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管理信息资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固定资产 资产管理系统 医院财务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实施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医院推进资产动态化管理,实现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重要举措。我院在今年实施了用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及用友财务管理系统,为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为配合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我们做了以下相关工作:
一、前期工作
首先通过医院工作会议成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小组,对固定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
其次管理部门需要统管医院全部的固定资产,建立实物账,并按类目进行归口管理;使用部门对其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实施日常管理,安排专人负责,确定其岗位职责。财务部门需要核查账上的固定资产明细账,分类并归口到各相关科室。
第三,升级医院的应用服务器,并初步完成应用程序的安装及调试工作。信息部门配备系统管理员,负责固定资产后台数据的管理。
第四,配合新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使用,制定《固定资产移交管理规定》、《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职责》等制度。
第五,对科室固定资产管理员、固定资产财务人员、固定资产管理员、信息员进行系统操作培训。
二、基础数据采集
基础数据采集是指对医院的部门设置、权限、人员等后台数据的归类及录入。
第一,部门数据采集:根据医院财务系统明细账的数据、原有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数据,并根据医院科室的设置、管理部门的设置,将固定资产管理的使用、采购、审核、存放等部门关系录入系统。
第二,权限数据:根据医院新的人员安排,设置了院领导、固定资产管理员、科室归口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查询人员等操作权限和管理权限。
完成以上工作后,新增的固定资产全部在新的资产管理系统录入,操作人员也随时查询资产数据,解决了因入账时间差而产生的账账不符的问题,并解决了因旧系统数据需要核对及清查等工作造成的时间差,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重复工作。
三、原始数据的处理
原始数据处理是指将新系统应用前的固定资产数据进行核对、匹配、重分类、导入等工作,并且根据新系统的要求处理字段等工作。
为保证录入新系统的固定资产原始数据做到帐、物、卡相符,首先进行核对工作。
(一)资产核对工作
先将旧系统中的数据经过分科室、分存放地点等数据处理后,制定成电子表格下发到各科室的资产管理员,开放新增使用人、使用部门、存放地点的单元格,要求根据现在的固定资产情况重新填写。其次是补充原来旧系统中信息不全的固定资产数据。最后是核查旧系统中存在的如重号、分类不准确等错误。上面的工作实际上就是进行了一次全院性的固定资产实物清查。
在资产核对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发现的问题及一些处理办法:
(1)存在实物资产报废明细账上未报废情况。在核对过程中,发现实物资产已被资产管理部门进行了报废,但是明细账上还存有实物资产的情况,针对此,我们制定设备部门需要查存档、补报废手续、递交实物资产已报废的证明等单据,递交院务工作会议讨论并决定此实物资产的后续情况。
(2)资产使用部门的变。设备从购买到使用过程中,由于人员的调动等原因,存在部分资产的使用部门发生了变化,此次清查,必须按现有情况,调整使用部门和存放地点。并填写固定资产转移书报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部门。
(3)丢失情况。固定资产丢失必须填写资产丢失登记表,并附说明情况书及请原领用人和现科室负责人签字确认。
(二)数据导入
根据数据核对后的数据,并确认无误后,将新的数据导入到新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
导入后,部门、人员、资产编号不能随意更改,确要变化要按系统有关流程操作。并且为确保数据的安全及可靠,数据导入功能只进行一次。
以上工作全部完成后,最后需要进行的是核对新固定资产系统中的生成的资产原值、净值等数据是否与财务部门的资产明细账完全一致,做到账账相符。
四、数据共享
实现固定资产信息的互通互享,通过实行内部网络将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化,将使用部门、财务部门、管理部门连接一起,实现固定资产从购入、转移、报废等过程的信息在同一数据库中予以实现,保证固定资产信息的时效性。
通过建立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现代化,并且提高了数据传递的效率,改变了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不通的现状,使各科室可实时对固定资产进行查询、监管等,落实了资产管理责任,保证固定资产账卡物的一致性,提高了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 管理 策略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将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与物力经常保持最佳的比例。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这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环节,这也是我国企业改革中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人力资源与企业之间内在的联系
经济学把可以投入到生产中创造财富的生产条件统称为资源。它可以分为若干种类,诸如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人力资源等,但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战略是一切战略的制高点。具体而言,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区域内,作为生产要素,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增长源泉不仅自身能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物质资源和劳动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保证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人力资源投入具有必然性,21世纪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力资源的投入,物质资源将无法运转,更谈不上经济效益。一个是企业人力资源具有积累性,同物质资料一样,人力资源也是通过投资形成的,但比物质资料更加难以积累。要将人力资源提升为人力资本,必须进行投资和开发。人力资源投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持续于人的一生,包括对劳动者本身的投资和对劳动者发挥作用的外部条件投资。 二、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市场经济是一个竞争的经济。它打破了地区和部门的封锁,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和要求:
