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贸易的核心

国际贸易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贸易的核心

国际贸易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各个领域的相继开放,各行各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就业涵盖了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外销员等多种岗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作为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加之对外语能力的较高要求,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本专业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和作用。高职院校的国贸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同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学校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也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效果。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在整个教学系统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相应地,课程资源建设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问题的开展研究,可以帮助高职院校结合外贸工作实际需要,有效地设计和实施专业教学标准,提高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教学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1.课程教学资源的概念。从国内研究现状看,课程资源涉及多层含义。作为教育资源,课程资源指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包括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例如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从课程设计层面看,课程资源包括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部条件的总和。立足于课程实施层面,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校教育的一切素材,也即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2.课程教学资源的分类。按不同标准,可以得出关于课程教学资源的不同分类。从功能特点看,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从空间分布看,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组成要素分,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按存在形式分,有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或者是物质形态资源和精神形态资源等。

课程资源分类的多样性说明了课程资源的不同种类与存在方式和范围,更进一步证明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丰富性与灵活性。

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

1.整合性原则。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就业岗位较多,都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按照“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开发原则,针对不同业务环节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学校通常会开设“国际商务会展”、“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单证”、“国际商务跟单”、“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货运”、“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课程。在课程资源建设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些课程可以基于相同的教学情境,采用相同的载体,因此,我们遵循整合性原则,综合性、系统化地设计教学资源。国际贸易实务各门核心课程都要求学生扮演进出口业务的不同当事人,进行模拟性操作。学生将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相关金融部门人员和政府部门人员,熟悉和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掌握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作方式。整合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专业课程学习的连续性,便于实施和评价,更有利于降低课程资源建设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实践性原则。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多是在一线工作,他们的工作环境需要他们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必须体现实践性。我们发现,学生对理论教学环节兴趣不浓,他们更渴望参与模拟业务操作,亲自体验国际贸易环境的多变性,在风险中释放激情。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思维方式、相应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掌握利用网络资源来寻找有利信息的基本技巧,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开放性原则。从事国际贸易,尽管有大量相关的贸易操作公约可以遵循,但具体业务中涉及的细节往往是公约和法律所不可及的,因此,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体现了典型的开放性。国际贸易实务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巧只有通过实践中反复运用,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例如以国际商务洽谈为例,一般包括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四个环节,其中发盘和接受是达成交易必不可少的两个法律步骤,从字面和含义上看好像并不难,但是实际应用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外贸一线专家强调,现实中交易的达成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的发盘和还盘。因此,学生们在“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中,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这一过程的应用技巧。我们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将资源来源延伸到网络论坛、时事媒体,将最新的实务、视角和案例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真实的环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能力。

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

1.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纸质单据、多媒体课件等资源,主要在校内课堂上使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和学生自身选定一个典型的交易项目。以小组为单位,指派学生扮演不同的当事人,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决定成交的条件,拟订合同等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程序和步骤的实际操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模拟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通过课题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运用知识。这种教学资源的特点是简便易用、节省时间、比较经济,但其现场氛围不浓,真实性欠佳。

2.虚拟教学资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普及给国际贸易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网上国际贸易已成为现实。目前,很多网站开设了虚拟的“模拟国际贸易”,这就为我们组建虚拟“国际贸易”教学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在网上虚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贸易当事人足不出户便可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网上模拟贸易不仅具有快捷性、完备性及全面性的特点,而且也具有真实性、方便性的特点,备受学生欢迎。学校只要开通宽带网和校园局域网,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虚拟“国际贸易”的教学资源。

3.企业教学资源。企业教学资源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上的企业资源,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企业教学资源用于现场教学,到外贸口岸现场开展“业务实战”。企业教学资源是由教师和外贸专业人员联合开发,根据实际的国际贸易业务,编制类似的交易案例,从事签订合同、报关、报验等实践操作,然后由口岸专业人员、教师联合进行现场指导和评议。这种企业教学资源更具真实性、直观性,效果更为明显。

