时跟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应该注重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相对稳定的关系,不断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兼并、压缩或者取消重复或陈旧的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90后的学生喜欢接解新鲜事物,因些,我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编《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实训指导》作为教学教材,此套教材内容新颖,案例实用,循序渐进,通俗易懂,适合90后的大学生学习。
4、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我主要担任计算机基础教学,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我采用“讲练结合”、“案例教学”和“任务式驱动”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及工作效率,达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
为了达到“讲练结合”、“案例教学”和“任务式驱动”,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着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我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所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都采用多媒体机房与多媒体教学软件相给合进行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校园网、Internet在教学中的作用,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条件,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①在用电子教案进行讲解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做到图文声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直接使用各种软件实时操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同步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③演示程序的调试与运行过程,真正实现了“用计算机教计算机”,使教学更具直欢性和互动性,同时大大加快了授课的速度。④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Internet得到老师的答凝。
5、优化师资队伍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生存之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教师在教学操作中出现多次错误,学生的心理受到极大的影响,不但不愿意听课,反而具有看不起老师的心态。由于计算机这门课程更新较快,学院应该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①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②积极开展各种教师培训或通过开展“精彩一课”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③安排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④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四、结语
如今,越来越多的"80后”成为高校教师“,80后”的年轻教师受教育的程度高,与"90后”学生最易沟通。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外,还有心理学、社会学等,都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教学相长”已不再是一句口号。师生之间要逐步建立一种互教互学、平等对话与沟通的关系,根据“90后”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好计算机基础课,为学好其它专业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一、学生消极心理状况分析
人的心理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心理可以产生正面的、向上的力量,使人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预定目标。而消极心理产生的则是负面影响。全面地分析学生消极心理产生的原因,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生,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心理,树立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根据笔者的观察,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消极心理。
(一)自卑与恐惧心理
常见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中。高职音乐相关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差,有些甚至从没弹过钢琴。由于在钢琴学习上起步太晚,他们手指已经僵化定型,失去了学琴的最佳时机,因此增加了学琴的困难。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到挫折,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畏惧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勇气,进步缓慢。这是学生学习与演奏中的最大心理障碍。与那些零基础的学生相反,有的学生自幼学习钢琴,有较高的演奏水平,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进入音乐院校。来到高职院校后,巨大的落差往往使他们产生消极心理。对前途的担忧让他们觉得学了也没用,而且相比于其他同学,自己光“吃老本”也够了,所以失去了继续提高的学习兴趣。
(二)急于求成的心态
有些学生起步较晚,又充分认识到钢琴学习的重要性,却容易产生急于求成的学习心理,希望短时间内能迅速掌握演奏技术并运用自如。但钢琴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有些技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急躁和悲观的情绪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三)演奏心理障碍
