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对洪涝灾害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措施。
关键词:城市涝灾;成因分析;防洪排涝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2-0156-02
2012年我国因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全国31个省(区、市)均不同程度遭受了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1.7亿亩,受灾人口1.2亿,因灾死亡673人、失踪159人,直接经济损失2675亿元。甘肃、四川、河北等地发生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全国山洪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占因灾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三。184座县级以上城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城区部分受淹或发生内涝。一些特大城市道路积水、交通受阻,给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重大影响。从洪涝灾情看,山洪灾害多点频发,城市内涝十分突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大。气候变暖事件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我国南北端地处北纬3度52分~北纬53度33分,极端气候时有发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地减少,热岛效应明显。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使得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这一过程对土地的占用过多,农用地不断被挤占,使涵养水源地不断地减少。城市排污、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或修建不够完善,加上城市道路大面积硬化,到处是混凝土地面或不透水设施,降雨时渗透性差,水不易入渗,从而容易形成积水、内涝等灾害。现就城市涝灾的成因和防洪排涝必要性及预防措施分述如下。
1 城市涝灾的形成原因
1.1 城市的地理位置
我国大多城市处于地势平坦的平原、盆地或丘陵地区,附近均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河流及湖泊,水源较为丰富。大多数城市周边地势高,城区地势平坦,每遇强降雨会形成规模不等的积水。加上城区路面及居民居住区道路大面积硬化,雨水无法就近下渗,只能通过排水系统排泄,排水系统有限,使得来水量远远大于排水量,这是城市涝灾形成的原因之一。
1.2 城市的气象灾害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高层建筑林立,改变了城市的局地气候条件,城市气候产生“热岛效应”,热岛环流加速了城市上空空气热对流发展,城市发展越快,引发强对流,雨天气的机会就会越多。城市工业、生活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大量废气,有利于空气凝结核的形成,造成城区频繁出现雨,城区降水量较郊区更多一些。暴雨洪涝是城市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1.3 人为因素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城镇化的建设,城市面积迅速扩大,城市排水系统滞后,排洪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人为因素对土地面积的需求,洪沟及河道管理松懈,侵占排洪沟道及河道滩涂的事件频发,以使排洪沟道、原河道束窄比较严重,甚至有些建筑物打桩建于河道之上,沟道及河道的输水性能大大降低,排水顺畅性急剧降低。城市人口增多,建筑占地增大,使涵养水源地减少,钵盂加剧地下水补给不上,恶劣气候变化加剧,一旦遇强降雨,城区内一些街道成河,汽车被淹,交通瘫痪,出现严重的内涝之灾。城市地下水过度使用,导致地面下沉。城区扩建,地下设施增多,防洪难度更加增大。城区地势低洼,泄洪能力差,使出现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机会大大增加。我国最繁华城市也频繁出现暴雨后,城街成河的状况。城市人口急剧增长是城市涝灾形成的原因之一。
1.4 排水设施
城市排水设施的落后,一些城市虽有排水设施,但排水设施已滞后于现代城市的建设。更有部分不发达城市排水设施还是20世纪的排水设施,排水设施按当时城市规模及相应的排水能力配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今天城市的需求和发展。遇有大暴雨天气,雨水多而集中,排水设施排水能力有限,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水,造成城市大面积积水。排水设施落后是城市涝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 防洪排涝的必要性
近年来,暴雨洪涝灾害让日新月异的城市很烦恼,暴雨致灾让居住在城市,习惯便利生活的居民很不安。例如:造成重大损失的北京“2004.7.10”暴雨、重庆“2007.7.16”暴雨、济南“2007.7.18”暴雨、四川“2009.8.28”暴雨、南方“2010.6.25”暴雨、北京“2012.7.21”暴雨。暴雨洪涝灾害冲毁道路,损坏输电线路等城市居民生活攸关的基础设施,使城市的运输、通信、供水、供电等中断,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和市民正常生活,同时也造成大量的物资被浸泡受损,企业停工停产,甚至人员伤亡等重大损失。由于暴雨洪涝灾害,城市的安全性、生活保障性,远远达不到我们生活需要的那么
完善。
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遭遇61年以来最大的强降雨,总体降雨量达到暴雨级别,一天内北京市气象台连发五个预警,暴雨级别上升到橙色。截止2012年7月22日2时,全北京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房山、通州、石景山等11区(县)12.4万人受灾,37人死亡,7人失踪,4.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全市受灾人口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2012年7月23日,据初步统计,全北京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以上。
暴雨“灌瘫”京城,城市配套设施的缺陷再一次被放大,虽已雨过天晴,城市“肠梗阻”也已疏通,但人们的心情却难以“放晴”。暴雨形成的洪涝灾害即是对一个城市给排水设施的检验,也是对城市安全保障的验证,暴雨形成的涝灾综合起来就是对一个城市综合预防机制的考验。每遇暴雨,我们总是对不能使用的设施进行抢修,修修补补,暴雨一过,搁置一旁,听之任之。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灾难临头再去想如何应对。我们应该在日常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各个环节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不能让年年暴雨年年淹的情景一再
出现!