总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典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也要紧密结合外贸实务需要,将教学资源建设成实用、有趣的体验素材,既培养学生必需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又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为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的核心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剧,新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这使我国解决贸易纠纷、促进出口面临更大的困难。本文回顾了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渊源,介绍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现状及特点,剖析了贸易保护主义实质和影响,最后提出我国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 理论渊源 出口结构 我国对策

目前世界各大经济体都面临复苏无法持续的危险。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内需重振乏力;欧洲受债务危机冲击,不得不提前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经济复苏步伐明显放缓;日本经济因日元持续走强受损;而复苏势头一直保持强劲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近来经济增长也已显著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于2010年9月10日发出警告,全球经济复苏下行风险正在加大。为应付经济增长放缓甚至严重衰退的压力,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加剧。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复杂和艰难,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渊源

在国际贸易发展的不同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理论都为各国政府实行市场干预和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其相关理论主要有:一是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学说,推行的政策是禁止货币输出、奖出限入、保护关税政策和发展本国工业,其实质是贸易保护理论。二是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说。为了保护和发展制造业,汉密尔顿主张政府加强干预,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该主张对美国政府的内外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与先进国家相抗衡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是保护幼稚工业理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李斯特提出了以建立一套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以幼稚工业为保护对象、为经济落后国家服务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该理论确立了保护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四是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论。凯恩斯的贸易保护是建立在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寻求经济稳定增长的贸易保护理论。关税变成了调解总需求的一个工具。五是新贸易保护主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从对象上看,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是幼稚的工业或弱小的新兴工业,而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保护陷入结构性危机的产业部门,保护的另一个重点则是尖端技术(王宝宝,2010)。

古典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是经济落后的国家用以对抗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理论工具。而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推出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是竞争性贸易保护,甚至是对高端产业的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更加深远。

国外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现状和特征

我国一直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区域。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对华贸易保护手段更加频繁,保护手段更加多样化。

(一)贸易摩擦案值越来越大

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采取奖出限入的贸易手段保护国内经济,我国很多出口产品遭到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贸易摩擦案值越来越大(见图1)。

2006年我国贸易摩擦涉案金额为21亿美元;2007年为46亿美元;2008年增至61.4亿美元,2009年激增至127亿美元。2010年1至8月,国外对华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100.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2010年9月16日,欧盟对原产于我国的数据卡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该案是欧盟首次对我国出口的同一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三种调查,涉案金额约41亿美元,是迄今为止我国遭遇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救济调查(孙韶华、施智梁,2010)。贸易保护主义的日益加剧对我国外贸出口势必造成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贸易保护手段多样化和综合化

贸易保护中的主要手段。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遭到贸易救济调查数量呈上升趋势,而反倾销和保障措施仍是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手段(见表1)。

2009年国外对华发起116起贸易救济案件,比2008年增加9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是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手段,二者合计占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总数的88.8%。2010年1至8月,国外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50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3起,特保7起,共计79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16.2%(梅新育,2010)。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使我国解决贸易纠纷、促进出口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

贸易保护手段的多样化。据世界银行统计,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推出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主要包括:

反倾销。2009年9月份,阿根廷连续对我国产品发起多项反倾销立案调查、复审立案调查和最低限价措施等。提高关税。美国总统奥巴马9月11日决定,对从我国进口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购买本国货。美国国会于2009年2月13日通过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包括:凡方案中涉及工程、建筑用钢和其他制成品全部由美国制造。出口补贴。2008年12月,美国的通用和克莱斯勒公司获得了政府总额为174美元的救助款。技术壁垒。欧委会宣布从2009年5月1日起,所有输欧产品中富马酸二甲酯的含量不得超过0.1毫克/公斤,而该物质广泛应用于鞋类等纺织品杀菌及防霉处理。卫生与检疫规定。2009年2月7日,美国紧急实施新的植物检疫规定,禁止从我国等已发生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国家进口树杆或根基直径大于10毫米的寄主植物等检疫要求,构成了严重的贸易壁垒。

