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理学概念

病理学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理学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病理学概念

病理学概念范文第1篇

1 在情境中导入核心概念

教师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导入核心概念,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动机,促使他们主动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1.1 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好奇心,激发思维,理解核心概念

笔者带女儿去超市购买葡萄,营业员介绍说新疆的葡萄最甜最好吃。仔细一看价格比南京本地葡萄高出一倍,不由得说:“好贵啊!”营业员接口说:“从新疆那么远的地方运过来,成本当然高啦!”女儿听到了就问:“为什么不把新疆的葡萄拿到南京来种,不就可以得到又便宜又好吃的葡萄了!”教师以自身的生活实际为情境,要求学生思考该问题。

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最终使学生对这两个核心概念都有更深入的理解。

1.2 利用图表、视频资源创设情境,适时导入核心概念教学

创设有效的情境引入核心概念,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生好奇心很强,图、声、动画、影片都是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素材,这样很快能让学生进入教师的“圈套”,跟着教师的预设进入概念学习。

在学习神经调节时,笔者播放“望梅止渴”的动画片,片中生动地讲述了曹操带兵打仗时,遇到战士口渴行军太慢而想出的办法。看完动画片之后,学生也感同身受,提到梅子,自己也流出口水来。教师借此机会,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理解反射和条件反射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在学习人的性别决定时,教师播放黄宏和宋丹丹春节晚会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小品中夫妻二人为是谁决定了孩子的性别争执不下。学生看过也各持己见,最终用生物学知识来科学的解释,加深了对概念的认知。

教师在情境中引入核心概念,需要注意以下问题:① 情境不能华而不实,有的情境设计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如果没围绕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也属于花拳绣腿。② 作为一节课的导入,情境设计时间不宜过长,才能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2 在活动中构建核心概念

2.1 动手操作实验,增加感性认识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不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都增强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有助于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这种记忆甚至可能是终生的。

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时候,教材中给出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有的教师可能嫌麻烦或者课时太紧,会选择动画讲解。但这远不及实际操作这个实验给学生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强,尤其最后显色时,笔者以变魔术的神秘感告诉学生“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学生会兴趣激昂,仔细观察实验结果,积极思考。学生通过了叶片有光照的部分变蓝,变蓝说明有淀粉,得出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从而对光合作用概念从抽象认识变成真实的感受。

2.2 编演概念剧本,理解抽象概念

有些生物学概念抽象,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可以通过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课本剧的排演需要导演、编剧、演员,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以知识为蓝本,最终的效果是能正确诠释生物学核心概念。在讲解人体免疫中三道防线是如何组成和发挥作用时,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皮肤、黏膜、白细胞、杀菌物质、淋巴细胞、抗体等,不同的角色扮演者要通过自己的台词和肢体语言,在表演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功能。教师为激励学生还可以颁发“奥斯卡奖”。其他还有一些概念可以通过课本剧形式讲授,只要教师愿意组织,班级学生又有这样的表演能力,可以很好地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

再如学习传染病时,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传染源、易感人群、医生等,使学科知识向生活渗透,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心态,活跃了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课上可以开展的活动还有很多,如制作模型、调查访问、猜谜语等,教师只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安排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觉等的体验,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到活动中去学习,必然能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在活动中形成核心概念,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① 有的活动课前必须让相关学生进行充分准备。② 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③ 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活而有序。④ 活动必须有明确目的,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使活动切实有效。

3 在手绘图表中,理清核心概念

3.1 教师绘制概念图,将核心概念形象化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认为:“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接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教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师主动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概念图来帮助提高教学质量,使思维可视化,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构建点、线、网的知识体系。

在学习免疫这一节的时候,学生对抗原、抗体的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理解都比较含混,这时教师如果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绘制出图1所示的概念图,想必学生能在头脑中理顺它们的关系,把零乱又易混淆的概念辨析清楚。

3.2 学生自己绘制图表,深刻理解概念内涵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图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训练科学思维,培养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相关内容时,概念比较多,教师在自学基础上请学生根据概念的含义用图示来表达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以及基因之间的关系(图2)。

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文字信息转换为图示,一方面表明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梳理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直观并且清晰。