暴雨洪涝灾害对城市经济,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来看,城市的洪涝灾害频发,预防暴雨形成的洪涝灾害,首先要对暴雨洪涝进行预警,其次涝灾发生后的救援机制必须深化。避免强降雨或暴雨形成的洪涝进一步扩大,对城市引发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无法弥补的损失,预防暴雨洪涝和及时排涝是必不可少的。
3 防洪排涝的预防措施
3.1 从环境保护,植被绿化,保持水土方面考虑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周边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形成洪水将对地表进行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人为植被破坏,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防洪排涝,首先应该预防水土流失,保持水土,增加城市及城市周边地区的绿化,增加城市水源涵养地,增加城市周边湿地工程或水源补给工程。禁止盲目垦荒,植树造林,退耕还草,提高城市街道植被覆盖率。
3.2 储蓄水源,综合考虑变害为利
我国城市涝灾(内涝)和水资源短缺并存,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城市涝灾(内涝)时水量充沛,干旱时水量短缺,为有效利用涝灾时的水资源,尽可能建设一些蓄水设施,如具有泄洪或储备水源的湿地公园、湖泊公园。城市雨水资源化,可同时缓解城市涝灾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一般城市位于河流周边,为防御洪涝灾害,在河流中下游或城市周边低洼地带修建水库,拦蓄雨水为城市所用。
城市雨水利用措施:建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储存雨水。建设蓄洪系统,拦截雨水。将收集雨水进行回灌,补给地下水,灌溉绿地、喷洒绿地、喷洒路面等。增加城市地表透水面积,提高雨水入渗量,提高雨水资源化。
3.3 城市排水设施进行改造
加大城市的排水设施管径,对排洪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以提高排水能力。疏通河道,疏通排洪沟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加固堤防,截弯取直河流,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等改造措施。如2013年,北京城区对20世纪建设的排水设施进行更换,加大排水的管径,对排水设施进行清污处理,并对一些排水设施进行检修,达到预防排涝目的,防止内涝的再次发生。
3.4 预警暴雨涝灾,深化救援机制
暴雨是洪涝灾害致灾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预警暴雨涝灾风险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我国暴雨洪涝灾害监测预警研究进展迅速,在技术方法研究方面形成3种模式:一是暴雨预警,直接采用降雨强度预警洪涝灾害发生风险;二是生态系统承灾极限理论,预警洪涝灾害风险及其损失;三是模拟洪水演进和成灾过程,评估灾害损失,预警洪涝灾害风险。专家表示,城市应急预案能否起到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应对自然灾害,需要健全的设计制度,设立专业机构,编列专门预算,做好设备和技术的储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城市应急救援机制。2006年我国气象局正式颁布暴雨警报标准。在救援机制方面,许多城市目前开始建立应急系统。
4 结语
本文从城市涝灾的成因、防洪排涝的必要性、防洪排涝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暴雨形成的洪涝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和无法弥补的。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对排水基础设施的改造迫在眉睫,防灾减灾,刻不
容缓。
参考文献
乌审旗是鄂尔多斯市暴雨多发地区,因暴雨造成的洪灾和涝灾发生几率较高。据统计,南部地区≥50mm的暴雨平均约四年一次,年最多为两次;中部地区≥50mm的暴雨平均每两年一次,年最多为3次;北部地区≥50mm的暴雨平均每两年一次,年最多为2次。暴雨始发段一般发生在6-9月,而7、8月是暴雨最集中期,而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一般多以局地性、阵性降水出现。1971-2010年降水气象资料显示,夏季7、8月份24h降水量最大为149.9mm,出现时间在2002年7月30-31日;1h降水量最大59.5mm,30min最大雨量达到49.2mm,可见暴雨强度之大,极易在一些低洼地区和农田区造成积水和洪涝。乌审旗由于特殊的地理结构,一般不易发生山洪灾害,但由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时有发生,洪灾一般多发生在境内的无定河、纳林河、海流图河和白河流域,涝灾一般多发生在一些低洼下湿滩地和田间洼地。从季节来看,洪水涝灾主要发生在每年的夏、秋两季,每逢大暴雨或连续阴雨,往往会形成洪涝。据资料记载,1977年、1985年、2002年等年份,因雨水集中,造成全旗洪水和涝灾,淹没农田1400hm2,草场19万hm2,受灾牲畜15万多头(只),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了极大损失。
2乌审旗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在通常所说的一、二、三产业中,农业是对气象灾害反应最敏感,受影响最明显的产业。乌审旗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年播种总面积一般在4.0万~5.3万hm2,其中玉米是最主要的种植作物,一般占农作物总面积的1/2左右,青饲料占种植总面积的40%左右,其他谷物、薯类、蔬菜瓜果等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3乌审旗农业气象灾害致灾指标及风险区划