有的学生自己私下弹奏时很熟练,但一到上课或考试时就紧张得直哆嗦,弹不流利,这种情况是演奏心理障碍所造成的。钢琴演奏活动是在演奏者生理和心理状态处于高度紧张的条件下进行的,是演奏者的才能、意志、注意力、想象力、音乐听觉、音乐思维、音乐记忆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协调统一。但是过度紧张会导致大脑空白、怯场、易出错等不良反应,使演奏者失去演奏到底的信心。类似的演奏心理障碍会导致学生在考试及演奏会上不能发挥出真实水平,产生挫败感,失去自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二、钢琴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教育
以上三种消极心理,可以说是钢琴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当学生在钢琴学习中遇到阻力时,教师不能仅仅从弹奏技术方面找原因,而要挖掘更深层的心理原因,探究是哪种不利的心理因素在起反作用,从而对症下药。钢琴教学的过程也应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不利的心理因素,提高学习效果,各个教学环节与都要融入心理教育。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才会采取具体的行动。因此,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钢琴”。有的同学认为来到职业院校就没有了前途,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的高低贵贱之分。[1]其次,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教育目标是不同的,重点培养的是职业技能,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相比于其它院校有着更为灵活的就业形式。以音乐专业为例,不论是当幼儿教师、业余艺校教师、社区文艺工作者,还是从事钢琴调律、电脑音乐制作,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基础,钢琴就是其中一项必备的专业技能。教师应当与学生沟通将来的职业规划,分析学生的优缺点,因人而异制定教学目标。有的学生入校时钢琴水平很高,起初往往有“混日子”的想法,教师可以建议其以钢琴教学为职业方向。因为随着业余艺术培训市场的发展,社会对钢琴教师的需求也在增加。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方面应以继续提高演奏水平、广泛涉猎曲目为主,兼顾对各种基础钢琴教材的教法研究,结合平日的实践达到熟练运用,达成其职业目标。总之,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与学生的职业目标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毅力
“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钢琴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钢琴演奏的技艺性特点要求学生反复磨练演奏技巧,而钢琴表演的艺术性又需要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人们往往只感觉到了钢琴演奏的美妙,却忽视了练习过程的枯燥与艰苦。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坚韧的毅力是日积月累的坚持换来的,学生不容易做到,需要老师来严格把关。教师要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把每周乃至每学期要弹奏的曲目全部列出,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帮助学生制定严格的练琴计划,形成每日必弹的良好习惯。严格考勤制度,严禁无故缺课。每周作业必须弹奏熟练,教师绝不能迁就纵容。同时,教师要循循善诱,不断鼓励学生。特别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更不能急躁,要让他们明白:只要坚持练习,肯定会在钢琴学习上有所收获。学习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较难的技巧,学生也有泄气的时候。这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鼓励,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练琴方法,并分析弹奏的要领。
(三)拓宽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机和毅力固然重要,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就像有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任何困难都不成问题。即便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也能不断地进步。学习的兴趣需要诱发和培养,因此,教师要多动脑筋,拓宽思路,不断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以教材的选择为例,传统的钢琴教材多以车尔尼系列、巴赫系列等为主,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趣、晦涩难懂,失去练习的兴趣。其实车尔尼练习曲中的一些音型完全可以用相似的儿歌来代替;练习复调作品也能用《茉莉花》、《浏阳河》等中国曲目进行。此外,可以将时下流行的影视插曲、通俗歌曲、轻音乐等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有的学生喜欢克莱德曼的曲子,就让他们弹奏经典的《水边的阿蒂丽娜》、《秋日的私语》;有的学生喜欢日韩剧,就让他们弹奏电视剧主题曲。对学生来说,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能够拉近他们与钢琴的距离感,激发演奏的兴趣。而有了弹奏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再惧怕里面出现的各种技术难点,自觉地不断练习。除了独奏曲,还可以选择一些四手联弹、双钢琴曲目给学生弹奏,让学生体会合作带来的乐趣。“精弹+泛弹+欣赏”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比如精弹《乒乓变奏曲》,让学生熟练弹奏的基础上掌握变奏曲式的特点;同时再选择《小星星变奏曲》、《魔笛主题变奏曲》、《共产儿童团歌变奏曲》等的部分段落进行泛弹;再进一步欣赏《兰花花》、《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甚至《勃兰登堡变奏曲》等大型变奏曲式,增长学生的钢琴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授课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精彩的示范和生动的讲解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作品有直接的认识,提高演奏的欲望。总之,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不只有苦,也有甜和乐,从而时刻保持对钢琴学习的兴趣。