在手绘图中理清核心概念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问题:① 绘制的图解一定要科学,准确的表达出概念彼此之间的关系。② 构图时恰当的使用各种符号如箭头、短横、括号等。③ 图示不能过于复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简明清晰很重要。

4 在类比推理中,辨析核心概念

类比的基础是比较,通过打比方、举例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剖析核心概念,了解概念的本质和内涵,让学生在联想中获得启示和感悟,把不易理解的核心概念通过类比推理后变得容易理解,把容易混淆的核心概念变得清晰,把难于记忆的核心概念变得易于记忆。

在学习细胞分裂时,教师如何让学生明白分裂后细胞数目增多,而所含的染色体的数量保持不变?笔者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手里有一份试卷,我想给两个同学,怎么办呢?”学生自然回答:“去复印一份。”这样正中教师的下怀,“细胞分裂也采用的是这种策略,先复制再平均分配。”这样的类比效果非常得好,让学生自然的理解了细胞分裂的奥秘。

人类的疾病分很多类,初中学生分不清传染病和遗传病,尤其是遇到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时候,学生总想不通,易混淆。教学时,会先提问:“传染病与遗传病哪一类是会在你我之间传播?”(生:传染病)“遗传病只能在家族中由上代遗传给下代,是遗传物质决定的,而传染病是病原体寄生导致的,可以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通过一定的途径传播,所以两类疾病存在本质的不同,某种疾病不可能既是传染病,又是遗传病。现在请思考一下艾滋病是否只能在家族中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很快,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知道艾滋病可以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传播,从而得出艾滋病是传染病的结论,母婴传播也就是病原体由母亲传染给婴儿。不要因为害怕学生会混而回避概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规律,使已学知识更加深刻而牢固,纠正错误认识,构建核心概念。

传染病这节内容中涉及到生僻的概念较多,如传染源与病原体怎么区分。笔者让学生把握“源”和“原”的不同,“源”是源头,而“原”是原因,传染源是指传染病的源头,如果班级里有一位学生得了流感,那么他就是源头:会传染给其他学生,使其也患流感。病原体是指导致我们生病的原因,因此,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患流感?是因为流感病毒寄生在他的身上,所以流感病毒就是引起生病的原因,属于病原体。经过这样的剖析,挖掘概念的内涵,学生自然也就掌握了核心概念的内涵。

病理学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伏邪;概念;实质;温病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432-03

近年来,发生学作为观念与方法在人文科学领域运用日渐频繁。使用范围日渐广泛。发生学研究人类知识结构的生成,是逻辑推理概念。研究伏邪概念的发生学,有助于对这一概念的内涵有深刻理解。

同中医其他理论一样,伏邪理论的形成也经历了由萌芽到成熟,由简单到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医学对伏邪的认知活动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步、完善和最终形成理论的过程。从伏邪的产生来看,伏邪是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病因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形成的一个概念。伏邪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个别经验到集体经验,从集体经验向理论升华的过程。中医学伏邪理论的发生、发展、形成经历了同其它科学技术进步…相似的过程,即:目标―反复―试错―归纳―修正―目标。

1 目标阶段

在目标阶段,中医伏邪理论发现目标,观察到伏邪现象。中医伏邪理论始于对伏邪现象的观察。伏邪疾病的首次记载于《五十二病方》,约成书战国时期,其中首次记载了关于致病因素潜伏一段时间后发病,表明中医伏邪理论发现目标的时期约在战国时期。该书记载“婴儿索痉”的原因“产时居湿地久”。《五十二病方》关于伏邪早期认识是对来源于观察、实践的经验和因果推理过程的忠实记录,这是中医伏邪理论发生过程中最早的有关伏邪疾病症状的记录以及对伏邪疾病的病因推测。

《灵枢・岁露》、《素问・疟论篇》对一些疾病发生发展的论述已涉及到伏邪的理论伏而后发的概念。《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及《灵枢・论疾诊尺》等篇,认识到四时之气皆可内伏致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及《素问・热论篇》等篇对后世伏邪理论的创立、发展和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由于不能发现导致疾病产生的直接原因,只能通过由果及因这一逻辑思维方式,并结合个体经验和直觉思维做出判断,推测这些疾病的发生可能是由于上一个季节已经遭到了外邪的入侵,由于外邪潜藏于体内,伏匿潜藏,留恋不发,因此在其发病时才有可能无法看出发病的原因。这就是目标阶段伏邪概念萌发的思维根源,伏邪病因的发生是病因推断思维模式的结果。

