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4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大纲突出了阅读的地位。在“作者一作品一读者”三位一体的模式中,研究的重心是“读者”,即阅读的“学生决定论”。这与学生主题性原则不谋而合,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千差万别,他们的阅读感悟理解也多姿多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下面谈谈几种有效阅读教学的方法。

“双向”阅读法。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读、写、听、说为主的语言实践得以实现。阅读教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因此,我认为,“双向阅读”是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形式。

所谓“双向阅读”,就是首先依循文本的原有思路进行阅读,着重理解文本和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也就是说先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后跳出文本的思路,用质疑的态度进行逆向阅读,着意于思考文本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应该接受,文本的写法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借鉴。一般说主要步骤有两个:一是顺向探究,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用意;二是逆向质疑,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立足于阅读的发现。这两个步骤同样重要,顺向探究是阅读的基本,也是逆向质疑的基础;逆向质疑是阅读的高级阶段,是阅读个性的展示,是培养批判意义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前者已接受为阅读的基本目的,后者的创造和发现为阅读的目的。

“对话”阅读法。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这一“对话”观念是与我们对语言、语文活动与语文教学的特质的基本认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

周作人曾引用《诗经》中的《风雨》三章来描述他“挑灯夜读”时的心境变化,并且说了这样一番话:“不佞故人不多,又各忙碌,相见的时候颇少,但是书册上的古人则又殊不少,此随时可晤对也。”在他的感觉中,这样的“翻开书话,得听一夕的话”,实在是“大可喜”的人生快事。实际上,读书就是一个交友的过程,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这样的读书交友就构成了对观察现实环境的一种精神超越。因此,阅读活动时间上是通过与读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只是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包括多重对话关系。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题与作者的对话”为中心,其他对话如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编者与学生的对话、同学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阅读营造良性的言语环境,使学生能够主体性地自由的对话阅读。

“意会”阅读法。读书的目的在于“会意”。“会意”就是作者的情意与自己的情意在读书的构成中“相会”,有真感受,有真领悟、能相通、能共鸣。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阅读学者就把“取精摄魂”到为阅读八项原则之一,而把“文篇旧首”“书本摄魂”“得意忘言”“整体阅读”,都当作重要的阅读技法。近年来更明确倡导、大力推广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法,“意会神摄”则作为快读之一法。

阅历甚浅的中学生不必望书兴叹,好书并不都是一读就懂的。李泽厚也说:“拿到一本书,不必一字一句弄懂弄通,而是尽快抓住书里的主要东西,获得总体印象。看别人的论文也可以这样做。”如果这篇文章,这本书确有价值,暂时不懂可以留待以后重读,自会慢慢读懂。教育部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只用精读一法,显然难以完成任务。

意会阅读法在中学生阅读中确实是合理的,正常的,有效的方法,中学生应在阅读实践中逐渐掌握。

“空白”阅读法。“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画论理论。所谓“实”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阅读或其他的媒介去绘有形的具体形象,“虚”则指的是作品以外的东西,对文本接受来说,指的是作品给人们留下的阅读、思考、想象的“空白”,清代的绘画理论家笪重光说过:“空本难阅,实景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瘤。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Ⅸ画筌》“空白”阅读与“虚实相生”可谓殊途同归。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隐含的读者”“期待视野”“未定点”和“空白点”等概念,他们决定了作品的“召唤结构”,这也是作品接受得以实现的关键。文本中的这些“未定点”和“空白点”,都需要有学生的阅读活动来填补,填补原来空缺的意义,并赋予崭新的意义。“空白”阅读即是让学生去解读和再创造。

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范文第2篇

整个高中三年以来就阅读教学的内容来说,我认为要全面考虑、分段安排。具体说来可分三个步骤:

一、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

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去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打下一个基础。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敢于“放手”,敢于放开。

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去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总结(字数大约为2000字)。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不能善始善终。

二、高二学年,建立阅读层次序列

因为教师指导阅读的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就会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面对高考,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因此,在这一学年要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习惯和方法,使学生能自觉阅读;把学生的视线转移到老师指定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引导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基本定型,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三、高三学年,阅读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掌握到的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阅读训练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

就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可分四个步骤:1.明确中心,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3.切磋难点,提高阅读的效率。分小组讨论,教师加以启发引导;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完善,教师评价。

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范文第3篇

1体验的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体验”可以做这样的解释:它强调情感重于理智,以内部体验为基础,让主体处于角色的生活中,感受角色的感情。其主要特征是:载于活动,具有实践性;归于感悟,具有独特性;始于兴趣,具有内发性。即体验是由学习主体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腑的。只有当学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达到心领神会。

