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体育运动的感受

家庭体育运动的感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体育运动的感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体育运动的感受

家庭体育运动的感受范文第1篇

一、构建2+X特长课程,相遇幸福运动之美好

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运动特点,有的擅长竞赛,有的擅长田赛,有的偏好球类运动,如何将教师的特长发挥出来,同时把学校的运动特色结合在教师的体育课堂中,让老师教有特长、学生学有特色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在结合教师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开设2+X课程,2指的是每周两节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参考省编教材,X则是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这些特色项目涵盖学校特色,有武术、足球、排球、象棋及围棋。我们学校是省武术特色项目学校,学校的武术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荣获金奖;足球是全国特色学校,学校的男女足多次在市级比赛中荣获前三名的好成绩;男女排在市级比赛中多次荣获第一名;象棋围棋家长们非常推崇,学校每年作为市围棋象棋定级赛的主办方来承办定级比赛。这里的X是无限的运动课程,只要有师资有市场,我们考察下来可行就推广。在这几年的2+X体育课程中,学生在运动+特长的活动中,学校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安排其授课内容,有些老师就是专职足球教师,有些就是专职武术老师,还有些就是践行国家规定课程的授课者。学生在不同的年段,参与不一样的X课程,教师教自己擅长的科目,学生保底+特色课程,师生一起幸福感受运动的快乐。

在普及国家规定的课程基础上,有梯度、有计划地推广X课程,学生在小学阶段除了锻炼好身体,再系统地掌握好2~3项运动技能,在X课程中寻找到自己擅长的一项运动,作为运动兴趣,参加课外运动锻炼,从某种程度上真正掌握了运动技能,感受自己钟爱的运动带来的快乐,在运动中获取成功,在成功中体验运动的快乐,这就是幸福而完整的运动生活。

二、提升家庭运动无限量课程,谱写幸福运动之层次

学校教育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将有限的空闲无限地发挥,让5天的在校课程大于实际天数,我想家庭运动项目衍生进来会有更大的收获。家长参与运动将带动更多的孩子热爱运动,教师的体育家庭作业布置让家长以参与的形式与孩子共同锻炼会密切亲子关系。如我在中年级布置“运动日日练”,每日一项运动锻炼,如周一仰卧起坐1分钟/2组,以中年级为例,每分钟男生达到30次为合格,女生达到35次为合格,家长要监督并和孩子PK,PK后有记录地给孩子家庭锻炼分加一分,计分以家庭单位参赛,及时在班级锻炼群里展示战绩,让孩子带动家长练,让家长督促并参与练习。孩子和家长互动,会让家庭运动趣味盎然,孩子锻炼的效率及锻炼的层次增加,运动技能自然在提高。有条件的家庭在运动中感受快乐,这种快乐会带动其他家庭的参与。班级中有些家庭会自发性地进行小型的家庭运动比赛,从单个家庭走向多个家庭,从多个家庭联合学区家庭,运动的层次递升,孩子运动的快乐也在增强、在辐射、这就是幸福而完整的快乐运动。

三、奠基运动终身技能,夯筑幸福运动之习惯

家庭体育运动的感受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兴趣;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08-01

兴趣是人类认知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兴趣是从事体育运动的内部动力。大学阶段是每个学生接受体育课的最后一个机会,而且学生的价值观也已基本形成并稳定。因此说,大学阶段是培养“终生体育”的最好机会。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特征,挖掘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使学生爱上体育课,从而也爱上体育运动,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打下坚实基础。

一、大学生的体育兴趣特征

“体育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学生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人心理倾向。就表现形式讲,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需要的动态表现形式,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应。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

1.体育认知。体育认知是指学生对体育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现今的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的掌握也非常有限,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究其原因:(一)中小学时期升学应试压力大,认为参与体育活动是浪费时间,对体育课、体育知识很轻视,进而形成思维定势。(二)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后人很累,或对运动损伤没有正确的认识,有恐惧心理。(三)对体育认知存在误区,对很多运动项目抱有某种幻想,而经过练习没能达到效果,造成对该项目很快失去兴趣。

