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某些学生思想认识不够
一年多来,课题组收集长城学院500份问卷,其中15%学生表示社会实践就是去农村走走看看,意义不大,这说明一些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敷衍应付的心态。一旦真正地接触实际问题就盲目无措,难以达到提升自我、服务农村的目的。
(二)农村当地对社会实践认可不够实践育人与新农村建设双赢在于
在农村开展社会实践大学生是受益者,所在农村也会受益。如今,广大农村尚未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基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可度存在问题。课题组也在社会实践农村随机调查发现:当地政府或“单位缺乏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足够认识,把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表现为虚于应付或借口推辞”,或以安全或年轻为借口,阻止学生开展调查。
(三)实践基地管理不完善
实践机制不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许多农村问题都由复杂原因引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需要长效而为。“它们需要深层次的了解处理,这就需要长效实践基地的建立和长效机制完善”。
二、解决之道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赢模式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良性互动,需要解决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是探寻社会实践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规律,构建两者结合的双赢模式。
(一)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拓展社会实践的内容和领域“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好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如支教、普法宣传、党的理论宣传、义务文艺演出等”。大学生在农村开展实践,要围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大学生成才的要求,挖掘原有实践形式的潜力,使原有的活动焕发新活力,同时,又要以贴近农民、贴近农村、贴近农业为原则,探索新模式,实现社会实践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的结合。
(二)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完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针对某些大学生不重视社会实践的问题,高校要对社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长城学院为此专门编订了实践教学教材、大纲和教案,并且在特殊的章节突显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明确农村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抓好学生干部的培训,鼓励学生积极深入农村开展实践,使青年大学生在农村受教育、长才干。
(三)增强基层农村的对社会实践重视
关键词:社会实践教学;高等教育;观念转变;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035-02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普遍情况是重视理论教学与考试,而对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事实上,社会实践教学是学生接触社会、丰富阅历,获取求职资质及相关工作经验,缩短进入社会后的思维、技能磨合期,早日成才的重要环节。真正做好这一环节的教学,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1-3]。这方面,我们确实有必要向欧美国家学习,他们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贯重视,也有相应的良好社会氛围[4]。例如,国外大学会通过课堂的讨论、讲座、实验等形式,通过所学知识的运用和练习来巩固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课堂外通过实习、小组活动、参与科研和操作实践等课外活动来锻炼学生实际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而我们目前的大学教育活动还是主要局限于课堂里,局限于老师“满堂灌”的讲授形式。
当然,不可否认,当前国内一些大学已经开始有这方面的意识,对实践教学做了相应的要求[6-7]。但是,大都流于形式,学生往往应付了事,学校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做统一的规范要求。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的实践意识不强,不能充分意识到实践环节对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学校、家长和社会也没有为他们做好相应的准备和衔接。
首先,学校本身对教育过程中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然也就无法带动学生的普遍重视。学校大多政策和奖励措施的制定还是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为考试结果一般比较直观,易度量,而实践成果可能要等几年,甚至十几年,在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中慢慢体现出来。学校的政策导向不够重视实践环节,当然无法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样的,高校教师们一方面受学校政策导向的影响,另一方面因为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自己难以产生教育的成就感,也必然消极应对教学实践环节。另外,现在高校教师都普遍肩负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考核压力也比较大,很难将大量精力放在考核方式不明确,产出缓慢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其次,家长们一方面怕孩子参与社会实践太过辛苦,另一方面对孩子外出参与社会实践的人身安全问题有所顾虑,对高校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也多是持保留态度,而这样不够积极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心态,进而影响到整个教学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再者,整个社会大环境也缺少相应的氛围,对于大学生利用假期组织有社会实践性质的活动,各行各业也不大愿意接收,因为“还不够添麻烦的呢”[5]。而且,因为现行管理和考核制度的不健全,企业很难在自己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个过程获得实际意义上的经济回报,相关部门也缺乏这方面的宏观政策调节和倾斜,使企业缺乏动力。一方面,不论是哪个领域,企业对新入职人员的培训费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往往时间有限,前期大量的培训投入与后期所能获得的产出往往不成正比。另外,在实践过程中企业也需要对参与实践学生的人身安全承担一定的责任。对企业来说,这些都会造成他们生产的经济成本增加,因而除了一些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大多企业都选择了“趋利避害”。正因为上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们真正意义上参与社会实践可谓困难重重,因而也就造成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和认知非常有限。怎样引导大学生主动选择接触社会,走出所谓的“象牙塔”,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就业压力普遍大的情况下,需要将“学以致考”旧理念转变为“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才是社会教育之本,能否学以致用是社会验证人才价值的根本标准[4]。
