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创业教育;思考
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区和策源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义不容辞。高校创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创业教育的水平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理论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创业教育相互联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全社会形成仁爱、诚信、正义的良好风气。[1]而高校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诚信经营、正当竞争等手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作为一个优秀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正处于关键时期。由于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的影响,加之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社会阅历浅,很难对整个社会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常常以怀疑的眼光看待社会和他人,从而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劲头不足。体现在创业教育实践中,经常会出现竞争中缺乏商业信用,遇到挫折容易退缩,选择项目经不起市场考验,商务活动的处世方式缺乏果断等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准确回答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基本遵循,为科学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第一,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充分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体现时代价值的目标和追求,自觉克服价值取向、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矛盾状态。第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充分理解历史传统与时展的高度统一性,将传统文化与现实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认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后果,自觉弄清主流与支流之间的区别,进一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充分理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蕴含的意义,在遇到困难时能沉得住气,以坚定的毅力,在伟大的创业实践中实现自我。
(二)创业教育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了创业的想法,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开始了创业的实践,所有这些都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诸如理想信念淡漠、价值观念扭曲、诚信意识缺失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在创业活动中进行克服。第一,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珍惜目前大好的创业机会,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第二,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正确分析创业过程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增强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第三,通过创业教育,教育广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创业与民族经济振兴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第四,通过创业教育,让大学生真正懂得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在个人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他们运用道德的标杆来规范和端正自己的创业行动。
二、现状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创业教育引领不足
高校是创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大学生是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但长期以来,由于高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在大学生中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观念不正确等突出现象,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难题。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推进。
(一)面对未来,理想信念模糊
理想信念是人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人的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会变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为人们的行为活动提供方向和目标,产生行动的意志和情感,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过程中,妨碍大学生自觉开展创业实践的力量和原因可能来自多个方面,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许多大学生面对未来有迷茫,人生的价值观、利益观出了偏差,导致指引他们行动的动力系统即理想信念模糊。据调查显示,23%的大学生将未来人生目标定位在追求真理、建设国家方面;71%的大学生定位在个人事业与家庭上;56%的大学生希望生活安乐、随遇而安;4%的大学生专心于追求各种物质享受。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大学生人生目标模糊,对社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没有目标意识,不能形成通过努力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意志;另一方面,大学生奋斗目标不坚定,缺乏坚定目标的信念。态度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行为决定于态度,态度决定于理想信念,没有成就出彩人生的理想信念,就不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干事业。上述数据表明尚有许多大学生对于未来人生目标有不确定性,抱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态度,多倾向于满足低层次的个人理想,忽视高层次的社会理想,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信念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相结合。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前提,也是个人融入社会的立身之本。大学生普遍认为诚信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品质之一,是创业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中诚信品德非常重要。但是面对竞争时,部分大学生并不重视个人诚信建设,考试作弊、伪造个人简历、随意毁约等行为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据调查显示,在考试作弊原因选择中,首先是由于平时学习不努力,为了避免挂科和重修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选择作弊的占30.4%;其次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获得各项荣誉;更有18.6%的学生认为所学课程没有实质意义,所以采取作弊手段蒙混过关,草草了事;一些学生在考试作弊问题上怀有从众心理;还有极少数学生已经习惯考试作弊。由此可见,考试作弊等诚信意识的淡薄既有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引导不够的影响,也有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的影响,但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差,自身修养不高、自律能力不强,缺乏足够的道德评价能力,对社会上良莠不齐的现象不能明辨是非,容易随大流,把观察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的本质,从而误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而寄希望于投机取巧。
(三)面对压力,社会责任缺失
责任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角色及所承担义务的诠释,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然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也正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产生了自己的责任,对别人负责是责任,对自己负责也是责任。同样,一个大学生也要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大学生在空前残酷的竞争压力下,缺乏作为事业和家庭顶梁柱的责任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婚恋中缺乏斗志,逃避责任,表现出趋利浮躁的风气,更多地注重追求物质享受。同时,以个人为本位,一旦涉及个人具体利益,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得失,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缺乏对未来的人生发展规划,一旦发展前景不能顺利实现,容易产生迷茫。