(四)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点面结合、立体分层教学,开放武教学,“新媒体”课后反馈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对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扬长避短,必须找准方向,深刻领会教育部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积极推进、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当前艺术类高职声乐专业在发展上面临的困难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速度较缓慢,不适应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及社会发展需要。高等职业艺术学院是由艺术类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艺术类中专学校升格后,虽体制上转型,但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中的基础,重中之重的授课组织形式依然沿用中专“一对一”授课模式,教学内容也与本科如音乐学院,高等师范学院音乐专业高度重叠。培养出的毕业生存在着知识结构错位、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二、由于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相对短缺,课时安排上只能被动缩减学生课时量。由每周一节减至半节课。第三、生源质量(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普遍不高,有的新生入校时专业基本零基础。
“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实用性”、“高技能型”的特点,为高等职业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声乐课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能继续沿用艺校类中专,也不能照搬高等音乐学院及高等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必须结合所在学校具体学情,建立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人才培养中的基础,重中之重的授课组织形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培养出的毕业生一专多能,能在就业岗位上充当多面手。
二、个别课授课组织形式改革具体改革方法
课内由传统“一对一”授课组织形式调整为:个别课与小组课相融合的一体化、开放式、分层教学授课组织形式;课外运用新媒体互动平台,实现日常跟踪教学。具体改革方法如下:
1、“一对四”为基础,不改变教师总授课量的前提下,延长学生单次授课时间
每周半节课对教学来说可谓杯水车薪。三年的大专学习,去掉毕业实习及军训和各类节假日,实际授课时间还不到两年。众所周知,艺术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熏陶和积累。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把学生培养出有一定专业演唱水准,仅靠一周半节课是很难实现的。
把每人每次半节课,调整成四个人一起上、轮流唱,每人每次上二节课。在没有增加教师总课时量的同时,延长每位学生单次授课时间。
一名老师同时授课四名学生。教师依据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进行组合搭配。例如,将唱得相对好的,接受能力强,能够尽快进入歌唱状态的学生两人,与程度不高、歌唱状态要经过一段时间酝酿才能进入的学生两人,搭配在一起。先给唱得好的学生授课,把课堂气氛带动活跃起来,对唱得相对差的同学进行感染,节约了单个上课的个别“预热”时间,提高课内教学效能。
2、“点面结合”,个别问题个别讲解,共通问题小组集体授课
声乐教学包括演唱,表演,语言的教授。对于基础性训练,比如歌唱的站立姿态,舞台形体姿态、手势、眼神;个别声乐技术、技巧知识点比如如何吸气、换气,如何打开喉咙,抬起软腭等;语言教授,比如怎么念意大利文,德文歌词(学生除了学习中文歌曲还要学一定量的外文歌曲)等共通的知识点进行授。这样既避免重复性教学,节省大量时间和老师精力,也方便开展课内讨论。
教师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把教学重心从怎么“教”转移到怎么“学”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共同讨论,思考、共同解决问题。比如老师问“歌唱时怎样的站姿是最科学省力的?”老师发问后,学生共同思考、各抒己见,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做综合性归纳后再发问。在几轮的发问、讨论、归纳后,引导学生自主找到答案。通过讨论,学生统一了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再个别进行演唱尝试,教师再针对每个人的问题依次予以纠正。这种讨论班形式的小组课,确保人人有机会发言,演唱,避免上集体课有可能引起的肤浅、片面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学习的机会。
3、教学与舞台实践紧密结合
笔者对我校声乐毕业生的就业现况进行分析,就业方向以艺术培训班,家教、少年宫、文化宫、群众文化馆、演艺公司及企事业单位艺术团为主,专业演出团体为辅。这些工作虽对专业性的要求不像音乐专业团体那么高,但都需要有较好的舞台表演经验和舞台组织,调度经验。比如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很重视企业文化发展,需要招收能在单位文娱活动中独挡一面的人。既能独唱或领唱,又能充当音乐指导,o单位职工排练和指挥合唱,小组唱;还能组织编排文艺节目,主持晚会。因此,除了在琴房里教学外,还要把部分教学内容直接移植舞台,按每周一次、每月四次授课课时计算,授课地点两周安排在教师独立小琴房,两周安排在配有正式舞台的学校音乐厅或有舞台的大教室。让学生更熟悉舞台,使教学实施更贴近今后的工作需要,将教学与艺术实践合二为一。
4、开放式教学
教师在音乐厅或大教室上课时,采取开放式教学,加入旁听生。老师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学生参与旁听,(也欢迎对歌唱有兴趣的在校生旁听)。对旁听生而言,长期的观摩交流会使学生得到“灵感式”的启发。从长远的就业角度而言,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看到教师给不同学生授课时针对不同问题实施的解决方法,长期耳濡目染,学生能学会因材施教的教学本领,对于将来从事声乐教育工作的毕业生而言大有裨益。对舞台上表演的学生而言,旁听生充当真实的观众,舞台的特殊空间和台下观摩学生,会给台上表演的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刺激。增加台上上课同学的演出现场感,促使他们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字一腔都从舞台实际效果出发,而不是单纯的发声训练。观摩人数越多,越能锻炼学生的舞台感,激发表演欲。一曲唱罢,在老师的安排下,旁听生从观众的角度给舞台上上课表演的学生提意见或建议。听听观众(旁听生)的意见而非老师一家之言对学生来说大有裨益。唱得好,老师的表扬加上观众(旁听生)从不同角度给予的赞赏,会让舞台上表演的学生信心倍增,同时加深了对自身优点的认知、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唱得不好,老师的教导和观众(旁听生)提出的意见也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加深对自身不足的认识。此教学方式既锻炼台上的上课学生,又给旁听生提供了观察、学习、熏陶的机会。台上台下“一箭双雕”。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传递的知识量,远大于小空间,短时间的单个教学。