要实现学校、社会教育資源的双向对流,做好社会实践教育,首先学校自身应做好观念调整,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促进学生职业规划和顺利就业的重要性,老师和相应的就业部门也要做好引导。高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而应当是一种长期的正确有效引导,甚至是终身的正确职业观的引导。但是现在高校普遍缺乏这种意识,除了一些常规的职业发展培训讲座,更多的是放任学生自己去做盲目的职业定位,去求职。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训练,自我定位与社会现实相脱节,而用人单位又觉得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自我定位不准确,缺少实践训练。怎样破解这个死循环?还是得从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着手。
社会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毕业工作前,与社会和专业领域最紧密的一次接触和历练,对他们日后职业规划和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所以对学生来说,需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教育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蜻蜓点水式的,需要每个学生拿出一整段的时间,真正参与其中,提前体验即将面临的职业生涯,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至于是否适应这一类型的工作,是否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有的学生甚至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在就业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是再好不过的。对用人单位来说,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短期内可能给他们造成一定的麻烦,但从长远来看,是利远远大于弊的。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本是很低的,远远低于对正式的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成本,相较于对入职员工的培训完再淘汰,社会实践是更低成本的人才筛选方式;其次,由于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相互不了解,容易失之交臂。而社会实践活动,恰好为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提供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帮用人单位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查漏补缺。当务之急是尽可能的发动高校、社会,当然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对大学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培养掌握一定的知识理论技能,同时也能指导和应用于实践的真正“人才”,既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又提高了大学生们在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险峻的大环境下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富林.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76-76.
[2]赵小花.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147.
[3]王武.浅谈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探究及意义[J].中国科技博览,2014,(47):3-4.
[4]陈超,赵可.国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32):33-37.
[5]何志成,赵宇明,范金鑫,张大勇.假期是大学重要的教学环节——浅谈大学教育改革之假期[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年9月11日。
[6]赵海敬,范健文,杨磊,朱蕊.关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探究及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26-227.
论文摘要: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双师素质型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分析实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建立稳定的企业实践基地,完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教师社会实践工作健康发展。
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提出:“职教教师应该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是工程师或技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以“双师素质型”教师为重点,要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是指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到企业或行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技能。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备受学校重视,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教师到企业去实践。
一、高职院校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1.促进教师全面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通过贴近企业,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发和管理等环节,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增强教师的自身技能和素质。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通过社会实践,缩减校企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校企合作
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增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学校建立一批有影响的实习、实践基地和合作基地,为教师和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和促进校企联合办学提供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
二、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不能满足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不可能专门为教师实践而设立岗位。大部分教师都是借学生的实习机会去企业参观学习,而且教师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做到专业与岗位对口,从而影响了教师实践的效果。
2.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都认识到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方面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既没有对教师所在的管理部门开展的实践工作进行合理评估,也没有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质量监控,也没有制定有效的评价标准,仅凭社会实践报告来简单衡量,教师无法达到实践的目的。
三、做好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对策