1、人力资源配置受市场供求的制约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一切生产要素进入市场,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通过市场供求力量来实现合理的流动,使人力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
2、人力资源更注重战略性、适应性的管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发展进一步市场化和国际化,员工素质不断提高,只有建立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时分析内部人力资源需求的情况、市场供求状况、来自企业外部机遇和威胁等重要信息,制定出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采用战略的眼光和方法进行组织、实施和控制,才能使企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3、转变管理职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必须深化内部改革,特别是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激励、协调和控制的职能,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发展机制以及合理的生产要素配置机制,才能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
4、建立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保证。企业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彻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增强市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策略
1、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聘用制度。 新时期,企业应该基于创新战略目标,科学制定人才聘用策略。新时期企业为巩固战略目标,必须对现有的各类型、各层次人才展开合理的调配与有效的应用,令其构建成为一个最佳的人才能力场,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新陈代谢与黄金搭配。基于市场招募聘用的局限性与核心人才主体承担的企业发展重任,我们应科学采用企业内部招聘与晋升的人才管理模式,通过开展深入考核、明确其对企业具有的忠诚性,对具有较强市场把握能力、应变能力与创新技术能力的综合人才我们应重用。在通用人才方面,我们可采用面向高校、社会招聘的外聘方式,主体考核人才具备的执行能力与专业知识,同时还可采用外包人力资源模式对人才实施资格把关,以具体任务为基点展开通用人才的短期、中期聘用。在特殊人才层面,基于其具备的市场独立地位,我们可科学应用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通过对其客户资源丰富程度的深入考核及衡量互补性技术因素实施聘用管理。 2、创新激励方式,实施个性化管理。 激励措施是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激励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高低,并进一步造成对企业创新目标的影响、生存发展的影响。为了科学实施企业激励我们应针对不同的员工动机规划,充分考量员工个体特征,对其不同的需求与个体状况实施可选择的个性化激励。在通用人才层面我们应以市场决定为标准,依据其专业、学历与创造绩效进行报酬支付。对特殊人才我们应树立互惠互利原则,为其特殊才能、资源或降低风险能力支付报酬,可科学应用项目的利益分配、固定年度酬劳分配等形式,通过协商谈判着眼于长远及共赢的发展合理分配各方利益。 5、加强员工的培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生产技术要求企业员工具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技能。员工只有不断提高熟练程度和文化科学水平,进一步增加劳动的智力内容,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是通过培训与开发项目改进员工能力水平和企业绩效的一种有计划的、连续性的工作。培训能使企业员工获得对目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开发则着眼于长远的目标,以获得目前工作及未来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使员工能跟上企业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某地区有一个服装厂,贷款从美国、日本进口一批先进的电脑控制生产线,但由于没有与此相适应的操作人员,机器只好停开,生产效率比原来还要低,300多人的厂连工资都发不出。这一教训有力地说明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是何等的重要。勿庸置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人的要素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性、动态性、全球性的经济,这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市场的开发与竞争,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大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人才看作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和动力,建立人才机制,形成一种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执行力就是在既定的战略和愿景的前提下,组织对内外部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综合协调,制定出可行性的战略,并通过有效的执行措施从而最终实现组织目标、达成组织愿景的一种力量。在企业中,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企业是由不同的团队组成的,而团队是由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临时性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执行力是团队合作的基础,是企业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
今天有幸参加王旭老师主讲的《卓越领导力及执行力提升》的培训,受益良多、收获颇丰。结合自己人力资源相关工作,对如何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执行力谈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要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正规化、科学化