这些措施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貌似合理。新贸易保护主义者以保护生命、健康、环境和资源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由,实现其贸易保护名义上的合理化。第二方式隐蔽。发达国家往往运用不透明的操作程序,或是利用各国产品标准上的差异性,使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名正言顺地起到保护作用。第三形式合法。许多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借口以国际公约或多边规则为依托,具有“合法”的外衣。第四实施歧视。新贸易保护主义着重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核心产业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丧失。第五挑战世贸规则。美国多次启动或威胁启动“301”条款处理贸易纠纷,公开向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挑战(陈柳钦,2009)。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主要国家转嫁危机的做法使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更加复杂多变,竞争性贸易保护压力严峻。

(三)贸易摩擦国家由发达国家扩展至发展中国家

贸易壁垒成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不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频频使用反倾销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企业(见图2)。

2009年国外对华共启动116起贸易救济案件,发起国集中,阿根廷、美国和印度总计占58%,其中印度位居首位,为26起;美国次之,为23起;位居第三位的是阿根廷,为19起;欧盟位居第四位,为7起。2010年1至8月,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印度22起位居首位;美国次之,为14起,且涉案金额较高(梅新育,2010)。这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正从少数发达国家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蔓延,对于复苏仍不强劲的我国外贸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四)产品范围由传统产品向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扩展

经济危机后,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不仅涉及传统产品,部分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和冶金产品开始成为调点。2010年上半年,国外对华37起贸易救济调查涉及电子、纺织、化工、建材、轻工、冶金、有色金属、造纸和金属制品9个行业。其中,涉及冶金的案件为8起,位居首位;其次是建材和化工,均为6起;位居第三的是轻工,为5起(见图3)。

从涉案产品来看,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的重点不仅是传统产品,而且部分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和冶金产品开始成为调点等。2010年9月,欧盟对原产于我国的数据卡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数据卡属不断更新换代的高科技产品件。2010年9月13日,美国商务部作出终裁,决定对进口自我国的无缝钢管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无缝钢管是钢管产品中附加值较高的品种。对华贸易保护的重点由传统产品扩大到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形成了竞争性贸易保护的压力。

(五)人民币升值抑制我国产品出口

2010年以来,我国不仅遭遇了更多的“贸易战”,还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美欧方面用各种手段,如贸易救济措施,包括特保等,来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就是用汇率办法来压制我国的出口。2010年3月,详解当前经济热点时说:“我对有些国家要提高出口的比重予以理解,但我所不解的是,为了提高本国的出口而贬低本国的币值,反过来又企图用施压的办法来强迫别国的货币升值。我以为这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

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不断累积,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负面影响正不断显现。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的趋势一直延续。而周边国家货币贬值趋势加强,越南盾、印度卢比、韩元等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汇率出现较大幅度贬值,欧美的进口需求已经大幅向越南等经济体转移,从而对我国出口需求形成较大挤压。人民币升值直接导致出口产品价格相对提高,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逐步丧失,降低了出口竞争力。

国外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实质

面对经济复苏缓慢、强势美元衰退,国外为转移经济矛盾而对华贸易摩擦加剧和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我们要从实质上加以认识。

(一)贸易保护主义是对被保护国的一种财富掠夺

实行新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贸易保护国凭借所谓的国际惯例和金融规则,利用金融工具和汇率手段等合法形式来掠夺别国的财富。最近几十年世界上先后爆发的拉美经济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日本经济衰退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是发达国家借国际收支不平衡或推动汇率巨幅波动进行的国家间巨额财富转移,而被迫接受汇率升值和国际收支调整的国家都承受了惊人的财富损失和巨大的经济发展衰退。因而以贸易摩擦加上汇率升值的要挟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掠夺,只是更为隐蔽,且持续时间更长,危害性更大。