2.体育情感。体育情感是指对体育的感受和评价。大学生中有极少一部分对体育运动是有好感和极大兴趣的。更多的那部分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没有好感和兴趣。如对参加学校规定的早锻炼和课余体育活动很是反感,对体育课也是应付了之,这些学生更加乐于电脑游戏、睡睡懒觉以及其他悠闲的方式。

3.体育意志。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参加体育的目的,并在确定的目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可是,能形成真正体育意志的学生所占比例实在是太小了,很多的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缺乏恒心,不能养成有规律的体育运动习惯。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

1.积极因素。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所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如下几方面:(一)增强体质,因而自愿参与体育运动,在参与中逐渐体会到运动的乐趣,继而兴趣被激发。(二)增进同学感情。平时喜欢在一起的学生,其中谁的影响力大,而那个谁喜欢的那项运动项目也会成为同学们都喜欢的项目。(三)家长的人格魅力和运动价值取向。家长本身有体育方面一技之长的,其子女一般也会对该项运动产生兴趣。(四)教师的人格魅力。一般有一技之长的体育教师很受中学生的追捧,学生对该项运动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五)体育明星效应。喜欢姚明、林书豪等明星的学生对篮球运动就比较感兴趣;喜欢贝克汉姆等明星的大学生对足球项目就比较感兴趣(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总有部分学生觉得体育运动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丰富他们的生活。

2.消极因素

1.觉得学习压力大,没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活动。2.体育课很乏味,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老套,一成不变,教师缺乏人格魅力。3.感觉到参与运动后人很疲劳很累,不愿意下次再接受挑战等

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体育兴趣的途径或方法

1.思想教育是根本。提高体育理论课教学水平,分别从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入手,让学生全面的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对体育运动项目有详细而深入的认识,促使体育运动兴趣的萌发,使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清楚理解健康、体育、成功之间的关系,为其参与体育运动做好必要的思想热身,激发体育运动意志力的形成,为其拥有“终生体育”的思想打下牢固的基础。

2.发挥各种人格魅力

(1)体育明星的人格魅力。明星崇拜是大学生中很普遍的现象,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参与某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通过一同分享明星事迹、经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追星价值观,从而逐步对该运动项目形成运动习惯,成为其喜爱并可以坚持终生。

(2)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育教师是直接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运动感觉最多的个体。大学里专项体育教师健美的身形,健康的面貌,气质的举止是学生能亲身感觉到的无形引力。课堂上准确而堪称优美的示范是学生模仿的直接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新颖有创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不得不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先从自身抓起,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精湛教学技术,树立自身的模范形象。自己坚持有规律的体育运动,有一两项运动技术过硬,并应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足够的健康意识,从而在专项体育实践课堂上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的刺激,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该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影响学生的体育运动价值观,使该项运动成为学生可以终身坚持的运动项目。

(3)家长的人格魅力。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家长的体育运动习惯,与有良好运动习惯的家庭取得经常性的联系,让家长参与到教育孩子“终身体育”的实践活动中来。多与这样家庭出身的学生沟通,让他向父母亲学习,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形成“终身体育”观。

兴趣是学生参与运动的原动力,我们在明确大学生兴趣的特征的前提下,要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特点,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奕.论高职学生体育兴趣的特点与培养[J].教学园地,2011.12.