(四)面对挫折,心理素质较差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创业大学生们承受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很大,经常会陷入心理困境。为此,面对挫折需要加强心理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养成积极向上、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良好心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挫折。虽然人们总是希望能一帆风顺,但创业道路上的挫折总是不可避免。不少大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越来越弱,尤其当面对自己所希望的目标在付出种种努力后,目标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时,极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和消极情绪反应,甚至无所适从、焦虑、抑郁,逐渐形成精神疾病,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及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成为大学生成长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主要有这样几种表现:第一,生活苦闷,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压抑着自己对经济条件改善的欲求,导致自我封闭,从而加重心理压力;第二,学业苦闷,学习上的相互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考试压力以及考试成绩与期望之间的差距等,成为不可承受之重;第三,恋爱苦闷,为自己处理不好异性关系或恋爱关系而苦恼;第四,人际苦闷,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心理素质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出现一些矛盾,困扰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对策思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创新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就是要在高校创业教育中,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行为等,提升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教育及其过程。
(一)用社会主义理想激发创业精神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创新的强大精神武器,也是激发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巨大精神动力。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首要内容是要在共同理想的号召下,激发出大学生强烈的自主创业兴趣,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使大学生在主观上愿意进行创业。[2]第一,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敢于用知识、技术、风投资金、寻求合作等多种途径创立新的工作岗位,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磨炼意志,发展自我。第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新形势下开展创业的机遇、困难与艰辛,培养创业机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凭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开创自己的事业。第三,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美好的前途,在注重创业成才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担负起对国家和社会前途与命运的责任意识,走好成才创业之路。
(二)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创业行为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社会主义道德是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同时体现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成败。推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应该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创业道德,规范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和创业实践。一方面,强化对大学生创业者道德认知的引领。在大学生创业行为过程中,通过理论教育把创业的法治、诚信等道德规范和要求教授给学生,使社会要求的创业准则转化为大学生的个人准则和行为指南。另一方面,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的情感担当。社会责任感作为维系社会人才市场存在和运行的一种内在于人们良知里的要素,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核心能力之一,不仅左右其自身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三)用社会主义价值引领创业取向
大学生的创业取向是创业者对创业目标的目的性认识,是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判断和选择的标准,一个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选择怎样的创业目标和创业方式,都会受到创业取向的影响。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社会各种价值观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高校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需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价值引领大学生创业行为。具体而言,第一,要在价值目标层面,超越对创业教育功利性的狭隘认识,不能把创业看作是解决就业困难的无奈选择,为创业而创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高度,以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创业教育理念,以发展个人兴趣特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视角,指导具体的创业教育改革活动,最终促进大学生人才素质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3]第二,要在创业理念层面,指导大学生创业者实现和谐创业,自觉把个人兴趣、专业特长、经济目标与社会需要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第三,要在创业行为层面,增强法治思维,自觉用法律法规约束自己,采取合法合规的创业手段,保证依法办事,把创业的每一个步骤都置于法律法规的许可范围内,决不能为了利益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四)用社会主义精神提升创业素质
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大学生创业者能力、心理、胆识等全方位素质的考验。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来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为创业实践和创业成功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第一,提升创业意识,做好创业思想准备。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增强自我实现、追求成功的创业愿望,清醒认识创业过程的困难与风险,以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克服创业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将创业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执着追求,顽强拼搏。第二,提升创业心理品质,做好创业心态准备。大学生创业之路必然充满艰险与曲折,不仅需要大学生创业者独自面对变幻莫测的激烈竞争,还需要正确决策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能够持续保持积极沉稳的心态。第三,提升创业资源意识,做好创业技能准备。大学生创业者除了努力拓宽人脉、信息、资金、团队等外部资源外,还要注重积蓄好创意、思路、技能等内部资源,这样才会使创业活动成功的几率增大。第四,提升创业竞争意识,做好创业风险准备。在激发大学生激情创业的同时,要让大学生创业者客观评价自己的创业能力和资源。在鼓励大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夺取生存权的同时,要让大学生创业者理性看待创业竞争失败的风险,做到想赢也能输得起。
作者:张宝强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鲍艳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关键词: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创业实践
0 引言
在现在大学生每年毕业的人数屡创新高的背景下,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需要去解决的重要难题。其实,每年很多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存在工作的误区,对现在的行情认识不足,如果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当前的背景,同时,学校多进行就业和创业方面的教育与实践。创业不但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解决一批人的就业问题。因此,学校当前应加强对学生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