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系统分析后提出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和方法,以提高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的整体水平。
1.建立稳定的教师社会实践基地
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合适的实践单位。学校应根据专业、课程和岗位建立实践基地,这样不仅为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稳定的、充分的保证,同时也可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教师还可以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和企业员工的培训,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真正做到校企合作,达到校企共赢的目的。
2.高度重视保障教师社会实践经费
高职院校每年都应设有社会实践活动经费,这将有力地支持和推动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学校根据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对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院系以及在实践中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鼓励教师更加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
3.完善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考核体系
合理的考核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考核体系一般由实践过程考核和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
(1)过程考核。对教师实践的目的、意义及实践日记、典型案例及实践总结报告进行量化评价,具体考核项目如下:
①书面申请及申请表填写是否规范,考核申请的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详实;
②实践计划制定是否合理。考核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是否明确,任务是否清晰,实践进程是否明确,是否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③实践日记考核。考核实践日记、学习任务、学习体会、学习成果记录是否详实具体;
④收集典型案例。考核收集的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是否有助于教学资料的积累;
⑤实践总结考核。要求总结或论文论据充分,观点鲜明,逻辑严谨,能围绕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目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有很强的可行性;
⑥学习交流考核。能按时回校交流、汇报工作,汇报内容准备充分,详略得当,能促进专业或学科建设;
⑦实践出勤及态度考核。是否按时出勤,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效果是否显著,是否按计划进程参加实践活动;
⑧单位考核。教师实践期间,工作是否认真踏实,学习效果是否显著。
(2)教师实践结束后,参加学校组织的技能测试。
学校可以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专业、课程和岗位提点,制定确实可行的专业技能测试标准,要具体到量化。这样,就从制度上保障了教师实践的顺利进行。
高职院校做好教师社会实践工作,对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各高职院校应该在开展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规律,努力做到教师实践活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洁.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完善一级管理[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实践时间短,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目前高校大规模开展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相应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教学实习。就目前的开展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实习主要为参观实习,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三本学生来说,很难在有限的实习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现场实际情况融会贯通。另一种就是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返乡进行社会实践或者学校组织团队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以走访、调查、宣讲等为内容的实践活动。三下乡服务队参与人数有限,内容局限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文艺演出、支教等方面,带有参观游玩的性质,很难为大批量的学生提供真正有深度的实践机会。三本学生返乡自行进行社会实践时,多利用家长的关系,象征性进行如办公室整理文件等形式单一的实践活动,实践内容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也没有针对社会实际的需求,没有真正为社会,特别是农村的发展提供帮助[3]。
组织管理不善,评价机制不健全。有效的社会实践需要充分的准备、完善的管理和及时的实践总结评价,才能达到丰富学生知识、改善学生能力的目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于三本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意义,三本教学方案与二本并无很大差别,没有突出三本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执行计划和完善的考核手段。对实践目的、意义、要求等工作局限在文件上,忽略了实际指导学生进行实践,造成许多学生对社会实践如何联系和开展十分茫然,甚至有的学生完成学业前还不会撰写实践报告。对社会实践的考核方式则是对“社会实践登记表”进行考核,学生只要加盖单位公章,上交实践报告就视为合格。这样一来,实践的过程和考核等,成了走过场,难以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把三本学生培养成才,应当因材施教,根据这部分学生的特点,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把握实践机会,提升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加强社会对大学生实践的认识。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社会实践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特别是三本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大学生在校的成长是家庭、就业单位和学校共同的责任。三本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资源,根据三本学生自身优势,努力建立学校和社会双赢的运行机制,为三本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实习机会,推动学生成才和社会实践、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调动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其次,三本学校要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管理机构和保障机制,将最优势的教育教学资源投入到学生当中,在组织、经费、目标等方面确定明确的制度,有专人负责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实践活动有目标,时间有安排,经费有保证,实践有基地。
