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所谓“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是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设计者应有意识的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应将中国的民族文化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设计出为全球所认同的精品来。它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其融合“世界性”继承先人的优秀文化底蕴,结合当今世界较为前沿的理念,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国际水平的作品。没有“民族性”“世界性”的设计作品空洞乏味,缺少灵魂,无法矗立在世界优秀的设计之林,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同时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两者对于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来说缺一不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们从岁月的长河中通过摸索、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精粹,正是这些历史的积淀与民族智慧的结晶使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资源,它体现为对过去历史的记忆,一种怀旧的情节;一种对先辈们探索知道的借鉴,一种肯定,一种学习;更体现为人文精神的一种。是国家形象的象征、其范围也十分的广阔丰富,如中国传统的国学京剧、针灸、哲学思想、陶瓷、剪纸、饮食文化、武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结合这些财富,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如戏剧中脸谱元素,其视觉冲击力与文化底蕴都是不言而喻的。“世界性”中不难窥探出其所透射的各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传统的文化根基。随着艺术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的深入认识,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艺术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还具有“世界性”。艺术文化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中国当代艺术中,也有一部分是运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如影视动画中的水墨动画,是基于中国传统水墨画创作手法与动画艺术创作技法,创造出的一种艺术表现等式。像徐悲鸿画的马,用水墨画的技法,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加之对在叛逆中不弃类、不屈服的发族的把握,才画出了他的骏马形象,正是由于这一形象是根植于民族原型,所以才得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那个时期中国人的普遍认同。
艺术文化的世界性不是指一味的“崇洋”,它不等同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文化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不断的发展当中。要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抱残守缺、孤芳自赏”,在信息高速交流发展的现代,不能无视其他民族艺术精华,要吸收其他民族艺术精华而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我们不可能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而且也无意义,但是我们能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中西方艺术文化的借鉴融合不是简单在将对方的文化精华直接拿过来,不是“1+1=2”的叠加,而是吸收他民族艺术文化,去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将其正确的融入到自身的艺术文化当中,其结果可能是“2”或远远超过这个结果,这也正是吸收西方文化艺术精华的目的所在,才能更好的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纵观国际上设计影响较大的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日本、法国、英国、芬兰、美国以及中国香港的设计风格和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设计大师作品,在他们所谓的“国际化”设计语言中都不难窥探出其所透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根基。如德国的现代设计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其设计风格受其严谨的哲学思维方式影响,赋予理性设计的传统特征,这与德意志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情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大利视艺术设计为一种文化和哲学。他们坚定自己鲜明的文化立场和民族传统,不盲目抄袭,强调设计与传统的关联,强调设计中人文主义的重要性,专心地发展自己的设计体系,其设计具有异常鲜明的民族特色;而日本在本国的的设计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优点于一身,结合自身的民族文化元素创造出较为成功的且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设文化。美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得益于政治远见,而美国文化能够在数十年后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也得益于其文化中的对未来的大胆想象、重新想象对各方文化精华的吸收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都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
>> 世界性奇闻 “世界性难题”化解 穷忙是世界性的 世界性产业的方向 1个世界性的课题 “怀旧”――世界性的商机 南非文学的世界性 雅尼音乐的世界性探讨 胖,成了世界性难题 中国媒体需要世界性眼光 治疤痕,世界性难题 中国抗战是世界性抗战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析美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论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浅谈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奏鸣 现代青花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Yan Xiaoming. Liu Qi: Why Beijing should be Constructed as A World City. .
[2][4][8][9][10][12][13] 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54,5-6,3-4,30,29,122,130.
Joel Kotkin. City: A Global History. Trans. by Wang Xu.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6. p254, pp5-6, pp3-4, p30, p29, p122, p130.
[3][11] 黄凤祝.城市与社会[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73,10-11.
Huang Fengzhu, City and Society,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2009. p73,pp10-11,
[5][21][加]贝淡宁,艾维纳.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时代,城市何以安顿我们[M].吴万伟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265,162.
Daniel A. Bell, Avner de-Shalit. The Spirit of Cities: Why the Identity of a City Matters in a Global Age. Trans. by Wu Wanwei. Chongqing: Chongqing Press, 2012. p265, p162.