1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早,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经验。创新创业教育不但能够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说也是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办法。因此,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在高校中进行实践的探索。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在所有的学校来说是起步比较早的,而且目前创业教育的培训体系已基本上完善,不过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现在,不光在高职院校里、社会上,其他学校都对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比较重视。就业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因此,在国家层面也加大了对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各种创业体系,从资金以及政策上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总的来说,我国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相关体系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但是也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而且相比较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小的方面来说,为一些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梯;从大的方面来说,加快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完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打动一批人创业,严格地说,也可以说是实现了大学生的社会价值,人本就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体。随着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学校需要不断加强硬件和软件的配置。但是就目前来看,部分学校对于创业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不到位,创业师资力量不足,没有实际的项目,只是表面功夫,响应国家号召。
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流于表面,需要实际地开展,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方面的培训,对于学生的想法和项目,要积极地安排老师对接和帮助。就业教育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就业误区,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增强就业的本领。实施创业教育,是让一部分学生能够实现自己的想法,实现自我的价值,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样不但能够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也能帮助一批人解决就业问题,能够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在开展过程中,不但需要教给学生理论方面的知识,给学生全面的理论指导,破除学生思想方面的桎梏,同时还要以实践来检验所学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所学东西的理解,能够学以致用。目前,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教学理论知识存在长时间没有更新,案例陈旧,需要新东西的加入。同时,实践环节设置得过少,不太重视,而且需要加大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支持力度。
2 认真落实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促进毕业生观念的转变
就业、创业的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是必要的,因为大学生就业时实际上是信息较少的一方,需要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来让他们了解目前社会就业的信息,使他们走出就业的误区,调整自己的预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很多的大学生由于对目前社会的行情不了解,盲目地认为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但实际上,社会是残酷的,不符合自己当初的预期,大学生就会受挫。所以,加强就业创业的教育,让他们及早地了解社会。
在目前来说,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些不足,最明显的就是,只是开展课堂的教学,却没有给学生创造机会去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这种教育就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需要尽快改进,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通过创造机会设置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就业创业过程中是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就会使学生们自己去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这样进入社会以后也不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做不好工作的问题。这些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目前的专业设置没有那么细化,可能企业需要的与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会有一点不同,所以需要学生去适应这种不同,有一种归零的心态。
3 丰富就业教育的形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现在,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即失业,对社会上的现状不了解,对自己抱有过高的期望。其实,进入企业后首要的就是多学东西,有一个适应期,而大部分大学生对这毫不了解。因此,需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就业观念需要得到改变,这样才能破解就业难题,缓解就业难的问题。高职院校作为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需要加强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建立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使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得到普及、落实。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都在不断地升高,所以就业问题也日趋严重。创业也是一条出路,可以极大地缓解这种就业难的现象,但是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好,才能使创业的人数得到提升。因此,重点还是加强就业、创业的工作落实。
正因为高职院校的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所以需要高校创新教育形式来加强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切实提高就业、创业工作的效果,让学生明白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势。作为学校,需要将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好,加强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育,补充师资队伍力量,以一些比较有教育意义的案例来进行讲述。这样才能够提升高校的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效果。
4 拓展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让学生了解创业
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集合多方面的力量,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支持。目前,在我们国家的创业支持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了,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需要学校将创业教育的实施方法做一些改进。将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做一些拓宽,建立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且不断完善,这样才能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对于学生的就业、创业想法,学校需要安排专门老师对接和帮助,建立项目的评估程序。
为此,对毕业生开展创业指导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要让毕业生了解创业的基本常识,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积攒资金,进行市场调研,开发客户等。在创业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理论角度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创业常识,或者邀请企业负责人来讲学,让学生了解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或者邀请往届创业的学生回校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通过多元化的创业教育途径,可以提升毕业生的创业能力。