人力资源的挖掘、培育与使用是企业执行力的重要着力点。对邮政企业来说,现在的重点还不仅仅是从市场上招聘大量的人才面临的相关问题,更要解决现行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完善的体系及激励约束机制,即使能招聘到高级的人才,也很难让他们在邮政企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构建让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人才充分发挥价值的平台,力求让每个岗位上的员工都理解其所在岗位的基本职责,明白这个岗位对实现银行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并能按照集团省市公司的战略目标要求来规划其行为,形成贯穿企业上下发展的合力。
二、要建立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执行力组织
要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管理体制的扁平化,精减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能;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即要从岗位分析的角度入手,使具体的工作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要坚决杜绝因人设岗的情况;将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化,在分工明晰的基础上,加强过程管理;要逐步强化行内各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在人才的选、留、育、用等方面,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同样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三、要强化制度的贯彻落实--执行力来自制度的落实
任何一个单位,它的制度体系都应该是很严密的,凡是制定出台的规章制度就应得到遵守,甚至能得到创造性发挥;不能把规章制度当成表面文章,不把它当回事。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要有较真的精神,特别是人力资源部门,更应该成为执行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典范。因此,要有意识地倡导规范管理、规则至上的文化观念,来营造有效执行力的氛围。
四、要建立一套以业绩为导向,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统一的绩效管理体系
合理的绩效考核是提升执行力的动力。首先,要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其次,要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把执行力和执行结果作为对个人、集体的考核评价及奖惩的主要依据。最后,要积极倡导执行的效果在绩效管理中的运用,努力强化目标在管理过程中的效用。在绩效考核办法的执行上应该形成一套约束企业高层、部门经理和员工,系统的考核体系。
关键词:网络信息 资源配置 技术问题
中图分类号:TP39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要求是,将多媒体信息的多样性、多元化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全社会可在庞大信息资源的支撑下,高速运转,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大放异彩。为此,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完善信息资源配置,是当下最热的社会话题之一。
1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概念和发展目标
1.1简述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以电子数据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储存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资源。
1.2发展目标
由于配置信息资源需要花费大量成本,耗费人力、物力,将资源按照重点、范围、类型和时间分类。所以,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控制存在极大难度。未来几年,网络信息资源的覆盖面会逐步扩大,成为全世界赖以生存的强大“数据库”,为此,要想均衡信息资源,使相关配置工作更为合理,网络信息资源必须依靠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行业,完成静态向动态的转变。
2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有效融合数字、文字、图像等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配置需在内容、形式上做足功夫,以信息单元为节点,通过URL地址链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管理。然而,在不具备网状逻辑特征的资源配置中,信息很难按顺序、类别和内容划分,实现实时检索。笔者将这些技术问题,划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2.1信息功能有限
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信息是被动的,它不能主动沟通、交流、翻译、变化,所以,网络不但不会为信息提供更广阔的共享平台,还会限制网络赋予信息特有的检索和获取功能,使信息资源失去原有的功能价值。
2.2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低
受社会体制限制,我国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经常会设置多道屏障,无论是行政机构,还是企业或个人,它们始终认为信息的资源共享是需要限定的。如此,不同地区、机构、时间,网络同一时间需要处理庞大的信息资源,以完成它们的“配置计划”,一旦资源结构被打破,则网络数据库的局限性、重复性、不完整性特征会被扩大,造成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降低。
2.3信息资源质量参差不一
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即便结构完整的系统机制,也会出现信息资源质量良莠不齐、节点信息不全面等问题。受这一条件、环境影响,信息资源根本无法在第一时间按照用户要求,发送合理、匹配的信息资源。尤其在信息经济环境下,信息的及时性价值越来越高,如网络信息资源配置质量低下,则会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和影响。
3完善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对策和建议
上文提到,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存在诸多技术问题,无论是条件环境影响,还是运行机制、结构问题,都需进行大幅度的技术改革。为此,笔者将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信息技术改革、管理技术升级、资源优化等三方面入手,探究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发展趋向。
3.1信息技术改革
网络系统技术包括提高网络吞吐量和可靠性的技术、网络故障的早期诊断和快速处理技术、加快网络传输速度的技术、网络信息存取和组织技术、防火墙技术、密钥技术、病毒清除技术等等。为此,在技术改革的过程中,工程师们特别关注信息资源在编辑、传输、管理、处理、储存过程中的能否拥有配置自。如:智能机器人技术,它能够根据信息需求,自动检索网络中的信息,一方面保证信息能够及时传输给资源配置中枢;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国家对信息资源的占有范围及信息辐射的空间范围。因此,信息技术改革是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升级、更新的必经之路,其技术改革步骤包括:首先,设立网络公共区域,把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放置其中,并创建相应的标题和内容组织,使信息可以成为独立、分类的资源结构;其次,确认各网页、网址链接的合法性,对于政府机构、企业、个人要特殊保护的信息资源,给予充分的保护。
