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低血糖护理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妊娠期发现或首次诊断的糖耐量异常的疾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ms, GDM)。发病率因种族和地区差异很大约为为0.15%-12.3%,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妊娠合并糖尿病时最明显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吃、多饮,体重减轻,还伴有呕吐。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呕吐可以成为剧吐,即严重的恶心、呕吐加重,甚至会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同时伴有明显的疲乏无力。大多数GDM患者产后的糖代谢异常能恢复至正常,但以后患糖尿病的机率明显增加;少部分患者维持糖尿病状态[1]。孕妇糖尿病的临床经过复杂,对母儿均有较大的危害,应引起产科护理人员的重视。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易造成巨大儿、胎儿窘迫,胎死宫内,新生儿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及低血钙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07年―2008年收治的105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护理,其中初产妇93例;经产妇12例;年龄23-37岁;城镇人口84例;农村人口21例;小学文化程度11例;高中文化程度34例;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60例;分娩孕周
1.2方法
1.2.1妊娠期的观察与护理
1.2.1.1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 糖尿病本身是一种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糖尿病病程中可产生心理、精神障碍,反过来,心理障碍、情绪活动可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以及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 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维持糖尿病患者的内环境稳定[2],而焦急的情绪会引起一些应激激素(生长激素、胰高糖素、肾上腺素等)大量分泌,使血糖升高,加重病情。主要的心理问题有:由于饮食控制,胰岛素药物的应用担心影响胎儿正常发育或使胎儿致畸,患者均出现焦虑和紧张,妊娠期反复进行的血糖监测以及必要的入院检查和治疗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为此我们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系统性的健康宣教。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健康教育的形式有:①发放妊娠期糖尿病保健手册,糖尿病食谱。②开设妊娠期糖尿病准妈妈,准爸爸课堂,由产科专家讲课。③对文化水平低,血糖控制不稳定的孕妇采取个体辅导。通过系统宣教,使孕妇提高了对妊娠期糖尿病知识水平,并能指导整个孕期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以及正确理解维持血糖正常的重要性,使其有良好的妊娠结局。保证母婴健康,并对孕产妇及新生儿具有远期的指导意义。系统宣教提高了医护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增强了服务意识,促进了良好的医患沟通,提高了服务质量。
1.2.1.2 饮食教育控制饮食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方法,理想的饮食应该是既能提供维持妊娠的热量和营养,又不引起餐后血糖过高。我们请营养咨询师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进行的营养咨询指导,采用按孕前标准体重计算每日所需的总热量。如孕妇为低体重,总热量为每日167KJ/Kg体重。如为正常体重,总热量为每日126KJ/Kg体重。如孕妇为高体重,总热量为100KJ/Kg体重。孕中晚期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进食量,主食以粗粮为主,宜富含纤维素,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品种以蔬菜、豆制品、瘦肉、水产品、蛋、奶为主,限制甜食。蛋白质每日1.5-2.0g/kg体重,每天进食4-6次,睡前必须进食一次,以保证供给胎儿的需要防止夜间发生低血糖,安排在两餐间,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如苹果、梨、桔等,除蛋白质以外副食的量以孕期体重每月增加不超过1.55kg为宜,孕前体重正常妇女整个孕期增长控制在10-12kg,孕前体重肥胖妇女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8-10kg。在妊娠后期,胎儿生长迅速,营养需要量增加明显,蛋白质每日较孕前增加25g,主食量可增至400g/d,睡前适量加餐。经常进行血糖和尿酮体的检测,饮食调整不能以尿糖为依据,因妊娠期肾糖阈降低,要勤查血糖,让患者了解常见食物的含糖量,掌握食品交换量,从而制定出一份既能保证母婴健康发育,又能控制血糖的食谱,若血糖控制在5.8-7.28mmol/L,说明饮食疗法有效[9]。