对高校毕业生开展有效的就业、创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学生了解相关的形势,并提升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形式,让教育活动发挥真正的作用,这样才能促进毕业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媛媛.如何创新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探[J].教育科学,2010(3).
[2] 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新形势下,我们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实业的严峻考验。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全球金融危机等造成的就业压力越来越严重。这迫使我们不得不思索如何应对当前的这一难题。针对高校近年来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信息的高速发展,正在快速地影响改变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全新的科技特别是网络知识经济知识时代的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全球经济化和社会的剧烈变革。所有这些,也给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机遇。
当前,我国各个高校日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通过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既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高素质有较强人力资本的人才,成为了在各自岗位创新工作的优秀人才,并能够很快岗位和社会需求,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不一,有些甚至较晚,特别是在西部一些地区,发展就更为滞后,加之在学习西方创新创业方面程度不同,这也会导致我们在重视方面和工作经验上的欠缺。高校的教师在创新创业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也会对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产生较大影响。因为老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居于主导和引导地位,发挥着基础性的引领指导,需要充分发挥高校老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示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高校中更好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极大激励大学生理解和自主自愿自主创业,进一步激发创业激情。高校也能在创新创业的良好互动中,进一步担负和履行好创新创业的教育责任,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人才培育模式、培育方法和教学内容,从而能够真正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综合服务的密切结合,从而进一步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切实改变注重知识单纯传授的课堂教学束缚,转为更加重视给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培养,最终确保实现以创业促就业的目标。
同时,我们在创新创业方面观念要有新的改变,那就是,虽然生涯的扩张在给高校就业和社会容纳就业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优质的生源也是优质的人力资本,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持保障。运用好这些优质人力资源,从而将压力转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对这些丰厚优质人力资源的利用的最好方式,就是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第一,我们要在思想上进一步认清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性。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对大学生勇于面对社会需求,能够积极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可以极大地促进人力资本转化为科技成果,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带来社会财富的积聚创造,带动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积极迁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可以说,既一定程度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同时,也为大学生实现自我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提供了重要途径。
第二,高校要承担好创新创业的主体引导责任,并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创新培育方式,来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升创业的志向。应通过对学生的创新就业观念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清楚到当前的就业大形势,鼓励大学生勇于挑战自我,积极面对社会,从而去实现自主创新创业。要让他们清楚,他们不仅仅是社会职位的求职者、劳动者,也能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业者,这样既激发了自我潜力,提升了塑造自我能力的无限可能,不仅仅是解决了自我就业的问题,还能通过自我努力拉动就业,通过自己的创新业工作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达到社会倍增效应。同时,要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和熟悉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把握创业的政策和商业意识,既要分析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和条件,清楚政府出台的创业优惠政策,从而极大地激发大学生们树立明确的创业志向。
第三,我们要加强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重点在于要对大学生的创业需求现状清楚了解,在教育中做到有侧重和分层面,这样就会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当前,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表示,在当前有意愿接受创业教育系统培训的大学生大约占比达30%,而具有创业意愿较强的大学生占比约有10%。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不是要把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都塑造成自主创业者,而是要塑造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因此,如何我们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的,做到开展教育重点突出,加强引导,从而达到教育的事半功倍。
第四,要把握好创新创业的关键环节,那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创业是需要一定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的,也需要创业者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些综合素质包括综合谋划、战略统筹,还包括抓住市场机会和创造机遇的能力、自信灵活的工作和为人态度、吃苦耐劳和不怕挫折的良好素质及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同时,还要建立良好信誉,塑造良好的商业品德。而在创业能力建设方面,则要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建设。其中,专业能力作为创业的前提能力,要求创业者从开始创业前,就要重视创业知识的积累,加强专业技术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训练积累,既要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灵活运用,把书本上的知识经验提高拓展。方法能力作为创业的基础能力,要求创业者提升信息的接受、处理和综合分析能力,并进而提升捕捉市场商业机遇的能力,提升分析决策能力,加强联想迁移和创造能力,提升综合办事和协调能力,这其中涉及申办企业的沟通能力,为企业未来发展谋篇布局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和使用能力,还包括一定的财务和理财能力,自我情绪的控制调节能力等。社会能力作为创业的核心能力,要求创业者加强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商务谈判技巧能力,加强企业综合形象的策划能力、合作发展能力和自我约束管控能力,同时还有应对各种变化和承受一定挫折的能力等。
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必修课,重要的就是要提升三种能力,而创业实践作为大学生创业的真实人生舞台和实战场,则会要求更高更严。作为高校,虽然不能完全象社会和公司企业一样,提供完全竞争的场所,但也可以打造提供更具实际效果的舞台和实现平台,从而为大学生创新创教育增强一定实效性。高校要在实践方面下足功夫,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让学生参与一些公司的市场实践,也可以引进一些市场经济丰富的公司领导来校传授经验,从而有效地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真实竞争性体验。同时,可以通过参与创业策划、社团活动和科技竞赛等比赛,让学生真正参与一些创新创业活动,真实感受创新创业,从而让学生更加主动定位,明白自身能力和需求,进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特别是要加强针对性,那些有创新创业强烈愿望和潜力学生,给予重点引导帮助,为学生创新创造更好的模拟条件。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但在经验积累方面还较少,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念上还需要提升,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在当前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与学校的其他专业教育相比,在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体现在学校领导、教师甚至就业主管部门的观念认识中,有些老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赚钱、如何开好公司,是不能充分就业的没有办法的选择。有的认识创新创业的学生占比不大,人员少,成功的也占比较少,整体的社会需求和意义不明显,也就缺乏相应的教学积极性,也就更谈不上如何加强思考,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提升的相法。正是由于上述认识误区,也就使得一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重视不够。