2以读为本,读中体验的途径

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重在朗读。虽然朗读不是获得情感体验的唯一途径,但是,朗读又是获得情感体验的最有效的途径。

2.1教师要切实把握朗读的要求。阅读课文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地读是指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流畅,能根据课文的内容确定读的速度,快慢得当,有自然节奏;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重轻重缓急,结合自己的独特感受,达到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学生的朗读达到了哪些要求,以便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学生朗读得法,其味自生,其意自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好朗读的形式,扎实朗读基本功,披文人情,声情并茂,通声悟意,并让听者赏心悦目,获得音韵的美感,才能收到最佳的朗读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朗读教学时要注意:朗读的目的要明确,朗读要有层次性,教师要起朗读的示范作用,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朗读的评价要富有激励性,要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

3以读为本,读中体验的策略

“体验”是语文素养的土壤,是语感活动的桥梁。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而丰富的感受,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阅读、分析和运用中形成的,语感的、内涵包含意蕴感、形象感、情趣感。我认为语感是语文能力和语文人文素养的完美结合,它的形成是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

3.1纵情朗读,培养语感。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读见于目,出于口,闯于耳,记于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品美、体味、激情、悟理。低年级学生由于注意力不稳定和内部言语没有很好发展,他们要依靠阅读时大声的言语来组织自己的思维,依靠生动的语调来理解阅读内容,并使自已对阅读材料的注意力保持稳定,从而对课文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所以,在课堂上读的形式中最常用的是朗读。

3.2熟读成诵,积淀语感。读是积淀语感,并将语感的积淀转化为运用的有效方法。语感是长期阅读过程中形成,它的作用也是长久的。《课标》提出: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不应以概括中心和学习写作方法为主要内容,而应以积淀在课文学习中形成的语感和通过实践运用这些语感为主要内容。现就“语感的积淀与写作的关系”来看,朗读的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言,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可以帮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掌握停顿的语气,从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儿童诗歌、散文语言优美,琅琅上口,都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教师对此引起重视,学生才得以更好的学习。

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提高措施

一、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增强语感

当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时,最重要的东西既不是语法也不是词汇,而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一种敏感性,也就是语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出来,读出声音,这样才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会如何运用语言。对于语感而言,其实就是一种习惯,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有了积累,有了脱口而出的能力。例如有些学生在做成语填空时,可能对这个词的印象不深,但是只要反复朗读几遍,就会把这个空填上,这就是语感所发挥的作用。

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在语文课上的阅读锻炼,可以逐渐提升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们会在阅读课上开动脑筋思考书籍里的问题,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而不是被动、机械式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阅读书刊的时候,可以更好地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问题与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情感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加深对于文中内容的认知与理解,逐渐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3.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是分不开的,只有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与阅读积累量,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与写作能力得到相应提升。同时,学生也可从课外阅读过程中获得一定量的课外知识,在完成自己词汇积累的同时,也会逐渐培养起语感,从而促使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中学阅读教学质量的方法

1.建立开放式阅读教学,创设学生阅读环境

开放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性阅读教学把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方式改变为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多方交流、开放的形式。通过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以学生自主独立阅读为前提,教师只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而不提供现成的结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新知,得出自己的结论,并组织好讨论,让学生阐述自己阅读、思考的成果,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学生受到正向肯定,在鼓励下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形成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真正从学习的“配角”转变为学习的“主角”,有效地创设阅读的和谐环境。

2.改变阅读评价的缺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都很在意教师的评价。教师在授课时一贯采用的“你的意见很正确”“你的看法很独特”等等简单的评价用法,这样做老师确实是在鼓励学生,但也就显露出老师本身对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学生会认为老师言不由衷,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学生厌倦这样的课,认为是流于形式。教师要努力引进积极的评价机制,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而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1)自我评价法。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察,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自信和自卑。

(2)同伴互评法。这是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的评价方法。

(3)成果展览法。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如展现阅读经验、申述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等,从而体验成就感的评价方法。在阅读作品过程中,承认发展中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在情感、思想、知识、经历等方面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捕捉优点,允许有理解的深浅和感悟的多寡。只要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即可。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言别人所未言,发现别人所未发现,让每个学生形成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3.加强阅读兴趣的培养,增加学生阅读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内驱力被调动起来的标志,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是读者积极地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动因,对于提高阅读注意力,增强理解和创造思维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创设情境尤为关键,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外,可以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4.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展学生阅读空间