家庭体育运动的感受范文第3篇

要:从西方社会学视角,运用功能分析方法、访谈法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历程与结果以及体育参与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以期为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社会化研究提供参考。结果发现: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开始与持续、中止与退出的决策与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关。并且是随社会环境变化而持续决策的过程;青少年运动员体育参与的结果是多数人在持续、大强度的运动训练中,因劳累过度与身份缺失等原因停止运动并转向其他方面,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而伴随青少年体育参与过程出现的以“业绩主导”为原则的功利性追求,与体育参与最初的“乐趣参与”背道而驰,并因此给青少年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体育参与;社会化;青少年;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7-0027-05

体育社会学倾向于将“体育参与”视为现代社会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并且将其看做社会成员实现社会化的途径之一。体育参与一方面是一种社会化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背景,另一方面又是参与者塑造生活和周围世界的过程。因此,体育参与的一贯行为与社会化不可割裂开来进行讨论。现在的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社会化特征越来越突出,并体现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开始、持续和中止的各个环节。本研究运用西方社会学关于人的社会化理论,以114名来自山东省少年体校、中学、大学及体工大队的青少年运动员及48名已经退役的青年运动员作为访谈对象,访谈内容包括青少年开始与持续参与体育的原因及影响因素;青少年体育参与中止或退出体育参与的社会因素等,运用功能分析方法探讨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历程及结果,以期为青少年运动员体育参与的社会化研究开拓新的视野。

关于体育参与和社会化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早的是西方社会学。西方社会学从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批判和互动理论相结合的视角对体育参与中人的社会化问题做了大量研究。

功能主义者认为,人类是被动的学习者,他们在家庭中成长,然后上学,学习他们应该遵循的规则和应当扮演的角色,以便对社会做出贡献。该理论经常研究是谁以及哪些因素促使人们参加体育运动,这种参与如何使青少年为他们成人之后适应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做准备。

冲突理论是作为功能主义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出现的。冲突主义者将社会化看做是这样一个过程,即人们被动地由经济力量所塑造,成为温顺的工人,成为商品和服务的急切的消费者。冲突主义理论对体育中的社会化关注主要体现在人的社会背景对运动参与和运动选择的影响,个人社会背景与个体在体育过程中的权利与利益的关系,以及体育参与过程中权利与利益的不同对个体的影响等。

批判理论和互动理论相结合来研究人的社会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主流。该理论认为社会化既是一个学习的积极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人们彼此互动、熟悉其所生活的社会的时候,当他们对他们的目标和行为作出决定的时候,社会化就在进行着。此理论强调,要更多的理解作为一种文化体验的运动参与的意义。

1 青少年体育参与是持续的社会化过程

1.1 青少年参与运动并成为运动员的2个潜在过程

通过深层次的访谈发现,青少年之所以从普通的体育参与者发展成为一名青少年运动员,经历了初识运动项目及培养热情的过程。首先,青少年在他们的生活中耳濡目染地接触到了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并给予关注,甚至是崇拜和模仿(22名篮球运动员中,其运动生涯几乎都是启蒙于NBA)。于是亲自尝试与自己的生活具有重要联系的,能给自己带来勇气、鼓励和自信的项目,并期望得到社会关系如来自家庭、老师、同学等的支持。其次,如果说一个青少年开始体育参与通常要受到社会关系的支持,那么,他是否继续参与运动将取决于他自己对运动热情的发展。“运动热情所依赖的远远不只是支持,他是在个体身份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同参与运动相关的社会联系时才出现的”。在接受访谈的22名篮球运动员中,有14名(64%)在他们加人团队后就非常投入他们的运动角色中,以致于这些角色深深地影响到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及其在篮球、社会生活和学业上的时间分配。当他们日益热衷于仅根据篮球运动来确定身份时,就会出现这种“角色投入”。这种忠诚由教练、同学、球迷、媒体和队员一致而明确地加强着。因此,团队和篮球队的社会世界成为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其他部分,成为他们设定目标、评价和定义自己的背景。一般情况下,青少年运动参与培养热诚的过程包括3个方面:一是评价他们在运动中获得成功的潜力;二是形成一个与他们有关的“私人关系网络”;三是在他们所从事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建立起个人声望和认同。因此,他们继续参加运动取决于他们如何选择将参加运动融人生活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参与取决于他们积极地、深思熟虑地发展期望中的运动员身份。同时,随着他们从别人那里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和尊重,他们更加深切热衷于运动,热衷做一名运动员。