在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只是学校的非主流教育或说是边缘教育与业余教育,没有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主流教育和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上就规划不足,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配置上也明显单薄,听之任之的状态。虽然创新创业也开设了一些选修课,也多是纸上谈商,把创业教育变化鼓励学生开设公司,当自己的BOSS,而学生在课堂中也基本袖手旁观,参与讨论的少,更缺少一定的实践社会环节,这也使得一些创新创业的学生所创办的新公司因缺少必要的支持指导而盲目上马,因创新基础不牢而面临亏损、倒闭影响。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受益面还较窄,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还不能有效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
二是课程设置和体系建设上需要完善,教师队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能力还需要提升。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能及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观念,加之经验借鉴参考不足,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就不够完善。目前,在各高校开展的多数是就业指导教育,多是就业信息和创业信息的提供、政策法规的解释和一些具体的应聘技巧,而缺乏完备的创业能力知识教育,未能够形成具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未能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全盘和整体教学计划。而在学生创业实践指导方面,开展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创业活动就更少。据调查掌握,在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校中,课程数量也不足,学生很难在较少的课程中掌握创业知识的体系脉络,这对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知识素养的创业人才是有极大限制的。
三是高校和社会创造的条件和给予的支持还需要加强。目前高校在对创新创业者的支持方面还足够,在创新创业文化传承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政府在经济环境建设方面,提供的一些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也是力度有限,在支持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特别是在资金方面,虽有政府设立的一系列创业基金,学校也设立有创业基金,银行系统也给予大学生小额贷款优惠,但这些资金扶持方面还操作程序方面还较为麻烦,执行烦琐,受众面较小,要求较多,学生实际获得资金资助的比例并不高。
三、加强新形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是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更新。当前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传统的沿袭较多,教师在台上满堂讲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创痛新创业教材选用版本不一,远近不同,有的甚至一些知识与现实一定的脱节,有的甚至脱离实际与中国国情脱节。面对上述情况,需要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学校更加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夯实专业教师队伍,真正推动创业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二是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的教育指导,特别是做好项目孵化的支持指导,从而真正为毕业生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和实战演练场所。各高校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强支持,加强高校的自主建设孵化基地建设,或加强校企模式建设,努力使创新创业孵化项目顺利实施,并最终移植社会、创造商业价值。这就需要政府和高校共同作用,加强政策、资金和导师团队等一系列的支持与保障。导师团要加强对创业团队和创业的指导,并对孵化项目给予全程有力指导,做好创业各阶段的咨询建议。
三是创业大学生要结合优势和志向,选择好创业努力方向。大学生创业选择中,第一关就是要选择好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项目,选择的项目要有创新性,特别是技术项目要有一定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同时,创业引资时要选择有实力、理念统一和能提供增值的投资者,不能简单的引进资金只顾眼前利益。要利用好政府出台的鼓励创业的政策,免税优惠等方面减少创业成本,降低创业风险。大学生创业中要始终终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视野狭窄和自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直面挫折和失败,迎接挑战。
在高校空间中,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接受创业教育与创业服务、创业项目管理,本身就是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这其中有着鲜明的价值解析。
1.1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1.1.1首创价值
在快速发展变化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创业的主要人群,以其高附加值的脑力资本,参与创意创新,具有首创价值。这种首创价值也就是创造内生力,青年的活力与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生动力,是积极的人力资本,在外界有力条件的支持下,首创价值催生新的市场价值与人生价值。
1.1.2市场价值
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不可否认,新的创意可以催生新的市场,新的科技可以带来市场的繁荣,空白市场的开发更可以带来市场价值的增长。在开发市场价值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创业主体,进行创业实践,具有开发与繁荣市场价值,更具有规范市场的价值作用。
1.1.3人生价值
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奋斗。我国3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积累,使得家庭供养子女的能力提高很多,不可避免的出现啃老族等,也有沉迷网络、无所事事、不能艰苦奋斗等迷失人生价值的青年群体。这部分青年群体,感受成功与幸福的能力较低,对于社会及家庭的责任缺失,对于个人的人生规划更是处于混乱状态。激励青年大学生敢于创新创业,也就是锻造人生价值的过程。
1.2高校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是育人价值塑造新阵地
1.2.1育人价值
创业教育始终是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相适应。创业教育是一项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人才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1]。创业教育是多种教育综合进行的平台,育人价值是基本功能。在创新创业中,把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集体精神,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融入其中,充分实现育人功能。
1.2.2参与价值
创业体系的各个主体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作为创新创业社会的推动力量,他们的参与价值彰显社会的正能量。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及服务社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参与性,参与价值也在不断演进。在创新创业大潮中,只有不断,有效的参与,才能够辨明功能转变的契机与价值,从而促进自身不断进步与提升。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鼓励其在创新创业大潮中参与,共享。
1.2.3主导价值
主导价值是目前社会多元价值现状的主流,是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与实践服务时,务必要紧紧把握主导价值的引领作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融合。实现主导价值的地位巩固与养成创新,这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成长的要求。这种主导价值滋养创业价值的实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青年群体的价值成长。
1.3大学生创业实践服务体系的构建是社会支持系统价值共享
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形成创业教育氛围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在紧抓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多元合作,实现价值共享。