1.2.1.3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体质,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糖。可以采取的锻炼方式包括步行、慢跑及家务劳动等需氧活动。活动时间为20-40分钟。可逐步延长,每日一次。用胰岛素最好每日定时活动。肥胖人可以适当增加活动次数。在晚期妊娠时应以步行为主,出现腹痛,见红等先兆流产症状时,应避免活动,卧床休息。同时,活动时应预防低血糖,局部损伤等情况。
1.2.1.4正确应用胰岛素指导患者正确抽取胰岛素,选择注射部位等,要让患者了解胰岛素的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如低血糖反应:可能出现头晕,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等低血糖反应,需提醒孕妇应立即平卧并随时测量血糖,同时进食糖果,巧克力等食物。胰岛素水肿:应用胰岛素后,孕妇多有水肿加重,应提醒孕妇注意饮水量,尿量,血压变化及心肺功能,中午有适当休息活动,并抬高下肢。既要保证合理控制血糖,又要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在使用胰岛素治疗时,护士应教会孕妇自我护理。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我院采用监测五点血糖值的变化以正确调整胰岛素的使用量,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妊娠期血糖控制标准:空腹3.3-5.6mmol/L;餐后2小时4.4-6.7mmol/L;夜间4.4-6.7mmol/L。
1.2.1.5指导孕妇进行自我监测 。由于糖尿病患者多有小血管内皮细胞增厚及血管管腔狭窄,易发生妊高征,同时血糖高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刺激胎儿胰岛素增加,促进糖元、脂肪和蛋白质合成,导致巨大胎儿。巨大胎儿可造成头盆不称、宫缩乏力使剖宫率增加。高渗性利尿作用导致胎儿排尿增加,可引起羊水过多,易发生胎膜早破,导致早产。另外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子宫供血不足,胎盘绒毛缺血缺氧,可引起胎儿窘迫、死胎死产、新生儿窒息等。因此应密切监测胎儿宫内的情况,每四小时听胎心一次,每日进行胎心监护一次。同时指导孕妇进行自我监测,教会孕妇自测胎动,每日3次,早、中、晚各一次,每次一小时,选在与吸氧同时进行。每小时胎动数不小于3次,若连续2日胎动≤3次/小时,为异常。
1.3分娩期
分娩期由于子宫肌肉的收缩活动,消耗大量糖原,临产后产妇进食减少,易发生盗汗、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症状,此时容易发生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阴道分娩者进入产程后均建立静脉通路,以便适时给予补液。每4小时测血糖、尿糖和尿酮体。保持血糖不低于5.6mmol/L,以免发生新生儿低血糖[3]。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因糖利用不足,能量不够,常伴有产程进展缓慢或子宫收缩不良致产后出血,待产过程中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注意子宫收缩强度,宫口开大情况,避免产程延长。进入第四产程后准确测量宫底高度,观察阴道出血量,及时发现子宫收缩不良引起的产后出血。
每4小时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观察有无心动过速、冷汗、面色苍白、饥饿感、恶心和呕吐等低血糖表现。详细记录产程中饮食入量鼓励病人少量多次进餐,适当增加入量,预防酮症酸中毒。
1.4 妊娠期糖尿病围术期护理
糖尿病孕妇有多行剖宫产结束妊娠。在105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就有98例是行剖宫产结束妊娠的。然而,妊娠末期或临产前孕妇体内产生强烈的抗胰岛素作用,孕妇抗胰岛素的能力也有所加强,剖宫产前后的进食水,剖宫产过程中的失血、失液,以及产褥期的内分泌改变,都会使血糖产生很大波动。使饮食不易恒定,因此,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在剖宫产前后的护理也同样重要。
1.4.1 对于择期手术,尽力缩短手术前进食时间。术前晚餐进半流质饮食,睡前进食一次牛奶,禁饮6小时。并做好手术野皮肤准备(备皮)。修剪指甲。术前半小时遵医嘱使用术前抗生素,并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
1.4.2 术后护理[4] 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每15-30分钟床边巡视一次,仔细观察阴道流血情况,腹部伤口渗血情况及子宫收缩情况。②血糖监控:手术当天每2小时测血糖一次,平稳后每天监测五点血糖,遵医嘱准确配制葡萄糖与胰岛素的比例,使血糖维持在5.6-6.0mmol/L,一般术后24小时胰岛素用量为原剂量的1/2。应用胰岛素期间严密观察有无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防止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发生③剖宫产术恢复期,我们主张总热量稍高,1日4餐,因蛋白质的营养与剖宫产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每餐必供给鸡蛋等,其余由脂肪、碳水化合物供给,食谱恢复到产前状态。
1.4.3产褥期护理 产后由于胎盘娩出,胎盘分泌的雌性激素、孕激素、胎盘生乳素激素的迅速下降,故产后24小时内胰岛素的需要量约为原用量的一半,加之产后失血,体液丢失,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在产后24小时内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每4小时记录生命体征,观察有无面色苍白,心动过速等低血糖的表现。