2 观察与实践阶段

秦汉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时期。经过反复的观察,伏邪理论具有初步的预测能力,而该理论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的科学理论。中医伏邪理论经过从先秦到西汉的发展,其理论已经和中医的阴阳五行概念发生联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多次记载了对伏邪诊断方法及对预后的分析判断。通过望色观察分析病情的发展过程,正确判断齐桓侯的发病机制,说明了秦越人通过望诊判断伏邪的造诣。齐桓侯之病每隔5日依次“在腠理”、“在血脉”、“在肠胃”、“在骨髓”。这是最早的伏邪传变论述,也是关于伏邪发生、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过程的病机学说雏形。

JP《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两例女子伤脾案是对于伏邪理论预测功能的描述,是伏邪史最早的包括病名、诊断、证候、病因病机、治疗方药、预后等在内的医案。

秦汉时期,伏邪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再是客观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而是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论升华,形成具有病名、诊断、证候、病因病机、治疗方药、预后的理论体系雏形。

3 试错阶段

从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全国近400年间,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疾病爆发、流行。与之密切相关的伏邪理论在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了飞跃。最为重要的是伏邪导致的“伏气之病”已经从其它中医疾病概念中独立出来,《伤寒论》为伏邪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诊断方法的反复尝试,这一阶段发展的辨证方法则更容易普及。《伤寒论》在原有的伏邪望诊方法的基础上对伏邪辨证方法进行改进,发展出切脉法、综合诊断法等,从而丰富了伏邪的辨证方法。伏邪诊断方法的试错与改善丰富发展了伏邪辨证论治理念,进一步充实着伏邪理论内容,为伏邪理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立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的治则在稍晚的三国魏晋时期经过了尝试与试错,形成了伏邪初步的治疗原则,为伏邪理论干预原则的制定提供了思路。《针灸甲乙经・序》中就明确记载张仲景为侍中王仲宣做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五石散”进行药物干预。《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华佗对广陵太守陈登的虫证和军吏李成的咳嗽的预测反映了当时伏邪理论作为―个科学理论,其预测功能是科学的。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用狂犬脑敷创口“后不复发之方,可谓为人工免疫思想的先驱。

在《伤寒论》中,伏邪概念在语言文字的表述方面有了独立的符号,不再通过其他文字符号反映其概念,而以“伏气”这一语言文字符号表示伏邪概念。《伤寒论》第85条中以“伏寒”符号表示伏邪概念的外延,用于指称冬时感受寒邪,留而未发,至春发为温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4 归纳阶段

伏邪学说在隋唐五代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此历史时期的医家开始总结归纳前人关于伏邪的研究成果,继承、保存并且发展伏邪理论的研究成果。

在判断问题上,中医伏邪理论的形成主要不是沿属性方向发展起来的,而是沿关系,准确地说,中医伏邪概念的萌芽是沿因果方向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想证明伏邪存在,还要从治疗原则进行反向推理。根据伏邪理论制定的有效治疗原则可以证明伏邪理论的科学。

这一时期,社会较为安定,短暂的战乱和动荡尚不足以造成伤寒和温病的爆发和流行,太平盛世的中医学发展特点表现为以集大成为主,而创造、开创新的成果相对较少。

《诸病源候论》明确地从篇目和概念上将温病、时气、疫疠从伤寒中独立出来,从而将伏邪与新感明确加以区分。但是在温病的成因上承袭了王叔和的观点,“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也,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变为温病。”

另外有些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反向论证了伏邪的存在。如《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中都有避温专篇,设方甚多。

尽管创造性的成果相对较少,但是却将战乱时期的创新和革命成果保存下来,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伏邪理论总结归纳时期。

5 修正阶段

伏邪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北宋的继承时期和辽、夏、金、

元、南宋的创新时期。宋金元时期对伏邪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学术的继承和创新为明清时期伏邪理论的鼎盛发展奠定了基础。实践总是不断地检验着并且修正着人们对于伏邪的认识,此前的“伏寒化温”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受到了冲击,实践与理论不相吻合,迫使这一时期的医学家提出新的理论模式,修正前期伏邪理论,为新的实践提供理论解释。

