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洪涝灾害及其防治

洪涝灾害及其防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洪涝灾害及其防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洪涝灾害及其防治

洪涝灾害及其防治范文第1篇

对灾害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试论地震预测预报的公关宣传策略

抗灾减灾效益估计方法探讨

影响上海地区热带气旋频数的预测水平评估

广义灾害、灾害链及其防治探讨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沙漠化灾害防治研究

河北省沙尘暴特征及防治对策灾害学

地质环境与人身健康研究

甘肃临夏地区人工降雨气候背景分析

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涝灾害与景观生态建设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地学因素与人为因素

美国企业备灾活动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旱涝灾害的分形研究方法

北京城市灾害及新世纪安全战略

遥感图像在江苏镇江市滑坡调查中的应用灾害学

城市地震灾害紧急救助的时序特性分析

城市地质灾害及对策肖和平

洞庭湖区’99洪涝灾害后减灾战略的思考

簰洲湾’98决堤情况典型调查

环渤海地区地面沉降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陕甘宁地区大震与大旱灾害链的讨论

欧洲危机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情况及危机研究进展

美国学术机构之国土安全研究及概念发展

美国灾害社会学:学术共同体演进及趋势

风险登记:提升我国社区风险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我国应急管理系统末端脆弱性及其治理问题研究

县级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决策论证与大型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化解

危机情景下政府危机信息的释放模式与策略研究

基于文本分析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评估之比较研究

从灾难中学习:我国事故调查的反思与改进

国外农民抗争研究:学术传统及其争论

廉政风险科技防控系统的内生风险及治理

灾害与群体:基于社会脆弱性视角的国外研究述评

城市生命线地震后恢复曲线与恢复过程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架路桥的震害、震害原因及抗震措施

1999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及异常气候事件

黑龙江省主要灾害成因及规律的探讨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与前瞻

我国近期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与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状况的相关分析

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模式研究

城市火灾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建立洪水灾情等级模型的实用方案

灾害发生的自组织性质探讨

基于均生函数的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在江西雨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社会组织在应急响应中的功能与角色——基于芦山地震的实证研究

志愿失灵、灾后志愿者身份建构和人际互动:一个微观的视角

洪涝灾害及其防治范文第2篇

其中雨涝在农业生产中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雨涝时期正是玉米大部处于灌浆成熟期,水稻处于扬花授粉末期,大豆处于鼓粒期。强降雨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内涝或洪涝,淹没大量农田,导致农作物受淹致死,或因长期积水造成缺氧,破坏了植株正常的生理机能导致减产。同时使农田土壤肥力流失严重,严重影响秋收作物的苗期生长,而且造成田间杂草滋生,病虫害有蔓延流行趋势。涝害对各种作物的影响也不同,下面就粮食作物遭受洪涝的影响和应采取的预防措施作以介绍:

一、影响分析

(一)玉米方面

玉米生长盛期正是雨季,在低洼地种植易涝,导致大片玉米绝收。玉米受涝后下部叶片先枯黄,中上部叶色变浅,生育期推迟,不能正常成熟。

1、生长减慢,植株较弱

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需要能量,土壤水分过多使根系周围缺氧,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能量转换效率降低,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供给根系吸收水肥的需要。因此,玉米受涝时根系吸收的水分很少,在晴天中午前后,叶片发生萎蔫,光合作用减弱,制造的有机物质减少。另一方面,根系吸收的营养物质也因能量供应不足而大大减少。

2、叶片发黄。茎秆变红

氮素流失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能力减弱。玉米的氮素营养主要来源于溶解在水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及有机质中的有机氮。当受涝时,前者一部分被流失,另一部分会经反硝化作用而还原为气态氮而跑到大气中去。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氧气,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无法分解有机物质,所以有机质中的氮素也就不能转化为根系可吸收的速效氮。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受涝地块土壤中速效氮含量很低,玉米由于吸收不到足够的氮素,叶片变黄。为了增强对这种不利环境的抵抗能力,茎秆中的叶绿素转变成花青素,呈现紫红色。

3、根系发黑、腐烂

在受涝土壤中,由于缺乏氧气,嫌气性微生物活动加强,有机质发酵分解,大量积累二氧化碳,会使根系细胞受害。同时土壤氧化还原电势下降,有害的还原物质硫化氢、氧化亚铁等大量出现,都会使根系受害。受害比较轻的表现为部分根系变黑,重的全部变黑、霉烂,以至整个植株死亡。涝害常与寡照同时发生,低温、寡照与涝害相结合,对玉米危害比较重,并且常常诱发病害蔓延,使玉米减产。农田积水,但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烈,温度剧烈上升时,蒸腾加强,叶片很快发生萎蔫;土壤中嫌气性微生物活动加剧,根系受害加重,所以高温强光的涝害对玉米的危害比较严重。