1.4.4预防感染糖尿病孕妇血糖高,白细胞吞噬能力受抑制,抗感染能力降低,而血糖、尿糖浓度高,有利于某些细菌的生长,以发生各种感染,如泌尿生殖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尤其是霉菌性阴道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白细胞的吞噬及杀菌作用明显降低,加之尿中多糖,产程中反复的阴道操作,术后保留尿管,使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易患生殖系感染,伤口和口腔,皮肤感染。严格无菌操作,产后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术后尿管保留不超过24小时,嘱患者多饮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坚持早晚选用软毛牙刷刷牙,餐后用口洁濑口,每日用0.5%碘伏液抹洗外阴2次,并指导产妇随时更换会阴垫以保持外阴的清洁。并教会产妇正确观察恶露的量及排出物的性状,必要时保留会阴垫检查。如有恶露量多伴臭味时应立即报告医生。指导产妇保健知识,预防乳腺炎的发生。并密切观察产妇的体温变化[7,8]。
1.5新生儿护理由于母亲血糖高会给新生儿造成严重影响,从医学的角度,主要表现有[5,6]:巨大胎儿、先天畸形、胎儿宫内营养不良、新生儿低血糖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等。因此对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也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主要采取的护理措施有:①糖尿病患者的新生儿抵抗力低,均应按早产儿护理,娩出后立即清理呼吸道,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4-27℃防止体温过低增加新生儿耗氧量。所以24小时要严密监测血糖、血钙、血镁,注意有无低血糖、低血钙、高胆红素症、呼吸窘迫综合症等发生。生后24小时内每4小时记录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观察新生儿面色,吸吮能力和肌张力。
②孕妇高血糖直接导致胎儿高血糖,引起胎儿高胰岛素症,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中断糖的供给易发生低血糖。为预防新生儿低血糖对脑细胞的损害,生后2-4小时常测血糖,生后2小时开始常规口服10%葡萄糖水每次10-30ml,以后每2-3小时服一次,连续24小时,使新生儿24小时血糖水平达2.7mmol/L,及时静脉补液。生后第二天口服葡萄糖水量逐渐减少,至第三天停止,同时每日监测血糖尿1-2次,连续2天;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发育不理想,因而不能及时排除胆红素,黄疸会非常明显,并逐渐加重,有时会造成严重后果。每日皮测胆红素1次。
1.6出院指导
根据产妇的不同情况,帮助其制定自我护理计划及支持系统提供帮助的计划。指导产妇随诊。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妇在以后发生显性糖尿病的机会明显增加。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绝大部分可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但产后42天应进行葡萄糖耐量的检查。如结果阳性,建议由内分泌科治疗,正常者需每年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
2总结
通过对105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及体育锻炼指导。并指导其正确使用胰岛素。并在孕期、分娩过程及产褥期严密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及血糖变化。及时发现产妇低血糖表现。加强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褥期自我保健。对新生儿按早产儿护理。无一例发生酮症酸中毒及围生期死亡。新生儿无低血糖及感染的发生。
3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和遗传、不良生活习惯、肥胖、缺乏运动有关,对胎儿的发育及母婴的生命安全均有巨大的影响。文献报道[10],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巨大儿的发生率是非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10倍,畸胎发生率是非妊娠期糖尿病的4-10倍,围产期死亡率为4%-10%。糖尿病孕妇的受孕率低,流产率高,妊娠期合并症发生率高。在妊娠的不同时期,糖尿病的影响有所不同。早孕期孕妇血糖高,可使胎儿畸形率增加,自然流产也增加;中晚期高血糖,可能通过胎盘引起胎儿高血糖,相继发生胎儿高胰岛素血症,进而导致胎儿过度增长,呈现巨大儿增多。这些胎儿出生后易发生新生儿低血糖;妊娠晚期胎儿宫内缺氧增加,严重者可诱发酮症酸中毒,甚至昏迷。
本研究对105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严格护理和观察,总结出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做好心理护理,消除其焦虑与烦躁心理,积极配合医师,坚持饮食治疗和运动疗法,正确使用胰岛素治疗,预防低血糖和感染的发生,坚持监测血糖,使孕妇愉快的度过孕期,达到良好的效果。并保证了母婴平安。
【参考文献】
[1]韦有吉,沈铿.妇产科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3-135.