金元时期刘河间突破陈规,提倡辛凉药物,是从医疗实践上对伏邪理论“伏寒化温”的修正和扩展。张从正认为治疗疾病主张当以制止病邪发展和驱除病邪为首务,所谓“邪去而元气自复”。正是伏邪干预原则之一,即针对伏邪进行干预。

6 目标进步结构模式阶段

明清时期是伏邪理论发展的鼎盛和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伏邪理论的目标进步结构模式形成,为现代伏邪理论的研究铺平道路。

在过去的近两千多年时间里,伏气温病曾与伤寒作为异病同因而并存,新感温病提出后,伏气温病则与新感温病作为同病异因而并论。既与伤寒同因,又与新感同病,在严密的理论体系面前,早期的“伏寒化温”论显然是过于简陋而难以自圆其说了。因此在明清时期出现的学术争鸣促进了伏邪理论的鼎盛和成熟,伏邪疾病的病因不再局限于冬日之寒,而扩大为各种能够产生弱效应的诸多决定因素。

明代末年,吴又可著《温疫论》时,首次用“伏”与“邪”联用的语言文字符号“伏邪”二字表示伏邪概念。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力倡伏邪的医家和一批伏邪专著。伏邪理论专著的是对这一时期伏邪研究成果的总结,是临床医家对伏邪辨证论治经验的收集和整理,对伏邪理论的体系形成,对伏邪经验的继承和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医家和专著的出现推动了伏邪理论的广泛传播和伏邪概念的普及。

关于伏邪的病因病机,这一时期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能化火,而且皆能伏而后发。《重订广温热论》指出:“风寒暑湿,悉能化火,气血郁蒸,无不生火”,认为“凡伏气温热皆是伏火”。关于邪伏部位的认识,柳宝诒认为伏邪的部位主要在肾,“夫内伏者,由冬时受寒,邪伏于肾”。俞根初认为伏邪因虚实之异,其伏藏部位亦有不同,“伏温内发,新寒外束,有实有虚,实邪多发于少阳膜原,虚邪多发于少阴血分阴分州。

至于伏邪出入的途径亦有不同的认识,如柳宝诒认为伏邪发病时由内而外,如“伏邪内发之温,类多从少阴外达,假道三阳;清・王孟英认识到伏邪的传变规律,”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由血分,而后达于气分。同时柳氏还认识到了潜伏发病三要素的相互作用成为伏邪发生各种传变的原因,“此病必少阴阴气先伤,而寒邪袭之。至春夏化热而发”。

清・叶子雨的《伏气解》认为伏邪与阴阳相关,“然伏气之为病,固有阴阳互根,上下相乘之变,而尤重于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另外,伏邪和五行发生了更为普遍联系,如清・田云槎所撰的《伏阴论》专门论述了“春夏感受寒湿阴邪,不即为病,伏于肺脾肾三经孙络,乘人阴气内盛时,随从阴化而发”之病,是对伏邪与正气发生作用后从阴而化的动态演化机理。

吴又可根据伏邪病因的不同,所发途径各异,提出伏邪的治则为“随其经而取之,随其经而治之州”。柳宝诒根据伏邪证候复杂,提出伏邪温病可以考虑六经辨证论治.“伏气由内而发,治之者以清泄里热为主,其见证至繁且杂,须兼视六经形证,乃可随机立法。”

明清以降,伏邪理论不仅用于解释温病的病机。还广泛用于解释多种疾病的病机,如刘吉人在《伏邪新书》说:“已发者而治不得法,……,后又复发亦谓之伏邪。”难怪清・隋霖在《羊毛瘟论》中说:“夫天地之气,万物之源也,伏邪之气,疾病之源也。”

病理学概念范文第3篇

摘要:

内容提要:

本文初步阐述了李积敏(慎言)在中医疑难病概念及范畴、中医疑难病学的定义及范围、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体系的意义等方面的学术思想。进一步阐述了李积敏创立中医疑难病学科,是中医学的战略措施的观点。

主题词:

疑难病 中医疑难病学 李积敏(慎言) 学术思想

论文内容:

李积敏、字慎言,号淡园主人。中医疑难病学科创始人及中医疑难病学理论奠基人,著名中医妇科疑难病专家,清医家李世泰第七世孙,清.光裕堂第七代传人。临床擅长子宫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外阴白色病变、不孕症、乳腺增生病等各种妇科疑难病症,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慎言先生长期从事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及临床研究,提出“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提出中医妇科疑难病“肾虚血淤”病机理论,这些理论对中医疑难病学科的建立、发展与进步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就对李积敏(慎言)中医疑难病学术思想作一点初步探讨,供广大同道。

1、中医疑难病的概念及范畴.