5、立体化分层教学
针对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现实,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基础好,条件好的学生,声乐教学向纵深方向延伸,以培养专业演员为目标。曲目量,高难技术、技巧掌握程度,舞台表现力要求较高。基础差,条件不太好的学生,教学过程以声乐基础培养为主。曲目够用为度,突出经典曲目与常用曲目教学。以培养培训中心音乐辅导、音乐陪练、群众文化馆、群文工作者为目标。注重发展学生横向综合能力,如基础音乐辅导能力,组织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即兴伴奏等。
6、增加课后反馈,运用新媒体“微信”、“QQ”实现课外跟踪教学
建立学生微信群或QQ群,为师生间搭建课外互动交流平台。
首先,实现学生课后反馈,老师跟踪教学:学生在课后练声,练歌中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时,可以与老师进行视频对话,教师通过视频,进行教学,及时给学生解惑答疑。避免学生课后练习“走错路”。
其次,老师定期推送国际、国内优秀歌唱家音乐视屏及声乐论文、音乐评论文。扩展学生视野,深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的认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最后,搭建学生间互动平台,将课上的“小组讨论课”形式延伸到课后。用于学生间课后交流,探讨歌唱艺术,组织学生课后互学互练。
二、改革的授课组织形式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1、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力、思考力
以唱歌时眼神的运用为例。教师要求学生眼神的落点要稳定,眼珠子不能乱转,要根据歌曲的需要运用眼神。但是在个别课中,学生经常过度重视发声而忽略了眼神,下意识地到处乱看。在新授课方式中,上课要求学生当着众人演唱,在这种具有表演性质的教学环境中,刺激学生跳出单纯发声训练的禁锢,注重舞台整体表现。主动管理自己的眼睛。台下的旁听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眼珠子乱动的危害,也会警醒自己。在学生演唱完后,可以让观摩的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合理地运用眼神”的问题。而后老师进行引导,总结,提炼。此教学法有利于在同一空间、时间内,同时调动诸多人的学习主动性和观察、模仿力,提高教学效能。
2、培养协同合作,创新力
歌唱有时就是靠情绪的带动。比如说唱高音,技术有了,最重要的就是要克服心理上的恐高情绪。坚定勇敢地大胆去试。有的同学的恐高情绪根深蒂固,还没唱就有一堆的所谓理论支持自己放弃,比如“气不够”、“快到我的换声点了”、“我是中音不能唱高音”、“今天感冒了”,其实都是内心恐惧的托词。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既慢又费劲,如果结合敢唱会唱的同学一起,形成强大的情绪气场,四个人一起鼓励,一起带动,轮番上阵,各显其能,软硬兼施,把情绪焦点由“种种恐惧”引导到“大家都能唱我也能唱,大家都敢唱我也敢唱”上来。加上老师准确的技术讲解和示范,高音会容易解决得多!老师也可以发挥多人上课优势,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歌剧重唱或由歌曲发展而来的小组唱,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类似舞台剧的合作表演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教学能力
据笔者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了解,近一半的学生毕业后自考了教师资格证,当了老师。有的在艺术培训班,有的在私立幼儿园、早教、小学、中学,有的在艺术团、群众艺术馆、少年m。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教”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教”的能力必不可少。笔者在“一对一”授课中选择时机,让学生改变完全“受教”角色。在对待相同发声技术,技巧点的教学上,如果甲同学已完全掌握该技巧,老师可以试着让他去教不会的乙或丙,给他们做范唱和讲解。老师在一旁监督,发现甲生教授出现方向性错误时,老师及时纠正,并讲解原因。教学相长,甲生首先要用心观察“错在哪”,然后找出错误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迅速组织语言解说,并配以范唱。为了让“学生”理解。甲生需要更主动更富于表现力地去范唱,不仅强化和坚定学生对此技术技巧的正确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建立学生连贯、整体、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观察力。通过成功把别的同学教会,也初步建立学生“能教”的信心。在学生“教”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结合实际问题与学生分享教学经验。并介绍和引导学生阅读与教育和演唱相关的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书籍,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教学自学能力。
结语
[关健词]韩国语 教学现状 教学发展
韩国语言学习如同任何一种外语学习一样,是一个需要不断反复、不断巩固效果的过程,在教学阶段和课型安排
的实施中,也要体现这种不断反复和巩固的过程。同时,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本着改革的精神,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一、我院韩国语教学现状分析
学院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积极开设面向高校韩国语教师的在职培训,积极引进高学历、经验丰富的韩国语教师。目前我院担当教育教学任务的韩国语教师已由从最初的4位本科韩语教师,现在发展到拥有硕士教师4人,海归教师3人,及韩国外教2人,师资力量有很大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韩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听说方面实践能力差,思维跟不上说话人的速度。二是词汇量小,学生第一次接触韩国人时,对自己掌握的知识量、准确度没有信心,就越无法集中精力。三是阅读理解、速度方面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很难提高水平。四是语法知识和写作方面,连贯性差。学生学习语法时,能理解,也能运用,但实际写作时用法不当,甚至有些语法根本不用。