[6][美]布赖恩・贝利.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M].顾朝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
Brian J. L. Berry. Comparative Urbanization: Divergent Path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rans. by Gu Chaolin.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8.p4.
[7]王颖.城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35-36.
Wang Ying. Urban Sociology. Shanghai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5.pp35-36.
[14][15][16]北京2050年将建成世界城市[EB/OL]. .
183 Cities in China Want to be as Cosmopolitan Cities, Contest among Celebrities’ Hometowns Becomes Fierce. .
The Demonstration of A World City’s ‘World Nature’:An Example of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and Orientation
Huang Xuan Ren Jiantao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orient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Beijing sets its goal to construct a world city. A world city must possess widely acknowledged sense and characters, which is demonstrated as the format consistency in the patterns of world cities. Modern world cities are the production of conscientious construction. Even so, whether a city is a world city, refers to world-wide recognition rather than self approval. In the sense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Beijing is already a world city. However, in the sense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modern culture, Beijing has to undergo hardship in the process of city construction, so as to become a world city in the full sense. In other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ison among cities, Beijing needs to undergo a transformation from subjective orientation to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during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nly in this way can Beijing be guaranteed to develop from an ordinary city, to a national cosmopolitan city, then up to a world city which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world development.
[Key words]world city, urban orientation, Beijing
一、“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结合
“主旋律”作品系指反映社会重大题材、表现时代重大主题以及涉及人生、历史重大问题与人类命运的作品。
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音乐创作,都十分看重“主旋律”的作品。整个世界音乐史与中国音乐史,也以“主旋律”作品为其闪光点,构成辉煌的篇章。例如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交响乐曲《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进行曲《斯拉夫进行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交响乐《自新大陆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我国由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等,都属于“主旋律”音乐作品的精品和经典。这些作品所表现的,都是时代、社会、历史、人生的大事件与大主题。
然而,艺术创作不是“主旋律”一枝独秀的孤家寡人的“一言堂”,而是多样化百花齐放的绚丽世界。在提倡“主旋律”创作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音乐创作的多样化,并使“主旋律”与“多样化”完美结合。
所谓“多样化”,系指除了“主旋律”之外的各种题材、各种主题、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一般以凡人小事、百姓生活、平民情感为主要标志。在这方面,古今中外的音乐创作也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钢琴曲《月光》,各国顶级作曲家根据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一首爱情抒情诗《迷娘》谱写的百余首歌曲;我国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唐代舞曲《霓裳羽衣曲》,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钢琴曲《庙会》、《二人转的回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都是多样化音乐作品的杰作。
“主旋律”与“多样化”互相交织交融,优势互补,相映生辉,相得益彰,从而构成音乐创作的鲜活灵动、多姿多彩的大格局。
二、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结合