(二)贸易保护主义使保护国承受损失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贸易对双方是“双赢”的,而不是“零和”游戏。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只能打破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格局,不仅无助于其经济的发展,也无助于其就业的改善。根据有关数据计算,每1亿美元案值,将会有1.5万人的就业受到影响。以2009年9月美国对我国轮胎实施特保措施为例,美国轮胎自由贸易联盟测算,这一措施每保护一个就业岗位,美国就将另外损失25个岗位。同时美国消费者每年还要多支出6-7亿美元。因此,贸易保护国在对别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时,其本国也承受着巨大的损失。

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目前,贸易保护主义仍在全球蔓延,文章认为应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研究各种对策措施,以应对更加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

(一)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并积极应诉

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和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措施,应积极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并积极应诉。首先,必须加快建立并完善以相关的政府部门为主导,行业组织、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积极参加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紧密跟踪重点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及时了解国外某些贸易壁垒的动向。其次,检验检疫机构应积极利用信息优势,增强对出口商品价格的分析能力,及时发现低价竞销的信息,提供给有关决策部门参考。最后,企业要充分利用政策扶持措施,及时了解掌握国外贸易救济措施的动向和技术标准变化的情况,不断适应出口国的技术标准。

我国很多出口企业缺乏运用国际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的水平和意识,在国际贸易摩擦案件中的应诉太少,直接导致国外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救济诉讼案在各国迅速蔓延泛滥。企业要积极应诉,一旦掌握不公平进口行为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影响的证据,就及时向调查机关申请贸易救济,要勇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

此外,应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必要时启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政府也可采取适度的贸易报复措施来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扩展。如: 2010年8月28日起,我国开始对原产于日本有关公司的进口氯丁橡胶征收反倾销税。2010年8月30日,我国首次对欧盟进口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决定自2010年8月30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发起反补贴调查。对那些实行贸易限制的国家,采取适当的贸易报复措施可以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扩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推进自主创新

我国一直处于全球产业链条的低端环节,极易受到贸易壁垒的冲击。此次贸易保护主义迫使我国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进行产业升级。

为此,政府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鼓励企业向低碳、品质方向努力,实行差别化、多层次的出口政策导向,加大对中小企业出口的金融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同时,企业也要充分利用政策扶持措施,扩大现有产品优势,加大科研投入,开发附加值高的产品,依靠技术领先占领市场;鼓励一般贸易发展,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便在更大的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总之,着重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根本。

(三)实行汇改并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金融海啸加速了美元贬值,给我国外贸出口带来了压力。对此,应稳定人民币汇率,避免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通过汇率向我国出口企业转嫁风险。

2010年6月我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避免单边升贬值,注重保持人民币有效汇率稳定性,使人民币汇率的有序浮动符合我国经济基本面和宏观调控的需要,避免西方国家对人民币升值施加的较大压力。汇率改革对于企业低端产品出口不利,对高端产品出口有利,有助于提高产品的档次,增加附加值,调整出口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是正面的,从短期来看是负面的,但是长期来说是正面的。

(四)积极扩大内需并转出口为内销

在全球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尤其农村市场是减轻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威胁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形势下,提高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方面有助于改变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格局,缓解经济增长受到外需下降的冲击。另一方面,增加消费,降低过高的储蓄水平,将有助于缩小贸易缺口,削减贸易顺差,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企业在产品出口受阻的情况下,采取“出口转内销”的策略,也是减少外需萎缩所带来冲击的有效途径。

(五)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并调整我国贸易方向

在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受阻,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加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合作,强化与已建自由贸易区的合作,积极推进东盟自由贸易区、APEC等区域经济组织的一体化进程,有助于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稳定国际贸易环境。

调整我国贸易方向,拓宽海外市场,避免贸易进出口过分集中于某个国家的现象,有利于规避区域化的贸易壁垒。积极开拓东亚、拉美和非洲市场,加快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包括沙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和巴林6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冰岛、秘鲁等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谈判,有助于分散市场,缓解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冲击。