4、涝害往往伴随光照不足,温度偏低,日较差小及杂草丛生和病害蔓延等。

(二)水稻方面。

水稻受涝后,水稻有部分处于拔节期,有部分处于孕穗期,其受害症状是:

1、拔节期受淹

受涝时正在拔节的节间,随着淹水天数和淹水深度的增加,节间延长程度愈大。但在水退后,植株节间以上的各节长度,淹水的反而比未淹水的要短。因此,全株高度也随着淹水愈久而愈短。在严重受淹情况下,由于植株体内养分消耗殆尽,在退水后,造成茎杆细弱,出现植株弯曲、折断以及倒伏后重新翘竖、挠折等畸形现象,这种弯曲茎也因淹水愈久而愈多。

2、孕穗期受淹

孕穗期间。特别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是水稻一生中对外界环境抵抗能力最弱的时期,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极为敏感,此时受淹,会出现烂穗、畸形穗等现象。同时未死亡的幼穗颖花和枝梗退化严重,抽穗后白稃多。甚至会出现畸形穗(没有小穗,只有穗轴)。且抽穗和成熟期推迟5—15天,每穗粒数减少,瘪谷增多。由于主茎幼穗伤亡,顶端生长受阻,使稻株地上部茎节的潜伏芽萌发成分枝,这种高节位分枝,一般在水退后2~3天内就会出现。这些分枝如后期温度高,也能抽穗结实,但由于主茎受涝衰败,养分供应不足,故每穗粒数减少,结实率很低,最后导致严重减产。

(三)大豆方面

大豆耐涝的能力较差。受淹的大豆根系缺氧,影响水的吸收,致使上部缺水而萎蔫,大豆受渍后,由于根系活力下降,基部叶片出现落黄现象,特别是大豆只要被水淹过的部位,不易产生分枝和结荚,已开花结荚的也易脱落。

二、防治对策:

1、通过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涝害的发生。

2、实行深沟、高畦耕作,可迅速排除畦面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雨涝发生时,雨水及时排出。

3、洪涝发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应组织力量及时抢收,以免洪涝损失。

4、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积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时要扶正植株,让其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尽快恢复生长。

5、洪涝灾害过后,必须迅速疏通沟渠,尽快排涝去渍。还要及时中耕、松土、培土、施肥、喷药防虫治病,加强田间管理。如农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则应根据当地农业气候条件,特别是生长季节的热量条件,及时改种其它适当的作物,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洪涝灾害及其防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遥感;土地;监测

0.前言

众所周知,土地不仅仅是我们在地球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石,社会稳定的保证,所以如何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们当前乃至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伴随土地空间遥感监测技术的应运而生,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在土地调查、耕地保护、土地监察中已应用十余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遥感监测技术简介

1.1什么是遥感监测技术

所谓遥感监测技术,简而言之就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最后完成成像,从而对地面上的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性监测技术空间遥感监测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遥感探测范围大,监测受地面条件限制少,遥感监测手段多样,遥感监测获取的信息量大等。

1.2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

空间遥感监测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农、林业方面,地质方面,地理方面,海洋方面,水文方面、气象方面、测绘方面、环境保护和军事侦察等许多领域。

2.空间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2.1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在土地变更中的应用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将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的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完全的统一起来,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工程现已全面启动。这一工程要求:全国各地区的国家土地监管部门,应该在遥感监测技术发现的变化图斑的引导下,将传统的土地的大范围变更调查转变为明确的点线形式调查,这样不仅仅为实际工作的人员减少了大量的工作量,使得调查工作有繁琐变成简单;也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准确性。在调查中,我们可以通过抽取部分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细致的实地核实工作。

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具有:监测技术方法先进,减少人为干预因素、保障数据真实可靠,监测数据覆盖面广,实际监测的整合度高等优势。

2.2在洪涝地质灾害预测方面的应用

我们知道,洪涝灾难作为自然灾害中的一员,其发生具有突发性、难预警的特点,然而,在实际的救灾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安排时,我们要及时、准确、可靠的对洪涝灾害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和反馈。洪涝灾害信息的传统采集方法,一般周期长,效率低,所以很难满足防洪抗涝工作的需要,而遥感监测技术则因为具有观测范围广,获取信息量大,信息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等优点而广泛地用在洪涝地质等自然灾害评估中。