1.2 体育参与与被认同的过程相联系

体育运动中人的社会化理论研究扩展了我们关于青少年“献身于”某项运动的理解。一个青少年开始参加一项运动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在这个群体中学会“说该说的话和做该做的事”,这样他才能为其他的运动同伴所认同并被他们所接纳。这种认同和接受并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运动参与的开始,若不能很好把握自己的身份,不能做到“说该说的,做该做的”,那么,被他人所接受的程度就会削弱,他们的运动员身份就难以维持。同时,在一个运动群体中都有自己相互使用的特殊词汇和自己行为方式的指称(对一个运动同伴起的外号,或对某一运动技术的别称),这些词汇或术语在词典中或其他运动群体中是找不到的,他们对运动也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进行方式,而且对群体里其他成员的期待也有独特的理解。一个初始参加运动者,在被接受和被确定为一名运动员之前,经常要接受老队员的考察、排挤甚至是欺侮。我们发现,如果个体在某项运动中没有建立起“社会联系”并获得认可,那么,他的运动参与可能不会是经常的或长久的。访谈表明,在114名青少年运动员中,因在运动队伍中不能做到“说该说的,做该做的”,不能很好把握自己初始者身份,而受到排挤或欺侮甚至是惩罚的有89人,占访谈总数的78%,而仅有少数人擅长与老运动员处理关系,博得其好感,被较快获得认可。

1.3 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决策过程与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关 对青少年来讲,参与或者不参与体育运动是在多种因素结合的基础上作出的决定的。这些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做出了一定阐述,经进一步调查梳理,这些因素主要包括:(1)参与运动与他们生活中的其他兴趣发生联系;(2)对提高和展现能获得他人认可及尊重的能力的渴望;(3)参与运动的社会支持和获得参与

所需的资源(时间、交通工具、设备、金钱等)的途径;(4)对过去的体育运动的记忆与个人能力;(5)他们头脑中有关运动的总体的文化形象和信息;(6)参与运动的机会。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影响青少年参与或不参与运动的最主要因素是青少年对过去的运动记忆和个人运动能力(87人,占76.3%),其次是参与运动的社会支持和获得参与运动所需的资源的途径(76人,占66.7%),然后依次是参与运动的兴趣(73人,占64.0%)、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能力认可(61人,占53.5%)、头脑中有关运动的文化形象和信息(42人,占36.8%)、参与运动的机会(29人,占25.4%)。

我们观察到,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是因为有助于延伸对生活的控制并选择成长道路,在他人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同时还发现,女性青少年不像男性那样,认为运动参与对生活具有这些影响。因此,青少年女性不太经常参加有组织的体育运动,态度也不那么认真。

在我们的研究中,青少年并非仅仅是对他们周围的世界做出反应,而且积极思考生活的其他方面与运动的适应关系,包括自我观念和对生活的追求,然后做出决定。由于获得机会的途径、生活中的变化、对自己及与社会联系的认知方式的变化,他们的运动参与模式也随时间改变。因此,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化是持续的过程,它植根于年轻人生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人们在生命的不同时点所做出的运动参与决定,皆出于不同的原因。这与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各发展阶段上的任务挑战发生着变化是相符合的。例如,12岁的孩子做出参与体育运动的决定时,他们所考虑的问题不同于20岁的青年人和40岁的成年人,而且,今天的12岁孩子做出参加体育运动决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也与未来20岁和40岁的时候不同。此外,在青少年运动生涯的各时点上所做出的运动参与决定,都与感知到的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紧密相关,也与运动参与、一般的社会认知和达到个人目标之间的联系紧密相关。

以上调查研究向我们展示了青少年开始参与以及持续参与运动的三段式简短描述,表明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以包括自我反思、社会支持、社会认可和文化议题在内的决策过程为基础。他们所做出的运动参与的决定,绝非是一劳永逸的,伴随着对运动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的思考,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作出决定。这些决定为他们生活与其中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所调节。