(六)培养专业人才并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企业应当培养专业人才,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企业应尽快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培养一批熟悉国家贸易规则的专业法律人才,学会运用WTO的规则和法律,在WTO框架内解决贸易摩擦。平时专门收集有关国家的政策、市场和企业的动态信息,一旦发生贸易摩擦,迅速准备好应诉材料,运用各种因素和力量对案件的裁定施加影响,力争使得企业在诉讼中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收益,从而有效减少贸易保护主义所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陈柳钦.金融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思考.广东经济,2009(9)

2.王宝宝.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对策.合作经济与科学,2010-08-16

国际贸易的核心范文第3篇

    一、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时展的新动向

    (一)知识化的国际贸易发展动因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知识经济就展现了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知识革命飞速发展,它的主要标志是知识产业和信息技术,我们正在全面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将由智力资源的丰缺盈余程度来决定,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的重要动因由原先的自然禀赋起重要作用转为被科学技术知识所代替,技术知识才是国际分工体系的中心,自然禀赋状况的地位已被逐渐削弱,因此,这是一个以智力资源、知识要素的生产、占有、消费与分配的时代,资本竞争退下经济竞争的舞台,科技实力、人才素质、知识总量才是竞争中最为重要的根本要素。

    (二)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高级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所以各国都高度重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高科技产业作为制高点,将科技的研究开发作为战略手段,与知识经济有关的社会环境条件也越来越完善,各国都在努力维护知识产权,这样就为实现全球化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只有良好的法律经济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的自由化浪潮,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经济合作和依赖也会进一步发展加深。在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今天,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贸易商品的结构也越向高级化迈进,这些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网络化

    所谓网络贸易,就是指通过因特网、万维网等计算机网络,以现代化电子方式所开展的商务或者贸易活动,所有交易过程绝大部分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比如和普通交易一样的磋商环节、货款收付、货物交付和签约等。显而易见,国际贸易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传统贸易已不是唯一的交易方式,网络贸易必将成为这个领域中的一朵奇葩。

    (四)垄断化的国际贸易交易市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跨国公司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高效运输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跨国经营也成为了企业更加有效容易的方式。因此,跨国公司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开辟新的市场,必须调整自己的经营发展策略,可分两种情况:对外要保持市场份额,对内则应提高技术水平并进行经济架构的升级。

    (五)两极化分配的国际贸易利益

    当前,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仍然遵循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外围——中心”的从属关系不变。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国际信息技术贸易是知识经济的代表性产业,发达国家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分配国际贸易利益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外围——中心”这种矛盾将会越演越烈。

    (六)国际经济协调贸易化

    目前,国际贸易商品的结构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它的因素包括有网络贸易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电子通讯产业的飞跃,贸易领域成为了国际经济协调的重点。国际贸易协调的重点与范围也转移到了知识经济领域,其中,知识产权、电信业、服务业是他们的代表。因此,高技术领域才是当前协调的重点。自然而然地,国际贸易关注的重点也就从自然资源过渡到了知识资源,产品也由资本和自然资源密集型过渡到了知识密集型。

    二、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

    第一,我国存在经济与科技发展脱节的矛盾,因此必须改革科技体制,创建新机制,以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要求;第二,加大力度投入到科技上;第三,要改善科技投资结构不均和投入渠道单一的处境;第四,技术创新意识为主导,对高技术人才应着重保护培养好,善于发掘,注重产研结合,扶持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转为企业或与企业结合,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第五,要保护好创新者的利益,维护科学技术发明的知识产权,建立转让制度。

    (二)促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要参与国际贸易,知识的商业运用至关重要,必须把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目前具有这种转化的实力和可能性。具体来说,可以按以下的战略取向实施:传统产业的技术一定要调整改进,科技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支撑,因而要积极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适时推行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将传统贸易和网络贸易作比较我们可发现它的优势:第一,能促进经济的增长;第二,最大的受益者是生产厂商,他们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贸易的机会多了,能开发新市场;第三,网上的虚拟市场竞争激烈,充分体现了价值规律,造成产品质优价廉,消费者受益匪浅。