[2]熊礼会,雷琼.陈供祥.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后消化道功能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50-351.
[3]何国平,喻坚.实用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2-136.
[4]郑怀美.妇产科学.第3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55-157.
[5]周晶,王专.现代糖尿病诊治与预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8-175.
[6]胡宇玲.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08,29(7):890.
[7]黄秀美.妊娠期糖尿病的心理及护理[J].福建医学杂志社,2007,29(6):166.
[8]郭凤娥.妊娠期糖尿病早期护理干预[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196.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护理的方法和效果,让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我科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7例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方法及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细心、细致的护理,充分的临床观察,妥善的护理措施,除1例发生流产外,其余全部康复出院,顺利生产。结论:通过准确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其临床表现,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注重患者的心理指导,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争取及早确诊及时处理,能避免因治疗护理不及时延误患者病情,可实时监测胎儿胎心,保证母婴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
【关键词】:妊娠期 糖尿病 护理体会
妊娠期糖尿病属于高危妊娠疾病,是妇女妊娠期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我国发病率为1%~5%。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后首次发现或发病的糖代谢异常,不包括妊娠前有糖尿病的孕妇。我国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1%~5%,主要原因是妊娠期胎盘分泌激素的抗胰岛素作用。医学上对妊娠期糖尿病的界定是:在确定妊娠后,若发现有各种程度的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或明显的糖尿病,不论是否需用胰岛素或仅用饮食治疗,也不论分娩后这一情况是否持续,均可认为是妊娠期糖尿病。由于此病对母婴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很大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危及母婴生命,所以只有充分掌握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特点,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才是保证母婴安全的重要环节。
一、 临床资料
2011月5月~2012年1月我院共收治妊娠期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 17例,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9岁,孕前均无糖尿病史。
二、 护理
1、 心理护理
由于妊娠期糖尿病属于高危妊娠,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患者除了承受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及恐惧之外,还要担心胎儿的安危,使产妇容易产生紧张、焦躁、恐惧等不良心理。不能够很好的配合治疗。所以正确的精神状态对于患者来说就非常重要。医护人员要做好安慰工作,向患者详尽解答各项检查的目的、步骤及意义,介绍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过程及疾病知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是生活照顾及心理支持,减少负面的刺激。解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之以良好的心理配合治疗,达到良好的妊娠结局。
2 、 病情观察
因为妊娠期糖尿病可能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新生儿血糖过低及呼吸窘迫症候群、死胎、羊水过多、早产、孕妇泌尿道感染,头痛等,不但影响胎儿发育,也危害患者健康。所以应严密观察患者的B超状况,及其血常规、血糖、尿糖的测定,以防发生低血糖、酮症酸中毒。多观察妊娠期胎儿心音变化,以便及时了解胎儿情况。妊娠晚期行NST检查,以监测胎儿宫内状况及胎盘功能。
3、 饮食护理
营养素的摄入是加强母体康复和胎儿生长发育的保证,同时饮食也是糖尿病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可根据患者本身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制定不同的饮食治疗方案。合理控制总热量,注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均匀搭配。把热量控制在血糖的正常范围内,这样不易引发酮症酸中毒的发生。严格限制各种甜食,提倡食用绿叶蔬菜、豆类、粗谷物和含糖成分低的水果。这些食物提供的纤维素含量丰富,可延缓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高峰,改善血糖、血脂的代谢紊乱。同时要考虑妊娠的因素,营养素的提供要比一般人更多一些。尽量按患者口味和饮食习惯烹调,确保营养素的摄入,以利于胎儿的生长。
4、 药物治疗护理