2 青少年体育参与的中止或改变与社会化过程相联系

以往的研究注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状况和形式、体育参与的动机以及约束因素等,例如,曾清华对大学生体育参与现状的调查;孙晓强对中国青年一代体育参与的约束因素、参与动机与行为关系的研究;李彬彬、符明秋对家庭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研究等等。而对于青少年体育参与的中止或改变的问题缺乏实证研究和分析。然而我们观察到:在有大量的青少年加入到运动中来的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中止或结束了其运动生涯。在充分访谈的基础上,我们了解到许多因素促使青少年运动员退出体育运动,或者从一种运动转向另一种运动。对48名青少年运动员调查结果发现,中止或退出体育运动的原因顺序为:劳累和生病26人占54.2%、身份变化24人占50.0%、角色认同19人占39.6%、生命历程问题18人占37.5%、接近资源机会15人占31.2%,与教练矛盾8人占16.7%。

“身份的变化”是指运动员运动状态引起的在运动队伍中位置的变化,比如由主力队员转变为非主力队员进而“沦落”为“板凳”队员,这种身份的变化使得运动员感觉运动前景一片暗淡,随之出现中止或退出运动的念头。“接近资源的机会”是指运动员家长或亲戚提供的社会资源或就业机会,比如有的运动员家长职位较高,拥有的权力使其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能为运动员在社会上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这种机会使得运动员过早考虑退役问题。“生命历程问题”主要指的是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自身的阅历,从而对于自身的发展做出更清晰的认识。“角色的认同”主要指对于运动员及社会的一个成员的角色的认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现有的业余体校、运动学校正在萎缩,面临生存危机,再加上省市体育体制的问题等,也促使更多的青少年提前结束运动。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青少年关于体育运动和运动参与的想法也在改变。调查中观察到了以下现象:(1)当青少年运动员退出特定体育运动时,他不是永远退出所有体育运动,也不是切断与体育的所有联系。实际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参加不同的、竞争性较小的体育运动,或者转变为其他与运动有关的角色,比如教练、管理人员、体育商业人员等。(2)退出体育运动通常是青少年运动员生活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包括其他部分的变化和转变,比如升学、转学、毕业、就业等。(3)有部分青少年运动员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在结束运动生涯后发生了问题,比如酗酒、滋事或发生其他不轨行为,尤其是那些除了运动没有其他身份或缺少所需的社会和物质资源以转入其他职业和社会安置的青少年运动员。

2.1 过度劳累与身份缺失造成青少年运动员中止或退出运动

劳累过度根源在于要求年轻人为参加各种比赛而进行“魔鬼”训练。在他们所从事的运动项目中,专制的控制性的教练,使不少运动员渐渐疏远了所热衷的运动,而长期高度专业化的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的疏远体验。在当运动员感到他们失去对生活的控制,并且除了体育运动没有任何身份时,就会出现“劳累过度”。这种劳累过度有体力上的,更有精神上的。运动员往往将这种失去控制并缺失身份与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的高度紧张、失去兴趣相联系。随着紧张的增强和乐趣的减弱,他们的精力耗尽了。当年轻的运动员,尤其是一个成功的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之外发展其期望的身份受到阻碍,并且无法获得青春中十分重要的自主和独立时,精力耗尽的出现是还可避免的。

2.2 运动员角色的认同性是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中止或退出更直接的因素

George认为角色理论能很好地解释退役过渡适应问题,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活动与行为组成的角色,是理解过渡适应的基础。Carter等则进一步指出:退役时要完成一种过渡,包括角色扩充、自我重塑和改变。按照退役过程理论,运动员对其职业角色的认同,是引起运动员认知偏差的主要因素之一,会对退役后的生活适应产生影响。长期高强度的日常训练和频繁的赛事已经成为其认同并主导的生活方式,而这种“认同”虽然会促进其职业的发展,但也会减少对其他社会角色的认可,使得运动员在退役或中止运动后对其社会角色重新进行定位和评估,需要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感到重新就业的机会减少难以适应新环境和生活。研究发现,计划退役会提高青少年运动生涯过渡的准备状态水平,更有效地利用自身资源,减少无端的能量消耗,还能带来良好的情绪和行为调