    但是,我国现在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网络贸易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企业界充分认识到,国内的网络贸易市场还没有形成,网络基础设施滞后,缺乏网络和计算机方面的高级技术人员。所以,要采取适当的措lunwen.1KEJIAN.com施紧跟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首先,国家要鼓励企业开展网络贸易,努力开辟国际市场,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其次,要制定有关网络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最后,大力开展网络技术计算机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家树立网络贸易意识,培养专门从事网络贸易的人才。

    (四)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主体,国际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垄断化的趋势,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就是国际化的竞争,跨国公司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因此,我们应重点培养我国大型的综合性跨国公司,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尽量利用国内外的市场和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的策略,跨境开发资源和进行贸易,不断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方式、途径和领域,加强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与此同时,还要协调好境外的投资业务,建立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

    (五)参与国际贸易关系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科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企业由此承担的无形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也越演越烈,所以贸易纠纷和矛盾也应运而生。所以,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遵守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融入到国际经贸中去,顺应全球化的经济大环境,协调好知识领域的若干问题,努力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维护我国应有的经济利益,促进我国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观点和立场应协调好,保持一致的利益,紧密联合起来维护自身的贸易优势,我国也是发展中的国家,在这一点上,更应协调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特别要关注知识经济领域的问题,例如,知识产权保护、金融业、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业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好我国的外贸利益,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琛.全球网络经济[M].华夏出版社,1998(3).

国际贸易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国际贸易

高职院校主要负责为国家培养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既然是应用人才,就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要求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校企合作”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当前实施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而且能够合作的企业规模较小,在这种客观条件下,合作就只是停留在有所开展的层面但是开展不深入,合作模式单一,这种合作并不能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所谓真正的校企合作,指能够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互利共赢,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要想最终实现形成理想的校企合作模式,还要认真探讨分析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做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国际贸易校企合作情况,认识方面的不足和如何更好构建这一模式,实现校企有效合作,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就业展开分析。

一、校企合作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必然

(一)实施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开展校企合作。我国在规划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提出,要不断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大人才培养,促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在教学中要组织推进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这一目标的提出,就要求学校、企业之间要实行深度合作,互相融合,而不能是之前的简单合作,只是以学校为主体,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企业自身也没有办学思路。这四个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了目标和发展方向,也对之前开展的校企合作进行了深化和提高,要求更严、标准更高。

(二)校企合作是实现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国际贸易专业本身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在这个专业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探索并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客观真实的实践环境,促进熟悉实际进出口业务流程,不断提升岗位技能,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强化提升,增强工作实践能力。

(三)校企合作利于实现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通过组织实施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二者深入交流,企业向学校建议提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和能力要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结构;学校在总结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需求,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课程目标和时间安排设置,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满足企业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到本专业的相关专业设计和课程改革等事项中来,帮助编写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材,促进提升教学效果,并在后期为学生提供上岗实习机会,联合实训等,推动课程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四)校企合作利于建立专业生产实训基地。要想建成国际贸易生产性实训基地,必然不能缺少企业的支持。企业凭借自身便利条件能够提供实践环境,学校负责提供场地和人员,企业进行产品和业务培训,通过二者的有效合作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企业控制经营风险,最终创建有效的合作平台,培训和锻炼学生。

(五)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双赢。实施校企合作可帮助学生和企业加强相互了解,增进二者之间的感情,通过实践培训,可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提高学生就业机会的同时,让企业和员工更加适应,降低企业的后期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减少岗前培训投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所以,对于高职院校中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更应该加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企业也需要在学生的实习阶段为期培养优秀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校企合作对于学校和企业可谓是双赢效果。