3.2管理技术升级
管理技术升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基于元数据的网络信息资源整体管理技术,另一方面是基于语义网络的信息资源整体管理技术。元数据是一组描述数据本身基本特征和属性的数据,它能为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结构提供一个完善的框架结构,用户可以按照自身的管理需要,将信息资源填充进去。如此,每个“元数据”就成为了用户特有的信息资源配置,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用户高质量要求、高效率要求的访问请求。相比之下,语义网络的创建难度更大,因为它需要引入人工系统,设立主体、客体两部分信息体系,并将信息资源按照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等指标分类,所以,信息系统每次要处理的信息量会逐步增大。管理技术升级是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技术改革的一个重点项目,它不但是技术改革,还拥有理念改革价值,它首次将信息资源转变成“仿照模式”,利用人体学、语言学、资源学等学科知识,创建拥有交互性特征、管理优势的技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的信息访问请求将更具针对性、更有实践价值。
3.3信息资源优化
信息资源不是积累得来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优化,一些垃圾信息、错误信息需要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及时的消耗掉。为此,在设计网络信息系统时,工程师们不仅要专注于数据库的建设和发展,还要关心如何组织、管理和维护海量信息并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首先,需按照信息资源更新、升级的重要程度,编辑、储备、管理、删除信息资源,让资源始终保持及时性、有效性特征;其次,引进国内外先进信息处理技术,如:知识工程、数字图书馆、软件复用、信息检索和网络上异构信息的处理、语义网络等技术,有机结合它们的技术优势和特点,让信息处理更加高效、具有针对性;最后,基于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本体的技术方法集中致力于知识管理,对于用户的信息访问请求,设计密码、密钥等识别装置,以保证信息资源时刻处在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当中。
4结论
通过上文对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进行系统分析可知,网络信息的优势和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在复杂的经济社会,如何正确选择信息资源,获取信息资源,成为了效益竞争、市场竞争的关键。总而言之,技术的发展是必然的,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技术改革是必要的,在未来几年,社会的发展已离不开网络信息资源,所以,信息技术更应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合理利用、有效促进、针对性改革网络信息资源,使其向更合理的方向配置。
参考文献:
[1]李雁行.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政策法规制度优化研究[J].黑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3):102-112.
[关键词]图书馆;政务信息;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277-01
政务信息资源是全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沟通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桥梁。近年来,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己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图书馆如何开发利用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已成为一个需要急待解决的课题。
一.政务信息的概念及分类
1.政务信息的概念
简单地说,政务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政务过程中形成的以文件资料等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政务信息资源的含义,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讲,政务信息资源是指所涉及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包括信息内容资源以及收集、整理、存贮、传递、和使用信息内容资源的技术、设备、网络和人员等;从狭义来讲,政务信息资源是指政府机构为履行职责而产生、获取、利用、传输、保存的那部分信息内容资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围绕着信息内容资源而进行的,一是指政府自身产生的数字信息,如各种条例、规定、章程、命令、批复、议案、通告通知、公函、会议纪要等;二是指政府从外部获取的与政府管理活动有关的数字信息,如社会调研信息、决策支持信息、提案议案、统计数据等[1]。
2.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
政务信息公开服务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政务服务、政务决策咨询信息以及相关的信息政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规定:“行政机关应当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 政务信息资源按照整合内容可以进行不同层级的划分,在技术保障和管理系统支持下,可以进行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的构建,该机制包括基础资源层,信息交换层,应用服务层三个层次[2]。
二.国内外政务信息开发利用状况
1.美国是公共图书馆最早介入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国家之一。早在1857年,美国联邦政府就开始实行了托管图书馆计划,并可分为联邦政府一级的全国性托管图书馆和州县政府一级的地方性托管图书馆两种。其主要职能包括选择、采访、组织、保存以及为美国政府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源提供检索途径和服务。目前总共有1250个图书馆参与了FDLP计划,参加该计划的图书馆,可以自动地从相应政府部门获得政府出版物。除FDLP外,还有州一级的政府信息长期保存项目,如北卡洛莱那州的“州政府信息获取项目(2002~2008)”等。