1.3.1共享价值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并不仅仅是大学生在高校内的简单培训,或者是模拟创业。真实的创业过程需要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实现创意、资源、平台等等共享。共享体现在公共资源共享、创意共享、管理理念共享、成果共享、价值体验共享等。这些共享价值,体现社会创业环境的优化,大众创业意识的增强,为建立创新型社会奠定基础。
1.3.2协同价值
大学生创业教育协同模式是多方主体的协同推进。“建立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机构、政府、社会组织之间多元合作、互动共享的参与机制。”[2]社会支持系统间要充分合作,必须协调发展。协同精神与价值是现代社会支持新事物发展的新生力量,是大学生在创业中可以体会与运用的综合价值。
1.3.3德育价值
德育教育的实践载体是各种各样大学生积极参与的社会事务与活动的分享体验。这种分享体验经过内化成为大学生群体生成价值的一部分,这部分价值经过积淀与提升,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准体现,成为最有力的德育教育资源。在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大学生德育价值是贯穿始终的,是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拓展的最有利的精神支持体系。
2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服务的特征辨析与现状解析
2.1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创业教育是一个新兴领域,与高教其他领域一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进行深度辨析,有利于厘清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脉络与重要节点。
2.1.1互动性
角色互动理论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角色是由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互动更是角色之间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在这种社会互动中,大学生主体活动在互动过程中有很多限制。进行创业势必要突破这些限制,在创业的过程中实现在社会角色互动及角色转变,引导大学生群体实现角色互换。这种互动性,激发了大学生积极适应社会的良好心态,丰富知识储备,能力锻炼,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2.1.2创新性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创新的主体力量,这种创新力量主要是以新思维、新发明等为主要特征。在科技创业、思维创业中离不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参与。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市场需求,集中于大学生不愿涉足的行业,要激发大学生群体在社会第三产业的创新能力,利用他们的创意,实现行业的创新发展。
2.1.3开放性
目前我国提倡大众创性,万众创业,对于创业领域的开放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行业领域,准入资格等的开放性可以允许大学生凭借技术或者智力能力参与很多行业的创业,在这些行业中留给他们更多的空间与机会,去实践,去思考,去拓展。这种开放性,让青年大学生呈现了阳光勇敢的一面,媒体大众对于青年群体的评价更为积极与正面。
2.1.4规范性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政府与高校需要结合创业政策进行顶层设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以学习为起点,规范创意创业行为标准。在创业政策与制度、行业标准、财税政策、激励政策,扶植力度等方面给予规范的全程指导,辅助。同时要求大学生进行创业有规范的依据,实现规范化操作,减少创业过程中的不必要的消耗,让规范性体现价值,实现价值。
2.1.5导向性
在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宏观方面良好状态下,政府与高校,社会与国家对于各项创业政策的推行,希望以市场的自主形式来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激发市场活力,带动经济发展。大学生创业群体参与市场行为具有导向性,创业主体的市场行为与结果要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一致,实现市场价值衍生的社会价值。这种导向性同时也会激发新的创新点,导引市场的良性发展。
2.2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作用及影响
2.2.1增强国家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
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相互影响的多元体系。在这种价值体系中,独立纯粹的个人只是一种理论的存在,每一个社会人都要融入民族、社会、国家。具备完善知识体系的大学生是优质的人力资本,敢于创新创业的青年群体更是具有巨大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的创新创业能力,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创新能力更是关乎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关系国家经济的走向,对一个国家影响是根本性的。高校培养创新能力人才,契合国家的发展需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的演进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撑,为社会公共价值的实现与普及提供科学有效的范本。
2.2.2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道德意识
市场多元主体价值观念的影响,为青年群体的价值选择提供了支撑。为回应青年价值选择,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原则,做好思政教育,引导青年价值选择回归。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感淡泊,道德推脱现象已经引起我国社会的关注。要在社会实践中,对道德推脱与责任缺失进行有力的回击,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道德意识,就要治理团体精神的涣散,疏导集体责任感淡化的症结,尊重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倡导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中,培养价值认同与集体归属,体现团队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重点以三种品质为着力点,即坚持正义原则、坚守高尚道德、愿意努力奉献,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道德意识。
2.3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高校职能部门需要深入做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探索结合。“创业教育不是临时添加在高校身上的政治任务,也不是高校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做出的一次无奈的被动选择,而是高校基于时展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进行的一次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转变。”[3]从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系统来看,存在主管部门权责不清的现象。从共青团主抓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比赛,到教务处主抓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看似实现功能的交接,实则还是两不相关;对于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资质要求,多数专任教师主观认为指导大学生创业隶属于学生工作,与教学关系不大;不少指导教师,对于本职工作外的创业指导,存在工作量、职称评定、科研压力等方面的质疑等,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质量不高;更为重要的是在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未能及时有效介入大学生创业教育。少数创业学生无视学校管理规定,逃课创业,成绩挂科等现象层出不穷,创业为盈利是追求,游走在利益与道德边缘,价值坚守滑坡,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服务与思政教育模式构建
3.1通过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文化主体自觉意识
目前有些专家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功利化、形式化,急功近利想去快速培养一名企业家,实现市场利益与价值,而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主体自觉意识,即使有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多数只有金钱价值而没有文化价值。“大学创业文化具有高深性、先进性及创新性等特征。”[4]文化自觉是大学文化功能的基本要求,文化自觉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上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物质财富积累情况下,家庭与个人的生存奋斗压力减小,生存性创业推动力减小。因此文化自觉应该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内生动力。而大学生因为人生经历有限,且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文化自觉的缺失,创业的文化自觉需要强有力的价值引导。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创业价值需求,培育新型的创业文化在文化自觉中可以提升自身的创业素养,提高创业能力。让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教育的进程中实现自我教育。