二、当前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实施校企合作认识的不足

(一)企业认定合作受益少。一些企业本身对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学生实习时间短,企业受益不大。对学生来讲,因为外贸业务的保密性等特点,企业不会愿意让学生接触到重要的客户资料,更不会让他们参与到业务的关键环节中。还有,国际贸易专业也不同于其他专业,企业工作的岗位较少,不可能接收很多学生去实习。

(二)企业对校企合作意义认识不够。在企业看来,虽然校企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但是他们没有必要依靠这条途径来获得人才,其他获取人才的渠道还有很多,不用非得实施合作,而且对他们来说在企业内部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甚至影响其效益。

(三)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意识不强。在国家没有明确指出企业要负责承担培养技能人才之前,企业不会主动把培养技能人才这一任务揽下来,他们还是习惯认为这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企业没有义务这样做,就是做也要有条件,让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或减税,或按照培养学生的数量发放补贴。他们的企业自身未来长远发展规划和人才储备意识不强,过于追求眼前利益,没有把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三、推行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分析

(一)校企合作内涵。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引入外贸企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由企业人员和学校专业负责人一起商议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然后由企业经验丰富的一线业务人员、经营人员和学校专业老师联合形成校企合作的师资力量,完善教材编写,开展专业课程授课,在学校设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开展实践,并最后由合作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评价,形成完整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

(二)校企合作实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这个实战平台中,业务操作由学校师生独立完成,企业方面负责控制业务风险管理,最后订单所获利润留存部分作为工作经费,剩余均属于企业所有,平台中的业务独立存在,不与企业原有业务产生牵扯。如此一来,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得到了丰富,业务技能有所提升,同时企业也没有泄露其客户资料还获得新的利润增长,实现了真正的互利共赢。

(三)全过程推进校企合作。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校企合作往往只是让学生在毕业前去企业实习,效果不明显。实现全程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让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实现二者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调研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师资队伍,不断完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双方共同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四、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实现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们按照计划开展学习,让学生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平和人才标准。以前,一般都是学校制定这一目标,在制定目标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难免会忽略了社会和企业需求。而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要求企业全过程参与,包括一开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等内容。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在人才需求方面更看重个人的专业知识、办事能力和职业素质等。专业知识是指对学生在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及涉及到的专业相关知识方面的要求,知识掌握要扎实、牢固;办事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处理具体业务时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业务办理过程中与人交际的能力等;职业素质是指要求学生自身身心健康、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因此,实现校企合作,要求首先要正确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前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实际和社会企业需求,让培养目标更具操作性,更符合实际需要,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

(二)形成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共同制定了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后,就要制定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为了确保实施方案切实可行,在形成方案前,学校和企业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分析,以培养人才为最终追求,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到行业变化发展的形势和需求,研究分析企业中涉及到的每个岗位,分析掌握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勇于创新,构建形成完整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滚动修改,以寻求最为完美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学校和企业之间要实现深度合作。培养方案形成之后重在执行落实,只有落实到位,才能够实现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之前传统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一般是各负责各的,学校主要负责教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企业主要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分工看似明确简单,其实最终的效果并不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不能是以前模式的复制,它要求校企之间要进行深度合作,高效融合,一方面企业要深入学校帮助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实施方案,从头到尾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和学校一起编著教材,开发课程,指导学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学校老师要走进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开展实习不断强化技能,在拥有扎实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兼具优秀的业务实践能力。所以,要真正实现令人满意的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实现深度融合。

(四)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外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和认可表明了对这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态度,实现了人才质量评价,有利于学校加强自我了解,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更好地培养人才。建立“校企合作”后,企业要尽可能多地接触到学生,了解掌握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对他们的综合实力和水平能够有一个全面客观的定位,不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开展人才质量评价来检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效果,并促进下一步的人才培养工作,不断优化实施方案,使其更具实效。

结论:在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为了促进这一模式的更好推广应用,还需要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研究探讨,围绕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加深校企合作深度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等工作不断努力,彻底解决当前实施这一合作还存在的问题,不断将这一模式深化应用,实现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大量培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供应链 资源配置