3.1主要致灾因子
从对乌审旗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和特征的综合分析情况看,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致灾因子有水分因子(包括干旱、冰雹、洪涝、暴雨雪等),温度因子(霜冻、高温、低温冷害等),风因子(大风、沙尘暴等),以及由其他气象因子综合作用而引起的综合性灾害。这些致灾因子出现的概率、强度、分布不同,就导致引发农业灾害的不同气象事件,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3.2致灾指标及风险区划
旱灾干旱灾害的主要致灾因子为降水量,以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为衡量指标,通过对乌审旗气象资料的分析,若旱期在150d以内,则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在-25%以下,为一般干旱,在-50%以下为大旱,在-80%以下为特大干旱;若旱期在150d以上,则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在-10%~-25%为一般干旱,在-25%~-50%为大旱,在-50%以上为特大干旱。干旱灾害风险是指干旱发生及其造成损失的概率。干旱风险性主要考虑干旱发生的频率,致灾因子主要选取了降水量;将河网分布、地势高度作为孕灾环境敏感性指标;农业生产受干旱的影响最为显著,承灾体易损性主要以人口密度(即地均人口)、经济密度(即地均GDP)、农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和粮食单产为基本要素,防灾减灾能力主要考虑人均GDP、有效灌溉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百分比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对以上因子进行加权叠加,得到乌审旗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图4)。由图4可看出,乌审旗中西部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河流较少,干旱风险等级相对较高;东南部、东北部地区海拔相对较低,植被好,湿地湖泊多,地表水浅,河网多,农业灌溉设施也比较完善,干旱风险等级相对较低,但有些丘陵地带干旱风险度也相对较高。雹灾冰雹也是由水因子而引起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其致灾指标取决于冰雹的大小、持续时间、猛烈程度等因素。如果雹块大、下得猛或持续时间越长,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害就越大。一般来说,若雹块直径在1.5cm以下,持续时间在10min以内,则为轻度雹灾;若雹块直径超过3cm,持续10min以上,则为重度雹灾。冰雹灾害危险性主要考虑冰雹灾害发生的历史频率分布情况。冰雹易损性主要以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农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和粮食单产为基本要素,同时考虑地形的影响和防灾减灾能力,对以上因子进行加权叠加,得到乌审旗冰雹灾害风险区划图(图5)。由图5看出,乌审旗冰雹灾害风险区大体呈西部高、东部低渐进式的分布特征,越向东等级越低,冰雹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无定河镇与苏力德苏木南部以及乌审召镇西部等地。从苏木镇来看,苏力德苏木以次低风险区和中等风险区为主,嘎鲁图镇次低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所占面积差异不大,图克镇、乌兰陶勒盖镇主要以中等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为主,乌审召镇风险区划较为复杂,呈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无定河镇是乌审旗的农业大镇,其南部地区风险等级最高,受冰雹危害的几率最大。
3.3霜冻
霜冻灾害的危险性可用初霜冻偏早和终霜冻偏晚发生的频率来表征。孕灾环境敏感性主要考虑地形;承灾体易损性主要考虑地均GDP、农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和粮食单产为基本要素;防灾减灾能力考虑人均GDP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对几个方面的要素进行加权叠加,得到乌审旗初霜偏早和终霜冻偏晚风险区划图(图6、图7)。由图中可以看出,乌审旗初、终霜冻风险区均呈阶梯状分布特征,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初霜冻风险区呈五条南北走向的条状分布,从东到西风险等级逐渐升高,其中,西北地区的初霜冻风险等级最高,东南部的风险等级最低。终霜冻的风险区划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西南部、东北部风险等级高,然后风险等级由西南、东北逐渐向中部递减,中部地区风险等级最低。
3.4洪涝灾害
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主要考虑暴雨发生的强度及频率。所以,灾害的危险性可用降水强度和降水频次表征;孕灾环境主要指地形起伏状况、河网密度等,承灾体易损性主要考虑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耕地面积所占比例等。对以上因子进行加权叠加,得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图8)。由图8可见,乌审旗暴雨洪涝灾害等级是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图克镇东部、乌兰陶勒盖镇东部、乌审召镇部分地区以及嘎鲁图镇东南部为暴雨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乌审召以及图克镇的大部地区处于次高风险区,剩余地区,除无定河镇有部分区域为次高风险区外,基本以低风险区和次低风险区为主。
4结论