2.欧盟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早在1989年,欧盟就提出了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近年来,为了促进公共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欧盟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如 2000 年 6 月颁布的《2002 电子欧洲行动计划》,2001年10月制定的针对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总体框架――《2002 电子欧洲行动计划:欧盟开发公共部门信息框架》,以及《公众获取欧盟议会、理事会和委员会文件法令》、《公众获取环境信息指令》和《欧盟公共部门信息商业开发利用指令》等指令。这些政策和指令主要涉及公共部门的信息公开、共享和商业化开发等领域。
3.我国公共图书馆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上述各国相比,我国图书馆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程度是非常肤浅的。在2008年以前图书馆基本上是游离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之外。也就是说,图书馆与政府信息资源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图书馆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没有法定的地位,这与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另外,从目前来看,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是各自为政、杂乱无章。因此,利用图书馆管理政府信息资源也是非常必要的。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不断推进,利用图书馆进行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与政务信息公开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08年5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开条例》,为我国图书馆介入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其中条例第十六条就明确提出要在公共图书馆中建设专门查阅室的事项。
三.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从实际运作情况看,当前图书馆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与困难有:
1.当前,我国的政务公开进程中,定密工作随意性大。一方面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定密级时宁高勿低,明明应当向公众公开的规范性文件,偏偏作为内部规则或内部材料对待,影响了政务公开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政务公开中,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信息的界限较难把握,一些敏感信息(如工作福利)是否公开认定不准。
2.缺乏统一规范。政府公开信息要实现服务网络化,实现全图书馆的服务联盟都有统一的规范,统一的信息标准,但目前,图书馆界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存在相对的盲目性,这就给将来在网络环境下整合政府信息资源,实现在各网络平台、各网络主体之间自由流动以及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增大了难度,容易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人力,财力资源。
3.在图书馆与政府部门之间如何建立分工清晰、职责明确的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关系,实现电子政务全面普及与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的共赢方面还没达成共识。
4.图书馆对政府文本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储策略与加工处理技能和方法能否满足需要,如何准确甄别和界定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收集、存储范围还没有具体规定[4]。
四.图书馆如何开发利用政务信息
1.首先要从国家层面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以确保政务信息资源的合理合法地开发利用。制度与法律法规是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和保障,是其职能界定的权威标准法则。
2.图书馆部门与政府机关的紧密配合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政务信息资源的关键。政务信息的提供既包括原始政务信息公开服务(内容包括主动公开的各种政务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如需要政府部门主动公开以外的信息,如公开目录、公开规定、公开年报等;公民、政务信息,可以通过申请获取),还包括更重要的公开增值政务信息。增值政务信息是指对政府原始信息资源进行二次、三次或更高次文献加工与组织,获取增值性政务信息,以便向社会公众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加工与存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专业编目人员、咨询人员、技术设备等),由图书馆配合政府共同参与完成增值政务信息资源公开服务,可以达到双赢,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高质量、个性化政务信息服务。政府部门可与之相互配合、互通有无。
3.建立政务信息存储数据库。图书馆通过对政务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整理和归纳,把分散无序的信息整合成分门别类的政务信息数据库,并做好目录、指南、索引、摘要的编制工作,为政务信息公开利用打好基础,方便公众快速准确地检索查阅所需的政务信息。
4.积极宣传和推广政务信息资源。图书馆应当对自身所做的政务信息开发让大众所知会用。可举办与政务信息公开相关的报告会和讲座,讲解国家的有关政策,让更多的社会公众知道如何利用政务信息。
图书馆在开发利用政务信息的同时,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分清政务信息公开与保密的界线。政府有决定政务信息公开和保密的权利,也有信息公开的义务。为了让公众更好地利用政府大量的信息资源,发挥政务信息资源的效益,信息公开是政府的责任。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安全,加强信息保密是必要的。二是界定政务信息公开与保密的范畴。根据信息的不同性质制定不同的公开与保密级别,凡不属于保密的都应列在公开的范畴。三是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注意加强版权的管理。
参考文献
[1][4] 焦斌.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网络化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2,(3):86-88
[2] 牛力,李月,韩小汀.我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3,(5):170-175
[3] 洪光宗,罗贤春. 构建公共图书馆平台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J]. 图书馆学研究,2010,(5):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