学院在韩国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韩国语教师师资梯队建设有待完善。二是教材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连贯性。三是课程设置有待改善。韩国语教育不应该只局限在教授学生韩国语基础知识上,更应该结合学生的毕业走向,开设提高学生日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训课程。
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就能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学生有目的性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大连翻译职业学院就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分析学生毕业后主要工作岗位,顺应社会对三年制韩国语专业毕业生的需要,为自己量身制定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并逐步形成自身特色,这样就能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院结合学校教学实际采用小规模授课形式。语言类教育需要听、说、读、写、译等多个方面结合。小规模的教学能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特别对于零基础的韩国语教育,小规模的授课形式能使教师更容易掌握各个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的境况,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某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韩国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在教学工作中带的一个16人的自考班,班级人数少,在日常教学中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弱点,从发音到写作,逐个加以针对性辅导,使得班级16人的成绩整体进步明显。
学院加大和国内、外同类院校的合作。三年制大专、高职院校毕竟其教学资源与设备方面都很有限。因此各大专、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与国内同类院校的交流,探索与韩国校际间的合作办学项目,做到资源共享。建立一个对学生更加有利的学习环境。
学院加强与各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及时地获得相关的就业的信息以及社会对韩国语人才需求得变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韩国语人才。我院下属的大译五洲贸易有限公司,需要大量的韩语翻译人才,在校的3-4年的学习期间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也让学生更加明确在校的学习方向。
二、韩国语教学发展前景
1.学生数量增加、学习需求增大
随着中韩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频繁进行,全国各地出现学习韩国语的热潮。韩国语学习者中固然以出于专业需要而希望系统学习韩国语的学生居多,也不乏为追寻“韩流”本源、甚至仅为欣赏韩剧、听懂韩国语歌曲而学习韩国语的学生。从本院韩国语学生招生情况来看,实际招生数有大幅度增加,第一志愿填报上线人数也从最初100多名增加到500多名,双语专业韩国语学生也从最初的一年60多名增加到一年200多名。可以预见,大连翻译职业学院韩国语也将成为未来的外语热门专业之一。
从近几年本专科生就业形势的总体情况、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和供求比例来看,韩国语的毕业生近几年来一直有着相当优越的就业小环境和广阔的前景。从长远来看,持续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涉外型韩国语人才,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在韩国语人才多年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无论是韩国语专业毕业生还是曾经选(辅)修过韩国语的其他专业毕业生,都将受到欢迎。因此,总的趋势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将还会有更多学生希望通过不同方式学习韩国语、了解韩国文化。
2.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知识化、信息化时代,培养外语、计算机过硬的复合型、双语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涉外型外语、外贸大学的普遍模式。社会对韩国语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各高校韩国语专业今后必须探求新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3.中韩大学合作共同培养的趋势
仅仅通过3~4年国内学习就能够掌握一门外语并非易事。除了学生的勤奋努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专业教育计划与语言实践途径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中韩两国大学合作、实现共同教育的“3+1”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学生学习对象国语言、体验对象国风俗习惯最好的教育方式。目前,实行1年或者2年在韩国进修韩国语的“3+1”、或“2+2”韩国语本科教育模式的大学有普遍增加的趋势。另外,一些大学的韩国语专业还出现了本硕连读、中韩合作的“3+3”或“4+2”等多种教育模式,我院的国际交流中心正在积极和韩国的几所大学建立姊妹学校关系,为学生进一步进修韩语搭好桥梁。
韩国语教育在中国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基本全盛期。“韩国语学习热潮”已从东南沿海地区传到南部、西南内陆地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希望通过不同途径学习韩国语、了解韩国文化。
今后韩国语学生还将继续增加,韩国语教育将更加活跃。面对新形势,我院韩国语学院将继续开发和完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韩国语高级人才的需求。另外,中韩两国政府以及友好团体的支持、中韩两国有关大学之间的紧密合作,也是我国韩国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于林杰.中国的韩国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新国语教育,1996,(53):143-152.
[2]李得春.世界中的朝鲜语/韩国语和阿尔泰语系语言[J].朝鲜-韩国语言文学研究,2004,(1):69-77.
[3]李恩淑.中国的韩国语教育成果提高方案考察[J].双语学,2005,(27):137-159.
[4]李得春.作为第二外语的韩国语现状及发展趋势[J].韩国语教育,199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