了解患者的进食情况,定期侧血糖、尿糖的变化、观察饮食控制效果并记录每日液体出入量;每周侧体重一次;指导患者留4段尿以便检查,分别是:7am-11am、11am-5pm、5pm-9pm、9pm-7am,每周留1-2次24H尿糖的定量;需要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在注射后要密切观察效果及有无心悸出汗、头晕、饥饿、注意力不集中、全身无力、脉搏增快等低血糖反应,注射时间应为餐前半小时,注射时剂量应准确,采用皮下注射。注射部位应常更换,防止皮下硬结吸收不良以及局部肌肉萎缩或感染。
5、 合理的活动与休息
适量运动有利于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使病人异常糖和脂代谢紊乱状态得到改善,降低血糖;也有利于提高胰岛敏感性,使机体的血糖水平明显降低。适量的运动还可以增强呼吸、循环、内分泌的系统功能,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提高,减少副作用的发生,也能减轻病人的压力和紧张情绪。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共同来制定运动计划,选择适合患者的锻炼方式,不适宜做剧烈运动,以不引起心慌、宫缩、胎心音的变化为宜。
6、产期护理
住院期间应嘱咐患者多休息,采取左侧卧位、吸氧30min,3次/天,定时监测胎心音。若胎心音或胎动异常需做NST,适时终止妊娠。因妊娠期糖尿病本身不是剖宫产手术指征,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胎儿发育正常,无产科指征,应尽量阴道分娩,减少剖腹产带来的危险。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容易发生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发生率随之增高,故应积极预防产后出血。使用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宣教并指导母乳喂养,向家属及产妇解释新生儿的吸吮有利于子宫收缩。
7、 新生儿护理
糖尿病产妇所生婴儿,具有抵抗力弱的特点,所以不论新生儿体重大小及是否足月,都应按照早产儿护理。护理中应密切观察新生儿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症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出生后30 min内,能进食者给予10%葡萄糖水喂养,早产儿或窒息儿尽快给予补液,防止新生儿出现低血糖现象。同时新生儿出生后应早开奶,因为初乳中含有多种杭体,如免疫球蛋白、抗毒素等,能增强新生儿抗病能力。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4(a)-0166-02
妊娠期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包括年龄因素、肥胖因素、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若血糖未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能会引发流产、羊水过多、早产等并发症,不利于妊娠结局[1]。该院对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78例采取了早期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2]:所纳入对象均符合妊娠期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该次妊娠前确认患者无先兆流产、先兆早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研究表示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排除标准[2]:合并心、肾等器官病变者;存在严重精神障碍者;资料不全者;依从性较差且未能完成全过程护理干预者。选取该院妇产科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5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78例及对照组78例。研究组年龄为23~33岁,平均年龄为(26.4±3.7)岁,孕周为21~27周,平均孕周为(24.1±2.4)周,其中包括初产妇50例,经产妇28例;对照组年龄为24~32岁,平均年龄为(25.8±3.5)岁,孕周为22至28周,平均孕周为(24.4±2.7)周,其中包括初产妇52例,经产妇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产次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对症给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健康宣教。早期护理干预过程中,科室成立专项妊娠期糖尿病健康宣教小组,由妇产科专家、产科主管护师以及营养师构成。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计划,通过讲座、微信平台、多媒体教学、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教授妊娠期糖尿病知识[3]。同时,组织患者开展集体心理辅导,发挥集体教育作用,组织集体讲座1周/次,在群体当中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氛围,让患者彼此之间相互支持、鼓励,从而获得更好的健康教育干预效果。②孕期监测。每周测量患者宫高、体重、腹围等。指导患者掌握血糖、血压自检方法,并做好相关记录;指导患者做好胎动计数并记录,若发现胎动减少,要进行针对性检查,预防胎儿宫内窘迫。③饮食干预。根据妊娠其糖尿病患者孕前体质量、孕期增重及运动强度消耗等指标,获得患者妊娠全过程热量需求,协助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保持营养需求量与孕前需求量保持一致[4]。对热能供给结构比例进行全面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要求患者饮食主要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并适当增加豆类、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较高的食物。同时,要叮嘱患者严格控制日常钠盐摄入量,适当增加含铁、钙食物的摄入量,烹调以炖、蒸为主。日常饮食注重少吃多餐原则,保持5~6餐/d,睡前固定加餐1次,以清淡饮食为主。另外,嘱咐患者忌食用刺激性食物。④运动干预。通过有效的运动干预,能够调节胰岛素受体及碳水化合物利用,有利于控制血清胰岛素水平,改善患者糖代谢。