3.2以思政教育贯穿三个课程构建协同教育模式
我国创业教育相比国外基础比较薄弱。“在国外,创业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而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都有比较系统的教育内容。”[5]传统教育的弊端,在教学内容上知识体系陈旧,与实际需要脱离;教学模式单一,重知识传授,轻理念启发;考核以熟记知识为标准,实践能力流于形式等。思政教育也存在上述弊端,因此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为契机,实现以思政教育与创业三个课程的协同模式构建。把创业教育内容与时代思政教育需要共同融入创业理论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并在大学的不同阶段给予实施,各有侧重。三个课程的建设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要,在这个三个课程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是培养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是依托现有高等教育模式和大学生知识能力养成规律的课程改革创新。
3.3建设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实力雄厚的教育工作队伍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70-03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1],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实用教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等特征。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彰显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是对高等教育的期盼,也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大力支持。当下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好时机,高校和大学生应该抓住这些有利契机。创业是指个人把想法付诸行动的能力。它包括创造性、主动性、创新和冒险意识,以及计划和为了实现目标管理项目的能力。创业能力,包括横向技能和态度以及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高校作为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主导力量,应不断思索改革新措施。
一、当前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从学生角度看,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很多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而许多大学生宁愿通过读研、出国深造等继续教育的形式来逃避就业压力,也不愿去尝试创业,究其原因,是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从低到高的传统教育体制――“应试教育”,造成大学生循规蹈矩的性格,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学而优则仕”、“士农工商”阶级观念等思想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就业思维[2]。创业不仅有风险,还要承受各方压力,以及创业门槛高,机会少,成功率低等因素,使创业并不会成为中国大学生在毕业后首要考虑的方向。
2.从高校角度看,重就业轻创业
中国在20世纪末开始触及创新创业教育,于21世纪初期正式启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将人大、北航等9所名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此举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式启动,此后不断往其他高校扩展。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来看,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的仍然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主,且多数是作为选修课程在开设,普及率和惠及率较低。从学科地位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呈边缘化特征,绝大多数高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当做高等教育非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它包含在技术经济学科或企业管理学科,这使得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模糊[3]。从高校的帮扶力度来看,多数高校都有就业指导中心,关于大学生创业指导却极少设有专门机构,始终侧重于就业指导,缺少专门的创业指导课程,缺少专业人士指导,缺乏创业资金的支持。从高校管理体制来看,实施学分制,高校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课业成绩是考察的重点,以至于大学生创业的同时,因为难以兼顾学业和事业,而面临必须在二者之间做艰难的抉择,创业就有可能面临放弃学业的情况。
3.社会角度看,创业的社会价值不凸显
社会发展变幻莫测,高校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校改革的重中之重。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40―50个企业,发展中国家为20―30个,而我国仅有11.66个。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才济济,各类资源丰富,但企业数量和国家实力明显不相符,在创业方面还有巨大的可提升空间。当前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现在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创业来拉动,通过创业能挖掘更多的商机,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提供更多的岗位和就业机会。但是,创业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就业率的提升,创新创业更能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然而,如今创业带来的社会价值并未凸显,反而因为创业的成功与否,导致很多诟病,如有些人说创业是投机主义,损害社会公平公正;有些人说创业只是为了获得财富而对已有模式的照搬照用;有些人认为创业是建立在钻法律空子走的边缘化创业之路的基础上,并不为社会认可等。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联系,彼此促进,彼此激励,教育为社会提供人才,社会为受教育者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与环境,两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学生低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带来负面社会影响对社会稳定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二、高校在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措施
1.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要想把创新创业教育做好,就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市场机遇。党的十报告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为社会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更是能为社会做贡献。高校首要任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开拓创新精神,大一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为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提供绿色通道,专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纳入学分管理当中,让没有创业意向的通过了解关于创业的相关信息后,能够激发出其创业意向。
2.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式上,应借鉴欧美国家的小班教学模式,鼓励课堂探讨和互动,课堂中注重逆向思维、多角度思维方式等的引导,并就创业相关实际案例问题来探讨解决方案,头脑风暴中激发更多的思维火花,逐步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让创业的学生不仅存在创业意识,还知道怎么把意识转化为实践,如项目如何展开、怎么组建创业团队、团队的管理、资金的筹集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创业率,降低创业失败率。
3.改革考核机制
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尤其是针对创业学生,为其自主学习创新创业课程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同时,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核机制。高校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类型特点和学校所在当地的区域经济特征,从而确立适合的出发点,重点要放在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的普及和相关社会资源的挖掘[4];高校也可以设置合理的创业学分,建立起创新创业学分与学业学分转换制度;高校应当允许并且支持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同学根据实际创业需要,调换专业,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学习;就创业与学业无法兼顾的情况,高校可以设立弹性学制,放宽修业期限,允许他们休学创新创业,并给予保留学籍;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高校能完全实现文化熏陶加专业学习加社会实践的功能。
4.向有经验积累的高校寻求合作