比如,在具体的洪涝灾害发生时,一般情况下灾区的耕地,道路都会受损,发生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时国家为了快速的获取地质灾害实情,为灾后重建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会开展临时的遥感影像灾情复合项目,获取相应的卫星影像,再由专门人员对卫星影像进行校正,融合,镶嵌等工作,最终制作出数字卫星正射影像图;还要将灾区的灾后影像与灾区标准时点统一更新二调数据库也就是灾情发生前的影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提取出灾毁耕地和地质灾害信息的图斑,结合相应的软件进行处理,最终得到灾害发生区域地形地貌,受灾面积和统计报表等信息的直观展现,可以说,遥感监测技术在灾区的灾情评估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3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在土地执法检查工作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的执法检查,一般情况下,是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国家级外实地核查后,国家根据具体的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以及相应的土地遥感监测成果,还要参照对应的遥感监测影像,从众多的监测图斑中抽查出重点图斑,从而开展土地执法检查工作。

而对于遥感技术所得到的遥感影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客观而持久的解译数据源,同时由于这些数据结果还具有重现性,所以土地执法检查部门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对具体区域土地利用中的不合理情况做到事前发现,事中跟踪,事后评估,最大限度地发现各地的土地违法行为,并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有效处理措施,从而在根源上杜绝土地的违法使用行为,加强人们对土地合理利用的意识。

2.4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在二次调查土地标准时点更新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是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的,在实际土地使用情况调查中由于两次调查的时间跨度长,而遥感监测得到的变化图斑多,所以在实际调查中,调查人员面临时间紧,任务量大的问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利用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对全国土地使用现状的二次调查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土地利用的二次调查中,我们要充分结合二次调查初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利用计算机自动发现与人工判别相结合的方式,在遥感监测仪器上找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的最适图斑信息,之后再以实际土地变化信息图斑为基础制作调查底图,全面开展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做好土地图斑更新成果与空间遥感监测成果相衔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最终保证全国土地二次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2.5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在城市开发区监测中的应用

在开发区的具体监测时,我们首先要依据国家级开发区的四至范围和总体规划图对开发区的理论建设有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再配合高分辨率的空间遥感监测卫星影像技术,对开发区实施具体的现状和变化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监测。当然,在实际监测工作中,监测开发区的土地利用与行业用地现状,结构,土地的规划执行情况,土地开发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及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的年度变化等有关情况是实际监测的重中之重。

对于具体的开发区,我们必须要分析其实际土地使用状况,并及时建立开发区的空间遥感监测数据库,这样就可以方便国家通过监测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变化与土地规划的实际执行情况,研究并确定适合具体开发区的国家土地监测指标,建立完善的国家级开发区预测、预警系统,为国家土地监管部门提供快速而可靠的信息,保证开发区的有序发展和国家土地的合理使用。

3.结语

当今社会,遥感技术由于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等特点,加上多平台、多传感器数据的不断涌现,其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所以,在土地利用问题上,我们要充分利用遥感监测技术,一方面使国家对于土地的管理不断的规范化、科学化;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向平等.重庆市酸沉降污染造成的植被受害状况遥感监测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8,4:14-20.

洪涝灾害及其防治范文第4篇

洪峰退去,防汛战役却远未结束!大灾之后须防大疫,洪水过后,各种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可能暴发流行,各灾区及沿岸地区应谨防进入疾病高发阶段。

今年入伏以来,我国很多地方大面积频繁降水,导致多省区发生洪涝灾害。然而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的不仅仅是这些看得见的“洪水猛兽”,汛期及汛后的疾病预防和治疗也同样不容小视。

环境消毒,灾后第一课

洪灾后,由于淤泥的堆积,垃圾和粪便的污染,以及动、植物的腐败,蚊、蝇等昆虫极易孳生。社区及个人应认真清理垃圾、淤泥,疏通水沟,填平洼地,深埋各种动物尸体,对室内外环境特别是垃圾、下水道、厕所和卫生死角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药物消毒,消灭老鼠、蚊子、苍蝇、蟑螂等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防止传染病流行。

洪水造成房屋倒塌,垃圾堆积成山,其清理、掩埋往往需要好几天时间,为避免垃圾在掩埋之前成为蚊、蝇等昆虫的孳生地,必须坚持边清理,边消毒、杀虫。对腐烂的植物和动物尸体及其他腐臭的污物,应先以5%次氯酸钠或5%漂白粉溶液喷洒,用量为100毫升/平方米。然后将动物尸体等可燃性废物集中焚烧或深埋。