病理学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 教学 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02-02

随着国内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测试人才缺口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软件测试基本理论和方法,体会设计测试用例的技巧,学会使用测试工具进行软件的测试等,为软件测试工程师岗位及软件开发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的特点

软件测试技术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特别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基本概念多:软件测试技术课程的基本概念较多、较抽象,掌握基本概念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2)实践性强:软件测试技术要求学生掌握流行的软件测试工具,熟练使用工具进行软件测试。

(3)技巧性高:学会设计测试用例是软件测试的重点及难点,而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测试用例需要测试经验和技巧。

2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的重点概念

理解件测试基本概念是该课程的重点及难点,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该文将列举一些重要概念。

(1)软件:软件=程序+文档+数据。软件不再是单一的程序代码,随着程序功能愈加复杂,规模愈加增大,软件还包括其生命周期中的相关文档及用户使用后产生的相关数据。其相关文档有:需求规格说明书,测试计划书,测试用例,测试结论,产品使用说明书,维修记录等;其相关数据有:用户的账号,密码,使用过程发送的信息,接收的文件等。

(2)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的对象是软件,方法有手工和自动化,自动化工具主要有LoadRunner和QTP,目标是找问题,终极目标是保证软件质量。因此软件测试是指为提高软件质量,主要利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偶尔采用手工方式,结合测试用例反复对软件找问题及评估软件质量的过程。

(3)软件缺陷:软件缺陷也叫软件bug,指软件存在的问题,这些bug会阻碍软件功能的正常实现,导致软件质量低下。若交付给客户使用,可能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4)测试用例:测试用例是为测试特定功能开发的一组测试输入、执行条件和预期结果的数据集合。当测试人员完成测试后,还需给测试用例加上一组测试后的数据,该测试后的数据也称实际结果。

(5)软件测试与软件开发的并行性:国内企业,软件测试与软件开发在时间上大部分是同步的,从软件生命周期开始,软件测试也将介入工作。软件开发的每一个步骤,软件测试均有对应的流程,如此来提高软件质量。

综上所述,软件测试基本概念比较理论抽象,对于很多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是停留在片面的将软件理解为程序,更无法理解软件测试及测试用例相关概念。因此,在现实中寻找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以上重要概念意义非凡。

3 郎中治病

众所周知,郎中通过望、闻、问、切等人工方式甚至采用医疗器械来诊断病人,同时可能会根据病人之前的病历来确诊病人存在的问题。郎中诊断后会在病人的病历上做记录,写明发病症状及结论,最后给病人提出治病方案。

郎中治病的对象是病人,方法有人工和工具方式,目标是给病人找毛病,终极目标是恢复病人的健康。从这个层面看,郎中治病与软件测试是相通的,它们有相同之处。作为现实中最普遍的案例,且同学们自己本身都有经历,对于其流程有过深刻体会,因此将郎中治病作为软件测试教学的引入案例是可取的。

4 郎中治病在软件测试教学的应用

在软件测试教学中,适当的引入郎中治病可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基本概念:

(1)郎中治病的对象是病人,软件测试的对象是软件。

(2)郎中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了解病人病情,属于人工方式的诊断,测试人员评审需求规格文档,检查程序数据结构算法等则属于人工方式的测试;若郎中借助医疗器械诊断病人,那么类似于测试人员借助工具寻找软件问题,属于自动化方式。