【关键词】 GIS;城市洪涝;应用
0 前言
近几年,我国多城市夏季汛期持续遭遇暴雨侵袭,引发严重洪涝灾害。每次暴雨来袭,大城市屡成泽国,防洪和排涝问题已然成为近期困扰中国城市的新问题。以往一些防洪任务相对不重的城市也频繁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多年来防洪排涝已成了每年夏季城市应急的“必修课”,应对这个新的城市问题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大力帮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空间信息分析技术,在资源与环境应用领域中发挥着技术先导的作用。本文简要论述了GIS技术在城市防洪排涝中的应用,以期为应对城市洪涝灾害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1 GIS技术的功能及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下,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描述和应用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相互关系,包括空间定位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这些数据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GIS系统依据地理对象的空间特征及属性特征,建立多种空间分析模型,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并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近年来GIS技术在城市汛期防洪及应对内涝问题上大量应用,并发挥了巨大优势。利用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结合其他领域的数据共享优势,可以迅速提供决策支持、动态模拟、统计分析、预测预报等服务。
2 GIS技术在城市防洪排涝中的应用
随着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国内已有部分城市将周边水域分布及本地区水文信息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组织、存储、处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水平。同时可以发现,对于与空间定位密切相关、层次性强、变化快、数据形式多样的各种信息仅以数据库技术来组织分析,而不对空间分布相关特性进行分析而形成的决策措施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因此,现代城市防洪排涝形势迫切需要凭借GIS技术的优势分析处理大量复杂的空间信息,以达到预报准确,决策科学,措施高效。
2.1 制作城市专题地图
专题地图是指将专题信息或普通地图的某些要素在地理底图上完备的表示出来的地图。将GIS技术应用于专题地图的制作,可以大大提高制图的精度和效率,突出表现某一专题的大量信息,能有效避免传统地图制作的多种缺点。在专题地图制作过程中,GIS可以交替使用矢量处理和栅格处理技术,使制图快速精确。针对城市汛期防洪任务可以制作大比例尺雨量统计分布图、水库蓄水地表吸水能力分布图;针对排涝救灾相关任务可以制作城市排水设施工程图、街道地形地势三维模型图等。
详细建立多种专题地图并按层存储,通过不同的专题信息建立不同的图层,用户需要哪方面的信息便可以快速的将该图层在同一张地图中叠加观察,方便有效。同时通过遥感技术及导航定位技术等相关领域实现定期数据更新,建立快速应急反应机制,保证地图的实时性,为应对城市洪涝灾害提供完备的信息支撑。
2.2 暴雨致洪预报及涝情预测
汛期或短期强降雨来临之前,利用GIS技术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准确的地区面雨量参数,可为城市及周边流域的防汛抗洪、水库调度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同时可通过GIS空间拓扑分析对市区各分片区域蓄水渗水和地面硬化程度的统计数据建立区域模型,结合周边江河水库蓄水能力综合评价,即可对可能出现的内涝灾害作科学预测。其中暴雨面雨量的计算方法很多,包括逐步订正格点法、等雨量线法、泰森多边形法等。但利用GIS技术计算面雨量参数是一种较新的算法,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长江流域面雨量及中央气象台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当某一地区监控站密度越大,参考数据越多,计算所得面雨量精度越高,这刚好发挥了GIS技术的系统整合优势。通过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面雨量模拟预报模型,能够既好又快的处理分析雨水空间分布数据,可有效对暴雨致洪及城区内涝等级做出预测分析,最大限度地减少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防汛抗洪等方面的决策服务水平。
2.3 城市用地规划及排涝工程建设
城市内涝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及城市硬化程度的盲目提高。将GIS技术应用于城市用地适宜性分析及工程建设网络规划中效果十分理想。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分析功能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对城市用地规划作合理分配。从而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合理增加土地蓄水渗水能力。采用矢量图像和栅格图像的缓冲分析设置各节点周围公共绿地、水利网络的科学分布数据,再通过叠加分析求各地区的相交部分,从而建立起理想的城市用地规划模型。同时需要结合地下排水系统整体规划合理设计,对污水雨水两大排水系统加强重视投入。
发挥GIS技术的空间分析优势,充分考虑工程建设的系统性和前瞻性,科学改造排水管网,建立城区排涝泵站,全面建设包括点(排涝泵站)、线(排水管、沟)、面(地面雨水调蓄设施)、地下(地下雨水调蓄设施)对策在内的全方位城市雨水调蓄工程体系。