节,增强生活满意度,从而促进退役后生活的适应。

2.3 中止或退出运动是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青少年运动员结束或改变运动参与的决定主要是和得到工作养活自己的需要相联系,也与他们对自己的运动技能以及进入更高水平的竞争的机会所做的判断有关。当他们从体校、中学或大学毕业时,他们的期望是应该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今天,运动员的这个期望表现得十分突出。当他们得到一份工作时,就没有了认真训练和参加运动所需的时间,而且,严格的训练也无法与他们新的成人生活相协调。调查了48名退役青年运动员退出运动训练后的工作去向,包括:体校教练(含助理)7人占14.6%、体育局的临时工作人员5人占10.4%、参与俱乐部(健身、瑜伽、户外运动等)经营管理7人占14.6%、参与体育用品经营8人占16.6%、中小学体育教师3人占6.3%、升人大学6人占12.5%、公司职员6人占12.5%、暂无工作2人占4.2%、其他(从事保安、物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等)4人占8.3%。较为稳定的工作使他们较为成功地融入了社会生活。

3 青少年体育参与的负面影响

在体育运动与社会化关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青少年的体育参与在越来越流行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影响和变化。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在许多青少年的体育参与项目中,“业绩主导”、“竞争优先”原则变得越来越重要,导致“功利主义”盛行。

出于某种期望,这些项目越来越强调不断地发展技能和在竞争中取得成功。无论是高中生运动员、大学高水平运动员还是体校、体工队的青少年运动员,业绩主导是实现其期望并获得荣耀的唯一原则。没有业绩的运动员在教练、同伴看来似乎不是个好运动员。对于一个运动项目,业绩主导体现出以下特征:对力量、速度的使用超越个人极限,侵略性的支配对手以获取胜利、获得冠军称号;认为优秀是通过竞争性的成功来证明的,并且是通过艰苦的练习以及作出牺牲,甚至牺牲个人健康,付出很大代价而获取的;创造纪录的重要性,决定了他们将身体看做机器,并应用技术来控制和检测身体;以身体机能和充满竞争性的成功为基础的排他性参与,等等。很显然,这种“业绩主导”原则,不像“乐趣参与主导”原则那样,在体育参与中强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大脑和身体的关系、体育运动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快乐、成长、健康以及相互关心和支持、分享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而是自身充满了极端的功利性,使运动员对“功败垂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身体很好的孩子的家长,往往受到那些强调业绩的有组织的项目的吸引,再加上望子成龙的强烈情结,他们有时候把那些高得出奇的费用和装备支出看成是对孩子未来的投资。他们时刻关心孩子技术上的提高,而且随着孩子的长大,绩效取向的项目成为提供给大学体育项目、奖学金、教练和体育组织的信息的资源。他们用功利性的思维方式对待孩子的体育参与,盲目地看待孩子的体育参与和未来发展,以及受教育机会和成年生活的成功的关系。正是这种强调“绩效目标胜于身体表达”的文化,限制了青少年在生活中体验身体的感受。促使青少年把身体锻炼的快乐定义在达到目标上,而不是享受运动的良好感觉,同样,还可能导致他们关注所从事的事情或者将来想从事的事情中表现完美。