根据患者身体条件指导患者进行孕妇操、散步等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强度以患者自身耐受作为限制。通常情况下,以餐后90 min活动为宜,运动时间为30~45 min,1~2次/d。以患者微出汗、不超过理想心率为宜。部分患者不宜下床运动。可指导患者进行上肢运动等床上活动。⑤感染控制。感染是妊娠期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因此,责任护士要指导患者进行个人卫生管理,协助其及时换洗、清洗。护理期间,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同时,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剂量。避免出现抗生素滥用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妊娠结局及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早产、羊水过多、胎儿窘迫、胎膜早破、感染、新生儿低血糖)情况。另外,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妊娠期血糖情况进行对比[5]。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相关数据采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取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妊娠结局及并发症情况比较
研究组妊娠期高血压、早产、羊水过多、胎儿窘迫、胎膜早破、感染、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均要低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妊娠期血糖情况比较
干预前,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要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发生糖尿病或葡萄糖耐量异常者,一般包括两种情况: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患者妊娠,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而在妊娠后首次发现或发病的糖尿病,称之为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糖尿病中80%以上属于GDM[1]。虽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社区慢性病,但妊娠期间合并糖尿病对母婴都有着较大的危害。因此对已确诊GDM以及有GDM高危因素的育龄妇女、孕妇等对象,应适时开展科学地护理干预。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注重GDM相关知识的宣教和指导,取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镇2010年全年孕产妇共计188例,其中初胎对象105例,二胎对象71例,计划外生育12例。经确诊的GDM已孕妇女共计13例,其中初胎孕妇8例,二胎妇5例,年龄23~39岁,平均30.6岁。有GDM高危因素的孕妇21例。
1.2GDM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建议,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和标准是血糖和临床症状[2]。主要包括:凡符合下列标准之一者诊断为糖尿病。①有糖尿病症状(口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及/或空腹血糖≥7.8mmol/L,不需作OGTT即可诊断糖尿病。②有糖尿病症状,但血糖值未达到上述指标者,应进行OGTT(成人口服75克葡萄糖,儿童每公斤体重用1.75克、总量不超过75克)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③无糖尿病症状者要求OGTT2h及1小时血糖均≥11.1mmol/L。或另一次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或另一次空腹血糖≥7.8mmol/L方可诊断为糖尿病。糖耐量异常(IGT)诊断标准:空腹血糖5.6~7.8mmol/L、OGTT检测2小时血糖>7.8mmol/L但低于11.1mmol/L。
1.3与妊娠型糖尿病有关的高危因素包括:①体重明显过重的孕妇。肥胖症不仅容易引起2型糖尿病,同样也可引起妊娠糖尿病。②家族史有糖尿病遗传倾向者。③第一胎有妊娠糖尿病史。④产检一直有尿糖的情况。⑤高龄孕妇。⑥之前生过巨婴或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或新生儿死亡情况发生者。⑦产检时预估胎儿体重过大、羊水过多者。
1.4方法。①对已确诊GDM以及有GDM高危因素的育龄妇女、孕妇等建立健康档案:包括基本情况、孕周次,血糖、尿糖等。②定期通知和召集上述对象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包括医护人员授课、观看健康教育碟片、现场咨询、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等多种形式。③妇保、产科医护人员与社区责任医师、上级内分泌专科医师加强协作,对确诊的GDM已孕妇女做好针对性治疗和监测、定期进行随访并做好记录;对有GDM高危因素的孕妇建议定期参加血糖检测。在整个孕周期、产后3个月内,开展心理、饮食护理和干预、分娩期护理、新生儿期护理、产褥期护理。
2结果
13例GDM已孕妇女及21例有GDM高危因素的孕妇经过护理和干预,采取了及时治疗、科学饮食等有效方法,33例均合理地控制了血糖水平,1例因孕妇合并严重的肝脏疾病终止妊娠。余12例GDM孕妇均未发生酮症酸中毒及明显感染。余33例孕妇中剖宫产16例,自然分娩17例。未发生孕妇及围产儿死亡病例。
3讨论