一直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研究都是以国家为边界,国际贸易分工和利润分配都是以国家为单位。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20世纪初国际贸易理论学者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及影响。而全球贸易供应链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和交易费用博弈的结果,同时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形成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一体化。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全球供应链信息交换平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国际贸易中供应链形成之前的资源配置情况

国际贸易供应链形成之前的国际贸易流程以线性为主。其基本的贸易流程是:国际企业买家搞研发设计、采购计划、发出订单;国际贸易进口企业或公司接到订单后,向制造商提供外企买家的货品规格要求、设计方案等材料,而后制造商又向货品供应商采购材料和零件。订单产品制造完成后,进口企业或外贸公司就办理货物出口手续联系国际国内物流企业和单位,向外企买家发货,外企买家又将货物发送给其各个分销商,分销商又将得到的货物发送给零售商。

虽然这种国际贸易流程在经济发展中被广泛运用过,但是这种供应链自身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产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由于国际贸易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泛,信息传播和物流的时间显得非常漫长,从产品设计到采购决议再到生产已经过了几个月时间。第二,供应环节的成本费用高。货物要经过很长的运输路程以及经过多个辗转和停留地方,这些都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第三,不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由于是国际贸易,一个小市场出现了问题,很难快速并统一解决,而且因为是国际贸易涉及到的各方只对直接的上下负责,忽视了其它地方出现的问题,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品牌诚信、产品质量等方面。第四,国际贸易各方都是单独面临市场同行竞争,而忽视了对供应链上其它企业的成本和生产效率。国际贸易流程中的资源配置处于分散状态。企业虽然可以通过规模效益、劳动力成本、技术等方面来降低成本,有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并非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配置。第五,国际贸易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彼此之间不能互惠互利,反而出现相互压榨的情况。

二、关于国际贸易中“供应链”的含义

全球贸易供应链又叫全球网络供应链。供应链的成员遍布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要获取的生产资料、货物生产的企业、货物的流动和销售、信息的分享和获取都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际贸易供应链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核心企业。

三、国际贸易供应链的资源分配方式

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通过投资、控股、签订长期互惠合作合同等方式与全球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结成长期的合作伙伴,每个国际贸易企业都要在一个统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上进行贸易活动。以统一、标准化的形式将物流、资金以及信息等输入管理平台,并且通过数据交换技术来快速满足市场的需求,统一管理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市场的及时补货和最小限度的生产,节约成本和资源。零售商们通常都是直接通过信息系统来获取销售信息并将其输入企业相关部门进行分析,零售商经过对电子订货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再向分销商发出订货单。对于得到销售数据的设计和研发部门来说,就得把数据进行预测性或实时性的研发和设计,并且将各个计算机上得出的设计系统,通过产品数据管理平台将它们进行信息整合和分析,上传到新的设计系统交予核心平台。这样制造商和供应商可以从平台上得到设计和采购订单,并且准备准备好材料进行产品生产活动。同时分销商又到平台上获取关于新产品的设计信息进而为市场营销、上架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而零售商也可以从分销商那得打产品上架的策划信息。所以,全球供应链管理平台协调者整个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发展和流动。

四、实现国际贸易供应链的重大意义

形成国际贸易供应链就能够降低全球经济发展规模扩大和分工更加明确和细化带来的成本和信息障碍问题,降低了供货商和销售商的生产成本,有效实现消费者和生产者一体化,使得全球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配置,降低了经济发展中的成本费用,实现了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

总之,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核心企业可以将和国际贸易有关联企业的资源都集中到一个具体的供应链网络信息平台上来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网络为信息传播带来更加便捷,货物储存、物流以及资金浪费都最大限度地降到最低。而且由于长期的供应链和资源共享的合作关系,核心企业统一管理国际贸易中的所有资源,因此,全球的资源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和配置。

参考文献:

[1]陈莉莉.供应链管理—策略、技术与实务[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