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其中不乏一些做得相对较好的高校,例如清华大学,作为领头羊自1998年就率先响应号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第一所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的竞赛引入亚洲的高校,清华大学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有着优于其他高校的经验积累优势;多年来,清华也培养了众多创新创业人才和成功的创业家。据教育部数据,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高校,近90%的高校积极并正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85%的高校都建立了创业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其他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与落实尚有缺位现象。对于清华样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积累和经验的高校,要发挥领先优势,开展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提供支撑[4]。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弱势高校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如开展创业人才交流、创业模式相互学习、创业理念共享等,利用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程度层次不一的现状,以优带优,以优创优。
5.开展校企合作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既是企业力量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5],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归根到底毕竟是理论知识学习多于社会实践操作,先天有缺陷,后天发展动力不足,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团队管理等优势,展开校企合作模式,将学生直接带入企业去切切实实的参与其中,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不但有利于创业项目的开展,也可以学到最有用的实际管理办法,避免走不必要的误区和弯路。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维系,积极与企业、单位等部门合作,发挥自己科研优势,与他们一同克服技术难题,开展产品研发,互利互惠,努力实现校企双赢,长期合作[6]。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目前国内已经有优米网等创业指导网站,这类网站集合了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还有很多创业指导课程,以及好的创业机遇,创业者们可就真实案例阐述个人观点,可以为创业难题提供最实际的解答。因此,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既可以利用传统企业进行实战训练,也可以借助互联网企业,多方合作,打造属于高校自身的特色创业模式和品牌。
6.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就率先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953年德鲁克在纽约大学开设“创新与革新”课程。1968年百森商学院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开设了第一个创业学主修专业[7]。1971年南加州大学开设了第一个MBA创业学专业,标志着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提高到一个新阶段[8]。与此同时,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德国、法国等也陆续引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开始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先地位。国外发达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成效与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熟的教育模式密不可分,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细分,涵盖家族企业、新技术创新创业、妇女创业、大型机构创新创业等,注重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感性体验。这些成功的教育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中国应据此建立符合本国高校实际现状的创新创业模式。
三、高校继续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高效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有利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有利于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说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人口众多,当前的工作中心仍然是搞好经济建设,但是要处理好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只重发展速度,一味只求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忽略经济的发展质量,不考虑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教育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教育发展状况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所制约,但教育反过来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的体制只有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才能起到推动作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社会提供一定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进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贡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和深化也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创造科技成果。
3.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是指包括对教师队伍、教育资源、教学方式、升学制度、录取方式等有关教育的多方面全方位进行的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改革。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道路崎岖而深远,需要不断地做工作。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历经几十年并仍然再继续,高校的创业创业教育改革正是契合时代背景的正确选择,解决高等教育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使学生各展所长,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从而能够更好地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4.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目前的就业率低、创业率低、创业失败率高的现状,使大学生通过接受正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后,能够结合自身特点挖掘个人潜力,创业的机会更多和成功率就会更高,又有利于获得更高质量的工作,创业带动就业的提高。事实证明,经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往往能更好更快地投入工作并高效完成,因此,高校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四、总结
中国需要更多的企业家、更多的创新和更多的优质成长型中小企业,这能刺激年轻人的创业心态,这就是为什么创新创业教育是必要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更具创业精神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起重要作用,现在被广泛认可。高校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大学生或者某个高校的“英雄主义”,而是这个时代对所有有梦想、有创业理念的大学生们的期许,因此并不鼓励大学生一个人孤军奋战,而是鼓励更多的大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到创业当中,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创业合作,充分发挥个人专业所长,以点带线,以线形成面。当下正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好时机,借着十的春风,创新创业教育有国家的支持,高校的响应,大学学子们的热情,这个春天必然春机盎然。高校应该利用多种新举措继续推进和深化创业创业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18-22.
[2] 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3] 曹胜利,雷家.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01-13(50).
[4] 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45-46.
[5] 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24-126.
[6] 舒铁,余文华,周凌宇,许剑颖.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9):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