语文知识是丰富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要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然的由课内向课外迁移。初中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出现不少学生偏爱的现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

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从时间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基本上保证每天最少1小时阅读。从指导内容上来说,主要有读物的推荐选择、月度序目指导、运用工具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笔记指导等。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输出信息、运用知识,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校园广播站”,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体会,相互交流,促进知识内化;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探究式阅读 方法与途径

自主探究模式的实施,符合学生心理,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学生经历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它打破课堂里学生长久的服从的状态,这种课堂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作为教学对象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一、探究式阅读的教学特点

(一)教师与学生角色、地位的转变。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应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平等、开放、有利于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良好环境。而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运用语言、感悟语言,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进行再次的阅读,然后解决问题。

(二)全新的学生学习方式。探究式阅读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以自主、互助、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来组织阅读教学活动,该方式能够满足学生因个体差异而造成的不同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便的学习工具来搜集整理与所学课文相关的资料,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书、来学习。

二、探究式阅读的教学要点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课文的文本本身就具有多义性、综合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再加之阅读主体在思想、个性、经理、情感、认知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在探究式阅读过程中要强调面向全体,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教学阶段而异。作为教师首先应对课程标准在不同阶段、不同文本提出的探究要求做到了然于胸,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科学地把握探究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下面笔者就简要论述一下在探究式阅读中需要注意的要点问题。

(一)自我感知预习研读

自我感知预习研读是自主学习的要素之一,是学生要参与课堂研讨,研读文本是第一步,预习研读基础有两点,第一是单元讲读的示范作用,在将读课中,教师强调单元教学的知识重点和阅读某些文章的方法,学生将在预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以消化和运用,预习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审文体,掌握文学常识,读课文,识生字,解新词,理层次,明中心,品写法,教师可以给学生印发理解文章的延伸拓展材料,文后的课后练习与思考。只有预习了文本,学生才拥有对文本的发言权。自主探究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如果不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研读预习文本,在学生尚未熟悉教材,就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各种要求,就要求学生交流讨论,这违反教学规律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预习、阅读各种相关材料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思考,积累问题,形成对文本一定的独特的感受,这就为后续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打下扎实的基础。预习文本是以后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这个阶段属于感知阶段,要确保预习有效进行,就一定要保证充分的时间给学生。

(二)处理好探究过程中的“放”与“收”的关系。“放”与“收”是教学的一门艺术。探究式阅读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其中“放”,首先是指教师要打破传统观念,做好与学生角色的转换工作,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愿意放下教师的架子,做学生探究式阅读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真正的将探究的权利留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自主探索、大胆批判,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族、平等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其次,教师应采积极为学生创造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阅读活动。例如现场采访、故事讲述式、音像画面等,都是探究式阅读教学常采用的组织形式;最后,在探究式阅读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应给予开放式的评价,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探究式阅读的教学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得到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而是提倡学生对课文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并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探究带来的乐趣,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此外,在探究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探索的目光引向课外,将许多书籍引入课堂或将课堂转移到图书馆、阅览室,查找相关的图书文献资料,还可以引领学生向广阔的空间寻找答案;个人研究,小组讨论,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学生与他人争辩正误,共享他人的探究资源,开拓个人思维,集中全体的智力和想象力,把探究问题细化深化,电脑及互联网络的普及为探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处理好生成性探究和预设性探究的关系。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预设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对课堂需要探究的内容、方案、目的以及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想。但是,探究的自主性、文本阅读理解的差异性和个体差异决定了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因而教师无法全面地系统地预设课堂的每个细节,同时,也这是探究式阅读教学的魅力所在。师生的智慧在一个个生成的问题情境中相互碰撞,往往能激发出更多知识的火花。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善于预设的,他更应该善于在真实的情境中来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笔者在讲授《伶官传序》的内容时,发现许多学生都把“可谓壮哉”的“哉”错读成“也”,笔者及时的发现地了这个探究点,就引导学生从品味古汉语的语气词着手,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内容和文势抑扬起伏的表达特点,然后进一步拓展到欧阳修的其他散文作品上,帮助学生探究作家委婉细腻的写作风格。通过学生的问题而生成的探究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大都思维活跃,积极发现问题、讨论。由此可以看到预设性探究和生成性探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灵活运用,而不能让预设束缚了手脚,也不能因随机的生成而迷失了课堂教学的方向。

三、结语

所以,在自主探究式阅读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符合科学的一个思维过程,即:发现问题――探究交流――创造性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规律。同样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马丽.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浅析[J]20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