2.4 救灾力量调度及路径优化
在应对城市洪涝灾害中,基于GIS的抢险救灾应急系统不仅为决策层提供信息服务,更可贵的是为救援力量提供巨大的技术支撑。当涝情发生时GIS技术可将全市的监控数据实时筛选,对积水的路段和居民区实现可视化显示,通过建立缓冲模型划出警戒等级,为及时疏导交通和居民提供依据。
与此同时,系统自动更新道路通过能力,利用数据库中的信息再综合分析评价救援力量与救援目标之间的道路堵塞因素、单双线因素、积水因素等,快速生成最优化开进路径。对包括武警官兵、排涝水泵、就生器材等在内的救援力量合理调度安排,实现快速反应、及时到达、高效救援的目标。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目前GIS技术在构建数字城市的应用中已逐步成熟,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但由于计算机技术本质上在逻辑推理和智能识别上的困难使大多应用均趋向于初步实现,将GIS技术运用在城市防洪排涝的大型工程中还不能完全代替人力发挥绝对的主导作用,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同时在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中受限与数据共享壁垒及更新困难,造成数据采集输入耗时耗力并且陈旧过时,对于实际运用十分不便。随着计算机智能的飞速发展及数据共享壁垒的终将消除,GIS技术在城市防洪排涝应用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4 结束语
GIS作为一门地理学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用于解决系统性的复杂问题十分理想。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前进的今天,预防并应对城市洪涝等灾害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刚性需求,将GIS技术在应用于城市防洪排涝中,大大提高了灾害预报的准确性,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及时高效应对城市洪涝灾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汤国安等.地理信息系统(第二版),2010.
[2] 谢声鹏.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演进综述.2011.05.
[3] 郝朝德.对城市水利的认识和思考.2001.03.
[4] 江大伟.我国城市内涝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对策.2011.10.
[5] 赵德远.GIS技术在水资源领域的应用.2011.
[6] 杨宇,杨宁.GIS技术在消防指挥中的应用.2003.10.
二、水利设施被毁
三、公路交通中断
四、居民房屋倒塌
全镇居民房屋倒塌316栋606间,面积18000平方米,灾情涉及到14个村委会,195户415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80万元。
五、工矿企业停产
各二级分行:
梅雨季节将至,据气象预报显示,我省即将迎来大范围、持续性降雨,为防范洪涝灾害导致我行业务运营中断,现组织全辖开展防洪涝业务连续性应急演练工作,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安排
各二级分行可于即日起至6月19日前完成该项工作(我省平均进入梅雨季时间为6月16日,请尽量在此日期前完成)。
二、工作安排
(一)开展风险摸排
要对以前年度发生过内涝、面临洪涝威胁、地势较为低洼、可能发生山洪等网点进行梳理,确认高风险网点。
(二)制定方案
各行可在以前年度防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根据演练实际情况,对预案、流程进行完善。
(三)实施演练
演练应当包括所有高风险网点,且至少应当安排3家网点实施演练。演练期间,应当安排风险内控部及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在场指导。
(四)演练报告
各行应于6月23日前,将防洪涝业务连续性应急演练报告、应急预案发送至内控团队信箱(notes:内控团队/法律与合规部/安徽/BOC)。
三、相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演练工作
该项工作纳入本年度各二级分行自行开展业务连续性演练情况相关考核,省分行将根据各行演练、流程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演练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请各二级分行高度重视,认真开展演练工作,确保实效。另外,如发生内涝、山洪等灾害造成业务运营中断的,要第一时间按《安徽省分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实施细则》要求报告,并通过行信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联络群进行汇报。
(二)丰富极端场景下应对策略
各行可参考《关于做好近期业务连续性相关工作的提示》中6个极端场景(见附件),对此类灾害可能造成的极端场景进行丰富充实,特别是关注与客户服务、第三方相关的应急保障措施,考虑替代措施适宜性,并在方案中体现,提升预案的有效性、前瞻性。
(三)加强资源建设
各行要通过本次演练,对现有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如发电机、抽水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沙袋等防涝物资是否能够及时供应等。一旦发现资源建设存在的不足,各行应当在演练报告中反映,并提出进一步改进计划。
(四)注重演练质量
各行要以本次演练为契机,通过高质量的演练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为增强演练的真实性,各行应当在演练过程中“预埋”突发事件,事先不与演练机构沟通,考查员工敏捷反应能力,并积累工作经验。
特此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