3.1糖尿病对妊娠的影响包括生育率降低,流产率升高,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发生率升高。羊水过多发生率增高,产科感染率增加。GDM可致畸胎儿发生率增高,巨大胎儿发生率增高,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低体重儿增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增多,胎儿及新生儿死亡率高。因此对已确诊GDM以及有GDM高危因素的育龄妇女、孕妇应适时开展科学地护理干预。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终止妊娠:孕妇糖尿病经及时治疗仍不能有效地控制其进展的;同时发生有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多、眼底动脉硬化及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合并子痫及高血糖酮症酸中毒;合并低血糖昏迷时间较长,危及母子安全;胎儿宫内发育停滞及胎儿畸形;母体患有营养不良、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恶性进展性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孕妇合并严重的呼吸道、皮肤、泌尿系统感染[3]。
3.2合理的饮食指导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手段。饮食护理的原则是在控制孕妇血糖的同时,为孕妇提供合理、足够的能量和营养,以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同时限制母儿体重的过度增长,并避免孕妇因过度控制饮食而引发酮症和低血糖,根据餐后血糖值调整治疗方案。要求对GDM孕妇进行食物摄入评估及24h血糖测定(三餐前、三餐后2h、餐上10点各测微量血糖1次),并根据孕妇的身高和体重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治疗方案。
3.3加强孕妇和家属的健康宣教,使其了解GDM对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提高对此病的重视,减轻心理负担,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主动参与到治疗、护理过程中。孕期应勤洗澡、勤换衣,内衣应轻便宽松为宜。注意个人卫生,降低皮肤及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注意掌握运动的时间和强度,要符合妊娠特点,并避免在空腹和胰岛素剂量过大的情况下运动。建议GDM孕妇和家属应掌握血糖的监测方法、胰岛素调整控制方法。在应急时增加胰岛素剂量,在病情好转时又要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4]。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预防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3.4加强分娩期护理、新生儿期护理、产褥期护理。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注意子宫收缩强度。持续监测胎心率变化,注意羊水性质,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缺氧。新生儿娩出后立即清理呼吸道,密切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常规监测血糖、胆红素。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呼吸道感染。产后孕妇应绝对卧床休息,补充能量,定时监测产妇产后子宫收缩和阴道流血情况,鼓励产妇母乳喂养。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0.
[2]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产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妊娠合并糖尿病协作组.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6):42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常见的脑部病变,可遗留后遗症,如癫痫、脑性瘫痪、智力低下、视听障碍及行为异常等,是造成新生儿早期死亡或新生儿期以后小儿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及智能发育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围产期足月儿脑损伤最常见原因之一[1],因此,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显得非常重要。为进一步探索HIE的有效防治方法,本科根据循证护理理念,对高危新生儿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共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64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日龄2h~10d,均有宫内窘迫及产时窒息史;出生体重≤2500g 44例,≥4000g 20例。出生后Apgar评分:重度窒息14例,中度窒息25例,轻度窒息25例。诊断均符合1989年8月济南会议制定的HIE诊断标准和1996年10月杭州修订的诊断标准。把上述64例患儿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兴奋、易激惹、抽搐、淡漠、嗜睡、体温不升、昏迷、肌张力及原始反射异常、呼吸不规则或暂停。6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损害症状,其中过度兴奋6例,嗜睡或昏睡34例,昏迷24例;2例因窒息导致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18例有明显呼吸困难、酸中毒症状;2例发生低血糖;4例出现电解质紊乱(低钠、低氯、低钙血症)。
2 护理措施
两组患儿均进行HIE的常规治疗,按常规操作规范护理,合理喂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2.1 家属认知干预 患儿生病,家属担心患儿的预后,常处于焦虑、恐惧、忧愁等负面情绪中。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同情心,主动与患儿家属交谈,让他们说出心中的感受,和医生一起耐心解释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护理的有关问题,使其感受到医护人员尽心尽力救治患儿。为患儿做各项治疗护理时,要动作熟练、迅速、有条不紊、处处体现对患儿的爱心,使家属有安全感,减轻焦虑。护理人员还应以多种形式向家属提供HIE的有关知识,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增强其希望和信心。病情趋于稳定后,让患儿父母参与制定康复计划。指导家长早期注意患儿的动作、语言、智力的训练,定期到医院进行智能及行为监测,以便发现问题,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减少后遗症。