艺术无国界,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全人类相通。因此,音乐作品走向世界,成为音乐创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成为衡量音乐作品成败得失、高低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事实上,许多音乐作品都是为全世界人民所共同欣赏、所共同拥有的。例如贝多芬的交响乐、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三大歌王”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演唱的歌曲《我的太阳》(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饮酒歌》(歌剧《茶花女》选段)等,都为中国听众所熟悉、所喜爱。
同样,中国的许多音乐作品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熟悉、所喜爱。例如民歌《茉莉花》,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写进他作曲的歌剧《图兰朵》中;郭颂演唱的民歌《乌苏里船歌》,被定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汪立三作曲的钢琴曲《东山魁夷画意》,被评论为世界级的钢琴曲,表现的是日本版画家东山魁夷美术作品的寓意,可谓是“曲中有画,画中有曲”;宋祖英演唱的民族声乐作品,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特别是她的主打歌曲《爱我中华》,受到各国朋友的欢迎,并一起引吭高歌。
但是,世界性与民族性也是有机统一的,一方面,民族性是世界性的基础与前提,即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另一方面,世界性又是民族性的目标和归宿。音乐作品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在民族性上下大气力、花大功夫、有大作为、获大成效。
作为世界性,音乐创作强调抒情性特征,以强化情感含量为创作主旨,世界各国无不如此;作为民族性,中国的音乐创作在强调抒情性共性特征的同时,又以独有的抒情方式——“意境”作为个性,来体现共性特征。
所谓“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也是中国各种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既有来自艺术创作者主观的“情”,也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即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情景一体,意境统一。
一、 传承与融合:我国动画电影的民族风格形成与发展
虽然我国的动画事业起步较晚,但是建国后还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并促使动画电影民族风格的形成。[1]
动画电影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通过斑斓的色彩阐释理性,并用以开启历史的隧道,因此人们均倾向于以发展的视角审视动画的出现于发展。动画电影传入我国之后经历了两次发展高峰。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的动画电影艺术家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崇高理想齐聚上海,以极高的创作热情,直接促发的我国动画电影的第一个发展。这一时期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也成为高品质民族动画电影的代名词。特别是当时的著名导演特伟明确提出“探寻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之后,民族化就成为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方向,我国动画电影界的“中国学派”雏形初具。
而之后的80年代,脱离政治束缚的动画电影艺术经历了第二个发展高峰。虽然历经20年的停滞,但发展基础尚在,因此这一时期的国产动画电影可谓百花齐放,优秀动画电影层出不穷,内容丰富多样。虽然我国当时已经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西方文化业已开始对我国动画界产生着越来越多的影响,但是坚持民族风格仍旧是广大动画电影创作者的共识。
总之,动画艺术进军民族化的共识一旦形成,便成为我国动画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的自觉追求。在建国后的动画艺术发展中,动画创作者无论是在民族内容的挖掘上,还是民族形式的借鉴上,都付出了重要的实际努力,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剪纸片的问世还是水墨动画的诞生,无不印证了动画艺术民族化方面的锐意进取。尤其是我国首创的水墨动画,将我国传统的水墨画元素与动画艺术相互融合,形成了极具东方文化神韵和审美内涵的动画艺术形式,一度在世界动画界引起巨大轰动。正是由于动画艺术“民族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才促成了动画艺术界“中国学派”的诞生。
动画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由于结合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核之后,便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和成就。[2]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不仅是一种创新艺术形式同时更是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因此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就成为其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也正是由于中国学派的动画艺术家认识并践行了这一责任,才成就了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的民族性。中华文化向来是兼容并蓄的,动画电影也不例外,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在坚持民族性的同时也注重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进一步成就了中国学派动画电影民族性前提下的世界性,并为中国动画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二、 淡而有味的审美风格
我国的动画艺术起源于对美国闹剧式动画的模仿,但这种与中国审美传统格格不入的动画形式随即便被扬弃。[3]伴随着我国动画艺术民族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淡而有味的审美风格。
首先,在动画叙事上,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与迪斯尼动画的闹剧式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动画设计着眼于生活本身的戏剧性挖掘,通过情节的内在张力来塑造极具人文意蕴的喜剧效果。从叙事上看,中国动画喜剧无论在情节设置上还是细节编排上,都不闹腾,即便是《大闹天宫》也并不“闹”。[4]在整体情节设计上,这些动画艺术作品往往只有影片结束前设计的一个点,与美国迪士尼动画情节跌宕起伏、不断的情节设计有明显区别。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的细节编排,不以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和人物取胜,极少利用造型怪异、行为夸张爆笑的人物形象以及动作性极强的群殴群斗来塑造戏剧性效果,但是凭借丰富思想内涵的含蓄表达,使动画片具有一种思想领域的深度美。