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效绩的普遍重视也促使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专门化,使得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训练以取得好成绩的学校、俱乐部的数量在增多,教练或组织者都宣称要把孩子们培养成父母期待的“风云人物”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追求高水平发挥的训练中的青少年,长时间泡在他们所从事的体育运动中,要经常参加比赛,并且要给教练和家庭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利益。他们中的佼佼者经常在各种媒体抛头露面,吸引人们花钱观看表演,并且还为企事业推销产品。更有甚者,在业绩优先驱使下,许多青少年运动员开始服用各种药物,有的为了发达肌肉、发展力量、提高耐力,有的则靠吞食大量的消炎药和其他镇痛药抑制伤痛,来维持比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培养成了瓦匡特描述的“社会化了的生活的身体。”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青少年开始体育参与与运动启蒙以及社会关系密切联系。而能否持续与运动热情、运动员身份的建立、被认同的过程及社会和文化背景相关,青少年体育参与的中止或改变受到身份的变化、接近资源的机会、生命历程及环境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其直接原因是过度劳累和身份缺失,中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因此,青少年结束或者改变运动参与与他们开始参加并继续参加体育运动过程发生联系,就像人们不是简单地“社会化地进入体育运动”,他们也不是简单地“社会化地退出体育运动”。体育参与的变化根植于他们的生活、生命历程和其所处的社会联系的决策过程。如果不了解身份、不了解变化的环境以及运动员所拥有转向其他领域的资源、不了解生命历程、不了解发生转变的文化背景,就很难解释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变化。另外,面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负面效应,这种不正常而又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应给予青少年人文关怀,使青少年体育参与尽快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茜.国外“体育参与”与“社会分层”关系的五大理论流派述评[J].体育学刊,2008,15(9):31.35.

[2]符明秋,李彬彬.双亲对子女体育参与动机影响的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40―1342.

[3]杰科克利[美].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李树旺.西方社会学对体育与社会化研究的理论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7(6):54-85.

[5]曾清华.对广东大学生体育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51:125.128.

[6]孙晓强.体育参与的约束因素、参与动机与参与行为之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7):55―59.

[7]李彬彬,符明秋.家庭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研究进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1):12―14.

[8]刘仁盛,曲丽君,张国海.全国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安置对策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2):255-257.

家庭体育运动的感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快乐体育 心理健康水平

初中学生天性喜欢体育活动和户外运动,但长期以来,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按照僵化的程式严格地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感受。尽管教师在备课时下了很大功夫,在上课时讲解体育知识,示范体育运动技能,上得非常辛苦,但事与愿违的是,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的学生却觉得体育课既枯燥无味又让人非常疲乏,无法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快乐,而对体育课逐渐失去了兴趣,事倍功半。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学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也有了新的内涵。《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新理念,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个改革契机,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体育中健康成长。

一、在快乐体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兴趣的产生的关键时期,是在小学和初中这个学龄阶段,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个体育学习的敏感期,激发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将会使这些青少年到了高中和大学的学习阶段,乃至成年以后,都将会持久地保持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有效地实现终身体育,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最终目标。所以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快乐体育”的理念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80年代传入中国,既是口号,又是具有指导体育教学作用的具有较完整的教材理论和教学方法论的教学实践体系。提出体育学科目标要与终身体育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乐趣,并把对体育的兴趣变成对体育的终身爱好。

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尊重学生的个好,尽可能按照绝大多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来因材施教,合理安排体育运动教学内容。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让男学生练习他们喜欢的对抗性激烈运动,如篮球和足球等,而根据女学生比较注意自己形体的爱美的心理特点,让她们练习健美操和运动量较小的羽毛球、排球等,还可以引进课堂教材内容以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和初中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形式的体育运动。让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掌握体育知识,锻炼体育技能,又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发挥特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向和谐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地挖掘从事自己所擅长的运动项目的潜力,从中得到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教师的表扬和同学们赞许的目光中找到进行体育运动的自信和乐趣,养成喜爱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把这个体育特长变成终身的爱好打下基础。