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丰富实践内容。缺少稳定、专业对口的实践环境是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往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过多依赖于大型国有企业,这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脱节的。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当顺应经济的发展,化整为零,充分调动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多方面的力量,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发展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鼓励三本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工作单位,在实践当中提升自身能力。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使实践不再局限于做调查,搞活动。除此之外,高校应当在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文体活动和勤工助学等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特征,拓展创新的活动项目,丰富社会实践的内涵,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内容和空间。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引导更多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通过两课的深入开展,规范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积极树立社会实践先进典型,引导学生变“要我实践”为“我要实践”。
【关键词】社会实践、工作机制、创新、
大学生社会实践引导着大学生立足实际、勇于探索,用爱心温暖冰冷的角落,用智慧化解复杂的难题,用敏锐留住历史的经典,在实践中强化自身素质,提升个人修养,做综合型、全面型人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然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也需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探索与创新,方可彰显“实践出真知”的无穷魅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铲除荆棘,加速前进。下面以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5年社会实践为例阐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一、实践成果概况
化学化工学院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共组建10支团队,内容涵盖“重走路”、“环保调研”、“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关爱”、“科技支农”等8个项目类别。在各学生团队的努力下,社会实践过程顺利,成果丰硕。共完成调研报告9篇、简报46篇、新闻稿68篇;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及转载,活动内容多次被人民网、中国青年网、河南青年报、河南经济报等多家网站报纸报道,并被鹤壁市、浚县等各省县电视台争相报道;此外,我院与多地单位达成长期合作共识,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多处,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肯定和好评,引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队员们秉承“弘扬民族精神,服务社会”的理念,积极投身实践。充分显示了新世纪青年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青春正能量,体现了工大学子良好的个人素养,扩大了河南工业大学在民众中的影响。
二、实践工作机制中的创新作法
(一)项目化管理模式
通过参照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管理的模式,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管理与指导的有效方法,在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大量申报项目中抽选出若干项目作为重要项目予以立项,实践活动获得良好效果。这一有效的管理模式对发挥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类别模块化申报
大学生根据学校所提供的不同项目类别,进行针对性的项目申报,团队定大主题后将所选项目进行模块化处理,这就是所谓的类别模块化申报。这种申报形式既促进当代大学生找准实践定位,抓住实践重心,又便于学校的项目化管理。环环相扣,促进全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快速有效进行。
(三)三方联合共促进
学校及学院领导慰问项目影响力较高的实践活动,为有深刻意义的实践活动进行宣传,指导老师跟随学生一同进行社会实践,实践归来后召开实践成果展示会,学校及学院将根据实践情况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学校、学院、老师三方联合共同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发展,不断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四)宣传――与时俱进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方式由最初的报纸、电视转变为现在的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的宣传。大学生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对各自的实践项目进行宣传,增强活动曝光度、社会影响力、实践意义等,同时主题标新立异,充分满足标题党的要求。学校及学院也将项目的宣传情况包含在项目的评估内容中,提高实践宣传传播的重要性。
(五)团队组成精益精
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实践团队组成均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院,团队的互补性极强,每个实践团队都由高年级队长带队,并且此队长均参加过上一年的实践活动,队长将自己上一年所学到,这一年所经历的全部倾囊相受给低年级的同学,就这样,一级传一级,不断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传承性、优化性,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打下坚定的基础。
三、实践工作机制中的不足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基础还不够牢固。
(一)实践的方法与形式不丰富,创新发展的能力不足
学校及学院实行项目化管理模式,但广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方法与形式依然不够丰富,没有创新性,同一类别的项目实行的方法形式雷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乐忠于相对容易做的实践项目,不愿尝试较少人做的实践项目,促使传统项目的传承度减弱,创新能力不得以展现。
(二)缺乏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时间集中性强
社会实践基地虽每年都有所建立,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旦建立实践基地,之后的大学生往往不想再回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无法创新出更多的活动,几乎都想开阔属于自己的领地。大学生因学业原因,开展实践的时间性过于密集,甚至有些大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实践。
(三)全社会未形成共同支持帮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局面
大学生实践团队在找寻媒体进行宣传时,过程非常艰辛,有些媒体甚至不愿意帮助大学生,甚至有些社会机构不愿接受大学生前往进行实践。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化的希冀还需一段艰苦的路程。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