其次,从情感表达方式上来看,煽情策略在美国迪士尼动画中大行其道,迪士尼动画可以利用一切手段,将某种情感渲染到极致,从而使观众情不自禁的卷入作品的情感漩涡。相比之下,中国学派动画电影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在情感表达上注重“中庸”之道,在感情表达上讲究节制和适度,将“乐而不”的效果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原则。这种点到即止、隐喻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仅可以使观众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又不至于深陷其中,在保持清醒的状态下作出自己的判断。
最后,在动画的喜剧性营造方面,西方动画电影的商业性特征十分突出,为了满足观众的“俗”趣需求,而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特征。反观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则更多体现出“阳春白雪”式的典雅,并依此为导向达到“雅”趣塑造的艺术创新旨归。与迪士尼动画追求局部与细节上的娱乐性特征不同,我国动画艺术崇尚整体艺术效果的塑造。无论是利用对比手法进行喜剧性暗示,抑或利用委婉的讽刺和幽默来进行喜剧性的表达,都显示出中国学派动画电影重过程、轻结果的美学表达理念。可以说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的喜剧效果并不是特别直白的突然爆发,而是一种需要细细品味的逐渐累积,“正剧化”的特点较为突出。
三、 动画电影视觉语言的人文关照
中国的传统艺术注重通过艺术形式传达内在的人文精神,并籍以提升创作者与接受者的思想境界与道德水平。[5]“中国学派”作为我国动画界对传统艺术继承的代表性群体,必然会受到上述美学思想的影响,使创作的动画电影承载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内涵。
“中国学派”的动画艺术家认为要创作出富有生机的动画艺术作品,不仅需要创作者本身高超的艺术造诣,还需要其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不仅是动画艺术技巧的学习与积累,更是心灵涵养的不断提升。“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如此高的创作水准并获得世界性的认可和评价,与老一辈动画艺术家自身的高尚品格是分不开的。在动画电影创作中,动画创作者本身的世界观、艺术观和责任感被融入动画作品传递给每一位观众。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的精神境界获得了进一步提升,而观众的认可又进一步磨砺了艺术家的艺术品性,从而获得了一种良性循环。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儒家强调艺术要“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的功能,这种“文以载道”的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学派”作为动画电影界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倡导者,在动画电影创作中一直秉承和贯彻这一思想,在视觉语言中融入发人深省的人文内涵,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教益。例如,动画电影《鱼盘》就利用传统的审美形式表现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学派”注重利用生动有趣的视觉语言,体现“文以载道”的艺术理念,注重将道理蕴藏于一片欢声笑语之中。在传统理念中,动画片是给儿童看的,即使如此,“中国学派”在艺术表达上也没有丝毫懈怠,不用教条、甚至训导的方式进行思想灌输,而是以儿童易于接受的审美视角和审美形式进行作品创作。也正是如此,才有了中国动画将思想内容与视觉形式紧密融合,寓教于乐的特征才得到最佳体现。
四、 内容与形式方面的不足
动画艺术发展不仅要依靠形式上的创新,同时还需要内容上的不断探索。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发展的一个主要缺陷就是“新曲弹旧调”,这种利用动画形式诠释传统喜剧的做法,注定在内容方面的探索有所不足,这也是我国动画艺术的形式创新能够产生世界性的轰动,而内容上却鲜有印象的主要原因。
首先,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多为循规蹈矩的改编之作。我国的优秀动画艺术作品,几乎都改编自民间故事、神话和童话等传统文学作品,而且在动画改编中基本停留在原著的主题层面,并没有在思想和内容上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因此难以适应当前的时代背景,更不必说在跨文化传播中获得全世界观众的接受和喜爱了。
其次,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创作偏于民族性,疏于世界性的特征较为明显。关于艺术创作中的民族性,国内艺术评论家们一直喜欢引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论断,但却不知鲁迅先生提出这一论断时的社会文化语境,如果抛开原有语境,这句话无疑就显得有些片面。片面民族性的坚持使我国动画形式创新有目共睹,但民族动画内容乏善可陈,面对上述现状我国动画形式和内容的不尽协调也是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缺乏对时尚性的自觉追求。在消费者语境下,动画要获得观众的认可和接受,就必须善于提供“时尚”,只有动画艺术成为社会时尚一部分,才能使消费者获得引领时尚心理满足,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观看欲望。反观我国动画艺术,仍然停留在以民族性标榜的陈旧与老套之内,缺乏对时尚性的主动追求,这已经成为新世纪动画艺术发展的重要不利因素。
结语
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基于传统文化沉淀基础上的厚积薄发,造就了一部部动画艺术传奇。反观近年来的我国动画创作,尽管产量之大令人咋舌,但终究掩藏不了缺乏艺术精品的那一丝尴尬和苦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动画创作存在艺术传承和代际传承的断裂。诚然,传统的并不一定是优秀的,但是彻底抛弃传统而全盘向日美动画趋同,却使我国的动画作品逐步向文化快餐和文化垃圾沉沦。虽然旧的“中国学派”业已成为不可再现的历史,而现在需要做的是弥合裂痕、重塑传统,以完成新的“中国学派”的创建,为我国动画电影事业谱写新的艺术篇章。
参考文献:
[1]杨.众声喧哗与艰难起步:中国动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电影艺术,2014(6):39-42.