被洪水淹没过的水源或供水设施重新启用前必须清理消毒,并请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放心启用。要记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喝生水,而要喝煮开的水或纯净水。

现在正值汛期伏暑,灾区湿度大、温度高,食品很容易受到细菌、霉菌及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引发肠炎、痢疾、肝炎、食物中毒等。要防止“病从口入”,除强调食品一定要煮熟煮透外,生活中还必须落实各项防护措施。在抗洪救灾中经常接触污物、污水的人员,可穿防护雨靴、戴手套,用餐前一定要清洁消毒双手,如用肥皂水浸泡消毒,并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因居所倒塌而住在临时住所的灾民,要做好杀虫工作,防止昆虫叮咬,以防某些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凡被洪水淹过的地方,如地面、墙壁、卫生间、公共厕所、卧室,以及大街小巷、污水阴沟、垃圾堆等,应及时清理,可采用漂白粉(漂白粉有效氯为25%计算)20克加水5千克,喷雾或洗擦2小时。喷雾时表面渗透要均匀,土质地面1000毫升/平方米,土质墙200毫升/平方米,水泥地面300毫升/平方米。同时可采用溴氰菊酯(凯素灵,2.5%可湿性粉剂)等广谱、低度、高效杀虫剂进行杀虫,防治蟑螂、苍蝇、臭虫有效用量为10~15毫克/平方米,而蚊子为5毫克/平方米。灭鼠方法最好采用机械法,如人力围捕、鼠夹(笼)等,尽量减少投放毒饵灭鼠,以免鼠药中毒,死鼠要深埋或焚烧。

洪涝之后,三类疾病高发

一般来说,洪涝灾害地区主要容易发生3类疾病:一是肠道传染病,如急性胃肠炎、伤寒、痢疾等,其主要症状是呕吐、腹痛、腹泻,有的患者还有发热;二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三是中暑、皮肤病以及昆虫叮咬、细菌滋生而引起的不适。其中,肠道传染病最常见,也是灾区人民深受其扰的病变。

肠道传染病的预防,首先要做好“两管一灭”工作,即管好水源、管好粪便、杀灭苍蝇,防止病从口入。这就特别要求社区、居民保护好水源,人畜、特别是宠物不要随地大小便,厕所整修、新建要远离饮用水源。饮用水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搞好家庭、棚区及环境卫生。其次,要严格控制传染源,管理好患肠道传染病的患者,避免交叉传染。

汛期防病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在苍蝇满天飞的地方进食;瓜果要洗净,生吃要去皮;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馊饭菜,不吃或尽量少吃凉拌菜;多吃一点生姜、大蒜、紫苏。家中如有体质虚弱的老人小孩,可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适量的药物预防和控制。

概括起来,预防肠道传染病要牢记“九字真经”: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

>> 链 接

急性肠炎的饮食调养

急性肠炎是夏季汛期及汛后最常见的肠道疾病。发生肠炎后,首先可口服氟哌酸、痢特灵、复方新诺明等药物治疗。除了用药外,肠炎的不同病期,饮食应该有所不同。

初期――喝“补液盐”。

起病后8~12小时内,先暂时禁食,避免对肠道的持续刺激,让肠道有所“休息调养”。如腹泻严重或出汗较多,流失电解质,因此最好喝些“补液盐”,而非纯粹的白开水。目前,医院药房和市场药店都有“口服补液盐”出售,使用非常简单,只需按照说明书加温开水即可。

在此期间也可摄入米汤、菜汤、果汁等,以补充体内水、维生素和电解质的不足。

好转期――不吃牛奶、糖等产气食物。

在起病8~12小时后,可给患者吃些容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大米粥、细面条、蒸蛋羹、咸饼干等。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每日进食4~5次。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不宜喝牛奶和含糖多的食物或饮料,因这些食物进入肠道后容易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腹胀腹痛。另外,牛奶中含有较多的脂肪,脂肪有肠道、刺激肠蠕动的作用,可加重肠道负担,对病情不利。

恢复期――避免过早大吃大喝。

洪涝灾害及其防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洪灾;猪病毒性腹泻;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208-1

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损害。洪涝灾害发生后,生态环境被破坏,土壤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随洪水传播,使各种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和扩散。此外,大批圈舍被冲毁,卫生条件差,加之各种恶劣环境因素的影响,各种畜禽疾病大量发生,进一步加大了洪灾的后继损失。