二、在快乐体育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标准,健康不仅仅指的是人生理上的健康和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保持完好的状态。而现在的初中学生由于独生子女众多,在众多家长溺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像温室里花朵经不起风霜雨雪一样,对挫折和困难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吃苦耐苦的精神,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不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迫在眉睫的。而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达到掌握体育技能和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缓解心理压力,在体育运动中感受愉快的心境,减缓或者消除由于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受到的心理压力或者在生活方面例如受到了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或同学之间的交往出现问题等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挫折感和因此而引起的焦虑等症状。从而让学生提高调节情绪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有人把进行“快乐体育”的体育教学理念,曲解为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无原则地迁就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要求,在体育课上放任自流,只要他们觉得快快乐乐就行,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体育活动的各种运动项目都需要参加者克服羞怯自卑的心理,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疲劳和痛苦。例如长跑这项需要长时间的持续耐力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有不少同学在离终点不远时,觉得坚持不下去而想退出跑道,这时教师就要在旁边加油和鼓励学生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在于名次高低,只要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就是好样的,让学生一定要坚持跑到终点,然后表扬他们这种坚持不懈的吃苦精神,让他们虽然感到体力上很累,但是得到了终于克服困难到达终点的快乐和成就感,进而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能力,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而不是逃避困难。所以在快乐体育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改革理论修养和体育素质,在快乐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针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心理健康水平,让青少年学生成长为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心理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新时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邓芳华.“快乐体育”对学生体质影响的面面观.体育师友,2008,2.

[2]毛振明.日本快乐体育对我国的影响,2004,9.

[3]覃立.中学体育教学进行挫折承受力教育的策略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6,12.

家庭体育运动的感受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女生;生理;原因;自主运动;措施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更多的学生进入高中就读。高中女生怕苦、怕累的现象在体育运动中尤其明显。高中女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淡薄是因素之一,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她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正确、态度不端正。发展高中女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对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高中女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1.高中女生的生理特征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发育已接近成人,其脂肪、内分泌增加,臀部扩大,骨盆增宽,身体重心降低,肺的总容量、肺活量等均小于男生。青春期女生力量的发展是缓慢的,生理上的变化有时也抑制肢体的运动,表现为运动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动作迟缓等。

2.学校的运动环境的因素影响

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不注重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和体育课程的设置,没有安排针对女生特点的新课程去培养女生的体育爱好和兴趣,更使高中女生对运动项目的可选择性缩小。

3.教师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因素影响

调查显示:项目单调是导致高中女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之一。女生感兴趣的项目首先是羽毛球,其次是乒乓球,最不感兴趣的项目是田径。由此可以看出,娱乐性、自主性较强的项目深受女生欢迎。另外,教师对女生的教育缺乏热情和耐心,许多体育老师对懒散的女生容易失去培养的热情,不能正确地引导女生的运动兴趣。

4.学生家长和班主任的错误认识的因素影响

在高考这一权威的指挥棒作用下,许多家长和班主任不主张女生多参加体育活动,认为女孩子就应该认真学习。个别家长和班主任甚至把体育锻炼与文化课学习对立起来,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考上大学,体育的好坏无所谓。

二、发展高中女学生的运动潜能,培养她们自主锻炼的能力

1.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力宣传高中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好处

在课堂中体育老师既要做严师,更要做益友,要尊重和理解每一个高中女生,要让每一个高中女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让女学生从心底对体育老师有一种尊敬和爱戴并愿意和任课老师交流,使师生感情达到和谐统一、师生配合默契。此外, 老师的教学语言要艺术化。如讲解动作时清晰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对动作练习的兴趣;有理、有据且针对性强的讲解,能诱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在掌握好动作技术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激情和自主练习的欲望。

2.培养女生多方面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高中女生喜欢的运动项目都是运动量不大且易于自主练习的运动项目。学校应根据这一特点多开展一些适合高中女生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舞蹈等课程,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

3.学校、家庭与社会有机结合

想真正有效地培养高中女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还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力量的相互配合。学校和家长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如果家长和班主任能对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在家或在学校有相当丰富的体育话题及体育用品,营造体育运动氛围,并积极支持女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使高中女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并让其形成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观念和积极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

学校、家庭与社会有机会结合,应做到:①从思想上转变高中女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加强思想观念的教育,改变传统教育的观念;②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③主动与班主任以及家长配合、督促高中女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加强其课外锻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蔷.高中女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