[2]陈茂涛,任龙泉.中国剪纸动画将再放异彩――关于中国剪纸动画未来发展的思考[J].电影评介,2007(1):18-19.
[3]陈峰.“中国学派”动画色彩运用中的视觉隐喻现象及启示[J].当代电影,2015(7):158-161.
一、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创作观念
构图主要是对几种关系的处理。第一是主与宾的关系。景物本身是没有主次之分的,需要创作者依据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分清主宾关系,必要的时候还要对主体加以强化,以形成对比。第二是疏与密的关系。石雕构图如果疏密关系处理不好,容易显得单调和呆板,应当通过对疏密关系的处理,使构图呈现节奏感和灵动感。第三是轻与重的关系。在石雕的构图中,四平八稳的并不一定就好,但是轻重失调也是一个弊病,有的作品头重脚轻,有的往一边倒,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所以我们在石雕的构图中要追求一种不平衡中的平衡,先通过确立主体来确立一种不平衡,主体确立之后,就要在大面积的虚实之中,选择合适的位置安排适量和相关的景物予以呼应,以求得视觉上的平衡效果。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中,“马踏匈奴”雕像中突出表现了整个石雕群的主题,具有主体地位。雕像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用一匹傲然屹立、英姿焕发的战马来突出体现这位年轻的常胜将军。整个作品深沉浑厚、雄奇博大、主题鲜明、寓意深刻,不仅展现了霍去病将军一生的显赫战功,同时也是古代草原战场的缩影。整个雕塑形象传神,刀法洗练朴实,石雕外轮廓苍劲有力,尤其在逆光条件下更有说不出的蜿蜒曲折之美。作品概括能力之强、艺术表现力之丰富堪称我国石雕艺术中的典范。在色彩上我们要依色取俏。如,青田石雕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就是依色取俏。艺人根据石料不同的天然色彩进行构思创作,如在人物类中,白的可雕脸谱,黑的可雕成衣裳,反之亦可。俏色的巧妙运用,使青田石雕融自然美和工艺美于一体,形象逼真、绚丽多彩。艺人在石料质地和色彩最突出、最理想的部分,安排作品的主体部位。比如,人物石雕脸面的石质总要是最纯净无瑕的,这使作品的物象与石料天然妙合,成为作品的最精彩部分。
二、扎实和精湛的雕刻技艺
雕刻就是通过刀等器具运用各种雕刻手段把无形的石材变成自己所构思创造的形体。石雕的技法有圆雕、镂空、浮雕、凿法、刀法、洞法、刺法等各种传统技法,繁简有致、层次分明。雕刻者创作时要心、眼、手一致,进入所谓随心所欲的境地。这是创作者从一块无形的石料中结合石色、创意慢慢思考出理想造型的一个漫长过程;是体现雕工、刀法技艺水平的过程;是体现个性思维的过程;是把无生命的石头变成有生命力的作品的过程。
三、民族性的坚持和表达
艺术界中有一句名言,叫做“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一个共性和个性的问题,民族性孕育在世界性之中,同时世界性也因为民族性的存在而绚丽多彩。对于石雕艺术来说,作品中对于民族风格的展现,不但是作品在这个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具体来说,在素材上,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灵感,比如一些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等,适当地对其加以变形和整合,使之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在创作上,主动运用传统特色技艺和表现方法,如因色取俏、因材施艺、依势造型等;在情感表达上,体现出中国古典美学中如意与境谐、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等审美追求,同时,我们也应当使石雕创作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相结合,使作品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需要指出的是,首先,艺术民族化的本质是艺术家的一种“独立思考”,即不被流行的、时尚的主流文化左右,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创作价值,明白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和表达。比如近年来旅游业发达,一些景区内出售制作粗糙的工艺品,虽然其形式和内容与民族性有关,但是却不是真正的民族性。其次是民族化的追求不是简单的挪用和牵强的拼贴,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与借鉴。作品既强调工艺,又体现较高的艺术品位,既有民族文化的内涵,又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这才是真正的民族化的体现。
四、不断提高创作者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