在各种畜禽疾病中,猪病毒性腹泻疾病发生的情况十分普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形成持续蔓延,损失加重的恶性后果。所以,洪灾后一定要加强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治工作。

1 猪病毒性腹泻的分类

当前,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轮状病毒是我国猪群中危害最严重的三种病毒性腹泻。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秋末至春初寒冷和气候多变季节,各种年龄的猪只均易感染发病,断奶前的仔猪发病率很高。在经过短暂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几天内迅速蔓延全群。部分患猪首先出现呕吐,继而发生剧烈频繁的水样腹泻(严重者出现喷射状腹泻或失禁),呕吐物和粪便中常夹杂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本病会造成病仔猪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死亡率很高。

1.2 猪流行性腹泻

本病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各种猪都可感染发病。传播速度相比猪传染性胃肠炎要慢,且病程较短,但死亡率很低。灾情过后乃至平时,易感猪常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而引起发病。临床上有些猪呕吐,随即而来发生腹泻,粪便呈灰色或黑色水样或粥状,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废绝,病程大约1周左右。新生仔猪的呕吐症状多在吃奶后发生,病猪常因严重的脱水而导致死亡,死亡率平均为20%左右。成年猪可能只见呕吐和厌食而不腹泻(应与单纯性胃炎相区别),死亡率很低。

1.3 猪轮状病毒病

本病是由轮状病毒群引起的多种动物腹泻的一种传染病。成年猪、经产母猪与种公猪一般呈隐性感染,在临床上基本不表现任何症状。新出生仔猪的感染发病死亡率非常高,可达100%。随着日龄增大,死亡率逐渐降低。新生仔猪在奶水不足或母源抗体水平低下时容易感染发病,临床表现是病猪出现剧烈的腹泻,迅速脱水,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腹泻之前首先有呕吐症状,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病程一般为一周左右,常因脱水而死亡。

2 综合性防治措施

对于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疫苗的免疫接种是重要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应用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双价灭活疫苗预防接种,市场上还有三联灭活疫苗,其中含有猪轮状病毒病疫苗的成分可供使用。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猪群中发现有病毒性腹泻疾病发生时,应迅速采取防疫措施,加强消毒工作。对呕吐物和泄泻物应及时清理和消毒,被污染的用具也应消毒,消毒剂可选择碘制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戊二醛、20%石灰乳等。特别是受灾地区的养殖场户,灾后应及时对圈舍和环境进行清理和严格的消毒,对病、死畜禽施行无害化处理。

对发病猪的治疗,要做到早发现和准确的诊断,在隔离条件下及时治疗。在制订治疗方案中,应把抗病毒措施放在重要位置,临床上通常采用选择血清类制剂和抗体类药物,如猪病毒性腹泻抗血清、免疫球蛋白、白细胞干扰素、黄芪多糖等治疗。为了防止细菌性混合或继发感染,可适当用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药物,如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氧氟沙星、磺胺类等。病猪脱水是其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补充体液的作用十分关键,同时要加强护理。当炎症缓解后及时采取止泻措施,这时可选用收敛类药物,如蛋白酶、次碳酸铋、鞣酸蛋白等。如果哺乳期母猪发生病毒性腹泻病,应立即进行隔离和对症治疗,以免感染仔猪。

灾情过后的养殖场、户,要切实加强饲养管理工作,这包括:注意饮水清洁,防止饲喂霉变饲料,严格控制环境,避免传染源侵入。保持圈舍良好条件,适宜的温度、湿度、充足的阳光照射、空气的流通、防寒保暖、防暑降温、适时驱除消化道寄生虫等等,做到这些就有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性腹泻病的发生。

平时应注意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全价和均衡,充分保证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从而有效提高母猪和仔猪抗病能力,同时提高母乳中的免疫蛋白水平,使新生仔猪获得良好的保护,增强仔猪抗病能力,有效地预防仔猪病毒性腹泻病发生。对于能采食的已发病猪可以饲喂易于消化的饲料和添加富含维生素、有清热解毒功效的添加剂(如中草药),可替代抗生素类药物有效地控制病毒性腹泻病和继发感染。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增食健胃药(如健胃散、大黄苏打片、复合维生素B、益生素、蛋白酶、活性酵母等),改善和调整胃肠环境,促进消化吸收功能,加速患猪的康复速度,保证愈后猪只的正常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 王笃兰.洪灾后畜禽疾病预防措施.农村养殖技术,2010,(07).

[2] 震灾后动物疫病防控知识问答.中国牧业通讯,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