(3)有些病情采用自动化工具无法诊断,必须通过人工方式,比如中医,因此工具无法代替人工。有些软件也必须人工测试才可找到问题,工具不是万能的,不能取代手工。

(4)郎中治病可提高病人的身体素质即保证病人的身体健康,测试人员测试软件则可提高软件质量。

(5)病人不舒服叫生病,软件不正常则叫bug,或有缺陷。病人生病无法正常生活、工作,类似于软件有缺陷则无法正常运行。

(6)郎中诊断病人后,将病人的病情与健康标准对比,若不一致说明病人此处生病了,若一致则说明此处是健康的。类似于测试人员将测试后的结果与需求规格上的标准对比,若一致说明此处无bug,若不一致则说明此处有问题。这是衡量是否为bug的方法。

(7)大部分人一旦有些不舒服,比如感冒,一般会马上去找郎中诊断治病,而不会等到感冒发展成大病才重视,生病与治病并行。类似于软件一旦开发就进行测试,不会等到软件交付给用户使用出现了损失才补救,因此大部分国内企业主要采用的是开发与测试同步。虽然预防人生病是最好的,但大部分人因技术不够无法做好预防,类似于预防软件出问题是最好的选择,但因测试技术跟不上,同样无法做到测试早于开发。

(8)郎中诊断病人,最终不能保证病人不存在一点点亚健康,完完全全健康的人很少,类似于软件测试反复给软件找问题,但最终软件还是会存在缺陷,没有错误的软件世间难求。

5 结语

郎中治病是现实生活中普遍的案例,由于其具有和软件测试相通的流程,故可将该案例带入课堂。教学中将郎中治病与软件测试进行比较分析,不仅形象生动,还易于理解。因此,郎中治病是一个较成功的案例,可在软件测试教学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胜利.软件测试技术[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王蓁蓁.软件测试理论初步框架[J].计算机科学,2014,41(3):12-16.

[3] 聂长海.关于软件测试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科学,2011,38(2):1-3.

病理学概念范文第5篇

一、章节标题以概念内涵的形式呈现,以利于重要概念的传递

在章节标题中尽可能地呈现概念,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章节标题是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印象,对他们继续学习的成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这样的标题远比只用“病毒”作为标题要形象、生动和深刻,而且能够让学生记住病毒不同于其他细胞的重要特征。(2)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个中性的章节标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改用: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等等,这类标题向学生传递了重要概念和学习目标,为学生认识绿色植物的重要作用界定了框架。(3)以重要概念作为章节标题体现出单元学习目标,对学习过程具有导向性。例如,“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的标题中,有两个修饰病毒的关键词:“没有细胞结构”和“微小生物”,前者提醒学生将病毒与细胞进行比较,学习病毒结构的特点;后者激发学生探索病毒生活方式的求知欲。

二、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要让学生理解某个概念,需要选用恰当的方法如:概念的再现、复述、问答、练习等加深理解,合理的构建知识框架。《标准》认为,“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初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应用,学会在新情境中应用概念解决相关问题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最终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化论的观点、生态学观点、生命的物质和运动观点等,去解释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生命现象,去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的有关生物科学问题,建立生物与环境、生物体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生物体内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着眼于知识的类比,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三、积极制作概念图,编织概念网络

概念图是美国康乃尔大学学者诺瓦克和戈尔提出的旨在帮助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所谓概念图,实质上就是用于组织和表征知识信息的工具,它通常将一系列相关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是一种由概念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结构化表征,其中的连线则表示各种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绘制概念图能有效的暴露出由于混淆和错位导致的概念错误,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学完“可遗传变异”内容后及时要求学生作概念图, 就可帮助学生理顺所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及时应用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态系统问题,强化概念教学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概念学习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对所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即在新情景中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才能使概念内化到相关概念体系中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过手。为此,在生态系统概念教学之后,我们进行了以下设计。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生态系统的正反实例,如海洋、草原、桃园或梨园、池塘、稻田、草原上的各种动物、森林中的全面松树、池塘里的全部鲫鱼、稻田里的全部水稻等。

生:(观察、思考)利用生态系统概念知识观察、分析、辨别各种实例,积极回答问题。

生1:海洋是生态系统,它由海洋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如海水、水温、海藻、各种海鱼、鲸、细菌等。

生2:草原是生态系统,它由草原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略)。

生3:草原上的各种动物、森林中的全面松树、池塘里的全部鲫鱼、稻田里的全部水稻就不是生态系统。因为,它们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或某种生物。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

……