2.2 视觉、听觉、触觉训练 每天用颜色鲜艳的红气球挂在婴儿床头,每天多次逗引婴儿注意,或让婴儿看人脸。每天听音调悠扬而优美的乐曲,3次/d,每次15min。被动屈曲婴儿肢体,抚摸和按摩婴儿,以及变换姿势。同时在适合的室温下,放优美的音乐,护理人员洗净双手并温暖双手,涂以婴儿护肤品,对婴儿进行全身按摩,2次/d,每次15~20min,通过按摩对小儿的大脑产生良好刺激,促进大脑发育[2]。
2.3 重症体征监护 将患儿置于监护室,加强监护,严密观察,注意呼吸、体温、心率、尿量及意识的变化,观察患儿是否嗜睡、激惹或烦躁不安,前囱是否饱满,两眼是否发直,是否有面颊部抽动、眨眼、反复咀嚼等小抽动,注意抽动的次数及类型[3]。如发现意识障碍加重、呼吸不规则、心率变慢、瞳孔不等大,提示颅内压增高,可能发生脑病,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建立特护单,详细记录病情及出入量,供医生参考。
2.4 对症护理 控制脑水肿及惊厥,掌握正确的给药途径,及时有效地应用镇静剂及脱水剂。首选笨巴比妥钠,负荷量15~20mg/kg,肌注,12h后用维持量3~5mg/kg·d。脱水剂可用20%甘露醇,每次0.5~0.75g/kg,1次/4~6h,逐渐延长间隔时间,3~5d停用,做到用药及时准确[4]。
2.5 喂奶护理 新生儿胃容量小,消化功能差,喂奶应少量多次,温度适宜。病重儿应延迟喂奶,以防窒息,早期以静脉补液为主。若喂奶困难时,可将母乳挤出用鼻饲喂奶,这样既可保证入量,又能减轻对患儿的刺激。喂奶时常需从几滴开始,慢慢增加奶量,喂母乳时常常患儿吸吮1~2口奶后就需要休息一下,因此喂奶时要耐心细致,同时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情况,防止呕吐及窒息。护理人员要耐心指导做好母乳喂养。
2.6 严格控制静脉葡萄糖液输注速度 HIE为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窒息缺氧缺血时,很快出现酸中毒,且在应激状态下生糖激素(如儿茶酚胺、高血糖素及皮质醇)水平增高,胰岛素相对减少或胰岛素拮抗等因素导致血糖升高,严重持久应激性高血糖使颅内血管扩张甚至发生颅内出血致病情恶化,增加病死率。邓春等研究认为,重点应严格控制外源性含糖液输入,在高糖状态下避免用10%及以上的高糖液,滴进切勿大于6~8mg/min·kg。
2.7 维持正常体温 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神经系统损伤较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亦不健全,出生后常为低体温,患儿入院后,立即给予保暖。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体重300g以上患儿,给予热水袋保暖,热水袋放在包被外,勿直接接触患儿皮肤,避免烫伤。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尽早置入暖箱保暖,根据日龄和体重调节适当的温湿度,体温未稳定前每小时测量1次,稳定后每4h测量1次,保持皮肤温度36℃~37℃。体温过高,脑细胞代谢增加,对缺氧不宜耐受;体温过低,脑血流量减少,不利于脑细胞代谢的恢复。为使箱温恒定,室温控制在22℃~24℃,不宜有对流风和阳光直射,一切操作均在暖箱中进行,尽量减少打开箱门的次数。
2.8 出院后随访 患儿恢复期对留有神经功能缺陷等后遗症者,应嘱其家长给患儿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加强训练,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患儿脑功能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医护人员要进行定期随访,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使其正常管理好患儿的一切生活及活动,应尽量使后遗症减少到最低限度。
2 结果
在HIE患儿6个月龄时进行随访评定,对运动能力评定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和残疾评定量表PEDI。同时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和脑电图(EEG)检查,以确诊视听障碍和癫痫。随访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半年后随访结果比较[n(%)]
肢体活动障碍视听障碍癫痫治疗组2(6.3)1(3.1)1(3.1)对照组7(21.9)6(18.8)5(15.6)P值
3 讨论
缺氧缺血性脑病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在我国为围产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后遗症多。绝大多数HIE患儿具有典型的异常产科病史,如脐带异常、妊高征、滞产等。同时常表现为兴奋激惹,数小时内转为抑制甚至昏迷,有的表现为吸吮、吞咽和舌运动障碍等不典型症状。
本文通过对32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认真观察和早期护理干预,体会到认真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护理是协助诊断、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治愈好转的关键。一旦发现新生儿反应差、拒乳、呼吸急促、面色口周紫绀、惊厥发作等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理。同时护理人员必需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围产期护理,及时有效给氧,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工作,使后遗症和病死率降至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鲍秀兰.降低早产儿脑性瘫痪发生率的临床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45.
2 孙建华,李菁,黄萍,等.NICU高危新生儿早期的听力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3,41(5):357~359.
3 陆卫宁.我国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现状.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